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351 trang)

A study of hu xus theory regarding the learning of the book of changes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4.55 MB, 351 trang )


胡煦易学研究

A STUDY OF HU XU

'S THEORY
REGARDING THE LEARNING OF
THE BOOK OF CHANGES






庾 潍 诚
YEE WAI SENG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05

胡煦易学研究

A STUDY OF HU XU 'S THEORY REGARDING THE
LEARNING OF
THE BOOK OF CHANGES







庾 潍 诚
YEE WAI SENG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博士学位论文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05


ACKNOWLEDGEMENT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heartfelt appreciation to my supervisor(s),
Dr Neo Peng Fu, Associate Professor Lee Cheuk Yin, Dr Lo Yuet
Keung for their patience and indispensable guidance and constant
encouragement. I am most inspired by their numerous
thought-provoking remarks. Their unfailing encouragement help me to
finish the entire study for my PhD. Another, for all those friends who
have helped and supported my in one way or another, you are always on
my mind.



胡煦易学研究
目 录

Abstract (i)
说明 (iii)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范围 (1)
一 胡煦的生平 (1)
二 胡煦的著作 (3)
第二节 研究状况 (9)
第三节 清初《易》学及今人研究成果 (13)
一 清初《易》家关注的课题 (15)
二 清初《易》家关注的课题与胡煦的交叉关系 (18)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方法 (20)
第五节 胡煦为何被历史“遗忘”? (22)
一 胡煦在清初期的情况 (22)
二 胡煦在清中后期的情况 (27)
注释 (30)

第一章 胡煦的《易》学基本观
第一节 胡煦在《易》学史上扮演的作用 (41)
第二节 “即数而象存,即象而理存” (47)
一 《周易》的象、数、理、占 (47)
二 胡煦对“象”、“数”、“理”的梳理 (49)
第三节 胡煦关于《周易》性质、特点和功能的看法 (56)
一 《周易》寓义理于“卜筮” (57)
二 《周易》无闲文、无虚字 (59)

三 《周易》是圣人传道之书 (62)
四 《周易》是言性与天道之书 (64)
五 《周易》是穷理格物、博文约礼之书 (65)
六 《周易》是“天人合一”之书 (66)
第四节 胡煦论观“象”及读《易》之法 (67)
一 论观“象”之法 (67)
二 论读《易》之法 (71)
注释 (76)


第二章 胡煦图学理论与其“天道”观之构筑 (88)
第一节 四圣《易》学“一以贯之” (89)
第二节 宋人的“图学” (93)
一 图式说明 (93)
二 “图学”授受 (98)
三 欧阳修以来批评“图学”略说 (101)
第三节 胡煦图学理论与其“天道”观之构筑 (108)
一 河图属“先天”、洛书属“后天” (108)
二 河图洛书之“数”象征天地宇宙生成 (110)
三 先天小圆图象征天地宇宙生成 (114)
第四节 胡煦绘订之《易》图与其“天道”观之构筑 (117)
一 《联拆先天八卦图》 (118)
二 《乾坤六子图》 (122)
三 《坎离终始图》 (124)
四 《六卦图减去坎离》 (126)
五 《循环太极图》 (127)
六 《缝卦图》 (135)
注释 (143)

第三章 胡煦卦爻理论与其“天道”观之构筑

第一节 卦爻的“时位”与万物的存在特征 (164)
一 卦爻的“时位”、“八字命爻说” (164)
二 “爻四通说”与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 (167)
第二节 “体卦说”与宇宙万物之生成 (170)
一 “体卦说”之原理 (171)
二 “体卦说”与宇宙万物之生成 (173)
第三节 “体卦说”在《易》学史上的意义 (174)
一 “卦变”说创自汉儒 (175)
二 “卦变”说及其偏失 (178)
三 “体卦说”的理论意义 (188)
注释 (195)

第四章 胡煦《易》说与其“人道”观之确立
第一节 前人的“人性”说 (205)
一 先秦以前的“人性”说 (205)
二 汉唐以后的“人性”说 (206)
第二节 胡煦《易》说与“人性”观之构筑 (209)
一 援《易》论“性” (209)
二 人之“性”是“善”的 (212)
第三节 关于“学”与“习” (216)
一 “学”与“习” (216)
二 治学与处世 (218)
注释 (221)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胡煦《易》学思想平议 (227)
一 前人对胡煦的评论意见 (227)
二 本文各章的概括 (228)
第二节 胡煦《易》学对后世之影响 (230)
一 任启运 (230)

二 李源 (231)
三 焦循 (232)
四 刘沅 (234)
五 杭辛斋 (235)
六 马振彪 (236)
注释 (237)

附录:
附录一:《胡煦〈约注〉使用象数“易例”表》 (242)
附录二:《胡煦著作及收藏情况》(附胡季堂) (245)
附录三:《胡煦事迹所见文献列表》 (249)
附录四:《胡煦门生名录》 (251)
注释 (257)
附录五:《胡煦光山遗迹之田野调查》 (258)
(一)光山地理环境 (258)
(二)胡煦故居遗址 (259)
(三)胡煦陵墓 (260)
(四)甘氏祠堂 (262)
(五)崇兴寺遗址 (263)
(六)关于胡煦之民间传说 (264)
注释 (269)
附录六:《胡煦年谱》(首撰) (274)
注释 (331)

主要参考书目
(332)
插图一览:
(一)《周易函书》(约注、约存、别集)成书总示意图 (5)
(二)今本《约注》内容示意图 (6)
(三)今本《约存》内容示意图 (7)

(四)今本《别集》内容示意图 (8)
(五)《河图》、《洛书》 (93)
(六)《伏羲八卦方位》 (94)
(七)《伏羲八卦次序》 (94)
(八)《伏羲六十四卦次序》 (95)
(九)《伏羲六十四卦方位》 (96)
(十)《文王八卦方位》 (97)
(十一)《文王八卦次序》 (97)
(十二)《太极图》 (87)
(十二)《拆联先天八卦图》 (118)
(十三)《乾坤六子图》 (122)
(十四)《坎离终始图》 (124)
(十五)《六卦图减去坎离》 (126)
(十六)《循环太极图》 (127)
(十七)《缝卦图》 (135)



A Study of Hu Xu’s Theory Regarding the Book of
Changes


ABSTRACT

The thesis presents a study on Hu Xu’s 胡煦 Yixue 易学
learning. It analyses his thought on the Book of Changes 周易 in
regard to the tiandao 天道 (way of heaven and earth) and rendao
人道 (human nature).

Hu Xu (1655-1736) lived in the period of Qing dynasty China.

He was a native of the Guangshan county of Henan province (河
南省光山县). Hu Xu had produced a voluminous copy of writings on
the Book of Changes. Nevertheless, his Yijing 易经 learning has
yet to be sufficiently documented by scholars.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conduct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man and his
thought by focusing on the official career, background of
academic training and theory on the Book of Changes of Hu Xu.
The objective of the research is to attain a balanced evaluation of
his contribution in the history of Yijing learning.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although scholars pay relatively less
attentions on Hu Xu, he had in fact developed a unique theory on
the Book of Changes. It shall focus its discussion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o exemplify the point. Firstly, Hu Xu’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s of xiang 象 (image), shu 数 (numerology) and li 理
(principle), and his endeavour in dissolving the age-long debate
on these issues in the history of Yijing learning. Secondly, Hu
Xu’s ideas on the yitu 易图 (diagram of Yi) and guayao 卦爻
(hexagram lines) and his attempt in applying them to construct his

i
theory on the metaphysics of heaven, man and earth.

The basic sourc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he original writings
of Hu Xu, such as his Zhouyi hanshu 周易函书, Baoputang shiji 葆
璞堂诗集 Baoputang wenji 葆璞堂文集, and other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materials on the biography of Hu Xu are partly
collected from my field trip to the homeland of the subject.

The appendices of the thesis aim to provide additional

details on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Hu Xu. Including, a trace of the
legacy of Han dynasty Yijing scholars on Hu Xu’s learning; the
state of Hu Xu’s personal works and collections (胡煦著作及收藏
情况),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that recorded the major events on
Hu Xu (胡煦事迹所见文献列表), a list of Hu Xu’s students (胡煦门人
名单), the field work report of Hu Xu conducted in Guangshan (光
山 ) and a chronological record of Hu Xu life history (胡煦年谱).




ii
说明

一、本编引注下列主要文献,依据版本见下(所引胡煦的《约存》、《约注》、
《别集》,仅列卷数及页数。不再注明出版社):

书名 简称
版本(出版社)
编撰者
约存 周易函书约存
周易函书约注 约注
胡煦
别集
《中国古代易学丛书》第 43 册。(北
京:中国书店,1998)
周易函书别集
葆璞堂文集
-
胡煦

-
《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八辑第 25
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此据乾隆三十七壬辰(公元 1772)刊
本影印。
葆璞堂诗集
-
培荫轩文集
培荫轩诗集
-
胡季堂
培荫轩杂记
-
《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第 1447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杨殿梓
光山县志(乾隆年)
-
光山县史志委员会 1986 年重印本
(据乾隆五十一丙午即公元 1786 刊
本点校重印)。
阮元 清经解易类汇编 清经解
台北:艺文,1992。
王先谦 续经解易类汇编 续经解
台北:艺文,1992。

二、古文献引文的现代标点,是作者自加。
三、本编引用《周易》经传,版本及章节划分俱依朱子《周易本义》。 (上
海:世界书局,1936)。



iii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范围

胡煦(1655─1736),字沧晓,号紫弦,谥文良
1
。河南光山县人。清
初《易》学家。生于清顺治十二年( 公元 1655),卒于乾隆元年( 公元
1736),其活动时间主要在康熙、雍正两朝。胡煦在《易》学上积累了
四、五十年的精力,其《易》学代表著作是《周易函书》(今存五十二
卷)。
清人彭启丰(1701─1784)尝称胡煦“善(擅)《易》,世固多知之。”
2
然而自胡煦卒后到今天,在将近二百七十年时间里,胡煦的《易》学思想
并未在学界引起广泛的注意。近代以来,从梁启超(1873─1923)《中国
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钱穆(1895─1990)《中国近三百年
学术史》,这些清代学术史著作,再到今人朱伯昆(1923─ )的《易学哲
学史》
3
,也俱未见“片言只语”论及胡煦。可以说,胡煦长期以来就像
一个被历史“遗忘”了的《易》学家。
清初顺治、康熙间的《易》学名家,如李光地(1642─1718)、王夫之
(1619─1692)、胡渭(1633─1714)、黄宗羲(1610─1695)、黄宗炎(1616─
1686)诸人,颇为现代学界所知。相较之下,像胡煦这个在《易》学积累
四、五十年功力,又留存著丰富《易》学著作(详下)的学者,竟少人问
津。在今天来说,我们应否给予关注?至少,也要对胡煦的《易》著、
《易》学思想做些勾勒呢?这是本文的研究缘起和动机。


一 胡煦的生平
据《光山县志》记载
4
,胡煦先祖本自江西,后迁湖广麻城,复迁至
河南光山。五世祖名靖,举乡试,为辽阳通判。靖妻喻氏守节鞠子,遭冠
(寇)殉节
5
。祖名演,诸生,早卒。父名之杞,工诗画,以节行著。
胡煦为人正直忠厚,少而好学,能文章,毕生勤于治学,“居常究心
《周易》,得( 河 ) 图 ( 洛 ) 书‘一贯’之恉(旨 ) 。”
6
康熙二十三年( 公元
1684),胡煦三十岁中举,四十九岁始出仕河南安阳县教谕
7
。到康熙五

1
十一年(公元 1712),胡煦才中举进士,其时年已五十八矣。但此后胡煦
的仕途日蒸,雍正元年(公元 1723)擢至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并屡充乡
试考官,教习庶吉士
8
。胡煦又曾在皇子书房行走,为皇四子(即乾隆皇
帝)、皇五子(和亲王弘昼)馆课侍讲。雍正九年(公元 1731),胡煦七十七
岁罢职
9
,返乡。五年后即乾隆元年(公元 1736),乾隆皇帝诣阙召见胡
煦,并赏赐原衔。同年,胡煦年八十二,疾卒京师。
政治上,胡煦自为教官,登第跻卿贰,所历务施其素学,以厚俗敦化
为先。他在安阳时为诸生阐明圣学,文行兼勖,尝请博举孝弟(悌 ),“请

每一州县于每岁中,各举孝子一人,悌弟一人,令阁乡具词,公举由县申
府,由府申司院,俟其通省汇题,悉达圣聪,然后敕下督抚,各给匾额,
并免本身一家之徭役,以荣其人。”
10
又请朝廷劝课农桑、劝慎刑罚“必
证据确,然后付法司阅实,一有不当,施即驳正,庶得慎刑之意”
11

“所建白必以教化为先务”
12
。此外,在请建设农官、广言路、裕积
储、汰浮粮、省冗官、平权量、济赈灾各方面,皆多切于世务,“人以是
觇公之实用也”
13
。尚书钱陈群(1686─1774)谓“往见葆璞(胡煦)前辈,
一生正直,浑厚无欺,受三朝(按,康雍乾)知遇之隆,而矻矻孳孳,惟以
注《易》为道,问学正课。”
14
又说:“先生立朝,风节俱见,所存奏
疏,皆有裨国计民生。”
15
凡此数语,概见胡煦为人崖略。
在《易》学上,胡煦年少即笃志先儒之学,而尤嗜《周易》。幼时读
《太极图》,见阴阳纠纽、循环回抱之势,则剙(创)为一图,与(河 )图、
(洛 )书、卦章,相为经纬表里。至年十八,而志益奋、功益专,“凡古人
说《易》之书,靡不甄综,以求融合乎四圣之旨,遂以《易》学终其
身。”
16
胡煦屡自称:“自髫龄笃嗜《周易》,研精四十余年”
17

,足见他
在《易》学上花费了多年的精力和积累。它处胡煦又尝谓《周易》于诸经
中最难理会,他详而解之,“于《乾》之一卦,盖几一百二十页,约近五
万字乃始解完,其两经、十翼约至四、五十万字乃始解完,然止于约举大
意、发明卦爻之象耳”
18
、“成书三千余页,名曰《函书约》,字一百
八、九十万”
19
。即今所存胡煦的《周易函书》也有五十二卷之多。于
此,概见胡煦在《易》学上的用力程度。


2
二 胡煦的著作
胡煦的著作
20
,主要有:《葆璞堂文集》(四卷)、《葆璞堂诗集》(四
卷)、《农田要务》(不分卷)、《汝阳傅氏碑传汇录》、《勾股算术》(二卷)、
《淡宁三接始末》(一卷)。此外,胡煦在雍正八年(公元 1730)任《明史》
总裁
21

胡煦在《易》学上的代表著作是《周易函书》一百十八卷(今存五十
二卷)。另外还著有《卜法详考》四卷。康熙五十三年(公元 1714)胡煦六
十岁,奉诏与大学士李光地共纂《周易折中》。
《卜法详考》四卷。胡煦此书成于雍正六年(公元 1728),内容专在
考察古代龟卜占法,依时代从古至近排列。关于此书体例,《四库全书总
目》作者言之颇详,其谓:


(《卜法详考》)首列《周礼》、《尚书》之文,本经训也;次列
《史记 • 龟策传》,以其犹近古也;次列《古龟经》;次列《全赐三
图》;次列杨时乔《龟卜辨》;次列《龟繇词》,皆参考以古义也;次
列《玉灵秘本》;次列《古法汇选》,皆近代术士之所传,旁稽以尽
其变也。盖古占法之传于今,与今占法之不悖于理者,大略已具于
此。虽非《周官》〈太卜〉之旧,然较之卜肆鄙俚之本,则具有条
理,其驳唐李华
22
、明季本
23
、杨时乔
24
卜用生龟之说,亦极为明
析。存此一家,亦可以见古人钻灼之梗概也
25


每当人们论及蓍草“卜筮”或用龟甲“占卜”,往往联想到怪力乱
神。但是胡煦在《卜法详考》〈自序〉里便开宗明义解释了他对“卜筮”
或“占卜”的态度。他在〈自序〉中提到,圣人用蓍龟,只是用其灵性。
胡煦解释这个“灵性”,不是神灵或鬼神,而是“太极”之大用。《乾》
卦辞言“元”、“亨”、“利”、“贞”,《彖传》作者解释说:“大
哉乾元,万物资始”、“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胡
煦继承了《彖传》作者这种思想,胡煦解释说,“太极”就是《乾》之
“元”,它至虚而至灵,善应而无穷。就如天地,就是这“太极”育化之
灵府,是“性命形气之大聚,资生之大始”
26
。举凡飞潜动植皆秉持这

3

灵府不匮之藏而生,因而万物皆具此灵性。胡煦以为,圣人假借蓍龟,并
非是要借助那些朽株枯骨来作“通神明之具”,相反,圣人用意是在显此
“太极”化育万物的灵性以立教天下,而不是教人“卜筮”。
胡煦《卜法详考》此书原本附录在《周易函书》后面,但因非解
《易》之书,故《四库》馆臣把它归入〈子部 • 术数类〉“占卜之属”。
本文讨论胡煦的《易》学思想,因未涉及“占卜”部份,故不涉及《卜法
详考》一书的讨论。
关于胡煦的《周易函书》(今存五十二卷)。这部著作是本文讨论胡
煦《易》学思想的主要文献根据。《函书》原分“正集”、“续集”、“别
集”,后因卷帙浩繁,历经胡煦本人及其子胡季堂(1729─1800)删订,而
成今本《周易函书》。乾隆三十七年(公元 1772),皇帝特命征诏收入《四
库》
27

今本《周易函书》成书的过程较复杂,以下先详引《四库全书总目
• 周易函书》记载作一说明
28


是书(指《周易函书》)原本一百十八卷:其诠释经文者四十九
卷,冠以〈原图〉八卷,用解‘伏羲’之《易》;〈原卦〉三卷,用
解‘文王’之《易》;〈原爻〉三卷,用解‘周公’之《易》。又取先
儒论说,集为〈原古〉三十六卷谓之‘首传’,共九十九卷,为《周
易函书正集》;外有《函书约》三卷、《易学须知》三卷、《易解辨
异》三卷、《篝灯约旨》十卷,共十九卷,为《别集》。《别集》先已
刊板,《正集》因卷帙浩繁,艰于剞劂,乃取诠释经文之四十九卷,
约为十八卷,名曰《函书约注》,又取‘首传’五十卷,约定十六
卷,附以《续约旨》二卷刊之,名曰《续集》,皆所手订也。其《正
集》原本门人李学裕欲为校刊,携其稿去,会学裕病卒,遂散佚。
后《别集》、《续集》板并漫漶,其子季堂重为校订,因《正集》未

刊,《续集》之名无所缘起,且《续集》之〈原图〉、〈原卦〉、〈原
爻〉、〈原古〉即删取《正集》之要语,非别有所增,未可目之以
续,而《别集》内之《函书约》三卷亦即《正集》之〈原图〉、〈原
卦〉、〈原爻〉,撮其大义,更不可附入《别集》,遂以《续集》编为

4
十五卷,取《函书约》三卷弁首共十八卷名为《约存》
29
,盖以
《正集》既佚,其大义仅存于是也。又以《续约旨》二卷,依《篝
灯约旨》原目散附各篇之内,合《易学须知》三卷、《易解辨异》三
卷,仍为《别集》。其释经文之十八卷仍名《约注》,共为五十二卷
30
,即此本也。

另外,胡煦自己在〈别集自序〉里也曾经提到其《周易函书》的成书
情形,他说:“业成释经四十九卷,〈原图〉、〈原卦〉、〈原爻〉、〈原古〉五
十卷为《函书正集》。兹取《函书约》、《易学须知》、《易解辨异》各三
卷,《篝灯约旨》十卷,共十九卷,合成一帙,名为《别集》”
31

现据上引《四库全书总目 • 周易函书》以及胡煦〈别集自序〉之
语,绘图说明如下:

《 周易函书》(约注、约存、别集)成书总示意图




周易函书正集

(99 卷 )

释经文
(49 卷)
首传
(50 卷)
原图 8 卷
原卦 3 卷
原爻 3 卷
原古 36 卷
约为 16 卷
附续约旨
2 卷,共 18 卷
名曰 续集

编为 15 卷
(一)函书约 3 卷
(二)易学须知 3 卷
(三)易解辨异 3 卷
( 四 ) 篝灯约旨 10
卷 ( 续约旨后散附
各篇之内)
与上 15 卷合并
周易函书
(118 卷)
约注
(18 卷)
约存
(18 卷)
别集

(16 卷)
周易函书别集
(19 卷 )
现存《 周易函书 》 52 卷
(含约注、约存、别集三部份)
胡煦约为 18 卷
名曰《函书约注》


5
据上,可知今存胡煦《周易函书》实由《约注》、《约存》及《别集》
三书组成。以下,分说《约注》、《约存》、《别集》的细则内容。
约注(18 卷)
经文六十

卦注解
易传注解
上经



彖传上

象传上

系辞传上

杂卦传

说卦传

序卦传

今本《约注》内容示意图
文言传

今本《约注》共十八卷(见上图)。关于《约注》的编定,胡煦说:
“取解释经文之四十九卷,约为十八卷,名曰《约注》”
32
。据此,我
们得知胡煦原有解释《周易》经文的著作共“四十九卷”,后来胡煦约为
“十八卷”,即现今所见之《约注》。《约注》的内容,是胡煦具体解释
《周易》六十四卦经文和“十翼”(传文)之作
33








6
今本《约存》内容示意图
卷首(上中下共 3 卷)
河洛、先天后天、拟卦图、配洛书
拟八卦、拟卦象、拟月窟、附论日

原图(卷一至卷四共 4 卷)

今本《约存》共十八卷(见上图)。即:〈卷首〉(上中下)三卷、其余十

五卷:卷一至卷四的〈原图〉、卷五的〈原卦〉、卷六至卷十五的〈原
古〉。
关于《约存》的编定,胡煦说:“是书(《周易函书》) 正集九十九
卷,外集(即《别集》)十九卷,共一百十八卷。因卷帙浩繁,无能悉付剞
劂,先曾择其要义,刻成《函书约》三卷。兹复重加订辑,取〈原图〉、
约存
(共 18 卷)
二用图解
原卦(卷五共 1 卷)
蓍法
变占
先儒易学 释象、玩辞、三易考
乾凿度、易林、京
房、太玄、洞极、元
包、潜虚、皇极经世
书、洪范、正易心法
先儒易派
原古
(
卷六至卷十五共 10 卷
)
九章皆句股、异乘同
除三率、尺算、筹
算、乐律、五运六
律、等韵、医方、地
理、纳音
易中冒道
支流异派
卫平占法、六壬、
遁甲、太乙、衡运

原图约( 卷首上) :解河图洛书、
伏羲之易
原卦约(卷首中):解文王之易
原爻约(卷首下):解周公之易

7
〈原卦〉、〈原爻〉、〈原古〉‘首传’之五十卷,约为十五卷,而列初刻之
三卷于首,合之得十八卷,名曰《约存》”
34
。胡煦又说:“煦于《周
易》四十余年,成书三千余页,名曰《函书约》,字一百八、九十万,第
以力微,不能刊刻,今约首(传)之五十卷为三卷,以隐括大意”
35

据此我们得知:胡煦把《函书约》三卷,加上‘首传’十五卷,合共
:卷首上〈原图约〉、卷首中
五的〈原卦〉。这两部份实际已撮见〈卷
容广涉胡煦以前诸儒之《易》说,有蓍
今本《别集》共十六卷(见上图 、《约注》原属
十八卷组成《约存》。今库本《周易函书约存》仍保留著这种成书概貌。
但《函书约》三卷改称为〈卷首〉三卷。
〈卷首〉三卷( 即《函书约》) 。组成
〈原卦约〉、卷首下〈原爻约〉。具体内容:〈原图约〉析说河图、洛书义
蕴,以及伏羲则(河)图、(洛)书作先天八卦和六十四卦圆图之《易》学;
〈原卦约〉析说文王之《易》;〈原爻约〉析说周公之《易》。
《约存》的另外十五卷。
卷一至卷四的〈原图〉、卷
首〉的〈原图约〉、〈原卦约〉。
卷六至卷十五的〈原古〉,内
法、先儒易派(朱子、来知德、李本固、乾坤凿度、易林、京房易传、太

玄、洞极、元包、皇极经世)、冒道分派(九章勾股算术、乐律、等韵、五
运六气、主气、医方、地理、纳音)、支流异派(六壬、遁甲、太乙、衡运
论),等等诸说。篇中间插著胡煦的个人评断和论述。

今本《别集》内容示意图


)。胡煦所撰《约存》
别集
(16 )


易学须
易解辨异
篝灯约旨
(
卷一至卷三,共 3 卷
)

(
卷四至卷八,共 5 卷
)
(
卷九至卷十六,共 8 卷
)

8
《正集》,《别集》之名乃相对于《正集》而言,实际是三本书的合称。这
三本书是:《易学须知》(卷一至卷三)、《易解辨异》(卷四至卷八)、《篝灯
约旨》( 卷九至卷十六) 。关于其具体内容:《易学须知》是胡煦的学

《易》心得及看法;《易解辨异》是胡煦对前人《易》说的批评,所谓
“辨异”,实即针对宋儒朱熹及其《易》学而做的批评,此书内屡用“与
孔子异矣”、“与孔子…之旨异矣”诸语隐射朱子;《篝灯约旨》是胡煦援
引《周易》,参证《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诸书,讨论天道、
性命的心得看法的论作。清儒蔡衍鎤序(雍正二年,公元 1724)称:“《函
书别集》辨论先儒同异,发明六经旨趣,有功先圣,嘉惠后人处最多。比
至讲明性学,则尤勤勤欵欵(款款),不禁言之又言,印诸《易经》、《庸》、
《孟》,无不脗(吻 ) 合,更为程朱以来,未传之奥旨”
36
,蔡氏对胡煦
《篝灯约旨》此书评价很高。
总之,胡煦留下的《周易函书》其内容极为丰富,足俾今人讨论或参
讨论胡煦之《易》学思想,即以今本《周易函书》(五十二卷)作
第二节 研究状况

煦一生精力,几乎都花在《周易》上面。他称:“自髫龄笃嗜《周
易》,
来,真正注意以及讨论胡煦《易》学的学者,当推牟宗三
(190
考之资。胡煦的《易》学的整体观点,集中反映在《约存》、《别集》
( 〈易学须知〉部份) ;他对《周易》经、传的具体解释,集中在《约
注》;对人性学说的看法及论述,反映在《篝灯约旨》(收录《别集》);
对前人(主要是朱子)《易》说之辩解,则集中《易解辨异》( 收入《别
集》)。
本文
为文献依据。


研精四十余年”
37

。胡煦留下的《易》著,无论份量上还是内容方
面,都是相当丰富的。然而,后世关心或真正讨论其《易》学的人,却寥
寥可数。
民国以
9─1995)。牟先生于 1932 年撰《从周易方面研究中国之玄学及道德
哲学》(后改名《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函义》,下称牟书),书中第三章

9
专论胡煦的宇宙生成论哲学。据牟先生《五十自述》
38
,他当时正读数
理逻辑
39
、罗素(B.Russell)哲学、维特根什坦(L.Wittgenstein),以及怀
悌海(按,亦译“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的宇宙
自然哲学,兴趣集中在《易经》与怀悌悔哲学之间,并希望从《易经》及
胡煦的思想里“通过卦爻象数以观气化这种中国式的自然哲学(生成哲
学)”
40
,牟先生进而发现“胡煦与焦循易学之精妙,并发见(现 )这一套
中国式的自然哲学(焦循除外)可与怀悌海那一套相比论。”牟先生对胡煦
《易》学感兴趣,是从接触怀特海哲学而来的,他说:“我所以能有宇宙
论兴趣,就易经而彰羲和之传统,全该归功于怀悌海。我当时一方大规模
读易经,一方潜读怀氏书。随读随消化,随消化随触发,故想象丰富,义
解斐然。”
41
此外,牟先生还提到说胡煦精于卜筮,在牟先生读书的时候
胡煦“犹多神话留传”
42
,这也可能是促使牟先生留意胡煦的一个原因

所在。
牟先生对胡煦《易》学评价很高。如说:“汉《易》是通过卦爻象数
之路以观阴阳气化之变。至清初康熙年间胡煦崛起仍是走此路,不过讲的
更自然,更妥贴,更通贯。从此方面讲,他们所展示的理境是卦爻象数下
中国式的自然哲学,而兼示出人事方面之许多道德函义”
43
;“清人考据
训诂,于学术无足称,而惟于《易》学,则得两人焉:一曰胡煦,一曰焦
循。此两人确是不凡,都可以说是《易》学专家”
44
;“此两人(焦循、胡
煦)的《易》学都可以说是学人专家的《易》学,皆以象数为出发点。但
不是汉人的象数。汉人的象数,于解经则嫌琐碎著迹,不成条贯;又于经
外有一底子,由阴阳、谶纬、灾异一整套而成者。他们两人对于这些都能
荡涤廓清,独辟蹊径…他们是直就《易经》本身来立例。(通例、原则、
非事例之例)。胡煦以体卦说注解经文,极为恰当,不见斧凿之痕。其发
明体卦说,于自然生成之理,极有悟解。因此对于初、上、九、六、二、
三、四、五、八字命爻之义,解之极精极谛,古所未有。由此而引申出时
位、生成、终始、内外、往来,等宇宙论的概念,而以河图洛书之图像总
表生成之理,故吾名之曰‘生成哲学’”
45
。牟书还有多处地方正面肯定
胡煦的成就。牟书为早期之作,其论胡煦之宇宙生成理论部份亦颇精彩。
但其论撰仅涉及于胡煦《约存》提到的宇宙生成理论的部份,胡煦其它

10
《易》著以及《易》学思想实际尚未论及。虽然如此,牟书的著撰意义在
于,唤起了学界对胡煦的注意,从而启发后人的研究兴趣。
今人对胡煦的专文研究,有:陈传钊、袁宗文〈一代鸿儒胡煦〉、梁
胡煦

〈胡煦易学平议〉一文,则肯定胡煦是一位可称道的清代
俊民〈胡煦与周易函书〉
46
。这两篇专文乃胡煦家乡学人整理之作。两
文通论性地介绍了胡煦生平事迹和《周易函书》情况,同时也提供了一些
宝贵讯息,如胡煦号“紫弦”之由来,其谓:“世传胡煦出生时,晨曦临
窗,故有名煦字沧晓之说;光山素称‘紫水’、‘弦山’,胡煦素重乡情,
故有号紫弦之谓。”又如,介绍胡煦的传说,谓:“胡煦出仕前,三十多年
居在家乡,罢官后,又在家乡住了三年,与光山有著很深的关系,不少关
于他的传说、轶事,至今流传于民间”,等等。这些讯息当有助于补充传
世文献如〈胡煦墓志铭〉、《国朝耆献》的记载,故颇具参考价值。
吕师绍纲(1933─ )受上述牟书启发
47
,撰〈略说卦变〉
48
、〈
易学平议〉
49
,共两篇文章。〈略说卦变〉是在上述牟书述及胡煦否定汉
人卦变说的看法基础上,从历史发展之“纵向”角度,考察卦变说之由来
演变。〈略说卦变〉的观点,可以归结为七点:(一 )《周易》只讲卦之生
成,不讲卦变。卦变是汉人及宋人发明创造的;(二)卦变是汉人所创众多
易例中的一种。不能说互体、反对、旁通、升降等也是卦变;(三)京房八
宫卦图、虞翻卦变说,俞琰卦变图、李挺之卦变图、朱熹卦变图是卦变说
的代表;(四)认为六十四卦生成之后卦体继续变动,相互生成,是诸卦变
说的共同特征;(五)卦变说建立在对《彖传》上下往来内外终始八字错误
理解的基础之上;(六)在历代批评卦变说的易家中以宋人苏轼、程颐和清
人李惇、胡煦贡献为最大;(七)在理论上彻底驳倒卦变说的,首推胡煦。
胡煦发前人所未发,用“体卦主爻”说解释《彖传》上下往来内外终始八
字,至为正确。胡煦终于“推倒”了千百年来众人纷纷质疑却一直推不倒

的卦变说。
吕师绍纲
《易》学大家,完全有资格与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胡渭、焦循等人
一样进入清代《易》学史。该文针对学界一般不注意胡煦的事实,评介了
胡煦《易》学。〈胡煦易学平议〉的观点有六,即:(一 )胡氏是位可称道
的易学大家。他不是发挥派,未给《周易》增添甚么。他是本义派,只给

11
《周易》做解释;(二)从根本上说,他是象数派。因为他第一,认为《周
易》无闲文虚字,无一字无象。第二,反对“得意忘象”。第三,绝对迷
信河图、洛书;(三)他又对象数派有所超越,主要的表现是第一,他提出
体卦主爻说,彻底推翻卦变说。第二,论定《周易》不是占卜之书,是言
道言理之书;(四)他实际上指出了《周易》思维是以象为手段的特殊抽象
思维;(五)他的《易》学之最精彩处是建立了万物和卦爻的生成论体系。
(六)他的《易》学地位应在来知德、焦循之上。
总之,吕师绍纲这两篇文章,完全肯定了胡煦的《易》学成就。

基础,著有《胡煦易学研究》
51
。相对上述诸
此外,程林(1963─ )〈胡煦易学思想述略〉一文
50
。该文对胡煦
平、著述、影响和《易》学思想诸方面皆有所述及。主要集中在四方面:
(一)河洛先天后天说;(二)体卦主爻说;(三)爻之四通说;(四)以《易》解
性理。文章结论说:“综观胡煦的易学思想,可谓博大精深。他在前人思
想的基础上,又能独抒新意,发先儒之未言,释从来之疑义,是对汉宋
《易》学的一个发展。胡煦对宇宙本原的探究迥别于西方所谓之本体论,
盖西方之说究天而不通人,终无落脚处。胡煦究天穷极,以发性命之理,
以明天人之旨,实为中国文化最为根本之处”,程林对胡煦的《易》学评

价,也予以正面肯定。
台湾许朝阳承继牟书
学者的单篇论文而言,许著是胡煦《易》学研究的首部专著。就长期以来
胡煦《易》学研究相对淡薄的情况底下,许著具有很大的学术意义。其书
所论,因是承继牟书基础,侧重在西方哲学框架里,从“存有论”、“诠
释学”二大课题来论述《周易》的“先天”、“后天”可开出“无执”、
“执”两层“存有论”,然后,再对胡煦《易》学建构、注疏做一评价。
许著对胡煦《易》学的讨论,则集中在:第二章《图书所示的生成哲
学》、第三章《胡论易卦源流及其体用交变关系与时位观》、第四章《胡
煦〈约注〉的解经方法》,此三章之内容里。什么是“存有论”呢?牟宗
三曾解释说:“西方的存有论大体是从动字‘是’或‘在’入手,环绕这
个动字讲出一套道理来即名曰存有论。一物存在,存在是虚意字,其本身
不是一物,如是,道理不能在动字存在处讲,但只能从存在著的‘物’
讲…范畴者,标识存在了的物之存在性之基本概念之谓也。存在了的物之

12
存在性亦曰存有性或实有性。讲此存有性者即名曰存有论”
52
。牟先生
还提到说中国的传统重点不在于“内在的存有论”(内在于一物之存在而
分析其存有性),而兴趣单在就一物之存在而明其如何有其存在,不在就
存在的物而明其如何构造成,中文用“生”字从动态表现或说明天地万物
的存在性,因为这种动态的存有论亦函著宇宙生生不息的动源之宇宙论,
故牟宗三亦称之为“本体宇宙论”
53
。许著乃按照牟书论述“存有论”
的方向,解释胡煦生成哲学,而注重其宇宙自然本原的生成一面。所论极
有深度和意义。
牟书撰成于早期,只针对胡煦《约存》部份涉及的宇宙生成理论来作
第三节 清朝初期之易学及今人研究成果


明末至清初顺治、康熙之际,除了胡煦,其它治《易》学者主要有:
讨论。许著则进一步触及胡煦的生成哲学,同时也评介了牟书的“存有
论”诠释方法。所论范围也推进到胡煦《约注》释《易》的部份。许著对
胡煦宇宙生成哲学论的研究,进行了可贵的努力,但就今日而言,胡煦的
整体《易》学思想,仍有极广阔的研究余地。胡煦作为一个长期被学界
“遗忘”的历史人物,从其生平事迹、学术传承背景、治学路向,到治学
观点和思想等等,我们都有必要从最根本处做一挖掘、整理和审视。这包
括与胡煦相关的诸多历史传世文献
54
,从胡煦的个人作品,例如《文
集》、《诗集》、《易》学著作,到〈胡煦墓志铭〉、《学案》、《县志》等等文
献,确实能提供我们更大的视野范围,来丰富我们对胡煦生平及其学问、
《易》学思想之认识和把握。因而本文的论述,是承继前贤宝贵的研究基
础上,再做进一步之研究。本文采用的文献材料,除基本的传世文献以
外,还包括了胡煦遗迹调查等田野材料,以期从较大的视野范围讨论胡煦
的《易》学思想,藉以窥视胡煦的历史地位的方面。


孙奇逢(1584─ 1675《读易大旨》) 、李光地(1642─ 1718《周易通论》、
《周易观彖》)、张英(1637─ 1708《易经衷论》)、杨名时(1661─ 1737
《周易札记》)、程廷祚(1691─ 1767《大易择言》) 、刁包(1603─ 1669
《易酌》)、王夫之(1619─1692《周易内传》、《周易外传》)、胡渭(1633

13
─ 1714《易图明辨》) 、黄宗羲(1610─ 1695《易学象数论》) 、黄宗炎
(1616─ 1686《周易象辞》、《图书辨惑》) 、张烈(1622─ 1685《读易日
钞》)、陈梦雷(1650─1741《周易浅述》)、傅以渐(1609─1665《易经通
注》)、钱澄之(1612─1694《田间易学》)、曹本荣(1622─1665《易经通
注》)等。另外,不专治《易》,但成就却为人所肯定的,有顾炎武(1613

─1682《易音》)。
对于清初顺治、康熙年间的治《易》人物,今人之研究较集中以下几
一 )王夫之。今人的研究,有:汪学群《王夫之易学》
55
、曾春海
明邦〈周易内传中的若乾辩证法思想〉
59
、嵇文甫

有:曾春海〈李光地与易学〉
73
,刘大钧〈读周易
逢“易专责人事"的易学思
。专文有:郑吉雄〈易图明辨与儒道之辨〉
77
。论文有:许
顾亭林的易学思想〉
79
、孙剑秋〈亭
学人物如黄宗羲、黄宗炎、陈梦雷、钱澄之等人的
人。
(
《王船山易学阐微》
56
、梁尧封《王船山易学研究》
57
、萧汉明《船山
易学研究》
58


专文有:如唐
〈王船山的易学方法论〉
60
、萧汉明〈王夫之论易与象〉
61
、梁亦桥
〈王船山的易学〉
62
、罗光〈王船山的易学〉
63
、曾昭旭〈船山之易
学〉
64
、唐明邦〈王船山论学易和占易的认识意义〉
65
、唐明邦〈从王
船山周易大象解看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
66
、丁祯彦〈王夫之象数相倚
的方法论意义〉
67
、潘雨廷〈论王船山以易学为核心的思想结构〉
68

曾春海〈船山易学之研究纲领〉
69
、曾春海〈阐船山易学之宇宙论〉
70
、王煜〈王夫之的易学及其现代意义〉
71

、宋祚胤〈论王夫之对周易
宙观的研究〉
72

(二)李光地。专文
折中〉
74
、詹石窗〈李光地与易学〉
75

(三 )孙奇逢。专文有:李之鉴 〈评孙奇
想〉
76

(四)胡渭
朝阳〈胡渭易图明辨之研究〉
78

(五)顾炎武。专文有:吴琴〈论
林之易经学〉
80

清初其它《易》
《易》学,尚有待我们作更多讨论
81


14



一 清初易家关注的课题
定鼎,奄宅区夏”
82
的异族统治,为时局带
”的

明朝灭亡,清兵“入关
来了一定的动荡不安。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清初《易》家所关注的课题,
从外部来说,是身处这个时代背景下思考如何藉助《周易》“经世”,即注
重经世实用方面。从内部来说,清初的“实学”学风也决定这时期学者在
对待《周易》原典上,采取尊重原典、注重原典训解的务实态度。
首先,用《周易》经世方面。晚明学术界就已出现了“通经学古
经学学风,从嘉靖、隆庆时期的归有光开始,经过焦竑、陈第诸人的倡
导,到了崇祯期间,学者如钱谦益、张溥、张采诸人更大倡其说,这股学
风成了“兴复古学”的一大潮流
83
。明中叶以王守仁“心学”为主的学
风占据著思想界,但是到明末社会危机日益加重、明朝面临覆亡的时候,
以“明心见性”为特征的王学末流的流弊也日益凸显,这时候学者如东林
学派顾宪成、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诸人,便开始在思想界或
学术上企图扭转王学,尝试转向和复兴朱子学的“务实”来挽救社会危
机。故梁启超说,晚明学者经已出现“厌蹈空喜踏实的精神”的学风
84
,说明这时期学者已经在思想上“觉醒”。明亡之际,清兵入关的异族
治,相对于广大汉人而言,无疑是个震憾人心的巨大变化,因而明清交
际时期思想界“实学”、经世学风凸显,与这时期政治时局变化的外在刺
激关系密切。这时期学者多有攻击明末王学末流的空疏之语,如陆陇其
说:“王氏之学偏天下,几以圣人复起,而古先圣贤下学上达之遗法,灭
裂无余,学术坏而风俗随之,其弊也,至于荡轶礼法,蔑视伦常,天下之
人,恣睢横肆,不复自安于规矩绳墨之内,而百病交作,至于启顺之际,

风俗愈坏,礼义扫地,以至于不可收拾,其所从来,非一日矣”
85
,陆
陇其站在程朱的立场,苛斥王守仁倡“良知”之学援禅托儒“其源先已
病”,从其说者乐于纵肆自适、幻无生死而“流荡放佚”
86
。梁启超也曾
指出,清初学者“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
87
,点出明
末清初这段时期,从宋明理学渐过渡到清代经学这时期,清初学者重视实
学、客观的特点。如顾炎武、阎若璩治学主博证、贵创的科学方法,梁启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