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18 trang)

A study of ziran (self so)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11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499.93 KB, 18 trang )

161

参考书目

一. 古典文献(按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1. 班固著:《白虎通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3),第 850 册
2. 《曹操集》(北京:中华书局,1974)
3. 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4. 陈奇猷校释:《韩非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58)
5. 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校释》(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
6. 逮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
7. 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8. 董志广校注:《潘岳集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9. 董仲舒著,钟肇鹏主编,《春秋繁露集校释》(石家庄:河北人民出
版社,2005)
10. 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2003)
11. 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6)
12. 高诱注,(清)毕沅校:《吕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页 218。
13. 葛洪著,杨明照校笺:《抱朴子内篇校笺》(北京:中华书局,
1985)
14. 葛洪著,杨明照校笺:《抱朴子外篇校笺》(北京:中华书局,
1997)
15. 葛景春选注:《李白诗选》(北京:中华书局 2005)
16. 顾绍柏校注:《谢灵运集校注》(台北:里仁书局,2004)
17. 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长沙:岳麓书社,1994)
162

18. 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19. 郭庆藩集释,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4)
20. 韩格平主编:《魏晋全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21. 《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2. 《汉魏六朝书画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23. 洪兴祖校注:《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24. 胡仔著:《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5. 湖北荆门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26. 皇甫谧著:《高士传》(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
27. 黄葵点校:《陆云集》(北京:中华书局,1988)
28. 金声涛点校:《陆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
29. 孔颖达注疏:《礼记正义》,阮元刻本《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
书局,2003 年)
30. 黎翔凤校注:《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
31. 李焘著:《六朝通鉴博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
馆,1983),第 686 册
32. 刘邵著:《人物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
33. 刘熙著:《释名》(北京:中华书局,1985
34. 刘熙载著:《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5. 刘勰著,刘永济校释:《文心雕龙校释》(香港:中华书局,1972)
36. 刘义庆著,杨勇校笺:《世说新语校笺》(台北:正文书局,2000)
37. 刘义庆著,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
1983)
38. 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9)
39. 卢弼著:《三国志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6)
40. 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2007)
163

41. 《毛诗正义》,阮元刻本《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3
年)
42. 穆克宏, 郭丹编:《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社,1996)
43. 欧阳询著:《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4. 沈德潜著:《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1993)
45. 沈德潜著:《说诗晬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6. 沈约著:《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47. 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2005)
48. 司马迁著,(日)泷川龟太郎考证:《史记会注考证》(台北:大安出
版社,2006 年)
49. 隋树森集释:《古诗十九首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55)
50. 汤球辑:《九家旧晋书辑补》(济南:齐鲁书社,2000)
51. 唐晏著:《两汉三国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
52. 汪文台辑:《七家后汉书》(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53. 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
54. 王符著:《潜夫论》(北京:中华书局,1993)
55. 王先谦补注:《汉书补注》(扬州:广陵书社,2006)
56. 王先谦集解:《后汉书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6)
57. 王先谦集解:《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
58. 王先慎集解:《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6)
59. 吴景旭编:《历代诗话》(上海:上海书店,1994)
60. 吴毓江校注:《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3)
61. 萧统著,(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2. 萧子显著:《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164

63. 谢榛著:《四溟诗话》,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4)第 3 册
64. 徐干著,龚祖培点校:《中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65. 徐陵著,穆克宏笺注:《玉台新咏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
66. 许维遹校释:《吕氏春秋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
67. 严羽著:《沧浪诗话》,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

学出版社,1983)
68. 严遵著:《道德指归论》,丛书集成新编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
司,1984)第 19 册
69. 颜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
1993)
70. 扬雄著:《法言》,《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54)
71. 杨伯峻集释:《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
72. 杨雄著,(宋) 司马光集注 ,刘韶军点校:《太玄集注》(北京:中
华书局,1998)
73. 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
74. 袁行霈笺注:《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
75. 袁宏著,周天游校注:《后汉记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 )
76. 张敦颐著,张忱石点校:《六朝事迹编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5)
77. 张华著:《博物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78. 张溥著:《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79. 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80. 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81. 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65

82. 周天游辑注:《八家后汉书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3. 朱谦之校释:《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
84. 朱熹著:《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1980)
85. 朱熹集注:《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二. 研究专著

(一) 中文(包括译著)(按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1. (美)安乐哲(Roger T. Ames)、郝大维(David L. Hall)著,何金
俐译:《道不远人:比较哲学视域中的<老子>》(北京:学苑出版
社,2004)
2. 蔡英俊:《比兴、物色与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
3. 曹峰:《上博楚简思想研究》(台北:万卷楼出版,2006)
4. 陈昌明:《六朝文学之感官论证》(台北:里仁书局,2005)
5.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6.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7. 陈寅恪著、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合肥:黄
山书社,1987)
8. (日)川胜义雄著,徐谷梵、李济沧译:《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9. 戴琏璋:《玄智、玄理与文化发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
究所,2002)
10. 戴维:《帛书老子校释》(长沙:岳麓书社,1998)
11. 杜维明:《杜维明文集》(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
12. 范子烨:《中古文人生活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166

13. 方立天:《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82)
14. 冯友兰:《新原人》(香港:中国哲学研究会出版,1961)
15.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4)
16. (法)François Jullien 著,卓立译:《淡之颂:论中国思想与美
学》(台北:桂冠出版社,2006)
17. (日)冈村繁著,陆晓光译:《汉魏六朝的思想与文学》,收入王元
化主编,《冈村繁全集》第三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8. 高名凯、刘正琰:《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北京:文字改革出版
社,1958)
19. 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

20. (日)谷川道雄著,马彪译:《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北京:中华
书局,2002)
21. (德)顾彬(Wolfgang Kubin ) 著,马树德译:《中国文人的自然
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2. 何启民:《魏晋思想与谈风》(台北:学生书局,1990)
23. 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4. 胡大雷:《玄言詩研究》(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25.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
26.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7. (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等译:《中国诗史》(合肥:安徽文艺
出版社,1986)
28.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9. 景蜀慧:《魏晋詩人与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30. 劳思光:《中国哲学史》(台北:三民书局,1981)
31. 李健:《魏晋南北朝的感物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167

32.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3. 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4)
34. 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35. 李泽厚:《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6. (日)笠原仲二撰,杨若薇译:《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北京:三
联书店,1988)(日文原版于 1979 年)
37. 廖蔚卿:《六朝文论》(台北:联经出版社,1978)
38. 林文月:《山水与古典》(臺北:三民書局,1996)
39. 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0. 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41. 刘师培:《论文杂记》,舒芜校点:《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2. 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43.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4. 卢建荣:《魏晋自然思想》(台北:联鸣文化出版公司,1981)
45. 卢盛江:《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46. 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47.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6)
48.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杭州:杭州人民出版社,1991)
49.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0.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51.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上海书店,2002)
52. 梅家玲:《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与赠答篇》(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4)
53. 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著,王刚译,《中国思想之渊源》(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68

54. 牟宗三:《才性与玄理》(台北:学生书局,1978)
55.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6. 宁稼雨:《魏晋风度:中古文人生活行为的文化意蕴》(北京:东方
出版社,1996)
57. 彭浩:《郭店楚简<老子>校读》(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58. 彭亚非:《中国正统文学观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59. 钱穆:《国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0. 钱穆:《中国思想史》(台北:学生书局,1982)
61.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62. 钱穆:《庄老通辨》,《钱宾四先生全集》(台北:联经出版社,
1994)甲编第 7 卷
63. 容肇祖:《魏晋的自然主义》(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64. 孙述圻:《六朝思想史》(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
65. 汤一介,《魏晋南北朝時期的道教》(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66.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67.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8.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69. 唐翼明:《魏晋清谈》(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2)
70.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71. 陶建國:《两汉魏晋之道家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72.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北京:中华书局,1993)
73. 万绳楠:《魏晋南北朝史论稿》(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74. 王葆玹:《玄学通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
169

75. 王葆玹:《正始玄学》(济南:齐鲁书社,1987)
76.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华东出版社,1996)
77. 王国维:《王国维学术论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78. 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台北:联经出版社,1988)
79. 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4)
80. 王文进:《仕隱与中国文学:六朝篇》(台北:台湾书局,1999)
81. 王晓毅:《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北京:中华书局, 2003)
82. 王晓毅:《知人者智:<人物志>解读》(北京:中华书局,2008)
83. 王瑶:《中国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84.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5. 王运熙、杨明:《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6)
86. 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7.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88. 吴承学:《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9. 吴兴明:《中国传统文论的知识谱系》(成都:巴蜀书社,2001)
90. 萧驰:《玄智与诗兴》(台北:联经出版社,2011)
91.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92. (日)小尾郊一著,邵毅平译:《中国文学中的自然与自然观》(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93. (日)小野泽精一等编著:《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和人的观念的
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94. 熊铁基:《六朝史考实》(北京:中华书局 2000)
95. 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96.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70

97.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上海世纪集团、上海书店出版
社,2006)
98. 许东海:《另一种乡愁:山水田园诗赋与士人心灵图景》(台北:新
文丰出版公司,2004)
99. 许抗生:《魏晋玄学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1989)
100.燕国材:《汉魏六朝心理思想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
101.杨儒宾:《先秦道家“道”的观念的发展》(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
版社,1987)
102.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103.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4.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
105.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06.余治平:《唯天为大:建基于信念本体的董仲舒哲学》(北京: 商务
印书馆,2003)
107.张蓓蓓:《中国学术论略》(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
108.张海明:《玄妙之境 : 魏晉玄学美学思潮》(长春 : 东北师范大学出
版,1997)

109.张少康:《古典文艺美学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110.郑毓瑜:《六朝情境美学》(台北:里仁书局,1997)
111.周大兴:《自然 · 名教 · 因果:东晋玄学论集》(台北:中央研究
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4)
112.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3.庄万寿:《嵇康研究及年谱》(台北:学生书局,1990)
114.宗白华:《艺境》(北京:北大出版社,1997)
171

(二) 西文(按字母顺序排列)

1. Allan Sarah, The Way of water and sprouts of virtue, States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bany, 1997
2. Arthur O. Lovejoy, The Great Chain of Being: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an Idea,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 Press, 1950.
3. Cai Zong-qi, Chinese Aesthetics: The Ordering of Literature, the Arts, and
the Universe in the Six Dynastie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vaii Press,
359p, 2004
4. Chappell, David W. , ed. Buddhist and Taoist Practice in Medieval Chinese
Societ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7.
5. Erik Zürcher, The Buddhist Conquest of China: The Spread and Adaptation
of Buddhism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Leiden : Brill, 2007 .
6. Holcombe, Charles. In the shadow of the Han: literati thought and societ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4.
7. Holzman Donald, Poetry and Politics:

The Life and Works of Juan
Chi(A.D. 210-26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

8. Kang-i Sun Chang :Six dynasties poetry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86)
9. Lin, Shuen-fu, Owen, Stephen, eds. The vitality of the lyric voice: ‘Shih’
Poetry from the Late Han to the T’ang.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10. Munro, Donald J, ed. Individualism and Holism: Studies in Confucian and
Taoist Values. 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85.
172

11. Owen, Stephen, 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Cambridge, Mass. :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12. Richard Mather, Shih-Shuo Hsin-Yu: A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o Press, 1976.
13. Schwartz, Benjamin Isadore,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Cambridge, Mass. :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三. 研究论文

(一)学位论文(按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1. 陈黎君:《郭象哲学体系中“自然”概念之探义》,台北:辅仁大
学哲研所硕士论文,1997
2. 陈瑞麟:《<列子>自然思想研究 》,台北: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
想研究所硕士论文,1999
3. 戴建平:《魏晋自然观研究》(南京:南京出版社,2002)南京:
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1
4. 郭梨华:《王弼哲学中“自然-名教”问题之探析》,台北:辅仁
大学哲研所博士论文,1994
5. 胡大雷:《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北京:中华书局,

2003),石家庄:河北大学博士论文,1996
6. 黄景进:《从弘明集看魏晋南北朝儒释道三家的訾应》,台湾东吴
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84
7. 黄少英:《魏晋人物品题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济
南: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2
173

8. 李玲珠:《魏晋新文化运动:自然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4),高雄:高雄师范大学国研所博士论文,2000
9. 林朝成:《魏晋玄学的自然观与自然美学研究》,台北:台湾大学
哲研所博士论文,1992
10. 林丽真:《魏晋清谈主题之研究》,台北:台湾大学中研所博士论
文,1978
11. 林显挺:《魏晋清谈及其名题之研究》,台北:文化哲研所博士论
文,1983
12. 吕素端:《六朝文论中的自然观》,台北:中央大学中研所硕士论
文,1994
13. 彭自強:《佛教与儒道的冲突与融合——以汉魏两晋时期为中心》
(成都:巴蜀書社,2000),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4. 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北京: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0
15. Westbrook, Francis, Landscape Description in the Lyric Poetry and
‘Fü on Dwelling in Mountains’ of Shieh Ling-Yün, Ph.D. Dissertation,
Yale 1973.
16. 徐丽真:《<世说新语>呈现之魏晋士人审美观研究》,台北:政治
大学中研所博士论文,1995
17. 许尤娜:《魏晋隐逸思想及其美学涵义》(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1),台北:淡江大学中研所硕士论文,2000
18. 张蓓蓓:《汉晋人物品鉴研究》,台北:台湾大学中研所博士论
文,1983

19. 张廷银:《魏晋玄言诗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9
174

20. 章启群:《论魏晋自然观——中国艺术自觉的哲学考察》(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北京: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9
21. 赵志军:《作为中国古代审美范畴的自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6),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2
22. 周大兴:《魏晋玄学中“自然与名教”关系问题研究》,台北:文
化哲研所硕士论文,1989

(二) 单篇论文(按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1. Crespigny, Rafe de., “ Political and Philosophy under the Government of
Emperor Han”. T’oung Pao, 66(1980):41-83.
2. 蔡瑜:<陶渊明的“自然”>,《中国语文论译丛刊》(韩国中国语
文论译学会,2007 年 8 月)第 21 辑
3. 蔡仲翔:<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自然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1985
年 6 月
4. 曾春海:<魏晋“自然”与“名教”之争探义>,《国立政治大学学
报》第 61 期,1991 年 6 月
5. 陈世骧:<中国诗歌中的自然>,《陈世骧文存》(台北:志文出版
社,1972)(该文为 1958 年台大演讲稿)
6. 陈玮芬:<日本“自然”概念考辨>,《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 36
期,2010 年 3 月
7. 陈寅恪:<陶渊明与魏晋清谈之关系>,《金明馆丛稿初编》(北
京:三联书店,2001)
8. 陈永明:<陶渊明的自然论>,《中国人的价值观国际研讨会论文
集》,1992 年
175


9. 陈昭铭:<论嵇康之名教观与自然观>,《中国文化月刊》,2000
年 5 月
10. 池田知久:<中国思想史中的“自然”概念>,《中国人的价值观国
际研讨会论文集》,1992 年
11. 戴琏璋:<阮籍的自然观>,《中国文哲研究集刊》,1993 年第 3

12. 戴琏璋:<玄思与诡辩:魏晋玄学契会先秦道家的关键>,《国文学
报》(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2007)第 42 期
13. Frodsham, J.D., The Murmuring Stream: the Life and Works of the
Chinese Nature Poet Hsieh Ling-yun (385-433), Duke of K’ang-Lo.
(Kuala Lumpur: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1967)
14. Frodsham, J.D.,“The Origins of Chinese Nature Poetry,” Asia Major, 8-9
n.s. (1960-62) 68-104.
15. 方立天:<汉代经学与魏晋玄学>, 《哲学研究》,1980 年第 3 期
16. 冯春田:<“自然”与范型:《文心雕龙》与魏晋玄学之比较研
究 >,《汉学研究》17 卷 2 期,1999 年 12 月
17. 付小青:<略论魏晋“自然”观由哲学观向文艺观转换的多重动因>,
《江淮论坛》,2007 年 3 月
18. 傅懋勉:<论晋代的隐逸思想与隐逸诗人>,《文史哲》第 58 卷 4
期,1958 年 4 月
19. 高晨阳:<自然与名教关系的重建:玄学的主题及其路径>,《哲学
研究》,1994 年 8 月
20. 葛晓音: <东晋玄学自然观向山水审美观的转化:兼论支遁注 <逍
遥游> 新义>,《中国社会科学战线》,1992 年第 1 期
21. 沟口雄三:<中国的“自然”〉,载《文学》1987 年 6 月。
176

22. 古风:<“以锦喻文”现象与中国文学审美批评>一文,刊载于《中
国社会科学》2009 年第 1 期

23. 蒋维乔:<六朝文学与佛教影响>,《国学论衡》第 6 期,1946 年
12 月
24. 景蜀慧:<陶渊明的“新自然论”刍论>,《中山大学学报》(社科
版)42 卷 4 期,2002 年
25. 邝龑子:<自然:魏晋文人在世变中追求的超越>,衣若芬、刘苑如
主编:《世变与创化:汉唐、唐宋转换期之文艺现象》(台北:中
研院文哲所,2000)
26. Loewe, Michael , “The Religious and Intellectual Background”, D.
Twitchett; M. Loewe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I: The
Ch’in and Han Empires,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1986, 647-725.
27. 李春青:<论“自然”范畴的三层内涵>,《文学评论》,1997 年 1 期
28. 李丰楙:<嵇康养生思想之研究>,《静宜文理学院学报》第 2 期,
1979 年 6 月
29. 笠原仲二:<天と自然——中國古代に於ける自然概念とその內容
の展開(二)>,《立命館文學》第 85 号,1952 年 6 月
30. 笠原仲二:<自•然——中國古代における自然概念と其內容の展開
(その一)>,《立命館文學》第 84 号,1952 年 5 月
31. 廖蔚卿:<晉末宋初的山水诗与山水画>,《汉魏六朝文學论集》
(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
32. 林淑娟:<新“自然”考>,《台大中文学报》第 31 期,2009 年 12

33. 刘康德:<魏晋名教与自然论笺>,《孔子研究》,1994 年第 2
期,1994 年 6 月
177

34. 刘绍瑾:<自然:中国古代一个潜在的文学理论体系>,《文艺研究》,
2001 年 2 月
35.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北新》半月刊第 2 卷
第 2 号,1927 年 11 月

36. 吕凯:<魏晋之际名教与自然>,《汉学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
版社,1982)
37. 呂正惠:<物色论与缘情說:中国抒情美学在六朝的开展>,《抒情
传统与政治现实》(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
38. 缪钺:<六朝玄言詩的流变>,《.缪钺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
出版社,2004)第一卷
39. 缪钺:<清談与魏晉政治>,《.缪钺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
版社,2004)第一卷
40. Richard B. Mather, “The Landscape Buddhism of the Fifth -Century
Poet Hsieh Ling-yu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8 (1958-59) 67-79.
41. Richard B. Mather, “The Controversy Over Conformity and
Naturalness During the Six Dynasties”, History of Religions, Vol. 9,
No. 2/3 (Nov. 1969 - Feb. 1970, pp. 160-180
42. Richard L. Van Houten, “Nature and Tzu-ran in Early Chinese
Philosophical Literature”,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15, pp35-
49, 1988
43. 任万明、王兰:<名教自然之辩的理论变迁>,《社科纵横》,2001
年 2 月
44. Stephen Owen, Reading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45. 王晓毅:<从象数到本体:汉魏之际思维方式的演变>,《哲学与文
化》第 22 卷第 7 期,1995 年 7 月
178

46. 王晓毅:<从一元到多元:汉魏之际思想巨变鸟瞰>,《二十一世
紀》第 17 期,1993 年 6 月
47. 萧驰:<嵇康与庄学超越境界在抒情传统中之开启>,《汉学研究》,
2007 年 6 月
48. 杨儒宾:<道家的原始乐园思想>,《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论
文集》,1996 年 3 月

49. Ziporyn Brook, “The Self-so and Its Traces in the Thought of Guo
Xiang”,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3:3, pp511-539,1993
50. 周策纵:<诗词的“当下”美:论中国诗歌的抒情主流和自然境界>,
《联合文学》第一卷第 8 期,1985 年 5 月
51. 周大兴:<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释私论>的道德超越论>,《鹅
湖》17 卷 5 期,1991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