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73 trang)

nghiên cứu ẩn dụ danh lượng từ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đối chiếu với tiếng việt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1.31 MB, 73 trang )

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
研究生系
**********

武氏秋恒

现代汉语名量词隐喻研究
—— 与越南语对比
Nghiên cứu ẩn dụ danh lượng từ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 Đối chiếu với tiếng Việt

硕士学位论文
专业:汉语语言
专业编号:8220204.01
指导老师:杜氏清玄博士

2020 年于河内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
TRƯỜNG ĐẠI HỌC NGOẠI NGỮ
KHOA SAU ĐẠI HỌC
**********

Họ và tên: Vũ Thị Thu Hằng
现代汉语名量词隐喻研究
——与越南语对比

LUẬN VĂN THẠC SĨ

Chuyên ngành: Ngôn ngữ Trung Quốc


Mã số chuyên ngành: 8220204.01
Người hướng dẫn: TS. Đỗ Thị Thanh Huyền

Hà Nội - Năm 2020


目录
致谢

3

声明

4

摘要

5

前言

6

1. 选题缘由

6

2. 研究对象及范围

7


3. 研究目的

8

4. 研究任务

8

5. 研究方法

8

6. 预料来源

9

第一章 现代汉语名量词隐喻研究概况

10

1.1 研究相关理论

10

1.1.1 语言隐喻认知基本概念

10

1.1.2 名量词概念


13

1.1.3 名量词隐喻认知概念

14

1.2 现代汉语名量词隐喻研究成果

20

1.2.1 汉语名量词隐喻研究

20

1.2.2 越南语名量词隐喻研究

22

1.2.3 汉、越语名量词隐喻对比研究概况

26

小结

29

第二章 现代汉语名量词隐喻特点与分类

30


2.1 汉语名量词隐喻特点

30

2.1.1 汉语名量词隐喻的稳固性

30

1


2.1.2 汉语名量词隐喻的单向性

31

2.1.3 汉语名量词隐喻的类推性

32

2.2 汉语名量词隐喻分类

32

2.2.1 临时名量词隐喻

33

2.2.2 专用名量词隐喻


36

2.3 现代汉语名量词隐喻应用

41

小结

44

第三章 汉、越语名量词隐喻机制及对比

45

3.1 汉语名量词隐喻机制

45

3.1.1 名量词与名词的互动关系和语义特征

45

3.1.2 认知角度看名量词隐喻机制

47

3.2 越语名量词隐喻机制

51


3.2.1 名量词与名词的互动关系和语义特征

52

3.2.2 认知角度看名量词隐喻机制

53

3.3 汉、越语名量词隐喻对比

57

3.3.1 相同点

57

3.3.2 相异点

62

小结

64

结语

65

参考文献


66

2


致谢
我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同学们已经帮助提供宝贵的材料和意见,让
我完成这份论文。我特别感谢杜氏清玄博士的精心指导,在寻找资料和
写作过程,从论文选题、研究方案到论文写作杜老师总是耐心帮助,给
了我很多支持和鼓励。
我非常感谢河黎金英副教授、邓世俊博士已经给我宝贵的意见。
在此,我也感谢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的各位老师的帮助。
武氏秋恒
2020 年 09 月

3


声明
本人声明硕士论文“现代汉语名量词隐喻研究 - 与越南语对比”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除了论文中的参考引用
已经注释的内容以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选
写过的作品成果。特此声明!
指导老师

本人签名

4



摘要
汉语作为典型的量词型语言,包含丰富而特有的量词。隐喻不仅丰
富了量词系统,帮助人们从认知和思维方式上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量词,
还创新了词汇语义,保持了语言旺盛的生命力。名量词是汉语和越南语
中特殊的词类,其使用频率都很高并且占重要的地位,名量词也是国内
外很多研究者长期关注的问题。虽然汉、越语都有名量词,但汉语名量
词使用范围比越语名量词宽一些,得到学者们的深入研究。名量词隐喻
是语言研究的范畴。名量词隐喻现象随着近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越来
越多的学者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本质上说,它还是人们
用熟悉事物去理解和感知其他事物的一种认知活动,是日常生活和思维
中普遍存在,不可或缺的认知机制。本论文将汉、越语名量词隐喻现象
进行具体的分析及对比,找出汉、越两语名量词隐喻之间的共同点和差
异点,以便为学汉语的越南学生、学越南语的中国学生提供一份学习及
进一步研究名量词隐喻的参考资料。
本论文首先介绍了隐喻基本概念、名量词、名量词隐喻基本概念。
总结专家们对名量词隐喻研究成果。其次是汉语名量词隐喻的特点与分
类。最后是汉语名量词隐喻和越南语名量词隐喻形成机制及其对比。
关键词:名量词;隐喻;汉、越语对比

5


前言
1. 选题缘由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是隐喻研究的起点开创者。他的隐喻论述
对后来两千多年的隐喻研究影响很大。他认为:隐喻意味着用另一事物
的名称来指某一事物,其转换方式包括从物类到物种,从物种到物类,
从物种到物种,以及类比。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自 20 世纪 80 年代
以来在语言学界已受学者的关注,成为认知语言学领域一个火热的研究
的焦点。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M.Johnson)在 1980 年合著的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开启了认知语言学领域中隐喻研究的时代
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
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Lakoff)和马克·约翰逊
(M.Johnson)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
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隐喻
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概念系统,思考和行为方式从本质上来说
都是隐喻性的。他们指出:隐喻即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可
以说,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它不仅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法,也是我们日
常生活中采用的认知方式,隐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形式。
汉语的量词系统十分发达,量词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
难点。很多中国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对其展开了研究。石毓智(2001)
指出,量词的类别和数目的设立远非随意,而是深刻反映了汉民族认知
上的范畴化(categorization)特征。量词的搭配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

6


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即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于说明和理解另一领域
中的思维方式。
汉语量词系统中名量词数量占 90%以上,很多程度上反应了汉语
量词的特征,因此对汉语名量词的研究显得很重要。隐喻作为人类认识
世界的一种认识模式,广泛存在于人们语言生活的各个层面。汉语名量
词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大量隐喻现象,通过隐喻映射而形成名量词隐喻
现象。
2.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论文以汉、越语名量词隐喻为研究对象,探讨汉、越语两种语言
对名量词隐喻结构的异同点,并且还分析名量词隐喻的搭配机制和名量
词隐喻搭配中隐喻意义的构建,准确理解汉、越语名量词隐喻的语义内

涵,掌握汉、越语名量词隐喻的搭配规律。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概括现代汉语名量词隐喻概念,指出名量词隐
喻特点并进行分类。探讨其与越南语形成机制,最后与越语名量词隐喻
进行对比。通过研究结果,我们可以更深了解现代汉语名量词隐喻现象,
为越南汉语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同时,对越语名量词隐喻提
供一份基本探索和总结。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名量词隐喻,名量词隐喻怎么理解,
其概念、特点如何。越语的名量词隐喻是什么?从而找出其跟越南语的
异同点。本来名量词由名词借用过来,本义是名词的意义,把抽象名词
联想到该名词的事物。对于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会借助隐喻把表示具
体形象的某些意义转到抽象的事物上来。

7


3. 研究目的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概括现代汉语名量词隐喻概念,指出名量词隐
喻特点并对其分类。探讨其与越南语形成机制,最后与越语名量词隐喻
进行对比。通过研究结果,我们可以更深了解现代汉语名量词隐喻现象,
为越南汉语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同时,对越语名量词隐喻提
供一份基本探索和总结。
本论文考察,分析一些越语名量词隐喻现象,从而找出汉、越语两
者的异同点,为学习这个方面提供一份有益资料。
4. 研究任务
本人对现代汉语名量词隐喻这个题目进行研究时,有以下的任务:
▲ 了解隐喻、名量词、名量词隐喻这些概念
▲总结汉、越语名量词隐喻研究成果
▲考察名量词隐喻特点,进行分类
▲考察,分析例子看汉语名量词隐喻与越语名量词隐喻怎么形成?与越
语对比,找出两者的异同点

5. 研究方法
为了完成上述的研究任务,本论文使用下列研究法:
▲定量定性法:对汉语和越语各种名量词隐喻进行统计与分类
▲分析法:对汉、越语名量词隐喻进行分析,指出其特点

8


▲对比法:对汉、越语名量词隐喻特点、类型进行对比,找出两者之间
的异同
此外,本论文还采用考察统计法、归纳法、例证法等研究方法。
6. 语料来源
本论文选用语料库包括:汉、越词典;关于名量词隐喻的汉语语法
书;越南语词典;跟名量词隐喻有关联的越南语语法书和报刊;人民日
报电子报;汉、越硕士论文,博士论文。

9


第一章
现代汉语名量词隐喻研究概况
1.1 研究相关理论
1.1.1 语言隐喻认知基本概念
从 古 希 腊 时 代 , “ 隐 喻 ” (metaphor) 一 词 就 是 源 自 希 腊 语
(metaphora),意为(carrying across),即“由此即彼”之意。隐喻的
本意是将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涉及两个事物:一是出发点,二是目
的地。最早对隐喻进行系统研究是亚里斯多德(Aristotle),他对隐喻
打下最基本线索。他在“诗学”(Poetics)和“修辞学”(Rhetoric)中对隐
喻有详细的论述,“隐喻就是把彼事物的名称用于此事物”。“隐喻狂
热”时代要提到约翰逊(M.Johnson)。当代隐喻最受关注的是里查兹

(I.ARichards)和布莱克(Black),福可尼耶(Fauconnier)。莱考夫
(Lakoff)和约翰逊(M.Johnson)于 1980 年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提出:隐喻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
的映射(mapping),即从一个比较熟悉的、抽象的,易于理解的始源
域(source domain,即喻体),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
解的目标域(targetdomain,即本体)。人们通过映射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域
来认识不熟悉的认知域,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随着现代隐喻学派对隐喻学的深入研究,隐喻不只是语言概念,而
其已逐渐作为一种认知观。中国学者从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
号学、现象学和阐释学这些角度对隐喻都做了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和
研究。同时还对隐喻的产生、功能、特点和构建机制等做出了分析研究。
这帮助我们对隐喻的理解更全面。
10


隐喻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认知模式广泛存在于人们语言的各
个层面。在这系列隐喻概念,有很多种名量词隐喻概念,首先是方位隐
喻。人们常把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例如:上/下,高/低,中
心/边缘等这些空间方位映射到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
概念上。这样会产生用物质语义域中的方位语义域的词汇来表达心里认
知或情感语义域中抽象概念的隐喻现象,引发出从空间语义域向等级和
时间等语义域映射的隐喻联想,比如:
届:“第八届高中全会‖,届:本来是人行路不便之义,这里,―届‖ 说
明周期性事件的次或期,用于定期的会议或毕业的班级,还有 ―一届选
举‖、―一届毕业生‖、―一届理事会‖ 这样例子。
第二是 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
种概念相叠加,以具体隐喻抽象,借助已知事物与现象去认知更深层或
新的事物与现象。这种隐喻的最大特点是 ―形似‖ 的特点,比如:
条:本义是名词,作量词是其名词本义的隐喻引申,用于搭配看似直线
型、长条形的东西或抽象事物:一条街、一条河、一条意见、一条战略、

一条建议、一条出路、一条路线
第三是实体隐喻是通过联想,将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
等心里认知语义域、感知语义域或情感语义域中的抽象概念,投射于具
体的物质域中加以确切。实体隐喻指的是将抽象语义域表示的概念表达
理解为实体语义域的实际物体。实体隐喻将抽象语义域表示的概念表达
理解为实体语义域的实际物体,是抽象概念投射于具体物体的映射,比
如:

11


位:名词,本义是列中廷之左右谓之位,官吏在朝廷上站立的位置,用
作量词专门用于人,且为尊称,表尊重语气:几位客人
第四提到本体隐喻(ontologicalmetaphor)是指人们对物理世界里的
实体及物质的经验是一种基本的经验。我们可据以理解那些比较抽象的
经验,如事件、行为、感觉、观念等,将它们视为离散的、有形的实体,
以便对之进行推理,比如:
片:“一片土地”,在这里“片”和“土地”的搭配是具体实在的。在
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映射可以推理出:“一片景象”、“一片大雾”、
“一片笑声”将抽象的“景象”、“大雾”、“笑声”转化为一种实体。
语言隐喻认知怎么理解?很久以前已经有语言认知研究,但是认知
语言学的兴起是最近二三十年。语言的认知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基
于心理学的研究 (the psychological approach) 和基于语言学的研究 (the
linguistic approach)。基于心理学的研究注重语言的感知、语言理解、记
忆、注意力、推理等方面的问题。基于语言学的研究则比较注重语言的
形式类,语言符号的意义,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操作。语言的认知研究涉
及到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语言是什么以及语言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
存在的问题。
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认为,从性质上说,隐喻不属于纯语言的范畴,
而属于认知的范畴。莱考夫 (Lakoff) 和约翰逊 (M.Johnson) 认为:隐喻

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还是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一种思维方式。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隐喻是由源
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投射(mapping)
产生的,这可以说是用一个范畴的认知域来建构或解释另一个范畴。认

12


知语言学家认为,名量词与名词的选择性共现关系实际上是它对名词代
表的概念进行范畴化的反映。
隐喻不仅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方式,还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重要
思维方式。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现象纳入了语言研究的范畴。从认知语言
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深入名量词隐喻的词义、内部结构、量词与
名词搭配规律。
1.1.2 名量词概念
黎锦熙、刘世儒《汉语语法教材》(1959)写道:“凡是名词或名
化的词为主,计算事物的数量的是名量词和附加于名词,就叫:名量
词”。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2001)给名量词下的定义:“用于
数词之后,表示人和事物的量”。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对
“名词”的解释,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词的词,包括:人、牛、水、
友谊、团体、今天、中间”。一般不能直接充当量词,但是在现代汉语
中也存在名词临时被借用充当量词的现象。
名量词可以定义为表示人、事物单位的词。名量词度量衡单位、货
币单位、时间单位、个体单位、集体单位……等用法。名量词是由名词充
当量词,与数词组合成数量短语,用作定语修饰名词。名量词情况尤其
复杂,修饰名词具有明显的约定俗成的特点,“什么量词和什么名词搭
配”,“什么情况下用什么量词”……等问题。名量词是计量事物的量词,
一般分为临时名量词和专用名量词。临时名量词来源于名词。李艳
(2006)指出名词能充当临时名量词的三个条件:一是表示“离散的、
有形的、占有三维空间的实体”的典型名词;二是名词临时作量词的实


13


质是借用一类事物来量度另一类事物或动作的量;三是量度与被量度的
事物之间存在着附着与被附着或者容纳与被容纳的关系。
名量词是汉语量词的主体、汉民族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经历了漫
长的发展,名量词在汉语语言中有了相应的语法体现。但是人们由于对
事物的认知结果和认知方式不同,在理解和选用名量词时,往往容易产
生认知的模糊或者混淆不分。特别是在教学中,会发生一些问题,使用
时不斟酌,如:“一条消息”说成“一只消息”。我们常说一名/ 教师、
医生、科学家、导演;一位/老人、代表、乘客而不能说一个/医生、科
学家、代表。因为“位”和“名”都是用于人的量词,带有敬意,而
“个”用于事物、人的量词,没有敬意。
1.1.3 名量词隐喻认知概念
在汉语量词系统中,名量词数量占 90% 以上。名量词很大程度上
反映了汉语量词的特征,所以研究汉语名量词就显得很重要。隐喻作为
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认知模式广泛存在于人们语言生活的各个层面。名
量词除了限“量”的主要功能外,还拥有众多的语用修辞功能,而隐喻是
其中一项重要的语用修辞功能。汉语名量词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大量隐
喻现象,通过隐喻映射,人们认识并计量中心语名词所指称事物通过量
词短语中的名量词,还有利于进一步揭示汉语名量词隐喻的总体特点。
作者易礼群《汉语名量词隐喻功能及其俄译意义 - 以名量词“星”
与中心语名词“灯火”搭配的语义冲突为例》(2016),作者在这篇文
章对名量词隐喻这样了解“传统语言观认为,隐喻源自词不按正常情况
表达愿意而表示另一事物,这种偏离用法是临时的、是一种特殊的修辞
格。名量词不按正常情况与习惯的名词中心语搭配,这时名量词的原义

14



并没有体现,而是发生转义,表示另一事物,发生激烈的语义冲突,
成为隐喻的工作机制的基本条件”。
吕玥军,《汉语名量词隐喻现象及其特点考察》(2012),本文章
里,作者把名量词隐喻归纳成三个特点:稳固性、单向性、类推性
易礼裙,《汉语名量词隐喻及其俄译》(2017),作者把名量词隐
喻特点归纳为:简洁性、形象性和稳固性,作者还通过分析实例以名量
词“星”与中心语名词“灯火”的搭配, 并对概念隐喻的定义和要素进
行说明、分析名量词隐喻的基本条件后,演示名量词隐喻机制。
名词在转化为量词之前,人们对它所具有的语义特征已经有了一定
的认知。名词转化为量词时这些语义特征会被认知主体有选择地扩展到
名量词中,这种语义的扩展过程就是通过隐喻完成的。名词与名量词之
间形成了意义链条,从而更好地帮助人们完成对计量的认知。
因为词与词组合除了受句法功能的限制,还受语义选择的限制,所
以名量词跟抽象名词搭配时,两者要存在语义特征的一致性。这种语义
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人们认知过程而显现的。观察角度不同→认
知层次不同→词义的概括不同。
隐喻实现了名量词与名词的互动。在名量词短语中,名词充当本体,
名量词充当喻体。喻体的某些特征通过隐喻映射转移到本体上。
(1)“一叶小舟”、“一线生机”、“一眼茶叶”、“一眼兴趣”,
这里喻体:“叶”、“线”、“眼”本义是名词,和本体:“小舟”、
“生机”、“茶叶”、“兴趣”各属于不同的语义场,但由于两者在外
形和认知心理上的相似,便出现了部分语义特征转移的现象,所以名词
可以被借作量词形成量词短语。隐喻把不同语义场内的词连在一起,实
15


际上却隐含着深层语义特征的相似性。正是这种相似性促成了名量词的
产生。
上面的例子,名量词的具体意义被削弱。比如“一叶小舟”中,

“叶”的具体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被削弱,只剩下最典型最突出的
特点来指代整个事物,两者在认知上都有扁长的特点,这种特点实际上
是一种抽象概念的意义,也蕴含有人们的一种审美取向。
(2)“一丝希望”、“一丝细雨”、“一片苦心”、“一片笑声”、
“一片爱心”,这里量词表量的作用减弱,表形的作用增强。隐喻中暗
含了人们的联想和情感的表达,以“丝”的细小形容“希望”和“细
雨”,以“片”的空间感形容“苦心”、“笑声”、“爱心”之多。
“希望”、“细雨”、“苦心”、“笑声”、“爱心”都是抽象的、不
可见的,“丝”和“片”把这种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显示出量词的
形象色彩。
名量词与名词之间的常规搭配是认知的自觉使然,但有一些非常规
搭配现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作者为了艺术表达或语用的需要,追求语
言的形象生动,把语义冲突的两个词组合在一起。这时,名量词与名词
搭配是一种特殊的隐喻表达,两者的相似性是认知域间语义特征转移的
结果。
(3)只记住我今天的话,留心那一掬温存,几朵吻,留心那几炷笑。
(闻一多 《收回》)
名量词 ―朵‖ 通常与 ―花‖ ,―云‖ 这类指代美好动人事物的名词搭配,上
面里中[+美好]的语义特征转移到名量词 ―朵‖ 的语义域中,使 ―朵‖ 具有
了美好漂亮的外在感知。作者用 ―朵‖ 来修饰 ―吻‖,把[+美好]的语义特

16


征转移到 ―吻‖ 上,将 ―吻‖ 这种内在感受传达得栩栩如生、美好动人,
令读者感同身受。由此,非常规的搭配在此也变得合情合理,生动形象。
这种隐喻认知现象是一种修辞方法。修辞的促发丰富了汉语量词,
把语义冲突的两个词组合在一起,认知上的隐喻则消解了这种语义冲突,
并达成生动具象的艺术效果。关于名量词隐喻认知现象,最突出的我们
看以下几个观点:

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2007) ,他对隐喻的构建和解
读有比较深的考察。其中,对名量词隐喻对突出的观点有两点:
第一是,对于名量词 (A)和名词(B)两个概念来说,就是 ―合而
不同‖ 的关系,并非处于 ―A 就是 B‖ 的真值条件关系,充其量只是 A 在
某一特征或特性上类乎于 B。因此,认知主体对隐喻所关涉到的两个心
理空间之间的关系只抓住一点或一个方面而不及其余的相似性的捕捉,
在很大程度上是仰仗于冲洗这一认知机制,而且在此重要的是,认知主
体进行冲洗的心理依据就是自洽原则。本成果还指出,连接、冲洗和合
流是隐喻构建或解读所特有的认知运作机制,而推理作为人的一般思维
能力对这三个运作机制起到统摄的作用。
第二是,实际的隐喻认知构建或解读过程中,不同的施喻者对于同
一个认知对象可能会构建出不同的隐喻,而且即便是同一名施喻者,在
特定的情况下,对于同一个认知对象也可能会构建出不同的隐喻,由此
造成异隐喻性的产生,即往往会出现“一物多喻”现象。异隐喻性也同
样存在于受喻者对隐喻的解读,因为不同的受喻者对于同一个隐喻,有
可能会解读出不同的隐喻意义,而且即便是同一名受喻者,对于同一个
隐喻,在特定的情况下也有可能会解读出不同的隐喻意义,即往往会出
现“一喻多解”现象。
17


毛呜,《从认知视角看汉语名量词的隐喻现象》(2016),关于名
量词隐喻机制,作者从几个方面分析:同一关系、范畴化、隐喻功能。
想了解名量词与隐喻的关系,也是把名量词与名量词隐喻对比。作者他
这样解释:在转化为名量词之前,人们对名词所具有的语义特征已经有
了一定的认知。当名词转化为名量词时,这些语义特征会被认知主体有
选择地扩展到名量词中,这种语义的扩展过程就是通过隐喻完成。然后
他解释:
同一关系:名量词是由名词充当量词,由于词与词的组合除了受句
法功能的限制,还要受语义选择的限制,所以名量词与被修饰名词之间

要存在语义特征的“一致性”,即同一关系。这种语义的产生是一个动态
的过程,是伴随着人们的认知而显现的。观察角度不同,认知层次不同,
对于词义的概括就会不同。
(4)“一条新闻”、“一段新闻”、“一张新闻”,名量词“条”、
“段”、“张”有外形属性的语义特征根“新闻”结合。但由于不同的
时刻,场合对“新闻”的需求和认知,也就是说观察程度不同,认知层
次不同,对于名量词“条”、“段”、“张”使用也不同。
范畴化:作者是这样理解:范畴化过程是将不同事物归纳为同一
类别,也就是说,我们将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其之间
具有同一关系,可以纳入同一范畴。这一特征根语义特征有密切关系,
对语义特征的认知也就是对同一关系的识别。名量词与名词的搭配依赖
于这种同一关系,名量词根据名词的语义特征对名词所代表的概念进行
范畴化的表现。范畴化包含中心成员(范畴原型)和边缘成员以及从中
心成员向边缘成员扩展的过程。名量词的范畴化是从中心成员(范畴原
型)。隐喻是促进这种扩展的最基本的动因。从认知角度解释,就是人

18


们习惯用已知的概念或语言符号来认识和把握新的概念或事物,形成类
比认知。
(5)从“一片土地”到“一片笑声”、“一片景象”,“片”:名词,
本义是指劈开树木之类,主要有两个义项:指扁而薄的东西,指整体中
的一部分或从较大区域中划分出的较小区域。用作量词 时主要称量又薄
又平的事物。中心成员是“土地”,有[+扁薄] 语义特征,扩展道“笑
声”、“景象”通过隐喻河认知过程。
隐喻功能:隐喻是名量词产生的重要途径。隐喻涉及到两种事物或
两类概念,当把两类完全不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时,往往会造成语义上
的冲突。比如 “一线生机”,“线”和“生机”是不同概念、不同语义
场但由于两者在外形和认知心理上的相似,便出现了部分语义特征转移

的现象, 所以造成名量词隐喻结构。
隐喻实现了名量词与名词的互动。在量词短语中,名词充当本体,
名量词充当喻体,喻体的某些特征通过隐喻映射转移到本体上,这一过
程是两者互动的结果。“隐喻”、“名量词”、“名词”互动过程是怎
么样?首先,量词的具体意义被削弱,比如“一叶扁舟”,“叶”的具
体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被削弱,只剩下最典型最突出的特点来指代
整个事物,两者在认知上都有扁长的特点,这种特点实际上是一种抽象
概念的意义,也蕴含有人们的一种审美趋向。其次,名量词的部分语义
特征流向名词。比如“一丝希望”,名量词表量的作用减弱,表形的作
用增强。隐喻中暗含了人们的联想和情感的表达,以“丝”的具体,细
小形容“希望” 的渺茫,“希望”又是抽象概念,那么“丝”就把抽象
的概念具体化,从而而显示出量词的形象色彩。

19


1.2 现代汉语名量词隐喻研究成果
1.2.1 汉语名量词隐喻研究
关于隐喻这个方面的研究,西方语言学家已经有很多专著、作品。
他们不仅研究关于语言方面,还研究隐喻文化。人们通过映射用自己熟
悉的认知域来认识不熟悉的认知域,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隐喻不
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
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汉语隐喻研究的历史很早以前就有。最早的叫做古典修辞隐喻研究。
其内容主要注重在隐喻的修辞学研究。到了 12 世界,第一次明确提出
“隐喻”类型是南宋陈骙。他在“比喻十法”对语言形式上进行了具体
分类,区分了直喻、隐喻的简喻等类型,是现代修辞学意义上的比喻研
究理论的基础。隐喻长期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来研究,直到 20 世纪 90 年
代初,赵艳芳、王寅等学者将西方尤其是英语国家的认知语言学和隐喻
认知理论引入,中国隐喻研究才开始转向认知。

汉语近代隐喻研究结果,有两部修辞学著作:唐钺的《修辞格》
(1923)和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1932)。他们已经区别了明喻与隐喻
等辞格异同,尤其提到隐喻义因习用日久可以成为词语本义,把隐喻的
修辞研究和语义研究结合起来。
当代汉语隐喻研究结果,对语言与隐喻的关系、隐喻形成的基础、
隐喻义的理解以及日常隐喻与诗性隐喻等问题进行理论探讨。21 世纪后,
因为受西方语用学和认知隐喻等理论视角的引入,汉语修辞学界不再固
守传统研究视角。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2007) 在借鉴
Fauconnier 等人“合成空间”理论基础上,集中探讨了隐喻认知凸现、

20


隐喻主体构建和解读隐喻过程的自洽原则。在整合维索尔伦关于适应性
语境相关成分的分析,徐慈华《选择与适应-汉语隐喻的语用综观研究》
(2009)和胡礼全、黄华新、陈宗明等学者构建了隐喻生成与理解的基本
分析框架。
黎锦熙、刘世儒《汉语语法教材》(1959)提出关于名词和名量词
概念。在《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何杰给名量词下的定义:“用于数词之
后,表示人和事物的量”。《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对“名词”的
解释。朱德熙在“语法讲义”说:“临时量词是借名词当量词用”。还有
很多文章、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已经对名量词隐喻进行研:
张颖炜,《汉语量词的隐喻化认知说略》(2009),文章已经提出
很多具体例子来分析一些名词(笔、脸、块、眼)在名量词隐喻结构
金枚,《汉语名量词的隐喻分类与对外汉语名量词教学》(2013),
文章把汉语量词的隐喻分成四大类:结构隐喻量词、方位隐喻量词、实
体隐喻量词、非隐喻量词,同时也指出其四大类对外汉语名量词教学运

吕玥军的《汉语名量词隐喻现象及其特点考察》(2012),在这篇
文章里,作者提出名量词隐喻现象的基本概念,同时把名量词隐喻分成

两大类:临时名量词和专用名量词
潘倩倩,《英语名量词的隐喻现象及其构建机制》(2015), 在
这篇文章里,作者已经对英语名量词隐喻进行分成两类,并指出其构建
机制

21


1.2.2 越南语名量词隐喻研究
吴雪凤,《越语成语、俗语的认知隐喻》,2017,博士论文,科学
社会学院,越南翰林科学社会院(Ngô Tuyết Phượng,《 Ẩn dụ tri nhận
trong thành ngữ, tục ngữ Việt Nam》,2017,Luận án tiến sĩ,Viện Hàn
lâm Khoa học Xã hội Việt Nam, Học viện KH XH), 作者在这篇文章这样
理解隐喻:很多人认为, 隐喻是诗歌、文学的创造和运用。现在,语言
专家把隐喻转向人们的认知,是认识过程的运动、是连接具体和抽象事
物。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然而,隐喻可以看为我
们了解这个事物通过另外的一个事物。
(6)

Quê hương tơi có con sơng xanh biếc
Nước gương trong soi tóc những hàng tre
Tâm hồn tơi là một buổi trưa hè
Tỏa nắng xuống lịng sơng lấp lống.
(Tế Hanh - Nhớ Con Sơng Q Hương)
我的家乡有一条河,绿色的水
水很精洁,可以看出水底的竹子
我的心灵就象一个中午
在美丽的河上晒太阳
(祭享《想念家乡的河》)


(7)

Bóng bác cao lồng lộng
Ấm hơn ngọn lửa hồng

22


(Minh Huệ - Đêm nay Bác không ngủ)
胡志明主席的影子很伟大
比一顶灯火还温暖
(明惠《今晚胡主席不睡觉》)
上面的例子:“con sông‖ (一条河)、“buổi trưa hè‖(一个中午)、
“ngọn lửa‖ (一顶灯火)都属于隐喻现象。根据名量词 “顶”和“火
灯”形象的相同,所以我们有“ngọn lửa ”(一顶灯火)结构。
人们会把隐喻分为:形式隐喻、格式隐喻、品质隐喻、感觉转变隐
喻 或者如下:
名量词和名词的形式相同,比如:
(8)Cả gia tài chỉ có một lưỡi búa của cha để lại.(Thạch Sanh - Nguyễn
Đổng Chi, Vũ Ngọc Phan )
词译:全家财产只有父亲留下的一舌锤子。
意译:全家财产只有父亲留下的一把锤子。
(石生《阮董智、武玉藩》)
“một lưỡi búa‖ (词译:一舌锤子,意译:一把锤子)是名量词隐
喻结构。“lưỡi‖ – 舌:名词,口腔里的一部分,用来尝东西或发音。
“舌”也可以扩展到一些金属类,薄的物体,铁、锤、钻子、剪子、鉗
子、钢锉、刀子等工具。越南语还有“lưỡi dao‖(词译:一舌刀子,意
译:一把刀子)、“lưỡi kéo‖ (词译:一舌剪子,意译:一把剪子)、
“lưỡi kìm‖ (词译:一舌鉗子,意译: 一把鉗子)等也是这种搭配。
用另一个的事物,现象来描写另一个事物、现象,比如: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