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92 trang)

Đặc điểm ngôn ngữ của câu đối trung quốc (đối chiếu với câu đối việt nam)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1 MB, 92 trang )

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
研究生院
**************

方青玄

中国对联语言特点——与越南对联对比研究
与越南对联对比研究
中国对联语言特点
ĐẶC ĐIỂM NGÔN NGỮ CỦA CÂU ĐỐI TRUNG QUỐC
( ĐỐI CHIẾU VỚI CÂU ĐỐI VIỆT NAM)

硕士论文

专业:
专业 汉语语言学
汉语语言学
专业代号:
专业代号 60220204

2017 年 1 月于河内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
TRƯỜNG ĐẠI HỌC NGOẠI NGỮ

**************

PHƯƠNG THANH HUYỀN

中国对联语言特点——与越南对联对比研究


与越南对联对比研究
中国对联语言特点
ĐẶC ĐIỂM NGÔN NGỮ CỦA CÂU ĐỐI TRUNG QUỐC
( ĐỐI CHIẾU VỚI CÂU ĐỐI VIỆT NAM)

LUẬN VĂN THẠC SỸ

Chuyên ngành: Ngôn ngữ Trung Quốc
Mã số chuyên ngành: 60220204
Giáo viên hướng dẫn: GS.TS NGUYỄN VĂN KHANG

HÀ NỘI, THÁNG 1 NĂM 2017


论文原
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中国对联语言特点——与越南对联对比研究”硕士学位
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
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资料均属真实。

2017 年 1 月于河内

方青玄

i


致谢


小时候看过写有古人的聪明对答的书籍和报纸,我对对联的兴趣就
从此唤起。流传至今的佳话、趣闻又风趣又正经地体现古人的才智、气魄
和幽默感,使我沉酣其中,后来又烂熟于心,让我决定在撰写大学学士论
文时就以“对联初探”为题目,概述中国与越南对联的相关基础知识。在研
究生院的时间,接触不同的老师,在不同课堂里给我许多的启发,但我最
后仍因喜爱之深而选择继续以对联研究为硕士论文课题。经整理相关资料
后,我发现,中国关于对联的书籍与专论非常丰富,但越南对联大多数是
汇集方式,主要限于概述对联的写作通则,以及对部分名联进行讲评;于
是我思索着以语言特点对中国与越南对联进行对比研究。和我导师阮文康
教授讨论之后,认为可行,在导师的认真和严谨的引导下,我这一篇论文
终于完稿。值此之际,我要感谢许多人的支持与协助。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阮文康教授,衷心感谢阮老师对我的指导与关
怀,在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修改等各个环节都给予我悉心的指导,
倾注大量的心血,使我对专业研究有了更深,更透彻的理解与感悟。
其次,我要感谢在研究生阶段传授我们知识、启发并开阔我们思维
的各位任课老师,各位老师传授的知识让我开阔眼界、学以致用、使我受
益匪浅,对我的论文写作工作助益颇大。
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和亲友对我默畎的支持和鼓励,感谢你们在我求
学路上的支持和关怀,你们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强大动力!
最后衷心感谢为评阅本论文而付出宝贵时间和辛勤劳动各位专家和教
授!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今后的
学习、工作中,我会更努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谢谢大家!
ii


摘要

对联是中国及越南特有的传统民族语言艺术类型,是具有独特意义

的对偶句,其主要特征是形式对仗、内容相关、文字精练、节奏鲜明等。
对联篇副一般短小,但提及范围广泛、寓意深长。对联既是精致的艺术作
品,又是普遍的民俗文学,一方面是文字文学、另一方面又是口头文学,
兼具形式与音乐美感。
越南对联跟中国虽然规则一致、运用相同,然而在不同社会、文化背
景的影响下就显现出和中国对联不同的特点。本论文以“中国对联语言特
点——与越南对联对比研究”为研究课题,从语言角度尝试对中、越两国对
联进行探讨和研究。论文研析中国与越南对联在语音、语法、词汇、修辞
等方面的特点,指出者的异同点。
本文鉴于考察近 1000 副中国与越南对联,将内容分为三大主要部
分:
第一章综述语言特点研究的修辞学、风格学等相关理论基础,以及
对联相关理论知识。
第二章探究中国对联在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的语言特
点。
第三章探究越南在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的语言特点,并
将其与中国对联对比,以指出两者的异同点。

关键词:
关键词:对联,中国对联,越南对联,语言特点

iii


目录

摘要.......................................................................................................................iii
目录.......................................................................................................................iv
绪论........................................................................................................................1
绪论

0.1 选题理由.......................................................................................................1
0.2 研究目的.......................................................................................................2
0.3 研究任务.......................................................................................................2
0.4 研究方法.......................................................................................................2
0.5 研究对象及范围...........................................................................................3
0.6 研究语料.......................................................................................................3
0.7 中国与越南对联语言研究综述...................................................................3
0.7.1 中国对联语言研究综述 ........................................................................3
0.7.2 越南对联语言研究综述 ........................................................................5
0.8 论文框架.......................................................................................................6
第一章:
第一章 相关理论基础 .........................................................................................7
1.1 修辞学与风格学相关论述...........................................................................7
1.1.1 修辞学概述.............................................................................................7
1.1.1.1 修辞学定义 ......................................................................................7
1.1.1.2 修辞的词语渊源与发展 ..................................................................7
1.1.1.3 修辞方法 ..........................................................................................8
1.1.1.4 修辞方法的运用 ..............................................................................8
1.1.2 语言风格学概述 ....................................................................................8
1.1.2.1 语言风格学定义 ..............................................................................8
1.1.2.2 语言风格形成的因素 ......................................................................9
iv


1.1.2.3 语言风格学涉及的问题 ..................................................................9
1.1.2.4 语言风格的研究方法....................................................................10
1.2 对联概述.....................................................................................................11
1.2.1 对联的定义...........................................................................................11
1.2.2 对联的产生原因 ..................................................................................12
1.2.3 对联写作要求 ......................................................................................13

1.2.3.1 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13
1.2.3.2 平仄协调,音调和谐 ....................................................................14
1.2.3.3 词类相对,结构相同,节奏相应 ................................................16
1.2.3.4 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18
1.2.4 对联写作注意事项 ..............................................................................18
1.2.4.1 禁忌合掌 ........................................................................................18
1.2.4.2 避免同位与不规则重字 ................................................................18
1.2.4.3 禁忌失对欠平衡 ............................................................................18
1.2.5 对联的种类...........................................................................................19
第二章:
第二章 中国对联的语言特点 ..........................................................................21
2.1 中国对联出现与发展历史 ........................................................................21
2.2 中国对联的语言特点考察.........................................................................23
2.2.1 中国对联的字数 ..................................................................................23
2.2.2 中国对联的节奏 ..................................................................................25
2.2.3 中国对联的断句 ..................................................................................29
2.2.4 中国对联的语法结构 ..........................................................................31
2.2.5 中国对联的平仄 ..................................................................................36
2.2.6 中国对联的押韵 ..................................................................................38
2.2.7 中国对联的修辞手法 ..........................................................................39
v


第三章:
第三章 越南对联与中国对联语言特点对比
越南对联与中国对联语言特点对比 ..................................................42
3.1 越南对联出现与发展历史.........................................................................42
3.2 越南对联与中国对联语言特点对比.........................................................45
3.2.1.越南对联的字数 ..................................................................................45
3.2.2 越南对联的节奏 ..................................................................................49

3.2.3 越南对联的断句 ..................................................................................53
3.2.4 越南对联的语法特点 ..........................................................................54
3.2.5 越南对联的平仄 ..................................................................................57
3.2.6 越南对联的押韵 ..................................................................................60
3.2.7 越南对联的修辞手法 ..........................................................................63
3.2.8 越南对联的其它固有特点 ..................................................................67
3.2.8.1 用汉字、喃字、越南国语字与法语字书写的对联....................67
3.2.8.2 汉越词的出现与使用 ....................................................................69
结语......................................................................................................................75
结语
参考文献..............................................................................................................77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与越南的绝对...................................................................................
I
中国与越南的绝对

vi


绪论
0.1 选题理由
对联是中国及越南特有的传统民族语言艺术类型,是具有独立意义
的对偶句,其主要特征是形式对仗、内容相关、文字精练、节奏鲜明等。
对联篇副一般短小,但提及范围广泛、内容含蓄、寓意深长,叫人无比欣
赏。对联既有单纯美学意义,是文人才子展现文才、抒发胸襟的独特文学
体裁,又具有广泛的应用功能,可用以庆祝喜事、安慰不幸、张贴或悬挂
于亭阁、祠庙、胜地、商店等,以增添光彩。对联既是精致的艺术作品,
又是普遍的民俗文学,一方面是文字文学、另一方面又是口头文学,兼具
形式与音乐美感,因此被誉为“诗中之诗”1。
中国与越南山水相连,历经上千年的文化交流历史,在社会制度、风

俗习惯、文化传统等都存在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对联即是两个国家共同
特有的文学类型。自古以来,对联在中国与越南深受欢迎,流传广泛,也有
着长期发展的路途。越南对联与中国对联虽然规则一致、运用相同,然而
在越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就显现出和中国对联不同的特点。
中国对联各方面研究都相当丰富且非常成熟,研究成果亦是首屈一
指。越南方面有关对联的书籍虽为数不少,可大多数都是对联汇集形式,
仍缺乏学术研究的相关资料,从语言运用角度研究越南对联、以及对中国
与越南对联语言特点进行对比研究的相关资料更不用说。因此,本论文将
以“中国对联语言特点——与越南对联对比研究 ”为硕士论文研究课题,
试图从语言角度对中、越两国对联进行探讨和研究。文中通过对比研究中
国与越南对联在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的特征,指出两国对联语
言的异同点,希望能为对联研究工作提供一份参考资料。

1

常江(1999),《对联知识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
1


0.2 研究目的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究中国对联的语言特点,并将其与越南对联
进行对比,弄清两者之共性与个性,希望有助于对联研究工作,从而促进
越南学界从语言学角度更深入研究越南对联。

0.3 研究任务
根据上述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任务主要包括:
1) 梳理本论文修辞学、风格学及对联相关理论基础。
2) 基于前述的稳固理论基础,进行研析中国对联的语言特点。
3) 研究越南对联语言特点,对中国及越南对联创作进行比较,进而指出
两者的语言特征的异同点。


0.4 研究方法
文中主要借鉴修辞学及语言风格学理论,并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

文献法,从书籍、杂志、平面及电子报纸、网际网路等汇整中
国与越南对联相关资料,以进行对联语言特点研究。

2.

对比分析法,将中、越对联语言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以突显找
出两者的语言风格特征及异同之处。

3.

例证法、引证法,以更生动、更实际说明文中各项论点及概
念。

4.

语言描写法,将作品组成的材料—语音、词汇、语法,进行分
析描写。

5.

统计法,提出精确的数据,来说明某个风格现象。

6.

文中另外使用演绎法、归纳法等,使文章内容表达更加贴切及

鲜明。

2


0.5 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及越南特有的文学类型—对联。对联是特
有的文学形式,因此可以从许多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然而本论文主要研究
范围是从语言视角下研究中国与越南对联的特点,弄清两国对联在语音、
语法、词汇(含字数、语法结构、押韵、节奏、断句等)及修辞手法等方
面的特点及异同之处。

0.6 研究语料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研析中国对联的语言特点并将越南对联与之对
比,希望能够为越南对联研究以及中、越对联对比研究工作提供一份资
料,同时从语言角度了解中国及越南对联的相同与差异,拓宽两国对联比
较的研究视角。文中主要使用语料为马书田著的《中国千年对联故事》、
梁申威著的《民国名联》,越文语料则主要引用阮文玉(Nguyễn Văn
Ngọc) 著的 《Thú chơi câu đối》 、阮春 性( Nguyễn Xuân Tính ) 著的
《Tinh hoa câu đối Việt Nam》等书,共考察约 1116 副中、越对联。为使本
论文的各个论据更加实际,本文亦针对不同研究部分引用其它语料如张治
著的《古今艺术名联选粹》、黎怀越(Lê Hoài Việt)著之《Câu đối-Một
loại hình văn học trong nền văn hóa cổ truyền Việt Nam》等及从网络汇集的部
分对联。

0.7 中国与越南对联语言
中国与越南对联语言研究综述
语言研究综述
0.7.1 中国对联语言
中国对联语言研究综述

语言研究综述
关于对联专书,中国古今执笔编写的学者甚多,内容也相当全面且
有系统性。如今中国学者所撰写有关对联研究、对联集成、对联趣事与佳
话等各类书籍多得不可胜数。其中清代学者梁章鉅则是较全面开始研究对
联的学者,他于 1840 年编的书《楹联丛话》被誉为中国联话的“开山之
作”。该书初步规划对联的声律规范、建立楹联分类体系、涉及楹联美学、
3


理论的一些方面。该书同时搜集保存大量历代联作及作者轶事,对对联发
展的源起、演变作了一些有价值的考证工作。因此,《楹联丛话》成为了
后人有关对联研究的比度之书。
王力先生 1958 年著的《汉语诗律学》是研究汉语诗律学经典之作。
该书共分为 “导言”(阐述韵语的起源及其流变,平仄和对仗,句式和语法
等相关知识及规律)与“本论”(分别叙述近体诗、古体诗、词、曲、白话
诗和欧化诗)两部分,归纳汉语诗律的一般常识和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
书中对联研究方面有显著贡献,指出对联的对仗是从律诗演变出来,书中
各项理论分析也有助理解对联格律。
此外,中国其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还有清末民初吴恭享撰写的《对
联话》,刘大白的《白屋联话》,新中国成立后还有顾平旦、常江、曾保
泉共同主编的《中国对联大辞典》,谷向阳编的《中国楹联学概论》及
《中国对联大典》, 余德泉编的《对联通》、戴本恒编的《对联艺术探
微》、苍舒编的《对联修辞学》、常江编的《对联知识手册》等等。这些
书籍对对联的规则、要求与创作特点一一论及,还研究对联发展过程中的
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演变,让读者掌握对联的概念及基础知识,更进一步
了解对联的美及其价值。
综合性的对联研究著作如此丰富,对联集成更不用说。有关对联故
事、趣闻的书为数不少,古今中外华人学者都有撰写。据说宋朝是对联汇
集起始出现的时代。续后的大量对联汇集、专辑纷纷出现,如胡奇光著的
《对联艺术—中华文明宝库》、张治著的《古今艺术名联选粹》、李文郑

著的《中国名联鉴赏》、陈应性编著的《联海》、《巧联妙对话古今》、
梁申威编的《民国名联》、马书田编的《中国千年对联故事》、唐子畏编
的《历代名人名联鉴赏》等。这些联选著作论述历代名联的历史故事,展
现对联中所反映的日常习俗,也让读者更了解对联产生的当时社会背景及

4


特点。此外,许多对联研究论文亦已研析对联格律、规则、艺术、功能与
应用等方面。
总而言之,这些丰富多彩的中国对联研究书籍各有千秋,像一朵朵
奇葩,丰富美化了中国对联花坛,让读者以全面性的视角来认识与理解中
国对联,从而体会对联的价值及其在文坛上的地位。

0.7.2 越南对联语言
越南对联语言研究综述
语言研究综述
越南历来所创作的对联数量丰富,提及内容多姿多彩,对联在越南
诗文发展历史上成就巨大,应用范围也特别广泛,能创造好对联的文人雅
士及其相关传说源远流长。然而有关对联的研究书籍还是相当稀少,而且
大多数都是对联汇集类型,如丰州(Phong Châu)著之《Câu đối Việt
Nam》、新越-卲风(Tân Việt – Thiều Phong)著的《Mẫu câu đối hoành phi
thường dùng》、一如-范高环(Nhất Như, Phạm Cao Hoàn)著的《Nghệ
thuật câu đối》等,联选数量不大,且仅大致上介绍历来名联的来源、创作
规则及各名联的创造背景。最具代表性的是陈黎创(Trần Lê Sáng)2000
年主编的《3000 hoành phi câu đối Hán Nôm》及 2000 年《5000 hoành phi
câu đối Hán Nôm》、阮文盛(Nguyễn Văn Thịnh)2010 年主编的《Câu đối
Thăng Long-Hà Nội》等,收录了大量的汉字和喃字对联,然而这些书籍里面
并无古今越南对联整体介绍,收录的联类亦相当局限,主要会选当今越南
人民仍要应用(张贴、悬挂在祠堂上)或雕刻于寺庙上的对联。

越南专门研究对联理论及对联格律、价值等的书籍并不多且篇章短
小,通常是在某些诗文专论书籍中用一章或一小部分来介绍对联。出现较
早有潘繼炳(Phan Kế Bính) 1918 年著的《Việt Hán văn khảo》一书,论述中
国与越南文章原理、各种文体及文章创作方法等,其中有两页简述对联的
定义、特点及列举越南若干名联;嗣后有杨广含(Dương Quảng Hàm)1941
年著的《Việt Nam văn học sử yếu》,被誉为第一部以越南国语字撰写的越
5


南文学史著作。该书分为:越南文学史要(简略考察越南文学历史),越
南诗文合选(摘录古今越南诗文)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谈及对联的写作要
求及规则,有助读者更详细了解对联写作要求、对联分类的相关基础知
识。
最值得一提是阮文玉(Nguyễn Văn Ngọc)著的《Thú chơi câu đối》
及 阮 春 性 ( Nguyễn Xuân Tính ) 2000 年 著 的 《 Tinh hoa câu đối Việt
Nam》,尽管都称不上巨作,但已有系统性地概论对联规则与写作特点,
按照不同对联类型对对联进行分类并再加点评。另外有裴文元-何明德
(Bùi Văn Nguyên-Hà Minh Đức)著的《Thơ ca Việt Nam hình thức và thể
loại》、阮黄辉(Nguyễn Hoàng Huy) 著的《Câu đối trong văn hoá Việt Nam》
也是综合性的对联研究专书。除此之外,还有相当多的研究各地方、各寺
庙对联的专书或研究论文。这些资料或是只大致介绍对联格律,或是没有
整体性的研究与分析,因此未能让我们了解到丰富的越南对联的整体面目
与成就。
总而言之,迄今仍缺乏越南对联学术研究的相关资料,研究越南古
今联艺的专书不多,从语言学角度研究越南对联、以及对中国与越南对联
语言特点进行对比研究的相关资料更不用说。

0.8 论文框架
本文除绪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外,主要分成以下部分:
第一章:相关理论基础

第二章:中国对联的语言特点
第三章:越南对联与中国对联语言特点对比

6


第一章:
第一章 相关理论基础
相关理论基础
1.1 修辞学与风格学相关论述
修辞学与风格学相关论述
1.1.1 修辞学概述
修辞学概述
1.1.1.1 修辞学定义
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规律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的是
辞格(即通常所说的修辞方法)、言语修辞活动(主要与语境、语体有
关)、言语风格等,也就是研究修辞的学问。“辞”即语言,是加强言辞或
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以“用语极浅,用意极深”方式,通过运用各种语文
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人类的思想和感情。修辞是充满活力的语言
建构,是经过修辞的表现手法之后使语言更加生动,培养语文表达的能力
和创作力。修辞可以令人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
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更清楚了解别人的意思,便于分析、欣赏文学作
品。因此,人们称修辞为“语言的艺术”。
语音、词汇、语法本是语言的三要素。修辞既不是语言的第四要
素,也不属于前述三要素。换句话说,语言三要素是修辞的材料、手段和
基础;修辞是对语言三要素的综合艺术加工,是语言三要素的高级体现。
语言三要素与修辞之间的关系是互动互补的。
1.1.1.2 修辞的词语渊源
修辞的词语渊源与发展
渊源与发展

所谓修辞里的“辞”可以分为用于写文章的“文辞”及用于口头说话的
“言辞”(亦称语辞)。“辞”这一个字最初是指言语而并非文字的组合,当
初的修辞主要也是集中于说话方面,之后才向文辞发展。
从语言出现的时候,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修辞的字面意思就是“装
修自己的语言”,主要由演讲技巧和论辩技巧组成。嗣后,古希腊哲学家亚
里士多德从更高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词汇,将修辞能力定义为一种能够从
常规事例中发现潜在因素的能力,而这些潜在因素能够增强一个人的说服
7


力、沟通力和推理力。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把修辞视为一门综合性的学
科,以说服力为中心,且包含听众分析技巧以及思路组织技巧等各种软性
技能。
1.1.1.3 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丰富多彩,大致可分为比喻(包含明喻、暗喻、略喻、借
喻排比)、对比、夸饰(包含时间、空间、物象、人情、数量等方面夸的
饰)、 讽刺、转化(包含拟人、拟物、形象化标语等)、映衬(包含正
衬、反衬)、借代、设问(包含疑问、提问、激问等方面)、析字、镶
嵌、互文、对偶(包含单句对、句中对、隔句对、叁句对等)、双关、层
递、类迭(包含迭字、类字)、顶真、回文、倒装、错纵、摹写、示现、
婉曲、引用(包含明引、暗引)、借代、转品、象征、倒反、藏词、感
叹、呼告、仿拟、衍文、移觉、眺脱、析数格等。
1.1.1.4 修辞方法的
修辞方法的运用
方法的运用
修辞格简称“辞格”,亦称“语格”、“辞藻”、“藻饰”、“辞式”等。辞格
是语言中提高表达效果的特殊修辞方式或方法。辞格的综合运用是指在一
句或一段话里有两个以上的辞格搭配使用。其综合运用方式主要包括连
用、兼用和套用等三种。辞格的连用指在一句话或一段话里连续使用修辞

格,各个修辞格按时间先后安排。辞格的兼用指的是几个修辞格交叉、融
会在一起,从这个角度看是一种辞格,换一个角度看又是另外一种辞格。
辞格的套用则指有些修辞格要占比较长的字面,于是其中又包含另一个或
几个修辞格。

1.1.2 语言风格学概述
语言风格学概述
1.1.2.1 语言风格学定义
语言风格学定义
语言风格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语言学和文学相结合的产物,
指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研究作家语言风格。语

8


言运用的效果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语言因素(即语法、语音、词汇等构
成语言等要素);非语言因素(即心理、社会、文化等要素)。这些因素
交叉组成各表现手法,而风格学就从上述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各语言表现手
法。研究者可藉由语言学的知识探究文学作品的风格特征,重新思考文学
作品的语言特点,以提供更多元丰富的研究面向。
风格学可分广义、狭义两种,且有古今之别。狭义的风格学古已有
之,即修辞学。广义的风格学以索绪尔以来的现代语言学为基础,着重当
代语言实例的收集、纪录与审辨,以别于传统修辞学之重古文范例与喜作
规定。原本广义的“语言风格学”包含一切语言形式的风格,既涵盖口头语
言,也涵盖书面语言,既处理文学语言,亦处理非文学语言,而“风格”也
包含了体裁风格(或文体风格)、时代风格、地域风格、个人风格诸方
面。
1.1.2.2 语言风格形成的因素
语言风格形成的因素
(1)语言因素

语言风格形成的语言因素意指一切对语言材料运用的手段和方式,
包括语言的配合、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变化、语义的缀合、修辞方式的运
用等。总之,是语言调整,组介的手段。以不同的语言材料调整组介,则
会形成不同的语言因素。
(2)非语言因素
非语言因素指的是除语言因素之外的其他一切因素,包括个人独特
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文化素养、个性特征等,以及民族风俗、时代特
征、文化背景等社会因素。
1.1.2.3 语言风格学涉及的问题
语言风格学涉及的问题
风格学牵涉社会、个人、语言、文学、心理等因素,关系到心理学、
社会学、文学理论、美学等其他学科,人们对语言的表达力以及如何达成各

9


种交际任务是自古就注意的,对于作家的文章风格也是一直进行研究的。
风格学的视野较广(看到整个语言,注意社会文化),立论较有根据(从
语言事实出发,而不是纯凭印象)。目前学界已有一定的基本理论和成套
的研究方法,确立了语言的运用必须适合具体场合这一对全社会有用的原
则,换句话说是已经另辟一个学术领域,成为兼有语言学与文艺学之长的
综合学科。
1.1.2.4 语言风格的研究方法
现代的语言风格学包含了三个方面:音韵、词汇、句法。音韵风格可
从不同途径进行探讨,如 “韵”的音响效果、平仄声调的交错、头韵的运
用、双声叠韵的安插、音节的解析等。词汇风格的研究法包括拟声词的应
用、重叠词的应用、方言俗语的应用、典雅语或古语词汇的应用、外来词
的应用、词汇结构状况、虚词的状况、词汇的情感色彩、新词的创造力、
词类活用状况、熟语的应用、共存限制的放宽等。句法风格包括:造句类
型的状况、句子扩展的状况、欧化句法的状况、句子省略的状况、文言或

白话句式、句法的偶化状况、韵散使用的状况、对话的安插状况、诗歌重
沓反覆的形式、走样句的状况、对偶句的假平行等。
研究方法又可以分语言描写法、比较法、统计法三途。语言描写法是
把作品组成的材料:语音、词汇、语法,进行分析描写,看看语音是由哪
些音素建构起来?篇章中的音韵搭配规律如何?用词偏向如何?造句习惯
如何?走样变形的程度如何?和自然语言的差异有多大?比较法是透过作
品或作家的比较来突显各自语言风格特征。比较的作品可以是风格不同的
或相同的,可以是同时代或不同时代的。同一文体也可以作语言风格的比
较。统计法是提出精确的数据,来说明某个风格现象。这种方法受到数理
语言学兴起的影响很大。

10


语言风格学的研究步骤,分为三方面:分析、描写、诠释。分析是把
一个语言片段进行解析;其次是描写,就是把语言片段各成分之间的搭配
规律说出来;最后是诠释,找出语言规律的“所以然”,即形成原因。

1.2 对联概述
1.2.1 对联的定义
所谓对联,是指意义完整、内容相关或相联的上下两句,通常写在
纸条或木板上,常粘贴、雕刻或悬挂在门两旁、柱上、壁上等。对联还
叫:楹联、对子、楹帖、联对、联语、联句、帖子、偶句…上联还叫上
支、上比、出句,下联还叫下支、下比、对句等。
古代诗歌最注重两个要素:对和韵。从中可以分为四类:有对无
韵、对而无韵、对和有韵、无对无韵,对联就属第二类,对而无韵。换句
话说,对联不重视押韵,只顾平仄协调、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即可,字数多
少亦无定规。
对联的本质是简短凝练、寓意深长。 其特征是运用各修辞手法把意
义相关、句式对称、平仄协调的两个句子分别编写而成上下两联,缺一不

可。
自古以来,许多人喜欢写对联。古时候,学生都要学写对联。能写
并写好对联是评价一个人的才华、学问及机灵度的标准。对于劳动人民,
对联也是一种特有风味的精神粮食。每逢佳节、丧事喜事,人家都要
“吃”。或者自撰,或者托人编写,往往不可缺少。所以本论文所考察与分
析的对联,不仅是文人墨客所用来体现才能的对联,还包含在人民生活中
占有重要地位的对联。
论文里所列举的对联,中国部分都是汉字对联,越南部分则有的是
汉字,有的是喃字,也有现代越南字(国语字)对联。其原因是,数千年
来,中国人一向仅以汉字为写作工具,可是越南人由于历史原因(经中
11


国、法国长期统治)而造成上述三类兼用。语言不同,使用的艺术手法当
然有些不同。但毕竟,其写作要求及方式还是相似的。

1.2.2 对联的产生原因
自古以来,“匀称和谐、对仗工整”是许多民族,尤其是越南、中国
等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特征。对仗性体现在文章、绘画、雕刻、建筑…等
各艺术文化领域上,是对联写作不可避免的要求。对仗的出现以对偶的出
现为基础,各现代文学作品之前,大部分古文都使用对偶、映衬等修辞手
法。可以说对偶就是促使对联产生的最直接因素,换句话说,对联是源于
人民实际社会生活,出发于民族语言的自然对偶说话习惯。对偶的产生以
及得到广大民众的使用是由于以下原因:
第一、语言文字因素:越南与中国都是单音节语言国家,一字一音
一义的独立性,并具有声调特点形成句中节奏美跟声律美等的特点是对偶
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中国汉字及越南喃字是方块形,每个字大小都一样,
在加上书法艺术是每个字都具有其艺术美观,形成句子整齐对称的句子。
第二、文化因素:出发于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与越南人,重视事物
的两面性、双重性的阴阳观念:世界总分成有互对互补关系的事物和属

性。所以,什么事物现象内都含有又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两面都要
平行存在。
上述是对偶格,也是对仗句出现的原因。对仗性使句子结构云称,
音节整齐,语言凝练。在表义上往往是上乎下映、互相映称、对比鲜明,
读起来节奏分明,增加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具有对仗性的句子更便
于记忆,利于传诵,使读者得到鲜明的感觉。
而对联就是对仗句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古代哲学意识和传统
文化思想,也展示人民的审美观与文学观。其主要特征是形式整齐而且韵
律和谐,富有形式美、音乐美,因而更生动、更委婉地表达编者的意思,

12


更明显地表现人的感情,突出生活各问题,各复杂现象与关系,所以成为
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

1.2.3 对联写作要求
对联创作者创作对联的追求是言外之意,形成对联短小精悍的特
点。要达到这一目的,对联创作者应遵守一系列严格的要求,概括起来就
是以下要求:
1.2.3.1 字数相等,
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字数相等是编写对联的首要条件。上下联字数必须一样多,否则对
不起来,称不上对联。如石达开在湖南石马江上的题联:
(1)

目空天下万人敌;
身是吴家千里驹。2

又如挽袁世凯的对联,实际上是痛骂作威作祸的“民国大总统”:

(2)

民犹此也,国犹此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3

上一副对联上下每联是七个字,下一副是十二个字。
在一些场合,对联的字数不相等却是一种用来衬托事物的修辞手
法。也有的对联本是字数相等,但使用时为了达到某个具体目的而被编者
故意减除,以表达其另有意思。
对联上下联断句也要一致,上联怎么断句,下联一一如此,不可两
样。

2
3

《中国千年对联故事》,页 244
《中国千年对联故事》,页 282
13


1.2.3.2 平仄协调,
平仄协调,音调和谐
对联不讲究押韵,只注重平仄协调,也可以说平仄也就是对联音韵
对仗的表现。中国楹联协会 2011 年 9 月 21 日公布的 “联律规则”平仄格律
要求如后:
“第五条: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
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
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平”和 “仄”讲的是声调的对立。“平”是平声,“仄”意指 “不平”,就
是仄声。对联很讲究平仄的交替和对立。除一些为追求某种艺术效果的特

殊场合外,通常一联内不能只单独使用平声或仄声而应有规律性地交错使
用,亦称平仄相间。对联的上下联,必须平仄相对,上联如果是平声,下
联同一位置一般应该是仄声,反之亦然,缠算合适。平仄交叉使用、上下
联又是平仄相对使联句读起来流利舒畅、抑扬顿挫,充满音乐美及节奏
美。
要使平仄协调,首先要了解文字的声调。中国平仄通常以 “上”、
“去”、“入”(现代汉语中没有入声,原本为入声字已混入其他三声,因此
对入声的判别,仅能用背熟方式来记住)三声为仄声,阴平及阳平就归属
平声。而越南则以“玄”、“轻”为平声, “锐”、“重”、“问”、 “跌”声等为仄
声。如清朝有名学者纪晓岚对句谢乾隆皇帝对联:
(3)

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父母;
寸身言謝謝天謝地謝君王。4

这副对联的平仄结构是: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4

《中国千年对联故事》,第 186 页
14


上下两联同一位置的字,几乎平仄都相对,这就是一副对联平仄格
律最基本的要求。
一般来讲,两联平仄规则是 “仄起平收”,意思是说上联的末一字,
必须是仄声,而下联的末字必须是平声。如下面一副春联:

(4)

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5。
平平平仄仄
仄;
仄仄仄平平
平。

上联以仄声“柳”为末字,而下联就与之相反,以平声“风”为末字,往
往如此,概莫能外。
有的时候,也可以接受上联和下联同一位置的都是平声或仄声,但
是要注意平仄声内的对立,即阴平对阳平,上声对去声等...这在写长联时
很常见的。只要读起来顺口、和谐即可。关键的是,我们不能过长地重复
一声,会使对联失去其本身 “音乐美”的特点。如明代名人陈洽小时与父亲
对答的对联:
(5)

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萧和6。
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平。

上述一副对联,上下同一位置的部分字眼平仄不相对,如“船”与
“音”,“并”与“齐国”,“橹”与“笛”,“不”与“难”,“帆”与“萧”,但是平声之
间是阴平和阳平交换使用,仄声之间也是上声对去声,如此不会让两联平
仄单调,仍能够保持对联的声籁华美,悦耳动听的感觉。


5
6

《中国千年对联故事》,第 17 页
《中国千年对联故事》,页 103
15


另外,如果是对答联,即一人出一人对,那么末字平仄就任意了,
可“仄起平收”,也可以是“平起仄收”,不必严格遵守上述规则。
1.2.3.3 词类相对,
相对,结构相同,
相同,节奏相应
第一、词类相对
词类相对的意思是上下联相应位置的用词词性相同。譬如上联用的
是名词、下联同一位置一定也要是名词,上联是代词,下联亦然,概莫能
外。如:天对地,绿对红,降对升,一对三,会对可,焉对也。不仅如
此,词类底下的小类也应该对仗。比如:名词有分为专名、动物名,植物
名,天文现象等各小类。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关词的分类相差不大,都
分为实词、虚词两大类。其中,实词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
词和量词,而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在写对联时,上
下联同一位置的词一般都须遵守词类相对此一规则。倘或因追求意义的完
美,仍可接受两联不能完全依照上述词小类对仗的规定,但两联就属于宽
对,并不是工对。
第二、结构相同
所谓结构对仗,即上下联的语法结构、句式结构相同或相近。上联
如果只有一句,下联也应是如此;上联有两个或更多的分句,下联也不例
外,而且上下联同一位置的每一分句字数也必须一样。下联的语法结构与
上联的语法结构也要一致。比如:上联是主谓结构,下联同一位置也要是
主谓结构;上联是联合结构,下联一定也要呼应。例如古文学家:

(6)

泉自几时冷起;
风从何处飞来7。

状语 动补
主语 谓语

7

《中国千年对联故事》,第 227 页
16


上下两联的语法结构都是主谓结构,其中谓语是动词谓语句,可以
分析成状语+动补结构。上下两联结构都一致。
第三、节奏相应
说节奏相同是上联和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也就是说,上联怎
样断句,下联也不可违反。如阮槐(Nguyễn Hòe)对一大官的对联:
(7)

齿性刚,舌性柔,刚性不如柔性久;
眉生前,须生后,前生不若后生长。8

上下两联的节奏都是:三三二二三
又如宋朝洪平齐所撰的春联:
(8)

未得“之乎”一字力;
只因“而已”十年闲9。


上下两联的节奏都是:二二三
当然最严格的规律也会有例外,对联规则亦然。有时可以接受两联
字数不相等,语法结构不相应,词类不大相同,然而这些大部分或是作者
为表达某一用意而故意创作,或是运用某种艺术效果,也有可能为了达到
某种语义效果,规定就可以放宽。这时候,对联不是工对了,而是属于另
一种叫 “宽对”。
对联对仗工整实际上不仅限于上下两联相对,而该含义另一种表达
方式就是联内自对,及上联和下联内部就出现对仗的部分。如果联内自对
工整,上下两联同一位置的结构不一,还是可以接受。例如:
(9)

涪王兄弟,蕲王夫妇,鄂王父子,聚河岳精英仅留半壁;
两字君恩,四字母训,五字兵法,洒英雄涕泪莫复中原。10

《Tinh hoa câu đối Việt Nam》,第 200 页
《中国千年对联故事》,第
67 页
10
8
9

/>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