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95 trang)

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ẩn dụ của từ vị giác tían (ngọt) và ku (đắng) trong tiếng hán và tiếng việt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1.3 MB, 95 trang )

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
研究生院
************

范氏娴

汉、越味觉词“
越味觉词“甜”、“苦”隐喻对比研究
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ẩn dụ của từ vị giác “tián (ngọt)” và “kǔ (đắng)”
trong tiếng Hán và tiếng Việt

硕士学位论文

学科专业:
学科专业:汉语言理论
专业编号:
专业编号:60220204

2017 年于河内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
TRƯỜNG ĐẠI HỌC NGOẠI NGỮ
KHOA SAU ĐẠI HỌC
************

PHẠM THỊ NHÀN

汉、越味觉词“
越味觉词“甜”、“苦”隐喻对比研究
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ẩn dụ của từ vị giác “tián (ngọt)” và “kǔ (đắng)”


trong tiếng Hán và tiếng Việt

LUẬN VĂN THẠC SỸ
Chuyên ngành

: Ngôn ngữ Trung Quốc

Mã số

: 60220204

Cán bộ hướng dẫn : TS. Đỗ Thị Thanh Huyền

HÀ NỘI - 2017


声明

本人声明硕士论文《
《汉、越味觉词“
越味觉词“甜”、“苦”隐喻对比研》
隐喻对比研》
是本人在导师杜氏清玄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取得的结果。本人保证,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文只根据自己调查所获得的资料与数
据进行分析与总, 没有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
品成果。

2017 年于河内

范氏娴


i


致谢

本论文的完成离不开各位老师的指导、同学们的支持与帮助。我要特
别感谢我的导师杜氏清玄博士的细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在我进行研究和论
文撰写的过程中,老师已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及细致的修改。在此
我向她表示衷心的谢意。
我也感谢所有教授过我的各位老师,没有这些年知识的积累,我没有
这么大的动力和信心完成这篇论文。
最后,我向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本论文进行审阅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
的感谢。

范氏娴
2017 年 07 月 13 日

ii


摘要

在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四大基本要素中,摄取食物是最重
要的。通常,人类对食物的评价是通过“味觉”表现出来的。从“味
觉”产生的机制来看,是人的一种生理反应,因此味觉词最基本的意义
表示的就是食物作用于味觉感官之后产生的生理反应。然而,“味觉”
这一具体的身体体验被人们富裕了抽象的心里感受,即隐喻化之后,就
会从味觉范畴的认知域转向其他感官范畴的认知域,因而使味觉的词汇
意 义得以扩展、引申,甚至于其他词素构成其他抽象概念的词。这种

“味觉”体验和“味觉”隐喻化现象在各国的具体表现各有异同。这不
仅仅体现各国的语言差异,更进一步体现着各国文化的差异以及认知特
点的差异。
本论文在总结相关的理论基础上,采取统计、分析、对比等方法对
现代汉语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意义进行考察与分析,阐明其特
点。从而与越南语的“ngọt”和 “đắng” 进行对比,指出其间的异同。
汉、越两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关系,汉、越两民族的认知模式和思
维方式有许多共同,“甜”和“苦”是人类两个最基本、最亲切的味
觉,被人用来明明体现自己的心里感觉,我们从认知的角度对汉、越中
“甜”和“苦”这两种味道的隐喻现象以及其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分析表明汉、越中“甜”和“苦”的隐喻现象及其基本特征反映了人们
认知过程中基于身体经验在经验和行为中形成概念和范畴,用具体反映
抽象的认知过程。

关键词:隐喻,味觉词,甜,苦,汉越对比。
关键词

iii


目录

声明 ..................................................................................................................................i
致谢 .................................................................................................................................ii
摘要 ................................................................................................................................iii
目录 ................................................................................................................................iv
前言 ................................................................................................................................. 1
1. 选择理由 .................................................................................................................. 1
2.研究目的 ................................................................................................................... 1
3.研究对象及范围 ....................................................................................................... 2

4.研究任务 ................................................................................................................... 2
5.研究方法 ................................................................................................................... 2
6. 论文结构 ..................................................................................................................... 3
第一章
汉、越味觉词“甜
、“苦
苦”隐喻
隐喻相关理论
越味觉词 甜”、
隐喻相关理论 .................................................................... 4
1.1. 隐喻的概说 ............................................................................................................ 4
1.1.1.隐喻的概念 ............................................................................................................ 4
1.1.1.4. 通感投射 ............................................................................................................ 7
1.1.2. 隐喻的形式 ........................................................................................................... 9
2.2.味觉词的隐喻......................................................................................................... 11
1.2.1. 味觉词隐喻的概论............................................................................................. 11
1.2.2. 味觉词隐喻的研究综述..................................................................................... 14
1.3. 汉、越味觉词“甜”、“苦”隐喻的研究现状 ........................................................ 17
1.3.1. 汉语味觉词“甜”、“苦”隐喻的研究综述 ......................................................... 17
1.3.2.越语味觉词 “ngọt”、“đắng” 隐喻的研究综述 ................................................ 19
小结 ............................................................................................................................... 22
第二章
汉、越味觉词“甜
和“ngọt”的隐喻特点及其异同
的隐喻特点及其异同 ................................................... 23
越味觉词 甜”和

iv



2.1. 汉语“甜”与 越语“ngọt”的概念 ............................................................................ 23
2.1.1. 汉语“甜”的概念 ................................................................................................. 23
2.1.2. 越语“ngọt” 的概念 ............................................................................................. 24
2.2.汉语“甜”的意义 ..................................................................................................... 24
2.2.1.“甜”的基本义 ...................................................................................................... 24
2.2.2.“甜”的扩展义 ...................................................................................................... 25
2.2.3.“甜”的隐喻意义 .................................................................................................. 28
2.3 . 越语“ ngọt”的意义 .............................................................................................. 36
2.3.1.“ngọt”的基本义 ................................................................................................... 36
2.3.2.“ngọt”的扩展义 ................................................................................................... 37
2.3.3.“ ngọt”的隐喻意义 .............................................................................................. 38
2.4.汉语“甜”和 越语“ngọt”的认知语义对比分析 ..................................................... 45
2.4.1.汉、越的“甜”、“ngọt”的词义扩展过程 ........................................................... 45
2.4.2.汉语“甜”与越语“ngọt”隐喻投射的共性 ........................................................... 47
2.4.3.汉语“甜”与越语“ngọt”特有的隐喻投射 ........................................................... 50
小结 ............................................................................................................................... 52
第三章
汉、越味觉词“苦
和“đắng”的隐喻特点及其异
的隐喻特点及其异同
越味觉词 苦”和
的隐喻特点及其异同 .................................................. 54
3.1.汉语“苦”与 越语 “đắng”的概念 ............................................................................ 54
3.1.1.汉语“苦”的概念 .................................................................................................. 54
3.1.2.越语“đắng”的概念 .............................................................................................. 55
3.2. 汉语“苦”的意义 .................................................................................................... 55
3.2.1.汉语“苦”的基本义 .............................................................................................. 56
3.2.2.汉语“苦”的扩展义 .............................................................................................. 56
3.2.3.“苦”的隐喻意义 .................................................................................................. 59
第十、用来描写触觉感受, “寒冷”、 “严寒” ......................................................... 65

3.3.越语“đắng”的意义 ................................................................................................. 66

v


3.3.1.“đắng”的基本义 .................................................................................................. 66
3.3.2.“đắng”的扩展义 .................................................................................................. 66
3.3.3.“đắng”的隐喻意义 .............................................................................................. 67
3.4. 汉语“苦”与越语 “đắng”的认知语义对比分析 .................................................... 72
3.4.1. 汉语“苦”与越语 “đắng”的词义扩展过程 ......................................................... 72
3.4.2 . 汉语“苦”与越语 “đắng”隐喻投射的共性 ....................................................... 74
3.4.3.汉语“苦”与 越语 “đắng”中特有的隐喻投射 .................................................. 75
小结 ............................................................................................................................... 79
结论 ............................................................................................................................... 80
参考文献 ....................................................................................................................... 82

vi


前言
1. 选择理由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
情色彩和思维认识。其中,隐喻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方式。任何语言,
汉语、英语、俄语、越南语等都有隐喻式。千百多年来,隐喻一直是
学者们热衷研究的一个问题。在我们日常的语言中隐喻式无处不在,
它是我们对世界进行概念化的方式,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是在现实
主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即身体感知和日常生活经验。我们用自己
的身体,尤其是五官感知世界,其中味觉在认知过程中举足轻重。人
们常常用所熟悉的味觉来隐喻其他更为抽象的概念,比如精神状态。
中国和越南地缘相近、文化相通,汉语和越南语都有味觉词隐喻的

现象,但其表现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味觉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感知
能力之一,味觉隐喻在认知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抽象的
概念都是通过味觉隐喻构建的。本文基于大量语料,从概念隐喻的视
角,对汉语和越南语中的味觉词“甜”、“苦”隐喻进行对比研究,试
图揭示两种语言中味觉词“甜”、“苦”隐喻的共同之点与特殊之
处,以及深入了解两种语言及两个国家文化的特征。
我们拟定选择“
“汉、越味觉词“
越味觉词“甜”、“苦”隐喻对比研究”
隐喻对比研究”作
为汉语专业硕士论文。我们希望这种对比研究对学习汉语的越南学生
有所帮助。此外,如果我们了解汉、越味觉词“甜”、“苦”隐喻的
特点,会更容易了解汉、越两个语言反映汉、越两个国家的文化及思
维特点,这将有助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语言交际。
2.
.研究目的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几十年来,隐喻已经成了认知语言学研
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词义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证明部分
抽象思维是通过隐喻来实现的,我们对汉、越语味觉词“甜”、“苦”
隐喻系统做大量的研究。

1


其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弄清汉、越语味觉词“甜”、“苦”
隐喻,指出两种语言的相同和差异;深入了解汉、越语的含义文化;让对
外汉、越语教学的老师学生们更了解两种语言的味觉词“甜”、“苦”
隐喻,避免交际过程中的错误。
3.
.研究对象及范围

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
生的一种感觉。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类,传统上只有四种基本味觉:
酸、甜、苦、辣。在语言学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这四种味觉词来隐
喻人们的感觉,心思,愿望和感情。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和越语的味觉词“甜”、“苦”隐
喻。两个语言的该类词语比较丰富,它们除了有本义以外,还有象征
义,派生义。本论文将该类词语及其隐喻进行分析,考察。
本文的语料主要包括汉、越语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句型、日常用语
和简短会话等,汉、越语的诗歌、文学作品、词典、语言学杂志、谷
歌、百度收集的大量来自语境的真实可靠的语料。翻译的时候使用不同
汉语和越语词典。汉、越味觉词“甜”、“苦”隐喻的例子主要来自不
同的文学作品。
4.
.研究任务
为了达到上述的研究目的,本论文要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1)对汉、越语味觉词“甜”、“苦”隐喻进行综述;
(2)对汉、越语味觉词“甜”与“ngọt”的隐喻进行对比,阐明
各自特点及其间的异同。
(3)对汉、越语味觉词“苦”与“đắng”隐喻进行对比,阐明各
自特点及其间的异同。
5.
.研究方法

2


为了完成上述的研究任务,我们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描写分析
法、演绎法、归类总结法、比较对比法等等,其中,我使用最主要的方
法是描写分析和解释法:
(1)描写分析和解释法:因为描写是解释的基础,而解释语言现

象应该是语言研究的最终目的,所以我们会对汉、越语有味觉词“甜”
“苦”的每一个例子进行恰当描写以及做出合理的解释。一方面通过借
助《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越语辞典》等工具书对汉
语、越语味觉词“甜”、“苦”进行界定和分析,另一方面又结合多个
语料库对其进行详细的隐喻及句法分析。
(2)演绎法:对语言隐喻理论和现代汉语、越语味觉词“甜”、
“苦”进行综述,然后详细地分析味觉词“甜”、“苦”的隐喻特征和
隐喻过程。
(3)统计法:对现代汉语味觉词“甜”、“苦”隐喻和越语味觉


“ngọt”、“đắng”隐喻的相关研究进行统计。
(4)归类总结法:每个论据和论点都附上例子,以说明并解释该

语言现象。归类总结每一节、每一章以及全文的主要观点,让论文的结
构更加严谨、思路更加清晰。
(5)比较对比法:对现代汉语味觉词“甜”、“苦”隐喻与越语
味觉词 “ngọt”、“đắng”隐喻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
(6)采取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方法及理论进行研究。在深讨
现代汉语味觉词的来源,本文主要采取历时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方法。
6. 论文结构
本论文除了前言、结语与参考文献之外,共分有三章:
第一章

汉、越味觉词“甜”、“苦”隐喻相关理论

第二章

汉、越味觉词“甜”和“ngọt”的隐喻特点及其异同


第三章

汉、越味觉词“苦”和“đắng”的隐喻特点及其异同

3


第一章
汉、越味觉词
越味觉词“甜
、“苦
苦”隐喻
隐喻相关理论
越味觉词 甜”、
隐喻相关理论
1.1. 隐喻的概说
1.1.1. 隐喻的概念
隐喻的概念
对隐喻的概念,我们从不同的资料,不同的词典来了解:Lakoff
& Johnson(1980)认为隐喻不是语言的装饰性转义,而是语言的基
础,我们的语言本身就是隐喻的。这里的隐喻不是作为修饰格的、在日
常语言中比比皆是隐喻,如“这个姑娘是朵玫瑰花”,而是位于这些具
体隐喻表达式上的抽象隐喻,是隐喻性的思维。“隐喻众多方面中的一
个是将一个东西看作另一个东西,而我们称之为隐喻思维”(Lakoff &
Johnson 1980: 192-193)。隐喻也是一种概念,在《我们赖以生存的
隐喻》中,Lakoff & Johnson 开篇伊始就说:“所以我们在这本书中谈
到像“辩论就是战争”这样的隐喻时,这里的隐喻必须理解为“隐喻性
概念””(1980:6)。张培成(1998)建议将此术语称为“概念隐
喻”,显示概念化在概念隐喻中的中心地位。概念隐喻是源域和靶域之
间的一组映射或对应(Lakoff 1993)。它联结两个领域的知识:界定

分明、熟悉的物理领域与界定模糊、不太熟悉的抽象领域。概念将语言
系统化,“因为隐喻性概念是系统化的,所以我们用来谈论这个方面的
语言也是系统化的”(Lakoff & Johnson 1980: 7)。
在《应用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 说:隐喻是比喻的一
种。这种比喻通常用“是”“就是”成为“变成”等代替比喻词,表面
看是判断形势,实际是打比方。例如“粮食是宝中宝”“祖国——母
亲”就是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区别于“明喻”、“借喻”)。陈治
安、蒋光友对隐喻这样解释:“隐喻的认知观是人类的隐喻思维的特别
能力”。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跟详明比喻进行比较,隐喻是
更高的一步。详明比喻的形式就是“A 跟 B 一样”,隐喻的形式是“A
就是 B””。这样,隐喻就是用这个事物现象来说到别的事物现象,

4


“最重要的隐喻是跟着时间形成的规约,它不知不觉逐渐改变以及深入
生活之中”(Lakoff & Johnson)。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用一个词或短语指出常见的一种物体或概念
以代替另一种物体或概念,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比喻是不直接
点 明 的 一 种 , 但 实 际 上 是 打 比 方 , 常 用 “ 是 ”“ 成 ”“ 就 是 ”“ 成
为”“变为”“等于”等表明甲事物就是乙事物(新华字典)。
《越语词典》对隐喻解释为:隐喻是一种用词语的方法,基于不
同对象、事物的相似性可以用这个对象、事物的名字来叫别的对象、事
物,目的是突出某一个性质,比如用青春来指年轻的时期以彰显青春的
活力。
隐喻有三个主要的意思:第一、暗中寄寓讽喻之意。夏曾佑《小
说原理》:“小说始见《汉书·艺文志》,书虽散佚,以魏晋间之小说
例之,想亦收拾遗文,隐喻讬讽,不指一人一事言之,皆子史之支流
也。第二、指言外之意。端木蕻良《遥远的风沙》:“他怕这‘算账’
两字的隐喻,就是绑票,勒索,或结果性命。”第三、修辞手法比喻的

一种。又称暗喻。其构成方式是本体和喻体之间不用喻词“如”、
“像”之类,而是用“是”、“成为”等动词来联系,有时连动词也不
用,如:花的海洋;落后和贫困这两座大山。
关于隐喻的认知功能,学者们在不同的程度来研究,下面主要三
个方面的研究。
1.1.1.1.修辞学
在研究隐喻的途径,修辞学途径可能是最早的也是最具影响力的
之一。亚里斯多德和古罗马思想家们认为:“隐喻的作用是用一个事物的
名称来指代另一个事物,主要是增加文体的魅力与特色,用于诗歌领
域”。隐喻的认知意义是学习新知识的途径,言说没有被认识到的相似性
的途径。隐喻通过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推衍出特殊性,从而发现普遍真理。
亚里斯多德所讨论的隐喻的认知功能,主要存在于本体性事物之中。

5


1.1.1.2. 语言学
Kittay (1987:13)认为“隐喻的认知功能在于它提供了理解
的视角”。她本人将隐喻的互动论称之为“隐喻的视角理论”。Kittay
是用语义场的概念来解释相似性的创造过程的。隐喻的理解过程是,首
先识别出两个不同的语义场,在理解两个语义场之间的差别过程中,源
域的场用来说明靶域场的内容范围。
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研究在理论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扶正了。以
Lakoff Johnson 为代表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重要的思想方
式和语言的工作机制”,这一论断具有革命性的贡献,改变了几千年来
人们对隐喻的传统认识。隐喻性语言是隐喻性思维的反映,因与思维是
首位的,隐喻性语言是次位的、是日常语言的一部分,隐喻思维是常规
的,而不是变异的,表达概念隐喻意义的某一个词可能失去隐喻意义,
但是其概念隐喻却可以保持其活力。隐喻性特征并不只局限于哲学思
维,所有人类抽象思维,尤其是科学,都是如此。它是我们理解我们的

经验的最重要的方式。人类的主观经验无论多么丰富,人类将其概念
化,推理和可视化的极大部分方式都来源于其他领域的经验。
隐喻的理解方式是用过源域来理解靶域。一般而言,源域比靶域
更具体一些、更熟悉一些,即人们一般通过具体的来理解抽象的,通过
首席的来理解不熟悉的。隐喻的工作方式是映射,映射具有方向性,一
般为从源域到靶域。
1.1.1.3. 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法也称比较分析法,是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
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对比分析法通常是把两个相互
联系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从数量上展示和说明研究对象规模的大小,
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以及各种关系是否协调。在对比分析中,选
择合适的对比标准是十分关键的步骤,选择的合适,才能做出客观的评
价,选择不合适,评价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6


对比分析法根据分析的特殊需要又有以下两种形式:绝对数比较
和相对数比较。绝对数比较利用绝对数进行对比,从而寻找差异的一种
方法。相对数比较是由两个有联系的指标对比计算的,用以反映客观现
象之间数量联系程度的综合指标,其数值表现为相对数。由于研究目的
和对比基础不同。
相联系的两个指标对比,表明现象的强度、密度、普遍程度,如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密度、人均收入以及某些技术经济指标等。对
比分析按说明的对象不同可分为单指标对比,即简单评价;多指标对
比,即综合评价。之所以要对对比分析界定严格而明确的比较标准,源
于看似概念简单的对比分析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得不遵循的原则就是
一个可比性的原则。具体的说,就是:指标的内涵和外延可比、指标的
时间范围可比、指标的计算方法可比、总体性质可比。两个完全不具有
可比性的对象,摆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是徒劳无功的。

1.1.1.4. 通感投射
《语言学百科词典》对通感一词给出了如下解释:通感又称“移
觉”、“感觉挪移”、“官能交错”。在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嗅
觉、味觉等感觉往往可以彼此沟通的心理基础上,把彼类感觉移用到所
描写的本来只产生此类感觉的事物上,造成表达的新奇、惊醒,这种修
辞现象和修辞手法称为通感。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
打通或交通,眼、耳、舍、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部分界限”(钱
钟书先生在《通感》)。“在日常的思考和交流中,我们常常用一种感
官体验去表达另一种感官体验,使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
觉彼此交融相通,营造出新奇而生动的表达效果。因此,通感一直被视
为修辞格。” (韦媛媛在《汉泰语味觉词隐喻研究》)。

7


这一类十分普遍的隐喻即“痛感式隐喻”,是基于一种感官向
另一种感官的移位。“人本能地将两种不同的感觉域连接起来并显示出
两者之间的相似性”。
徐莲(2004)年在《通感式词义引申的规律及其扩展》写:“通
感是一种在人们的经验和习惯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同感官之间的心理上的
相互沟通,是在联想心理机制的作用下诞生的。”味觉的通感投射就是
从一种感官经验向另一种感官经验的迁移,也就是从味觉域转为听觉
域、视觉域、嗅觉域、触觉域的过程。
味觉可以通于视觉。
味觉可以通于视觉。在这种情况下,味觉形容词一般起到修辞作
用。这是人们在特殊的心理状态下所感受到的事物的性质。在言语交际
的过程中,若能适当地用上这种味觉通于视觉,表达效果会明显提高。
味觉通于视觉可以表现在描述笑容的时候,比如“笑得很甜”(nụ cười
ngọt ngào) 。

味觉可以通于听觉。
味觉可以通于听觉。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从吃饱穿暖走向小
康。在品尝劳动生产得来的成果时,人们所发现和辨别的味道日益加
多。甜味使人感到舒服,且能激发饮食的兴趣。相反,苦味、辣味、酸
味会使人感到难受。从听觉角度看,优美动听的声音会使人感到舒服。
相反,刺耳的声音使人难受。这两种感觉会产生彼此的关系,逐渐形成
味觉与听觉相通的感受现象。
味觉可以通于嗅觉。
味觉可以通于嗅觉。在汉语和越南语里,表示味觉与嗅觉相通的
语言现象较为常见。当人们描写某种使人感到舒服的食品或者饮品的时
候,中国人常用“香甜”、“又香又甜”等,越南人常用“thơm ngọt”,
“thơm thơm ngòn ngọt”、“vừa thơm vừa ngọt”、“thơm thơm cay
cay”等词来描写。随着人们思维联想的提高,这类词既有本义又有引申
联想意义会泛化,可以用于描述睡眠的,比如“睡得香”(ngủ ngon) 。
味觉通于触觉。
味觉通于触觉。味觉可以通于触觉。在汉语里,我们常见到“腰
酸腿疼”、“脸上热辣辣的”、“鼻子感到酸溜溜的”等词语。当人们

8


受到客观事物的触动时,感到难受就用“酸痛”、“火辣辣”、“热辣
辣”等词语来描述。一般说,只要用上“痛”、“热”就可以表达出其
感觉了。但是,为了进一步描写一种更为精致、细腻的感觉,人们又从
触觉联想到味觉。这种味觉词用来修饰触觉词逐渐形成。适当得体地使
用这种通感隐喻可以提高表达的效果。
1.1.2.
1.1.2. 隐喻的形式
Lakoff & Johnson(1980)将概念隐喻分为方位隐喻、结构隐喻
和本体隐喻。

1.1.2.1 . 方位隐喻
世界的系统化是由概念完成的,Lakoff & Johnson 认为最初的概
念产生于“空间方位 ”“我们生而拥有我们的身体,而且我们的身体在
我们的物理环境中起着它们本来的作用,这就产生了空间的方位”,如
“上—下,里—外,前—后,开—关,深—浅,中央—边缘”(Lakoff
& Johnson 1980:14)。这其中关于“上—下”关系的方位隐喻的研究
成果最多。人类利用由基本经验中产生的方位概念来理解一些更为抽象
的概念。比如,《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列出的“幸福看作上,悲伤
看作下;……” (Lakoff & Johnson 1980:15)。
。相应地,我们在越语
中也产生了这样的隐喻表达:Đời lên hương, Phấn chấn hẳn lên, Tinh thần bị
suy sụp.
1.1.2.2 .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是依赖于具体的概念(源域概念)去理解比较抽象的概
念(目标域或靶域概念)。通过隐喻的方式,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有
形、熟悉的概念来解释一个复杂、抽象的概念。源域往往是我们熟悉
的、已知或者具体的,靶域往往是不熟悉的、有待理解的或者是抽象
的。两个概念之间具有某种结构上的相似性。
结构隐喻与文化联系密切,主要对语言使用者的经验系统起作
用,它可以帮助我们用一个已经具有很好的结构和定义的概念来构建另
9


一个概念。Lakoff & Johnson(1980)以概念隐喻“理性的论辩看作战
争”为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我们用谈论战争的词来谈论论辩不是真正
的战,却是口头上的战争,论辩的概念结构反映了这一点。论辩和战争
是不同的行为,但我们对概念“论辩”的理解、谈论是建立在另一个概
念“战争”的隐喻之上的。相应地,我们在越语中也产生了这样的隐喻
表达:Tranh luận là chiến tranh, Thời gian là tiền bạc, Cuộc đời là hành trình,
Bóng đá là chiến tranh. 比如越南青年报 2006 年 6 月 24 日写:“Tối nay Đức

sẽ tiếp Thuỵ Điển, mở đầu cho giai đoạn 2 VCK World Cup 2006. Trong một
trận đấu knock-out như vậy, chẳng ai muốn sớm gặp phải đội chủ nhà. Hôm nay,
Thuỵ Điển phải làm cái việc không ai muốn đó. Và vô tình họ hâm nóng lại
"cuộc chiến tranh lạnh" giữa hai quốc gia, xảy ra từ năm 1958”,在这句子里,
“chiến tranh lạnh” (冷战)指的是德国与瑞典两个国家从 1958 年以来没
有交流来往。按照汉语词典的解释,冷战指的是“国与国之间不使用武
力的斗争”。在此,“冷战”中的“冷”是带有比喻义,而且文中所谓
“冷战”已经放在引号里,使读者从这种特殊的表达体会到这一场比赛
的激烈性。过去,我们常听说“商场如战场”,如今又可以说“运动场
如战场”。“冷战”这种得体的使用已经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1.1.2.3 . 本体隐喻
本体隐喻是指人们将抽象、模糊的思想感情、心里活动等无形的
概念视为具体有形的实体,从而对其进行量化,认识的一种隐喻方式。
人类对客观物质或实体的经验既丰富又有直接的感性知识。这些经验又
成为了人类理解其他经验的途径或方式。这种物质实体物质构成的隐喻
叫本体隐喻。
“把事件 、行为、 情绪、思想等等 看作实体和物质” (Lakoff &
Johnson 1980:25)。 如将场地、事件、行为等看作容器的容器隐喻:他
落在水里(心智、活动、状态看成是物质实体的实体隐喻)。我们在越
语中也产生了这样的隐喻表达:Thời gian là tiền bạc, Tình yêu là mật ngọt.

10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本体隐喻与结构隐喻可能有重叠的地方。
结构隐喻反应的是事物的内在特征,而本体隐喻是就构成隐喻的对象而
言的。
2.2. 味觉词的隐喻
1.2.1.
1.2.1. 味觉词隐喻的概论

1.2.1.1. 味觉词
《新华字典》对味觉解释为:“味觉是辨别物体味道的感觉。舌面
和口腔黏膜上的味蕾是味觉的感受器官。基本味觉有甜、酸、苦、咸四
种,其他味觉都由这四种基本味觉混合而成。”
《应用汉语词典》还这样解释:“味觉是舌头与物质接触时所产生
的酸、甜、苦、辣、咸等味觉”。
《越语词典》对味觉(vị giác)解释为人的五官之一,可以认知实
物的味道。舌是味觉的机关。
味觉可以这样分解解释:
味(wèi) 就是舌头尝东西所得到的感觉:味觉。味道(亦指兴
趣)。滋味。鼻子闻东西所得到的感觉:气味。香味儿。情趣:趣味。
兴味。意味。津津有味。体会,研究:体味。耐人寻味。量词,指中草
药的一种:五味药。笔画数:8;部首:口;笔顺编号:25111234。
觉(覺)(jiào,jué)是指人或动物的器官受刺激后对事物的感受
辨别:感觉、知觉、触觉、视觉和觉察。 醒悟:觉悟。觉醒。“觉今
是而昨非”。觉(覺)(jiào)睡眠(从睡着到睡醒):午觉。睡了一大
觉。笔画数:9; 部首:见;笔顺编号:443452535。
摄取食物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人的各种感觉能力
中,味觉无疑是相当突出的,也是最为基础的一种能力。这种最基本的
能力具有统一性和普遍性,因为人的各种感官感觉基本是一致的,而且

11


在某个特定区域,人们可以摄取的主要食物基本也是一样的。因此,食
物的味道在这个特定的区域中就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和普遍性。
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类,传统上只有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
咸;直到最近,第五种味道“鲜”才被大量这一领域的作者所提出。
因此可以认为,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基本味道有五种,包括:苦、
咸、酸、甜以及鲜。他们是食物直接刺激味蕾产生的。

在五种基本味觉中,人对咸味的感觉最快,对苦味的感觉最慢,
但就人对味觉的敏感性来讲,苦味比其他味觉都敏感,更容易被觉察。
味觉经面神经,舌神经和迷走神经的轴突进入脑干后终于孤束核,更换
神经元,再经丘脑到达岛盖部的味觉区。
汉语味觉词作为汉语词汇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类聚,以其特有的方
式记录了汉民族对“味”的认识和经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
关注汉语味觉词,对其展开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成果丰硕。本文
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梳理,并指出目前汉语味觉词研究
上存在的不足。
味觉的产生
味觉是一种受到直接化学刺激而产生的感觉,由五种味道——
甜、鹹、苦、酸和鲜组成,其中最后一种味道是近期才予以承认的。味
觉指的是能够感受物质味道的能力,包括食物、某些矿物质以及有毒物
质的味道,与同属于化学诱发感觉的嗅觉相比是一种近觉。大多数动物
其口腔中都有味觉感受器,然而相对低等的动物在其它部位可能会存在
额外的味觉感受器,例如鱼类的触须及昆虫足末端的跗节和触角。和其
它多数脊椎动物一样,人类对于味道的实际感受还受到不太直接的化学
刺激感受器——嗅觉的深度影响,我们所闻到的味道在大脑中和味觉细
胞得到的刺激合成了我们认为的味道,當嗅覺缺損時,感受到的味道也
就會跟著變動。

12


味觉这个器官是由可溶性物质产生的感觉。在日常生活中,单纯
的味觉是没有的。覆盖在舌面上的味蕾是味感受器,味觉的皮层区在颞
叶。我们有咸、甜、苦、酸这四种基本的味觉。这四种味觉刺激的敏感
程度不同是因为舌有不同的分布,我们可以感觉到甜在舌尖,苦在舌
根,酸在舌边的中间处,咸在舌的前部,刺激对咸也最敏感。不同味觉
的感受性差别很大。味觉感受性的变化受身体生理状态的影响很大。它

反映了机体对某种物质的需要,说明味觉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中起
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味觉总是以很快的速度发生适应。然后从味觉感
官的反应传递到大脑,引起一系列的连带反应。在汉语里,人们用酸甜
苦辣咸涩等词来描写与辨别。味觉词由此逐渐产生。
1.2.1.2. 味觉词的隐喻
中国有句古语:“民以食为天”,“食”在古时是指粮食,但不
管怎样,中国人自古便把吃饭看作生活中的头等大事。随着历史的发展和
社会的进步,饮食已不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它与社会多种文化
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是
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中国饭店遍布世界各地,可以说凡有
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餐馆。中国饭“色香味形器”的饮食特色,得到
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赏,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也受到其他民族的称誉。
王国安,王小蔓在《汉语词语的文化透视》中写道:“如果说饮
食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满足口腹之欲,穷奢极侈,那么它的意义也就
只停留在形而下的物质层面上。史实上,世界各民族除了不断挖掘可供
人类享用的食品之外,也都在不在不觉中创造者一种文化。有着悠久历
史、众多人口的中国,更是早已将饮食视为一种文化,不断提升着饮食
的社会价值。”常敬宇在《汉语词汇语文化》写道:饮食文化词语中谐
“汉族自古就把饮食文化同社会文化词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饮食
文化具有多种社会价值:生存价值、礼仪价值、祭祀价值、享用价值、

13


交易价值等。....... 中国的“吃”闻名天下。中国的饮食不仅烹调技术独
特,菜名多种繁多,而且新奇别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越南中国,山连山,水连水, 两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
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
多风味。调味,也是烹调的一种重要技艺,所谓“五味调和百味香”。
人们常说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幸福、痛苦等),跟情感概念比较抽象,

所以想通过味觉概念来形容和解释的。也有人提到了汉语和越语中的饮
食相关的隐喻,但对这两个语言中以味道扩展而来的诸多隐喻现象的研
究为数不多。
1.2.2.
1.2.2. 味觉词隐喻的研究综述
自从亚里士多德时代起,隐喻一直是学者们所热衷研究的一个课
题,不过最初人们认为其只是一种修辞手段。但是自从 1980 年 Lakoff
和 Johnson 出版了他们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之后,对隐喻的
认知语言学研究逐渐受到关注。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人类的生活经验,
包括身体经验,社会经验和文化经验都会对人们的认知过程产生重要影
响,即隐喻是无所不在的。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的认知研究起步较晚,
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对汉语味觉词的隐喻现象进行探讨和研究。大部
分文章都是将味觉词进行汉外对比,分析其在不同语言中所表达的隐喻
用法和它们所呈现的特征,以此探讨汉外味觉隐喻化的共同点和差异,
并 将 结 论 归 因 于 人 类 认 知 模 式 的 异 同 , 如 尚 芳 ( 2006 ) 、 王 永 美
( 2007 ) 、 王 英 雪 ( 2007 ) , 王 银 平 ( 2008 ) 、 徐 小 佳 、 许 曦 明
(2009)等。具体的对比研究成果,本文将在下一节里专门描述。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对汉语味觉词进行了单独的隐喻分析。他们
大都将味觉和人体的其他感觉特征联系起来,分析味觉词的隐喻生成机
制。这些研究中首要提出的,都是味觉词能隐喻其他感觉器官的感受,
又称“通感式隐喻”,包括隐喻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受等。

14


缑瑞隆(2003)在《汉语感觉范畴隐喻系统》中还提出两种独特
的味觉词隐喻观点。他认为:用舌头去感受食物的味道需要将食物放在
口中仔细地咀嚼,用心地体验。我们鉴赏精神领域的事物,也需要用心
去 体 会 , 反复 琢磨 . 二 者都 与 心理体 验 有 关 ,这 就是 “ 尝 ” 、“ 品
尝”“品味”等味觉词义扩展出“鉴赏”义的理据。而美味词、恶味词

和中性词能分别表示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心理或精神感受。因此,他的
结论是:味觉隐喻与智能有关,体现了由初级神经活动向高级精神活动
发展的轨迹。
李金兰(2005)则增加了一种新的味觉词隐喻研究视角,即根据
味觉词与其他词组合的方式来进行隐喻分类研究。他认为,“味觉词与
其他词组合构成味觉感官范畴的词语,往往表达了主观感受的意义。”
而味觉词与其他词之间能够组合,是由于人通过相似关系把两个不同事
物联系起来,显示出两个不同事物的内在联系。当味觉词与其他词组合
之后,味觉词已不再表示味觉的意义了,当其真正转化为与之组合的词
义的一种成份时,味觉词就已经彻底隐喻化了。
熊黎、郑厚尧(2009)则是从味觉词“甜”的隐喻化人手,结合
语料库分析,考虑进人们在对现实的感知和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常规关
系,认为“甜”除了“通感式隐喻”,还能喻指抽象的心理感受,即借
用身体经验去反映心理感受;并且,还可因个体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因素
的不同(如:喜恶、偏好),产生不同的隐喻义。
汉外对比研究应该是味觉词研究成果中最丰硕的。大量学者将汉
语 味 觉 词 与 英 语 味 觉 词 进 行 隐 喻 比 较 , 如 尚 芳 ( 2006 ) 、 王 永 美
(2007)、王英雪(2007)、王银平(2008)、徐小佳(2009)。他们
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即汉英味觉词在隐喻表达上,总体而言,是相似
性大于差异性的。这是因为汉英味觉隐喻同样源于身体经验,具有共同
的生理、心理基础和认知的普遍性;而二者的隐喻差异多跟两国的文化
差异有关。

15


徐 小 佳 , 许 曦 明 ( 2009 ) 在 研 究 味 觉 词 “ 酸 ” 时 表 明 : 汉 语
“酸”味觉投射的主要对象是人,而英语除此之外,还涉及阴冷的天
气、令人厌恶的事物、声音以及形势恶化等。这一特点反映了汉英两种
文化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即东方人的思维注重整体,重“天人合

一”,而西方人是分析性思维;东方人更多地关注道德伦理,而西方人
重理性认知。
另一部分学者则从语义和文化学的角度将汉语味觉词与其他语言
进行比较。比如,张韶岩(1999)和黄宝珍(2006)对比了汉语和日语
基本味觉词的引申义;江宏(2007)和王明(2009)比较了汉语和英语
味觉词的引申义和文化背景;田皓(2006)则是将汉语、日语、英语三
者进行语义转移分析。他们的研究表明:汉语基本味觉词引申义最丰
富,构词能力也最强,使用频度最高;汉语和日语基本味觉词引申义所
表示的消极意义基本相同,但汉语“甜”所表示的积极意义较多,日语
“甘”则多用其表达消极意义;汉语和日语较侧重于抽象使用“苦”,
常将“甜”和“苦”对举于一个词组中,并表现出推崇“苦”的倾向,
而英语侧重于具体使用 bitter,且不多见“甜”和“苦”对举使用的情
况。几位学者还认为,味觉词作为一组语言符号,在这三种语言中具有
不同的用途和文化蕴含,汉日英语味觉词的异同都与这三国的文化差异
有一定关系。准确地把握味觉词特定、微妙的象征意义,以及它所承载
的文化信息,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语言与不同民族思维及文化的关联
和各自的特点,从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语言交际。
还有一些学者是将汉语和方言的味觉词进行对比,如彭凤
(2008)在《维吾尔族味觉词概念结构及文化探析》中指出,维吾尔族
的“辣”、“苦”、“酸”都用一个词来表示,这与维吾尔族对立统一
地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中世纪维吾尔族的饮食习惯及维吾尔族原有的
味觉概念的词汇体系等有着直接关系。作者因此强调,对于同一语义场
不同语言所表现的差异,不仅要从民族现有的文化结构中寻找解释,同
时也不能忽视思维方式及文化历史的研究。

16


最著名的味觉词类型学研究,首推伍铁平(1989)的《不同语言的
味觉词和温度词对客观现实的不同切分一语言类型学研究》。在这篇文

章里,作者运用俄、英、法、德、汉语方言和其他数种语言,对味觉词
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认为,同颜色词和温度词一样,味觉词也是一
种典型的模糊词,比如汉语的“麻”、“辣”在其他语言中没有完全相
对应的词,这就跟二者是模糊词有关。味觉词构成一个连续统,中间没
有截然分明的界限,彼此之间很容易转化。不同语言对味觉的切分是不
同的,但这种不同跟谱系分类并不一致。不同谱系的语言有些有相同的
味觉切分,同一谱系的语言却存在着迥异的味觉词。所以,作者指出,
笼统地谈论汉语同西方语言的对立是不科学的,空泛地说汉语具有特殊
的不可捉摸的“神韵”或“人文性”也是不可取的。
1.3
1.3. 汉、越味觉词“
越味觉词“甜”、“苦”隐喻的研究现状
1.3
1.3.1.
.1. 汉语味觉词“
汉语味觉词“甜”、“苦”隐喻的研究综述
据了解,目前“甜、“苦”隐喻的研究逐渐增多。其研究成果如下:
最有代表性的先谈到尚绮、刘明江在《“甜”和“苦”的味觉隐
喻现象浅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 06 期)从认知
的角度对汉语中“甜”和“苦”这两种味道的隐喻现象以及其特点进行
了系统的分析,并探讨其文化成因。分析表明汉语中“甜”和“苦”的
隐喻现象及其基本特征反映了人们认知过程中基于身体经验在经验和行
为中形成概念和范畴,用具体反映抽象的认知过程。
王银平在《英汉味觉词“苦”的认知隐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 06 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味觉
词“苦”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进行系统地考察,结果发现:英汉
味觉词“苦”的隐喻投射主要集中在视觉/触觉域,情感域,物质世界/社
会生活域和程度域。进一步的对比分析表明,英汉“苦”味觉隐喻在很大
程度上具有相似性,这可归因于人类认知模式的相似性,但也有不同之处,
可归因于文化的差异性。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