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202 trang)

Influence of chinese poems on japanese poets a study of kaifuso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4.74 MB, 202 trang )

日本汉诗集《怀风藻》的研究
——论中国文学作品对日本汉诗的影响
INFLUENCE OF CHINESE POEMS ON
JAPANESE POETS:
A STUDY OF KAIFUSO

苏玉兰
SO GEOK LAN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05


日本汉诗集《怀风藻》的研究
——论中国文学作品对日本汉诗的影响
INFLUENCE OF CHINESE POEMS ON
JAPANESE POETS:
A STUDY OF KAIFUSO

苏玉兰
SO GEOK LAN
(B.A. (Hons), NUS )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论文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05



ACKNOWLEDGEMENTS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most sincere thanks to my supervisor, Dr Su Juilung (苏瑞隆副教授)for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is thesis. Although Dr Su
was on sabbatical leave for the past one year, he has nonetheless given me generous
help and guidance without the least hesitation. He has shown great tolerance towards
my incompetence and has given me tremendous help in the research of materials. I
deeply appreciate his assistance and encouragement, without which the completion of
this thesis would not be possible.
Special thanks must be given to my boyfriend, Boon Howe for his great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 during the days when I raced with time and became
irascible. This is the best gift I can give to show my appreciation.
I would also like to thank my sister and brother-in-law who were always there
to tackle my computer, which likes to throw tantrums at the critical time. Last but not
least, heartfelt gratitude to my family and friends for providing invaluable support and
for contributing to my thesis in one way or another.

i


目录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i
iv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研究目的
第二节:研究范围与方法


1
1
5

第二章:《怀风藻》与《文选》之比较
第一节:《怀风藻》与《文选》序文之比较
第二节:《怀风藻》之编次特色
第三节:从诗的形式比较《怀风藻》与《文选》
一、多五言八句诗
二、诗序
三、联句

9
9
16
21
22
25
30

第三章:《怀风藻》与《文选》诗类型的比较
第一节:宴集诗
一、公宴诗
二、私宴诗与长屋王诗苑
第二节:山水 / 游览诗
第三节:咏物诗
第四节:咏怀诗
一、忧国伤时
二、离世弃俗
三、及时行乐

第五节:其它类型诗歌
一、临终诗
二、情诗
三、曲水宴诗
四、七夕诗

33
33
34
40
45
52
59
60
64
65
68
68
71
75
77

第四章:《怀风藻》的写作技巧
第一节:对偶工整
一、正名对
二、双拟对
三、联绵对
第二节:用韵
第三节:语言技巧
一、模拟句式

二、驾驭文字
三、蝉联体
第四节:讲求用典

83
83
88
90
91
94
103
104
108
112
114

ii


第五章:中国思想对《怀风藻》的影响
第一节:儒家思想
一、颂扬帝德
二、智水仁山
三、其他
第二节:老庄思想
一、追求虚无缥缈之神仙境界
二、崇尚清谈之风
三、仰慕竹林七贤之放任不拘
第三节:佛教思想


132
132
135
139
142
145
148
151
153
158

第六章:结语
第一节:《怀风藻》的评价
第二节:《怀风藻》对日本文学发展的影响

168
168
172

参考书目

177

附录一:《怀风藻》诗的分类
附录二:《怀风藻》诗的用韵

181
185

iii



ABSTRACT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had been frequent since 4th century.
Compiled in 751, Kaifuso contains 116 Chinese poems written by 64 Japanese poets,
which have remarkable similarities with Chinese works in the late Six Dynasties and
early Tang Dynasty.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make a comparison of Kaifuso and the
works in Six Dynasties, in particular those in the Wen Xuan (Selections of Refined
Litera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Kaifuso poets followed the rules of Chinese prosody
strictly and their works were cast in the elegance style favored in the Six Dynasties.
They had also often made allusions to Chinese literature, in most cases Six Dynasties
literature or history. By stressing their affinity with works in China, Kaifuso poets
believed they were associating themselves with traditions of respectable antiquity and
thus imparting importance and resonance to their works. Kaifuso poets had also blended
some of the Japa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together with Chinese allusions in their works,
thus adding a unique flavour to the poems.
In terms of thought, Kaifuso poets however were influenced more by Confucian
tradition, instead of the Laozi and Zhuangzi philosophy highly held in the Six Dynasties.
This is because the Japanese rulers attempted to use Confucian philosophy to strengthen
their centralized state power, and the result of their promotion is the philosophy taking
strong root in the society. Besides that, some traces of Buddhist thought can also be
found in a few poems.
In conclusion, being the earliest extant Chinese poetry anthology by Japanese
poets, there’s no doubt that Kaifuso has helped to inspire and enlighten poets of later
generations. Literary ideas of Chinese origin had been assimilated not just by poets
writing Chinese poetry but also by poets and authors writing works with Japanese native

iv



language. The sophisticated influence of Chinese literature has made up for the
impoverished Japanese literature and has in a way contributed to the flourishing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literature in later days.

v


日本汉诗集《怀风藻》的研究
——论中国文学作品对日本汉诗的影响
第一章:绪言
公元 607 年,日本推古天皇派遣使臣小野妹子出使中国隋朝,从此开启了中日
两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之后的 200 余年内,遣隋使和遣唐使船先后 18 次
驶向了华夏,直接把隋唐文化输入了东瀛。而在两国进行着频密交流的当儿,由日
本人执笔的第一本汉诗集《怀风藻》在公元 751 年编撰成集1,原本只有口承文学,
没有文字的扶桑国子民,竟能以汉文写出优美的诗歌,实为日本古代文学的一大突
破。
事实上,日本人在还未派遣使节前往中国之前,就已通过朝鲜半岛吸取中国文
化。据《日本书纪》和《古事记》记载,早在公元 285 年,朝鲜古国百济国的博士
王仁,受日本聘请为皇太子之师前往日本时,就已经带去了《论语》十卷和《千字
文》一卷。2这是日本史书记载有关汉字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实际传入的时间也许
更早,不过自此以后,在皇室贵族和朝廷大臣的带动下,日本掀起了一股学习汉文
化的热潮。再加上中日自公元七世纪开始,相互派出遣唐使和留学生,加速了两国
文化的交流,更为日本汉诗的风行带来了契机。

第一节:研究目的

1

在《怀风藻》之前,日本相信已有两本汉诗集流传,一为藤原宇合的诗集,一为石上乙麻吕的《衔

悲藻》。不过,这两本诗集皆已失传。
2
见坂本太郎校注《日本書紀》(東京:岩波書店,1980-1981)卷 10,371,373;幸田成友校訂
《古事記》(東京:岩波書店, 1943),136。

1


日本汉诗成型至今已经有 1200 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中国古诗延伸到海外的一
大分支,更是日本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日本汉诗滥觞于公元七世纪的近江时
代,在明治、大正时代逐渐衰微。其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3:
(一)

王朝时期(646 - 1192)

这个时期包括大和(250 - 710)、奈良(710 - 794)和平安时代(794 - 1185),涵
盖了中国唐代(618 - 907)、五代十国(902 - 979)和宋朝(960 - 1279)。王朝前
期的汉诗多受齐梁和初唐诗风影响,以五言八句为主,并多侍宴应诏诗。后期,即
从敕撰三集开始,则开始受唐诗影响,以七言诗为主。十世纪开始,日本汉诗坛还
掀起了一股“白乐天风”。
王朝时期的汉诗人主要有代表大和时代的大友皇子、大津皇子、文武天皇等;
代表奈良时代的长屋王、刀宣利令、藤原宇合、藤原万里、阿倍仲麻吕等;以及代
表平安时代的嵯峨天皇、空海、都良香、菅原道真、大江朝纲等。这个时期出现的
汉诗总集除了现存最古的《怀风藻》之外,还有被称为“敕撰三集”的《凌云集》
( 814 ) 、 《 文 华 秀 丽 集 》 ( 818 ) 和 《 经 国 集 》 ( 827 ) , 以 及 《 扶 桑 集 》
(998)、《本朝丽藻》(1010)、《本朝文粹》(1045)、《本朝无题诗》
(1162 - 1164)等。别集则有空海的《性灵集》(835)、都良香的《都氏文集》
(879),以及菅原道真的《菅家文草》(900)、《菅家后集》(903)等。
(二)


五山时期(1192 - 1602)

这个时期包括镰仓(1185 - 1333)和室町(1333 - 1573)时代,大约是中国的南
宋(1127 - 1279)、元代(1279 - 1368)和明代时期(1368 – 1644)。五山时期的

3

马歌东《日本汉诗溯源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

2


汉诗诗风开始模仿李白、杜甫、苏轼和黄庭坚等唐宋诗人。当时主要的日本汉诗人
有绝海中津(著有《蕉坚稿》)、义堂周信(著有《空华集》)、虎关师炼(著有
《济北集》)和雪村友梅(著有《岷峨集》)等。五山诗集多为别集,总集计有
《北斗集》和《花上集》等。
(三)

江户时期(1603 - 1868)

江户时代大约为晚明和清同治时期(1862 - 1874),是日本汉诗的全盛时期。日
本诗坛人才辈出,主要汉诗人包括:新井白石、室鸠巢、徂徕、太宰春台、龙草
庐、柴野栗山、草场佩川等。这个时期的汉诗总集,有按师承门派编选的,如《木
门十四家诗集》、《宜园百家诗》;有按时代及体裁编选的,如《天宝三十六家绝
句》、《嘉永二十五家绝句》;有按地域编选的,如《三备诗选》;其他的还包括
《日本咏物诗》、以及江村北海所编的《日本诗选》等等。
(四)

维新以后(1868 - )


这 个 时 期 包 括 明 治 ( 1868 - 1911 ) 、 大 正 ( 1912 - 1926 ) 和 昭 和 ( 1926 1989),在中国约为晚清时期至民国以后(1911 - )。汉诗此时已走向衰落,活跃
于汉诗坛的仅剩几个诗社,如大沼枕山的下谷吟社、铃木松塘的七曲吟社、森槐南
的星社、大江敬香的花月会等。汉诗人发表汉诗的途径,也改为汉诗文杂志和报章
的汉诗专栏。

3


从萌芽到衰微,在这段期间问世的日本汉诗总集和别集多达 769 种,2339 册。4
若是以每册收诗百首来计算,在这 1200 多年间,日本汉诗的作品总数超过 20 万
首。由此可见,中国诗歌对日本文坛造成的影响确实非常深远。
实际上,日本诗人早期用汉字创作出来的诗歌,不仅是遣词用字深受中国诗歌
影响,就连其诗风、规格、写作技巧、乃至内容,也明显地是借鉴于中国古典文
学。本文要讨论的《怀风藻》是日本现存的第一部汉诗集,单单是这本诗集的命
名,就可看出其编撰者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以下将会再详细讨论。不过,作
为日本第一部汉诗集,《怀风藻》在日本文坛的地位和日本第一部和歌集《万叶
集》比较起来,却是差了一大截。这主要是因为日本汉诗在日本上代文学史中,向
来不受重视,甚至有学者争论日本汉诗究竟应属于日本文学或中国文学。5 同时,
《怀风藻》既然是日本现存的第一部汉诗集,也即是说,它所收集的作品都是日本
汉诗人刚开始学习写汉诗时的作品,因此很容易让人误解,其写作技巧尚属生嫩,
因此文学价值比后期诗人的诗作来得低,无法为日本汉文学后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怀风藻》之后,日本汉诗坛又出现了另三本汉诗集:《凌云集》、《文华
秀丽集》和《经国集》,合称为敕撰三集。尽管驾驭汉字的功力仍然没有达到炉火
纯青的地步,不过这三本诗集的作者,却明显地以更自信和成熟的姿态,开拓他们
的汉诗世界。这不禁让人好奇,日本汉诗人究竟是如何从中国古典文学中吸取养
分,排除了汉字非自己熟悉语言、以及汉诗讲究对偶押韵的重重障碍,在创作汉诗

4

肖瑞峰在《且向东瀛探骊珠——日本汉诗三论》一文中引《汉诗文图书目录》的纪录,见《文学评

论》第 2 期(1994),15。
5
辰己正明在《東アジア漢字文化圈の漢詩》一文中,提到日本出现了有关汉文学究竟属于中国文学
或日本文学的辩论。详见辰己正明《懐風藻:漢字文化圈の中の日本古代漢詩》(東京:笠間書院,
2000),24-25。

4


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畅?本文因此希望借着探讨日本第一本汉诗集《怀风藻》如何吸
收中国文学的精华,并将之融合为日本的汉文学,以为这个问题寻找一个答案。

第二节:研究范围与方法
《怀风藻》在奈良朝孝谦天皇天宝三年(751 年)问世,编者不详,据传是淡
海三船。6此时相当于中国唐玄宗在位的盛唐时期,不过,由于日本文学在鉴别、吸
收与消化中国古代文学的过程中,需要大约 200 年的理解时期7,因此《怀风藻》的
诗作中,受六朝诗风的影响远较唐诗来得大。实际上,从这本诗集的名称,我们就
可看出它受中国汉魏六朝文学影响的端倪。
“怀风”二字,一般汉籍解为“引风入怀”之意,语出初唐王勃(648 - 675)的
《夏日宴宋五官宅观画幛序》:“佩引琅玕,讵动怀风之韵。”8不过,在收集汉魏
六朝诗文的昭明《文选》中,其实也随处可见文人使用“怀风”二字。以下试列举
一些例子:
硕果灌丛,围木竦寻,篁筱怀风,蒲陶结阴。
——左太冲《魏都赋》9
随武既没,赵文怀其余风。
——王仲宝《褚渊碑文》10
家怀克让之风,人咏康哉之诗。
——何平叔《景福殿赋》11
6


淡海三船为《怀风藻》编者的说法由日本学者林春斋提出,不过此说受到后来学者的质疑。详见岡
田正之著《近江奈良朝の漢文学》(東京:東洋文庫,1929),199-201。
7
江村北海著;西沢道寬訳注《日本詩史》(東京 : 岩波書店, 1941)卷 4,108。
8
王勃著;蒋清翊注《王子安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95。
9
萧统《昭明文选》(上)(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卷 6,169。
10
《昭明文选》(下),卷 58,501。

5


至于诗集名称当中的“藻”字,在《文选》中也有迹可循:
文人不能怀其藻兮,武毅不能隐其刚。
——傅武仲《舞赋》12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
(李善注:藻,水草之有文者,故以喻文焉。)
——陆机《文赋》13
镜机子曰:“步光之剑,华藻繁缛。(李善注:藻,文采也。)
——曹植《七启八首》14
清川含藻景,高崖被华丹。(李善注:藻景,华景也。)
——陆云《日出东南隅行》15
“藻”字在六朝诗文中多被喻为“文章”,不过从后两个例子看来,“藻”也
有“文采”、“华美”之意。虽然六朝诗集和文集中,没有以“藻”来命名的,不
过《怀风藻》的编撰者从六朝诗文中取其“华美文章”之意,而为这本汉诗总集命
名也并非不可能之事。
《文选》确切在什么时候传入日本,目前已不可考。不过,一些史料证明,
《文选》相信早在公元七世纪初就在日本产生影响。在推古时代(593 - 627),圣

德太子(574 - 622 年)制定的《十七条宪法》当中,有这样的记载:“有财之讼

11

《昭明文选》(上),卷 11,325。
《昭明文选》(上),卷 17,477。
13
同上,459。
14
《昭明文选》(中),卷 34,459。
15
《昭明文选》(中),卷 28,278。
12

6


如石投水,乏者之诉似水投石”。16若是同《文选》中李康(约 196 – 约 265)《运
命论》的其中一段比较,则可看出两者所用的譬喻极其相似:“其言也,如以水投
石,莫之受也。……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17 这显示,《文选》最迟
在圣德太子时期已传入日本,并成为文人学写汉文的文本之一。
实际上,在中国有“文选烂,秀才半”一说的《文选》,在古代的日本社会亦
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考选贤才的标准之一。平安朝初期淳和天皇敕撰的《养老
令》注释书《令义解·选叙令》就规定:“凡秀才,取博士学高才者;明经,取学
通二经以上者;进士,取明闲时务,并读《文选》、《尔雅》者。”18 这不仅显示
当时的日本社会学习汉文学的风气很盛,连选官用人也要求文人通晓汉籍,会写汉
诗,更显示了《文选》在日本汉文坛受重视的程度。
有鉴于《文选》对日本古代汉文学的影响确实深远,本文在探讨《怀风藻》从
中国古典文学中汲取养分的时候,将主要集中在《怀风藻》同《文选》之间的比
较。日本学者小岛宪之在其著作《上代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一书中,把《怀风

藻》的诗作,分为前期和后期。19前期主要包括近江朝(公元 661 - 671 年)、文武
朝(公元 701 - 707 年)、元明朝(公元 708 – 716 年);后期则是在养老(公元
717 – 723 年)、神龟(公元 724 – 728 年)以后。小岛宪之认为,在文武朝时期
(即大约初唐)所做的汉诗,其实已经可以看出日本汉诗人模仿初唐诗歌的一点痕

16

坂本太郎校注《日本書紀》,卷 22,183。
《昭明文选》(下),卷 53,354。
18
近藤芳樹校《標注令義解校本》坤(東京:明治圖書出版,吉川弘文館,1951),30-31。
19
小島憲之《上代日本文学と中国文学——出典論を中心とする比較文学的考察》下卷(東京:塙
書房,1964),1268。
17

7


迹20。不过,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仍会将讨论重点放在《怀风藻》同《文选》的比
较上,并在适当时候引用初唐诗作的例子进行比较。
此外,如前所说,在日本典籍中记载的最早传入扶桑的中国古书包括《论语》
和《千字文》,日本也因此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虽然儒家思想在六朝时期已经开
始没落,取而代之在六朝大为风行的是老庄的清谈思想,不过,由于当时的日本统
治者利用儒家的忠孝节悌、仁义礼智信等思想来加强以皇室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在
他们的大力提倡下,儒家思想对日本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文学艺术等各领
域,均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这也同样体现在《怀风藻》的诗作当中,诗
人对儒家思想的追求不时可见于字里行间。当然,六朝盛行的老庄思想也不可避免
地传到了日本,因此有关老庄清谈思想的诗作,还是可以在《怀风藻》的作品中看
到。本文也将对此进行探讨,以研究中国思想对日本古代汉诗的创作有何影响。


20

同上。

8


第二章:《怀风藻》与《文选》之比较
《怀风藻》在中国盛唐时期编纂成书,不过其收集的诗作,却主要受到六朝诗
文的影响,而前期的作品更是有明显模仿六朝诗文的痕迹。实际上,不仅是《怀风
藻》的作品,即使是编撰者所写的序文以及其编次手法等等,都是以《文选》作为
模范的文本。以下将尝试比较两者的同异。

第一节:《怀风藻》与《文选》序文之比较
《怀风藻》的序文共 454 字,却简述了文字的起源、文字的传入、日本宪章制
度与文学之滥觞、诗人辈出的情况、编撰者编撰《怀风藻》之缘起与目的等。序文
的起承转合,和《文选》序极其相似,甚至连某些词句的用法也如出一辙。以下试
把《怀风藻》序分成六个部分,同《文选》序进行比较。
《怀风藻》序

《文选》序

逖听前修,暇观载籍。

式观元始,眇觌玄风,

袭山降跸之世,橿原建邦之时。
··
··

天造草创,人文未作。
····

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
··
··
世质民淳,斯文未作。
····

《文选》序一开始即交代了远古时期中国大陆的情况。当时民风淳朴,尚无文
字,原始人仍然处在冬住穴夏居巢,连毛带血吃生肉的时期。而《怀风藻》序也在
开头简单描述了天照大神之孙降临、文字出现之前的日本。值得注意的是,两者开
头的这段文字,在句式上非常相似。不仅字数完全相同,而且中间两句同样采用了
“……之时……之世”的句法。《怀风藻》序的“人文未作”,也毫无疑问是套用
《文选》序的“斯文未作”。再看第二部分。

9


《怀风藻》序

《文选》序

至于神后征坎,品帝乘乾,百济入朝。
启龙编于马厩,高丽上表图乌册于鸟
文。王仁始导蒙于轻岛,辰尔终敷教于
译田。遂使俗渐洙泗之风,人趋齐鲁之
学。
逮乎圣德太子,设爵分官,肇制礼义。
······

·
然而专崇释教,未遑篇章。及至淡海先
帝之受命也,恢开帝业,弘阐皇猷。道
格乾坤,功光宇宙。既而以为,调风化
俗,莫尚于文。润德光身,孰先于学。
爰则建庠序,徵茂才定五礼、兴百度、
宪章法则,规模弘远,夐古以来,未之
有也。

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
·····
·
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中略)
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
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于前,贾、
马继之于末。

于是,三阶平焕,四海殷昌。旒纩无
为,岩廊多暇。旋招文学之士,时开置
醴之游。当此之际,宸翰垂文,贤臣献
颂。雕章丽笔,非唯百篇。但时经乱
离,悉从煨烬。言念湮灭,辄悼伤怀。
《怀风藻》序这一部分的文字虽然没有直接套用《文选》序词句的痕迹,不过
在内容上,却和《文选》序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描写了文学的起源。《文选》序
从伏羲画八卦、造书契而文籍生,直至诗赋的起源,并列举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荀
卿、宋玉和汉代的贾谊、司马相如等文学家。
而《怀风藻》则描写了神后征服朝鲜,百济国派阿直岐入朝,至王仁携《论
语》、《千字文》到日本,始把文字带入扶桑国的历史背景。自此以后,古代日本
开始有了宪章法则,天下一片太平。而正是在这四海殷昌的时期,日本天皇广招文

学之士,掀起了一股君臣唱和之风,当时创作的“雕章丽笔,非唯百篇”。可惜由
于壬申之乱,这些诗作大都毁于战火,仅存大友皇子(648 - 672)的《侍宴》与
《述怀》诗二首。
10


值得一提的是,《怀风藻》序文中的“逮乎圣德太子,设爵分官,肇制礼仪”
这一句,不仅同《文选》序相似,同《文选》卷首的班固(32 - 92)《两都赋序》
亦有雷同之处:
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起苑囿,以备制度。1
两者都阐述了君王开始设立官爵制度,制定宪章法则的历史。虽然《怀风藻》
序在语句上没有直接因袭《两都赋序》,不过内容上却同后者如出一辙。
总的来说,《怀风藻》的这一段落以短短二百余字,即交代了文字的传来、宪
章制度和文学的起源,以及早期创作的散佚。虽然其序文在内容上同《文选》序一
样,都是描述上古时代文学之滥觞,不过行文流畅,采用骈俪句法却不带六朝骈文
常见的华而不实之风,显示序文作者的汉文造诣非比一般。
《怀风藻》序

《文选》序

自兹以降,词人间出。
···· ····
龙潜太子,翔云鹤于风笔。凤翥天皇,
泛月舟于雾渚。神纳言之悲白鬓,藤太
政之咏玄造。腾茂实于前朝,飞英声于
后代。

自兹以降,源流实繁。
····
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

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
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
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
矣。
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
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耿介之
意既伤,壹郁之怀靡愬。
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
之容。骚人之文,自兹而作。
(中略)
篇辞引序,碑碣志状,众制锋起,源流
··

1

《昭明文选》(上),卷 1,6-8。

11


间出。
··

此时,两篇序文笔锋一转,开始描述文学的发展情况。《文选》序先道出了文
学作品“源流实繁”的繁荣景象,并列举了张衡(78 - 139)《西京赋》和司马相如
(BC179 - 117)《上林赋》等描绘城市园囿的创作;扬雄(BC53 - 18)《长杨赋》
和《羽猎赋》等劝戒帝王不要沉湎游猎的作品;以及楚国诗人屈原(BC343 - 277)
被放逐后,吟咏心中不平之作。过后,《文选》序更洋洋洒洒详述了各类文体如
诗、颂、箴、戒、论等的不同。
相比较之下,《怀风藻》序描述文学演进的篇幅则相对来得简短。《怀》序在

这部分直接套用了《文选》序的词句“自兹以降”,并开始描述壬申之乱后,文坛
诗人辈出的情况:有喜好以“天纸风笔画云鹤”的大津皇子(《述志》)、有享受
以“月舟移雾渚”的文武天皇(《咏月》)、有“卧病已白发”的中纳言大神高市
麻吕(《从驾应诏》)、以及“有政敷玄造”的太政大臣藤原史(《元日应
诏》)。编撰者举这四人为例,显示他给予四人极高的评价,认为他们是《怀风
藻》的代表人物,对日本汉诗的发展起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编撰者在叙述这四人的作品时,再次显示了他极高的汉文
造诣。大津皇子的“翔云鹤于风笔”同文武天皇的“泛月舟于雾渚”相互呼应,高
市麻吕的“悲白鬓”则对比藤原史的“咏玄造”,都显示出编撰者确实费了心思,
才写出这么巧妙的词句组合。此外,编撰者挑选这四名诗人为代表,或许也有另一
番考量。前两人同属皇室成员,后二人则都是大臣。若是以大津皇子和高市麻吕、

12


文武天皇和藤原史为两个组合,前者一个是“状貌魁梧、器宇峻远”2,谋反不成反
被赐死的皇太子,一个则是具有廉直气骨、却怀才不遇的忠臣,两人皆为带有悲剧
性的人物;后者二人则是有幸能在日本已有完善律令国家体制的隆盛期间,维持理
想君臣关系,同前者再次形成强烈对比。3
《怀风藻》序

《文选》序

余以薄官余闲,游心文囿。阅古人之遗
······ ···· ·····
迹,想风月之旧游。
· ·
··
虽音尘眇焉,而余翰斯在,抚芳题而遥
··

忆,不觉泪之泫然。攀缛藻而遐寻,惜
风声之空坠。遂乃收鲁壁之余蠹,综秦
灰之逸文。

余监抚余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
····· ····
·· ·
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
···
····
自姬、汉以来,眇焉悠邈,时更七代,
··
数逾千祀。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
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缃帙。自非略其芜
秽,集其清英,盖欲兼功太半,难矣!
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
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
友,岂可重以芟夷,加以剪截?老、庄
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
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诸。
(中略)

接下来,两篇序文承接上一部分,开始阐明编撰文集之缘起。《文选》编撰者
萧统(501 - 531),阐述了他在监国抚军之余,博览群书,有感于词人才子誉满文
坛,于是希望“略其芜秽,集其清英”。《怀风藻》的编撰者则以“薄官”自谦,
喜好在闲暇之余驰骋于古人创作的书海之中。不过,他并没有在这里说明他的编撰
宗旨,而是把这点留到了序文结尾部分。

2


小島憲之校注《懷風藻》,《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東京:岩波書店, 1964),25。
波户岡旭《懐風藻と中国詩学——<懐風藻>序文の意味するところ》,见辰巳正明《 懐風藻:
漢字文化圈の中の日本古代漢詩》(東京:笠間書院,2000),211。

3

13


萧统过后引经据典,说明他收集诗文的标准。例如,“姬公之籍、孔文之书、
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等,即所谓经、史、子的著作一概不选。和《文选》序不同
的说,由于《怀风藻》只有一种文体,编撰者无须说明自己编撰这本诗集的取舍标
准,因此他转而缅怀过去,追思前人的文采。这每每牵动他的感伤,他于是决定
“收鲁壁之余蠹,综秦灰之逸文”。冈田正之认为,“鲁壁之余蠹”指的其实是
《怀风藻》集中其中一位诗人“长屋王”的诗苑所留下来的诗作。4长屋王是圣武天
皇时期的左大臣,喜爱在其诗苑“作宝楼”设宴款待到访的新罗客,宴中和宾客相
互咏唱颂诗,创作不少佳作。《怀风藻》中即收录了长屋王诗苑创作的十首汉诗。
不过,长屋王后来被谗言所害,自缢身亡,当年在其诗苑中与他吟诗作乐的友人,
有的也招来牢狱之灾,其余的则失散了。编撰者或许也是长屋王的友人之一,故想
起当年与诗友的欢乐情景,才不觉“泪之泫然”。
两篇序文有雷同的地方,亦有其独特之处。如以上所点出的,《怀风藻》序的
某些词语,乃因袭自《文选》序,不过在提到两国的不同文化情况时,《怀风藻》
编撰者却能不落窠臼,抒发内心感受。
《怀风藻》序

《文选》序

远自淡海,云暨平都。凡一百二十篇,
···· ····
勒成一卷。作者六十四人,具题姓名,

····
并显爵里,冠于篇首。

远自周室,迄于圣代,都为三十卷。
···· ···· ·····

萧统此时阐明,《文选》所收作品从周代至梁代,共为三十卷。而《怀风藻》

4

岡田正之著;山岸德平,長澤規矩也补《日本漢文学史》(東京:吉川弘文館,1954),81。

14


序也说明其所收集的汉诗,为近江朝至奈良朝的作品,共 120 首,勒成一卷,并有
作者 64 人,其作品篇首附有其姓名爵里。
《怀风藻》序

《文选》序

余撰此文意者,为将不忘先哲遗风,故
以怀风名之云尔。
·······
于时天平胜宝三年,岁在辛卯,冬十一

名曰《文选》云耳。
·· ·· ··

月也。

《怀风藻》目录

《文选》序
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

略以时代相次,不以尊卑等级。
······

一,又以为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
····
相次。
··

序文已到尾声,萧统直言将把文集命名为《文选》;《怀风藻》序则在这里才
说明编撰汉诗集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更多前人的诗篇流失,不忘先人的遗风,因此
将诗集名为《怀风藻》。编撰者也注明了他撰写序文的年月为天平胜宝三年,即公
元 751 年 11 月。
萧统在序文结尾叙述他为《文选》作品分类的方法,除了以体裁分类之外,另
一个分类法是“以时代相次”。而《怀风藻》编撰者则在目录表明,诗集中的作品
同样是以作者时代的先后排列,而不论他们的身份尊卑与否。
从以上六个部分可以看出,从词句的运用到内容的铺陈,《怀风藻》序在某些
地方和《文选》序非常相似,甚至出现某些词语几乎完全相同的情况。不过,编撰
者并非一味盲目地抄袭,在论及日本某些独有的文化背景和文学发展情况时,编撰

15


者却能摆脱窠臼,以其流畅的文笔勾画出日本独有的文化风景,甚至是融入了作者
本身的情感,赋予了这篇序文有别于《文选》序的精神面貌,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的
汉文造诣并不逊于中国当时的文人雅士。日本学者冈田正之对《怀风藻》的这篇序

文便赞许有加:“此篇上半叙文学之来路,后半述自己之感慨,极俯仰低徊之致。
以文虽排俪而辞则朴实,与王朝时代之缛丽浮华大异其趣。”5另一学者佐久节也有
以下的评语:“怀风藻序是完全模仿梁昭明太子之文选序,然视将两者比较而观,
可知虽谓模仿,绝非凡手。”6对《怀风藻》序文的评价可说是恰如其分。

第二节:《怀风藻》之编次特色
《怀风藻》不但在序文内容上参照《文选》序,就连排列作品的顺序也依据
《文选》的编排方式。《文选》收录了上起周代,下至梁朝,八百年间 130 位文人
才子的文章,共 30 卷 764 篇作品。李善(约 630 - 689)为《文选》注解之后,才
将《文选》分为 60 卷。萧统在序文结尾指出:“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
既不一,又以为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即是说,他根据作品的体裁将
同类作品以时代编排次第。
《怀风藻》序则明确指出:“远自淡海,云暨平都。凡一百二十篇,勒成一
卷。”其目录也标明:“略以时代相次,不以尊卑等级”。也即是说,怀风藻收录
的作品涵盖近江朝(公元 661-671 年)至奈良朝中,公元 751 年以前的八十余年
间,共 120 篇,不过目前仅存 116 首。编撰者没有为收集的诗歌进行分类,所有作

5

原文见岡田正之著 ; 石田幹之助編輯《近江奈良朝の漢文学》(東京:東洋文庫,1929),203。译
文见绪方惟精著;丁策译《日本汉文学史》(台北:正中书局,1968),43。
6
绪方惟精在《日本汉文学史》中引述佐久节在日本文学讲座《日本汉文汉诗概说》中的评论。见绪
方惟精著;丁策译《日本汉文学史》,43。

16


品都是根据年代来排列,而不论作者的地位。这有异于后来日本汉诗集的做法,如
敕撰三集中的《凌云集》撰者便按照作者的身份,把帝王和皇室成员排在最前面。

值得一提的是,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批评家钟嵘(约 468 - 518)在《诗品序》
中也曾经提到:“一品之中,略以世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又其人既往,其
文克定;今所寓言,不录存者。”7虽然钟嵘谈的是评论诗歌,不过却同《文选》的
编排特色有异曲同工之妙。萧统在编撰《文选》的时候,除了以时代为先后之外,
确实也“不录存者”,只收集前人之作。虽然目前已无法考证,当时随遣唐使船送
到日本的汉籍当中,是否包括钟嵘的《诗品》,而《怀风藻》编撰者在编排这本汉
诗集的时候,又是否参考了钟嵘的这本论集?不过,从《怀风藻》序模仿《文选》
序的内容来看,编撰者在编排诗歌的时候,参照《文选》编排方式的可能性还是很
大的。而《怀风藻》编撰者能够排除阶级观念,在当时也算是相当有胆识的。或许
正是为了避免引起人们的非议而遭到攻讦,编撰者才故意不留姓名。8
虽然作品的排列顺序和《文选》相同,《怀风藻》在编次方面却有另一个和
《文选》不一样的特色,即在作品之前加上作者的小传。《怀风藻》序云:“作者
六十四人,具题姓名,并显爵里,冠于篇首。”编撰者虽然在序文表明,64 名作者
将有关于其姓名、爵里等内容在内的小传附于作品之前,不过,《怀风藻》现有版
本却只有九人有传,包括排列在前五位的大友皇子、河岛皇子、大津皇子、释智藏
和葛野王,以及排在第 15 位的释辩正、第 57 位的释道慈、第 62 位的释道融和第
63 位的石上乙麻吕。在第六位诗人中臣大岛的名下,则有“自兹以降,诸人未得传

7

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73。
肖瑞峰《〈怀风藻〉:日本汉诗发轫的标志》,见《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 30 卷
第 6 期,2000 年 12 月,61。
8

17


记”的记载。这段文字不仅和序文中的“并显爵里,冠于篇首”相矛盾,而且何以
在所谓“未得传记”之后,又有四人附有小传,确实令人费解。

根据日本学者小岛宪之的推测,编撰者不可能是因为无法获得作者资料而只为
其中九人立传。他指出,《怀风藻》收录的最后一篇作品的作者葛井广成,在《怀
风藻》成书之前两年担任中务少辅,要取得他的传记资料应该不难。小岛宪之认
为,《怀风藻》原先或许是每位作者都有立传的,不过后世的书写者在抄写这本诗
集的时候,把部分原有的小传省略掉了,而“自兹以降,诸人未得传记”的注释,
也为后人所加。9然而,为何省略了部分小传,只留下现有九人之传记,小岛宪之却
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也有学者认为,《怀风藻》的所有僧侣都立有传,因此令人猜测,这也许是后
人依据某些现成的记载僧人事迹的杂传类书籍,在抄写时随手注引。10这个说法也
无可厚非,不过若是以此推论,皇室成员如文武天皇、长屋王等人的传记应该也不
少,何以现存的《怀风藻》对他们的生平只字不提,同样是一个谜。
在作者名下附有小传的体制确实是六朝总集所有。11不过,萧统编撰《文选》
的时候,并没有附上作者小传,现有在作者名下类似作者小传的文字,其实是后人
引自其他六朝典籍,如挚虞的《文章流别集》和萧统的《古今诗苑英华》,12以及

9

小島憲之《上代日本文学と中国文学——出典論を中心とする比較文学的考察》下卷(東京:塙書
房,1964),1243。
10
吴兆华《从汉文学写作看〈文选〉在日本的影响》,(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
16。
11
傅刚《〈昭明文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7。
12
同上,37-41。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