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380 trang)

A study of the functions and politeness of the discourse marker ORH in spoken singapore mandarin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3.84 MB, 380 trang )

!
新加坡华语口语话语标记“/ORH/”
的功能与礼貌研究

A STUDY OF THE FUNCTIONS AND
POLITENESS OF THE DISCOURSE MARKER
“/ORH/” IN SPOKEN SINGAPORE MANDARIN




江滨
JIANG BIN




新加坡国立学中系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北京学中国语学系
PEKING UNIVERSITY
2014
!
新加坡华语语话语标记“/ORH/”
的功能与礼貌研究

A STUDY OF THE FUNCTIONS AND
POLITENESS OF THE DISCOURSE MARKER
“/ORH/” IN SPOKEN SINGAPORE MANDARIN





江滨
JIANG BIN

B.A. Hons, NUS





新加坡国立学中系
北京学中国语学系
双学位硕(研究)学位论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OUBLE DEGREE M.A. BY RESEARCH
IN CHINESE LANGUAGE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NUS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KU
2014
"!
Acknowledgement

First and foremost, I would like to extend my heartfelt gratitude to my
supervisor i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A/P Lee Cher Leng(李玲副教授)
for her guidance, support, motiva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ere are many times I felt
lost and confused regarding the direction of my thesis, but she will always point me
towards the right direction. This thesis would not be possible without her constant
guidance.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sincere gratitude to my supervisor in Peking
University, A/P Ye Wen Xi (叶曦副教授)for all the valuable suggestions,
advices and help given to me during my stay at PKU, as well as after I’m back at
Singapore. Thank you!
I’m really grateful that I am able to enter this double degree Masters
programme. I would also like to thank A/P Lee Cheuk Yin, Dr. Peng Rui, Professor
Guo Rui, as well as all the administrative staff in both NUS and PKU for all their
assistance, support and patience whenever I am in need.
To my dearest family members (Dad, Mom, JX), I really owe my deepest
gratitude to you. Thank you for all the love, support, and encouragement! Thank you
for letting me pursue what I want. Thank you for always believing in me, trusting that
I can definitely do it. Thank you for creating a very relax and lively environment for
me when I am rushing my thesis. All these gave me strength to continue working
towards my goal and staying positive under all circumstances. I am really thankful that
I have you with me. I hope I have done you proud!
Last but not least, to all my friends, thank you for cheering me on through this
journey. Biggest thanks to Niu for all the time spent mugging and laughing together at
various cafés. Bi, Zhuma, QF, JJ, CZ, IZ, HX & YL, thanks for all the encouragements
and for lending your listening ears to me. I really appreciate LX for all the advices
regarding this programme. Not to forget BX & ZL! I’m really very happy and grateful
that we are in this programme together. Many thanks for all the help that you gave me,
and also for taking care of me when we were at Beijing. I miss all the good food we
ate and the beautiful places we visited together.
""!
目录

Acknowledgement …………………………………………………………………… i
目录 ………………………………………………………………………………… ii
统计表一览 ………………………………………………………………………… vi
插图一览 …………………………………………………………………………… vii

Abstract ……………………………………………………………………………. viii

第一章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 ………………………………………………………………………. 1
1.2 研究价值 ………………………………………………………………………. 4
1.3 研究目的 ………………………………………………………………………. 6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7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11
2.1 话语标记的名称 …………………………………………………………… 11
2.2 话语标记的发展概况 ……………………………………………………… 12
2.3 话语标记的界定与特征 …………………………………………………… 16
2.3.1 话语标记的界定 ……………………………………………………… 16
2.3.2 话语标记的特征 ……………………………………………………… 19
2.4 话语标记的功能 …………………………………………………………… 23
2.5 新加坡话语标记的研究状况 ………………………………………………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0
3.1 研究材料 …………………………………………………………………… 30
3.1.1 录音事宜 ……………………………………………………………… 30
3.1.2 转写详情 ……………………………………………………………… 31
3.2 研究对象 …………………………………………………………………… 35
"""!
3.3 语料收集过程 ……………………………………………………………… 39
3.4 语料分析概况 ……………………………………………………………… 43

第四章 “/orh/”的界定与类型 ………………………………………… 44
4.1 本文对话语标记的界定 …………………………………………………… 44
4.2 “/orh/”的界定 ………………………………………………………… 45
4.3 “/orh/”的音调 ………………………………………………………… 49

4.4 “/orh/”的句中位置 …………………………………………………… 51
4.5 从音调看“/orh/”的句中位置与功能 ………………………………… 52

第五章 新加坡华语口语话语标记“/orh/”的功能分析 …………… 58
5.1 “/orh/”作为最简反馈 ………………………………………………… 59
5.1.1 “/orh/”作为最简反馈 …………………………………………… 60
5.1.2 作为最简反馈“/orh/”的话语信息模式 …………………………. 62
5.2 “/orh/”作为引述他人话语的标记 …………………………………… 70
5.3 “/orh/”作为保持话轮的标记 ………………………………………… 73
5.4 “/orh/”表示“知道了” ……………………………………………… 75
5.5 “/orh/”表示语气 ……………………………………………………… 78
5.5.1 表示强调语气的“/orh/” …………………………………………. 79
5.5.2 表示恍然语气的“/orh/” …………………………………………. 81
5.5.3 表示疑问语气的“/orh/” …………………………………………. 83
5.6 小结 ………………………………………………………………………… 85

第六章 “/orh/”与礼貌及面子关系 ……………………………………. 86
6.1 礼貌原则与面子威胁行为 ………………………………………………… 87
6.1.1 Leech 的礼貌原则 ……………………………………………………… 87
6.1.2 Brown & Levinson 的面子论 ………………………………………… 88
6.2 “/orh/”与礼貌及面子关系 …………………………………………… 89
"#!
6.2.1 “/orh/”威胁积极面子的行为 …………………………………… 90
6.2.2 “/orh/”缓解面子威胁的行为 …………………………………… 92
6.2.3 “/orh/”与听话人表现礼貌的行为 ……………………………… 95
6.3 小结 ………………………………………………………………………… 97

第七章 结语 …………………………………………………………………… 98

附录

附录一(A1):“/orh_/”的句中位置及功能分布 .……………………. 105
附录二(A2):“/orh//”的句中位置及功能分布 …………………… 106
附录三(A3):“/orh\//”的句中位置及功能分布 …………………… 107
附录四(A4):“/orh\/”的句中位置及功能分布 …………………… 108
附录五(A5):“/orh/”作为最简反馈 ……………………… 110
附录六(A6):“/orh/”作为引述他人话语的标记 …………………… 134
附录七(A7):“/orh/”作为保持话轮的标记 ……………………… 139
附录八(A8):“/orh/”表示“知道了” ……………………… 142
附录九(A9):“/orh/”表示语气 ……………………… 150
附录十(A10):转写 A ………………………………………………… 158
附录十一(A11):转写 B ………………………………………………… 175
附录十二(A12):转写 C ………………………………………………… 197
附录十三(A13):转写 D ………………………………………………… 204
附录十四(A14):转写 E ………………………………………………… 218
附录十五(A15):转写 F ………………………………………………… 228
附录十六(A16):转写 G ………………………………………………… 244
附录十七(A17):转写 H ………………………………………………… 261
附录十八(A18):转写 I ………………………………………………… 271
附录十九(A19):转写 J ………………………………………………… 285
附录二十(A20):转写 K ………………………………………………… 297
#!
附录二十一(A21):转写 L ………………………………………………… 313
附录二十二(A21):转写 M ……………………………………………… 322
附录二十三(A21):转写 N ……………………………………………… 339
附录二十四(A24):参与同意书 ………………………………………… 360
参考文献 ………………………………………………………………………… 362





#"!
统计表一览


表 1 本文语料转写使用符号介绍
表 2 录音转写详细资料
表 3 录音参与者基本资料
表 4 “/orh/”的四个音调与所能够发挥的功能
表 5 “/orh/”的句中位置与体现功能
表 6 “/orh_/”的句中位置与功能分布
表 7 “/orh//”的句中位置与功能分布
表 8 “/orh\//”的句中位置与功能分布
表 9 “/orh\/”的句中位置与功能分布



#""!
插图一览


图 1 新加坡 2010 年各种族人口统计比例
图 2 话语标记的发展概况
图 3 录音参与者性别与成长背景资料与比重
图 4 语料收集流程
图 5 “/orh/”的音调分布
图 6 “/orh/”四个音调的功能数量分布
图 7 “/orh/”的五大功能分布
图 8 作为最简反馈“/orh/”的话语信息模式
图 9 表示语气“/orh/”的功能分布




#"""!
Abstract


Discourse markers (DMs) have been a very hot issue among research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since 1970s. It was once viewed as a component that can be ignored,
but is now argued as having important roles.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s on the DM “/orh/” in spoken Singapore
Mandarin. The paper argues that “/orh/” may look like interjections, however, by
analyzing the sentential positions, the functions it serves, and its link with regards to
politeness and face, it is no doubt that “/orh/” is indeed a discourse marker.
Some examples of DM in Singapore are: “/leh/, /lah/, /loh/,
/meh/, /hor/”. To date, there are various efforts put in researching these DMs
within spoken Singapore English. However, very few researchers have touched on
Singapore Mandarin, and none about “/orh/” in particular.
The data used in this study is made up of 14 transcripts (120965 words) from
the recordings of 20 Singaporeans’ daily conversations. Within this first hand data, a
total of 363 “/orh/” were found. The paper uses Aijmer’s (2002) “bottom-up”
approach in analyzing these “/orh/”.
“/orh/” in spoken Singapore Mandarin has four tones. They are intonated as:
flat tone “/orh_/” (6%), rise tone “/orh//” (3%), fall-rise tone “/orh\//” (12%),
fall tone “/orh\/” (79%). It was also found out that “/orh/” can appear in four
positions of a sentence: stand alone, initial position, middle position, ending position.
Most of the different positions would mean different functions, though some may
appear in various positions.
The main analysis of the study is the functions of “/orh/”. After looking at
all examples found, it was shown that “/orh/” has a total of 5 functions, namely:
serves as a minimal response (53%), serves as an indicator when quoting others (7%),

serves as an indicator to secure the conversational floor (4%), serves as “I know”
(17%), serves as an interjection (19%). For minimal response, there are 5 patterns in
which it will form with the components directly behind. They are: “/orh/” + 0
"$!
(35%), “/orh/” + affirmation (17%), “/orh/” + negation (5%), “/orh/” +
new topic (4%), “/orh/” + elaboration (39%). When serving as interjections, it can
mean a stress (60%), a doubt (20%) or a realization (20%). Each function serves very
important roles, if taken out from the sentence, the sentence will be denied of all the
discourse and pragmatic implications the DM brought.
Politeness and face are also closely linked with “/orh/”. It is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while “/orh/” can serve to mitigate face-threatening acts (for e.g. when
used as minimal response), it can also initiate a face-threatening act (for e.g. when
used to question the listener). Thus, it incorporates some degree of politeness and
impoliteness all within this one DM.
The study aims to provide a clear picture of how “/orh/” is used by
Singaporean Chinese, the functions it have, and how it links up with politeness and
face issues. It is hoped that this paper will be able to contribute and fill up some extent
of this research gap.




Keywords: discourse marker; functions; Singapore Mandarin; politeness; face.




%!
新加坡华语口语话语标记“/ORH/”
的功能与礼貌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话语标记自七十年代开始被学者们广泛关注。学者们对于话语标记的态
度从一开始认为它是可有可无的冗赘成分,到后来认可它在话语中扮演着举足
轻重角色的地位。
目前,在西方学术界与汉语学术界,话语标记的研究是非常普遍的。在
学术界中,不难找到许多话语标记研究的书籍与刊物。话语标记无疑已成为一
个研究热点。观察某个语言中使用的话语标记可以让我们看到并理解该语言的
一些使用特点与特征。
然而,在新加坡,话语标记的研究却还并不是非常普及。多数这类研究
都是关于新加坡英语口语的话语标记。在新加坡华语口语话语标记方面,研究
的成果还不是非常多,是屈指可数的。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的国际大都会。它主要由华族、马来族、印度族
以及欧亚裔四个族群组成。外来移民涌入新加坡的现象也是非常普遍的。由此,
来自世界各地,如:美国、中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人士在新加坡定
居生活也已经是常见的事情。新加坡统计局每十年都会进行一次人口统计。在
2010 年最新的统计中,新加坡华人占总人口的约 74.1%,是所有种族里最高的。




&!
图 1:新加坡 2010 年各种族人口统计比例
1




由于这里的人口背景非常多元化,因此新加坡的语言、文化、节日等等
也都非常富有特色,甚至出现了交融的情况。在这之中,新加坡语言交融是最
为显著的。新加坡人至少都会说两种语言,有些人更可能会说超过两种不同的
语言。除此之外,也不能忘记方言的存在。虽然新加坡政府于 1979 年推行《讲
华语运动》,让能够流利使用方言的人口(尤其是年轻一代)变少,但有一部
分人还是会讲一些方言。
因为新加坡人所使用的语言非常多样化,除了不同语言的使用,还有许
多方言的使用,这导致新加坡的各个语言都出现了语码夹杂的现象。由此产生
的“新加坡式英语(Singlish)”就是最好的例子。下面的例 1 就是新加坡式英
语的例子。



!!!!!!!!!!!!!!!!!!!!!!!!!!!!!!!!!!!!!!!!!!!!!!!!!!!!!!!!
1
图 1 的数据摘取自新加坡统计局 2010 年的人口统计表。新加坡统计局发表的是 excel
格式的文档,其中包括了各种族的男女比例及年龄比列。笔者摘取其中总数的部分做出
图 1。新加坡统计局(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Singapore)网站:
/>23/12/2013。
!&'()*')+,!!
!-,*'+.+!!
!*/+'%%)!!
!%&-'(-/!!
!0!!
!-,,',,,!!
!%',,,',,,!!
!%'-,,',,,!!
!&',,,',,,!!
!&'-,,',,,!!

!*',,,',,,!!
华族!1(/23! 马来族!1%/23! 印度族!1)23! 其它!1*23!
*!
例 1:A21,L1-3
1.女 13:Yah, so 就觉得很<L2 sian L2>(闽南话:扫兴)with life in general。And I
2. don't know what I want to do,it's like /hmm_/,你有 passion for anything
3. /mah_/?

女 13 在说她觉得生活挺无聊的,觉得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便想问
对方有没有对某件事情有热忱。在讨论这个内容的时候,女 13 用的几乎都是英
语。从所截取出来的这一段就可以清楚看出,她所使用的英语参杂了华语
(“就觉得”、“你有”)、福建方言(“sian”)以及新加坡特有的语气词类
话语标记(“/mah_/”)。
当然,除了新加坡英语受到语码夹杂的影响,新加坡华语也一样。新加
坡人在日常生活当中用来对话的华语,大多时候都会参入英语、马来语、方言
等词汇及语法。这种参杂的新加坡华语被称为“新加坡式华语(Singdarin)”。
这种参杂的特征也让新加坡式华语与标准汉语有着非常鲜明的对比。

例 2:A10,L101-102
101.女 3: /hmm\/。因为 normally 我现在都是 download 进去电话。Then 早上在
102. train 看。

例 3:A15,L150-151
150.女 5:他讲他要进一步认识我。Which I don’t know what he means。<@@> Then
151. 他讲 resume 不用带了。你的 transcript,/eh//,要带,ya。

女 3 在例 2 中与朋友讨论在去工作途中看电视剧或电影的情况。她表示
她都是在家里的时候,就已经把电视剧或电影下载好,放进电话,然后在地铁
上的时候,就可以直接看了。从她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她在句子中加入了几
个英语单词:“normally”、“download”、“then”、“train”。这些都是语

码夹杂的现象。
/!
例 2 是比较简单的语码参杂例子。例 3 则比较复杂。女 5 不像女 3 在例 2
里那样,只是使用了单个英语单词,而是在华语对话中加入了整句英语句子。
她在说她接到了一个面试,而面试官表示要再进一步了解她。很显然,女 5 不
是非常明白“进一步认识我”的意思,但她却不是用“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来表达,而是用英语“Which I don’t know what he means”。当然,她也还是有
使用单个的英语单词来进行语码转换。例如“Then ” 、 “ resume ” 、
“transcript”。
新加坡人在正式场合的时候,都会使用非常纯正的英语或华语来沟通。
然而,从以上三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新加坡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使用的并不是单
一的语言,而是在一个基本的使用语言上,加入其它语言或方言。这就是新加
坡语言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新加坡人在日常对话中放着标准与纯正的语言不
用,而选择使用这种“罗惹(rojak)”式语言的理由是非常多的。其中之一便
是为了拉近对话者之间的关系。由于这并不是本文重点,因此在此就不详细解
说其中的各种缘由。
由此可见,新加坡的语言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与讨论的。由于语言交融
的关系,本文所使用的例子几乎都不是以单纯的华语形式出现。除此之外,新
加坡人在对话中所使用的话语标记也有着非常特别的地方。例如在华语对话中,
我们不难看到华语句子中出现如“well”、“you know”、“actually”这样的英
语单词的话语标记。在新加坡最为特别的一类话语标记就属新加坡“语气词类
话语标记”。由于语言的交融,因此这类话语标记同时出现在新加坡英语口语
对话与新加坡华语口语对话当中。然而,虽然它们的形式是一样的,但在英语
与华语中的使用与功能还是有着一些差异。这也就让研究新加坡“语气词类话
语标记”更有价值。


1.2 研究价值
在新加坡华语口语中,我们除了能够找到常被汉语学界学者研究的“你
知道”、“你看”、“你说”、“对了”、好”等话语标记,也能够找到一组

-!
很独特的话语标记。本文认为此类话语标记可以称为“语气词类话语标记”。
对于这组话语标记的名称由来,本文的第四章将会进行详细解释。简单来说,
这些词看起来与普通的语气词没什么差异,但是,它们除了表示语气之外,其
实都扮演着话语标记的重要角色。因此,本文称它们为“语气词类话语标记”
本文所提出的“语气词类话语标记”指的是例如“/lah/、/leh/、
/loh/、/meh/、/orh/、/hor/”这样的话语标记。这些话语标记看起来
与汉语中的“啊、喔、咯”等语气词很像。然而,它们的功能远远超过一般语
气词,并与语气词有着显著的差异。

例 4:A11,L50-52
50.女 1:<@@>就是说那个,可能那个 stage,那个 small stage 是不是比较靠近
51. VIP?
52.女 5:而且最奇怪的是/hor//,他把 mosh pit 和 VIP 的价钱都是一样的。

例 5:A20,L4-5
4.男 7 :[你没有看到我在读?]等下/lah\/, 还早。
5.女 12:还早/meh_/?为什么一定要去 Northpoint 的?

以上两个例子展现的就是新加坡华语口语中所出现的看似语气词的话语
标记。例 4 里的“/hor//”表示女 5 在强调“/hor//”前面所说的事情,
即“而且最奇怪的是”。换句话说,说话人要将该信息强加于听话人,让女 1
仔细听听接下来女 5 要对“最奇怪的事情”的补充与说明。
例 5 的“/lah\/”则表示男 7 不耐烦的情绪,认为女 12 打扰到他读书,
并且认为距离出门的时间其实还很早。然而,女 12 就此进行了反驳,以“还早
/meh_/?”回答。这个“/meh_/”基本上表示的是一个疑问的语气,但是多
加上了一个质问与充满挑战意味的含义。
新加坡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英语口语中所出现的“语气
词类话语标记”。关于这些话语标记的研究多是探讨它们在句中所扮演的功能。
.!

学者们将它们称为“discourse particle”,认为在英语口语对话中,它们主要是
出现在句尾,偶尔出现在句中,但不会出现在句首,更不可能单独出现。在本
文第二章第 5 节里,也会详细回顾学者对于新加坡英语口语中这类话语标记的
研究成果。
上面提到新加坡华语口语也同样会出现这类话语标记。然而,还并没有
学者针对它们进行讨论。就目前而言,新加坡华语口语话语标记的研究并不多,
只有林素娥(2012)发表的一篇关于“你懂”的文章,以及 Lee(2013)关于新
加坡华语中的“then”的文章。其余的都是硕博士论文。由此可见,新加坡华语
口语话语标记这一块目前的研究空白其实还是非常大的。正因如此,这一方面
还有很多可以探讨,也值得我们去详细讨论之处。
总结以上的观点,对于新加坡口语“语气词类话语标记”研究的价值主
要体现于以下两点:
一、目前在新加坡英语口语中,这类话语标记已经得到了重视,而在新
加坡华语口语中,还并没有研究这类话语标记的文章。这表示新加坡华语口语
话语标记的“语气词类话语标记”还是一个未被挖掘的宝物,值得我们花费时
间去仔细探讨这一块宝地。
二、由于还并未有学者研究这类话语标记,因此针对这类话语标记的研
究还有许多需要填补的空白。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无法在短短的一篇文章中把
所有新加坡华语口语“语气词类话语标记”给做一个详细的研究。由此,笔者
决定先挑选之中的一个话语标记,“/orh/”,做深度讨论。这样深度地探讨
一个话语标记比起浅析全部能够找到的话语标记来得更有价值。


1.3 研究目的
1.1 与 1.2 中介绍了新加坡的语言背景以及在新加坡的话语标记研究情况。
从该节中可以看出研究新加坡华语口语话语标记的价值是非常高的。
秉持着这个想法,笔者针对所收集来的录音转写语料进行详细观察。当
中出现的“语气词类话语标记”非常多样。已有的新加坡英语口语中所指出的
(!
几个这类话语标记,在新加坡华语口语中也都有。然而,笔者从语料发现了一

个重复使用频率也同样非常高的话语标记——“/orh/”。
“/orh/”目前还没有被拿来研究,因此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话语标记。
笔者从语料当中找到了 363 个“/orh/”的例子。观察了“/orh/”的句中出
现位置、功能等等,笔者发现它其实与英语口语中出现的同类话语标记还是略
有一些差异。“/orh/”是一个除了可以出现于句中与句尾之外,也是可以用
于句首,更能够单独出现的话语标记。“/orh/”是一个典型的多功能性
(multifunctional)话语标记。除此之外,笔者也发现“/orh/”与礼貌和面子
有很大的关联。这让“/orh/”成为一个非常特殊的话语标记。
本文挑选了新加坡华语口语中出现的“/orh/”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
会对“/orh/”进行详细讨论,希望通过对其功能的描写,以及其与礼貌和面
子的一些关系,试图揭开“/orh/”这个很特别的话语标记的神秘面纱,也希
望能够借此来填补一些新加坡华语口语中所使用的话语标记的研究空白。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使用 Karin Aijmer (2002)所提出的关于话语标记的研究方法等观
点为本文的理论基础。
2

Aijmer(2002)曾提出以下一段话:

Discourse particles are placed with great precision at different places in
the discourse and give important clues to how discourse is segmented and
processed. They can be studied by means of different approaches. A top-down
approach as in relevance theory implies that the focus is on discourse structures
and the role of discourse particles to facilitate the processing and
!!!!!!!!!!!!!!!!!!!!!!!!!!!!!!!!!!!!!!!!!!!!!!!!!!!!!!!!
2
Aijmer 对话语标记这个概念所使用的术语是“discourse particle”,而本文所选择的术
语则是比较广为使用的“discourse marker”。然而,这两个术语的概念还是相似的,因

此这并不影响本文使用 Aijmer 的理论为本文理论基础这件事。
+!
comprehension of the text. However, this approach may give an incomplete
characterization of discourse particles.
3


Aijmer(2002)认为话语标记在话语的不同位置表达了不同的重要功能。
她还指出话语标记也提供了话语应该怎么分段与处理的线索。研究话语标记的
方法有很多。Aijmer(2002)提出了两个比较直接的研究方式来概括:

1. 由上至下的研究方法(Top-down approach)
2. 由下至上的研究方法(Bottom-up approach)

由上至下的研究方式是指关注于话语标记如何帮助话语的处理与理解。
她指出从关联理论角度出发的研究就是如此。由下至上的研究方式则是指针对
个别的话语标记来做研究,对它们进行详细的描写(“ linguistic description of
individual particles
4
”)。Aijmer 认为由下至上的研究方式可以对个别话语标记
进行更详细的探讨,因此在其 2002 年的著作中,她所使用的就是由下至上的研
究方式。本文这次只选定了一个话语标记,“/orh/”,为研究对象,因此认
为她所提出的由下至上的研究方法将会帮助我们看出“/orh/”各方面的使用
情况与功能。
Aijmer(2002)认为话语标记的功能基本如下
5


1. 所指的是说话人对于话语的态度、对于听话人的态度,以及说话
人对于前后话语的态度。(“speakers’ epistemeic attitude to the

utterance and affective attitude to the hearer as well as the precedeng
and following discourse”)
2. 用来磨合参与者的关系(“grease the relations between speakers”)
3. 有助于话语的连贯性(“create coherence”)
!!!!!!!!!!!!!!!!!!!!!!!!!!!!!!!!!!!!!!!!!!!!!!!!!!!!!!!!
3
Karin Aijmer, English Discourse Particles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2002), pp.1.!
4
See (3), pp.2.
5
See (3), pp.55.
)!
4. 避免话语出现裂缝(“avoid conversational ‘bumps’”)
5. 填补由暂停带来的空白(“fill a pause”)

Aijmer ( 2002 ) 也与大多学者有共识,认为话语标记是多功能性
(multifunctionality)的。在她所做的研究中,话语标记是在语篇/话语层面及
人际层面起到作用的。她认为: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aning of discourse particles and their
multifunctionality… discourse particles can be regarded as lexical words which
have undergone a change of function from propositional meaning to textual and
interpersonal function.
6


虽然话语标记是多功能性的,但是她认为人们是不会被这种多功能性混
淆。她指出“they seem to know what a particle means and be able to use it
appropriately in different contexts

7
”。由此可见,人们在使用话语标记时,是非
常清楚自己使用这个话语标记的目的。而听话人在听到某个话语标记时,也可
以知道说话人是在使用该话语标记的哪一个功能。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新加坡
华人可以在日常对话中,听到“/orh/”之后,能够从它所拥有的众多功能中
找出正确的那个含义。
除了功能之外,Aijmer(2002)还提到了话语标记与面子及礼貌的关系:

Other dimensions which need to be considered are face and politeness.
8


她认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我们关注与考虑的。本文除了看
“/orh/”的功能之外,也的确发现“/orh/”与礼貌及面子有着很深的关系。
因此,本文的第六章将会着重讨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
6
See (3), pp.55.
7
See (3), pp.3.
8
See (3), pp.55.!
%,!
对于 Aijmer(2002)而言,利用由下而上的研究方法来看待话语标记的
功能可以也可以帮助学习该语言的学习者更好掌握该语言的口语。本文当然也
希望通过对“/orh/”的讨论,让第一次接触新加坡华语口语的人更了解新加
坡华语口语中所使用的这个“/orh/”到底是什么意思,有着什么样的功能与
含义。
由于 Aijmer(2002)的由下至上的研究方式非常适用于本文所要进行的
“/orh/”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运用这个研究方式,通过对“/orh/”的

功能的详细描写,并观察它与面子及礼貌的关系,来对这个话语标记做一个全
面的探讨。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话语标记是非常热门的一个讨论话题。然而,对于它的术语、含义、特
征、功能、所使用的理论基础等都还是得不到一个统一的说法。Fischer(2006)
在编辑的“Approaches to Discourse Particles”一书的绪论中提出这样的看法:

For a newcomer to the field, it is furthermore often very difficult to find
the bits and pieces that constitute an original model of the meanings and
functions of discourse particles. Moreover, the studies available so far are
hardly comparable; the approaches vary with respect to very many difference
aspects: the language(s) under consideration, the items taken into account, the
terminology used, the functions considered, the problems focused on, and the
methodologies employed.
9


这段话体现了话语标记研究的一种“混乱”的现象。因此,他才会认为
刚开始接触这个领域时,可能会因为找不到一条明确的定义与特征而感到困难。


2.1 话语标记的名称

话语标记的研究虽然非常多,但是在其定义,甚至是其名称上却并没有
统一的说法。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话语标记,因而产生一些稍有差异
的概念。
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s)的名称非常多。它可以被称为话语小品词
(discourse particles,例如:Schourup 1985)、话语操作语(discourse operators,
例如:Redeker 1990)、话语连接语(discourse connectives,例如:Blakemore
1987)、句子连接语(sentence connectives,例如:Haliday & Hasan 1976 ) 、
语用标记(pragmatic markers,例如:Fraser 1996)、语用小品词(pragmatic
!!!!!!!!!!!!!!!!!!!!!!!!!!!!!!!!!!!!!!!!!!!!!!!!!!!!!!!!
9
Kerstin Fischer,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Particles (Amsterdam; Oxford: Elsevier Ltd,
2006), pp.1.
%&!
particles,例如:Östman 1981)、语用表达式(pragmatic expressions,例如:
Erman 1987)等等。
以上这些名称体现了不同学者对于话语标记的不同理解和态度。由于他
们的出发点不一样,因此,他们的研究角度也都不同。从这些名称中其实可以
窥探出话语标记的一些功能。它可以是作为连接标记、话轮转换标记、话题转
换标记、确认信息标记、态度标记、补白标记、提示标记、修补标记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研究的角度不同,但是它们所指的对象是相似的东西。
在这些不同的名称当中,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的使用是最为广泛的。很
多原本使用其它名称的学者到后来也开始使用“discourse marker”这个名称,例
如:Fraser(1998,2006a,2006b)、Blakemore(2004)。


2.2 话语标记的发展概况
话语标记在最初并不是一个非常受关注的话题。它常被认为是一个可有
可无的成分,所以不被学者重视。然而,随着越来越多学者关注话语分析,他
们发现话语标记并非一个多余的冗赘成分,而是在话语中发挥着非常重要功能
的成分。由此,话语标记的研究也开始慢慢盛行。以下是话语标记在各个年代

的发展概况图表:











%*!
图 2:话语标记的发展概况


1953 年 Randolph Quirk 在名为“Careless Talk”的演讲中第一次提到了口
语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修饰语(recurrent modifiers)“you know、you see、well”。
这类修饰语后来被学者称为“话语标记”。然而,Quirk 提出了这个观点后,并
没有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而其后的二十年也没有其它学者对于这类词或短语
做研究。
一直到了 1970 年代,随着 Halliday & Hassan(1976)出版的“Cohesion
in English”(《英语的连贯》),话语分析逐渐兴起,学者的研究兴趣开始转
向日常口语,尤其是关注于话语连接标记。这个时候的学者多是仔细分析个别
话语标记,但还是没有给它一个明确的名称。Halliday & Hassan 在该书中分析了
“and、but、yet、so、then、now、of course、well、anyway、surely、after all”。
Labov & Fanshel (1977)就“well”在话语中的作用进行简单的讨论。虽然他们
对“well”的描述篇幅不大,但是他们将“well”说成是“discourse marker”。
这是最早期提到“discourse marker”这个术语的学者。
1980 年代是话语标记开始蓬勃发展的时代。话语标记不再是句子中可有

可无的成分,而被认为是帮助建构及理解言语的语用机制。让话语标记受到学
1950
年代
• Randolph Quirk(1953):最早提出修饰语概念
1970
年代
• Halliday & Hassan(1976):句子连接语概念
• Labov & Fanshel (1977):话语标记“well”
1980
年代
• 话语标记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开始受到关注
• Levinson (1983):提出话语标记的基本概念
• “Journal of Pragmatics”(1986):第一本话语标记特刊
• 廖秋忠(1986)插入语:汉语学界最早关于话语标记的研究
• Schiffrin(1987):第一本关于话语标记的专书
1990
年代
• 话语标记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开始盛行
2000
年代
• 话语标记研究在汉语学术界与新加坡开始盛行
%/!
界关注的最重要的人物就是语用学中提出礼貌原则的 Stephen Levinson。
Levinson 在其 1983 年的著作“Pragmatics”里提到了以下这段极其重要的话:

…there are many words and phrase in English, and no doubt most
languages, that indic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tterance and the prior
discourse. …It is generally conceded that such words have at least a component
of meaning that resist truth-conditional treatment…what they seem to do is
indicate, often in very complex ways, just how the utterance that contains them

is response to, or a condition of, some portion of the prior discourse.
10


虽然 Levinson 没有给这类标示话语关系的词与短语一个名称,但是这段
话里提到的特征就是话语标记最基本的特征。他表示有些词或短语标示了其所
在话语与前面话语的关系,例如:回应性关系或是因果关系等等。这类词或短
语也有一部分是违反了真值条件的。这些特征都与之后学者提出的话语标记的
特征一致。从这个时候开始,话语标记就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这个时期也
是话语标记一个很重要的学派,基于话语连贯研究的学派,的开始。这时候的
话语标记研究主要是以连贯理论为主 。
基于话语连贯研究的学派以 Halliday & Hassan(1976)提出的连贯理论
(coherence theory)为主要讨论基础。这个学派认为话语标记的主要功能就是使
话语成为一体,以此建立话语之间的连贯性。美国 Georgetown University 的
Deborah Schiffrin 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她在 1987 年出版了第一本关于话语
标记的专书“Discourse Markers”。她在该书中针对了 11 个英语口语中常见的话
语标记,例如:“well、and、but”等等,做出了非常详细的描述与讨论。
这个时代一个很值得注意的事迹是,语用学领域非常重要的期刊
“Journal of Pragmatics”从 1986 年开始,出版了四期专门针对话语标记的期刊。
第一本于 1986 年发表的特刊名为“Particles”,从小品词角度看待话语标记。
第二本特刊于 1990 年发表,名为“ Discourse Markers ” 。第三本名为
!!!!!!!!!!!!!!!!!!!!!!!!!!!!!!!!!!!!!!!!!!!!!!!!!!!!!!!!
10
Stephen C. Levinson,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shir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p.87-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