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122 trang)

The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xi jinpings speech on chinese dream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1.08 MB, 122 trang )

习 近平 “中 国梦 ”讲 话的 批评 话语 分析
THE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XI
JINPING’S SPEECH ON “CHINESE DREAM”

赵欣华
ZHAO XINHUA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DEPARTMENTOFCHINES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13


习 近平 “中 国梦 ”讲 话的 批评 话语 分析
THE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OF
XIJINPING’SSPEECHON “CHINESE DREAM”

赵欣华
ZHAO XINHUA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硕士学位论文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ARTS
DEPARTMENTOFCHINES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OF SINGAPORE
2013


Acknowledgments
To all the people who helped me with this thesis, I want to express


my sincere appreciation.
I am deeply indebted to my supervisor, Dr. Wang Hui, who plays a
role of an instructor in research and a friend in life to all her students.
She spent a lot of time on guiding me to shape the ideas in this thesis.
Thanks go to all the teachers in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Their
excellent teaching helps me go deeper in linguistic research. Thanks
also to Ms Fong Yoke Chan, Ms Tan Sah Mui, and Ms Quek Geok
Hong for their earnest dedication.
I would owe my sincere thanks to the friends who have
accompanied me in these years. I got a lot from their intellectual
inspirations. Their friendships enrich my study and life. They are Mr.
Wang Rongyao, MissChan Jiat Luang and Miss Jia Yangyang.
Lastly, I express deepest gratitude to my family. They are treasures
in my life. In the days I am far away from home, their encouragement
gave me the confidence to finish the study.

i


目录

Acknowledgments ..................................................... i
Abstract............................................................................................................................. v
习近平“中国梦”讲话的批评话语分析 ....................................................................... 1
第一章 绪论 ..................................................................................................................... 1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 ......................................................................................... 4
2.1 CDA 简介 ....................................................... 4
2.2 CDA 在中西学界的研究状况 ....................................... 6
2.2.1 Fowler 的批评语言学 ........................................ 7
2.2.2 Fairclough 的社会文化分析法 ................................ 8

2.2.3 Van Dijk 的社会认知分析法 ................................. 12
2.2.4 Wodak 的话语-历史分析法 ................................... 15
2.2.5 其他研究方法和理论 ........................................ 18
2.3 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法 ....................................... 21
2.3.1 概念功能 .................................................. 22
2.3.2 人际功能 .................................................. 26
2.3.3 语篇功能 .................................................. 27
2.4 本文的理论框架 ................................................ 30
第三章 文本的描述 ....................................................................................................... 32
3.1 概念功能 ...................................................... 33
3.1.1 及物性 .................................................... 33
3.1.2 逻辑功能 .................................................. 42
3.1.3 语态 ...................................................... 43
3.2 人际功能 ...................................................... 43
3.2.1 语气 ...................................................... 44
3.2.2 情态 ...................................................... 45
3.3 语篇功能 ...................................................... 52
3.3.1 主位系统 .................................................. 52
3.3.2 信息结构 .................................................. 54
ii


3.3.3 衔接 ...................................................... 54
3.4 小结 .......................................................... 57
第四章 话语实践的阐释 ............................................................................................... 58
4.1 互文性 ........................................................ 58
4.2 文本的生产 .................................................... 62
4.3 文本的分配和消费 .............................................. 64
4.4 小结 .......................................................... 66
第五章 社会实践的解释 ............................................................................................... 68

5.1 “中国梦”的政治意义 .......................................... 68
5.1.1“中国梦”的时代性 ......................................... 69
5.1.2“中国梦”的政治性 ......................................... 76
5.2 “中国梦”的文化意义 .......................................... 82
5.2.1 “中国梦”的历史性和文化性 ................................ 82
5.2.2 “美国梦”的历史性和文化性 ................................ 89
5.3 小结 .......................................................... 96
第六章 结语 ................................................................................................................... 97
参考文献 ......................................................................................................................... 99
附录一 ........................................................................................................................... 103
附录二 ........................................................................................................................... 105

iii


统计表一览

图表 1:Fairclough 的话语分析三维模式 .............................. 10
图表 2:本文的理论框架 ............................................ 31
图表 3:习近平讲话中六个过程的使用情况 ............................. 34
图表 4:布什连任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讲中六个过程的使用情况 ............. 36
图表 5:奥巴马就本拉登之死的演讲中六个过程的使用情况 ............... 36
图表 6:讲话中归属类和识别类过程的使用情况 ......................... 37
图表 7:习近平讲话中情态助词的使用情况 ............................. 46
图表 8:习近平讲话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 ............................. 48
图表 9:胡锦涛、马英九、奥巴马新年贺词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 ......... 49
图表 10:习近平讲话中“我”与“我们”的使用情况 .................... 51
图表 11:习近平讲话中主位系统的使用情况 ............................ 53

iv



Abstrac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s a method of discourse analysis originated in
western academia.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it analyzes the discourse
from a critical perspective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power and
ideology, especially the significant role played by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on the discourse.
CDA especially focuses on the unequal relations existed in society, to study
power and control, as well as legitimation and illegistimation. Political discourse
carries obvious power and ideology meanings, so it is the key point of CDA
research. Political speeches are the main target of studying among various
political discourses. However, the current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western
speeches. Although some research has touched upon Chinese political speeches, it
is far from sufficient. Thus, this research tries to do a tentative study on Chinese
political discourse, hoping that it is able to fill the blank in CDA to some extent.
The speech chosen to study is Xi Jinping’s speech on Chinese Dream in March,
2013, which was made after he was elected to the new chairman and could be
regarded as his inaugural address. With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Fairclough’s

three-dimensional

model,

Halliday’s

Systematic

Functional


Grammar and Shi Xu’s historical-cultural approach, this research interpret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text production and then reveals
ideological meaning and historical-cultural significance.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show that, the speech on Chinese Dream has its political inclination,
reflecting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ideology and political principle, to serve
for the ruling status of the Party.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Dream expresses
strong national and racial consciousness, which root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as Chinese cultural peculiarity very different from American Dream
in western society. In summary, Chinese Dream not only has strong political
meanings, but also has significant social and cultural meanings.
v


习近平“中国梦”讲话的批评话语分析

第一章 绪论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 CDA)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
以来在西方语言学界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不同于传统的语言学,它以社会
为本,从批判的角度来分析话语,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辛斌,
1996)。CDA 尤其关注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话语的重要作用,把分析重点从语言
学内部转移到语言学外部,把语言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并且,CDA 在强调
社会对话语影响的同时, 还注重话语对社会的反作用力,充分认识到话语对社会
变化和再生产所起的作用。
CDA 特别关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不平等的权力关系,重点研究权力和控制以
及合法性和非法性的问题。与这个研究重点紧密相关的领域就是政治。因为政治
的核心就是来分配和使用权力的,而语言又是政治实现的一种方式,政治家为了
完成某些政治行为或达到某些政治目标,好多情况下是通过语言这个媒介来实现
的。因此,携带着强烈的权力和意识形态意义的政治话语(Political Discourse)

就成为 CDA 的关注重心。在包含诸多类型的政治话语中,政治演讲一直是 CDA
的重点研究对象,但目前研究的文本还是以西方的政治演讲为主,对于中国的政
治演讲,尽管已经有一些研究开始关注,但从整体上看相对较少,研究的语篇范
围以及研究方法都较为单一。
在众多的政治演讲类型中,国家领导人的就职演讲备受关注,因为它是新上
任的领导人向民众传达其执政理念和树立个人形象的重要演讲。同样的,对于西
方领导人如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讲,目前研究的很多,而对中国领导人就职演讲的
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试图对中国领导人的就职演讲来进行初步的研究。

1


实际上,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政治演讲中并没有明确的“就职演讲”
这一体裁类型。但每次国家领导人换届时,新一届的领导人会在全国人大闭幕会
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从性质和内容上来看,这些“讲话”其实就等同于西方领导
人的就职演讲。因为也是通过这些讲话,当选的新一任领导人向全国人民展示自
己,并传达新一届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施政纲要。所以说,中国历任领导人在人大
闭幕会议上的讲话,同西方的就职演讲一样,是很具代表性的政治演讲。鉴于此,
本文选取了中国新一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讲话来进行研究,这篇
讲话是他在 2013 年 3 月的人大会议上,当选为新一任的国家主席后发表的,可
视为他的就职演讲。并且,这篇讲话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尤其是
讲话中提出的“中国梦”,更是被评为中国 2013 年的年度最热词。由于携带了广
泛的社会文化意义,不少人拿它与长期流行于西方世界的“美国梦”做比较,但
讨论的重心大多集中在历史文化层面,对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探讨得较少。而
“中国梦”的内涵和中国共产党向来的执政理念是契合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
政治性,但只考虑到政治意义是不全面的,还要考虑到社会文化的意义。因此,
本文试图在 CDA 的视角下,借鉴相关的话语分析理论,从微观的文本描述和宏
观的社会分析两个层面,并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当前国内外的社会经济状
况,来综合考察这篇“中国梦”的讲话,不仅要揭示其背后隐藏的权力和意识形
态意义,也要探讨其携带的社会文化意义。

具体来说,本研究旨在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中国梦”的讲话中运用了哪些语言策略?这些语言策略有哪些目的?
2、“中国梦”传达了什么样的政治意义?讲话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如何通过语言来体现?
3、除了政治性,“中国梦”承载了哪些文化意义?
本文的研究意义有以下几点:
第一,批评话语分析采用的是一种跨学科性的研究方法,结合了语言学﹑政
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综合解读话语。政治话语分析作为 CDA
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在西方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很多研究空白
需要填补。由于 CDA 研究起源于西方,关注的多是欧美国家的话语,研究对象
2


以西方话语为中心,对非西方的话语关注较少。因此,本文尝试用 CDA 理论对
中国的政治话语进行初步的分析,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填补 CDA 的这一研究空白。
第二,作为一种以社会为本、跨学科的语言分析方法,CDA 凸显了语言中人
们熟视无睹的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过程。相对于以往的话语分析, 它更注重从社
会制度和社会构成这一更深的层次来解释话语,把语言与社会紧紧联系起来。本
文也是以此为出发点,探索政治演讲中体现出来的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提高
人们对话语实践的认知,增强话语批判意识。
“中国梦”包含了多重意义,因此,
本文试图来解读这些意义,从而使人们对“中国梦”的内涵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政治话语传达的是当政者以及执政党的施政理念和道德观念,携带着
广泛的社会文化含义,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极少数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由于其特
殊的政权组织形式,再加上不同于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这样的语境中,政治
话语必然有着与西方迥然不同的风格。具体到本文的研究对象“中国梦”,更是
与“美国梦”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如果单纯依靠研究西方话语
的视角和框架来分析这篇讲话,难免会以偏概全。因此,本文试图在 CDA 理论
的启发下,能够探索出适合中国特殊语境下的研究方法,为开辟另一种有别于西
方话语的分析视角提供可能性。

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是对本文的一个整体介绍,交代了相关
的背景、本文的内容结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
对国内外关于 CDA 的研究状况以及成果作一个综合性的介绍,最后交待本文的
理论框架;第三章是文本描述,先是介绍文本的选择和数据的汇总,之后对“中
国梦”讲话进行一个详细的语言学描述,分析的重点是讲话中的语言策略及其功
能;第四章为话语实践的阐释,把分析的视角从语言学内部转向语言学外部,初
步探索“中国梦”讲话体现的互文性和话语实践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第五
章为社会实践的解释,先是联系当前社会经济状况分析“中国梦”携带的政治意
义,之后是对比分析“中国梦”与“美国梦”,从而总结出“中国梦”独特的文
化意义。第六章为结语,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果,并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
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3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

这一章是对批评话语分析(CDA)的研究综述以及本文理论框架的介绍。总
共分为四部分。首先介绍了 CDA 的基本概念和与之相关的一些基本术语,之后
大致介绍了国内外有关 CDA 的研究状况以及研究成果,然后介绍了 CDA 理论基
础,即 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法,最后一部分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理论框架。

2.1 CDA 简介
“批评话语分析”这个名称是由 Fairclough 在1989年正式提出,但把批评分
析作为一种语言研究的方法,最早由批评语言学家 Fowler 和 Kress等人在1979
年提出。不同于传统话语分析把重心放在文本和语法、词汇或修辞上的做法,CDA
是以社会为本,采用的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综合了多门学科如社会学、政
治学、传播学和心理学等知识来解读话语。CDA一经提出便迅速得到西方语言学
界的重视,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到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正如Blommaert
和 Bulcean(2000) 所说,CDA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话语分析分支之一。

在 CDA 中,有几个常用的概念和术语,下面将作简单介绍。
批评(Critical)
在批评话语中,“批评”是一个重要概念,但它并不是平常所说的“指责、
责备”之义。批评语言学者认为, 客观世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畸形和
缺陷, “批评”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和纠正各种对客观事实的扭曲和歪解,揭示语
言是如何被用来实施控制并导致或维护社会不平等的(Fairclough,1985;Wodak,
2001)。因此,“批评”在 CDA 中接近于“批判、揭露”之义。
话语(Discourse)
对于话语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阐述。如Verschueren(2000:50)认

4


为,话语指任何口头的或其他种类的语言使用(any spoken or variety of language
use)。Fairclough(1992)把话语视为一种再现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a social practice
of representing the world)。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对话语的界定有所不同,但其共同
之处都是把话语视为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a form of social practice)
。简单来讲,
话语指的是任何形式的语言使用(any spoken or variety of language use)。
权力(Power)
Fairclough(1992:26)给“权力”下的定义为“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
和意识形态领域拥有主导或领导权”
(domination or leadership across the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domains of society)。也就是说,权力可以被视为
在一种社会关系中,拥有自己的意志并且能够抵抗和控制其他群体利益和意志的
能力(the possibility of having one’s own will within a social relationship against the
will and interest of others)(Weber,1980:28)。
意识形态(Ideology)
在CDA中,意识形态不带有“歪曲”和“虚假”的含义,而是指人们在理解
世界、整理和归纳经验时所持有的观点和看法(Fowler,Kress,Hodge,1979)。

而van Dijk(1998)给它的定义为“由社会集团或其他群体的观念、价值或规则
组成的政治性或社会性的体系”(political or social systems of ideas, values or
prescriptions of groups or other collectives)。换句话说,意识形态是某一社会群体
的社会呈现的基础,是为该群体提供社会态度和信仰基本原则和原理的心理结构。
政治话语(Political discourse)
对于政治话语的定义,总体上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广义的说法,一种是狭
义的说法。广义上来讲,按照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使
用语言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所以可以这样说,所有的日常话语都具有政治性,
都可称为“政治话语”。而狭义的说法,根据van Dijk(2000)的定义,政治话
语指的是政治活动的中心人物创造出来的话语(Discourse produced by the central
players in the polity)。也就是说,政治话语是跟政治领域和政治家的活动密切相关

5


的话语,是政治家为了完成某些政治行为或达到某些政治目的而产生的话语。政
治演讲、会议讨论、党派纲领等都属于政治话语。本文研究的对象是领导人的讲
话,属于政治演讲(political speech)。
话语、权力、意识形态的关系
话语、权力和意识形态三者紧密相关。话语是表达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意
识形态是建立和维持不平等权力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改变权力的一种
手段。因此,话语能够通过对意识形态的表达,建立、维持或改变社会群体之间
的权力关系。个人或集体利用话语来创造现实,以使权力关系不被挑战。CDA 就
是要通过对语篇的分析来揭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讲,话语、意识形态和
权力三者的关系如下:

话语

表达


意识形态

建立、维持或改变

权力

2.2 CDA 在中西学界的研究状况
批评话语分析自产生之后便在西方学界蓬勃发展,如今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
根据借鉴理论和分析方法的不同,CDA 研究阵营可以分成不同的派别。其中,
Fowler 的 批 评 语 言 学 ( critical linguistics) 、 Fairclough 的 社 会 文 化 分 析 法
(social-cultural analysis)、van Dijk的社会认知分析法(social-cognitive approach)

Wodak 的话语-历史分析法(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是 CDA 研究领域颇
具影响力的四大学派(纪卫宁,2008)。
尽管批评话语分析在西方得到蓬勃发展,但在中国,对于 CDA 的研究起步
比较晚,相对而言还算一个比较新的课题,话语研究的兴起也是近十几年的事情。
不过,近年来,CDA 研究越来越受中国学者的关注,队伍逐渐扩大,相关的论文
不断发表,不但有介绍性的,还有个案分析的。不管是理论型还是应用型,论文
的数量越来越多,可见,CDA 受中国学者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并且,目前已经
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除此之外,近年来国内有越来越多的论文是有关 CDA

6


的个案分析,分析的语篇不光有英文的语篇,一些中文的语篇也开始出现并逐渐
增加。不光语篇的数量增加,而且研究的类型也趋于多样化。有很多语篇非常贴
近现实,关注的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很有时代感。还有一些论文更是探究了
“特殊”形式的语篇,如与官方话语相对的民间话语(如博客文章、网络评论等),
为 CDA 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本小节将重点介绍这四大学派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课题

研究及成果。除了这四种理论之外,中西一些学者还有其他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
法,同样值得关注,这些研究将会在本节后面作简单介绍。

2.2.1 Fowler 的批评语言学
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起源于批评语言学,Fowler 和 Kress 两人因此也
被视为批评话语分析的创立者。批评语言学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的社会分析,
其理论主要来源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Systematic Functional Grammar),
Fowler更是把系统功能语法作为CDA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他认为,语言的表达
有赖于它们在社会中的功能,体现着特定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Fowler主要研究
的是媒体语言,这也是CDA最早的研究领域,分析的主要方法也是源自系统功能
语法。他认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是权力和意识形态。在他的著作中,Fowler(1979)
介绍了用于文本分析的主要工具,也是系统功能语法常用的分析工具,如及物性
(transitivity)、语态(mode)、名物化(nomination)、情态(modality)、转换
(transformation)等,因为这些语言形式通常是掩盖、模糊现实的主要手段,批
评的目的就是要揭示这些被掩盖的现实(Fowler,1979:198)。
Fowler(1986)用系统功能语法的分析方法对比了英语三家报纸对国会议员
向学生联合会道歉事件的报导。研究显示,虽然是同一事件,但由于三家报纸分
别代表着不同集团的利益,有着不同的政治倾向,因此报道中语言的使用也有差
异,从而验证了意识形态对话语使用有着很大影响。
在中国,1995年,学者陈中竺发表了中国关于批评语言学的第一篇论文。这
篇论文先是概括介绍了批评语言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研究目的和范围领域,之后
用CDA的研究思路,根据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对语言三个元功能(概念功能、
7


人际功能、语篇功能)的划分,重点分析了语篇中的及物性、情态、主位结构等
语言特征。通过比较英国两家报纸对英国1994-1995年煤矿工人罢工事件的报道。
揭示了两家立场不同的报纸如何利用语法、社会关系和篇章结构的互动关系来传
播各自所代表的意识形态(一个倾向于矿主,一个倾向于工人),从而达到权力
控制的目的。分析的结果说明,话语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单纯反映,它能够建构

和改变社会现实,同时也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可见,在这篇论文中,陈中竺不
光介绍了CDA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把理论应用到具体的语篇,做到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体上来说,他在论文中采用的是批评语言学的分析方法。
并且,在文章最后,他特别指出,这种用批评性的眼光来分析语篇的视角应该受
到更多的关注,进而引导人们去揭示以往被忽略的意识形态控制手段。这样的建
议很具有前瞻性,之后,中国逐渐开始了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进程。
虽然批评语言学开创了批评话语分析的先河,一些语言分析方法至今仍被
CDA其他学派所沿用,但之后的发展得不够充分,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比
如,尽管把文本作为社会实践的最终产品,但批评语言学很少去关注文本生产和
解释的过程;强调话语对社会的作用,但往往忽略了社会对话语的影响,缺乏一
定的辩证性;并且,对文本特征和社会意义之间的关系描述得较为简单和机械,
缺乏一种综合和发展的视野。之后的学者如Fairclough、van Dijk和Wodak等人开
始注意到这些问题,并在纠正和完善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研究框架,来弥补批评
语言学的不足之处。

2.2.2 Fairclough 的社会文化分析法
Fairclough 对批评语言学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他的社会文化分析法主要借助
于他提出的话语分析三维模式(three-dimensional model),这个模式原来指的是
“作为文本、互动和语境的话语”(Fairclough,1989),后来,“互动”和“语境”
这两个概念分别被“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取代,因此这三个维度分别指的
是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Fairclough,1992)。这个三维分析模式是广受欢迎
的一种CDA分析模式。三个维度的分析侧重各有不同:文本维度是指对文本内容
和形式的语言学分析, 同样是借鉴系统功能语法,主要分析词汇、语法、语义以
8


及语篇组织中的连贯性和话轮转换等;话语实践维度是连接文本维度与社会实践
维度的桥梁,注重文本的生产过程和解释过程,它关系到对文本生产和解释的社
会认知,解释了文本与社会的互动;社会实践维度关注社会分析,将话语置于意
识形态和权力关系中,揭示意识形态和权力如何以各种方式介入话语以及话语如

何对意识形态和权力进行维护、批判和重构。这三个维度包含了对文本的描述
(description),文本生产、分配、消费过程的阐释(interpretation),以及社会文
化因素的解释(explanation)三个步骤。Fairclough(1992)认为三个维度不是孤
立分割的,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相互重合,也没有固定的程序规定分析应从哪一个
维度开始,一切视分析者的需要和目的而定。在这一分析模式中,他特别强调互
文性(intertextuality)的分析,认为互文性是话语实践分析的主要内容,是联系
文本变化和社会实践变化的纽带。
Fairclough的话语分析三维模式被Bloommaert(2005)誉为批评话语分析中最
系统最完善的理论。Fairclough(1985)认为任何话语都可以视为一种三维的概念:
(1)语篇(text),包括口语和书面语;
(2)话语实践,包括语篇生成与解释;
(3)
社会文化实践。话语的这一性质要求话语分析也应该是三维的。语篇是交际过程
或话语实践的产物,这个过程包括语篇的生成(production)、传播(distribution)
和接受(consumption),这些过程都是由特定的社会实践条件决定的。在此基础
上,他提出了批评话语分析的三个步骤:
(1)描述语篇的形式结构特征,从词汇、
语法、语篇结构等方面来分析。
(2)阐述语篇与生成、传播和接受它的交际过程
的关系;
(3)解释交际过程和它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即文本的描
述、话语实践的阐释和社会实践的解释,其关系如图表1所示:

文本
话语实践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

描述(文本分析)
阐释(过程分析)

解释(社会分析)

9


图表 1:Fairclough 的话语分析三维模式

可见, 这个三维模式有利于系统地考察社会变化的本质与语篇特征之间的关
系,将话语分析与社会分析融为一体。下面对三个维度分别作简单介绍:

1、文本的描述
这是三维分析模式的第一步,是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语言学分析,如对语篇
中词汇、语法、文本结构和组织的连贯性等方面的考察。这一步是基于系统功能
语法的基本框架来进行的,因此文本分析的对象主要是前面所提到的及物性、语
态、逻辑功能、语气、情态、主位、信息结构和衔接等语言手段。文本维度的精
确描述为后面两个维度的分析和说明提供基础。

2、话语实践的阐释
这一步是把语篇看作一种生产过程,即话语实践,包含文本的生产、分配和
消费三个过程,由于影响话语的社会因素不同,这些过程也会因话语的不同呈现
出相异的特征。正是由于文本特征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这些特征的价值才会具现
实性和操作性。话语实践文本和社会实践的中介,是连接文本维度与社会实践维
度的桥梁,Fairclough(1989)主张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考察文本的生产和解释过
程,重点考察语篇中的互文性。

3、社会实践的解释
这是三维分析模式的最后一个步骤,最终把话语和社会紧密联系一起。这一
步关注的是话语与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把话语放到更为广阔的
社会历史背景下来考察,进一步揭示社会因素对话语的决定作用以及话语对社会
现实的维持、建构和改变作用。

在应用领域,Fairclough(1993)较早地关注了媒体话语和促销话语进入教育
话语的现象,他用自己创立的话语批评的三维模式,同时借鉴Halliday的系统功能
10


语法,探讨了英国大学机构的语篇中反映出来的“促销”文化。文中选取了大学
机构中的四种文本:大学教师的招聘广告、学术会议的介绍材料、教师的升职简
历、本科招生手册。他从文本内容、文本的生产过程以及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出
发,考察了文本反映出来的互文性,说明了在当今消费文化的影响下,教育也正
在步入市场化的进程。
Aditi Bhatia(2006),在Fairclough的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下,结合语用学的一
些理论如 Goffman 的面子理论和 Grice 的会话原则,分析了前中国国家主席江
泽民和前美国总统布什在记者招待会(press conferences)上的发言,从记者招待
会的三大主题(Positivity,Influence and Power,Evasion)入手,考察每个主题中
所使用的语言策略。其思路是先总体解释每个策略的功能,之后引用领导人的发
言,具体来解释文本中使用哪些语言策略来达到这样的功能。通过描述文本中所
体现出来的政治家对协商和维持面子工程(negotiate and maintain face work)的方
式,说明语言策略在政治话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当双方是对立关系的
情况下,如何在涉及双方共同利益议题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语言策略的使用尤其
重要。作者还把布什与盟国英国首相布莱尔的会议讲话与江泽民的来进行对比,
反映出意识形态的异同以及双方关系的亲疏都会影响语言策略的使用。目前对于
不同领导人在记者招待会发言的研究比较少,这篇论文选择了中国和美国这两个
意识形态明显对立的大国作为研究对象,这个角度是比较新颖的。但文中并未对
两位领导人的发言作一个系统性的对比,在探讨记者招待会每个主题下的语言使
用策略时,并没有明确区分出哪些策略是两位领导人共有的,哪些是策略是二者
不同的,对比性不明显。
黄英和陈建平(2009)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借鉴了 Fairclough(1992)
的关于话语民主化(discursive democratization)的理论,对人民日报的新年社论
进行了历时性的比较分析。社论的时间跨度从 1949 年到 2006 年,
分为三个时期,

1949 到 1966 年的探索社会主义时期,1967 到 1978 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9-2006 年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文中从三个方面出发,对社论展开了历时分析,
认知情态词(epistemic modalities)和责任情态词(deontic modalities)的变化,
评价性资源(evaluative resources)的变化以及态度性资源的在集群和整体上的变
11


化(clustering and general variation of attitudinal resources)。研究发现,在第三个
时期,也就是当前的这个时期,人民日报的社论呈现出一种话语民主化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显性权力标记(explicit power markers)如情态和负面判断(judgment)
的减少,以及隐性权力标记(implicit power markers)如评价性资源中正面欣赏
(Appreciation)的增加。作者认为,社论中反映出来的话语民主化,是中国在机
构上和社会秩序上(institutional and societal orders)改变的结果。但是,在中国
现有的政治体系影响下,这种话语民主化的趋势只能是有条件的和有限的。同样,
这篇论文做到了共时性和历时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方晨晨(2012)的硕士论文,运用 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法和 Fairclough 话
语分析的三维模式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分析了奥巴马就本拉登之死的演讲,通
过对文本的细致描述,考察演讲中的及物性、被动和名词化、语态、情态词等语
言工具的使用以及篇章结构的安排,并结合当今的国际局势和美国的现状,探讨
话语的产生过程和社会意义。揭示了奥巴马在演讲中想要传达给美国民众的强烈
国家意识,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为了拉近与听众的关系,
从而赢得民众信任和支持,为 2012 年到来的总统大选铺路。这篇论文说明,政
治演讲具有隐含性和说服性,反映着演讲者的意识形态,但这些不容易被听众所
发现。通过批评话语分析可以揭示这些隐含着的权力和意识形态关系,以便对其
进行重新审视和解读。并且,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这篇论文在最后还指出了这个
研究对于英语教学上的意义,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提高批评性思维和阅读意识,
从而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其实这不光对英语语篇,其他语言如汉语语篇的阅读
和理解也有指导意义。

2.2.3 Van Dijk 的社会认知分析法

从2.2.2 的介绍可以看出,Fairclough的研究已经开始关注社会认知因素,但
并未重点强调认知在话语中的重要作用。Van Dijk的社会认知分析法直接把社会
认知视角引入话语分析中。他重视个人及社会知识信仰在文本阅读及理解中的作
用,尤其强调认知心理学的作用,突出认知基础,主张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话语
12


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在他看来,话语和语境的关系是CDA的重要考察内容。但
是,话语和语境之间并不是一种直接的决定关系。因为,如果语言使用者的社会
属性决定了语言使用的方式,那么具有相同社会属性的人就会有相同的话语形式,
这种情况在现实世界中显然是不存在的。所以,话语结构和社会结构没有直接产
生联系,两个层次之间存在应该一个调节层,这个中介就是由知识、态度和意识
形态等组成的个人和社会认知系统。也就是说,在话语生产的过程中,具有主观
性的认知因素起着沟通话语和语境的作用(Van Dijk 2008)。Van Dijk分析的语篇
主要是新闻话语,其分析框架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文本部分和语境部分。文本
部分系统地分析新闻语篇的各种不同层次的结构,语境部分探讨这些文本结构生
产的认知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对语境的研究不能脱离社会认知。虽然系统功能
语法是CDA的理论基础,但对于它对语境的研究方法,Van Dijk(2008)在其著
作中提出了批评。他指出,系统功能语法忽略认知因素在话语中的地位,这样的
研究是有缺陷的,只有把语言同认知与社会过程和社会行为联系起来才能对话语
进行完整的分析。这个研究框架从文本参与者的社会认知角度来探讨文本的生产
和理解过程,把文本结构与社会实践、文本生产的意识形态和宏观社会环境联系
在一起,与CDA的其他研究方法也是一致的。
Van Dijk(1992)关注媒体话语中反映出来的种族主义,他分析了英国主流
的统治阶层(dominant group)如何利用话语策略来否认自己的种族主义倾向
(denial of racism)。考察的语篇有日常对话、记者报道和国会辩论。研究发现,
有几种否认类型经常被统治集团采用,如行为否认(act-denial)、控制否认
(control-denial)、意愿否认(intention-denial)和目标否认(goal-denial),与之伴
随的还有一些话语策略,如使用模糊语或委婉语等来表达对少数群体的负面印象
等。在结论部分,他指出,这种否认自己种族歧视的态度和意识形态是与主流的

民主精神和人道主义准则和典范(dominant democratic and humanitarian norms and
ideals)相一致的,因为统治集团必须要从认知上和话语上保护自己,防止本集团
陷入外界对其偏狭态度和种族歧视的指责中(against the damaging charge of
intolerance and racism)。可见,这篇论文把文本、社会认知和社会结构三者结合
起来,综合考察了英国精英集团的种族主义话语。

13


从认知角度出发来进行 CDA 研究,O’Halloran(2003)认为,CDA 很少去
探究非批评性读者(non-critical reader)对语篇的理解,因此,他结合连通主义
(connectionism)、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
、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
和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提出了理想读者认知框架(Idealised Reader
Framework,简称 IRF)。这一框架的好处在于,可以帮助普通读者对语篇中的缺
失信息作出合理解释和推理,从而更好理解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虽然一般读者倾
向于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去获取语篇大意,但同时也具有一些基本的背景知识,
能够运用语境等相关信息和一些推理手段识别新闻话语的缺失信息,对语篇作出
正确的解读。IRF 关注非批评性读者是否能够对缺失信息做出正确判断,从而避
免从 CDA 学者的专业角度做出过于主观的阐释(高军,戴炜华,2008)。这一框
架从非专业读者的角度出发,提供另一种解读语篇的思路,有较大的实用性。
国内对于Van Dijk的社会认知分析法,介绍评介性的论文居多,用于个案分
析的较少。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他的这一理论比起其他三个学派,相对较新,
被引进中国的时间较短,加上与之相关的认知语言学在中国发展尚未充分,因此
导致这一研究方法在话语分析应用层面的相对滞后。关于这些介绍社会认知分析
法的论文,有徐赳赳(2005)、王梅(2010)、陈春燕(2010)等人。
徐赳赳(2005)从话语的概念、话语的结构、宏观结构理论、话语和社会、
话语和语境、话语和意识形态、话语分析、原则七个方面介绍了van Dijk 的话语
观,对van Dijk的话语分析理论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陈春燕(2010)对van Dijk
的一本关于语境的著作(2008)的内容结构进行了介绍。她指出,在这部著作里,

van Dijk把社会认知视角引入话语研究中, 将跨学科的话语研究方法又向前推进
了一步, 完成了对语篇研究的语义学、语用学、社会学和认知理论的整合。这本
书也为把语境研究完善成一套跨学科、自成体系的理论奠定了基础。王梅(2010)
的论文是对陈春燕论文的补充和拓展,她从van Dijk的三部专著(1977,2008,
2009)出发, 重点分析了他的语境思想。文中指出,van Dijk从社会认知视角对语
境的探索对语境研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他对语境的认知与社会因素的系统
阐述对建立全面完整的语境理论体系起了重要作用。

14


2.2.4 Wodak 的话语-历史分析法
同 Van Dijk 类似,Wodak也重视认知因素在话语中的作用,她提出的话语历史分析法,主张从认知的视角并结合人类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来解读话语和社会
结构之间的关系。在她看来,文本生产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向度:认知向度、社会
心理向度和语言向度。文本的解释过程也同样受制于社会心理因素。话语-历史分
析法系统地综合相关社会历史背景,对话语进行不同层面的剖析和阐释,主要基
于两方面的分析:语境分析和语言分析。语境分析主要针对要研究的社会问题考
察话语的互文性,然后结合相关的情景语境对要研究的社会问题进行阐释,最后
结合相关的社会政治和历史语境对其进行阐释。语言分析主要是对语篇中话语策
略和惯用语的分析,进而揭示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纪卫宁,2008)。
和Van Dijk一样,Wodak也很重视关于种族主义的研究, 她借鉴语用学的观点和方
法,发展为四步分析策略:
(1)确定一个与种族歧视相关的话语主题;
(2)考察
话语使用策略;(3)分析语言特征;(4)对特定语境中的语言进行形式分析。
Wodak(2006)对奥地利种族主义话语的考察主要放在三个方面,偏见言论
的内容(the content of prejudiced remarks),如对于少数群体的描述;争辩策略
( argumentation strategies ), 如 对 群 体 的 定 义 和 建 构 ( group definition and
construction)和区分内集团(in-group)和外集团(out-group);实现的语言形式
(linguistic forms of realization),如同情话语(discourse of sympathy)、辩护话语

(discourse of justification)等话语形式。对这三方面的考察揭示了奥地利种族主
义者的种族歧视倾向,这些都是语言分析,属于四步分析策略的前三步。之后她
结合奥地利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国内外形势,即语境分析,上述分析策略的最后一
步,指出影响本国人种族主义的因素是奥地利的历史政治状况以及国际形势的变
化。可见,前三个步骤的分析最终是归向于第四个步骤,即社会的、文化的以及
历史的层面,探讨文本之外的各种社会因素。
Barley(2000)探讨了非裔美国顾客与韩国移民店长在交易过程中的不同交
际方式以及双方对彼此的不良印象。通过采访,非裔美国顾客与韩国移民店长都
认为对方不尊重自己,但双方对“不尊重”的解读不一样。非裔美国顾客认为韩

15


国店长缺乏人际的参与和互动(interpersonal engagement and involvement),他们
觉得这样很无礼,感觉自己被忽视,认为这是种族歧视;而韩国店长认为非裔顾
客缺少节制,自我为中心,没有教养。经过对几段对话的分析并结合双方文化历
史和美国社会文化的现状,文章指出,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以及美国社会的不平
等是导致双方冲突的原因。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同样借助了 Wodak 的话语-历史
分析法,先是进行会话分析,然后把话语放在社会和政治广阔的背景中去考察,
把文本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结合起来,达到语境分析和语言分析的统一。
以前学者多关注的是西方的政治话语,分析的大多数是英语语篇,近年来对
中国政治话语的分析越来越多,并且,开始关注一些新的话语类型和形式。
施旭(2012)是对中国当代政治话语中的人权话语(discourse of human rights)
进行的历时性分析,用的是历史的和跨文化(historical and intercultural)的研究
方法,结合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当前的国际形势,综合考察了从中国改革
开放开始到当今,中国人权话语的发展情况。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人权
话语是时事性地发展(evolving topically)、社会性地加强(reinforcing socially)、
跨文化间地回应(responding interculturally)
,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人权形势的历
史性转型(historic transformation in human China’s rights situation)和对国际人权

问题上不平等交流的反抗力量(counter-veiling force in the unbalance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n human rights)。最后,作者建议,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对政治
话语的研究应该采用本土的、历史的和跨文化的研究视角,尤其是不应该总是以
西方为中心来考量。这样的主张很有见地,因为中国的政治话语既具有所有政治
话语的性质,同时也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因此,跨文化的研究方法很有必要,
只有这样,才能考察政治话语的动态变化和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dynamic
changes and intercultural consequences)。在论文最后,作者也提到了其研究的不足,
指出此研究只是重点关注了公开形式的话语数据(public forms of communication
data),其实有必要收集来自普通民众的话语形式,以便更全面的探讨中国人权话
语内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建议,新的本土的、历史的
和 跨 文 化 意 识 的 视 角 ( local-historically grounded and intercultural-conscious
perspective)应该受到话语分析的重视,尤其是在研究非西方(non-western)话
16


语这方面。这篇论文的一个优点是结合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对语篇采取了历时
性的分析方法,关注了不同时代话语的发展变化,有很强的历史感和时代感。
此外,孟冰春(2011)论文的研究对象是近来年在网络流行的作为一种政治
表达方式的恶搞现象。文中采取的是文化分析法,探讨恶搞现象在中国特殊的媒
体生态和社会环境中是如何形成的。通过对两个具体的恶搞例子“一个馒头引发
的血案“和“草泥马”的分析,探讨它们出现的语境和隐藏在文本中的对社会和
政治的批判,以及恶搞在官方和民间两种话语体系中起到的作用。作者指出,虽
然这些网络的恶搞现象既不是为了取得政治共识,也没有产生任何政治上的后果,
但是它们形成了一种重要的市民文化,既提供了对政治的批评,同时也对参与者
提供了情感上的联系(bonding)。这篇论文关注了作为媒介的网络催生了新的话
语模式的现象,基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来研究政治和网络交际。让人们意识到
在当今网络文化流行的环境中,新闻话语和娱乐话语有融合的趋势(discursive
integration of news and entertainment),关注娱乐性较强的民间话语(如恶搞)如
何去挑战权力拥有者对得体话语模式的规定,去挖掘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在当
今的信息时代,网络这个平台提供了融合娱乐、政治和大众文化的新型话语模式,

使文化和政治连结起来,这一点也应成为 CDA 研究的关注现象。
同样是研究网络话语,Jonathan Hassid(2012)则探讨了博客在中国政治生
活中的作用。他采用了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computer-assisted content analysis,
简称 CCA)的研究方法,比较了博客和和主流媒体对于一些事件报道的时间差。
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当主流媒体先于博客来控制议题时,博客起到“安全阀”的
作用,能够缓和因一些敏感事件造成的官方和民间的紧张状态。但是,如果博客
先于主流媒体,它起的是“压力锅”的作用,因为网络为民众创造了一个相对自
由的言论平台,借助这个媒体,民众可能会挑战政府的权威,从而能够增加社会
的紧张关系。这篇虽然基于传播学的研究视角,但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同样
也可适用于 CDA 的研究,尤其是把官方媒体与民间媒体两种不同形式的话语进
行对比研究,很有借鉴意义。
以上两篇论文(孟冰春,2011;Jonathan Hassid,2012)虽然缺乏在 CDA 理
论上的创新,但给我们研究政治话语提供了另一思路,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化的时

17


代,网络这个媒介给新的话语类型的产生提供了平台,民间话语在这样的语境下
发展迅速,由于其话语的生产和消费过程都不同于主流媒体的官方话语,关注这
种新式的话语也许可以为政治话语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Wodak 的话语-历史分析
法关注社会文化对话语的影响,而信息化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新型的网络文化,
在这种文化下产生的网络话语很有研究的必要。既考虑传统的历史文化,也要考
虑当前的新生文化,才能全面地解读话语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

2.2.5 其他研究方法和理论
四大学派的研究成果固然影响深远,但 CDA 的研究决不限于上述的几种理
论框架。除了前面提到的方法,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其他的研究视角和思路,并
应用到具体的语篇上,同样具有理论价值。
如 Shaul R. Shenhav(2005)中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框架,即 concise narrative
来分析政治演讲。Concise narratives 指的是在一篇政治文本中包括过去、现在和

将来整个时间跨度(chronological range)的片断,它们抓住了演讲者在两三个段
落中提到的最早和最晚的时期。文中的分析对象是以色列领导人早期的讲话,考
察了文本中的 concise narrative 的使用情况,探讨了这些时间跨度承载的意义。研
究表明,讲话中的 concise narratives 能够唤起一种历史感和文化认同,引起听众
的共鸣,反映了特定的政治价值、身份认同以及意识形态。Concise narratives 对
语篇结构的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让人们关注语篇中包含时间跨度的片断以及带
有的历史文化意义。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局限,作者在最后也指出了,并不是所
有的政治文本都有包含时间跨度的 concise narratives,因此,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一
部分的政治语篇。
Marisol Del-Teso-Craviotto(2009)考察了西班牙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现象,
选取的语料是西班牙的一个网络论坛的帖子,根据对帖子内容的分析,总结了其
中反映出来的三个种族主义特征,对于内集团和外集团的区分(表现在称呼和在
人称代词使用上);对于内集团成员的正面评价和对外集团成员的负面评价;帖
子作者双方所采取的不同立场(一方是把自己视为西班牙人的代言人,认为他个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