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56 trang)

Phân tích sơ lược về quán ngữ trong tiếng hán (KL06744)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1.22 MB, 56 trang )

河内第二师范大学
外语系
***

学生:谭氏柳
ĐàmThị Liễu

汉语惯用语浅析
Phân tích sơ lược về quán ngữ
trong tiếng Hán
汉语专业毕业论文
导师:李元芳

河内, 2014 年


河内第二师范大学

汉语惯用语浅析

致谢
在河内第二师范大学学习这两年,转眼即将过去。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
——李元芳老师。这两年,她在学习上给予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在这
最后一学期使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完成毕业论文撰写。
在这篇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李老师对我的鼓励和肯定。李老师一
直关心我、支持我,这篇论文从选题、写作提纲到内容修改等方面都得到老师
的指导与修改,倾注了李老师的心血。谨向李元芳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在河内第二师范大学学习这两年,我要感谢学校的各位领导和老师
们,特别感谢外语系汉语专业的所有教师已经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和
交流机会。在这期间,我不仅仅学到了汉语专业的知识,还学到了怎么与人相
处,向别人学习,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这里的每一位老师对我


的启迪与帮助我都一一铭记于心。
此外,我还要向我的爸爸、妈妈和我的老公表示心中最真诚的谢意,感谢
他们在我学习和生活上的支持和鼓励,这种支持和鼓励是我生活中最可宝贵的
财富。
最后,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已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审阅我的论文。再次感
谢河内第二师范大学的各位老师,祝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快
乐!

谭氏柳
2014 年于河内


河内第二师范大学

汉语惯用语浅析

目录
前言 ........................................................................................................................ 1
内容................................................................................................................ 3
第一章

汉语惯用语概述 ................................................................................... 3

1.1.汉语惯用语的定义 ...................................................................................... 3
1.1.1 对于惯用语定义的几种意见................................................................... 3
1.1.2 惯用语的定义 ........................................................................................... 5
1.2 汉语惯用语的来源 ...................................................................................... 5
1.2.1 来源于日常生活 ....................................................................................... 5
1.2.2 来源于行业用语 ....................................................................................... 6
1.2.3 来源于书面语、文艺作品、名人名句................................................... 7

1.2.4 来源于方言 ............................................................................................... 9
1.2.5 来源于谚语、歇后语 ............................................................................. 10
1.2.6 来自古代文献 ......................................................................................... 11
1.2.7 来自外语、国家制度和宗教信仰......................................................... 11
1.3 汉语惯用语的范围 .................................................................................... 12
1.3.1 惯用语和词的区别 ................................................................................. 12
1.3.2 惯用语和自由词组的区别 ..................................................................... 12
1.3.3 惯用语和其他熟语的区别 ..................................................................... 13
第二章

汉语惯用语的特点 .............................................................................. 16

2.1 汉语惯用语的结构特点 ............................................................................ 16
2.1.1 结构形式 ................................................................................................. 16
2.1.2 结构的相对固定性 ................................................................................. 17


河内第二师范大学

汉语惯用语浅析

2.2 汉语惯用语的语音特点 ............................................................................ 19
2.2.1 语音形式 ................................................................................................. 19
2.2.2 惯用语特点 ............................................................................................. 20
2.3 汉语惯用语的语言特点 ............................................................................ 21
2.3.1 普遍、习用性 ......................................................................................... 21
2.3.2 通俗易懂、口语性强 ............................................................................. 23
2.3.3 含蓄、幽默 ............................................................................................. 24
2.3.4 生动、形象 ............................................................................................. 25
2.3.5 凝炼、精确 ............................................................................................. 25

2.4 汉语惯用语的表意特点 ............................................................................ 25
2.4.1 惯用语的表层义 ..................................................................................... 26
2.4.2 惯用语的深层义 ..................................................................................... 27
2.5 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特点 ............................................................................ 27
2.5.1 描绘性 ..................................................................................................... 28
2.5.2 抽象性 ..................................................................................................... 28
2.5.3 惯用性 ..................................................................................................... 28
2.5.4 多义惯用语 ............................................................................................. 28
2.6 汉语惯用语的色彩义特点 ........................................................................ 29
2.6.1 惯用语的感情色彩 ................................................................................. 29
2.6.2 惯用语的语体色彩 ................................................................................. 30
2.6.3 惯用语的时代色彩 ................................................................................. 31
第三章

汉语惯用语的语法功能与修辞功能 ................................................ 32

3.1 汉语惯用语的语法功能 ............................................................................ 32
3.1.1 汉语惯用语的句法结构 ......................................................................... 32
3.1.2 汉语惯用语的句法功能 ......................................................................... 33


河内第二师范大学

汉语惯用语浅析

3.2 汉语惯用语的修辞功能 ............................................................................ 34
3.2.1 惯用语的形象标示功能 ......................................................................... 35
3.2.2 惯用语的态度功能 ................................................................................. 37
3.2.3 惯用语的风格标示功能 ......................................................................... 38
第四章


越南学生习得汉语惯用语偏误分析 .................................................. 40

4.1 越南学生习得汉语惯用语使用情况调查................................................ 40
4.2 偏误的类型 ................................................................................................ 41
4.2.1 语义偏误 ................................................................................................. 41
4.2.2 语法偏误 ................................................................................................. 42
4.2.3 语用偏误 ................................................................................................. 42
4.3 偏误的原因 ................................................................................................ 42
4.3.1 母语负迁移 ............................................................................................. 42
4.3.2 教学因素的影响 ..................................................................................... 44
4.4 学习环境的影响 ........................................................................................ 45
结语 ...................................................................................................................... 46
参考文献


河内第二师范大学

汉语惯用语浅析

前言
1.选题理由
惯用语这个名称出现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它深入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造
成很大的影响。
最早出现“惯用语”这个名称是在吕叔湘、朱德煕的《语法修辞讲话》
中,文中把“好不热闹”等一些不合逻辑但是人们习惯的说法说成是“惯用
语”。这些习惯说法和我们现在所认为的惯用语还是有所差异的。直到上世纪
六十年代,马国凡的《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中才第一次用“惯用语”来指
称“撑门面”、“后勤部长”、“敲警钟”等,这些固定短语。六十年代出版
的一些汉语教材已经把惯用语作为一种语汇单位,把它和成语、歇后语、谚

语、格言一起归入熟语。
惯用语大多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活跃于人们的口头语言中,使用
频率比较高。而以往的汉语研究往往更多的关注书面语,而多多少少有些忽视
口语的研究。对于语言的研究来说,书面语固然重要,但活生生的来源于民间
的口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本人希望对于惯用语的研究可以增加对口语的
特点的认识。
我是一名汉语专业的越南本科学生,本文从汉语惯用语的定义、来源、特
点、范围、语法、修辞功能等方面进行粗略研究,并且根据越南学生学习汉语
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便加深对汉语惯用语的了解。希望能对越南籍
汉语学习者了解汉语惯用语有所帮助,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研究目的
惯用语是熟语的一种,同时也是汉语词汇中数量较多、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
语汇单位。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对惯用语的起源、范围、特点、语法功能和修辞
功能等各方面进行浅析,激发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好汉语。

学生:谭氏柳

1

导师:李元芳


河内第二师范大学

汉语惯用语浅析

3.研究任务
本文以汉语惯用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展开式论述,从汉语“惯用语”之
称的各种意见和观点,到分析惯用语的来源、范围、特点与功能来了解汉语惯

用语的本质,从而了解越南学生习得汉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

4.研究对象
汉语惯用语

5.研究范围
研究汉语惯用语的定义、来源、范围、特点、语法功能和修辞功能与越南
学生习得汉语惯用语的偏误。

6.研究方法
借助收集材料、分析等方法。

7.论文结构
本文除了目录、致谢、前言、结语、参考文献以外,还包括下面的主要内
容:

第一章 汉语惯用语概述
第二章 惯用语的特点
第三章 汉语惯用语的语法功能和修辞功能
第四章 越南学生习得汉语惯用语偏误分析

学生:谭氏柳

2

导师:李元芳


河内第二师范大学


汉语惯用语浅析

内容
第一章

1.1

汉语惯用语的概述

汉语惯用语的定义

1.1.1 对于惯用语定义的几种意见
对于惯用语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们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甚至
是相反的定义,综观各家观点基本上可归纳三类:
第一类观点主要从惯用语的语义特点对其进行定义,这类的代表是刘叔
新,他认为惯用语没有表意的双层性,字面意义就是真实的意义。
第二类观点主要从形式方面来对惯用语进行定义,持这类观点的代表是周
荐,他认为惯用语是指“原‘惯用语’中除去三字格的部分”。
第三类观点是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来对惯用语进行定义,持这类观点的人
较多,主要有马国凡、吕翼平、温端政、陈光磊、曹炜等。马国凡认为“惯用
语是一种固定词组”、“惯用语的整体意义在于它的抽象化,也就是虚指的意
义”、“惯用语的结构是定型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吕翼平认为惯用语
“构成成员相对固定,结构形式相对固定”、“词组的整体意义不是每个词的
字面意义的相加”、“具有明显的口语色彩”、“具有一定的修辞作用”。温
端政认为惯用语是“非二二相承的描述语”陈光磊认为“惯用语就是具有语义
变异特征的一种定型短语,其功能相当于一个词儿显现出明显的口语格调和修
辞色彩”。曹炜认为“惯用语是由至少两个词构成的具有口语色彩的意思词化
结构准词化的三音节及三音节以上的组合,是重要的熟语之一”。
对于惯用语的定义的不同看法,反映了目前对惯用语的认识还不是很统
一,还存在着一些争议。 前两种观点较之第三种观点,内容较新但争议也最

大,目前出版的惯用语词典中还没有一部词典的收词标准是以这两种观点为

学生:谭氏柳

3

导师:李元芳


河内第二师范大学

汉语惯用语浅析

准,可见这两种观点目前还尚未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按照刘叔新的观点,像
“穿小鞋”、“背黑锅”这类惯用语由于其具有了表意的双层性因而被归入成
语,而像“从善如流”、“弥天大谎”这类惯用语却因为没有表意的双层性因
而被划入惯用语的范围。这与人们的语感多少有些不符,因为像“穿小鞋”这
类惯用语即使在普通人的语感里也不会把它看作是和“防微杜渐”、“镜花水
月”一样的惯用语,尽管科学术语并不照顾到所有人的语感,但一个科学术语
和人们的语感相差如此之大,就是术语本身的问题了。
周荐认为惯用语是“原‘惯用语’中除去三字格的部分”这种提法本身问
题也较多。首先,将惯用语中最富表现力、数量最多的三字格惯用语排除在外
首先就违背了大多数人的语感;其次,“原‘惯用语’”这种说法表述不清,
在目前学术界尚未对惯用语有一个统一一致的看法之前就宣布将其中的三字格
部分除去,多少有些不合逻辑,因为作者在这里假设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惯用
语的定义,而实际情况是目前还没有一个能令所有人都信服的说法。第三,提
出这一观点的初衷是由于三字格的惯用语和三音节的词区分不清,但事实并非
如此,三字格惯用语和三音节词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当然有些三字格惯用
语和三音节词确实区分起来比较麻烦,但局部的模糊并不影响整体的清晰,说
到底词和语毕竟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单位。

前两种观点之所以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在给惯用语
定义时只执行了一条标准,即要么是形式的、要么是意义的标准。但是从惯用
语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从哪个方面都很难独立地去准确表述惯用语的定义,
所以对惯用语的定义必须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来考察。
第三种观点代表了目前大多数人的看法,虽然各位学者的表述不尽一致,
但这只是局部细节的不同看法,大体上各家的看法还是基本一致的。比如,在
形式上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三字格、动宾式是惯用语的典型形式;在意义上,惯
用语的语义不是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表意的双层性;在语体上,惯
用语以口语色彩为主等等。

学生:谭氏柳

4

导师:李元芳


河内第二师范大学

汉语惯用语浅析

1.1.2 惯用语的定义
综合各家观点我认为,惯用语是具有以下特点的一种固定语:
首先,惯用语是在结构上具有相对固定性的单位。它的结构是固定的,同
时有些惯用语(并非全部)在使用时还可被替换,可扩展。
其次,在语义上惯用语具有表意的双层性,即惯用语的语义不是其字面意
义的简单加合,惯用语的语义往往借助字面意义通过比喻、夸张、借代等修辞
手段形成。
第三,惯用语在语体色彩上具有深厚的口语色彩。惯用语是流行于人们口
头上的一种语言单位,在语体色彩上它必定会有非常明显的口语色彩。

总之,综合上述的惯用语的特点,可以理解惯用语是一种具有形象性和比
喻意义的惯用的定型词组。就其结构来说,它是词组,但在句子中它却相当于
一个词,运用比较灵活 。惯用语在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通俗、精炼、生
动、活泼,是人们乐于使用的语言。

1.2

汉语惯用语的来源
惯用语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类。如果我们从惯用语的来源角度考

虑,我们可以把惯用语分为以下几类:

1.2.1 来源于日常生活
日常社会生活是惯用语的一个重要来源,如“吃白饭”、“陈芝麻,烂谷
子”、“带头羊”、“大眼瞪小眼”等。这些惯用语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甚
至是一些非常小的细节,但是却细腻生动地体现了生活。这些日常生活用语常
常比喻引申为某种概念或涵义,在使用过程中慢慢固定下来,就形成了今天的
惯用语,这些短语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
日常生活离不开吃和穿。这些有关吃饭、粮食、牲畜的事宜都是我们平日
经常遇到或密切相关的事物,以此来打比方不但生动活泼更体现惯用语口语化
的特性。
说到吃 就会 想到 很 多来自 “厨 房” 的 惯用语 ,如 “菜 篮 子”、 “大 锅
饭”、“大杂烩”等。“菜篮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篮子中

学生:谭氏柳

5

导师:李元芳



河内第二师范大学

汉语惯用语浅析

的各种菜关系着人们生活的水平和质量。用它来喻指群众的生活更有表现力,
更令人回味。“大杂烩”本是一种菜式,就是把多种菜放在一起烩煮。比喻把
多种事情胡乱拼凑在一起的混合体。此外取自“厨房”的惯用语还有很多,如
“大饭桶”、“等米下锅”、“豆腐渣”、“豆芽菜”、“翻烙饼”、“放作
料”等等。
有的惯 用语 来自 日 常生活 中的 一些 活 动,甚 至是 一些 细 节,如 “钓 大
鱼”、“大扫除”、“大手笔”、“扫死角”等,“钓鱼”是很多人喜爱的活
动,我们一般需要用鱼饵才能引诱到鱼,如果能钓到大鱼一定是很兴奋的事
情。我们就以“钓大鱼”来比喻用引诱猎取巨大利益。“大扫除”本来是指我
们平日 里的 卫生 工 作,以 此来 比喻 大 规模地 整顿 、清 洗 。又如 “大 眼瞪小
眼”、“翻白眼”、“搔着痒处”等,这些短语都来自我们生活中的小细节,
说起来非常熟悉,使用起来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还有的惯用语来自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日常事物,如“当跳板”、“独木
桥”、“肥皂泡”等。

1.2.2 来源于行业用语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离不开各行各业,在各个行业中的常用语中也有不少
转变成 了惯 用语 。 因此, 行业 用语 也 是惯用 语的 一个 重 要来源 ,如 “得彩
头”、“下赌注”、“定盘星”、“短平快”、“对台戏”、“二传手”等。
特定行业中使用的语言一旦扩大其使用范围,常常会增加一些抽象概括的意
义,就可能转变为惯用语。
“害软骨病”本是医学上的一种病,有这种病的人骨质会变软,肢体弯
曲。 正因为此病有这些特征,所以“害软骨病”就可以用来比喻意志薄弱,不
敢为正义而坚持斗争,或在敌我斗争等重大考验面前丧失气节。此外,来源于
医学的惯用语还有“打预防针”、“动大手术”等。

有的惯用语来自戏曲和舞台,如“对台戏”、“唱黑脸”、“唱红脸”
等。戏曲过去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以戏曲界的用语作为习惯语
的真还不少。“对台戏”指的是两个剧团同时地演出的两台同样的剧目。

学生:谭氏柳

6

导师:李元芳


河内第二师范大学

汉语惯用语浅析

以此来比喻互相竞争、对抗。“黑脸”则是戏曲中代表不同形象的脸谱,
黑脸是代表刚正不阿形象的脸谱。“唱黑脸”是比喻说话办事坚持原则,不徇
私情。此外,利用戏剧脸谱来作比喻的惯用语还有“唱三花脸”、“唱白脸”
等。
“小算盘”、“翻老账”、“开空头支票”等这些惯用语就明显和商业用
语有关系。“算盘”本是算账用的计算工具,“小算盘”则是指对个人或小团
体狭隘、眼前利益的盘算。而“算盘珠子”则是比喻任人摆布的人,因为算盘
的使用过程就是人拨动珠子来计算。在过去小小的算盘和人们的生活可有着紧
密的联系,所以这方面的惯用语很多。“支票”是现代商业中重要的票据,可
以向银行支取或划拨存款,“空头支票”是不能兑现的支票,而“开空头支
票”是比喻只许诺不兑现。
有的惯用语和体育运动、竞赛有关,如“短平快”、“二传手”等。前者
本是排球运动中的进攻战术 ,后者比喻时间短,难度小,迅速获得效益。后者
也是排球运动中的术语,用来比喻起中介作用的人。
各行各业的习惯短语很多,那些和人们生活有关,且能表示深刻涵义的常

常进入惯用语。这些生动活泼的短语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

1.2.3 来源于书面语、文艺作品、名人名句
书面语除了典故外,还包括前人的言行记录。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更是博大精深,在文化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典故。我们说典故可以包括历史事件
和各种传说故事。有不少惯用语就来自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如“身在曹营心
在汉”,这个惯用语是来自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在《三国志》中曾有过记
载。在东汉末年关羽羁留在曹操营中,但一心却是想念的刘备,后来他终于回
到了刘备身边。此惯用语就是利用了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它要比喻的是人虽在
一处,心却思念另一处。惯用语“孺子牛”是比喻那些甘愿为人民鞠躬尽瘁的
人,我们据此很容易想到鲁迅先生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
牛”。其实“孺子牛”这个短语也是来源于一个典故的,相传春秋时期,齐景
公和儿子荼嬉戏游玩时,曾为儿子当牛,让荼牵着走。

学生:谭氏柳

7

导师:李元芳


河内第二师范大学

汉语惯用语浅析

除了历史事件,一些惯用语也来自传说和故事。如“跳不出如来佛的掌
心”,如来佛本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这个短语来自《西游记》这个故事。主
人公孙悟空是家喻户晓的神猴,他本领很大,还打闹天宫,结果玉帝请来如来
佛。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于是就被压在五行山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强中还有强中手,一物降一物。这些来自神话传说的惯用语很富有想象力,因

此新颖独特、回味不尽。又如“跳龙门”就取自鲤鱼跳过龙门就可以变成龙的
传说。以前用这短语比喻科举及策,现在多比喻大大改变了原先比较低的地位
和身份。
这些来自典故的惯用语通常是通过概括加工的方式形成的,因为典故通常
是一些传说故事或是一些历史事件,都是通过一件事来说明的,因此短语就要
简要地概括故事内容,如“苦肉计”,这短语来自《三国演义》。故事中周瑜
打黄盖,黄盖假装投降,骗取了曹操的信任,后来还除掉了曹操手下得力的水
军将领。在这个故事中,周瑜和黄盖是设了一个计策让曹操上当,而这个最重
要的计策可以概括为“苦肉计”。因为在这过程中黄盖要挨打受苦。所以这个
惯用语指故意使自己受伤害以骗取对方信任,找机会行事的计谋。
汉语的文学宝库的博大精深,为惯用语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也加强了
汉语惯用语的文学价值,但从人们最为熟知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就可见
“耳旁风”语出《红楼梦》,本义是指吹过耳边的风,现在用来比喻对别人的
劝告、嘱咐等听过后不放在心上;“赔了夫人又折兵”语出《三国演义》“周
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之句,后来比喻想占便宜,没有占到便宜,
反而遭受损失。
惯用语除了有来源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还有来源于戏文唱段,甚至是最
为通俗常见的相声滑稽中的。如口语中经常使用到的“马大哈”,专门用来指
那些做事粗心大意,丢三落四的人,其出处正是 上世纪五十年代何迟创作、马
三立表演的著名相声《买猴》,这一作品中主人公的名字叫“马大哈”,由于
这个人物性格的典型性塑造得非常成功,在此以后,凡是与相声主人公粗心大
意的性格一样的就被冠以“马大哈”的称号了。这一类惯用语由于其蕴涵较多
的文化成分在其中,对于外国学生掌握也有着一定的难度的。

学生:谭氏柳

8

导师:李元芳



河内第二师范大学

汉语惯用语浅析

1.2.4 来源于方言
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方言和共同
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方面在共同语形成之前是形成共同语的基础;在共同
语形成之后,是共同语的分支或变体。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
的分化和统一,因此汉语产生了不同的方言。中国地域广阔,各个方言之间有
的差距很大,甚至到互相听不懂的程度。方言之间在语音、词汇和语法各方面
都有差异,语音方面最为突出,但是我们在这里主要从词汇方面去探讨。现代
汉语大致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各地方言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惯用语。因为方言的
使用有它的地方局限性,所以方言惯用语更是不大容易被大众理解。例如:
(1)“但“吃白相饭”的朋友倒自有其可敬的地方,因为他还直直落落的
告诉人们说,“吃白相饭的!” ”。

(《鲁迅全集》五卷)

这里的“吃白相饭”就是吴方言中的惯用语,“白相”就是“玩”的意
思,而“吃白相饭”就是指没有正当职业而是靠招摇撞骗过日子,这种惯用语
带有浓厚的方言性质。
方言惯用语我们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只是在方言区通用的惯用语,另一
种则是开始用于某一方言区,而后来逐渐扩大其使用范围,最后进入共同语的
方言惯用语,在这里我们关注的是后者。惯用语中有一部分是来自方言的新成
分,进入惯用语的方言短语使用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成为了共同语的一部
分。
在《现代汉语惯用语规范词典》中就收录了一些来自方言的惯用语,并标
明来源,如:“炒鱿鱼”、“触霉头”、“阿猫阿狗”等。“触霉头、”“阿
猫阿狗”这些短语都来自吴方言。“阿猫阿狗”比喻不管什么人,特别是素质

低下的人。这些短语进入共同语以后形式、意义都没有什么改变,但语音方面
一般要遵循共同语的发音特点,这样才能为全民所使用。炒鱿鱼”原来是粤方
言,因为鱿鱼下锅以后即卷成一个长条,很像卷好的铺盖。隐指解雇、辞退。
“摆龙门阵”原为西南官话,指几个人在一起随便聊天。
进入共同语的方言惯用语大多没有特殊的语法结构,而在那些短语的成分
上最能体现方言特色。动宾结构是惯用语最常见的结构形式,这一特征也同样

学生:谭氏柳

9

导师:李元芳


河内第二师范大学

汉语惯用语浅析

表现在方言惯用语中,如:“炒鱿鱼”、“触霉头”、“摆龙门阵”等。这些
短语都可以分为动、宾两个部分,有的短语在两成分中间还可以插入其他成分
或变换语序。如:
(2)他得罪了老板,老板随便找了个理由就炒了他的鱿鱼。
(3)他回宿舍一看,大家龙门阵早就摆好了。

1.2.5 来源于谚语、歇后语
惯用语作为熟语的一种,它和谚语、歇后语等都是平行的语汇单位,它们
之间也有着密切关系。有一些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的表达意思相似,只是形
式有点差异。
首先要看惯用语和谚语的联系,因为谚语通常是多年流传,包含有深刻哲
理的语句,一般语句比短语要长,包含内容也丰富些。因此有的惯用语是从谚

语那里发展而来的,是用更简练的方式表达同一种意思。如我们熟悉的谚语
“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它的意思是平时不下功夫,到了关键时刻就难
以应付,慌乱不堪。而在惯用语中则有“抱佛脚”这一短语,其语义和前者基
本相同。
虽然有一些惯用语是从谚语那儿来的,但是取自谚语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有的是直接缩略而成,有的则是概括其义而成。“钓大鱼”、“墙头草”就是
从谚语“放长线,钓大鱼”和“墙头草随风倒”那儿直接缩略而成的。这些惯
用语的构成成分是直接从谚语中而来的,通过缩略的方法形成。
有的惯用语并不是从谚语中直接得来,而是通过概括的方法抓住其关键的
内容,如“摸老虎屁股”。“摸老虎屁股”是对谚语“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内
容概括,比喻敢于触及有权势的人物或特别棘手的老大难问题。
还有一部分惯用语是从歇后语演化而来的。歇后语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通常是比喻部分,后面是说明部分。而惯用语有的来自前面比喻部
分,有的则来自后面的说明部分。如“铁公鸡”是从歇后语“铁公鸡 ——
一毛不拔”的前一部分得来的,比喻一毛不拔的吝啬鬼。此外,歇后语“绣花
枕头——表面好看内里是草包”和“空心萝卜——中看不中用”的前面部分都
可以构成惯用语“绣花枕头”和“空心萝卜”,意思前后没有改变。

学生:谭氏柳

10

导师:李元芳


河内第二师范大学

汉语惯用语浅析

也有的惯用语是利用歇后语的后面说明部分的,如“瞎子点灯——白费

蜡”,惯用语“白费蜡”可以充当歇后语后面的说明部分,比喻白费力气,没
有效果。此外,歇后语“乌龟吃秤砣”、“醉雷公上锅台”等的说明部分同样
也可以形成惯用语“铁了心”和“一锅粥”,前者比喻下定决心,绝不动摇。
后者比喻非常混乱的思想或场面。

1.2.6 来自古代文献
有些惯用语虽形成于古代,但历经演变至今仍普遍流行,这种惯用语在
古代文献中往往都有记载。如:问鼎——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孺子牛
——语出《左传·哀公六年》;东道主——语出《左传·僖公三十年》;君子
交——语出《庄子·山木》;左右手——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黄粱梦
——语见唐·沈既济《枕中记》;耳边风——源于唐·杜荀鹤《赠题兜率寺闲
上人院》;破天荒——语见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笑面虎——语出宋·庞元
英《谈薮》;眼中钉——语本《五代史·赵在礼传》等。

1.2.7 来自外语、国家制度和宗教信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了许多外国的文化,从外语翻译过来的惯用语从
此而来。如“马拉松”、“丑小鸭”、“吃禁果”等。
为了反映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存在,“打退堂鼓”、“戴乌纱帽”、“打
入冷宫”等惯用语仍保持下来了,可原本意思有所变化。如现在经常用“打退
堂鼓”来表示“跟人共同做事中途退缩“,而原指古代官史坐堂议事后,退堂
击鼓表示议事结束。
可以说是民间迷信与宗教是文化的产物。如“摇钱树”、“鬼画符”、
“烧断头香”、“阎王殿”、“上西天”等。
由此可见,惯用语的来源相当广泛。了解惯用语的来源,有助于准确地把
握惯用语。有些惯用语,如果不知道它的来源,就很难理解它真正的含义,难
以准确地运用它。如“吃白相饭”,如不知它来自吴方言的惯用语,就容易引
起误解而出现偏误。在吴方言中,“白相”有“玩乐”的意思,“吃白相饭”
指游荡、玩耍、无正当职业。

学生:谭氏柳


11

导师:李元芳


河内第二师范大学

1.3

汉语惯用语浅析

汉语惯用语的范围
惯用语的范围主要指惯用语和它邻近的语言单位的划界问题,这些语言单

位包扩词、自由词组以及除惯用语以外的其他熟语单位。

1.3.1 惯用语和词的区别
在词汇学上,我们把词汇定义为“一种语言里所有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
合”,其中词是“句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而固定短语则是
“词跟词的固定组合,一般不能任意增减,改换其中词语”。惯用语属于固定
词短语中的一种,因此,惯用语和词的区别首先体现在形式上,惯用语是由词
组成,大于词的单位,也就是说如果对惯用语进行层次划分的话,首先划分出
来的部分应该都是能独立运用的词而不是其他单位(比如语素)。比如“吃定
心丸”可划分出“吃”和“定心丸”两个词。惯用语的这一特征也是所有熟语
单位和词的区别特征。其次,在形式上的不同还表现为惯用语大多数是以三字
格及三字格以上为其基础本形式,而词的主要形式是双字格。
但是,也存在部分单位,介乎词和惯用语之间,似乎很难界定是词还是惯
用语。比如“吃醋”、“吹牛”,这类单位既具有惯用语的所有特征,同时也
具有词的特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这类单位处于惯用语和词的交界

处,同时具备了两者的一些特征,因此显得模棱两可。目前来看,对这类单位
还是划作惯用语为好,因为如果仅以音节的不同而将“拍马屁”划作词,理论
上多少有些说不通,不过应该看到这类单位有着词化的倾向。

1.3.2 惯用语和自由词组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首先在于,自由词组的结构是松散的,其组成结构大多是临时
搭配,不具有固定性而惯用语的结构是固定的,比如“热爱祖国”是一个自由
词组,它的结构就不固定,其中的“祖国”可以换成“人民”、“社会主义”
等等。惯用语的结构则比较固定,比如“穿小鞋”中的“穿”和“小鞋”都不
能被替换。其次,自由词组的语义是临时组合起来的,是字面意义的简单加
合,比如“学习英语”的语义就是由“学习”+“英语”构成,而惯用语的语义
则是在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经过一番加工和创造形成的,其字面意义只起提示的

学生:谭氏柳

12

导师:李元芳


河内第二师范大学

汉语惯用语浅析

作用,比如“挨板子”的字面意义是“遭受板子的击打”而它的语义却是“比
喻受到惩罚”,字面意义只是提示受惩罚的手段。
虽然惯用语和自由词组具有不同的特征,但二者并非丝毫不发生关系,语
言是发展变化的,每一条惯用语起初都是以自由词组的面貌出现的,经过长时
间的使用有些自由词组逐渐被人们熟悉并且反复使用,就有可能由“自由”的
词组变成了“不自由”的惯用语。因此,强调二者区别的同时也要看到这二者

之间的联系。

1.3.3 惯用语和其他熟语的区别
成语、谚语和歇后语都是和惯用语联系比较密切的词汇单位。我们一般认
为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等等,他们是平行的语汇单位,但他
们也是相互联系的,甚至有些是相互交叉的。

1.3.3.1 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看看惯用语和成语的区别。成语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在
《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
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
处。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
影”等。而《汉语大词典》的表述则更为简洁明了:成语是“大多由四字组
成”的“长期习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
从这些定义我们可以归纳出成语的几个特点:定型性;四字格;意义完整
性;历史悠久性和书面语化。我们把这些特点和惯用语相比较,似乎定型性和
意义完整性与惯用语有相似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同属于熟语的原因。
应该说成语和惯用语最大的区别是体现在短语的音节数和语体色彩这两个
方面。成语在数字要求上非常严格,绝大多数的成语都是四字格的。根据曹炜
先生对《中国成语大词典》的数据统计显示,四音节成语占了总数的 96%强,如
“长歌当哭”、“罗雀掘鼠”等,这是成语不局限于四字格,像“坐山观虎
斗”、“醉翁之意不在酒”、“自食其恶果”、“众人拾柴火焰高”、“置之
死地而后快”等。这些四字以上的成语也是脍炙人口的,只是它们的数量不多
而未受到重视。

学生:谭氏柳

13

导师:李元芳



河内第二师范大学

汉语惯用语浅析

而惯用语的基本格式是三字格,虽然在我们在调查统计中发现三音节的惯
用语超过半数(见表三),但还未过七成,并未像成语那样形成绝对的优势。
而三字以上的惯用语从四音节到十二音节不等,形式可为丰富多彩,从形式上
看,惯用语比成语更加活泼多变。
如果说从字数上还很难区分成语和惯用语,那么从语体色彩方面的区别则
更为明显。众所周知,成语的来源也是很多的,有的来自神话寓言故事,如
“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有的来自历史故事,如“请君入瓮”
(《资治通鉴。唐纪》);有的来自诗文语句,如:“老骥伏枥”(曹操《步
出夏门行》);还有一部分来自俚语或口语,如“狼子野心”、“三长两短”
等。这些成语无论来源何处,它们有的是直接援用,有的则是经过概括整理而
成,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书面色彩,这个特点如果和惯用语相比较的话就
更为突显。比如同样表示有意迎合别人的意思,成语用“阿谀奉承”而惯用语
用“拍马屁”表示。前者表达含蓄深刻,后者则通俗易懂,体现了口语色彩。
惯用语和成语在结构上都呈现出固定性,但两者的固定程度是有区别的。
成语结构是很严谨的,一般情况下都能拆开使用或颠倒顺序,总之,成语在结
构上已基本词化。相对而言,惯用语的结构就灵活松散些,有不少惯用语特别
是动宾 形式 的, 中 间 常常 可以 嵌入 一 些其他 成分 ,如 “ 绕一个 圈子 (绕圈
子)”、“费一番口舌(费口舌)”等。当然,惯用语在结构上的灵活性也是
相对的,如果和固定词组相比,惯用语的定型性就更强,惯用语也有准词化的
趋势。“不倒翁”、“三级跳”、“传声筒”这些词语的结构基本定型,难怪
周荐认为惯用语是“指原‘惯用语’中除去三字格的部分”,因为他把那些结
构固定的三字格都归入了词。但是把所有原有三字格惯用语都排除在外又未免
太极端,毕竟还有大部分三字格的惯用语结构相对灵活,中间可以嵌入其他成
分或颠倒语序来改变其形式。


1.3.3.2 惯用语和谚语、歇后语的区别
谚语和歇后语也是属于熟语的两种形式,它们在形式上和惯用语都有明显
的区别。歇后语的形式比较特殊,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前部分用事或物构
成一个形象的设喻,后部分用判断、评议、推理等对前部分加以解释、说明,

学生:谭氏柳

14

导师:李元芳


河内第二师范大学

汉语惯用语浅析

指出含义,是歇后语的本义所在”。也可以说歇后语是“近似于谜面、谜底的
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如“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
(胆)子”,“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前一部分说出一个事物,后一部分
才是真正的用意所在。
谚语是“多年流传,包含有深刻的社会斗争经验”,谚语一般在内容上都
含有哲理性,如“天上无云不下雨,世间无理事不成”、“要知父母恩,怀里
抱儿孙”。谚语或是歇后语一种现象或是阐述一种道理。由于谚语来源于大众
的社会生活,所以一般较为通俗易懂,口语性强,这一点和惯用语相似。
歇后语和谚语主要来源于大众的社会生活,口语性较强,这点和成语的书
面语色彩相差较大,而和惯用语则相似。所以惯用语和歇后语、谚语的区别主
要体现在形式上。惯用语是以三字格为主要形式的固定短语,并有准词化的趋
势,经常被人们当成词汇单位来使用。而歇后语和谚语在数字上则增加很多,
基本上呈现语句形式,常常被当作句子来使用。


学生:谭氏柳

15

导师:李元芳


河内第二师范大学

汉语惯用语浅析

第二章

汉语惯用语的特点

2.1 汉语惯用语的结构特点
2.1.1 结构形式
惯用语的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传统上大部分认为惯用语多为动宾形式
结构,但我在调查统计中发现,惯用语的结构形式可以用丰富来形容。当然动
宾形式所占比例最多,但比例还未过半。动宾、偏正、主谓、连谓、联合、补
充等基本结构形式在惯用语中都有体现,当然所占分量是不同的。除了动宾
式,偏正式结构的惯用语占到总数的近三成,其次是主谓结构式,所占比例超
过 10%。而连谓、联合、补充式的惯用语则比较少,具体数据可参见表一。值得
我们注意的是惯用语中还有一种是属于复句形式的,也有 170 之例之多,不可
忽视。此外还有四例“的”字结构的短语,以及单纯词“客里空”、“马拉
松”。但是“客里空”、“马拉松”这两个都是音译外来词语,看作音译外来
词更恰当,应排除在惯用语之外。
表一:汉语惯用语结构形式统计表
结构形式


词条数

所占比例(%)

例子

动宾

1136

48.01

出洋相、过独木桥

偏正

699

29.54

邯郸梦、糖衣炮弹

主谓

256

10.82

后浪推前浪、鬼打墙


连谓

53

2.24

打开窗户说亮话、送货上门

联合

37

1.56

穿靴戴帽、猴年马月

补充

9

0.38

吃不饱、红得发紫

“的”字结构

4

0.17


后娘养的、拿枪杆子的

复句形式

170

7.19

穿新鞋,走老路

其他

2

0.08

客里空、马拉松

学生:谭氏柳

16

导师:李元芳


河内第二师范大学

汉语惯用语浅析


复句形式的惯用语的绝对数量也很可观,有 170 例之多。根据复句的结构
关系,我们还可以把它们分为并列、条件、转折等多种关系。其中并列关系的
惯用语数量最多,占到复句形式惯用语的近四成,其次是转折关系的惯用语,
占到近三成。条件和假设关系的惯用语所占比例差不多,两者相加占到复句形
式惯用语的四分之一。选择和顺承关系的惯用语则很少见,只能说是个别现象
了,但是它们的出现丰富了惯用语的结构形式。具体统计数据可参见表二。
表二: 汉语惯用语复句形式统计
复句形式

词数条

所占比例(%)

例子

并列

67

39.41

吃香的,喝辣的

转折

47

27.65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条件

24

14.12

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

假设

17

10

吃不完兜着走

选择

9

5.29

吃软不吃硬

顺承

6

3.53


水过地皮湿

2.1.2 结构的相对固定性
所谓“相对固定性”主要指惯用语在结构上既具有稳固的特征同时也具有
一定的灵活性。稳固性主要强调其构成成分的固定性,也是一种不可替代性,
如“炒冷饭”中的“炒”不能替换成“作”或者“烧”等,因为这样替换成的
“作冷饭”和“烧冷饭”不是我们所说的惯用语,因为它们还未被大众所接
受。稳固性的另一方面是指惯用语的构成成分中不可随意插入其他成分,如
“枕边风”不能说成“枕边的风”,“活神仙”不能说成“活着的神仙”等
等。这样的结构目前还只是自由词组,惯用语的固定性主要来自人民群众对语
言使用的约定俗成的作用,一条惯用语出现伊始,它的形式也许是不固定的,
是可以替换的,其成分中间也可以插入其他成分的,但是使用的时间久了。为
了交际的方便人们需要它有一个固定的形式固定下来,于是经过一番选择和使
用,最终会有一条惯用语的形式被固定下来。

学生:谭氏柳

17

导师:李元芳


河内第二师范大学

汉语惯用语浅析

但是,强调惯用语的固定性并非意味着惯用语是铁板一块,惯用语同时也
有着相对灵活的特性。惯用语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首先,有些惯用语的组成
部分可以被其他单位所替换。替换以后所表意义不变,形成几个意义相等的惯

用语,比如“拉下水”可以换成“扯下水”,“出气包”可换成“出气筒”其
次,某些惯用语可以扩展,在其中间插入其他成分,比如“挨闷棍”可说成
“挨一闷棍”,“碰钉子”可说成“碰了一个钉子”等等。
惯用语具有相对的灵活性是指惯用语并不同于自由搭配组合而成的自由短
语,惯用语的灵活性是在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范围之内的相对灵活,而不是绝
对的自由。试比较下面两组惯用语:
(1)

刮地皮——卷地皮

(2)

活阎罗——活阎王

吃洋荤——开洋荤

醋罐子——醋坛子

补漏洞——堵漏洞

领头羊——带头羊

拉下水——扯下水

耳旁风——耳边风

(1)组是动宾结构的惯用语,(2)组是偏正结构的惯用语,这两组惯用
语的组成部分都可替换,但可替换的部分却是固定的。(1)组可替换的是谓语
部分,宾语部分不可替换,(2)组前两个可替换的是中心语部分,定语部分不
可替换;后两个可替换的是定语部分,中心语部分不可替换。由此可见,惯用

语可替换性表现在只可替换其组成成分之一,另一部分则是固定的保持不变
的。其次,惯用语相对的灵活性还表现在在可替换成份的惯用语中其可替换的
单位数量也是有定的而不是无限的,比如“刮地皮”只可以替换成“卷地皮”
不能再被别的词所替换,“出气包”只能替换成“出气筒”不会再有“出气
袋”、“出气瓶”之类的形式。据对《现代汉语惯用语规范词典》统计,一条
惯用语可被替换的数量最多的是四个,如“戴纱帽——戴乌纱帽——戴纱翅帽
——戴乌纱”而这样的惯用语在该词典中只有八条; 可被替换的数量是三个的
有二十四条,比如“矮半截——矮三分——矮一头”;而数量最多的是可被替
换的数量是两个的惯用语,共 436 条。由此可见,虽然惯用语的组成成分可被
替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具有的灵活性。

学生:谭氏柳

18

导师:李元芳


河内第二师范大学

汉语惯用语浅析

还有一部分的惯用语中间可插入其他成分并作有限的扩展,如“走后门”
可说“走领导的后门”、“拉后腿”可说“拉全班的后腿”等。但是,这类惯
用语首先只局限于部分动宾关系的惯用语,其他关系的惯用语则很少具有这种
功能,比如偏正关系的“门外汉”不能说成“门外的汉子”主谓关系的“大鱼
吃小鱼”不能说成“大鱼吃掉小鱼”等。其次,扩展只可对惯用语的直接成分
进行扩展,比如“挨板子”只能在“挨”和“板子”之间插入而不能在:“三
板”和“子”之间插入。第三,扩展以后原惯用语的语义没有改变,语法关系
也没有改变。比如“抄后路”,“抄”的宾语是“后路”,在扩展为“抄敌人

的后路”以后,“后路”仍然是做“抄”的宾语;“找垫背的”,扩展成“找
好了个垫背的”,“找”的宾语依然是“垫背的”。
总之,固定性是惯用语的本质属性,一条短语之所以取得惯用语的身份主
要原因就在于它具有了固定性;同时灵活性也是惯用语的另一个特征,但这是
在惯用语固定性基础上产生的有条件的灵活,是相对的灵活。因此,我们说惯
用语是具有相对固定性的语言单位。

2.2

汉语惯用语的语音特点

2.2.1 语音形式
以前我们有关惯用语的研究中认为惯用语大多数是三字格的。但事实是不
是这样,三字格的惯用语又究竟占到多少比例呢?带着这些疑问,我选择了一
本较为权威的惯用语词典,就里面的几千词条作穷尽性的统计。《现代汉语惯
用语规范词典》一共收录了 2366 条惯用语,我对这两千多词条作了统计分析,
以来得较为准确的数据。(详见表三)
表三:汉语惯用语字格数量统计表
音节数

词条数

所占比例(%)

例子

三音节

1565


66.15

刮地皮

四音节

370

15.64

过独木桥

五音节

179

7.57

刮点鸳鸯谱

六音节

113

4.78

半截身子入土

学生:谭氏柳


19

导师:李元芳


河内第二师范大学

汉语惯用语浅析

七音节

94

3.97

皇帝不急急太监

八音节

36

1.52

浑身是口也说不清

九音节

6

0.26


跑不出如来佛的掌心

十音节

2

0.08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十二音节

1

0.04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从上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三音节的惯用语确实占到大多数,百分比达到
了 66.15%,近三分之一。四音节惯用语的数量也不容易视,占到近六分之一。
两者相加的话就超过总数的八成。五音节及五音节以上的惯用语总体上数量不
多,且音节数越多,所占比例越小。九音节、十音节和十二音节的惯用语就属
于个别现象了。

2.2.2 语音特点
关于惯用语的语音特点,应该谈到它内部的平仄关系。因为声调是汉语特有
的,有了四声的起伏,汉语就变得抑扬顿挫。惯用语虽说只是固定短语,但是
从语音上看,音节平仄相间,琅琅上口。我们对《现代汉语惯用语规范词典》
中的三音节短语作了一个对比分析。发现其中短语中的平仄关系也呈现出一定

的规律性。其中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等关系所占比例较大,如:平仄仄关
系共有 223 条,所占比例 14.25 %;仄平仄关系有 222 条,所占比例 14.19 %;
平平仄有 218 条,所占比例 13.93 % 等。
这些平仄相间形式的短语占到整个三字格短语的七成以上。还有一些三字
格的短语,表现上看并没有什么平仄变化,但实际上有些音节变调,也产生了
平仄相间的效果。特别是“不”、“一”等开头的短语,如“一刀齐”、“一
风吹”、“一根筋”等,这些短语中的“一”实际上应变读成仄声。产生了
“仄平平”的效果。同样“不怕鬼”、“不认账”、“不像话”中的“不”也
要变读成平生,整个短语就成了“平仄仄”的声调。

学生:谭氏柳

20

导师:李元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