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122 trang)

Từ góc độ ngôn ngữ học tri nhận nghiên cứu lớp từ có hình vị HUO trong tiếng hán (đối chiếu với từ tương ứng trong tiếng việt)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2.99 MB, 122 trang )

太原大学
外国语学院
**********

农氏享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火”词群研究
——与越南语相对应词语对比
TỪ GÓC ĐỘ NGÔN NGỮ HỌC TRI NHẬN
NGHIÊN CỨU LỚP TỪ CÓ HÌNH VỊ “HUO” TRONG TIẾNG HÁN
(ĐỐI CHIẾU VỚI TỪ TƯƠNG ỨNG TRONG TIẾNG VIỆT)

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专业:汉语语言
专业号码: 8820204
指导教师:郭氏娥博士

2019 年于太原

1


太原大学
外国语学院
***********

农氏享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火”词群研究
——与越南语相对应词语对比


TỪ GÓC ĐỘ NGÔN NGỮ HỌC TRI NHẬN
NGHIÊN CỨU LỚP TỪ CÓ HÌNH VỊ “HUO” TRONG TIẾNG HÁN
(ĐỐI CHIẾU VỚI TỪ TƯƠNG ỨNG TRONG TIẾNG VIỆT)
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专业:汉语语言
专业号码: 8820204
指导教师:郭氏娥博士

2019 年于太原

1


太原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姓名)农氏享学号 CHI16002 专业汉语语言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我
确系,这份题为“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火”词群研究—与越南语相 对应
词语对比”的汉语言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是我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
这是我自己三年之内不断刻苦努力的研究成果。本论文所涉及的理论依据以
及统计数字真实可靠,尚未出现在任何论文中。
特此保证!

农氏享
2019 年 月于太原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Nông Thị Hưởng


TS. Quách Thị Nga

签名日期:2019 年 月 日

签名日期:2019 年 月 日

1


致谢

在太原大学 — 外语学院学习这两年多,转眼即将过去。我要感谢我的
指导老师——郭氏娥博士。这两年多,她在学习上给予了我很多指导和帮
助,她不仅教课上的知识还教了我写报纸、参加会讨的 PP 设计,特别是在这
最后一学期使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完成硕士毕业论文撰写。
在这篇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郭老师对我的鼓励和肯定。郭老师
一直关心我、支持我,这篇论文从选题、写作提纲到内容修改等方面都得到
郭老师的指导与修改,倾注了郭老师的心血。谨向郭氏娥博士表示衷心的感
谢!
同时,在太原大学 — 外语学院学习这两年多,我要感谢学校的各位领
导和老师们,特别感谢外语系汉语专业的所有教师已经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
学习环境和交流机会。在这期间,我不仅仅学到了汉语专业的知识,还学到
了怎么与人相处,向别人学习,发挥自己的长处,科研能力。这里的每一位
老师对我的启迪与帮助我都一一铭记于心。
此外,我还要向我的父母和我的兄弟姐妹表示心中最真诚的谢意,感谢
他们在我学习和生活上的支持和鼓励,这种支持和鼓励是我生活中最可宝贵
的财富。
最后,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已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审阅我的论文。再次
感谢太原大学 — 外语学院的各位老师,祝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

幸福 、快乐!

农氏享
2019 年于太原

1


论文摘要
隐喻不仅是文学表达中的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以人类基本经验为基础
的一种认知方式。语言的隐喻反映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特点。含“火”词语
的隐喻在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在汉、 越南语中特别丰富。本文为汉越两
种语言中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火”词群研究—与越南语相对应词语对比
对象以概念隐喻理论及方法为指导,从确认“火”的语义、火隐喻和火的转
喻研究范围出发,从认知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具体分析了汉,越南
语中与“火”有关词汇,对汉、越南语中含“火”词语的隐喻进行了深入对
比研究,分析对比了汉、越含“火”词语隐喻的概念隐喻类型、隐喻内涵
等,阐明了汉越两种语言中火的隐喻的普遍性及差异性原因,论述了“火”
隐喻的认知普遍性和文化相关性等问题。
本文以汉—越南语中的“火”词群为研究对象。在对“火”词群语料进
行全面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首先运用现代汉语词汇理论,对其单音节、双
音节及固定词语的词形特点、语义范畴等方面进行描写分析,再运用认知语
言学理论,对它的语义范畴、造词理据、认知模式作全面的解释。在这些基
础上,本文还对“火”词群中的汉越南语言作对比研究。除了前言、结语、
目录和参考文献以外本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本章主要研究理论和假设,从而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并且
确立了课题研究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指点原型范畴理论和经典范畴理论的
区分。
第二章: 统计及分析了含“火 lửa/ hỏa”的单音节单纯词、双音节和固定
词语 。

第三章: 汉语—越南语“火 lửa/ hỏa”的义项统计、分析,汉越“火 lửa/
hỏa”的语义范畴。统计出汉—越两个语言的单音节、双音节、固定词语表。
第四章:探讨了汉语—越南语“火 lửa/ hỏa”词群的隐喻和转喻产生。
1


关键词:汉语越南语对比、“火”和 “hỏa ,lửa” 隐喻、转喻、语义范畴、认知

目录
0.1 选题缘由.............................................................................................................1
0.2 研究目的.............................................................................................................2
0.3 研究任务.............................................................................................................3
0.4 研究对象及范围.................................................................................................3
0.5 研究方法.............................................................................................................3
0.6 论文结构.............................................................................................................4
第一章 理论基础....................................................................................................5
1.1.

本论文相关研究综........................................................................................5

1.1.1.有关汉语“火”和越南语“lửa”的研究成果............................................5
(1) 汉语“火”词群的研究状况.................................................................5
(2) 越南语含“lửa”词语的研究状况........................................................8
1.1.2 词群的概述.....................................................................................................10
1.2 认知语言学理论................................................................................................10
1.2.1 原型范畴理论.................................................................................................11
1.2.2 理想化认知模型.............................................................................................11
1.2.3 转喻和隐喻理论.............................................................................................14
1.2.3.1 转喻理论......................................................................................................14
1.2.3.2 隐喻理论......................................................................................................19

1.3 对比语言学理论................................................................................................30
小结..........................................................................................................................31
第二章 汉越“火”词群的构词造字方式............................................................32
1


2.1 汉语以“火”为形符的造字方式......................................................................32
2.1.1 以“火”为形符的字..................................................................................32
2.1.2.以“火”为语素的双音节词......................................................................33
2.1.3 含“火”语素的固定短语...........................................................................33
2.2 越南语以“lửa/hỏa”为语素的构词方式………………………......................33
2.3 越南语以“lửa/hỏa”为语素的固定短语........................................................35

小结.........................................................................................................................36
第三章 汉语“火”词群的语义范畴——与越南语相对应词对比........................39
3.1.认知语言学的范畴............................................................................................39
3.2 汉—越南语的语义范畴....................................................................................40
3.2.1 汉语“火”的语义范畴.................................................................................40
3.2.2 汉语 “火”的语义属性....................................................................................41
3.2.3 汉语“火”的义项..............................................................................................41
3.2.4 汉语含“火”语素的语义范畴..........................................................................49
3.2.5 汉语含“火”语素的双音节词的语义范畴......................................................55
3.3 越南语“lửa/hỏa/huǒ ” 的语义范畴....................................................................57
3.3.1 越南语单音节的语义范畴..............................................................................57
3.3.2 越南语双音节的语义范畴..............................................................................60
3. 4 汉- 越南语 ““lửa/火”语义范畴考察.............................................................61
3.5 认知语言视角解释两个语言的造字机制.........................................................64
小结...........................................................................................................................65
第四章 汉语“火”的隐喻和转喻认知研究——与越南语相对应词对比.......67
4.1“火”词群产生的认知基础..............................................................................67


1


4.2 汉语“火”的转喻及隐喻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词语对比.................................69
4.2.1 汉语“火”的 转喻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词语对比.........................................69
4.2.2 汉语“火”的 隐喻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词语对比.........................................74
4.2.2.1 实体隐喻.......................................................................................................74
4.2.2.2 物质隐喻.......................................................................................................77
小结...........................................................................................................................81
结语..........................................................................................................................8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5
参考文献...................................................................................................................86
附录...........................................................................................................................89

1


前言
0.1 选题缘由
如今随着国际交流在语言沟通的需求,语言学习者有越来越增加。语言
学习的需求要求加强、加深教学工作,以及对语言做更深入的研究。近几年
来,为了满足此需求,语言学家及语言教育家已进行了不少研究,力求从而
找出各种语言的异同之处,并把其研究成果应用在教学方面,提高教学效
率。
大概从 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语言学的一门新分支学科,即认知语言学
成型后,它以第二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反对了主流语言学转
换生成语法。认知语言学注重研究描述概念的意象图式,强调意义不是来自
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对应,而是源于人类的身体经验和社会经验。依据于此理
论基础上,不少相关的研究已经得以进行并得出成果。研究主要从与人体相

关或者相近类的词语出发,而其中人体词语被认为是人们最先认知的一部
分。人们想认知客观世界,首先要认知人体本身,人体词语就成为词汇演变
发展的核心。其二才是从笔者在搜集相关材料时发现一种比较特别的语言现
象,即“火”字越译较为复杂,两者没有一一对应的表达形式,如:买卖很
火/mua bán rất thịnh vượng, 冒火/ tức giận/nổi nóng/phát cáu/nổi khùng, , 交火/
giao chiến/bắn nhau/tham chiến/giao tranh, 火色/ Màu đỏ/ đỏ/ màu hồng,火炽/
hưng thịnh/ gay cấn/náo nhiệt/sôi động/căng thẳng; nở rộ/nóng bỏng, 火性/tính
nóng,火急/ khẩn cấp/hỏa tốc,春风野火/ Thế nhanh chóng mãnh liệt,火烧火燎/
Như thiêu như đốt/ như nung như nấu 等等。在这几个例子中,“火”不被翻译
为“hỏa” 或“lửa”,而是对应于越南语的 “thịnh vượng”、“giận”“cáu”
“nóng”、“chiến tranh”、“đỏ”、“nhiệt”、“khẩn cấp”、“mãnh
liệt”、“thiêu”、“đốt”、“nung”、“nấu”等词。

1


在汉语和越南语里都采用“火上加油/ Lửa cháy đổ thêm dầu ” 来比喻使
人更加愤怒或使事态更加严重。说明了越南人和中国人在思维联想与认知上
的相同之处。
汉语里的“火”出现频率比较多,它既是独立的一个汉字,又是生成文
字的部首、生成词语的词素、语素。“火”不仅是语言学而且还是医学、心
理学、哲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对象。从语言角度观察
“火”,把它与越南语对应的词语联系起来,我们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当
复杂。让人不禁好奇的是:汉语的“火”对应于越南语的哪些词?两者之间
有何异同?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火”词群研究——与越南语相对应词语对
比含对应于“火”的词语的语义、转喻及隐喻有何异同?
为了深入了解并对上面的几个问题进行解答,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
“火”词群研究——与越南语相对应词语对比本研究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
理论、概念转喻理论、语义连续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前人的相关研究以
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性和系统性地探讨现代汉语“火”与

越南语对应形式在语义转移及概念整合等方面的异同点。通过此研究所处理
的问题,能够加深研究者与有兴趣者对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火”词群研
究——与越南语相对应词语对比全面、系统的了解。此研究还对汉语二语教
学工作,特别是汉越互译工作做出实际的贡献。
越南语有关“lửa/hỏa”字的词语也很丰富。然而目前未有有关的全面研
究,汉越南语“火/lửa/hỏa”两个语言的对比目前只注重于语言学层面,未有从
认知层面进行探讨。
0.2 .研究目的
通过实践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推断现代汉语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
“火”词群研究—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词语的语义隐喻规律上的异同,从而推
理出两者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并说明中文越南语两国文化差异。

1


本论文运用对比将现代汉语“火”词群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词语的语义进
行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将现代汉语“火”词群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词语
的规律进行分析,找出认知语言学及传统语言学的异同。
研究汉语有“火”词语的语义认知,从认知语言学理论与越南语对比理
论而找出两个语言之间“火”的相同点与差别点、思维、文化的来源,作为
语言联营、文化中—越研究基础。
0.3 研究任务
为了达到上述的研究目的,本文在传统语言学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认知语言学等理论基础出发实施如下几个任务:
首先通过对汉语与越南语权威辞典的考察找出汉语含“火”词群与越南语
相对应的词语,从而总结出“火”在翻译成越南语时相对应的词语,通过定
量方法提出对应的频率,并进行排序。
接着,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概念转喻理论、语义连续系统理论、意象图
式理论、映射理论寻找出汉语“火”词群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词语的语义规

律,以构建“火”在汉语和越南语两种语言中的连续统一的认知网络,同
时通过文化、自然环境、民族心理等角度解释汉语“火”词群与越南语相对
应的词语的语义、隐喻和转喻的差异,以期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
0.4 研究对象及范围
(1)对象:本论文以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火”词群研究—与越南语相对应
词语对比为研究对象,其中“火”为重点,越南语相对应的词语为参照点。
(2)范围:汉语词群的定义、汉—越南语“火/lửa”的属性、汉—越南语
“火/lửa”的语义和汉—越南语“火/lửa”的隐喻和转喻。文字平面学、语义
学。
0.5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借助收集资料、统计、描述、分析、对比等方法。
1


0.6 论文结构
本论文除了前言、结语、参考资料和附录以外,分为四章: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二章 “火”词群的构词造字方式。
第三章 汉语“火”词群的语义范畴及认知特点——与越南语相对比。
第四章 汉语“火”的隐喻和转喻认知研究——与越南语相对应词对比。

1


第一章 理论基础
1.2.

本论文相关研究综

1.1.1.有关汉语“火”和越南语“lửa”的研究成果

在语言研究方面,“火”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主题。汉语语言学的
研究中已有许多就“火”进行了独立的研究。对“火”的研究状况,汉语—
越南语都有很多作者研究,本文分为汉语“火”的研究的状况和越南语含
“lửa”研究状况明细如下:
(3) 汉语“火”词群的研究状况:
据本文统计,汉语已经有 9 位作者对汉语“火”有 感兴趣与有研究成
果,明细如下:
陈瑜宣《“火”的声训及文化蕴涵浅析》:

(2016 年 11 月) ,文化学

刊作者简介:女,陕西西安人,主要从事文化语言学研究。
火的声训释义分别是属于晓母、歌部字的“化”以及晓母祭部字的
“毁”。毁即毁坏。而化有两层含义,它既有消除意义,可“消化物也”;
又有生成意义,可“化成天下”。由于火的这些意义,使它对“文化”一词
的最初结合产生直接影响。而火的生成意义使它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中
占有重要地位,八卦、五行、太极图等都成把火作为世界起源的基本物质。
朱呜 《说文解字》中“火”部字与中国古代的火文化:

2008 年辽宁师范

大学文学院 2009 级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
《说文解字》中共收“火”部字 133 个,从《说文》对这些字的解释以及一
些古代文献的佐证,可以看出先民对火现象已有一定的认知和使用。火不仅
在物质产生和军事中广泛使用,而且渗透到精神思想生活中,并泛化为中国
传医学的一个要概念。所以这些构成了中国古代火文化的重要内涵。
朱呜 在《说文解字》中“火”部字与中国古代的火文化以指出 古人对火
现象的认知,在生活中的实践中,中国的先民根据自己的感性认知以及积累

1



的经验对火及火所引起额一些现象进行了探素,形成了对火现象的初步认
知。
朱呜在说文解字》中“火”部字与中国古代的火文化认为中国先民很早
就认识到火是由物体烧燃时所产生的光和热,而太阳也具有这样的作用,根
据这种感性认识,他们认为火来源于太阳, 如:火,燬也。(《说文解字-火
部》)等 。
朱呜在说文解字》中“火”部字与中国古代的火文化不仅仅提出火的来
源而还指出火的属性、火与光和热的关系、火的作用、火与精神思想生活及
火与传统医生等。
朱呜从《说文解字》中“火”部字以及一些古代文献质料而写出,“东
汉以前人们对火的认知和利用经历了一个从物质生活领域不断向精神观念领
域 渗透过程,其中既有古人生产生活经验积累的结果,也有他们精神思想观
念的产物,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古代的火文化”。
树炳妍《说文解字》火部字研究:

( 2012 年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2 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词汇学。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同时也是中国的文字学的
奠基之作。本文将从编排体例、解说体例、分类以及文化四个方面对《说文
解字》的“火”部字进行研究,以便帮助我们了解《说文解字》的“火”部
字,同时了解《说文解字》这部著作。
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按部
首编排的字典,同时也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说文》共收字 9353 个,
重文 1163 个,编排成 540 个部首。其中“火”部字共有 112 个,重文 15
个。本文试图以《说文》中的“火”部字为研究对象。
树炳妍从《说文》中的“火”,统计及分析“火”部字普遍采用的解说
通例就是先释字义,再释字形,后释字音的顺序。《说文》中除了运用各家

普遍采用的解说体例外,还采用了一些其他的解说方式。
1


如:解说中的“一旦”、“或旦”及引用书正解说等。树炳妍从《说文》中
的“火”以指出要注意及特别的。
宋娜《说文解字》火部研究 :( 2014 年 3 月 15 日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
文,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宋娜在《说文解字》火部研究以试从《说文解字》火部字出发来进行研
究,其步骤为:第一步,先对前人总结的《说文解字》火部字的成果进行回
顾和介绍,并说明白自己对这些成果的看法。第二步,追溯火部字的发展历
史以及对火部字的几种代表字进行梳理。第三步,对《说文解字》火部字进
行构形类别以及重文研究,对比《说文解字》火部字的小篆与甲骨文、金
文、康书以及楷书,解析汉字由繁至简的发展趋向。并且探讨某些《说文解
字》火部字改变和消亡的状况。第四步,建构意义上文化蕴涵,兼论《说文
解字》火部字所涉及到的观念及有关用火文化,揭示汉字与汉文化之间的关
系。最终,完成本文的创作。
王琪 《说文解字》“火、水、人”部字的语义研究

(2009 年 4 月 10

日),文学硕士学位论文,汉语言文化学学院。延边大学。
著作以《说文》火部字、心部字、人部字为研究对象,将语义学理论应用于
对文字本义的推源考证,同时结合其他本义推原方法。通过对三个字部汉字
的分类考证,揭示出文字的本义及其中所蕴合的造字思维,进而阐发火部
字、心部字、人部字丰富的语义特点及思想文化内涵。
王琪在《说文解字》“火、水、人”部字的语义研究中的第二章写了
“火部字的语义研究:火部字共 112 字,根据火部字不同性质分为火的名
妆、火的动状、火的形状。其中,火的名妆又分为火的名类、火的应用。火
的动妆则分为火燃烧的动态、火引起的活动以及其他火的动态。火之形妆分

为火的样子、火热时的形态。”火部字中,材料丰富。著作以火部字为研究
对象,运用传统语文学和现代语言学以及词汇学的理论,对《说文》中火部
字分析、归纳,深入探讨火部字造字过程中的造字思维,通过对火部字的语
1


义研究来构建火部字的意义体系,为汉语语义的研究提供了汉语语料,同时
也为今后的汉语研究提供参考,为汉语教学提供一点启示。
陈姝《说文解字》“火”部字与常用简化汉字对应分析

(2010 年),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9 级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
陈姝在《说文解字》“火”部字与常用简化汉字对应分析将《现代汉语
常用字表》中出现的从火之字,与《说文解字》“火”部字作了对应统计分
析,并按照“火”字的变体分析其构字方式,同时列出了各字在现代汉语中
的常用义项,以期与对外汉字教学结合起来并为其提供教学参考。
刘斌在《汉语“火”词群的语义范畴与隐喻认知研究》(2009 年 05 月
10 日)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文学与新闻播学院。一文中运用了现代汉语词
汇学理论,对其单音节单纯词、双音节及多音词的词形特点、构词方式、语
义内涵等方面进行描写分析,再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他们的语义范畴、造
词理据、认知模式作全面的解释。在这些基础上,该文还对“火”词群中较有代
表性的的“火”部“烹饪”类动词专门进行了隐喻认知方面的分析,以此作为隐喻
认知分析的具体案例。
(4) 越南语含“lửa”词语的研究状况:
据本文统计,汉语已经有 3 位作者对汉语“lửa”有 感兴趣与有研究成
果,明细如下:
论文: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thành ngữ có từ chỉ "nước" và "lửa" trong tiếng
Việt và tiếng Anh từ lý thuyết ẩn dụ tri nhận(Huỳnh Ngọc Mai Kha). 荥玉梅珂
《越—英语成语含“水”和“火”对比研究从认知隐喻理论》。

语言学博士论文:Ẩn dụ phạm trù lửa trong tiếng Pháp và tiếng Việt từ góc
độ ngôn ngữ học tri nhận. năm 2017, Lê Lâm Thi Đại Học Huế_ Đại Học Khoa
Học,藜林诗《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法语与越南语“火”的隐喻范畴》。
(2017 年)于顺化大学—科学大学。
论文:Khảo sát ẩn dụ ý niệm “lửa” trong thơ ca Mỹ và Việt Nam thế kỷ 20
1


(Lưu Quang Khương)PGS.TS Đại học Ngoại Ngữ, Đại Học Đà Nẵng,Bùi Thị
Kim Phụng, Trung tâm Ngoại Ngữ Modern English , Đà Nẵng. Ngôn Ngữ Học và
Việt Ngữ Học.
刘光姜副教授博士在岘港大学 —外语大学、裴氏金凤在岘港 Modern
English 外语中心《考查 20 世纪 美国—越南诗歌“火”的思维隐喻》。语言
学与越南语学。
论文:Lửa từ biểu tượng văn hóa đến biểu tượng ngôn ngữ ( Đoàn Tiến Lực) 团
进力《“火”从文化表象至语言表象》,研究“火”各层次的意义。
从表象 (symbols)问题理论,著作已指出文化表象及语言表象各层次之
间的关系。指出这各层次之间关系的本质,著作以带来给大家一个表象在无
论什么文化、无论什么国家的文化 的重要位置 的明确看法 — “火”表象,首
先是越南文化,越南诗歌。
著作以指出 “火” 的很多层次,比如: 本体、神明、干清—再生、消灭、
运转工具、性别 等他也以指出越南人在生活中对“火”的信仰,越南人在劳
动中及生活平常中的“火”,越南人在干清方面的“火”,在诗歌的“火”
表象。“火”—表示存在,“火”—表示心等。虽然著作以指出了很多有关
“火”的表象不过只说大概没有深讨去研究。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从文字、词汇、语义、语法、文化、认知等多角
度观察理解“火”。然而,越南语语言学界虽然也关注到对应于“火”的词
语这个问题,但是其研究成果较为零散,只能揭示越南语对应于“火”的词
语的一部分内容,没有集中性、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本体研究如此,汉
越对比研究方面更是如此。汉—越南语前者的作品都有自己的观点,新点。

如上面所提过前人的 对“火”部字及“火”词群有关的文献,对“火”词群
的参考文件非常丰富了但据我所知未有人对比汉—越的“火”。所以本人选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火”词群研究—与越南语相对应词语对比”。因此,
本文的研究是具有一定的价值所在。

1


1.1.2 词群的概述
词群就是一系列意义上有共同特征的词聚合在一起形成的词族。也可以
说词群是一系列有某些共同特征词形成的词族。“词群”、“词族”和“语
义场”这些概念是紧密关系的,有异同点。孙常徐在《汉语词汇》中提出
“同族词”,王力先生在《同源字典》提及“音义皆近,引近义同,或义近
音同”的词。这种词实际上是同源词。同族词过去称同源字同源词,徐通锵
先生将其称为同族词。同族词是指语音相同或相近、语义上相关、有亲属关
系的一组词。刘吉艳(2008)在博士论文中对词群进行了界定:“广义的词
群是指具有某些同特征的词聚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组词或短语,分为语义词群
和非语义词群。语义词群是指具有共同语义特征的一组词,这些词在语义上
有关联,属于同一语义场。非语义词群是指不以是否具有相同语义特征作为
划分词群的标志,而是以是否具有相同的词素或词作为标志。”许一秀和李
志霞在《汉语词群的研究综述》提出“词族有两层内涵,一是指同源词,一
是由同一词素构成的一系列词的聚合,关于语义场主要是从意义的角度出
发,有一系列词组成的义位系统。关于词群、词族、语义场这三者共同点是
都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构成的一个聚合,不同点则是词群从形式和意义
两方面出发,重点是意义,词族除指由同一词素构成的一系列词的聚合之
外,还指同源词。”
1.2 认知语言学理论
“认知语言学”这个术语首先出现于 1971 年,原指真正研究大脑中语言机
制的学科(参见 Lamb, 1998:381)。Lakoff 和 Johnson 将认知科学区分成第一
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而第二代认知科学则是以体验为中心。第一

代认知科学起源于 20 世纪 50-60 年代,接受了大部分传统英美分析哲学的观
点,主要是关于符号运算和先验论的观点。第二代认知科学起源于 70 年代,
坚决反对分析哲学、生成语言中的先验哲学和形式主义假设,提出了一些列

1


凡传统的观点。两位教授鲜明提出了体验哲学理论,在其三个核心观点中,
又以心智的体验性最为重要。他们指出,第二代认知科学在每个方面都是一
种基于身体经验的认知科学,基于身体经验的理解对于意义、思维结构、思
维内容等起着中心作用(王寅,2005:35)常见的几种认知方式如下:
1.2.1 原型范畴理论
(1)语义范畴的层次划分
Rosch 等人通过对受测者进行测试的调查研究,将词义分为三个层次,
低层次(subordinate level)、基本层次(basic level)和高层次(superordinate
level)。比如:高层次:动物;基本层次:狗;低层次:猎狗。当要人们说
出某一动物时,多数人会立即想到狗,很少人会想到“猎狗”。这一点说
明,基本层次是人们认知中最普通的事例。基本层次的名称总是比上次和下
层范畴的名称更短,容易跃入人的脑海,逐渐形成原型。
原型具有动态变化性。就个人来讲,原型的动态变化体现在对于同一范
畴的原型的认识会发生变化。例如,儿童会将自己看到的所有圆形的东西叫
做“球”,包括月亮等,显然,儿童对“球”这一概念的原型的定义仅仅是
[+round](Carrol,l2),而长大之后他们对球的认识就正确了;从文化背景来看,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语言文化的人对于同一范畴的原型的认识不同。
以车为例,一提到车,偏远山区的人脑中浮现的是毛驴车、马车或拖拉机;而
城市的人则是标致或福克斯等高级轿车。在对原型范畴理论有了正确的认识
之后,我们才能在英语教学及研究中适时适当地加以应用。
⑵ 原型范畴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亚里士多德 2000 多
年前建立的经典范畴理论作出的彻底批判。;

从亚里士多德到维特根斯坦之前的 2000 多年里,一直认为范畴问题已经
得到解决,很多学者将亚氏的观点视为理所当然。体验哲学认为经典范畴理

1


论仅是基于先验的猜想,而不是经验研究的结果。20 世纪 50 年代,维特根斯
坦通过多 game 的研究,论述了范畴边界不确定性、中心与边缘的区别以及隶
属度,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家族相似性认为词的多种意义形成了
一个范畴,其中一个是中心意义,多种意义之间存在自然关系,如 foot, bank
等。一个词会有很多特征,但仅具有其中一个特征的事物,也可以用这个词
来表达。此后人们对其有了新认识,在家族相似性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原型
范畴理论,认为人们不可能完全客观地认知外部世界,隶属同一个范畴的各
成员并不存在共同特征。
认知语言学家目前对“原型”主要有三种解释:
1)是指范畴内典型的代表,是范畴内比其他成员有更多共同属性。(罗
施:1975)
2)指范畴核心概念的概括性图式表征, 认为原型是对范畴进行概括的表
征(里德:1972)。Taylor 认为原型是范畴的概念核心的图式表征。
3)费蓝克斯和布兰斯福德 (Franks &Branford:1971) 提出的“原型加转
换”的观点,认为范畴由两个因素决定的, 认为范畴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最佳
实例,以及一套对最佳实例进行类典型论与词义研究操作的规则。
(3)原型范畴理论和经典范畴理论的区分


原型范畴理论

经典范畴理论

1


属性

特征

2

不可能完全制定出充分必要特征的标特征具有客观性,范畴可由客观



3

准,属性具有互动性。

的充分必要特征来联合定义。

属性的综合性。

特征的分析性。

1


4

属性具有多値性。

特征具有二分性。


5

范畴的边界不明确。

范畴的边界是明确。

6

范畴成员之间的地位不相等,家族相似范畴内所有成员地位相等。
性、原型样本、隶属度。

7

不是最基本原素,部分特征还可再分特征是最基本原素,不可分解。
解。

8

差异性,因人而异;句法特征和语义特特性具有普遍性。
征因语言不同而不同。

9

不是抽象的,与物质世界有直接关系,特征具有抽象性。
可以是实体,有形的、功能的、互动
的。

10 属性是后天习得的,建构论。

特征具有先天性,天赋论。


1.2.2 理想化认知模型
理想化认知模型的定义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理想化认知模型 (Idealized Congnitive Model
简称 ICM)是 Lakoff 在 Women ,Fire,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odel 中提到的认知理论术语。 Lakoff 认为,ICM 是特定文化
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做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
理解,是建立在许多 CM 上的一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形结构,具有格式搭性
质。它的哲学基础为体验主义,其产生以人的身体经验为基础,通过概念化
升华成民俗理论 (folk theory),是当代体验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对传统客

1


观主义哲学在一定程度上的杨弃。ICM 理论以体验主义哲学为基础,其概念化
的特征更能够清楚明了的揭示语言使用的本质。
隐喻与转喻都是重要的认知模式,隐喻产生于人类对世界知识和社会常
规的把握以及对人生经验和记忆的基础之上的。
1.2.3 转喻和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思想首先是在 Lakoff & Johnson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
喻》一书中提出来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
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问题,不是语言问题;隐喻是思维方
式和认知手段。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有: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隐喻的本质是
概念性的。
1980 年,乔治·赖考夫和马克·约翰逊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首次提出概念隐喻,他们认为人类的概念系统以隐喻为基础,隐喻的本质是
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
20 世纪 80 年代,吉勒斯·福科尼耶在他的《心理空间———自然语言
意义建构面面观中首次提出心理空间和注射空间,这两个输入空间可称为输
入空间,运作结果是一个新的整合空间,该理论扩大了概念隐喻的功能。

转喻是在空间的邻近、共存关系,时间先后关系,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形
成的。以材料指制品、以原因指结果、以手段指主体等都是转喻的常见类
型。例如货币用材料换喻“布、币”等;“兵”本意指兵器,后来指“军
人”
转喻,对不相似却有明确关系的事物,直接用喻体来代替本体的修辞方
式。如外电报道中国的态度,常会用”北京“来代称。北京当然不等同于中
国,但中国的首脑机关在北京,说北京的态度,是指的中国当局的态度。如
某外电报道说,“北京方面对这件事的态度强硬”。这里的北京,指的是中
共当局、中国政府、中国外交部代表中国的表态,新华社受权发表的重要消

1


息和评论等,反正是中国当局的态度,使用这一手法,可以使表达获得简
约,又不会导致错乱。转喻,实际就是”借代“,借他事物代替本事物。这
里,本体和喻词都可以不出现。
人们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有识解事体的认知能力,可从不同角度,根
据不同需要,基于不同层次来认识一个整体事件,因此转喻是人们认识事物
的一种基本认识方式。隐喻及转喻我们可以分开研究如下:
1.2.3.1 转喻理论
(1)概念转喻理论及转喻的一些定义
“转喻”一词源于丁文 denominatio,最初出现在公元前 1 世纪的《修辞和
解释》文献中:“转喻是一种辞格,在描述难以命名的事物时借用与之相
近、相邻的事物来表达,以便人们理解。”“转喻”在传统汉语修辞学中被
称为“借代”,其意义被陈望道(1976: 80)定义为:“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
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以借那关系事
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普遍意识到转喻的认知本质。认知语言学
认为,转喻与隐喻一样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手段,转喻是概念、思维层面上的
问题,对于人类推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并称之为“概念转喻”。

下面一些不同认知语言学家对认知转喻下的定义:
① Lakoff&Turner(1989: 103)指出:转喻主要具有一种指代功能,它允
许我们用一种实体代替另一实体。他们认为转喻映射发生在单一认知域中,
不涉及跨域映射。
② Croft(1993:347)基于 Langacker(1987: 147)“认知矩阵”的概
念,认为一个概念通常涉及的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认知域,而是复杂的认知矩
阵,他对转喻作如下的定义:转喻映射发生在单一的认知域矩阵中,不涉及
跨域或跨矩阵影射。

1


③ Barcelona(2002: 224-226)认同 Croft 有关转喻是域凸显现象的论述,
同时强调双域映射在转喻中的作用。他认为:转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即源
域,向另一个概念域,即目标域的映射。源域和目标域属于同一功能域,它
们之间的语用功能联系使目标域在心理上被激活。
④ Kovecses & Radden(1999: 21)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利用理想化认知模
式,提出这样的定义: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式中,一个概念实体(转
喻喻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目标实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模式。 (参见
吴为善,2011:151-153) 。
(2)概念转喻的本质
转喻所涉及的是一种“接近”和“突显”的关系。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
不是词语的替代关系,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个物体、一件
事情、一个概念有很多属性,而人的认知往往更多的注意到最突出的、最容
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即突显属性。对事物突显属性的认识来源于人的心理
上识别事物的突显原则。一个人会有很多特征,但他的大鼻子最显眼、最突
出,于是他被叫做“大鼻子”。
转喻是基于人们的基本经验,其实质是概念性的,是自发的、无意识的
认知过程,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转喻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
中,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事物,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

间的替代关系,如:“国脚”代替著名足球运动员,“head”代替智力等等。
(参见赵艳芳,2011:115-116) 。
(3)概念转喻的生成机制
概念转喻的生成机制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概念转喻得以成立的条件,
另一个是概念转喻得以成立的规约性。事实上并非具有概念邻近性的两个任
意实体都能产生转喻关系,也并非所有转喻关系的表达都具有相同的规约
性。Barcelona(2002:230-231)认为概念转喻的生成受到以下原则的制约:

1


A. 转喻喻体和转喻目标需要满足转喻映射的某一默认类型(default pattern),
即下文 Kovecses & Radden 转喻分类中的某一类型。
B. 原则 A 中的默认类型受到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的制约。阐述如下:
① 认知原则:人们趋向于选择与自身有关的、具体的、有生命的、易感
知的、典型的、有使用功能的事物作为转喻体转指与人体无关的、抽象的、
无生命的、不易感知的、非典型的、无使用功能的转喻目标。转喻表达的喻
体和目标越多地符合以上条件,其规约性就越强,越容易被人们接受。
② 交际原则:为了满足交际的准确性和交际“经济原则”,人们通常选
取清楚明白的,相关性强的事物来转指模糊不清的、相关性弱的事物。
③ 原则 A 中的默认类型受到文化、社会、美学等因素的制约,原则 B 与
原则 C 矛盾时,通常优先考虑后者。(参见吴为善 2011:153-154)。
(4)概念转喻的类型
Radden & Kovecses(1999:17-59)将转喻定义为“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内
一个认知实体为另一认知实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过程”,并从理想化认知
模型角度,将转喻分为两大类概念构型:整体与其部分的概念转喻;整体中
不同部分的概念转喻。前者用突显的部分指代整体或用突显的整体指代部
分,主要生成物体类转喻;后者用突显部分指代其它部分,主要应用于事件
类转喻。
第一类: 整体与其部分

① 事物与部分之间的转喻:这类转喻主要包括整体转指部分和部分转指
整体两种情况。例如:来自五湖四海(转指“全国”)的代表共同探讨市场
规范条例;听说那位大爷(转指“眼睛”)已经瞎了。
② 标量转喻:标量是由标量单位(年龄、速度、长度……)构成的整
体。标量可作为整体用以表示其上限,也可用其上限代表标量整体。例如:
他把车开到 160 码(转指“快);你新买的楼多大?(转指“面积”整
体)。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