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137 tra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mes and vocabularies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s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10.5 MB, 137 trang )

新马华文教材课文主题和词汇比较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MES AND
VOCABULARIES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S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王 思 婷
ONG SHI THENG

新 加 坡 国 立 大 学 中 文 系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北 京 大 学 中 国 语 言 文 学 系
PEKING UNIVERSITY
2010


新马华文教材课文主题和词汇比较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MES AND
VOCABULARIES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S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ONG SHI THENG
(B.A. Hons, NUS)

新 加 坡 国 立 大 学 中 文 系
北 京 大 学 中 国 语 言 文 学 系


双 学 位 硕 士(研究)毕 业 论 文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OUBLE DEGREE M.A. BY RESEARCH
IN CHINESE LANGUAGE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NUS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KU
2010


Acknowledgements
First and foremost,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deepest gratitude to my supervisor
Dr Peng Rui(彭睿博士), who has provided much needed assistance and constructive
comments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writing this thesis. His wide knowledge and his logical
way of thinking have been of great value for me.
I would like to show my gratitude to my supervisor at Peking University, Dr Wang
Chao-Hsien(王超贤博士)for providing valuable suggestions and ideas that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this study.
A special thank goes to Dr Wang Hui for helping me complete the writing of this
thesis. Despite her hectic schedule in the school, she was always there to meet me and
give advices to my thesis. I am also greatly indebted to many teachers in the past, thanks
to Dr Lee Cheuk Yin, Dr Lee Cher Leng, and Dr Guo Rui for helping this double degree
program to run smoothly and for assisting me in many different ways.
Not forgetting, I would also like to thank my family for their unflagging love and
support throughout my life. Thanks to my parents for the moral support that that have
propelled me through my preparation of this thesis. Thanks to my elder sisters and elder
brother, for their encouraging words and taking care of my daily life in Singapore. This
thesis is simply impossible without their moral support and encouragement.
Also, my heartfelt appreciation also goes out to all my friends who have helped me
in one way or another, especially Dorcas and Coralle for always been there for me through

thick and thin; Wan Zhen and Siew Wai for never losing faith in me, Mei Hweei, Junda,
Xin Yu and Lu Jing for providing me with timely encouragement.
Last but not least, to my fellow Chinese course mate Kai Qin for offering
innumerable support and generous help, thank you for accompanying me in this journey.

i


目录

谢辞 Acknowledgements.................................................................................i
目录..................................................................................................................ii
插图一览..........................................................................................................v
统计表一览......................................................................................................v
英文论文摘要 Abstract...................................................................................vi

第一章

绪言

1.1 引言...........................................................................................................1
1.2 研究动机和目的.......................................................................................2
1.3 研究的主要范围.......................................................................................3
1.4 相关的研究成果.....................................................................................12
1.5 研究材料和方法.....................................................................................16

第二章 教材主题范围比较
2.1 课文主题分类.........................................................................................21
2.2 课文选材依据.........................................................................................22
2.2.1 教材编写原则.....................................................................................22

2.2.2 华文教学目标.....................................................................................23
2.2.2.1 工具性目标..................................................................................23

ii


2.2.2.2 思想性与文化性目标...................................................................25
2.3 课文主题分布.........................................................................................30
2.4 分布规律与特点.....................................................................................32
2.5 讨论与建议.............................................................................................36

第三章 教材词汇量比较
3.1 词汇量的考量因素...................................................................................39
3.1.1 新马教学目标.....................................................................................40
3.1.2 新马教学时限.....................................................................................42
3.2 小结..........................................................................................................44

第四章 教材词汇范围比较
4.1 教材选词的难题.......................................................................................45
4.2 教材选词的依据.......................................................................................46
4.2.1 常用词为标准......................................................................................46
4.2.1.1《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HSK)简介............................46
4.2.1.2 HSK 词表整理工作......................................................................47
4.2.1.3 新马教材词汇与 HSK 词汇对比分析..........................................49
4.2.1.4 HSK 独选词和新马教材独选词综述..........................................57
4.2.1.5 新马华文教材的选词差异.........................................................58
4.2.2华文教学目标......................................................................................62
4.2.2.1 工具性目标 .................................................................................63

iii



4.2.2.2 思想性与文化性目标...................................................................68
4.3 讨论与建议...............................................................................................72

第五章 结语..................................................................................................76

附录(一):新加坡华文教材课文主题分类列表………………………………………80
附录(二):马来西亚华文教材课文主题分类列表……………………..……………83
附录(三):新马教材成语列表…………………………………………………………………86
附录(四):新马教材独选词列表(历史文化)…………………………………………88
附录(五):新马教材独选词列表(自然科学)…………………………………………..90
附录(六):新加坡教材独选词列表………………………………….………………..….…92
附录(七):马来西亚教材独选词列表……………………………………………………100
附录(八):HSK 独选词列表(和新马两国教材比较)…………………………….115
附录
(九)
:新马共同独选词列表(和 HSK 词表比较)…………………………….116

参考书目…………………………………………………………………………………………………124

iv


统计表一览

表(1) 新马人口族群分布…………………………………………….

4


表(2) 新马词汇量统计………………………………………………. 19
表(3) 新马小小学华文教材课文主题分布…………………………. 31
表(4) 新马小学华文教育语言能力要求……………………………. 40
表(5) 词汇量与语言能力等级划分…………………………….…… 42
表(6) 新马华文教材和 HSK 词汇统计………………………........... 49
表(7) 课文主题与词汇范围的相关性(以小四教材为例)…......... 69

插图一览
图(1) 理论、大纲和教材的关系…………………………………….

9

图(2) 新马华文教学目标和课文主题的相关性……………………. 25

v


Abstract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selection of
themes and vocabularies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s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with themes and vocabularies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s
teaching material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emplify the influence of local Chinese
education’s orientation on teaching materials compilation. By referring to principles for
designing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as proposed by Lv Bi Song (1990), this paper
show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both countries’ teaching materials on theme and
vocabulary compilation and attempts to point out the problems of designing teaching
materials that are likely to meet the students’ needs and orientation of local Chines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study results, this paper aims to elucidate the shortcomings of
either version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ffer suggestions for reorganization of themes
and vocabularies in teaching materials.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chapter elaborates on the objectives,
scop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source of materials for this study. A detailed analysis in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themes of Singapore and Malaysia’s teaching materials.
It is found that the theme selection and arrangement in both countries’ teaching materials
is basically in light of the orient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both countr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 the content of both teaching materials mainly focus on the theme of
society and lifestyle. On the theme distribution aspect, Malaysia’s theme distribution is
more systematic than the arrangement in Singapore.

vi


Chapters three and four are devoted to vocabulary analysis. In both countries, it is
found that the quantity of Chinese words in teaching materials accord with targets and
needs of local education. With regard to quality of word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election
of words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s teaching materials with the HSK vocabulary list. It
is found that most of the words used in Singapore’s teaching material are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words in Singapore. However, Malaysia’s teaching material prefers to use
most frequent words in China, which is not commonly used in Malaysia.
Following the analysis, the final chapter concludes with a summary and recapitulates
the major arguments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is, it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the hope that existing and future material developers can use these to improve
and shape the future of material development in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vii


新马华文教材课文主题与词汇比较
第一章


绪论

1.1 引 言
“ 华 文 教 育 ”是 指 对 华 侨 华 人 及 其 后 裔 进 行 中 国 语 言 文 化 的 教
育 。 1在 “ 汉 语 热 ” 的 背 景 下 , 华 文 教 育 的 发 展 日 渐 受 到 注 目 , 成
为 汉 语 言 学 界 关 注 的 课 题 之 一 。东 南 亚 是 海 外 华 人 集 中 率 最 高 的 地
区 ,其 中 又 以 新 加 坡 和 马 来 西 亚 的 华 人 人 口 最 多 ,华 文 教 育 的 发 展
最 为 蓬 勃 ,是 少 数 将 华 文 纳 入 基 础 教 育 体 系 的 国 家 。因 此 ,研 究 有
关两国华文教育的课题对了解整个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的发展有
极大的意义。
教 材 是 完 成 教 育 任 务 的 主 要 凭 借 ,也 是 课 堂 教 学 的 基 础 和 主 要
依 据 ,要 提 高 语 文 教 学 的 质 量 就 必 须 有 理 想 的 语 文 教 材 。语 文 教 材
改 革 是 整 个 语 文 教 学 改 革 的 中 心 环 节 。语 文 教 学 改 进 与 变 更 需 要 语
文 教 材 研 究 作 为 “ 中 介 ”,“ 怎 么 教 ” 要 从 属 于 “ 为 什 么 教 ” 和 “ 教
什 么 ”。 ( 周 正 逵 ) 2 因 此 , 要 发 展 海 外 华 文 教 育 , 提 升 海 外 学 生 的 华
文 水 平 就 必 须 对 海 外 使 用 的 华 文 教 材 进 行 分 析 ,通 过 比 较 各 地 区 教
1

本 文 中 的“ 华 文 教 育 、华 文 教 材 、华 文 教 学 ”等 是 专 指 面 向 海 外 华 侨 的“ 教
育 、 教 材 和 教 学 ”。“ 对 外 汉 语 教 育 、 对 外 汉 语 教 材 、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 等 则 用
来通指所有针对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外的“外国人的汉语教育、教材和教
学 ”。
2
刘占泉《汉语文教材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页 4 。

1


材的异同之处发现教材的优缺点并对教材进行改革。
C o l l i n b a k e r( 2 0 0 8 )认 为 语 言 的 使 用 情 况 是 人 为 的 语 言 政 策 所

决 定 ,这 些 政 策 直 接 或 间 接 对 语 言 产 生 了 影 响 。目 前 关 于 新 加 坡 和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讨论语言政策对两国华文
教育定位和华文教学模式的影响,而具体以华文教材为分析对象,
探 讨 国 家 语 言 政 策 对 华 文 水 平 的 影 响 则 较 为 少 见 。有 鉴 于 此 ,本 文
将根据两国所制定的华文教学目标来分析教材课文主题和词汇部
分 的 编 选 特 点 , 参 照 吕 必 松 ( 1990) 提 出 的 教 材 编 写 一 般 原 则 , 分
析 不 同 语 言 政 策 对 华 文 教 学 目 标 、华 文 教 材 编 写 ,直 至 华 文 学 习 水
平所带来的影响,再根据两国教材的优劣之处给予适当的改进建
议。
本 文 分 成 5 个 章 节 ,第 一 章 起 着 开 宗 明 义 的 作 用 ,提 出 本 文 研
究 的 动 机 、研 究 范 围 和 材 料 并 针 对 以 往 的 相 关 研 究 提 出 本 文 研 究 的
目 标 和 研 究 的 方 法 。第 二 章 针 对 新 马 小 学 华 文 教 材 不 同 课 文 主 题 在
教 材 中 的 占 有 篇 数 和 各 年 级 的 分 布 结 果 ,探 讨 教 材 编 写 原 则 和 新 马
当 地 华 文 教 学 目 标 对 教 材 课 文 主 题 编 选 的 影 响 。第 三 章 和 第 四 章 是
针对词汇的比较分析。本文将词汇研究分为“量”和“质”两个部
分 ,在 第 三 章 根 据 当 地 华 文 教 学 目 标 和 教 学 时 限 要 求 比 较 两 国 教 材
的 词 汇 量 。第 四 章 将 重 点 放 在 分 析 新 马 教 材 的 选 词 范 围 ,其 中 包 括
新 马 教 材 和 《 汉 语 水 平 词 汇 与 汉 字 等 级 大 纲 》 ( HSK) 的 词 汇 比 较
及 新 马 教 材 之 间 词 汇 编 选 的 异 同 分 析 。最 后 ,本 文 在 第 五 章 总 结 研
究所得并提出将来海外华文教材研究值得进一步讨论的课题。

1.2 研 究 的 动 机 和 目 标
笔 者 自 小 就 在 马 来 西 亚 长 大 ,从 国 民 型 育 本 华 小 毕 业 后 便 到 丹
戎 拿 督 国 民 中 学( S e k o l a h M e n e n g a h K e b a n g s a a n Ta n j u n g D a t u k )继

2


续 中 学 课 程 ,最 后 在 敦 哈 峇 国 民 中 学 ( S e k o l a h M e n e n g a h K e b a n g s a a n
Tun H ab ab ) 完 成 大 学 先 修 班 , 按 照 马 来 西 亚 政 府 制 定 的 教 育 体 系 ,

接 受 为 期 13 年 的 中 小 学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 笔 者 现 在 就 读 于 新 加 坡 国
立 大 学 中 文 系 ,六 年 在 新 加 坡 生 活 的 期 间 就 多 次 听 闻 当 地 在 改 革 华
文 教 材 、改 进 华 文 教 学 方 法 和 检 讨 华 文 教 学 目 标 等 各 方 面 的 华 文 教
育问题,引起笔者对当地华文教育的关注。
根 据 笔 者 在 新 加 坡 给 中 小 学 学 生 华 文 补 习 的 经 验 ,新 加 坡 学 生
在 阅 读 课 外 读 物 时 ,经 常 因 为 不 明 白 词 义 而 无 法 理 解 或 曲 解 文 章 的
内容。一些科学领域用词如“品种、土崩、淡水、野生、繁殖”等
笔者在小学阶段就已学过的词汇对新加坡中学生而言却是陌生的
词 汇 。在 解 释 词 义 时 ,笔 者 必 须 通 过 举 例 进 行 说 明 ,而 学 生 也 时 常
会 要 求 借 助 英 语 来 理 解 词 义 。此 外 ,新 加 坡 华 文 试 卷 中 综 合 填 空 的
部 分 一 向 也 是 学 生 最 弱 的 部 分 ,在 面 对 “ 念 头 、动 机 、意 志 、态 度 ”
等意思相近的词汇时,学生经常分不清楚这些词汇之间的差异。
新 马 地 理 位 置 相 近 ,日 常 生 活 的 华 文 用 词 也 基 本 相 同 ,但 根 据
笔 者 在 新 马 两 地 的 生 活 体 验 和 教 学 经 验 ,两 国 学 生 在 阅 读 与 书 写 能
力 方 面 总 体 而 言 有 一 定 的 水 平 差 异 。华 文 教 材 服 务 于 课 堂 教 学 ,教
材 内 容 既 体 现 当 地 华 文 教 育 的 教 学 目 标 ,也 代 表 学 生 的 语 言 水 平 能
力 。因 此 ,本 文 希 望 通 过 比 较 新 马 华 文 教 材 编 写 的 异 同 部 分 ,举 例
指出不同的华文教学要求对当地教材编写的影响,再根据吕必松
( 1 9 9 0 )提 出 的 教 材 编 写 一 般 原 则 来 评 估 教 材 编 写 的 优 劣 并 给 予 教
材 改 进 的 建 议 。本 文 认 为 提 升 华 文 教 材 的 质 量 对 提 高 学 生 的 华 文 水
平 ,促 进 华 文 教 育 的 发 展 有 绝 对 的 帮 助 ,因 此 希 望 本 文 的 分 析 成 果
能 成 为 将 来 新 、马 和 其 他 海 外 地 区 华 文 教 材 编 写 者 在 进 行 教 材 编 写
工作时的参考资料。

3


1.3 研 究 的 主 要 范 围
1.3.1 新 马 华 文 教 育
新 马 两 国 的 华 文 水 平 一 直 是 海 外 华 人 华 文 程 度 的 指 标 ,新 马 两

国也是我们了解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主要区域。两国地理位置相
近,同样是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人口族群构成如下:

表 ( 1 ): 新 马 人 口 族 群 分 布 3

新 加 坡 ( %)

马 来 西 亚 ( %)

华人

76.8

26

马来人

13.9

53.3

原住民

-

11 . 8

印度人

7 .9


7.7

其他

1 .4

1.2

总数

100

100

新 加 坡 和 马 来 西 亚 的 华 人 在 当 地 人 口 占 有 率 分 别 有 75.8% 和
2 6%, 是 海 外 华 人 的 集 中 地 区 。 虽 然 华 语 在 新 加 坡 和 马 来 西 亚 都 采
取 发 展 性 保 持 与 继 承 语 言 的 语 言 教 育 ,即 在 重 视 当 地 第 一 语 言 教 育
的 同 时 ,也 同 时 保 护 和 发 展 各 民 族 的 母 语 ,但 两 国 在 小 学 阶 段 不 同
的 语 言 政 策 使 华 文 教 育 出 现 不 同 的 发 展 情 况 。在 比 较 两 国 的 华 文 教
材之前,我们必须对两地的华文教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3

Department of Statistic Malaysia,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Basic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 Report,
PutraJaya 6th November 2001.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Republic of Singapore, Census of Population 2000 Statistical Release 1: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ISBN 981-04-44486.
/>
4



(一)

新加坡的双语教育

新 加 坡 的 双 语 教 育 其 实 是 以 英 文 作 为 主 导 的 双 语 教 育 。新 加 坡
中 小 学 自 1987 开 始 都 正 式 转 型 为 以 英 校 为 模 式 的 统 一 型 学 校 。 学
校 的 语 言 教 学 以 英 语 为 第 一 语 文 ,作 为 主 要 教 学 媒 介 语 ,而 各 民 族
母语如华文、马来文、谈米尔文等只作为单一科目教学。
新 加 坡 小 学 教 育 为 期 6 年 。在 四 年 级 年 底 ,所 有 学 生 必 须 参 加
分 流 考 试 ,然 后 按 考 试 成 绩 把 他 们 分 为 三 个 源 流 ,修 读 以 下 不 同 的
课 程 4:
( I) EM1( 英 文 与 母 语 均 为 第 一 语 文 )
( I I) E M 2 ( 英 文 为 第 一 语 文 , 母 语 为 第 二 语 文 )
( I I I) E M 3 ( 只 修 读 基 础 英 文 与 基 础 母 语 )

大 约 10%成 绩 优 秀 的 学 生 可 以 进 入 EM1 源 流 , 修 读 高 级 华 文
课 程 。 7 0 -7 5 % 的 学 生 进 入 E M 2 源 流 , 修 读 普 通 华 文 课 程 。 1 0 - 1 5 %
少 数 成 绩 不 佳 的 学 生 则 进 入 EM3 源 流 , 修 读 基 础 华 文 。 自 2 004 年
开 始 ,新 加 坡 教 育 部 考 虑 到 学 生 在 四 年 级 的 时 候 还 没 充 分 成 长 ,太
早 分 流 不 仅 对 发 育 迟 缓 的 学 生 不 公 平 ,也 无 形 中 增 加 学 生 的 学 业 压
力 ,因 此 决 定 合 并 E M 1 和 E M 2 ,让 E M 2 的 学 生 也 能 选 读 高 级 母 语 。
5

(二)马来西亚的三语教育
马 来 西 亚 华 文 教 育 在 东 南 亚 是 除 中 国 大 陆 、台 湾 、港 澳 地 区 以
外唯一拥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大专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

4


谢泽文,
《新加坡华文第一语文的课程设计》
,见《新加坡华文教学论文三集》
(新加坡:泛太平洋
出版社,2003)
,页 107。
5
谢泽文《从报告书看近年来新加坡华文教学的改革》,见《新加坡华文教学论文四集》
(新加坡:泛
太平洋出版社,2006)
,页 43。

5


马 来 西 亚 和 新 加 坡 的 情 况 不 同 ,马 来 西 亚 虽 然 也 是 多 元 民 族 、多 元
宗 教 、多 元 文 化 的 国 家 ,但 是 自 独 立 以 来 ,各 民 族 都 十 分 重 视 自 己
的 民 族 语 言 ,坚 持 母 语 教 育 的 重 要 性 ,因 而 产 生 了 不 同 的 教 育 源 流
和教育制度。
马 国 自 1 957 年 独 立 后 , 分 别 于 1962 年 和 1966 年 在 全 国 推 行
普 及 小 学 教 育 政 策 。虽 然 国 家 的 官 方 语 言 是 马 来 语 ,但 小 学 国 民 教
育体系却根据不同教学媒介语言分为三种源流学校:
( I) 国 民 型 华 文 小 学 ( 华 语 为 教 学 媒 介 语 )
( I I) 国 民 型 淡 米 尔 小 学 ( 淡 米 尔 为 教 学 媒 介 语 )
( I I I) 国 民 小 学 ( 马 来 语 为 教 学 媒 介 语 )

马 来 西 亚 小 学 教 育 与 新 加 坡 同 样 为 期 六 年 。 根 据 官 方 于 2005
年 的 统 计 , 马 来 西 亚 现 有 1287 间 华 文 小 学 6, 全 国 有 大 约 90%的 华
族 学 生 就 读 华 小 。 7国 民 型 华 文 小 学 和 国 民 型 淡 米 尔 小 学 以 母 语 作
为 各 个 科 目 的 教 学 媒 介 语 ,马 来 西 亚 国 语 马 来 语 和 国 际 语 言 英 语 则

是 必 修 科 目 。 自 2003 年 开 始 马 来 西 亚 政 府 开 始 推 行 英 语 教 数 理 政
策 ,各 源 流 小 学 的 数 学 和 科 学 这 两 个 科 目 同 时 以 英 语 和 华 语 两 种 语
言 在 不 同 节 课 进 行 教 学 。然 而 ,经 过 六 年 的 教 学 实 验 ,马 来 西 亚 政
府 意 识 到 双 语 教 学 并 没 有 达 到 提 升 数 理 和 英 語 水 平 的 目 标 ,反 而 适
得 其 反 ,使 学 生 因 面 對 语 言 障 碍 而 无 法 学 好 科 学 和 数 学 ,因 此 宣 布
从 2012 年 开 始 将 恢 复 以 母 语 教 数 理 。 8
由 此 可 见 ,海 外 的 华 文 教 育 发 展 一 直 随 着 当 地 国 语 言 政 策 改 革
而 产 生 变 化 。华 人 的 母 语 是 华 语 ,华 文 教 育 的 本 质 应 属 于 第 一 语 言
6

马来西亚教育部《2006 年至 2010 年教育发展计划》
/>7
马来西亚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资讯局《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
出版,1992)
,页 3。
8
《星洲日报》
,2009 年 7 月 24 日。

6


教 学 。但 是 ,由 于 华 语 在 当 地 国 不 是 第 一 语 言 ,华 语 作 为 海 外 华 人
第 一 语 言 的 地 位 也 因 此 受 到 威 胁 ,越 来 越 被 当 地 国 的 第 一 语 言 所 取
代 而 逐 渐 走 向 第 二 语 言 教 学 的 模 式 , 这 个 现 象 在 新 加 坡 尤 其 显 著 9。
因此,海外地区华文教材的编写不仅要考虑第一语言的教学要求,
还 要 结 合 当 地 实 情 和 教 学 对 象 的 实 际 情 况 ,参 考 第 二 语 言 教 学 的 理
论成果。


1.32 小 学 华 文 教 材
B ri a n To m l i n s o n( 1 9 9 8 ), J a m e s De a n B ro w n( 2 0 0 1 ) 和 刘 占 泉
( 2004)认 为 广 义 的 “教 材 ”可 以 定 义 为 所 有 为 课 堂 教 学 活 动 而 设 计
的 、有 系 统 性 的 教 学 材 料 ,其 中 就 包 括 了 课 程 计 划 、教 科 书、直 观
教 具 、 和 游 戏 等 。刘 占 泉 提 到 “ 教 材 ” 有 时 也 用 来 专 指“ 教 科 书 ”,
因 为“ 教 科 书 ”是 整 个 教 材 系 统 中 最 核 心 的 部 分 ,通 过 教 科 书 便 能
够 了 解 主 要 的 课 程 内 容 和 教 学 思 路 。本 文 所 讨 论 的“ 教 材 ”是 狭 义
的教材,专指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课堂教学所使用的教科
书。
小 学 华 文 教 育 是 奠 定 学 生 华 文 能 力 基 础 的 重 要 阶 段 ,在 小 学 阶
段打好华文根基对学生将来在语言掌握能力要求更高的中学阶段
有 绝 对 的 帮 助 ,因 此 本 文 将 研 究 范 围 设 定 在 小 学 的 华 文 教 材 。华 文
教 材 编 写 涉 及 的 部 分 有 很 多 ,本 文 选 择 以 教 材 的 主 题 和 词 汇 作 为 本
文 研 究 的 对 象 ,通 过 比 较 新 马 两 国 教 材 在 这 两 个 部 分 的 编 选 特 点 来
揭示华文教材编写所面对选材和选词问题。

9

新加坡教育部在小一新生登记入学时所做的调查结果,指出讲华语的家庭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便
一直减少,到了今天只剩下约 40%的家庭仍以华语作为主要用语,反之 讲英语的家庭却从 1990 年
的 26%增至今年的 60% 。引自《联合早报》

〈讲华语运动开幕 李资政:家长应跟孩子讲华语〉
,2009
年 3 月 18 日。

7


(一)主题

“ 主 题 ”的 基 本 含 义 有 二 :一 是“ 作 者 在 说 明 问 题、发 表 主 张
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内容表达出的基本观
点 ”; 二 是 广 义 的 题 材 概 念 , 指 社 会 生 活 或 现 象 的 某 一 方 面 , 如 战
争 题 材 、 改 革 主 题 等 等 。 10 本 文 采 用 的 是 第 二 个 含 义 , 指 课 文 的 中
心 内 容 ,也 指 构 成 课 文 的 材 料 ,在 很 多 教 材 的 体 例 说 明 中 ,“ 主 题 ”
又称“‘话题’或‘专题’”。
小 学 华 文 教 材 中 的 课 文 看 似 虽 然 简 单 ,但 每 一 篇 课 文 事 实 上 都
蕴 涵 了 各 种 丰 富 思 想 和 价 值 观 ,是 编 写 者 经 过 一 定 资 料 搜 集 ,根 据
一 定 的 语 言 教 学 原 理 和 教 学 目 标 所 编 辑 而 成 的 载 体 。课 文 主 题 的 选
择能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选择合适的课文题
材 ,再 按 照 一 定 的 教 学 原 理 将 它 们 编 入 教 材 不 仅 能 帮 助 教 师 进 行 各
种有效的教学活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华文的兴趣。

(二)词汇
词 汇 包 括 语 言 中 的 词 和 固 定 语 11, 是 语 言 的 建 筑 材 料 。 语 言 系
统 中 的 其 他 单 位 如 语 法 、语 义 等 都 必 须 通 过 具 体 的 词 语 才 能 体 现 出
来 。 英 国 著 名 语 言 学 家 威 尔 金 斯 ( G e o rg e W. Wi l k i n s ) 在 《 语 言 教
学 中 的 语 言 学 》( 1 9 7 2 ) 提 到 “ 如 果 没 有 语 音 和 语 法 人 们 可 以 传 达
的 信 息 寥 寥 无 几 , 但 是 如 果 没 有 词 汇 , 人 们 则 无 法 传 达 任 何 信 息 。”
由 此 可 见 ,词 汇 教 学 在 语 言 教 学 中 是 一 个 十 分 重 要 的 部 分 。要 学 会
一种语言,就必须掌握该语言中一定数量的词汇。
1 0 庄 涛《 新 版 写 作 大 辞 典 》
( 上 海 : 汉 语 大 词 典 出 版 社 , 2 0 0 3 ),页 3 5 0 。
(转
引 自 胡 根 林〈 关 于 语 文 教 材 " 主 题 组 元 " 的 理 解 与 反 思 〉,见《 现 代 中 小 学 教 育 》,
2 0 0 7 年 0 3 期 。)
11
《 信 息 处 理 用 现 代 汉 语 分 词 规 范 》 中 之 “3 , 4 分 词 单 位 ”的 说 明 , 中 国 标 准
出 版 社 , 1 9 9 2 )。 该 《 规 范 》 为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G B 1 3 7 1 5 1 9 9 2 。( 转
引 自 符 淮 青 《 现 代 汉 语 词 汇 》( 北 京 :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 2 0 0 4 ), 页 9 。)


8


吕 必 松( 1999)指 出 教 材 中 的 词 汇 编 选 主 要 涉 及 两 个 问 题 ,第
一 是 词 汇 量 的 控 制 ,而 第 二 则 是 词 汇 的 范 围 。词 汇 是 一 个 庞 大 的 集
合 体 ,各 个 地 区 的 华 文 教 育 发 展 又 不 一 致 ,华 文 教 材 应 该 编 入 多 少
词 ,教 材 选 词 范 围 要 以 什 么 为 依 据 等 问 题 一 直 是 语 言 教 学 界 不 停 探
索 、研 究 的 课 题 。适 当 的 教 材 选 词 能 起 到 事 半 功 倍 的 教 学 效 果 ,因
此华文教材选词的合理性也是衡量教材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1.33 教 材 编 写 原 则 和 华 文 教 学 目 标
叶 立 群( 1 9 9 2 )认 为 教 材 有 三 个 特 点 :“ 第 一 ,有 特 定 的 目 的 。
教 材 是 完 成 各 级 各 类 学 校 的 任 务 ,达 到 各 级 各 类 培 养 目 标 的 主 要 工
具 ;第 二 ,有 必 须 遵 照 的 规 定 。编 撰 教 材 必 须 遵 照 学 制 、办 学 模 式 、
教 学 计 划 、教 学 大 纲 的 规 定;第 三 ,有 特 定 的 读 者 对 象 。中 小 学 教
材是为不同年龄的儿童、少年和青年编撰的。”
教材的三个特点基本揭示了指导教材编写的两个重要依据。

(一)教材编写原则
教 材 是 教 学 理 论 发 展 和 实 践 的 结 果 。教 学 理 论 产 生 在 一 定 的 语
言 学 、心 理 学 、教 育 学 、社 会 学 等 理 论 研 究 成 果 之 上,作 为 教 材 编
写 原 则 的 依 据 ,指 导 教 学 大 纲 的 制 定 ,从 而 决 定 教 材 的 设 计 与 编 写 。
理论、大纲和教材三者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9


图 ( 1 ): 理 论 、 大 纲 和 教 材 的 关 系 1 2


教 材 编 写 的 原 则 从 教 学 理 论 和 专 家 们 的 实 践 经 验 总 结 而 来 。虽
然 语 言 教 材 有 不 同 的 类 型 ,但 是 不 同 类 型 的 教 材 也 需 要 遵 循 一 些 共
同 的 原 则 。 以 下 是 吕 必 松 ( 1990) 提 出 的 教 材 编 写 一 般 原 则 :

(1 )实 用 性 原 则 : 选 择 的 教 学 内 容 必 须 是 学 生 所 需 要 的 、 常 用 的 。
(2 )交 际 性 原 则 : 教 学 内 容 的 选 择 和 语 言 材 料 的 组 织 要 有 利 于 培 养
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 )知 识 性 原 则 : 教 学 内 容 要 包 含 学 生 感 兴 趣 的 新 知 识 。
(4 )趣 味 性 原 则 : 教 材 的 内 容 生 动 有 趣 , 不 至 于 使 学 生 感 到 枯 燥
乏味。
(5 )科 学 性 原 则 : 教 学 内 容 的 组 织 要 符 合 语 言 规 律 、 语 言 学 习 规 律
和语言教学规律。
(6 )针 对 性 原 则 : 首 先 明 确 所 编 的 教 材 适 应 于 哪 一 种 教 学 类 型 、 哪
一种课程类型、哪一种教学对象等。

12

转 引 自 盛 炎 《 语 言 教 学 原 理 》( 重 庆 : 重 庆 出 版 社 , 2 0 0 7 ), 页 1 6 4 。

10


教 材 编 写 一 般 原 则 是 对 各 类 型 教 材 普 遍 适 用 的 原 则 。不 同 地 区
的华文教育有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规定和不同的读者对
象 ,因 此 教 材 编 写 的 针 对 性 原 则 要 求 语 文 教 材 编 写 必 须 根 据 教 学 类
型、课程类型和教学对象来编写教材。另外,实用性、交际性、知
识 性 和 科 学 性 等 原 则 也 同 样 有 针 对 性 的 问 题 ,例 如 以 思 想 内 容 的 趣
味 性 为 例 :成 年 人 对 儿 童 故 事 不 一 定 感 兴 趣 ,如 果 在 成 人 的 教 材 中
过 多 的 选 用 儿 童 故 事 ,就 不 但 不 能 提 高 教 材 的 趣 味 性 ,而 且 会 引 起
学 生 的 反 感 。 13本 文 在 比 较 两 国 华 文 教 材 的 编 写 优 劣 时 , 基 本 以 吕

必松提出的教材编写一般原则为依据。

(二)华文教学目标
E v e l yn H a t c h , C h e r y l B ro w n ( 1 9 9 6 ) 指 出 明 确 语 言 课 程 的 教
学 目 标 是 教 材 编 写 者 在 进 行 编 写 工 作 前 的 一 个 重 要 步 骤 ,因 为 教 学
课 程 的 总 目 标 ( ove rall o rien tat ion ) 将 主 导 教 材 的 整 体 编 写 方 向 。
教 材 的 特 点 之 一 是 完 成 各 级 各 类 学 校 的 任 务 ,达 到 各 级 各 类 培 养 目
标 的 主 要 工 具 。不 同 的 教 学 目 的 有 不 同 的 教 学 重 点 ,因 此 在 教 材 编
写方面有不同的侧重部分。
一套有针对性的华文教材应该以满足当地华文教学目标为首
要 条 件 ,因 为 以 达 到 所 设 定 的 华 文 教 学 目 标 为 编 写 方 向 才 是 各 国 自
编 教 材 的 价 值 所 在 。本 文 研 究 中 关 于 新 马 华 文 教 学 目 标 和 课 程 规 划
等 资 料 主 要 以 新 加 坡 《 小 学 华 文 课 程 标 准 》 (2002)( 本 文 简 称 《 标
准 》( 2 0 0 2 )) 和 马 来 西 亚 《 小 学 华 文 课 程 大 纲 》( 2 0 0 1 )( 本 文 简 称
《 大 纲 》( 2 0 0 1 )) 为 依 据 。 根 据 《 标 准 》 (2 0 0 2 ) 和 《 大 纲 》( 2 0 0 1 ),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小学华文教育的总目标主要可以分为工具性目

13

吕 必 松 《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概 论 》( 北 京 : 国 家 教 委 对 外 汉 语 教 师 资 格 审 查 委
员 会 办 公 室 , 1 9 9 9 ), 页 1 0 1 。

11


标和思想性、文化性目标。

总目标

工具性目标


思想性文化性目标

通过听、说、读、写语文
技 能 的 教 学 ,培 养 学 生 的
语文能力

通过 华 文教 学 传授 华 族
文化与灌输传统价值观。

使学生充分掌握听、说、
读 、写 技 能 ,准 确 地 利 用
规范 的华文 来思考 、 学
习 、交 际 、处 理 信 息 和 创
作。

借着 语 文教 学 提升 学 生
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
培养 审 美情 趣 、爱 国 情
操、促 进 文 化 传 承,达 致
全民团结。

国家
新加坡

马来西亚

母 语 学 习 的 特 殊 性 决 定 华 文 教 材 所 具 有 的 双 重 特 征 。第 一 ,它
是 语 言 教 材 ,担 负 培 养 听 说 读 写 能 力 的 专 责 ,所 以 它 必 须 设 置 通 过
言语实践来训练语文技能的完整序列和具体方法,从而具有工具

性 。第 二 ,它 是 母 语 教 材 ,负 有 涵 育 民 族 精 神,塑 造 完 美 人 格 的 使
命 , 从 而 具 有 人 文 性 。 14华 文 教 育 既 有 工 具 性 目 标 , 又 有 思 想 性 、
文 化 性 目 标 ;既 追 求 语 文 能 力 的 掌 握 ,又 重 视 人 文 素 养 的 提 升 。因
此 ,要 提 高 华 文 教 学 的 质 量 ,就 必 须 有 机 地 将 工 具 性 目 标 和 人 文 性
目标融合呈现在教材。
新 加 坡 和 马 来 西 亚 华 文 教 育 是 面 向 华 裔 的 母 语 教 育 ,因 此 两 国
华 文 教 育 定 下 的 总 目 标 基 本 一 致 。然 而 ,由 于 当 地 华 文 教 育 有 不 同
的 发 展 情 况 ,当 局 针 对 工 具 性 目 标 所 要 求 达 到 的 水 平 ,对 于 思 想 性 、
文 化 性 目 标 的 侧 重 点 则 出 现 一 定 的 差 异 。《 标 准 》 ( 2 0 0 2 ) 和 《 大 纲 》
( 2 0 0 1 )是 新 加 坡 和 马 来 西 亚 有 关 当 局 根 据 当 地 对 华 文 教 育 的 需 求
所 修 订 而 成 ,在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内 容 与 选 材 原 则 、综 合 教 学 法 指 引 、
语文测试等方面都分别对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小学华文课程和教材
14

同(2),页 20。

12


编 写 作 出 了 明 确 的 指 引 ,是 本 文 在 接 下 来 探 讨 当 地 华 文 教 育 要 求 和
目标对教材编写影响时的主要参考依据。

1.4 相 关 的 研 究 成 果
1.4.1 新 马 华 文 教 育
海 外 华 文 教 育 发 展 在 华 人 社 会 是 颇 受 关 注 的 领 域 ,而 新 加 坡 和
马 来 西 亚 又 是 海 外 华 人 人 口 的 集 中 地 ,因 此 针 对 这 一 地 区 华 文 教 育
所做的研究也为数不少。
新马的建国发展史是研究当地华文教育发展史的切入点之一。
周 清 海 ( 1999) 和 吴 元 华 ( 2004) 从 追 述 新 加 坡 建 国 历 史 来 说 明 新
加 坡 的 语 言 政 策 对 当 代 华 文 教 育 发 展 所 造 成 的 影 响 ,两 人 都 认 为 新

加 坡 采 取 的 语 言 政 策 是 环 境 使 然 ,华 语 在 英 语 盛 行 趋 势 下 退 居 为 第
二 语 言 是 一 个 务 实 的 决 策 。 张 禹 东 ( 1997) 和 郑 良 树 ( 20 07) 的 文
章中则通过叙述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来道出马来西亚华社在
当 地 位 华 裔 争 取 华 文 教 育 的 奋 斗 过 程 ,从 论 述 中 分 析 马 来 西 亚 当 代
与未来的华文教育展望等。
另 外 ,还 有 一 些 学 者 则 以 国 家 语 言 政 策 为 视 角 ,以 华 语 在 当 地
的 语 言 地 位 来 分 析 新 马 华 文 教 育 的 未 来 发 展 。 李 方 ( 1998)认 为 汉
语在海外国家并非第一使用语言, 因此华文教育显然不是第一语
文教育; 但华人学习华文的要求, 又大大超越了一般第二语言教
育,因此将海外的华文教育称为“含有母语基因的非母语教学”。
吕 必 松 ( 1999) 也 认 为 不 应 该 简 单 地 将 面 向 华 裔 的 华 文 教 学 归 类 为
第 二 语 言 教 学 的 类 别 ,针 对 学 生 的 特 点 和 学 习 环 境 而 言 ,东 南 亚 一
带 的 华 文 教 学 应 该 是 介 于 第 一 语 言 和 第 二 语 言 之 间 。 Anne Paki r
( 1 9 9 1 a -1 9 9 8 ) 针 对 新 加 坡 的 语 言 政 策 做 了 一 系 列 的 课 题 研 究 , 他

13


在研究中指出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年轻一代在未来只会增加而不
会减少,新加坡在未来会继续面对母语与文化传承的问题。
最近几年关于海外华文教育的研究主要还是将焦点集中在新
加 坡 。 郝 洪 梅 ( 2004) 、 黄 岳 辉 ( 2004) 和 陈 之 权 ( 2008) 等 都 相
续针对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和华文教育课程改革对华人社会和
文 化 的 影 响 进 行 了 讨 论 分 析 。相 较 于 新 加 坡 ,马 来 西 亚 华 文 教 育 的
发 展 则 较 少 受 到 关 注 ,现 有 的 研 究 如 张 应 龙( 2 0 0 3 )、蔡 福 花( 2 0 0 7 )
和 方 颖( 2008)等 都 主 要 把 研 究 重 点 放 在 马 来 西 亚 华 人 社 会 自 办 的
独立中学,针对小学华文教育所作的研究则较少.

1.4.2 小 学 教 材 主 题
关 于 海 外 教 材 的 主 题 范 围 , 朴 点 熙 ( 20 00) 和 蔡 丽 ( 2002) 在

谈 论 教 材 的 选 词 时 都 分 别 提 到 了 课 文 主 题 对 词 汇 选 编 的 影 响 ,但 两
篇 论 文 的 研 究 重 点 是 词 汇 部 分 ,因 此 没 有 进 一 步 对 研 究 材 料 的 主 题
范 围 进 行 统 计 分 析 。目 前 为 止 ,有 关 新 加 坡 教 材 主 题 分 析 的 研 究 有
谈 颖 瑜 ( 2 0 0 6 ) 和 廖 艳 玲 ( 2 0 0 9 )。 谈 颖 瑜 将 新 加 坡 小 学 一 年 级 到
四年级教材的课文分成内容、体裁和交际功能三个部分进行讨论,
廖 艳 玲 则 是 在 其 文 章 中 提 出 新 加 坡 华 文 教 材 的 选 材 特 点 。两 人 都 认
为 新 加 坡 教 材 内 容 生 动 有 趣 、形 式 活 泼 多 样 ,难 度 适 中 ,针 对 性 强 ,
能 充 分 体 现 新 加 坡 本 土 特 色 。然 而 ,谈 颖 瑜 的 研 究 材 料 是 一 年 级 到
四 年 级 的 教 材 ,无 法 更 全 面 地 分 析 全 套 小 学 教 材 的 选 材 在 各 年 级 的
分 布 情 况 ,而 廖 艳 玲 则 是 把 新 加 坡 教 材 分 成 成 汉 字 教 学 、词 语 教 学
和 课 文 选 材 这 三 部 分 进 行 分 析 ,在 教 材 主 题 选 材 这 个 部 分 只 做 了 概
括性的论述,并没有具体对课文的主题分布进行统计分析。
至 于 马 来 西 亚 ,华 文 教 材 主 题 范 围 的 研 究 同 样 是 被 忽 略 的 一 个
部 分 ,只 有 在 石 景 章( 1 9 9 3 )的 一 篇 文 章 中 有 一 些 简 单 的 介 绍 分 析 ,

14


马来西亚教材的编写研究显然还未受到语言教学界的关注。

1.4.3 小 学 教 材 词 汇
华文教材中“词汇”的选择范围和特点是学者们较关注的话
题 。李 丽 君 ( l 9 9 1 ) 、朴 点 熙( 2 0 0 0 )蔡 丽( 2 0 0 2 )
( 2 0 0 5 )、王 惠( 2 0 0 7 )
和 陈 琪( 2 0 0 8 )等 都 先 后 针 对 海 外 华 文 教 材 的 用 词 进 行 比 对 和 分 析 。
这 几 篇 论 文 和 文 章 各 别 选 用 不 同 的 教 材 来 考 察 教 材 中 的 词 汇 、寻 找
不同教材彼此的异同,集中在讨论独有词汇的类型与特征。
李 丽 君( 1 9 9 1 ) 认 为 教 材 的 选 词 差 异 可 以 反 映 当 地 的 社 会 发 展
和 文 化 特 征 ,他 着 重 从 这 两 方 面 讨 论 不 同 地 区 出 版 的 对 外 汉 语 第 二
语 言 教 材 所 具 备 的 选 词 特 点 。朴 点 熙( 2 0 0 0 )则 选 择 在 李 丽 君( 1 9 9 1 )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扩 大 教 材 的 研 究 范 围 和 词 汇 数 量 ,以《 汉 语 水 平 词 汇
与 汉 字 等 级 大 纲 》作 为 参 考 因 素 ,进 一 步 分 析 对 外 汉 语 基 础 教 材 词
汇 选 择 的 原 则 和 存 在 的 问 题 。这 两 份 研 究 主 要 把 重 点 放 在 教 材 独 选
词 特 点 的 描 述 ,没 有 根 据 这 些 特 点 来 探 究 选 择 这 些 词 汇 的 原 因 ,也
因 此 无 法 从 教 材 编 写 的 原 则 来 评 论 这 些 教 材 的 优 劣 。 蔡 丽 ( 2 0 0 2 )、
( 2005)的 教 材 词 汇 研 究 则 弥 补 了 前 两 份 研 究 的 不 足 ,从 词 汇 编 选
的 特 点 中 找 出 规 律 ,总 结 出 各 套 教 材 在 词 汇 选 择 和 编 排 等 方 面 的 特
点 ,并 进 一 步 指 出 词 汇 选 编 应 重 视 常 用 程 度 及 难 易 度 、合 理 安 排 生
词 出 现 的 先 后 顺 序 等 教 材 编 写 原 则 。然 而 ,她 的 研 究 将 所 有 的 海 外
教 材 都 归 为 第 二 语 言 教 材 来 讨 论 ,没 有 进 行 区 分 讨 论 ,忽 略 了 华 裔
和非华裔之间所存在的教学特点。
本 文 研 究 的 范 围 是 新 马 地 区 的 华 文 教 材 ,前 文 提 及 的 相 关 研 究
已 对 海 外 教 材 的 词 汇 有 了 一 定 的 研 究 成 果 ,但 是 主 要 的 研 究 对 象 是
针 对 非 华 裔 外 国 人 使 用 的 第 二 语 言 教 材 ,而 对 于 既 属 于 第 一 语 言 模
式 ,又 包 含 第 二 语 言 教 育 特 点 的 新 马 华 文 教 育 的 教 材 词 汇 研 究 却 较

15


少 见 。新 加 坡 教 材 词 汇 的 研 究 主 要 有 顾 惠 诗( 2 0 0 0 )、王 惠( 2 0 0 7 )、
祝 晓 红 ( 2 0 0 8 ) 和 陈 琪 ( 2 0 0 8 ), 前 三 篇 的 研 究 将 新 加 坡 和 中 国 大
陆 教 材 词 汇 进 行 定 量 分 析 与 比 较 ,王 惠 和 吕 必 松 看 法 一 致 ,她 根 据
新加坡教材用词的分析结果指出新加坡华文教育既不同于中国大
陆与台湾的基础母语教育,也不同于面向非母语者的对外汉语教
学 ,而 是 介 于 二 者 之 间 ,即 “ 第 二 语 言 的 母 语 教 学 ” 。祝 晓 红 则 以
华文教材中体现的华语词汇变异问题提出区域词的出现涉及的不
仅 是 华 语 词 汇 的 规 范 问 题 , 也 有 国 民 认 同 的 价 值 。陈 琪( 2 0 0 8 )则 将
研 究 重 点 放 在 新 加 坡 华 语 词 语 研 究 ,以 教 材 作 为 研 究 的 其 中 一 个 辅
助 材 料 ,讨 论 新 加 坡 华 语 词 语 的 规 范 与 协 调 问 题 。目 前 海 外 华 文 教
育 学 界 中 有 关 马 来 西 亚 教 材 词 汇 的 研 究 很 少 ,只 作 为 为 部 分 统 计 材

料 出 现 在 王 惠 ( 2007) 的 研 究 中 。
新加坡特殊的双语教育和华文课程的改革问题一直是海外华
人 社 会 热 门 的 讨 论 话 题 ,因 此 现 有 的 海 外 华 文 教 育 文 献 与 相 关 研 究
主 要 还 是 将 关 注 点 集 中 在 新 加 坡 。另 外 ,教 材 的 研 究 则 主 要 集 中 在
中国大陆或台湾地区为非华裔外国人所编写的第二语言汉语教材,
对 于 东 南 亚 一 带 地 区 自 编 的 华 文 教 材 研 究 不 多 ,针 对 这 些 华 文 教 材
进 行 比 较 的 研 究 更 是 少 之 又 少 。纵 观 目 前 对 外 汉 语 教 材 的 词 汇 与 主
题 研 究 ,主 要 内 容 还 是 停 留 在 描 述 教 材 的 选 词 和 选 材 特 点 ,却 很 少
将当地华文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写原则综合起来考查教材选词和选
材的合理性,指出编写针对性教材所面对的难题。
基 于 华 文 教 材 研 究 仍 有 值 得 探 究 的 空 间 ,本 文 以 前 人 研 究 的 成
果 为 基 础 ,以 新 马 华 文 教 材 为 研 究 对 象 ,结 合 教 材 编 写 原 则 和 当 地
华文教学目标这两方面来比较两国华文教材课文主题和词汇编选
的异同之处,再根据分析结果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建议。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