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与呈现
——以天台山为例的中国山水美感话语研究
EXPERIENCE AND EXPRESSION OF MT. TIANTAI: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LANDSCAPE AESTHETIC DISCOURSE
吉凌
JI LING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15
经验与呈现
——以天台山为例的中国山水美感话语研究
EXPERIENCE AND EXPRESSION OF MT. TIANTAI: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LANDSCAPE AESTHETIC DISCOURSE
吉凌
JI LING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博士学位论文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15
i
Acknowledgments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all those who helped me during the writing of this
thesis.
My deepest gratitude goes first and foremost to Professor Xiao Chi and Lo Yuet Keung,
my supervisors, for their constant guidance. Professor Xiao led me to the world of natural
landscape aesthetic. His profound knowledge of this field and instructive advice always
inspired me during my research. Professor Lo gave me kind encouragement and patient
instructions which helped me complete this thesis. My sincere appreciation also goes to
other professors at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and the ataff of Chinese
Library who have instructed and helped me a lot in the past five years.
Meanwhile, my thanks would go to my beloved family, my parents and younger brother,
for their loving considerations and great confidence in me all through these years. I also
owe my sincere gratitude to my friends, He Yanran, Ma Ming, Li Hengjun couples, Shi
Yan, Zhang Jing and Zhu Xingwei, for their encouragement and support, without which
I would never find the courage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y during this work.
ii
目录
Acknowledgments i
Abstract v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现状 1
一、研究对象 1
二、研究现状 4
第二节 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 15
一、研究课题 15
二、研究范围 18
三、研究方法 21
第三节 研究步骤 26
第四节 研究意义 28
一、本课题对古典文学研究的意义 28
二、本课题对天台山研究的意义 32
三、本课题对中国山水美感研究的意义 33
第二章 孙公赋与山水美感话语之开启 38
第一节 “游”天台山赋 39
第二节 非中宫商——赏景 48
第三节 我辈之语——悟道 54
第四节 掷地金声——赋成 63
第三章 孙公赋 太白诗——经典诗文与山水美感 69
第一节 孙绰及其同辈开掘的山水美感世界 70
一、光影色彩 70
二、山石空间 75
三、时间和存在 81
第二节 游赏方式和美感经验 84
一、扪萝践苔、临水眺望和舆马游山 84
二、观山与登山 90
三、仰望、平视和远观 91
第三节 互文传统与文脉传承 93
iii
一、互文传统 93
二、文脉传承 99
第四节 从自然山水到理想山水 102
第五节 从景到景点 106
第四章 桃花源 天台洞——志怪传奇与山水美感 122
第一节 从山中仙境到红尘俗世 124
一、山中仙境 124
二、仙药美食 128
三、人神交媾 133
第二节 从仙境山水到实地山水 138
一、从洞穴到山水 139
二、天台桃源与武陵桃源的合流 140
三、天台桃源的实现 151
第三节 惆怅溪、天台路与小桃源 167
一、游子思妇、离别思念和惆怅溪 167
二、乱世儿女、故地重游和天台路 174
三、名士美姬、园林雅集与小桃源 182
第五章 仙人境 佛子国——玄释宗教与山水美感 202
第一节 世间蓬莱,仙家桐柏 202
一、天台仙山 203
二、道人遗迹和山水美感 212
三、道教活动与山水美感的建构和肯认 217
第二节 震旦佛国,应真石桥 227
一、震旦佛国 227
二、国清讲寺 240
三、天台石桥 250
第三节 清凉世界 物外乾坤 265
一、寒山子 266
二、寒明岩 270
三、寒山诗 275
第六章 诗赋、戏剧、绘画与园林——山水美感话语之形构 300
第一节 诗赋里的天台山 300
iv
一、画面的铺展 302
二、空间的建构 303
第二节 舞台上的天台山 307
一、重现 308
二、虚拟 310
第三节 园林里的天台山 312
第三节 画作中的天台山 321
一、诗画互文 323
二、图像与空间 328
三、石刻 333
第七章 总 结 345
附录一:沈约<金庭馆碑>考 348
附录二:西园雅集图 363
附录三:文徵明:兰亭雅集图 364
附录四:沈周:石梁飞瀑图 365
附录五:陈裸:石梁飞瀑图 366
图片索引 367
参考文献 369
中文文献 369
英文文献 387
日文文献 392
v
Abstract
Mount Tiantai in Zhejiang Province of China is a mountain with scenic landscape and
historical relics. However, it was little-known and far away from cities until the fourth
century. Sun Chuo (314-371), a famous poet and notable literatus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317-420), highlighted the sceneries of Mt. Tiantai in his famous rhapsody
“You Tiantai Shan fu” (Tour of Mt. Tiantai), which, according to extant literature,
revealed not only the beauty of the mountain to the world, but also paths to aesthetic
perceptions of Chinese natural landscape (shanshui). Since the fifth century, Sun Chuo’s
literary creation of Mt. Tiantai has generated continual interests among the literati and its
sceneries have attracted countless tourists to experience them in various ways even until
today. Mt. Tiantai appeared in poems, essays, paintings, gardens and even stage
performances repeatedly. By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at the latest, it had been
described as the ideal natural landscape in many literary works.
vi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beauty of Mt. Tiantai and and its aesthetic expressions. Such
expressions form a family of aesthetic discourses which constitute the discursive Mt.
Tiantai relative to the actual mountain.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discursive Mt. Tiantai
from its three related aspects of natural landscape, culture and religions. It analyzes the
intertextu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forms of aesthetic discourse such as poems,
essays, paintings, and garde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t. Tiantai as a case study, some
structural rules of Chinese aesthetic discourse of natural landscape will be indicated.
1
经 验 与 呈 现
——以 天 台 山 为 例 的 中 国 山 水 美感话语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 究 对 象 和 研 究 现 状
一 、 研 究 对 象
本 文 研 究 由 天 台 山 生 发 的 山 水 美 感 话 语 。 本 文 关 注 之 天 台 山 位
于 中 国 浙 江 省 天 台 县 境 内
1
。 天 台 山 由 宁 海 、 三 门 、 新 昌 、 仙 居 和 临
海 五 县 市 环 抱 , 系 仙 霞 岭 山 脉 之 一 段 , 曹娥江与 甬 江 之 分 水 岭 。 北
接 四 明 , 南 连 雁 荡 , 西 衔 括 苍 , 东 濒 大 海 。 天 台 山 脉 东北——西南
走 向 , 主 峰 华 顶 海 拔 1098米 。 天 台 山 现 今 之 地 貌 形 成 于 2.05-1.35
亿 年 前 的 燕 山 构 造 运 动 。 燕 山 构 造 过 程 中 , 伴 随 着 剧 烈 的 褶 皱 、 断
裂 , 以 及 大 量 火 山 喷 发 活 动 , 地 下 深 处 岩 浆 从 构 造 软 弱 部 位 冲 破 盖
层 而 喷 发 出 来 。 剧 烈 地 表 运 动 造 成 天 台 区 域 孤 峰 林 立 , 断 面 层 现
2
。
石 梁 飞 瀑 、 琼 台 双 阙 皆 是 上 述 过 程 的 产 物 。 石 梁 飞 瀑 由 一 座 极 为 罕
见 的 花 岗 岩 天 生 桥 和 一 道 三 折 瀑 布 构 成 。石 梁 全 长 6米 ,梁 下 有 洞 2.3
米 ,桥 背 宽 仅 0.2— 0.3米 。桥 下 一 挂 飞 瀑 ,落 差 约 35米 ,声 如 春 雷 ,
色 如 白 练 ,跌 入 湛 蓝 深 邃 的 碧 潭 里 ,飞 珠 四 溅 。石 梁 旁 有 古 方 广 寺 ,
茂 林 修 竹 ,掩 映 其 间( 见 图 1.2
3
)。后 人 相 信 ,石 梁 对 面 有 方 广 圣 寺 ,
2
为 五 百 应 真 之 道 场 。琼 台 双 阙 位 于 县 城 西 北 八 公 里 的 百 丈 坑 峡 谷 内 。
灵 溪 曲 屈 流 淌 , 贯 穿 整 个 峡 谷 。 溪 水 清 可 见 底 ; 悬 泉 瀑 布 飞 注 。 灵
溪 有 一 瀑 布 下 注 成 潭 , 潭 水 晶 莹 如 黛 , 潭 旁 一 峰 拔 地 而 起 , 迥 然 卓
立 , 即 为 琼 台 。 沿 溪 北 行 , 两 旁 山 壁 对 峙 , 山 势 峥 嵘 峻 峭 , 奇 峰 纷
呈 , 怪 石 错 列 , 愈 入 愈 奇 。 其 中 一 对 相 向 耸 立 的 山 峰 乃 是 双 阙 ( 见
图 1.3
4
)。 北 阙 高 而 悬 居 , 南 阙 略 矮 , 与 山 崖 毗 连 。 双 阙 如 星 拱 月 ,
朝 向 琼 台 。 石 梁 瀑 布 、 琼 台 双 阙 与 曲 线 柔 和 、 坡 度 平 缓 的 山 形 迥 然
相 异 , 突 兀 的 山 体 和 层 削 的 断 面 充 满 视 觉 冲 击 力 。 火 山 运 动 还 为 天
台 制 造 了 丹 霞 地 貌 。 天 台 山 北 侧 , 从 白 鹤 至 赤 城 — 带分布白垩纪紫
红 色 砂 砾 。 紫 红 色 火 山 岩 覆 盖 的 山 体 相 较 于 周 围 的 绿 色 植 被 非 常 特
出 , 在 云 霞 中 色 泽 璀 璨 , 引 人 注 目 。 由 此 形 成 的 赤 城 山 高 306.5米,
距天台山1公 里 ,是 天 台 境 内 惟 一 的 丹 霞 地 貌 景 观 ,其 红 色 火 山 岩 秾
丽 鲜 艳 , 华 彩 灿 烂 ( 见 图 1.1
5
)。 赤 城 山 因 状 如 层 叠 的 城 墙 , 色 若 赤
红 的 云 霓 而 得 名 。赤 城 山 中 ,岩 浆 活 动 使 得 花 岗 岩 崩 塌 ,形 成 洞 穴 ,
这 些 洞 穴 由 石 头 堆 垒 而 成 , 洞 内 干 燥 , 没 有 积 水 , 不 会 形 成 暗 流 或
是地下 河 。 赤 城 山 有 天 然 洞 穴 18处,大都坐北朝南,高阔宽敞,冬
暖 夏 凉 。 其 中 最 大 的 洞 穴 为 紫 云 洞 , 洞 顶 题 有 “ 赤 城 霞 ” 三 字 。 中
岩 寺 即 嵌 于 此 洞 中 。 洞 内 石 壁 森 然 , 法 相 庄 严 ; 洞 外 岩 唇 滴 水 , 山
峦 层 叠 ( 见 图 1.5
6
)。 此 外 , 天 台 境 内 的 寒 明 岩 , 百 丈 坑 等 处 皆 山 水
神 异 , 草 木 蔚 然 。
3
天 台 山 以 山 水 神 秀 的 姿 态 首 次 进 入 世 人 的 视 野 :“ 天 台 山 者 , 盖 山
岳 之 神 秀 者 也 … … 夫 其 峻 极 之 状 、 嘉 祥 之 美 , 穷 山 海 之 瑰 富 , 尽 人 情
之 壮 丽 矣 … … ”
7
山 岳 之 神 秀 , 引 导 孙 绰 ( 314— 371)遨游天台;并且
以 一 篇 掷 地 有 声 的 <游天台山赋>, 开 启 了 天 台 山 , 乃 至 中 国 山 水 美 感
的大门。 晋 宋 之 间 的 谢 灵 运 ( 385- 433), 再 次 肯 认 了 天 台 山 之 美 感 价
值 :“ 远 东 则 天 台 、 桐 柏 … … 表 神 异 于 纬 牒 , 验 感 应 于 庆 灵 。”
8
此后李
白 、 孟 浩 然 、 许 浑 、 皮 日 休 、 陆 龟 蒙 等 继 续 兴 公 之 旅 ; 有 唐 一 代 , 天
台 之 作 将 近 千 首 。 宋 代 相 关 作 品 更 多 , 苏 轼 、 黄 庭 坚 、 陈 师 道 、 陆 游
4
等 人 的 作 品 不 一 而 足 。 明 代 徐 霞 客 三 上 天 台 山 ,写 下 两 篇 游 记 , 并 将 <
游天台山日记>标于《徐霞客游记》篇首。
天 台 山 作 为 物 理 存 在 ,占 据 有 限 的 物 理 空 间( space)。在 进 入 人 类
视 野 之 前 ,这 一 空 间 只 是 一 个 永 恒 的 、绝 对 的 尺 度
9
,与周边没有明确的
界 限 ; 对 人 类 而 言 , 是 “ 缺 乏 意 义 的 领 域 ”
10
。“ 当 人 将 意 义 投 注 于 局
部 空 间 , 然 后 以 某 种 方 式 ( 命 名 是 一 种 方 式 ) 依 附 其 上 ”
11
, 上 述 空 间
( space) 才 成 为 对 人 们 有 意 义 的 “ 地 方 ”( place)。 山 水 之 美 , 乃 是
天 台 山 的 意 义 之 一 。“ 真 正 的 存 在 是 扎 根 于 地 方 的 存 在 ”
12
,凭藉山水
美 感 ,天 台 山 成 为 有 意 义 的 地 方 , 成 为 真 正 的 存 在 。“ 地 方 可 以 用 很 多
方式定义,其 中 之 一 是 ,地 方 是 任 何 能 够 引 人 注 目 的 固 定 目 标 。注 视 一
方全景时,视 线 只 会 驻 留 在 我 们 感 兴 趣 的 点 上 ,每 次 停 顿 都 足 以 产 生 地
方意象,在 我 们 的 视 野 中 ,暂 时 形 成 庞 大 的 阴 影 。”
13
古 典 诗 文 中 ,“ 天 台
山 ” 这 个 “ 地 方 ” 反 复 出 现 , 它 已 然 成 为 吸 引 人 注 意 的 “ 固 定 目 标 ”。
历 代 诗 人 注 视 天 台 山 这 一 方 全 景 , 视 线 停 顿 在 他 们 感 兴 趣 的 地 点 上 ,
呈 现 他 们 的 感 官 经 验 , 由 此 不 断 丰 富 天 台 山 的 地 方 意 象 。 故 , 不 同 于
以 往 山 水 文 学 研 究 , 本 课 题 之 研 究 对 象 以 名 为 “ 天 台 山 ” 的 “ 地 方 ”
界定范围——所有关于天台山这个“地方”的山水之美及其表述,都
在 本 研 究 的 范 围 之 内 。
二、研究现状
天 台 山 研 究 自 古 有 之 。 古 代 研 究 成 果 主 要 包 括 方 志 , 天 台 诗 文 辑
录 和 天 台 宗 教 研 究 三 个 方 面 。 专 门 的 天 台 山 志 有 唐 代 徐 灵 府 的 《 天 台
5
山 志 》, 元 代 佚 名 的 《 天 台 山 记 》, 明 代 释 传 灯 的 《 天 台 山 方 外 志 》、 清
代 张 元 联 的 《 天 台 山 全 志 》。 另 外 , 各 版 本 天 台 县 志 , 赤 城 志 , 临 海 县
志 , 台 州 府 志 , 会 稽 志 , 浙 江 通 志 等 皆 有 部 分 内 容 涉 及 天 台 山 水 。 专
门 的 天 台 山 诗 文 集 有 : 南 宋 李 庚 、 林 师 蒧 、林 表 民 的 《 天 台 集 》
14
,这
是 一 部 诗 文 合 集 , 收 录 东 晋 到 南 宋 的 天 台 诗 文 。 该 书 以 诗 歌 为 主 , 文
章 仅 有 孙 公 赋 和 提 及 天 台 的 谢 灵 运 <山居赋>两 篇 。 林 表 民 另 有 《 赤 城
集 》, 收 录 两 宋 台 州 各 县 的 记 、 序 、 传 、 铭 及 行 状 、 墓 志 等 , 是 一 部 文
集 。 明 许 鸣 远 的 《 天 台 诗 选 》 则 同 时 选 录 有 关 天 台 的 作 品 和 天 台 籍 作
家 的 作 品 , 故 而 使 用 时 需 小 心 甄 别 。 潘 瑊 的 《 天 台 胜 迹 录 》 同 样 搜 集
整 理 魏 晋 以 来 的 天 台 诗 文 ; 以 诗 歌 为 主 , 文 章 只 收 录 孙 绰 <游天台山
赋 >,张 贤 良 <赤城山招仙赋>和 白 玉 蟾 <天台山赋>三 篇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该 书 以 景 点 为 纲 目 编 排 作 品 。 一 方 面 , 对 本 文 考 察 天 台 山 水 之 美 帮 助
极 大 ; 另 一 方 面 , 编 辑 者 省 略 了 大 部 分 诗 文 的 原 题 , 仅 仅 根 据 内 容 将
其 归 置 于 某 个 景 点 之 下 , 故 而 使 用 时 需 与 其 他 文 献 互 相 参 考 。 谢 铎 的
《 赤 城 后 集 》 继 承 林 表 民 的 《 赤 城 集 》, 收 录 南 宋 以 后 至 明 代 的 天 台 诗
文 。 赤 城 集 和 后 集 收 录 的 文 章 大 多 与 台 州 城 市 管 理 和 城 市 景 观 关 系 较
为 密 切 , 少 量 文 章 涉 及 天 台 山 水 , 如 尤 袤 <霞起堂记>、 郑 至 道 <刘阮洞
记 >等 。 虽 然 数 量 不 多 , 却 补 充 了 《 天 台 胜 迹 录 》 在 文 章 搜 集 一 块 的 缺
失 。 清 代 金 文 田 的 《 国 朝 天 台 诗 存 》 全 部 收 录 清 人 作 品 。 上 述 文 献 均
为 诗 文 辑 录 , 并 未 对 作 品 进 行 批 评 分 析 。 宗 教 方 面 的 研 究 包 括 佛 教 和
道 教 。 佛 道 二 教 之 研 究 亦 均 可 分 两 部 分 , 一 是 关 于 教 义 的 讨 论 , 一 是
6
关 于 宗 教 活 动 和 相 关 人 事 的 史 料 。 就 佛 教 而 言 : 天 台 教 义 研 究 主 要 包
括 自 智 顗 创 立 天 台 宗 以 来 所 有 相 关 讨 论 ; 天 台 宗 与 其 他 佛 教 流 派 , 如
禅 宗 、 净 土 宗 之 论 争 与 融 合 ; 依 托 于 天 台 山 的 其 他 非 天 台 宗 佛 教 流 派
的著述
15
。道 教 教 义 方 面 主 要 包 括 陶 弘 景 对 天 台 的 定 义 ,张 伯 端 一 系 金
丹 派 南 宗 关 于 内 外 丹 结 合 修 行 的 著 述 等 等 。 佛 道 史 料 主 要 包 括 佛 典 、
道 藏 以 及 各 代 史 书 方 志 中 有 关 天 台 山 僧 道 的 记 录 。 宗 教思想和人物事
迹 都 有 可 能 对 天 台 诗 文 产 生 影 响 ; 但 是 , 目 前 并 未 有 研 究 明 确 具 体 指
出 两 者 之 间 的 关 系 。 如 : 天 台 宗 教 义 究 竟 如 何 影 响 山 水 美 感 , 如 何 渗
入 文 学 作 品 等 等 。
近 代 关 于 天 台 山 之 研 究 成 果 主 要 有 二 :一 是 项 士 元《 台 州 经 籍 志 》,
一 是 李 光 益 , 金 城《 民 国 天 台 县 志 稿 》。 前 者 为 关 于 天 台 山 的 书 籍 检 索
提 供 了 重 要 线 索 。 后 者 因 袭 前 代 方 志 ,虽 卷 帙 浩 瀚 , 但 仅 为 资 料 整 理 。
另 有 《 天 台 耆 旧 诗 录 》 乃 续 《 天 台 诗 选 》、《 国 朝 天 台 诗 存 》 而 作 , 收
录民初迄今 68 位天台耆旧的近 1500 首诗作。
与 本 文 相 关 的 当 代 天 台 山 研 究 主 要 集 中 在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 考 辨 地
理地名,讨论宗教教义,考证宗教人物与活动,考察天台文学。
地 理 类 天 台 研 究 包 括 方 志 编 撰 与 地 名 考 辩 。 天 台 县 政 府 分 别 于
1995 年和 2007 年 出 版 了 两 版 天 台 县 志 。 地 名 考 辨 如 徐 永 恩 <“天台”
考辨>
16
,徐 三 见 <“ 天 台 ”杂 考 >
17
,赵 子 廉 <“ 台 ”字 探 源 >
18
, 胡 正 武 <
“ 天 台 ” 地 名 源 流 与 修 辞 表 达 >
19
等 。 上 述 文 章 清 楚 详 细 地 整 理 了 天 台
山 的 命 名 渊 源 , 区 域 范 围 和 演 变 过 程 , 为 本 文 明 确 研 究 对 象 , 界 定 研
7
究 范 围 提 供 了 较 为 可 靠 的 依 据 。
宗 教 考 察 包 括 佛 教 、 道 教 和 佛 道 关 系 三 个 方 面 : 佛 教 方 面 的 论 文
如 :周 琦 、连 晓 鸣 <中 国 佛 教 天 台 宗 概 说 >
20
,日 本 星 宫 智 光 撰 ,纪 建 华 、
任燕译<天 台 教 观 的 实 践 性 格 ——教观互具的意义>
21
, 曾 其 海 <天台宗
山 家 派 知 礼 的 佛 教 哲 学 思 想 >
22
,张 哲 永 <中 华 佛 教 第 一 宗 ─ ─ 试 论 天 台
宗 的 形 成 和 特 点 >
23
,朱封鳌<天 台 山 历 代 佛 道 盛 况 考 析 >
24
, 徐 绍 强 <天
台 宗 与 中 日 佛 教 交 流 述 略 >
25
等 。道 教 方 面 论 文 如 :闻 雷 <道教南宗祖庭
天 台 桐 柏 宫 兴 衰 记 >
26
,严振非<天 台 山 道 教 述 评 >
27
, 孙 亦 平 <杜光庭与
天台山道教>
28
, 韦 彦 铎 <天 台 山 道 教 史 略 >
29
,朱封鳌<天 台 桐 柏 山 道 藏
在 道 藏 史 上 的 地 位 >
30
,许尚枢<天 台 山 民 间 宗 教 信 仰 的 述 略 >
31
、 <天台
山 道 教 发 展 简 述 >
32
,袁 志 鸿 <天 台 山 与 道 教 上 清 派 >
33
,以 及《 天 台 山 暨
浙 江 区 域 道 教 国 际 学 术 研 讨 会 论 文 集 》
34
等 。当 然 ,也 有 少 量 论 文 探 讨
佛 道 关 系 ,如 刘 朝 霞 <共 时 域 下 的 宗 教 对 话 与 互 容 ——天台山佛道关系
初探>
35
从 三 个 方 面 讨 论 天 台 山 佛 道 关 系 : 一 、 佛 道 典 籍 中 的 天 台 山 形
象 , 二 、 历 史 上 的 佛 道 交 涉 事 实 , 三 、 佛 道 对 同 一 现 象 的 不 同 解 释 。
其 中 第 一 和 第 三 项 与 笔 者 的 研 究 关 系 较 为 密 切 。 宗 教 研 究 的 专 著 , 天
台 宗 通 史 已 经 有 不 下 三 本 :潘 桂 明 , 吴 忠 伟 的《 中 国 天 台 宗 通 史 》, 普
陀 山 佛 教 文 化 研 究 所 的《 中 华 天 台 宗 通 史 》,心 皓 法 师 的《 天 台 教 制 史 》,
上 述 著 作 皆 为 介 绍 天 台 宗 、 天 台 教 义 的 通 史 。 专 门 研 究 有 : 海 外 学 者
保 罗 •史 万 森 着 《 天 台 哲 学 的 基 础 : 二 谛 论 在 中 国 佛 教 中 的 成 熟 》
36
抓
住 天 台 宗 的 基 本 问 题 ——三 谛 论 对 二 谛 论 的 超 越 , 整 理 了 天 台 宗 形 成
8
的 学 理 脉 络 ,有 助 于 准 确 明 晰 地 把 握 天 台 宗 理 论 体 系 中 最 核 心 的 理 念 。
池 田 大 作 《 我 的 天 台 观 》
37
、 安 藤 俊 雄 《 天 台 学 : 根 本 思 想 及 其 开 展 》
38
亦 对 天 台 宗 思 想 作 了 详 细 的 介 绍 。 专 门 研 究 天 台 山 道 教 的 著 作 , 目
前 有 任 林 豪 ,马 曙 明 的《 台 州 道 教 考 》
39
,该 书 记 载 了 台 州 道 教 从 汉 魏
肇 端 到 明 清 衰 落 的 全 过 程 ; 另 外 还 专 辟 章 节 详 述 道 教 上 清 派 与 南 宗 在
台 州 的 发 展 。日 文 研 究 有 井 上 以 智 为《 天 台 山 に 于 け る 道 敎 と 仏 敎( 有
关 天 台 山 的 道 教 和 佛 教 )》
40
。天 台 山 道 教 的 活 动 可 从 汤 一 介 :《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的 道 敎 》
41
, 胡 孚 琛 :《 魏 晋 神 仙 道 敎 》
42
, 赵 益 :《 六 朝 南 方
神 仙 道 教 与 文 学 》
43
, 葛 兆 光 :《 屈 服 史 及 其 他 : 六 朝 隋 唐 道 敎 的 思 想
史硏究》
44
之 类 的 整 体 或 断 代 道 教 史 著 作 中 略 窥 一 二 。
综 上 , 目 前 的 天 台 山 宗 教 之 研 究 主 要 包 括 宗 教 教 义 讨 论 和 宗 教 实
践 考 证 两 方 面 。 上 述 论 文 、 著 作 虽 不 涉 及 山 水 美 感 , 但 是 提 供 了 宗 教
思 想 的 多 层 次 理 解 , 宗 教 实 践 的 多 角 度 考 察 。 这 些 信 息 很 有 可 能 体 现
在 天 台 山 诗 文 中 。 故 ,上 述 研 究 有 助 于 了 解 与 熟 悉 天 台 山 之 宗 教 状 况 ,
使 得 笔 者 在 阅 读 文 学 作 品 的 过 程 中 保 持 较 高 的 敏 锐 度 而 不 至 于 忽 略 其
隐 藏 的 宗 教 思 想 倾 向 。
目 前 最 新 的 天 台 山 文 学 研 究 成 果 是 2012年 应 银 华 的 硕 士 论 文 《 唐
代 天 台 山 诗 歌 研 究 》
45
,该 文 以 唐 诗 之 路 为 切 入 点 ,总 结 了 唐 代 天 台 诗
歌 的 内 容 、 旨 归 、特 色 与 价 值 。 另 外 张 天 星 的 <从 天 台 集 所 收 送 别 诗 看
天 台 山 文 化 在 唐 宋 时 期 的 传 播 >
46
以 南 宋 林 氏 《 天 台 集 》 为 底 本 , 从 帝
王 推 重 、 方 外 之 交 、 僧 道 游 方 和 文 人 游 览 四 个 方 面 考 察 天 台 山 文 化 在
9
唐 宋 时 期 的 传 播 情 形 。 较 早 如 <天 台 集 ——天 台 山 现 存 第 一 部 诗 歌 总
集 >
47
, 主 要 介 绍 林 氏 《 天 台 集 》 的 编 撰 、 刻 印 出 版 、 版 本 和 部 分 内 容 。
<唐 代 有 关 天 台 山 道 教 诗 的 价 值 >
48
和 <天 台 山 佛 教 文 学 述 评 >
49
, 一道一
佛 , 讨 论 宗 教 对 天 台 诗 歌 的 影 响 , 论 述 范 围 相 当 大 , 以 致 只 得 出 一 些
笼 统 的 结 论 而 并 无 精 确 细 致 的 考 察 。 具 体 的 专 人 专 题 研 究 非 常 丰 富 ,
张建伟<论 唐 诗 中 桃 源 典 故 与 刘 、 阮 入 天 台 故 事 之 合 流 >
50
,刘长春<李
白 的 游 仙 思 想 与 天 台 山 道 教 >
51
,周 琦 、显 周 <李 白 游 天 台 山 考 >
52
,胡 正
武 <孟 浩 然 、李 白 游 越 中 、天 台 之 探 析 >
53
,丁 锡 贤 <孟 浩 然 游 天 台 山 考 >
54
,
刘仲宇<刘 晨 阮 肇 入 桃 源 故 事 的 文 化 透 视 >
55
,罗时进<寒山的身份与通
俗 诗 叙 述 角 色 转 换 >
56
,陈 耀 东 <征 引 、拟 作 、赓 和 寒 山 子 诗“ 热 ”考 >
57
、
钟玲<寒 山 子 在 东 方 和 西 方 文 学 界 的 地 位 >
58
、 Robert Borgen:
The
Legend of Hanshan: A Neglected Source
59
、
Lee, Cyrus:
Life, Death
and Reincarn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n Hanshan Tzu and Thomas
Merton
60
等 等 。 更 为 细 致 的 研 究 甚 至 具 体 到 一 词 一 字 的 考 证 , 如 <“谷
皮”是什么>
61
一 文 , 具 体 考 察 《 搜 神 记 》 中 所 谓 “ 刘 晨 、 阮 肇 入 天 台
山 取 谷 皮 ” 之 “ 谷 皮 ”为 何 物 。 <天 台 山 “ 琪 树 ” 小 考 >
62
考 察 经 常 在 天
台 山 文 学 作 品 中 出 现 的 “ 琪 树 ” 究 竟 是 何 种 植 物 。 以 上 为 文 学 范 畴 内
的 天 台 山 研 究 , 由 于 篇 幅 的 限 制 , 论 文 研 究 主 要 以 单 一 诗 人 和 作 品 为
对 象 。 但 是 , 更 为 深 入 的 研 究 尚 不 充 分 , 比 如 : 作 为 游 赏 对 象 的 天 台
山 与 作 为 长 期 居 住 场 所 的 天 台 山 是 否 会 有 差 异 ; 游 览 方 式 和 观 察 视 角
的 不 同 是 否 会 带 来 不 同 的 美 感 经 验 。此 类 的 问 题 ,目 前 还 未 开 始 讨 论 。
10
当 然 ,还 有 不 少 跨 越 宗 教 和 文 学 界 限 的 考 察 ,其 中 刘 卫 林 <中唐诗境说
与 天 台 宗 的 关 系 >
63
将 中 唐 执 着 于 “ 取 境 ” 的 诗 境 说 与 天 台 止 观 思 想 相
联 系 , 认 为 诗 境 说 源 自 天 台 三 种 止 观 中 “ 圆 顿 止 观 ” 要 求 的 “ 初 缘 实
相 ,造 境 即 中 ”。该 作 对 于 本 文 的 天 台 文 学 之 探 讨 具 有 重 要 的 指 导 意 义 。
其 他 如 胡 遂 、 欧 阳 慧 娟 <论 寒 山 文 学 中 的 宗 教 与 文 化 精 神 >
64
,梁海<议
柳 宗 元 诗 文 中 的 天 台 宗 思 想 >
65
等 , 天 台 宗 基 本 被 淡 化 为 佛 教 背 景 , 而
并 不 是 文 学 作 品 唯 一 必 然 的 影 响 因 素 , 天 台 宗 对 文 学 作 品 的 意 义 并 不
明 确 突 出 ; 论 述 浅 显 , 不 能 将 天 台 宗 之 学 派 特 旨 投 射 于 诗 文 中 , 有 把
天 台 宗 教 义 简 单 化 的 倾 向 。
除 却 研 究 论 述 , 天 台 山 诗 选 相 当 丰 富 : 周 荣 初 《 天 台 山 诗 选 》
66
、
朱 封 鳌 、 韦 彦 铎《 天 台 山 历 代 诗 选 》
67
、 赵 子 廉 的 《 桐 柏 春 秋 》
68
之类,
另 有 相 关 地 区 诗 文 集 如 《 浙 江 唐 诗 之 路 》、《 剡 中 山 水 诗 选 》 等 , 天 台
诗 文 亦 是 重 要 部 分 。 此 外 还 有 专 门 辑 录 天 台 诗 僧 作 品 的 《 天 台 三 圣 二
和 诗 集 》, 包 括 寒 山 , 丰 干 , 拾 得 的 原 诗 和 楚 石 、 石 树 的 和 诗 。 与 前 人
的 诗 集 一 样 , 这 些 诗 选 或 诗 集 仅 仅 具 备 辑 录 功 能 , 并 没 有 对 作 品 进 行
深 入 的 研 究 和 分 析 。 寒 山 子 是 天 台 山 重 要 的 诗 人 , 目 前 除 了 几 种 传 记
之 外 , 关 于 其 诗 文 的 研 究 有 : 项 楚 :《 寒 山 诗 注 》
69
、 陈 耀 东 《 寒 山 诗
集版本研究》
70
,朱 传 誉《 寒 山 诗 及 其 硏 究 》
71
等 。其 他 多 为 译 介 性 质 ,
学 术 研 究 著 作 为 数 不 多 。 在 西 方 上 世 纪 五 十 年 代“ 寒 山 热 ” 的 影 响 下 ,
海 外 寒 山 研 究 出 现 了 不 少 成 果 :寒 山 诗 有 几 个 重 要 的 译 本 ,如 Robert G
Henricks:
The Poetry of Hanshan : a Complete, Annotated
11
Translation of Cold Mountain
72
、 Peter Hobson:
Poems of Hanshan
73
等 等 。 专 论 成 果 有 : 马 来 西 亚 学 生 Ng Ah Eng 的硕士论文:
The Chan
Thoughts in the Poetry of Han Shan
74
、John Qionglin Tan:
Han Shan,
Chan Buddhism and Gary Snyder's Ecopoetic Way
75
等。
目 前 ,关 于 天 台 山 的 文 学 研 究 主 要 还 停 留 在 文 学 作 品 选 编 的 层 面 ,
深 入 的 讨 论 , 比 如 较 之 于 昆 仑 或 其 他 佛 道 名 山 , 天 台 山 在 文 学 作 品 中
是 否 有 其 独 特 形 象 ? 历 代 天 台 山 诗 文 是 否 具 有 相 似 性 ? 哪 些 景 点 被 反
复 描 写 ? 天 台 山 本 身 的 地 质 地 貌 特 色 究 竟 在 多 大 程 度 上 影 响 到 诗 人 的
创 作 ? 复 杂 的 宗 教 环 境 是 否 对 天 台 山 文 学 形 象 产 生 了 影 响 ? 如 果 确 有
影 响 , 诗 文 究 竟 在 多 大 程 度 上 可 以 体 现 宗 教 思 想 ? 天 台 山 如 何 影 响 中
国 山 水 的 审 美 方 式 和 美 感 呈 现 ? 诸 如 此 类 问 题 尚 未 深 入 研 究 。
总 体 而 言 , 目 前 关 于 天 台 山 文 学 之 考 察 , 主 要 以 诗 人 和 作 品 为 研
究 单 位 , 在 二 元 对 立 的 框 架 下 , 以 文 本 分 析 和 文 史 互 证 为 主 要 方 法 ,
考 察 某 些 本 源 或 事 实 之 证 据 。 天 台 山 文 学 研 究 , 要 么 是 在 某 一 诗 人 的
层 面 上 展 开 , 如 李 白 、 孟 浩 然 、 寒 山 、 拾 得 ; 要 么 是 在 某 些 具 体 诗 篇
上讨论,如<舟 中 晓 望 >、 <越 中 逢 太 乙 子 >等 名 篇 。 上 述 研 究 确 实 得 出
了 很 多 细 致 的 结 论 ; 但 是 , 也 可 能 导 致 如 下 缺 憾 :
第 一 , 前 人 考 察 对 象 较 小 , 研 究 只 见 树 木 不 见 森 林 。 在 空 间 上 ,
无 法 保 证 天 台 山 作 为 一 个 “ 地 方 ” 的 完 整 性 。 将 某 一 个 或 某 一 些 作 品
对 天 台 山 之 描 写 当 做 其 全 部 山 水 美 感 , 以 偏 概 全 ; 使 得 多 层 次 、 多 面
向 的 天 台 山 水 之 美 长 期 湮 没 于 零 碎 的 研 究 论 证 中 而 无 法 凸 显 。 在 时 间
12
上 , 透 过 个 人 、 单 篇 或 是 几 篇 作 品 无 法 观 察 到 天 台 山 水 之 美 形 成 与 发
展的全过程, 因 为 他 们 所 占 据 的 长 度 相 对 于 整 个 天 台 山 文 学 史 而 言 ,
非 常 短 暂 , 不 足 以 反 映 前 后 承 接 与 变 化 。 并 且 , 将 注 意 力 完 全 集 中 于
名 人 名 作 , 忽 略 在 数 量 上 占 据 绝 对 优 势 的 其 他 相 关 作 品 , 以 点 代 线 ,
同 样 可 能 使 得 天 台 山 水 之 美 不 够 完 整 :包 括 天 台 山 水 某 些 区 域 的 遗 落 、
宗 教 思 想 或 是 文 化 内 涵 上 的 缺 失 。
第 二 , 前 人 研 究 方 法 主 要 是 文 本 分 析 , 包 括 基 于 单 篇 文 学 作 品 的
文 本 分 析 和 结 合 其 它 相 关 文 献 进 行 的 文 史 考 证 , 成 果 颇 丰 , 却 有 可 能
遗 落 天 台 山 水 形 貌 在 诗 文 中 所 起 的 重 要 作 用 :
首 先 , 天 台 山 作 为 实 地 山 水 之 物 理 存 在 , 近 两 千 年 来 , 并 未 经 历
地 壳 运 动 引 发 的 沧 海 桑 田 式 的 变 迁 , 其 地 貌 特 征 改 动 细 微 。 天 台 山 奇
特 的 地 质 形 貌 带 给 游 览 者 最 直 接 的 感 官 刺 激 。 但 目 前 研 究 尚 未 重 视 这
一 事 实 , 并 未 将 文 学 文 本 与 具 体 的 山 水 形 貌 相 联 系 , 作 深 入 考 察 。 文
字 或 是 图 像 , 甚 至 是 园 林 景 观 , 如 何 呈 现 知 觉 中 的 天 台 山 水 美 感 , 并
未 解 决 。 所 以 , 目 前 对 于 天 台 山 诗 文 绘 画 的 分 析 , 只 能 停 留 在 高 大 雄
伟 之 类 一 般 化 赏 析 的 层 面 , 无 法 深 入 天 台 山 特 有 的 地 质 形 貌 , 探 讨 山
水 美 感 如 何 呈 现 、 美 感 话 语 如 何 传 递 。
其 次 , 前 人 研 究 方 法 忽 略 了 文 学 作 品 与 史 料 文 献 的 互 文 关 系 。 记
录 庆 典 仪 礼 、 宗 教 巫 术 、 民 俗 文 化 等 活 动 的 历 史 文 献 目 前 被 视 为 非 文
学 文 本 。 它 们 与 文 学 文 本 之 间 相 互 牵 连 、 指 涉 、 补 充 。 少 量 篇 幅 的 文
本 分 析 , 虽 然 结 合 文 献 进 行 史 实 考 证 , 或 可 得 出 某 些 创 作 过 程 中 可 然
13
之 事 实 , 但 仅 为 无 限 接 近 之 可 能 ——历 史 永 远 无 法 重 现 。 将 单 个 作 品
文 本 , 当 做 是 孤 立 的 标 杆 , 无 视 作 品 产 生 的 文 献 背 景 。 这 可 能 造 成 研
究 中 的 两 种 失 误 : 一 是 , 完 全 丢 弃 文 献 背 景 。 天 台 山 有 其 独 特 的 文 化
内 涵 ; 这 种 内 涵 , 产 生 于 天 台 山 素 来 积 淀 的 文 献 之 中 , 也 是 天 台 山 文
学 形 象 的 灵 魂 所 在 。 丢 弃 这 个 诗 文 产 生 的 文 献 境 域 , 仅 仅 分 析 单 一 的
文 学 作 品 , 难 以 捕 捉 诗 文 的 言 外 之 意 ,天 台 之 美 由 此 残 缺 不 全 。 二 是 ,
注 意 到 了 文 献 背 景 , 却 执 着 于 辨 别 文 献 的 真 伪 , 原 本 文 学 范 畴 的 研 究
转变为 文 献 学 意 义 的 考 证 。
第 三 ,当 前 研 究 中 ,天 台 山 永 远 是 处 于 作 者 自 身 以 外 的 另 一 对 象 。
诗 人 与 天 台 山 只 能 是 主 体 与 客 体 的 对 立 关 系 。 事 实 上 , 诗 人 体 验 和 呈
现 天 台 山 。他 们 并 非 仅 仅 站 在 天 台 山 之 外 观 望 , 而 是 在 站 出 来 的 同 时 ,
就 走 回 了 其 存 在 的 场 域 ——天 台 山 的 时 空 范 围 之 内 。 在 此 过 程 中 , 诗
人 出 乎 其 外 又 入 乎 其 中 。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中 , 诗 人 与 描 写 对 象 的 关 系 往
往 不 即 不 离 , 若 即 若 离 , 不 可 截 然 两 分 。目 前 的 研 究 并 未 注 意 这 一 点 ,
而 是 将 作 者 和 对 象 分 开 来 考 察 , 通 过 赏 析 文 学 作 品 、 考 证 文 学 活 动 和
探 究 思 想 内 容 等 研 究 ,获 得“ 天 台 山 如 何 ”、“ 诗 人 确 实 做 过 什 么 ”,“ 内
容 或 思 想 是 什 么 ” 之 类 的 结 论 。 由 于 过 分 依 赖 主 客 对 立 的 分 析 框 架 ,
目 前 研 究 无 法 跳 脱 如 下 偏 执 : 要 么 纠 结 于 作 品 内 容 的 真 实 性 , 讨 论 文
学 作 品 涉 及 之 景 观 、 人 事 的 所 谓 客 观 性 抑 或 虚 构 性 ; 要 么 执 着 于 作 品
诗 文 的 情 感 导 向 ——喜 或 悲 , 专 注 诗 人 在 作 品 中 自 身 形 象 的 体 现 。 由
作 品 沟 通 的 诗 人 与 天 台 山 之 间 关 系 反 倒 被 忽 略 了 。 从 自 然 科 学 的 视 角
14
看 , 作 者 和 天 台 山 是 两 个 完 全 不 同 的 个 体 , 前 者 是 创 作 主 体 , 后 者 是
表 现 对 象 , 两 者 截 然 二 分 , 拥 有 各 自 的 独 立 性 。 但 是 , 本 研 究 认 为 ,
作者——诗 人 、 画 家 乃 是 园 林 的 设 计 者 , 与 天 台 山 的 交 流 方 式 , 并 非
简 单 的 主 体 认 识 客 体 , 而 是 一 种 两 者 还 未 分 开 的 、 一 气 相 通 的 境 域 式
的 缘 起 ,牵 挂 、附 着
76
。即 :诗 人 自 身 在 经 验 和 呈 现 天 台 山 的 当 下 一 刻 ,
并 不 一 定 清 楚 地 意 识 到 自 己 与 天 台 山 之 间 不 可 逾 越 的 物 理 鸿 沟 , 而 只
是 非 主 体 的 , 非 对 象 的 领 会 与 妙 悟 : 天 台 山 可 能 是 诗 人 的 倾 诉 知 音 、
生 存 家 园 、 精 神 寄 托 、 甚 至 是 其 自 身 的 代 表 和 象 征 。 天 台 山 水 美 感 是
一 个 整 体 , 同 时 在 物 理 空 间 和 文 化 视 域 上 环 抱 着 诗 人 。 故 , 该 课 题 中 ,
不 采 用 二 元 对 立 的 思 维 模 式 规 定 诗 人 与 天 台 山 的 关 系 ; 而 是 还 原 到 更
加 初 始 的 状 态 ,考 察 诗 人 物 我 不 分 之 时 ,经 验 和 呈 现 的 天 台 山 水 美 感 。
最 后 , 由 于 对 肯 定 结 论 的 追 求 , 过 去 的 研 究 从 未 回 答 过 “ 天 台 山
不 是 什 么 ” 这 样 的 问 题 。 任 何 一 个 概 念 的 界 定 都 需 要 内 涵 和 外 延 两 个
方 面 。 当 前 研 究 中 , 关 于 天 台 山 “ 是 什 么 ” 的 研 究 已 经 非 常 丰 富 , 而
缺 乏 “ 不 是 什 么 ” 的 外 延 界 定 。 外 延 缺 失 有 可 能 将 天 台 山 之 区 域 扩 大
到 剡 中 甚 至 整 个 浙 东 地 区 。 由 此 , 研 究 对 象 的 范 围 失 去 限 制 , 无 法 与
其 他 同 类 但 不 同 种 之 对 象 明 确 区 分 。 研 究 者 可 能 把 原 本 并 非 天 台 山 引
发 的 美 感 , 错 误 的 放 入 其 中 , 使 天 台 山 水 之 美 无 法 与 其 他 地 方 明 确 区
分 , 模 糊 不 清 。 天 台 山 不 是 昆 仑 、 泰 山 等 其 他 名 山 , 它 有 自 身 独 特 的
个 性 ; 在 物 理 、 文 化 和 思 想 层 面 , 有 些 要 素 是 天 台 山 特 有 的 ; 而 另 外
一 些 天 台 山 并 不 具 备 。 简 单 的 将 壮 丽 山 水 、 隐 逸 文 化 、 仙 山 佛 国 之 类
15
的 标 签 贴 在 天 台 之 上 , 是 不 合 理 的 。
综 上 所 述 , 由 于 研 究 课 题 的 偏 移 和 研 究 方 法 的 失 当 , 目 前 对 天 台
山 水 美 感 的 研 究 并 不 充 分 。 本 文 试 图 严 格 规 定 研 究 课 题 , 探 索 新 的 研
究 方 法 , 藉 此 讨 论 天 台 山 水 之 美 及 其 建 构 方 式 。 同 时 , 以 天 台 山 为 案
例 , 观 察 中 国 山 水 美 感 的 要 素 和 形 构 ; 并 且 讨 论 山 水 美 感 如 何 通 过 话
语 呈 现 、 传 递 和 接 受 。 在 此 过 程 中 , 验 证 下 文 所 述 之 课 题 和 方 法 , 在
中 国 山 水 美 感 话 语 研 究 中 的 可 行 性 。
第二节 研 究 课 题 和 研 究 方 法
一、研究课题
本 文 研 究 课 题 为 :“ 经 验 与 呈 现 ——以 天 台 山 为 例 的 中 国 山 水 美 感
话 语 研 究 ”。山 水 美 感 话 语 的 研 究 是 由 萧 驰 先 生 开 辟 的 中 国 山 水 诗 文 研
究 的 一 个 新 的 路 径 。在 <从实地山水到话语山水——谢灵运山水美感之
考掘>一 文 中 , 萧 驰 先 生 首 先 将 研 究 对 象 设 定 为“ 山 水 美 感 这 一 话 语 的
形 构 ”;而“ 不 再 关 注 一 个 观 念 、一 种 模 式 、一 个 传 统 持 续 不 辍 的 肇 始 、
演 绎 和 展 开 , 而 相 反 关 注 其 中 「 琐 碎 的 」 部 分 , 即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话 语
形 构 中 的 纷 杂 和 繁 复 状 态 。”
77
萧 驰 先 生 对 话 语 形 构 的 关 注 与 研 究 受 到
米 歇 尔 ·福 柯 ( Michel Foucault, 1926- 1984)“ 知 识 考 掘 学 ” 方 法
的影响。
78
“ 每 一 个 社 会 或 文 化 都 有 驾 驭 其 成 员 思 维 、行 动 和 组 织 的 规
范或条例”
79
,福 柯 称“ 这 些 规 范 或 条 例 所 铸 成 的 无 形 或 有 形 的 结 构 为
话 语 ( discourse), 以 取 其 表 明 传 达 讯 息 之 意 。”“ 话 语 一 词 指 谈 话 时 ,
说 话 者( speaker)将 其 理 念 或 讯 息 以 一 种 可 以 辨 识 而 又 组 织 完 整 的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