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283 trang)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pitious rituals in tang and song china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2.57 MB, 283 trang )


唐宋吉礼变迁研究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PITIOUS
RITUALS IN TANG AND SONG CHINA





朱 溢
ZHU YI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09

唐宋吉礼变迁研究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PITIOUS
RITUALS IN TANG AND SONG CHINA



朱 溢
ZHU YI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博士论文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09
Acknowledgements
I would like to dedicate my sincerest gratitude to my supervisor, Prof.
Lee Cheuk Yin, not only for his enthusiastic encouragement and
attentive instruction in my research activities, but also for his
constant care in my daily life. I would also like to extend my thanks
to Prof. Su Jui-lung and Prof. Ong Chang Woei, the other two
committee members, for their help throughout the writing of my PhD
dissertation.
Many research works in Japanese cited in my dissertation were
collected from Japan. I am deeply indebted to those who had helped
me in Japan. It was Prof. Kaneko Syuichi who invited me to have an
academic journey in Japan and introduced me to the Japanese
historians working on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Because of Prof.
Hirase Takao, I was allowed to use the resources at the libraries of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Mr. Sun Zhengjun helped me a lot when I
stayed in Kyoto. I also benefit from the advices and offprints of Prof.
Seo Tatsuhiko, Prof. Watanabe Shinichiro, Prof. Iwami Kiyohiro, Dr.
Egawa Shikibu and Ms. Kaneko Yuki.
My thanks also go to Prof. Wang Xiaofu, Prof. Deng Xiaonan, Prof.
Wu Liyu, Dr. Wang Ruilai and Dr. Gao Keli for their encouragement
and advices.
In addition of the libraries in Japan, I made full use of the NUS
Libraries and the Library of Center for Research on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at Peking University. The help of the staff at these libraries
are appreciated.
I would like to thank Ms. Liu Zengjiao, Mr. Wu Xusheng and Mr.
Yang Jun for sharing my happiness and sadness in the past four years.
Last but not the least,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deepest thanks to
my parents for their unconditional love and support. Therefore, I
dedicate the PhD dissertation to them.
i
目录

Acknowledgements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选题缘起 1
第二节 研究对象 2
第三节 唐宋礼制史研究回顾 8
第四节 问题意识 28
第二章 唐至北宋时期的大祀、中祀和小祀 31
第一节 大祀、中祀和小祀制度的建立 32
第二节 祭祀等级制的展开 33
一、斋戒 34
二、祭品 37
三、祭祀人员 40
第三节 大祀、中祀和小祀祭祀对象的变化 45
一、唐高宗武后时期 47
二、开元年间至唐末 50
三、北宋初年至英宗时期 53
四、神宗时期 59
五、徽宗时期 62
第四节 小结 67

第三章 唐至北宋时期的郊祀礼仪 69
第一节 从郊丘之争到天地分合之争 70
一、唐前期郊祀礼仪的演进与郊丘之争的终结 70
二、天地合祭的出现及其制度化 78
三、北宋后期的天地分合之争 84
第二节 皇帝的南郊亲祭 97
一、三大礼的形成及其争议 99
二、南郊五使的出现和展开 105
三、南郊亲祭与国家秩序 109
第三节 小结 127
第四章 唐至北宋时期的太庙祭祀 131
第一节 庙数问题及其对郑王之争的超越 133
一、太庙庙数变化的概况 134
二、始祖问题及其对太庙庙数的影响 141
第二节 太庙的私家宗庙倾向 152
一、太庙管理机构的异动 152
二、祭祀人员的变化 156
三、皇后的祔庙问题 160
四、常馔问题 173
第三节 太庙的禘祫礼仪 184
一、禘祫礼仪中的东向问题 185
二、别庙与禘祫 188
三、禘礼的终结 192
第四节 小结 196
第五章 唐至北宋时期的释奠礼仪 199
第一节 唐以前释奠礼制的归属及其与帝位继承的关系 201
第二节 唐前期释奠礼仪的归属和学术传统的仪式呈现 205
第三节 孔庙释奠礼仪与儒家学术传统的进一步结合 214
一、晚唐五代国子监释奠礼仪的维系 214
二、晚唐五代州县释奠礼仪的运行 216

三、释奠礼仪在北宋地方社会的深入展开 220
四、儒学复兴与北宋后期孔庙神位的变化 227
第四节 晚唐至北宋的武庙释奠礼仪 230
第五节 小结 238
第六章 结论 241
参考文献 249

























表格
表一 隋至北宋大祀、中祀和小祀的祭祀对象 45
表二 唐后期皇帝亲郊颁赦地点一览 114
表三 唐代配享功臣表 182
表四 北宋配享功臣表 184
ABSTRACT
Beginning from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the system of Chinese
state rituals was organized in the form of Five Categories of Rituals:
Propitious Rituals, Ritual for Guests, Army Rituals, Felicitation
Rituals and Rituals of Ill Omen. Among the Five Categories of
Rituals, the Propitious Rituals, which mainly consisted of various
official sacrifices,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and constituted
almost half of the whole state rituals. In the Tang and Song, the
Propitious Rituals experienced tremendous changes. The dissertation
is to discuss how the Propitious Rituals evolved as a set of the
official sacrifice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dissertation comprises six chapters. Chapter 1 reviews the
related works and presents the research issues. Chapter 2 investigates
the System of Major Sacrifices, Medium Sacrifices and Minor
Sacrifices that formed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Propitious Rituals.
Emphases are placed on how the sacrificial hierarchy was
implemented in the ritual performance and how the objects of the
system altered. Horizontally, there were four kinds of rituals in the
Propitious Rituals: Rituals of Heavenly Deities, Rituals of Earth
Deities, Rituals of Human Deities and Shidian Rituals. The
representatives were respectively the Southern Suburban Rituals, the
Northern Suburban Rituals, the Ancestral Temple Rituals, and the
Confucius Temple and Military Temple Rituals, which are examined
in the next three chapters. Chapter 3 discusses the Suburban Rituals,
which were the most significant rituals in imperial China, since the

Southern Suburban Rituals and the Northern Suburban Rituals are
often studied together. Beyond the debate between Zheng Xuan and
Wang Su on whether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Suburban Rituals
were the Round and Square Altar Rituals, the debate focus of the
Suburban Rituals was concentrated on whether Heaven and Earth
ii
iii
should be worshipped together or separately. Behind the swift of
point at issue was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Suburban Rituals
hosted by emperors and those hosted by related bureaucratic
apparatus. Chapter 4 analyzes the Ancestral Temple Rituals, the next
most important rituals to the Suburban Rituals. The stresses are on
how the Ancestral Temple Rituals overstepped the debate between
Zheng Xuan and Wang Su on the number of Ancestral Temples, and
how the human elements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formulaic
Ancestral Temple Rituals. Chapter 5 discusses how the Confucius
Temple Rituals turned into a propitious ritual from a felicitation
ritual, how they were used to display the academic traditions of
Confucians, and how the Military Temple Rituals emerged and
changed. The final chapter discusses how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pitious Ritual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tate rituals.


唐宋吉礼变迁研究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文化博大精深,涵盖面非常广
泛,在前近代时期几乎是无处不在。《礼记·曲礼上》就有“道德

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
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
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
庄”的观念。
1
可以看到,在古人的心目中,无论是陶冶道德情操
还是规范社会习俗,无论是维持社会成员的身份等级还是裁决他们
之间的纷争,无论是国家机器的运转还是人与神灵世界的沟通,都
离不开礼的作用。进入帝制时代后,这一观念也没有变过。可以说,
礼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粹,也是中国传统社会有效运转的软性约束
力量。
正是因为这种极端重要性,礼成为中国古代士人最为关心的话
题之一,因而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字记载。对于今天的学人来说,
礼同样是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课题,相关论著也是层出不穷。
在与礼有关的研究成果中,经学史取向的研究蔚为大宗,其中以三
《礼》学的研究最为突出。三《礼》学有着两千多年的传承和积累,
自然是非常理想的研究对象,成果丰硕也在情理之中。但是,礼是
多层面的、立体的,除了三《礼》学,其他方面的研究也需要切实
的加强。
礼,既涵盖诸多宗教性或非宗教性的典礼和仪节,也包括社会
成员应当普遍接受并遵循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人类秩序。因为

1
[汉 ]郑玄注,[唐 ]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卷 1,页 14。
1
国家权力的介入,在那些传统的典礼和仪节中,有了礼制和礼俗之
分。两者的分野在于:礼制是朝廷以礼典或相关法令的形式颁布的
礼仪活动规则,礼俗是由社会习俗支撑的礼仪行为。礼制和礼俗之
间并非绝然对立,而是时有沟通的,也有一些礼仪内容兼跨这两个

领域,但两者的界限还是相当分明。礼制属于典章制度,因此礼制
史研究是制度史研究的一个分支。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礼仪制度一直是极受关注的话题,
它是王朝合法性和意识形态的一种表达,也是士大夫政治理想的一
种寄托,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礼制的重要性也体现在文献的数量
上,与国家礼制的文本规定、实际运作以及由此带来的争论有关的
文献记载是极其丰富的。在中国古代,史书写作与历史研究并非截
然两分,因此很多传世文献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研究性质。例如,
杜佑的《通典》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将过去的礼制进行了分门
别类的整理,并加以注释考辨。清人秦蕙田的《五礼通考》是这方
面最杰出的代表。然而,礼制进入现代学者的研究视野却是很晚近
的事情,礼制史研究成为一个研究领域,更是只有短短的三四十年
时间。经过学者们的努力,礼制史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
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但是,礼制史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
学术价值,又有数量众多的原始史料在后面支撑,这一领域的研究
潜力需要而且可以进一步开掘。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为了清楚地说明论文的研究对象——吉礼,我们需要了解吉礼
在中国礼制史上的位置,这样才能对吉礼的概念及其时间有效性有
一个准确的认识。
在中国早期文明的形成时期,源于风俗习惯的礼仪就已经产
生,并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制度化,成为一种重要的治国措施。周代
便是以礼乐制度著称。
2
与后世精致的礼制架构相比,先秦的礼制

2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页 229-357。
2

还非常粗陋,这中间经过了很多曲折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可
以概括为,在精神内核上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指导地位;在形式上逐
渐精致化,最后建立了五礼体系。
直到西汉末年之前,方术还深刻地影响着帝国礼制的运行。在
汉武帝统治时期,最重要的祭祀礼仪是雍的五帝祭祀、甘泉的太一
祭祀和汾阴的后土祭祀,这些都带有明显的方术色彩,这正是西汉
末年的礼制改革所要改变的。
3
在西汉末年,尤其是王莽统治时期,
儒家士大夫推动了郊祀和宗庙的改革,在这两项最重要的礼仪制度
上确立起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
4
新莽政权虽然很快被推翻,但是
其政治遗产被东汉继承,礼制与儒家思想的结合更为稳固。
“五礼”一词出现甚早,如《尚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
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
5
不过,
《尚书》没有具体说明五礼的含义。在成书较晚的《周礼》中,五
礼的含义开始变得清晰。《周礼·春官·大宗伯》: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
月、星、辰,以槱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
五祀、五岳,以貍沈祭山林、川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以肆
献祼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
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
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

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覜曰视。
以军礼同邦国,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

3
金子修一,《古代中国と皇帝祭祀》(东京:汲古书院,2001),页 86-94。
4
板野长八,《儒家成立史の研究》(东京:岩波书店,1995),页 216-227;
金子修一,《古代中国と皇帝祭祀》,页 94-99、 106-108。
5
[汉 ]孔安国传,[唐 ]陆德明音义,[唐 ]孔颖达疏,《尚书注疏》(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1999),卷 2,页 59-60。
3
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婚冠之礼,
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
宾客;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
6


《周礼》成书于西汉时期,
7
它并不全是西周典章制度的如实记载,
在很大程度上是当时儒生礼制理想的反映。《周礼》中的五礼从一
种观念最终变为国家礼仪制度的基本框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汉代建立后,学术以今文经学为正统,在礼学领域的表现就是
以《仪礼》为经。在《仪礼》中,礼仪有冠、婚、丧、祭、乡和相
见六类。《仪礼》的缺陷是它无法完全囊括汉代的国家礼仪制度,
所以有一部分礼制超出了《仪礼》的范围,这在正史写作中有充分
的反映:《史记》有〈礼书〉,也 有〈 封 禅 书 〉;《汉书》有〈礼乐志〉,
也有〈郊祀志〉;《续汉书》有〈礼仪志〉,也有〈祭祀志〉。《仪礼》

又称《士礼》,所以梁满仓称汉代的国家礼仪体制为“超《士礼》
礼制”。
8

后来,因为古文经学的崛起乃至胜利,《周礼》的地位不断上
升,到了魏晋南北朝,已经超越了《仪礼》和《礼记》,具有了礼
经的地位。与《仪礼》相比,《周礼》显然更符合大一统帝国的需
要:《仪礼》记载的是古代士大夫的礼仪,汉朝将这些礼仪推衍应
用到皇帝身上,以此来建立国家礼制;《周礼》建构了一套比《仪
礼》庞大复杂的体系,并且与整个国家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9
随着《周礼》的地位不断凸显,五礼观念逐渐用于国家礼制实践。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五礼体系取代了“超《士礼》体制”,成为国

6
[汉 ]郑玄注,[唐 ]陆德明音义,[唐 ]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1999),卷 18,页 450-470。
7
关于《周礼》的成书年代,参见彭林,《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考》(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页 82-90、 229-256。
8
梁满仓,《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页 127-128。
9
梁满仓,《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页 67-72。
4
家礼制的基本架构,并在隋唐时期定型。
10



吉礼是五礼之首,尽管五种礼仪的排列顺序和相对地位发生过
变化,
11
但吉礼在五礼体系中的首席地位一直不变。在五礼之中,
吉礼的内容和篇幅也是最多的,在整部礼典中占了一半左右。例如,
在 150 卷的《大唐开元礼》中,吉礼占了 75 卷;北宋末年的《政
和五礼新仪》共 220 卷,吉礼有 111 卷。吉礼中的绝大多数内容都
与祭祀有关,可以说吉礼的主体部分是制度化的祭祀礼仪。在先秦
时代,祭祀是社会中的头等大事,《左传》之中就有“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的说法,
12
祭祀的重要性尚列于武力征讨之前。进入帝
制时代后,祭祀活动的重要程度有所下降,但仍然是维系国家和社
会运行的一项关键机制。在儒家的思想观念中,宇宙间的万事万物
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礼制是促进天、地、人和谐共处的必要途径。
《礼记·礼运》:“故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也。故祭帝于郊,所以定
天位也;祀社于国,所以列地利也;祖庙,所以本仁也;山川,所
以傧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
学,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
故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焉;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焉;礼行于祖
庙,而孝慈服焉;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故自郊社、祖庙、山
川、五祀,义之修而礼不藏也。”
13
到了唐代,传统的儒家宇宙观
仍然是礼制存在的首要依据。
14
与偏重于人伦的宾礼、军礼、嘉礼
和凶礼相比,吉礼起到了沟通人间与神界的作用,集中地体现了儒
家宇宙观。
在中国古代,既有官方举行的祭祀,也有某些社群组织的祭祀,


10
梁满仓,《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页 126-146。
11
在《周礼》中,五礼的顺序是吉、凶、宾、军、嘉,这在魏晋南北朝时
期得到了遵循。唐太宗贞观年间制定《贞观礼》时,五礼顺序调整为吉、
宾、军、嘉、凶,奠定了以后这五种礼仪之间的相对地位。
12
[周 ]左丘明传,[晋 ]杜预注,[唐 ]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
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卷 27,页 755。
13
《礼记正义》,卷 22,页 705-706。
14
David L. McMullen, “Bureaucrats and Cosmology: The Ritual Code of
T’ang China”, in David Cannadine and Simon Price, eds., Ritual of Royalty:
Power and Ceremony in Traditional Societ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pp.215-216.
5
对象和仪式也各有不同。哪些祭祀活动属于吉礼,是由礼典和相关
法令来认定的。尽管吉礼与国家祭祀有很多重合之处,但是这两个
概念并不等同。并非所有的国家祭祀礼仪都在吉礼的范畴内,例如
军礼和嘉礼中也有祭祀内容,还有一些官方祭祀行为甚至不在国家
礼制的范围内。在中国古代,吉礼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很明确的概
念,而且更具系统性,更适合作为研究对象。
从时间范围来看,我们的研究横跨唐代、五代和宋代。尽管学
界对唐宋时期的社会性质持不同的看法,但基本上都同意中国社会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重大转折。以日本的东洋史学界为例,京都学派
对中国历史的分期以文化形态为原则,在这一分析框架下,中国在
唐宋时期从中古社会进入近世前期社会;东京学派的历史分期看重
生产关系,在他们看来,唐宋时期经历了上古社会向中古社会的转

变。
15
从世界范围看,京都学派的看法得到了更多的共鸣,朝向现
代性的唐宋社会变迁成为一个极受关注的话题。唐宋变革论的叙述
模式已经发生了不少变化,现代性的探讨逐渐退出,
16
但是唐宋社
会转型的探讨仍然经久不衰。针对唐宋诸多历史现象,除了断代性
的专题研究,不少学者们还尝试跨越朝代限制,来进行某个历史主
题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7
尽管我们的唐宋吉礼研究不

15
谷川道雄,〈总论〉,收入谷川道雄编《战后日本の中国史论争》(名古
屋: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1993),页 13-19。
16
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国学术》第 3
辑(2000),页 63-87;罗袆楠,〈模式及其变迁——史学史视野中的唐宋
变革问题〉,《中国文化研究》2003 年夏之卷,页 18-31。
17
重要的专著有周藤吉之,《唐宋社会经济史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
会,1965);佐竹靖彦,《唐宋变革の地域的研究》(京都:同朋舍,1990);
Peter K. Bol, “This Culture of Ours”: 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赵雨乐,《唐宋变
革期军政制度史研究:三班官制之演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赵雨乐,《唐宋变革期之军政制度:官僚机构与等级之编成》(台北:文史
哲出版社,1993);大泽正昭,《唐宋变革期农业社会史研究》(东京:汲古
书院,1996);堀 敏 一 ,《唐末五代变革期の政治と经济》(东京:汲古书院,
1999);邱添生,《唐宋变革期的政经与社会》(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长沙:岳麓书社,
2003);大泽正昭,《唐宋时代の家族·婚姻·女性:妇は强く》(东京:明
石书店,2005)等等。单篇论文更是不计其数,其中有一篇文章特别值得
留意,即 Robert M. Hartwell, “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6
以回应唐宋变革论为主要目标,但是唐宋政治、经济、社会、思想
文化等方面的变迁,构成了这一时期吉礼之承继和兴替的历史舞
台。礼仪制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时代的变迁也必然会直接或间接
地与之产生互动效应。
在时间上,本篇论文不会覆盖整个唐宋时代,而是以唐朝建立
至北宋灭亡为界。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唐至北宋时期的礼仪
制度具有很强的承接性。太祖时期颁布的《开宝通礼》就是“本唐
《开元礼》而损益之”而成的。
18
我们再来看北宋中期的礼典《太
常因革礼》的成书过程:“至嘉祐中,欧阳修纂集散失,命官设局,
主《通礼》而记其变,及《新礼》以类相从,为一百卷,赐名《太
常因革礼》,异于旧者盖十三四焉。”
19
《开宝通礼》是以《开元礼》
为基准的,可见《太常因革礼》受《开元礼》的影响不小。北宋末
年《政和五礼新仪》的编修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摆脱唐代礼制的影
响:“遭秦变古,书缺简脱,远则开元所纪多袭隋余,近则开宝之
传间存唐旧。在昔神考,跻时极治,新美宪章,是正郊庙,缉熙先
猷,实在今日。”
20
但是,这也从反面体现了唐代礼制在北宋时期
持久的影响力。以上这些事实,都反映了唐和北宋礼仪制度之间紧
密的正向和反向的关联。
唐和北宋吉礼制度的关系更是密切。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吉礼

制度发生了不少影响深远的变化。北宋建立后制定的各项吉礼制度
主要承袭自中晚唐和五代,此后又沿着中晚唐以来的轨迹继续向前
发展。自从宋神宗统治时期开始到北宋末年,礼仪制度经历了大规
模的改革。北宋后期的吉礼制度既有延续并放大中晚唐以来吉礼演
化趋势的一面,同时又在某些方面设法改变乃至逆转这些趋势。这
既使北宋后期的吉礼制度呈现出非常多元的面貌,也充分说明唐与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750-1550”,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2:2 (1982), pp.365-442.
18
[元 ]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卷 98,〈礼志一〉,页
2421。
19
《宋史》,卷 98,〈礼志一〉,页 2422。
20
[宋 ]郑居中等,《政和五礼新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647 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卷首,页 4。
7
北宋吉礼制度的深刻联系。到了南宋,程朱理学的介入使吉礼制度
的变迁呈现出新的面貌。从礼制史的角度看,唐至北宋是吉礼变迁
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因此本文的时间范围限定于此。

第三节 唐宋礼制史研究回顾
在中国传统社会,礼仪制度是一个王朝立国政策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统治合法性和治国理念的一种表达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
的研究价值。然而,礼制史研究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
界更为关注的是《周礼》、《礼记》和《仪礼》这三部儒家礼仪经典,
帝制时期礼仪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却少有人研究。近三四十年来,这
种状况逐渐得到了改变,礼制史研究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越
来越多的学者参与这一领域的研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特别是唐代礼制研究的进展十分引人瞩目。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唐
宋礼制史研究的成绩,这有助于我们看清研究现状和潜在的创新之
处。
我们先来看断代性的礼制研究著作。这方面有陈戍国的《中国
礼制史》隋唐五代卷、宋辽金夏卷和任爽的《唐代礼制研究》,
21
但都是问题多多。陈戍国的两本著作主要论述了祭祀、丧葬、军事、
外交等方面的礼仪,但是作者对唐宋礼制的时代背景和研究状况都
不熟悉,静态描述多于动态分析,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吸收甚少,这
些都限制了其研究价值。任爽在书的上编“唐代礼制的基本内容及
其演变”只将正史礼志的材料略加分类,并未进行细致的分析,下
编“礼制与唐代社会”对礼制与社会、法律、政治的关系有一定深
度的探讨。总的来看,此书对礼制本身的研究远远不够。在论述唐
代礼制发展脉络方面,成就最大的是麦大维(David L. McMullen)。
他在专著中辟出一章讨论唐代的礼制变迁,对礼典的修撰、国家礼
仪与科举考试的关系、唐前期的封禅和明堂礼仪、唐后期的祖先祭

21
陈戍国,《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中国礼制史·宋辽金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任爽,《唐代
礼制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
祀礼仪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精彩的分析,并且揭示了唐代士人礼仪观
念的转变,即他们的关注点如何从礼仪的宇宙观意义转向其教化作
用和社会意义。
22
虽然篇幅不算很长,但是这篇作品线索清楚,解
读深刻,唐代礼制的整体面貌得到了清晰的展示。
唐宋礼制史研究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专题研究上。这些专题研究
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一个时期内礼仪制度的综合研

究,尤其是关于礼典的研究;第二类是五礼制度中各种仪式的个案
研究;第三类是无法归入以上两类的重要成果,主要有礼仪空间和
国家的地方祠祀政策两个话题。
首先来看第一类礼制研究的成果。陈寅恪是最早运用现代史学
方法研究隋唐礼制的学者。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他揭示
了隋唐礼制的源流问题,即隋代在政治上承继北周,但是在礼仪制
度上采用了梁陈和北齐的仪注。梁陈和北齐的礼制都有汉魏晋和南
朝前期的制度底蕴,又各自有所发展。隋代礼制对唐代影响极大,
就是盛唐时代的《开元礼》也间接受其影响。
23
在研究方法上,陈
寅恪较少触及具体的礼制,主要通过制定礼仪的士人来勾勒礼制的
流变,可谓是政治史取向的礼制史研究。探讨唐代前期礼仪制度的
另一部经典作品是魏侯玮(Howard J. Wechsler)的 专 著 。他 运 用 西
方社会科学的理论,以唐朝建立至高宗时期郊祀、太庙、即位、明
堂、封禅、巡狩、先代帝王和帝陵礼仪为中心,兼及童谣、历法,
探讨了唐朝的统治合法性如何通过这些活动得以建构。他的研究揭
示了汉唐间国家礼制的深刻变化:礼制背后“天下为公”观念的成
长;用先代帝王祭祀和政治家族崇拜,改变了过去以皇族祖先为统
治合法性来源的做法;昊天上帝地位的强化,为不断增强的皇权提
供了有力的解释。
24


22
David L. McMullen, State and Scholars in T’ang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113-158.
23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页
4-81。

24
Howard J. Wechsler, Offerings of Jade and Silk: Ritual and Symbol in the
Legitima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9
唐前期颁布过三部礼典——《贞观礼》、《显庆礼》和《开元礼》。
高明士探讨了武德祠令和《贞观礼》的制定情况,并且指出,《贞
观礼》对隋代《开皇礼》的修正使唐代自身的立国政策得以确立。
25
吴丽娱强调了《贞观礼》对《开皇礼》的继承以及由此体现出来
的北朝特色,并通过新增的“二十九条”分析了《贞观礼》对南北
礼制的融合,以及从世族社会到官僚社会的转变在礼制上的反映。
26
岛一通过分析贞观年间朝廷在太庙、明堂、丧服等问题上的争论
与《礼记正义》的内容,揭示了朝廷内部在制礼依据和对《礼记》
的价值判断上存在的分歧。
27

近年来,《显庆礼》也吸引了学者的兴趣。史睿通过《显庆礼》
颁布前后礼典和法典的频繁修改,指出了这一时期礼典与法典趋于
统一的事实。
28
吴丽娱讨论了武后对《显庆礼》施加的影响,以及
由此带来的帝后礼仪的强化。
29

《贞观礼》和《显庆礼》早已佚失,所以只能依靠其他史书中
的只言片语来推测,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研究的深度也受到限制。
《开元礼》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礼典,而且保存完好,这为
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界因此积累了丰富的成果。麦大维除了

分析《开元礼》的内容,还通过阐述中古国家礼仪的发展脉络来揭
示其意义。在他看来,儒家性质的礼仪是唐代国家生活的中心,传
统的儒家宇宙论和中古官僚政治共同促成了它的演化,这在《开元
礼》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30
赵澜论述了《开元礼》撰修的背景、内

25
高明士,〈论武德到贞观礼的成立——唐朝立国政策的研究之一〉,收入
中国唐代学会编《第二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3),页 1159-1214。
26
吴丽娱,〈关于《贞观礼》的一些问题——以所增“二十九条”为中心〉,
《中国史研究》2008 年第 2 期,页 37-55。
27
岛一,〈贞观年间の礼の修定と《礼记正义》〉(上),《学林》第 26号( 1997),
页 27-49;〈贞观年间の礼の修定と《礼记正义》〉(下),《立命馆文学》第
549 号(1997),页 37-70。
28
史睿,〈《显庆礼》所见唐代礼典与法典的关系〉,收入高田时雄编《唐
代宗教文化与制度》(京都:京都人文科学研究所,2007),页 115-132。
29
吴丽娱,〈《显庆礼》与武则天〉,《唐史论丛》第 10 辑( 2008),页 1-16。
30
David L. McMullen, “Bureaucrats and Cosmology: The Ritual Code of
T’ang China”, pp.181-236.
10
容和影响等问题。
31
姜伯勤讨论了《开元礼》与士人书仪的交互作

用。
32
甘怀真以《开元礼》为例,讨论了“气化宇宙观”对天神的
农业神衹特征的影响。
33
杨华研究了在制定《开元礼》的过程中,
朝廷如何在一些关键礼制上对郑玄和王肃的学说进行取舍。
34
刘安
志在《开元礼》的性质和行用问题上有深入分析,他对《开元礼》
与仪注关系的看法尤其值得重视。
35
张文昌以《开元礼》为中心,
研究了汉唐间礼典的编纂与礼仪的传承。
36
在探讨《开元礼》的论
著中,以吴丽娱的系列论文最为重要。在《开元礼》的修撰缘起上,
吴丽娱突破了《开元礼》折中《贞观礼》和《显庆礼》的传统观点,
指出太宗后期到高宗朝有着完全不按《礼记》和郑玄学说定礼的倾
向,从疑注上升到疑经,《开元礼》“改撰《礼记》”的做法就是这
一思潮的延续;关于《开元礼》的修撰过程,吴丽娱重点关注了《开
元礼》颁布前两年的变化,特别是诸多礼制争议的理顺和新的礼仪
内容的添加;在《开元礼》是否行用的问题上,吴丽娱考察了中晚
唐和五代的礼制实施状况,对此进行了精彩的辨析。
37

唐后期没有编修礼典,但是礼官的礼书写作并没有中断。姜伯
勤指出,为了应对唐后期的变局,朝廷在礼仪上作了不少调整,强
调王朝的正统性和中央集权的绝对性,同时礼书逐渐呈现仪注化和
庶民化的趋势,贞元、元和时期那些礼书的意义由此得到了精彩的


31
赵澜,〈《大唐开元礼》初探——论唐代礼制的演化历程〉,《复旦学报》
1994 年第 5 期,页 87-92。
32
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页 425-441。
33
甘怀真,《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喜马
拉雅基金会,2003),页 177-198。
34
杨华,〈论《开元礼》对郑玄和王肃礼学的择从〉,《中国史研究》2003
年第 1 期,页 53-67。
35
刘安志,〈关于《大唐开元礼》的性质及行用问题〉,《中国史研究》2005
年第 3 期,页 95-117。
36
张文昌,《唐代礼典的编纂与传承——以〈大唐开元礼〉为中心》(台北: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8)。
37
吴丽娱,〈营造盛世:《大唐开元礼》的撰作缘起〉,《中国史研究》2005
年第 3 期,页 73-94;〈新制入礼:《大唐开元礼》的最后修订〉,《燕京学
报》新 19 期( 2005),页 45-66;〈礼用之辨:《大唐开元礼》的行用释疑〉,
《文史》第 71 辑(2005),页 97-130。
11
阐释。
38
张文昌通过《大唐郊祀录》的编修,探讨了贞元年间礼制
秩序的重建。
39

唐后期礼制发展的全面探讨来自吴丽娱,她对《开
元礼》的原则在中晚唐的恢复、新的礼仪内容的补充、国家权威和
皇帝尊严在礼仪中的体现、礼仪机构的变化、礼仪与律令格式等重
大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论述了中晚唐的礼仪制度是如何适应政
治局势变化的。
40

与唐代相比,学界对宋代礼制发展脉络的探讨尚不够充分,但
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观。楼劲根据其他史书中的片断记载,分析了早
已佚失的《开宝通礼》的内容体例、与《开元礼》的沿革关系及其
行用情况;对前三朝的诸多礼仪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强调
了五代礼制对宋代的影响,并分析了“宋承唐制”说兴起的思想史
背景;通过宋初三朝礼例的研讨,指出北宋礼制形态演变的轴心不
再是礼典和令式,而是以例为代表的新的发展样态。
41
小岛毅通过
《政和五礼新仪》探讨了北宋末年国家祭祀的特征,及其与唐代和
明代的差异。
42
张文昌针对唐宋时期礼典的编纂、行用、性质等问
题,进行了有深度的研究。
43

下面,我们来看五礼体制下各种礼仪和相关制度的研究成果。
在五礼之中,吉礼的内容最丰富,因而吉礼的研究成果最多,而且
极具深度。吉礼之中最重要的是郊祀礼仪和太庙礼仪,它们是王朝
统治合法性和儒家宇宙观的重要表现形式,堪称国家礼制的两大支

38
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页 442-458。

39
张文昌,〈唐德宗重建礼制秩序与《大唐郊祀录》的编纂〉,《兴大历史
学报》第 19 期(2007),页 1-44。
40
吴丽娱,〈礼制变革与中晚唐社会政治〉,收入黄正建编《中晚唐社会与
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页 108-267。
41
楼劲,〈关于《开宝通礼》若干问题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
究所学刊》第 4 集(2007),页 411-437;〈宋初礼制沿革及其与唐制的关
系——兼论“宋承唐制”说之兴〉,《中国史研究》2008 年第 2 期,页 57-76;
〈宋初三朝的礼例与礼制形态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
第 5 集(2008),页 157-189。
42
小岛毅,〈宋代の国家祭祀——《政和五礼新仪》の特征〉,收入池田温
编《中国礼法と日本律令制》(东京:东方书店,1992),页 463-484。
43
张文昌,《唐宋礼书研究——从公礼到家礼》(台北:台湾大学历史学研
究所博士论文,2006)。
12
柱。在唐代郊祀和太庙礼制的研究中,金子修一均处于领先地位。
他对汉唐时期的郊庙祭祀制度进行了非常系统的研究,目的在于透
过郊庙礼仪探讨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质。就唐代郊庙祭祀而言,
金子修一除了分析其来源和变迁大势外,还特别关注皇帝亲祭的问
题,深入考察了皇帝亲祭与有司摄事的差异、皇帝亲祭的现实政治
目的、玄宗天宝年间形成的太清宫——太庙——南郊系列皇帝亲祭
等问题,这些研究都直指皇帝制度的特质。
44
小岛毅的中国古代郊
祀制度研究在唐宋时期着墨较多,对唐宋郊祀的配侑原则、北宋末
年的天地分祭与合祭之争等重大问题都有精彩分析。

45
在唐代的太
庙祭祀方面,还有不少研究成果值得重视。郭善兵的唐代太庙礼制
研究较为全面,但论述结构过多参照《旧唐书·礼仪志》,自己对
这一制度的把握不够。
46
户崎哲彦以庙制为中心,展示了唐代太庙
祭祀的大体趋势;还重点分析了唐代几次禘祫之争,指出争论的背
后是血统原理向实绩主义原理的转变。
47
西冈市祐关注唐代太庙祭
祀程序中的诸多细节问题。
48
江川式部着重分析了祼礼和郁鬯在唐

44
金子修一,《古代中国と皇帝祭祀》,页 52-59、 172-195、 223-244;《中
国古代皇帝祭祀の研究》(东京:岩波书店,2006),页 67-97、 309-430。
45
小岛毅,〈郊祀制度の变迁〉,《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 109 册( 1989),
页 153-194。
46
郭善兵,《中国古代帝王宗庙礼制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页 372-439。
47
户崎哲彦,〈唐代における太庙制度の变迁〉,《彦根论丛》第 262、 263
号(1989),页 371-390;〈唐代における禘祫论争とその意义〉,《东方学》
第 80 辑(1990),页 82-96。
48
西冈市祐,〈释冬鱼:《大唐开元礼》荐新于太庙礼の荐新物その一〉,《国

学院中国学会报》第 38 卷(1992),页 74-90;〈《大唐开元礼》“荐新于太
庙”の礼仪复元:玄宗朝から宪宗朝までの准备〉,《国学院中国学会报》
第 40 卷(1994),页 32-42;〈唐代“荐新于太庙”の仪礼复元:《大唐开
元礼》を中心として〉,《国学院杂志》第 97 卷第 3 号(1996),页 16-27;
〈释蕨·笋·蒲白·韭:《大唐开元礼》の荐新物について〉,《国学院杂志》
第 97 卷第 8 号( 1996),页 56-69;〈《大唐开元礼》の七祀について〉,《国
学院杂志》第 97 卷第 11 号(1996),页 88-100;〈“二月甲午、亲享太庙”
の读解:记述の存否と日付を中心にして〉,《国学院中国学会报》第 43
卷(1997),页 33-45;〈銮驾の构成:“天宝元年二月甲午、亲享太庙”の
解读〉,《国学院大学纪要》第 37 卷(1999),页 35-56;〈省牲器·晨祼仪
礼の差异:時享仪礼の比较〉,《国学院杂志》第 100 卷第 10 号(1999),
页 13-25。
13
代宗庙享祭中的意义。
49
高明士从礼法的角度,探讨了魏晋至隋唐
时期太庙祭祀的意义。
50
吴丽娱的研究别开生面,论述了唐代太庙
祭祀吸收陵寝“事生”之法并融合民间信仰和道教崇拜的过程,并
将其看作宋代景灵宫与太庙并重的源头。
51

我们再来看宋代郊庙制度的研究成果。在郊祀制度方面,除了
前引小岛毅的文章外,另有两篇论文以此为主题。山内弘一梳理了
北宋郊祀礼仪的演变,尤其是北宋后期郊祀制度的改革。
52
杨倩描
主要关注宋代郊祀礼仪的附加部分,如大赦、赏军等问题。
53

在太
庙祭祀方面,山内弘一主要通过太庙帝后位次的变化,提供了北宋
太庙祭祀制度演变的大致线索。
54
张焕君研究了熙宁五年(1072)
至绍熙五年(1194)间太庙始祖问题的争论。
55

在郊庙祭祀研究中,研究者不但重视皇帝的角色,也开始关注
皇后的地位。小岛毅对皇后在郊祀礼仪中的角色有所讨论。
56
山内
弘一的北宋太庙祭祀研究,也将后妃的庙祠作为其中的一部分。
57
更深入的研究成果来自新城理惠。她指出,汉代以来太庙祭祀中嫡
妻的优越地位和“一帝一后”的原则,到了北宋被破坏,皇帝生母
在太庙祭祀中日渐受重视,作者将这些变化与北宋的政治斗争联系
起来考察,并将之看作是随着皇帝权力的加强,国家祭祀“私”的
一面的体现。
58


49
江川式部,〈唐の庙享と祼礼〉,《明治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纪要》第 55
册(2004),页 174-200。
50
高明士,〈礼法意义上的宗庙——以中国中古为主〉,收入高明士编《东
亚传统家礼、教育与国法(一):家族、家礼与教育》(台北:台湾大学出
版中心,2005),页 23-86。
51

吴丽娱,〈唐宋之际的礼仪新秩序——以唐代的公卿巡陵和陵庙荐食为
中心〉,《唐研究》第 11 卷(2005),页 233-268。
52
山内弘一,〈北宋时代の郊祀〉,《史学杂志》第 92 卷第 1 号(1983),
页 40-66。
53
杨倩描,〈宋代祭祀制度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88 年第 4 期,页 75-81。
54
山内弘一,〈北宋时代の太庙〉,《上智史学》第 35 卷( 1990),页 91-119。
55
张焕君,〈宋代太庙中的始祖之争——以绍熙五年为中心〉,《中国文化
研究》2006 年夏之卷,页 48-56。
56
小岛毅,〈郊祀制度の变迁〉,页 139-152。
57
山内弘一,〈北宋时代の太庙〉,页 104-108。
58
新城理惠,〈唐宋期の皇后·皇太后——太庙制度と皇后〉,收入野口铁
14
唐宋时期,除了郊祀和太庙礼仪外,君主对天地神祇和祖先的
祭祀还出现了新的形式。山内弘一的两篇论文,揭示了在道教的影
响下,用以体现皇帝尊崇天地和祖先的新祭仪——恭谢天地礼仪和
景灵宫祭祀在北宋的建立。
59
山内弘一对景灵宫皇帝图像的探讨,
后来得到了积极的回应。伊霈霞(Patricia B. Ebrey)将宋代的皇帝
图像崇拜的研究扩大到了全国范围,她认为,太庙不能完全满足皇
帝的祖先崇拜需求,所以皇帝通过图像崇拜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先的
情感。
60

针对伊霈霞提出的皇帝图像祭祀至北宋才出现的看法,雷
闻指出皇帝图像祭祀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并通过唐代皇帝图像在各
种祭祀场合的广泛使用情况,讨论了偶像崇拜如何成为佛教、道教
与国家祭祀的契合点。
61
吾妻重二对宋代景灵宫的研究,重点在于
景灵宫如何从一个纯粹的道教场所变成融合儒、道因素的祭祀空
间。
62

在唐宋时期,官僚的家庙祭祀是吉礼的一部分,从祖先崇拜的
角度看,与皇帝的太庙祭祀是相对应的。甘怀真全面探讨了唐代家
庙制度的渊源、家庙的祭祀原则、祭祀礼仪、建筑形式、设置地点
等问题,并阐述了封建宗庙制与皇帝制度之间的复杂关系。
63
赵旭
讨论了唐宋时期官方制定的家庙礼制的衰落和宋代私家影堂祭祀
的发展,并分析了这一变化背后宗法意识的移易。
64
吾妻重二针对
宋代家庙制度的演变、士人对祖先祭祀礼仪的设想、朱熹《家礼》

郎先生古稀记念论集刊行委员会编《中华世界の历史的展开》(东京:汲古
书院,2002),页 133-155。
59
山内弘一,〈北宋の国家と玉皇——新礼恭谢天地を中心に〉,《东方学》
第 62 辑(1981),页 83-97;〈北宋时代の神御殿と景灵宫〉,《东方学》第
70 辑(1985),页 46-60。
60
Patricia B. Ebrey, “Portrait Sculptures in Imperial Ancestral Rites in Song

China”, T’oung Pao, 83: 4-5 (1997), pp.42-92.
61
雷闻,〈论唐代皇帝的图像与祭祀〉,《唐研究》第 9 卷( 2003),页 261-282。
62
吾妻重二,〈宋代の景灵宫について——道教祭祀と儒教祭祀の交差〉,
收入小林正美编《道教の斋法仪礼の思想史的研究》(东京:知泉书馆,
2006),页 283-333。
63
甘怀真,《唐代家庙礼制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
64
赵旭,〈唐宋时期私家祖考祭祀礼制考论〉,《中国史研究》2008 年第 3
期,页 17-44。
15
对士人家祭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65

与古代学术文化的传承关系密切的释奠礼仪,在唐宋时期出现
了很多重要的变化。黄进兴梳理了中国古代的孔庙祭祀制度,对唐
代先圣先师人选的争论、从祀制度的建立、宋代从祀人选的变化等
问题有深入的探索。
66
高明士对隋唐释奠礼仪中的先圣先师问题和
从祀制度进行了考证,并论述了汉唐间以太庙祭祀为代表的治统庙
制与以释奠礼仪为代表的道统庙制的消长关系。
67
中野昌代考察了
唐前期释奠礼仪的演变,对其与日本奈良礼制的关系亦有所涉及。
68

进入唐代后,在孔庙释奠礼仪外,朝廷还建立了武庙释奠礼仪,

以表示对武学传统的尊重。黄进兴主要探究了唐初到明初武庙兴替
背后的文武关系和君臣关系。
69
麦大维分析了唐代武庙祭祀的兴衰
与文武观念演变的关系。
70
高明士研究了唐代武庙释奠礼仪的发展
过程,以及武庙与武举的关系。
71
于赓哲通过武成王庙制度的论证,
考察了唐代后期的文武分途情况。
72

以上几种祭祀礼仪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其他吉礼仪式虽没有
那么高的关注度,但也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新城理惠对中国古
代的先农和先蚕礼仪有系统研究,其重点是唐代。她尤其重视先蚕
礼仪,在探讨历史源流外,还复原了唐代的先蚕礼仪,探讨了这一

65
吾妻重二,〈宋代の家庙と祖先祭祀〉,收入小南一郎编《中国の礼制と
礼学》(京都:朋友书店,2001),页 505-575。
66
黄进兴,《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
1994),页 206-215、 228-267。
67
高明士,《中国中古的教育与学礼》(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
页 585-647;〈皇帝制度下的庙制系统——以秦汉至隋唐作为考察中心〉,《国
立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第 40 期(1993),页 53-96。
68
中野昌代,〈唐代の释奠について〉,《史窗》第 58 号( 2001),页 197-208。

69
黄进兴,〈武庙的崛起与衰微(七迄十四世纪):一个政治文化的考察〉,
收入周质平、Willard J. Peterson 编《国史浮海开新录——余英时教授荣退
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2),页 249-282。
70
David L. McMullen, “The Cult of Ch’i T’ai-kung and T’ang Attitudes to
the Military”, T’ang Studies, 7 (1989), pp.59-103.
71
高明士,《隋唐贡举制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页 173-241。
72
于赓哲,〈由武成王庙制变迁看唐代文武分途〉,《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
料》第 19 辑(2002),页 133-147。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