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77 trang)

A STUDY ON THE ADVERB ZAI SINC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2.13 MB, 77 trang )


清 末 民 初 以 来北京话副词“在”考 察

A STUDY ON THE ADVERB "ZAI"
SINC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旷 涛 群
KUANG TAO QUN




新 加 坡 国 立 大 学 中 文 系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
北 京 大 学 中 国 语 言 文 学 系
PEKING UNIVERSITY
2014


清 末民初以来北京话副词 ‚ 在 ‛ 考 察

A STUDY ON THE ADVERB "ZAI"
SINC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旷 涛 群
KUANG TAO QUN





新 加 坡 国立大学中 文 系
北 京 大 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
双 学 位 硕士(研究) 毕业论文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OUBLE DEGREE M.A. BY RESEARCH IN CHINESE LANGUAGE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NUS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PKU
2014




II



Acknowledgements
The time goes by so quickly and the last three years meant a lot in my whole life. The
memories were so sweet to me though I have met different kinds of problems.
In 2011, I went to Peking University, which was my dreaming place. It changed my
life and I had a new perspective of the world. All the old days in Hubei University
came to my mind and I believed that the hardship in life had made me strong enough
to make my dream. The chance to study in PKU was a great present that I gave to
myself. The saying goes that “when the going gets tough, the tough get going”. My
dream came true though it’s not easy. What’s more I was able to study in NUS. I was
really thankful to my friends and teachers who helped me when I suffered from hard
life. I also need to thank myself that I tried as hard as I could.
The first I am deeply grateful to my supervisors Prof. GUO Rui and Prof. PENG Rui,

who has devoted a lot to help me during the three years . Prof. GUO spent plenty of
time helping me when I was doing research. He encouraged students to express
opinions in Academic Salon and he gave me lots of important suggestions. Prof.
PENG was very kind to me in NUS. It’s my first time to go abroad and Prof. PENG
helped me a lot in my study. He also gave me useful advice to adapt to new life there.
I really appreciated their kindness.
I should thank Prof. LU Jianming. His book stimulated my interest in linguistics and
he helped me a lot. I was very lucky that lots of teachers made me feel warm. I want
to say thank you to Prof. SONG Yayun, Prof. JIANG Fang and so on.
My friends made me happy and encouraged me in my life. I am thankful to my dear
friends,such as QIN Wei, PIAO Zhixuan, LI Xiao,LIU Hongchao,MEI Na,WU Yunli.
They made me happy and encouraged me.
No words can express my feeling to my dear family. I love my great parents and my
Cute sister and brother.My sweetheart is also important to me. I love you all and I
believe we’ll be better in the future.


III



目 录

第 1 章 绪 论 1
1.1 选题目的 1
1.2 研究价值 1
1.3 研究综述 1
1.4 研究对象 2
1.5 研究方法 3
第 2 章 清 末 民 国 时 期 北 京 话 “在 VP” 考 察 4

2.1 清末民国时期北京话“在 VP”考察 4
2.1.1 清末民初京味儿小说 4
2.1.2 清末民初对外汉语教材 7
2.1.3 清末民初其他白话小说 8
2.1.4 清末民初语料考察小结 10
2.2 明清时期“在 VP”考察 10
2.3 明代至清末民初语料小结 14
第 3 章 现 代 北 京 话 “在 VP” 考 察 18
3.1 老舍文本 18
3.2 清末民初满族作家及老舍创作比较 25
3.3 现代其他作家作品考察 26
第 4 章 当 代 作 品 考 察 32
4.1 20 世纪 50 年代小说 32
4.2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小说 34
4.3 当代口语考察 36
第 5 章 清 末 民 初 进 行 / 持 续 考 察 41
5.1 《儿女英雄传》 41
5.2 《小额》 46


IV


5.3 《春阿氏》 51
5.4 《花鞋老成》 55
5.5 小结 58
第 6 章 结 语 60
附 录 61
参 考 文 献 68




















V


A study on the advervb "zai" sinc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Kuang Taoqun (mandarin Chinese grammar)
Directed by Professor Guo Rui

Abstract
"Zai" wasn’t used as an adverb and there was no "zai VP" in Beijing dialect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 native Beijingers rarely use the progressive aspect
marker "zai" in modern Beijing dialect, however, the adverb "zai" appears frequently in mandarin.

I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adverb "zai" based on large-scale corpus , which
including texts of Cai Youmei, Jian Dan , Wang Shuo and Lao She.At the same time I also
analysed the spoken Beijing dialec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is that the
Beijing Mandarin has replaced the Nanking mandarin. The second factor is that lots of writers left
Beijing to south China in 1940s. There’s a few examples of "zai VP" in Ming Dynasty, and they
only exist in Nanking mandarin .Before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 this phenomenon
appeared in both Beijing Mandarin and Nanking mandarin, but in late Qing Dynasty, there’s few
adverb "zai "in Beijing Mandarin. The number of adverb "zai "is closed to zero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But we can find an increasing trend of "zai VP" in 1940s.
The adverb "zai " in Nanking mandarin has influenced standard Chinese, and then standard
Chinese influenced Beijing Mandarin. Now there’s no adverb "zai " in spoken Beijing dialect. In
spoken Beijing dialect there are following forms to express progressive or continuous way:
zhe,ne(na),zheng,zhengzai, zhe’er and zhe-ne, zheng-zhe, zheng-ne, zhengzhe’er,zhe’er-ne and so
on.






Keywords: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Beijing dialect, Nanking mandarin ,
the adverb "zai "




1


清末民初以来北京话副词“在”考察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
现代汉语普通话里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
持续的有“在、正在、正、着、呢”
等,副词“在”主要出现于“在
VP
”结构中,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
/
持续。
在普通话和方言中副词“在”使用频率较高。地道北京口语里“在
VP
”出现频
率较低,“在”基本不具备副词词性。据我们所考察的清末民初京味儿小说或当
时对外汉语教材,也没有出现“在
VP
”结构。

清末民初至今时隔一百多年,在此期间语言发生了巨大变化。
19
世纪中期
南京官话不再拥有绝对优势地位,北京官取而代之。
20
世纪初期白话文运动兴
起,汉语经历了重要的转型期。“在
VP
”如何产生?有什么样的发展轨迹?

本文以“在
VP

”作为考察对象分析副词“在”的发展变化情况。以清末民
初语料为主体,试图通过梳理明清至现当代的文本探寻到满意答案。


1.2 研究价值
本文试图立足于清末民初至现当代的专书语料,从语用、语法、认知等角
度探究副词“在”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来源及其变化途径。

19
世纪中期南京官话的优势地位被北京官话取代,当时官方语言标准的转
变对汉语有很重要的影响。然而语言标准改变并不能一蹴而就,南京官话和北
京官话会互相影响,这些因素对后来普通话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清末民初社会
大变革,白话文运动兴起,对文学作品和社会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普通
话逐渐形成,标准逐步确立,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现行
普通话仍旧保留了官话标准变时留下的痕迹,“在
VP
”的使用就是官话标准转
变之后留下的一个重要线索。清末民初北京话并没有进行体标记“在”,进行体
标记“在”在北京话里留下了什么发展途径,如何进入普通话,普通话和北京
话的关系、北京话口语和书面作品的关系,都可以通过这个探索得到更深的理
解和认识。通过考察这个过程我们也能了解南京官话和北京官话对普通话的影
响及语言接触的作用。


1.3 研究综述
“在
VP
”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在”是副词。“在”最开始是动词,表
示存在,这种用法目前仍然存在。根据郭锡良先生(
1997

)研究,“在”从动词
变成介词是汉代以后的事情。表示动作进行副词的主要有“在”、“正在”、“正”,
三者关系复杂,目前学界研究较多,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从共时平面将
“正”“正在”和“在”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从语法、语义、语用等角度探究其


2


中的关系;第二种是历时角度,纵向探索来源。

关于副词“在”的语法意义,主流的观点认为表示动作的进行。陆俭明、
马真(
1985
)指出“正在”、“正”是不定时副词,主要表示说话时或在另一个
动作行为发生、进行或完成时进行着。陈月明(
1999
)认为“在”表示活动的
进行,“着”表示动作的持续。我们主要集中探索表示进行的“在”。有学者认
为副词“在”是副词“正在”脱落了“正”而来,主要有萧斧(
1957
),太田辰
夫(
1987
),龚千炎(
1995
),张亚军(
2002
)等等。其中萧斧认为“在”的形
成分两步,第一步:明末清初“在那里

V
”加上表强调的“正”,省略“那里”,
变成“正在
V
”。第二步,民国初年“正”省略。“还在”,“都在”,“也在”等
促进了“正”省略。在南方方言影响下,“在
V
”迅速发展。还有学者认为副词
“在”主要受到南方方言的影响,如伊原大策(
1986
),张劼(
2011
)等等。如
张劼(
2011
)认为南方方言表示动作进行的“在
VP
”在二十世纪初直接进入共
同语,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都等都可以找到这个用法,吴语区作家的作品也加
大了“在
VP
”的影响力。老舍二十年代的《老张的哲学》(
1925
),《二马》(
1929

没有一例“在
VP
”,他认为老舍作品里最早使用“在
VP

”的是《骆驼祥子》(
1936
)。
张劼认为普通话副词“在”的用法源于方言。郭锐(
1997
)指出“体”是谓词
性成分的外在时间性和内在时间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考察汉语的“体”要考察
动词内在的时间,也要结合外部世界的时间流逝过程。这个思路给汉语的“体”
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角度,不同于传统的研究方式。进行体“在
VP
”研究要注意
时间的参照性,“在”是一种外部参照,主要表示动作行为进行时与外部现实世
界时间或者说话时间的关系。郭风岚(
1998
)“在”的语义特征是“在”表示时
量;延续性。意思是“在”侧重表示动作行为或者动作行为、状态持续的时间
长短。“正”表示时位;非延续性。“正”侧重强调动作行为或持续时间的早晚、
位置,以“正”语句前面或后面语句的主体动作行为的时间视点为参照。这个
观点看到了一些语言事实,如果我们从时间参照这个角度,就可以有新的启发。
比如“在”是一种外部的视角,具有外部参照性,相对于外部世界的时间表示
动作正在发生;“在”体现了动作的时间在外部世界的时间流逝中会对应一定的
时间长度。“正”则表示不同的动作所代表的事件之间在时间上的相对参照关系,
是一种内部参照。


1.4 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研究清末民初至当代副词“在”的发展变化。由于在清末时期北
京话口语材料里没有发现“在
VP
”,因此要考察更早的白话资料,将时间推向

明清时期。通过对明清时期语料到早期北京话的口语材料进行梳理,找出“在
VP
”的发展途径。另外笔者还选取了老舍、王朔、苏童等作家的作品,并且考
察了
20
世纪
80
年代大规模老北京口语语料,分析现当代“在
VP
”的使用情况。

最后选取《儿女英雄传》、《小额》、《春阿氏》等地道北京话口语小说,考
察清末民初北京话中动作进行
/
持续的表达方式,分析清末民初北京话表示动作
行为进行
/
持续的主要途径。




3


1.5 研究方法
本文重点主要集中在清末民初这个时间段,上溯至明代,下至当代,考察
的文本涉及南北方言区的作家,从小说、笔记到口语对话,对时间和文本考察
尽可能多样全面。


本文主要按照时间顺序,根据不同作家作品情况进行考察,这是纵向视角;
对比南北地域差异的作家,分析不同种类的文本,这是横向视角。通过文本的
考察分析“在
VP
”的分布情况并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

我们将立足于不同时期的白话文本寻找“在
VP
”如何进入北京话,受到哪
些因素影响。通过不同时期的纵向梳理探索规律。先选取不同时期的专书语料,
考察文本里面“在
VP
”的例子,对例子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对不同时期的分析
进行比较,找出功能上的差异和语言的变化情况。

通过考察大规模的语料总结不同时期变化脉络和发展趋势。对明清通俗白
话文本和清末民初老北京话小说全面调查,也结合当代北京话口语的真实情况,
利用
20
世纪
80
年代老北京人口语语料、电视节目语料,将小说文本与口语材
料结合,观察“在
VP
”的分布情况和使用频率,理清进行体“在”的发展轨迹。

为了方便比较和分析,我们主要看所考察文本每万字出现“在
VP
”的数量,
即采用“万字比”。万字比

=
文本中“在
VP
”总数量
/
该文本总字数。其中,文
本的字数在计算时,以“万”为单位。比如《儿女英雄传》总共出现了
1
例“在
VP
”,全文总字数是
54.77
万字,那么万字比应该是:
1/54.77=0.02
。也就是《儿
女英雄传》大约每万字出现
0.02
例“在
VP
”。

另外我们也想了解清末民初北京话表达动作行为进行
/
持续的不同方式。首
先会立足于《儿女英雄传》、《小额》、《春阿氏》等四部专书文本,然后对文本
里的相关例子进行分析总结。具体做法如下:

1
,找出表达动作行为进行
/

持续的语料。

2
,对选取的例子进行整理分析。













4


第二章 清末民国时期北京话“在 VP”考

2.1 清末民国时期北京话“在 VP”考察
本文所指的清末民国时期大约从
19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这一节的考察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文康、蔡友梅、儒丐等北京人

的京味儿小说,这些作家基本属于满族,文本反映了当时典型的北京话口语面
貌。第二部分,对外汉语教材,主要包括西方和日本的汉语学习教材。这些教
材的编撰者是外国人,并且采用了当时处于正统地位的北京话口语作为学习对
象。第三部分,清末民初的其他白话小说。最后将清末民初所有出现“在
VP

的文本进行汇总整理。

2.1.1 清末民初京味儿小说
清末民初满族作家有文康、蔡友梅、儒丐、冷佛、剑胆和太清。小说语言
带有浓重的京味儿,能客观反映当时北京话的口语情况。满族入关之后,从清
初定都北京起大约有三百年的历史。满族人先是基本放弃了满语,后来对京城
流行的汉语进行了极大程度的改造。比如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使用地道老北
京话,被胡适称为“绝好的京语教科书”。

文康(
1798 1872
),清代满族作家,满洲镶红旗人,生于嘉庆三年,费莫
氏,字铁仙,一字晦庵,号燕北闲人。他创作了《儿女英雄传》,又名《金玉缘》,
有意写“作善降祥”的观念,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写一个家庭因为做了很多善事
而变得兴旺发达的过程,但是作者作为旗人,他自身的家庭正在经历败落,与
小说内容正好形成鲜明对比。《儿女英雄传》最初只有钞本,光绪四年(
1878
年)开始有活字本刊行。全书应为五十三回,现存四十一回。《儿女英雄传》的
北京话与现在的北京话很接近,这次考察的文本大约成书于
1840
年左右。

蔡友梅,汉军旗人,生卒年已难考证,字松龄,笔名损公、松友梅、亦我
等。文本语言幽默活泼,是鲜活纯粹的北京话。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考察能还原

早期北京话口语的真实面貌,非常有价值。他创办了《进化报》并担任社长,
大约在
1907
年写成了《小额》发表在《进化报》上,引起了轰动,在当时北京
白话小说界享誉盛名。这部长篇白话小说里有大量人物的对白,能更好体现清
末民初北京口语的情况。《小额》出版于
1908
年,当时作者笔名“松友梅”,我
们选取的是后来由刘一之标点注释的版本。民国初期蔡友梅在《京话日报》
1917

7
月至
1921

10
月间,连载了“新鲜滋味”系列小说
27
种。本文所选取的
其他文章基本上是作者在报纸上发表的白话小说。蔡友梅主要写北京的市井生
活,语言上采用京腔京韵的口语,是非常地道纯粹的老北京话。

儒丐,即穆儒丐,名穆都哩,字辰公,满族旗人,曾经担任《国华报》编
辑。
1916
年从北京来到沈阳,
1923

2


28
日至同年
9

20
日期间在《盛京
时报》上发表了《北京》,分为
169
集,后来由盛京时报出版社发行。《北京》
这篇小说以
1912

1915
年间为时代背景,主要讲述辛亥革命以后北京的情况。
主人翁是《大华日报》文艺栏的记者宁伯雍,宁伯雍接触到了北京各个社会阶


5


层的人,包括报社社长及其小妾、教育局官员、京剧演员、妓女等,通过对不
同阶层人物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当时北京的失望并且最后离开了北京。

冷佛,生卒年不详,本名王绮,又叫王咏湘,北京内务府旗籍。清末时在
《公益报》担任编辑,民国初年在《爱过白话报》做编辑。他最有名的作品是
长篇纪实小说《春阿氏》,并署名“冷佛”。《春阿氏》又名《春阿氏谋夫案》,
根据光绪年间北京一起真实发生的命案改编而成。光绪三十二年(
1906

6



8
月,《京话日报》连载了《春阿氏》。我们选取的版本约成书于
1911
年左右。

剑胆,本名徐济,别号哑铃,亚铃,涤尘和自了生,是典型的白话报刊小
说家,与蔡友梅齐名。清末民初出现了
350
多种白话报,
20
世纪初期是北京创
办白话报的高峰,剑胆的写作正是从
20
世纪初持续到了
30
年代,主要在京津
一带白话报刊界活动,“五四”之后仍然在《京话日报》、《爱过白话报》等发表
小说,是“清末民初白话报刊通俗小说大家”(胡全章,
2009
)。本文选取的小
说有《花鞋老成》,侦探小说《错中错》,醒世小说《阜大奶奶》,政治小说《衢
州案》等等。

顾太清(
1799-1877
),满洲镶蓝旗人,原姓西林觉罗氏,名春,字梅仙,
又字子春,号太清,别号云槎外史。她生长在没落的贵族之家,受过良好教育,
精通诗词,是清代著名满族文学家。晚年写了《红楼梦影》,共二十四回,题名

“云槎外史新编”,由聚珍堂书坊在光绪三年(
1877
)刊,是目前所发现的第一
次由女性小说家完成的《红楼梦》续本,有学者认为太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第
一位女小说家,又与同时期出现的《儿女英雄传》作者文康、清末民初的《小
额》作者松友梅、《春阿氏》作者王冷佛、《梅兰芳》作者穆儒丐等满族作家,
一同形成京话小说流派,”(张菊玲
1998
)。 太清作品语言明快,京味儿浓厚。

我们通过对上面几位作家文本的考察,发现在清末民初这个时间段内北京
口语里面很少使用“在
VP
”表示动作行为进行。在这些文本中,我们总共只发
现了如下两例:

(1)只见老爷沉着脸说了句:‚阿那他喇博珠窝[阿那他喇博珠窝:满语,
不可推诿的意思]。‛公子听了,仍在絮叨。老爷早有些怒意了,只‚喂‛了一
声,就把汉话急出来了,说:‚你这话好不糊涂!我倒问你,怎的叫个‘长者赐,
少者贱者不敢辞’?‛《儿女英雄传》
(2)前天咱们所说的那件事就是他们镇守使大人在买姨奶奶。我昨儿到他店
里去找,稍说了个大概,雷雨亭就很是乐意,故此他今天跑了来,打算先瞧瞧,
可巧三妹妹在院里正做活,怔小子似的照直奔了过去。《花鞋老成》
我们把目前所考察的满族作家作品进行汇总,可以看到从
1840
年到民国初
年,“在
VP
”使用频率非常低。


表 1.清末民初满族作家作品情况
时间
作者
作品
例子
字数
万字比
1840
文康
儿女英雄传
1
547700
0.02
1861
太清
红楼梦影
0
107600
0
1911
冷佛
春阿氏
0
170000
0
1923
儒丐
北京
0
163700

0
清末民初
蔡友梅
蔡友梅作品
0
889800
0


6


清末民初
剑胆
剑胆作品
1
412400
0.02

《儿女英雄传》写于
1840
年左右,“在
VP
”的使用数量大约每万字
0.02
例。太清、冷佛、儒丐和蔡友梅的作品里均未发现副词“在”的用例。在剑胆

41
万字作品里,我们也只发现了
1

个例子,平均每万字约
0.02
例“ 在
VP
”。
剑胆作品里的这个例子出现于
1918
年的《花鞋老成》。

从上面的结果看出,
1840
年《儿女英雄传》只有
1
例“ 在
VP
”,
1918
年《花
鞋老成》也仅出现
1
例子,其他满族作家写的京味儿小说都不使用“在
VP
”。
这个时期尽管出现了“在
VP
”用例,但在文本中所占比例极低并且大部分作家
并不使用这个结构。这说明了清末民初的京味儿口语小说里几乎很少出现“在
VP
”。


上面是笔者考察的北方白话报刊里满族作家的情况,下面将分析同期南方
白话报刊的情况。北京天津等地白话报刊非常盛行,对后来白话文运动产生了
重要影响。在清末民初的南方同样也有白话报刊,比如陈独秀
1904
年主办的《安
徽俗话报》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宣传革命同时也刊登小说,并且主要用
白话文写作。“在
VP
”这个结构在同时期的南方,笔者发现了较多的用例。在
这个报刊里发现了
3
个使用“在
VP
”的例子:

(3)皖南皖北老山里头,离上海又远,各种报都看不着,别说是做生意的、
做手艺的,就是顶刮刮读书的秀才,也是一年三百六十天,坐在家里,没有报
看,好像睡在鼓里一般;他乡外府出了倒下天来的事体,也是不能够知道的。
譬如庚子年,各国的兵,都已经占了北京城,我们安徽省徽州颖州的人,还在
传说义和团大得胜战,那时候若是有了这种俗话报看,也可以得点实在信息;
何至於说这样梦话呢。
(4)东三省自从让俄人造铁路以来,东三省的土地,还算得是中国的土地吗?
东三省的人民,让那俄国鬼子,遭踏的还了得吗?现在内地十八省,那一省不
有洋人仿照俄国的主义,来造铁路呢?单说我们安徽,英国造的浦信铁路,岂
不走凤阳、颍州两府经过吗?唉!我们安徽人一个个还在睡觉哩!那里晓得我
们安徽省,已经在英国人势力之下了。我哀我中国,我更哀我安徽。
(5)现在各国的水师,个个都在考查这水雷,将来一定还有新法子出来的。
我们中国,兴了几十年水师,钱也不知花了多少,自从甲午年败给日本以后,
差不多去了十分之九,现在虽然存着几支兵船,也只好接接差罢了。
表 2.清末民初南北白话报刊‚在 VP‛情况

作品
例子
字数
万字比
儿女英雄传
1
547700
0.02
剑胆作品
1
412400
0.02
安徽俗话报
3
315700
0.1

我们考察的《安徽俗话报》约
31
万字,约
1

/
万字,大约每万字出现
1


7



例“在
VP
”。《儿女英雄传》大约
54
万字,约
0.02

/
万字,在剑胆约
41
万字
的作品里,我们也只发现了
1
个例子,平均每万字约
0.02
例“在
VP
”。 通过对

1840
年《儿女英雄传》、
1918
年剑胆的作品以及
1904
年的《安徽俗话报》,
我们可以看出满族作家写的京味儿小说里面“在
VP
”的数量远远低于《安徽俗
话报》里面“在
VP

”的数量。从地域上看,满族作家属于北京,安徽属于南方
长江流域。

2.1.2 清末民初对外汉语教材
对外汉语教材是了解语言状况的窗口,教材一般选取的学习对象是当时最
流行并占有优势地位的官话。这一部分对外汉语教材,包括
3
部西方人编写的
教材:《语言自迩集》、《怎么学汉语》和《北京话语音读本》,其中英国驻中国
公使威妥玛编写的《语言自迩集》影响最大。《语言自迩集》是当时唯一一部北
京官话学习教材,系统记录了
19
世纪中期北京官话的音系。里面涉及到了北京
社会、语言、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这本书明确写出了
19
世纪中期北京官话
取代了南京官话的正统地位,从此官话标准是北京官话。以前学界普遍认为至
少六百多年来北京音一直是官话正音,通过这本教材我们发现了官话标准在
19
世纪中期发生了变化,南京官话在此之前占优势地位。《语言自迩集》大约成书
时间是
1867
年,我们这次参考的是
1886
年的第二版,由张卫东翻译整理,
2002
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另外我们还对日本对外汉语教材和学习资料进行了考察。早期日本对外汉
语教材所学的语言是南京官话,从

1876
年开始日本出现了学习汉语的高潮,本
次考察的教材写作时间从
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
20
年代,正值日本兴起汉
语学习的高峰期。这些汉语教材大使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北京官话口语,对于我
们分析“在
VP
”的情况非常有价值。

通过对西方和日本对外汉语教材的大规模考察,我们并没有发现“在
VP

的使用情况。下面我们将教材考察情况用表格显示如下:

表 3.日本及西方对外汉语教材考察情况
作者
时间
作品
例子
字数
威妥玛
1867
语言自迩集

0
56000
广部精
1879
亚细亚言语集
0
91000
吴启太,郑永邦
1881
官话指南
0
69500
张廷彦
1898
北京风土编
0
13700
西岛良尔,牧相爱
1902
千里咫尺支那官话字典
0
21600
金国璞
1903
华言问答
0
58800
冈本正文
1904
北京纪闻

0
58500
金国璞
1904
今古奇观
0
63600
燕山管窥居士纂
1906
搜奇新编
0
35000
宫岛吉敏
1906
北京事情
0
66300
鳟泽彰夫
1906
燕京妇语
0
27700
金国璞
1907
北京官话虎头蛇尾
0
8000
沃尔特·希勒
1913
怎么学汉语

0
29200
高本汉
1918
北京话语音读本
0
12600


8


张迁彦李俊漳
1921
最新官话谈论篇
0
56400
青柳笃恒
1921
支那语助辞用法
0
20300
加藤镰三郎
1924
北京风俗问答
0
63500

从上面表格显示的结果来看,
19

世纪中期到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对外汉语
教材里并没有

“在
VP
”表示动作进行的用例。这些教材涉及北京的各个方面,
写作形式有对话,问答,也有叙述,记录了当时北京的口语面貌。上述所有的
教材都没有“在
VP
”,说明了北京官话也许并不用“在”作为进行体的标记。

19
世界中期以前外国人主要学习南京官话,
1850
年左右北京话才获得官话
正音的地位,作为正统官话逐渐流行并渗透到全国范围内。日本汉语教育界
1876
年几乎同时放弃南京话教育而改北京话。

清末民初满族京味儿作家几乎不使用“在
VP
”结构,以北京话作为学习对
象的对外汉语教材也没有发现这种语法现象。通过这两类文本可以看出,清末
民初的北京话基本不用“在
VP
”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

官话标准改变,一方面对外汉语教材学习对象会由先前的南京官话变成北

京官话,另一方面南京官话不再占有绝对优势地位,作家写作时所使用的官话
也会换成北京官话。南京官话使用的历史比较长,虽然在
19
世纪中期以后不是
正统官话但也不会就此完全消失,南京官话作为一种方言继续存在。需要注意
的是作家写作的语言以北京官话为标准,文本语言风格会有别于南京官话。

2.1.3 清末民初其他白话小说
笔者对清末民初的其他白话小说也进行了考察。这部分考察的北方作家比
较少,只有石玉昆,其他作家基本来自南方。清末民初南方作家比较活跃,发
表了大量作品,北京官话占优势地位以后南方作家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一方面尽
量向北京官话靠拢,另一方面也不自觉地受到母语方言影响,并且会受到之前
南京官话的影响。

笔者也考察了方言小说《海上花列传》的情况。作者韩邦庆(
1856—1894
),
字子云,号太仙,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人。
1892
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份
小说期刊《海上奇书》,由《申报》馆代售,《海上花列传》就在《海上奇书》
上连载。《海上花列传》人物对话全部使用吴语,是吴语第一部文学杰作。

首先看这部分选取的小说出现的“在
VP
”的例子:

(6)不想韩文氏在三星镇递了呈词,包公准状。及至来到公馆,县尹已然迎
接,在外伺候。包公略为歇息,吃茶,便请县尹相见,即问韩瑞龙之案。县官
答道:‚此案尚在审讯,未能结案。‛包公吩咐,将此案人证俱各带至公馆听审。

少刻带到。包公升堂入座,先带韩瑞龙上堂,见他满面泪痕,战战兢兢,跪倒
堂前。包公叫道:‚韩瑞龙,因何谋杀人命?诉上来。‛《三侠五义》
(7)当时姚季莼要和朱蔼人豁拳。朱蔼人坐在朱淑人上首,朱淑人趁豁拳时
偷眼去看周双玉。不料双玉也在偷看,四只眼睛刚刚凑一个准。双玉倒微微一
笑,淑人却羞得回过头去。《海上花列传》
(8)浣芳因阿姐、姐夫同在相陪,心中大快,不觉早入黑甜乡中。玉甫清闲
无事,敲过十一点钟,就与漱芳并头睡下。《海上花列传》


9


(9)别人见惯浑若寻常,惟玉甫深知漱芳之病,发一次重一次,脸上不露惊
慌,心中早在焦急。比及晌午开饭,浣芳关切,叫道:‚阿姐,起来囗。‛漱芳
懒于开口,听凭浣芳连叫十来声,置若罔闻。浣芳高声道:‚姐夫来囗,阿姐啥
勿响哉嗄。‛《海上花列传》
(10)维时戏剧初停,后场乐人随带乐器,移置前面凉棚下伺候。席间交头
接耳,大半都在讲话。那琪官不施脂粉,面色微黄,头上更无一些插戴,默然
垂首,若不胜幽怨者然。《海上花列传》
(11)翠凤尚未说完,黄二姐已出房外,揩了把面。赵家娒还在收拾妆奁,
略劝两句,黄二姐便向赵家娒道:‚倌人自家赎身,客人帮贴末也多煞。倘然罗
老爷勿肯帮,价末耐也好算是囡仵,该应搭罗老爷说,挑挑我;阿有啥罗老爷
肯帮仔,耐倒勿许罗老爷帮?阿是罗老爷个洋钱耐定归要一干子拿得去?‛《海
上花列传》
(12)蔼人方在着急,恰好云甫自己投到,见了汤啸庵,说声‚久别‛。蔼人
急问道:‚到仔陆里去?请也请勿着耐。‛《海上花列传》
(13)比及到了林素芬家门首,见周双珠的轿子倒已先在等候,便与周双珠
一同上楼进房。只见就筹交错,履舄纵横,已是酒阑灯灺时候。台面上只有四
位,除罗子富、陈小云外,还有个汤啸庵,是朱蔼人得力朋友。这三位都与洪
善卿时常聚首的。《海上花列传》

(14)陶云甫这一席话,说得罗子富忐忑鹊突,只是出神。在席的也同声赞
叹,连倌人、娘姨等都听呆了。惟王莲生还在写票头,没有听见。《海上花列传》
(15)玉狐见苍头催促众人下手,他趁着众人尚在犯疑,复又放出撒泼样儿,
将双眉一蹙,杏眼含嗔,娇声叱道:‚你们这些凡夫,料也不识得姑娘,以为我
是妖怪。我实对你们说罢,吾并非别个,乃九天神女,上界仙姑。因与你家公
子有宿世良缘,故此临凡,特来相会。你等若知好歹,早早回避。若仍痴迷不
醒,背谬天机,未免于尔等眼下不利。‛《狐狸缘全传》
《三侠五义》和《狐狸缘全传》出现的情况都是“尚在
VP
”,《海上花列传》
里面有“方在
VP
,早在
VP
,在
VP
”等。《海上花列传》的人物对话用吴语,
文本叙述部分是官话。清末民初的其他的白话小说总体情况总结如下:

表 4.清末民初其他白话小说考察情况
作者
籍贯
时间
作品
例子
字数
万字比
陈森
江苏
1849

品花宝鉴
0
515500
0
石玉昆
天津
1879
三侠五义 20 章
1
38700
0.26
醉月山人
江苏
1888
狐狸缘全传
1
48900
0.2
魏秀仁
福建
1888
花月痕 10 章
0
88400
0
俞达
江苏
1888
青楼梦 10 章
0

38600
0
韩邦庆
江苏
1892
海上花列传
8
27800
2.88


10


刘鄂
江苏
1903
老残游记
0
36800
0
陈独秀
安徽
1905
安徽俗话报
3
37400
0.8
李伯元
江苏

1906
官场现形记
0
651700
0

从表格可以看出,“在
VP
”这个结构主要出现在南方作家的白话小说里,
“在”可以作为进行体标记。

2.1.4 清末民初语料考察小结
通过对清末民初满族京籍作家的京味儿小说和对外汉语教材以及同时期其
他小说的考查,笔者将这个特殊时期所发现的例子情况进行如下总结:

表 5.清末民初已考察的‚在 VP‛情况
作者
籍贯
时间
作品
例子
字数
万字比
文康
北京
1840
儿女英雄传
1
547700
0.02

石玉昆
天津
1879
三侠五义 20 章
1
96400
0.1
醉月山人
江苏
1888
狐狸缘全传
1
88400
0.11
韩邦庆
江苏
1892
海上花列传
8
324300
0.25
陈独秀
安徽
1905
安徽俗话报
3
315700
0.1
剑胆
北京

清末民初
剑胆作品
1
412400
0.02
2.2 明清时期“在 VP”考察
清末民初北京官话没有“在
VP
”,笔者将考察的时间推至明代。先简略回
顾元代部分文本中“在
VP
”的使用情况。笔者考察了部分元杂剧,均未发现进
行体标记“在”。元代文本记录口语的内容并不多,这里主要参考的是朝鲜半岛
汉语学习的教材《老乞大》和《朴通事》。这两本书约成书于
14
世纪中叶,当
时朝鲜人学习的是元代口语,在这两个文本中没有出现“在
VP
”。

宋元话本的出现给中国小说史带来了一个巨大变迁,早期话本包括说书艺
人提纲式简本或新型白话小说等,口语化程度较高。话本作为通俗文学推动了
白话小说的产生和发展。在元末明初通俗小说有了一个飞跃,《三国演义》、《水
浒传》、《西游记》等巨著就是在话本的基础上产生的。

本文在明代选取的文本主要有通俗小说和笔记小说两大类。下列小说里没
有出现“在
VP
”:


表 6.明代无‚在 VP‛的文本统计
朝代
作者
籍贯
作品
例子
字数

吴承恩
江苏
西游记
0
708700

兰陵笑笑生
山东
金瓶梅
0
751400

洪楩
浙江
清平山堂话本
0
70800

冯梦龙
江苏
警世通言
0

376300

冯梦龙
江苏
喻世明言
0
359000

于慎行
山东
谷山笔麈
0
108100

文秉
江苏
烈皇小识
0
122000

王世贞
江苏
皇明盛事述
0
44200


11




王世贞
江苏
皇明异典述
0
86500

郎瑛
浙江
七修类稿
0
314600

李渔
浙江
十二楼
0
141700

《谷山笔麈》、《烈皇小识》、《皇明盛事述》、《皇明异典述》、《七修类稿》
是笔记小说,其他是明代通俗说,上述作品里都没有进行体标记“在”。明末清
初李渔的《十二楼》里面有“不住在暗里唠叨”,不是本文要考察的谓词性结构。

明代使用“在
VP
”的例子不多,主要出现于江浙一带作家的文本里,我们
选取了这个时期部分例子进行分析:

(16)孙权只低头不语。顾雍曰:‚刘备因为曹操所败,故欲借我江东之兵以
拒之,主公奈何为其所用乎;愿听子布之言。‛孙权沉吟未决。张昭等出,鲁肃

入见曰:‚适张子布等,又劝主公休动兵,力主降议,此皆全躯保妻子之臣,为
自谋之计耳。原主公勿听也。‛孙权尚在沉吟。肃曰:‚主公若迟疑,必为众人
误矣。‛《三国演义》
(17)那妇人谢道:‚夜来多教师兄劳神,功德钱未曾拜纳。‛海阇黎道:‚不
足挂齿。小僧夜来所说血盆忏顾心这一事,特禀知贤妹:要还时,小僧寺里见
在念经,只要写疏一道就是。‛《水浒传》
(18)若不常花木,或家里也在正开,还转身得快,倘然是一种名花,家中
没有的,虽或有,已开过了,便将正事撇在半边,依依不舍,永日忘归。人都
叫他是花痴。《醒世恒言》
(19)且说玉郎也举目看时,许多亲戚中,只有姑娘生得风流标致。想道;
‚好个女子,我孙润可惜已定了妻子。若早知此女恁般出色,一定要求他为妇。‛
这里玉郎方在赞羡,谁知慧娘心中也想道:‚一向张六嫂说他标致,我还未信,
不想话不虚传。只可惜哥哥没福受用,今夜教他孤眠独宿。若我丈夫像得他这
样美貌,便称我的生平了,只怕不能够哩!‛《醒世恒言》
(20)谁知众人呈卷的,都在讨信,只有秦观不到。却是为何?那秦观秀才
字少游,他是扬州府高邮人。《醒世恒言》
(21)贺小姐看见吴衙内这表人物,不觉动了私心,想道:‚这衙内果然风流
俊雅,我若嫁得这般个丈夫,便心满意足了。只是怎好在爹妈面前启齿?除非
他家来相求才好。但我便在思想,吴衙内如何晓得?欲待约他面会,怎奈爹妈
俱在一处,两边船上,耳目又广,没讨个空处。眼见得难就,只索罢休。‛《醒
世恒言》
(22)题毕,把与任生看。任生不解其意,尚在沉吟,文姬笑道:‚你向日投
诗,已知吾来历,今日何反生疑?吾本天上司书仙人,偶以一念情爱,谪居人
间二纪。今限已满,吾欲归,子可偕行。天上之乐,胜于人间多矣。‛《初刻拍
案惊奇》


12



(23)方在供招,只见豪家听了妻女之言,道是理刑拿了家用尼姑去,写书
来嘱托讨饶。理刑大怒,也不回书,竟把汗巾、簿藉,封了送去。豪家见了羞
赧无地。《初刻拍案惊奇》
(24)士肃不知缘故,方在疑讶,两个院长笑道:‚这番经纪做着了。‛士肃
问道:‚怎么解?‚院长道:‚男女们也试猜,未知端的。衙内要知备细,容打
听的实来回话。‛《二刻拍案惊奇》
(25)况黄河当潼关之地,北运渭河,渭东流接洛河,可通延安;渭西流接
泾河,可通庆阳;龙门之上小河径通延绥,稍加修葺,必可行舟。是在按求古
迹,何处可避险,何处可陆运,何处可立仓倒运,何处可造船装运,忽悦一劳
而永利。《万历野获编》
《水浒传》的例子“小僧寺里见在念经”,这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一步推
敲,“在”是否表示进行还需要更多思考,不过个别特殊情况并不影响本文总体
分析和判断。《万历野获编》中“是在按求古迹”,也需要深入思考。这两个例
子不影响整体趋势的判断。在明代还是南京官话使用“在
VP
”表示动作行为的
进行或持续,北方几乎没有这种情况。

在我们考察的明代小说范围内,出现了“在
VP
”的文本情况如下:

表 7.明代有‚在 VP‛的文本统计
朝代
作者
籍贯
作品
例子
字数
万字比


罗贯中
浙江|山西
三国演义
1
597700
0.02

施耐庵
江苏
水浒传
1
810200
0.01

凌濛初
浙江
初刻拍案惊奇
2
395600
0.05

凌濛初
浙江
二刻拍案惊奇
1
420900
0.02

凌濛初

浙江
醒世恒言
4
538300
0.07

沈德符
浙江
万历野获编
1
595700
0.02

通过上面例子的情况,我们看出总体上“在
VP
”使用频率并不高,也许这
个阶段进行体标记“在”才产生不久,我们的结论有两点:

第一,明代江浙一带的通俗小说文本里存在“在
VP
”的用例,并且使用数
量不多。同时期山东等地的作品如《金瓶梅》等没有使用“在
VP
”结构。

明代出现“在
VP
”文本的作者基本上为浙江、江苏等南方人,这些作者属
于长江流域。这个地区的作者在创作小说时可能使用的是南京官话,可以看出
在使用南京官话的作品里存在“在

VP
”的情况,而且明代可能是该结构的萌芽
期。笔者也考察了部分元杂剧,元曲,均未发现“在
VP
”的用法。

《金瓶梅》作者的身份学界尚且存在争论,比较统一的看法是《金瓶梅》
是第一部运用口语写小城市中下层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使用的是山东方言。
另外《谷山笔尘》作者于慎行也是山东人,这部笔记小说也没有发现“在
VP

表示进行体的例子。从目前所考察的北方作家语言状况看,明代北方几乎不使
用“在
VP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三国演义》作者籍贯有分歧,有学者认为是山西,有学者认为是浙江杭
州,需要进一步考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罗贯中一生交游广泛,并且《三国演


13


义》基于话本而产生,语言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整体风格属于半文半白,出
现了
1
例“在
VP
”。大规模语料里只发现
1

例,也说明该用法非常少见。

第二,这个时期“在
VP
”一般很少单独使用,进行体标记“在”的位置前
面还有“尚、方、也”等构成“尚在
VP
”、“方在
VP
”等等。从语体风格来看,
仍然带一些文言色彩。汉语倾向于双音节构成一个音步,前面的音节和进行体
标记“在”构成一个音步,“
VP
”也是两个音节,比如“思考,沉吟,赞美”
等等。从这些结构和搭配上来看,说明了初期的“在
VP
”从书面化的表达方式
正在向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过渡。

另外我们考察了清代山东白端临主编的对外汉语教材《白姓官话》,在近
20
万字的文本里没有发现“在
VP
”用例。下面考察的作品主要成书于清初至
晚清(
1840
)之间,包括小说、自传体散文、俚曲。其中《富贵神仙》和《磨
难曲》是蒲松龄写的《聊斋俚曲》,属于通俗说唱作品集。《浮生六记》是沈复
写的自传体散文。其余作品属于清代初期及中叶的小说。


清代白话长篇小说《红楼梦》没有使用进行体标记“在”,《聊斋志异》等
小说也没有使用。我们将没有使用“在
VP
”的作品总结如下:

表 8. 清代无‚在 VP‛的文本统计
朝代
作者
籍贯
作品
例子
字数

董说
浙江
西游补
0
46900

西湖渔隐主人
浙江
欢喜冤家 10 章
0
120200

袁于令
江苏
合浦珠
0
15000


李修行
山东
梦中缘 10 章
0
60300

刘璋
山西
飞花艳想
0
40200

曹雪芹
江苏
红楼梦
0
590400

蒲松龄
山东
聊斋志异
0
78500

蒲松龄
山东
富贵神仙
0
49100


蒲松龄
山东
磨难曲
0
101000

李百川
江南|山西
绿野仙踪
0
616100

宋廷魁
山西
粉状楼
0
25400

沈复
江苏
浮生六记
0
36000

下面看清代小说里面“在 VP”的例子情况:
(26)周司业道:‚山东虽是我故乡,我却也没有甚事相烦。只心里记得训蒙
的时候,乡下有个学生叫荀玫,那时才得七岁,这又过了十多年,想也长成人
了。他是个务农的人家,不知可读得成书,若是还在应考,贤契留意看看,果
有一线之明,推情拨了他,也了我一番心愿。‛范进听了,专记在心,去往山东

到任。《儒林外史》
(27)冰梅道:‚请医生调治就好了。‛说话间谭绍闻进的门来,也知妻妾在
说些什么,可惜自己没有说的。一夕无话。《歧路灯》


14


(28)一连赌了两日,那日早晨,大家都在睡。只见管宅家人慌慌张张跑来,
把管贻安推醒,说道:‚九爷,不好了!雷妮的公公吊死在门楼下了!‛《歧路灯》
(29)远远望见巷口那家,掌着一盏灯,仿佛依稀有两三个穿白的人在哭,
又有女人哭娘的声音,也不晓怎的出巷口哭。夏鼎觉着母亲害病,犯着忌讳,
只得硬了胆,复向耿家大坑边来。《歧路灯》
(30)到了第二日,一早嫣娘还在睡着,关关、窈窈也在睡着,娟、婳两个
在床上才披衣坐起,就听有丫头来说:‚还没起来吗?爷叫你们收拾行李。‛《风
月鉴》
(31)题毕,嫣娘看了,又是夸好,又是伤心。引香正在拿着看,嫣娘也在
看,不觉一阵心酸,那泪落了几点在引香手上。《风月鉴》
(32)襄公又曰:‚曾获得贼人否?‛高渠弥曰:‚至今尚在缉访,未有踪迹。‛
襄公大怒曰:‚贼在眼前,何烦缉访?汝受国家爵位,乃以私怨弑君。到寡人面
前,还敢以言语支吾!寡人今日为汝先君报仇!‛《东周列国志》
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例子已经有了和现在很接近的口语化表达,比如“在
睡、在说些什么、在看”等等,同时出现了比如“尚在缉访”等文言色彩比较
浓的表达形式。我们把目前所考察的清代其他小说中使用“在
VP
”的文本图示
如下:

表 9.清代有‚在 VP‛的文本统计
朝代

作者
籍贯
作品
例子
字数
万字比

蔡元放
江苏
东周列国志
1
154000
0.06

吴敬梓
安徽
儒林外史
1
329300
0.03

李绿园
河南
歧路灯
3
593300
0.05

吴贻棠
河南

风月鉴
3
51100
0.59

这个时期官话标准仍然是南京官话,从明代开始南京官话已经出现了“在
VP
”的用例,频率较低,而明代北方几乎没有使用。在清代我们发现使用南京
官话的作品仍旧使用进行体标记“在”,同时北方作家也出现了使用“在
VP

的情况,当时全国统一的官话是南京官话,北方方言区的作家会尽量用官话写
作,因此也许会受到南京官话的影响。

通过对明清白话文本的考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在北方作家作品里

“在
VP

结构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从基本没有进行体标记“在”到逐渐慢慢使用进行
体标记“在”,明清的作品向我们显示了北方作家文本中“在
VP
”从无到有的
过程。这个发展变化的情况,也许正是受到南京官话影响。南方地区江浙一带
白话小说兴盛,南京官话占优势地位,明代笔者已经发现了为数不多的“在
VP

例子,清代文本仍旧使用副词“在”,并且“在
VP
”数量在清代高于明代。


2.3 明代至清末民初语料小结
下面我们将明代到清末民初所有出现“在 VP”的文本进行总结:


15


表 10.明代至清末民初所有出现‚在 VP‛的文本统计
朝代
作者
籍贯
作品
例子
字数
万字比

罗贯中
浙江|山西
三国演义
1
597700
0.02

施耐庵
江苏
水浒传
1
810200
0.01


凌濛初
浙江
初刻拍案惊奇
2
395600
0.05

凌濛初
浙江
二刻拍案惊奇
1
420900
0.02

凌濛初
浙江
醒世恒言
4
538300
0.07

沈德符
浙江
万历野获编
1
595700
0.02

蔡元放

江苏
东周列国志
1
154000
0.06

吴敬梓
安徽
儒林外史
1
329300
0.03

李绿园
河南
歧路灯
3
593300
0.05

吴贻棠
河南
风月鉴
3
51100
0.59
清末民初
文康
北京
儿女英雄传

1
547700
0.02
清末民初
石玉昆
天津
三侠五义 20 章
1
96400
0.1
清末民初
醉月山人
江苏
狐狸缘全传
1
88400
0.11
清末民初
韩庆邦
江苏
海上花列传
8
324300
0.25
清末民初
陈独秀
安徽
安徽俗话报
3
315700

0.1
清末民初
剑胆
北京
剑胆作品
1
412400
0.02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能看到“在
VP
”从明代至清末民初的整体变化情况。

明代江浙地区作家使用“在
VP
”表示动作行为进行,并且“在
VP
”数量
并不多。目前所考察的明代北方地区作家作品里几乎没有发现使用“在
VP
”的
例子。我们也考察了部分元杂剧和元代汉语教材《老乞大》、《朴通事》等,均
没有发现使用“在
VP
”。 可能明代才开始使用副词“在”,并且主要是南京官话
里面有“在
VP
”,同时期北方作家很少使用“在
VP
”。 明代南京官话是正统官

话,南京官话中进行体标记“在”的用法也许会渗透到其他地区。

清代文本显示了不仅江浙一带使用“在
VP
”,而且北方地区也出现了用例。

1850
年以前南京官话仍旧占统治地位,明代已经出现的进行体标记“在”逐
步渗透到北方地区,副词“在”使用范围扩大,文本里“在
VP
”出现数量增多。

《儿女英雄传》写作的时间
1840
年,正处于官方语言标准即将改变的时期。
威妥玛在
1867
年的对外汉语教材《语言自迩集》里提到,
19
世界中期以前外
国人学习的官话主要指南京官话,
1850
年左右北京话才获得官话正音的地位,
作为正统官话逐渐流行并渗透到全国范围内。《儿女英雄传》写作时期南京官话
正处于优势地位,文康使用语言时或多或少会受到南京官话影响,我们发现了
1
例“在
VP
”的情况。
1850

年后北京官话占绝对优势,北京音为标准音,我们
在后来的满族作家里没有发现进行体标记“在”的用法。我们所挑选的满族作
家都使用本土京味儿语言,在大规模语料里几乎没发现“在
VP
”,这个事实告
诉我们,早期北京话口语里并不存在进行体标记“在”。

然而在剑胆
1918
年的小说《花鞋老成》里发现
1
个“在买姨奶奶”,每万
字仅
0.02
例“在
VP
”, 这是语言相互影响的结果。
20
世纪初期社会大变革,白
话文运动对语言产生了巨大影响。剑胆的这个例子一方面说明了北京作家可能
受到了当时南京官话的影响,但所占比例及其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从总体上


16


看,早期北京话里没有“在
VP
”结构。


《安徽俗话报》是南方白话文的重要阵地,
1904
年虽然北京官话占优势,
然而
1850
年以后南京官话仍旧在南方使用,虽然地位不及北京官话,在江浙安
徽等长江流域南京官话仍有很大影响力。《安徽俗话报》中使用的白话仍旧没有
摆脱南京官话的影响,这个时期“在
VP
”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北京官话。通过对
几乎同一时期南北白话报刊的对比调查,我们可以看出
19
世纪中期之后的南方
仍旧主要会受到南京官话影响,尽管北京官话已经成为了新的官话标准,但旧
的官话仍然使用,并且对北方的北京官话会产生影响。清末民初的早期北京口
语里面几乎不存在“在
VP
”的现象,从我们发现的稀少例子可以推断,这些现
象可能是受到了南京官话的影响。

江浙作家仍旧主要受到南京官话影响,尽管方言区作家创作小说时语言会
向官话靠拢,江浙一带作家仍旧使用“在
VP
”,还不能一时完全变成北京官话
的标准。这时期天津作家石玉昆《三侠五义》前
20
章里出现了
1
例,也说明南
京官话和北京官话不是孤立存在,在标准转变之后,两者会相互影响。


从下面一列数据可以看出在明代到清代所选取的白话文本里,平均每万字
出现副词“在”的数量呈现明显增加趋势。

表 11.清代至清末民初平均万字比情况
时间
例子
字数
万字比
明代
10
3358000
0.02
清代
8
1127000
0.07
清末民初
15
1393000
0.1

明代“在
VP
”逐渐开始使用,平均每万字出现
0.02
例,到了清代平均每
万字约出现
0.07
例,清末民初阶段,平均每万字增加到了

0.1
例,通过观察这
个数值变化特征,我们能很明显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在
VP
”在文本中的使用
频率不断提高。

除了观察“在
VP
”出现的数量变化,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个结构中谓词性部
分“
VP
”的情况:

表 12.明代至清末民初‚在 VP‛中谓词情况考察
作品
例子
举例
三国演义
1
尚在沉吟
水浒传
1
小僧寺里见在念经
初刻拍案惊奇
2
尚在沉吟,方在供招
二刻拍案惊奇
1
方在疑讶

醒世恒言
4
也在正开,方在赞美,都在讨信,便在思想
万历野获编
1
是在按求古迹
东周列国志
1
尚在缉访
儒林外史
1
若是还在应考
歧路灯
3
在说些什么,都在睡,在哭
风月鉴
3
还在睡着,也在睡着,也在看
儿女英雄传
1
仍在絮叨


17


三侠五义 20 章
1
尚在审讯
狐狸缘全传

1
尚在犯疑

海上花列传

8
也在偷看,同在相陪,早在焦虑,都在讲话,还在
收拾,方在着急,已先在等候,还在写票头
安徽俗话报
3
还在传说,还在睡觉,都在考查
花鞋成老
1
在买姨奶奶

从明代的《三国演义》开始,“尚在沉吟”这个例子属于半文半白,再到《初
刻拍案惊奇》、《三侠五义》“尚在
VP
”还是有文言特色。到清末民初越来越多
的口语例子如“在哭、在睡觉、在看”等产生了。这些谓词结构的变化能体现
口语化越来越浓厚的特征。

我们将明清到清末民初的“在
VP
”使用情况进行总结:

1
.明代以前基本上没有发现用“在
VP
”结构表示动作进行,约从明代开

始,随着白话小说兴起逐渐有“尚在
VP
”,“方在
VP
”。“尚在,方在”是双音
节,同时这个阶段的“
VP
”也倾向于用双音节表示,“
VP
”的音节没有现在自
由。

2
.从大规模的语料来看,“在
VP
”从明代到清末民初这个时间段内,使用
数量明显增加。

3
.作家一般采用官话写作,北京官话里“在
VP
”的出现就是南京官话影
响的结果。官话标准改变之后,南京官话仍旧会影响到北京官话。根据对南北
作家作品的考察,可以看出江浙一带南方作家更早也更倾向于用“在
VP
”表示
动作正在进行,这些作家采用的是南京官话。到
19
世纪中期官话标准由南京官
话改为北京官话,直到现在普通话也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我们发现大约从

19
世纪中期以后,北方作家也使用“在
VP
”,这也许是受到南京官话的影响。

南方作家几乎从明代就开始使用“在
VP
”表示动作进行,北方作家从清代
才逐渐开始使用,数量仍然不多,清末民初口语里基本上没有这个用法。在这
期间我们看到了南京官话对北京官话有一个渗透过程。北京话后来被确立为正
统官话也会受到南京官话影响。












18


第三章 现代北京话“在 VP”考察
这里现代指的时间大约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至

20
世纪中期,约
1919-1949

即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20
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白话文运
动等等,这一系列的社会历史变革对汉语产生了巨大影响。北京在清末民初就
有大量白话报刊,奠定了白话文运动的坚持基础。梁启超早在
1902
年发表了《论
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小说界大力提倡并鼓励使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从清末民
初到现当代这个时期,我们选取了老舍的作品作为考察对象,看北京官话确定
之后,“在
VP
”的使用情况。老舍被称为“语言大师”,使用的是京味儿口语,
从他所创作的大量文本里面我们能看到“在
VP
”在北京话里有一个变化轨迹。
除了考察老舍的文本,我们还会考察现代中国其他作家,比如南方作家鲁迅,
矛盾,也会考察到北方作家比如萧红、端木蕻良等等。

3.1 老舍文本
老舍(
1899-1966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老舍作品语言
幽默风趣,具有典型的京味儿。他在英国担任过对外汉语教师,在国外教书期
间读了大量文学书籍,由于国外生活孤寂,他试着开始创作小说,

1926
年写出
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新加坡教书期间写下了《小坡的生日》,
后来
1946
年在美国写下了《鼓书艺人》等。除了丰富海外经历,他也曾经在武
汉、重庆等南方城市参加过许多抗战救国活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当时中国社
会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他创造了大量通俗易懂的话剧,在
1962
年他写了最后一
部自传性的长篇小说《正红旗下》。他是地道北京人,二十多岁才离开北京,一
方面他的作品里带有浓浓的京味儿,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经历丰富,不同语言也
会相互作用,在他的作品里也能够看到语言接触影响的痕迹。

这里我们将选取老舍的大部分作品,考察在他一生创作过程中“在
VP
”使
用情况的发展变化过程。首先观察含有进行体标记“在”的例子,再根据不同
时期的数据分析“在
VP
”整体变化趋势。
20
世纪
20
年代到
40
年代的作品中,
“在
VP
”例子逐渐增多,

40
年代后期“在
VP
”例子大量出现,下面看部分例
子:

(33)有些人是这样:至死总假装宽厚大方,一点不为自己的命想一想,好
象死是最便宜的事,可笑。这个人也是这样,还在和我嘻嘻哈哈。《赶集》
(34)他往前走,头向左偏一会儿,又向左偏一会儿,好象是在游泳。他走。
老背上出了汗。街上没有几辆车;问他,他也不雇;知道这样的天气会被车夫
敲一下的。他不肯被敲。《樱海集》
(35)外面的谣言他不大往心里听,什么西苑又来了兵,什么长辛店又打上
了仗,什么西直门外又在拉伕,什么齐化门已经关了半天,他都不大注意。自
然,街上铺户已都上了门,而马路上站满了武装警察与保安队,他也不便故意
去找不自在,也和别人一样急忙收了车。《骆驼祥子》


19


(36)四外什么也看不见,就好象全世界的黑暗都在等着他似的,由黑暗中
迈步,再走入黑暗中;身后跟着那不声不响的骆驼。《骆驼祥子》
(37)祥子对着那片红光要大喊几声,自从一被大兵拉去,他似乎没看见过
太阳,心中老在咒骂,头老低着,忘了还有日月,忘了老天。现在,他自由的
走着路,越走越光明,太阳给草叶的露珠一点儿金光,也照亮了祥子的眉发,
照暖了他的心。《骆驼祥子》
(38)刘妈(挽着袖子,手上还有水,似在刷洗家伙)来了,小姐!
淑菱(指几上钟)这个钟快不快?《残雾》
(39)赵兴邦 前方是在打仗,可是也需要文学、音乐、图画;它也强迫着
我们去关心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卫生、农村、工业……而且,它还告诉

了我们音乐与文学的关系,政治与军事的关系,种种关系;一环套着一环,少
了哪一环也不行。《大地龙蛇》
(40)形相:二十四岁。中等身量,但象还在发育,故显着瘦细无气力。其
实他并不弱。《归去来兮》
(41)打扮整齐,走得很有力气,脚掌辗地,一辗,身子跟着一挺。脖子不
动,目不旁视的一路走去,仿佛大家都在注意他,不好意思往左右看似的。《文
博士》
(42)他有五十多岁,矮矮的身量,长长的脸,眉眼似乎永远包陷在笑纹之
中;光嘴巴,露着很长的门牙,也在发笑。虽是初秋,他的身上可已经很圆满,
夹袍马褂成套,下面穿着很肥阔的夹套裤,裤脚系着很宽的绸带。《文博士》
(43)他心中有点急躁。最后,他发现了急躁的原因并不在此,而是在挂念
丁副队长。《火葬》
(44)夜里,风是那么凉,枪炮的声音是那么急,可是大家的心里感到兴奋,
兴奋生产了温暖和力量。他们的眼神似乎都在表示:没什么!我们一定会把敌
人全数打跑!《火葬》
(45)眨了眨眼,她看明白,那是一个村妇的红棉袄,那块红在动。她想出
来:一定是铁柱的媳妇在掘白薯或是萝卜。《火葬》
(46)他把她抱起来。她很轻,仿佛象个小猫那么轻。把她放在床上,他替
她脱鞋。她蜷着身子,不动,手还在抽动。他的汗流湿了他的小褂。《火葬》

(38)
里“手上还有水,似在刷洗家伙”并不出于人物对话当中,而是属
于话剧里叙述说明的部分。《归去来兮》中的例子“还在发育”,出现在这个话
剧的序幕部分,同样不属于话剧中人物的对话语言,叙述性和描写性很强。《大
地龙蛇》里“在
VP
”出现在人物对话当中。赵兴邦说“前方是在打仗,可是也
需要文学、音乐、图画;它也强迫着我们去关心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卫
生、农村、工业„„。”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这句话并不是典型的口语,而是
带有书面语特征。通过对话剧例子的分析可以发现,“在

VP
”很少出现在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