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100 trang)

Phân tích lỗi sai trong quá trình dạy và học chữ hán ở việt nam giai đoạn sơ cấp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3.07 MB, 100 trang )

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
研究生院

****************

裴氏庄

越南初级阶段汉字教与学偏误分析
PHÂN TÍCH LỖI SAI
TRONG QUÁ TRÌNH DẠY VÀ HỌC CHỮ HÁN
Ở VIỆT NAM GIAI ĐOẠN SƠ CẤP
硕士论文

指导老师:范玉含副教授
专业:汉语教学法
代码:60.14.10

2013 年 12 月于河内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
TRƢỜNG ĐẠI HỌC NGOẠI NGƢ̃

BÙI THỊ TRANG

越南初级阶段汉字教与学偏误分析
PHÂN TÍCH LỖI SAI
TRONG QUÁ TRÌNH DẠY VÀ HỌC CHỮ HÁN Ở
VIỆT NAM GIAI ĐOẠN SƠ CẤP
LUẬN VĂN THẠC SỸ


Chuyên ngành: Lý luận và phƣơng pháp giảng dạy tiếng Trung
Mã số chuyên ngành: 60.14.10
Giáo viên hƣớng dẫn: PGS.TS Phạm Ngọc Hàm

2013 年 12 月于河内


声明
本人声明硕士论文《越南初级阶段汉字教与学偏误分析》是本人在导
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本人保证,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
的内容外,本文只根据自己调查所获的资料与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没
有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特此声明
裴氏庄

2013 年 12 月

i


致谢
本论文的完成离不开汉语教学法专业各位老师的指导,离不开同
学们的支持与帮助,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范玉含副教授的悉心指导。
从论文选题、内容开展到文章修改,在百忙之中他都尽量抽出时间过目
并提出宝贵意见,在他的热衷关怀和悉心的指导下我已经完成本论文。
范老师的科学态度,治学精神以及工作风格,已经深深地感染着我、激
励着我。在学业上他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在思想、生活上也给我以无
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范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在此还
要向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表示真挚的感谢。


裴氏庄
2013 年 12 月

ii


摘要
本论文以“越南初级阶段汉字教与学偏误分析”为题,在综述汉字与汉
字教学的有关理论基础上,进行实际考察与分析阐明越南初级阶段汉字教学
现状与汉字认字、书写偏误及偏误成因。调查对象包括教与学两方面。调查
方法包括问卷、访谈与实际观察。调查过程所用的具体相关资料附后。
汉字教学也要遵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原则去进行,其过程包括教与
学双向互动的活动。因此,笔者还根据本文汉字偏误的界定和分类标准,对
学生 100 份试卷、50 本笔记本以及 50 本练习本所出现的错别字进行了分类和
统计,一共统计出 269 个错别字并分成十一种偏误类型。希望所获得调查结
果可靠。
为了获得的考察依据具有客观性,本文所选的研究对象包括国家大学所
属外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海防大学、太原大学下属附中学校、红星大学
外语与旅游系四个培训点汉语教师及学生的汉字教与学现状。
本论文经考察结果分析基础上,阐明越南初级阶段汉字教与学的偏误成
因,从而提出有关如何改善汉字教学质量的教与学措施。身为一名汉语教
师,本人将客观考察结果与自身经历所获的教学经验,在文中所提出的建议
主要是针对汉字教学方面的对策。具体是坚持汉字部件教学、文化联想、汉
字教学设计包括课前、课后尤其是课堂上的汉字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技巧。本
人特别强调,将语言与文化相结合进行汉字教学是起到一举两得的办法,让
学习者在把握汉字字义、认读、书写方法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到汉字的文化内
涵。同时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此外,本文也对教材设计以及学习者的学
习方法提出一些建议,希望为提高越南汉字教与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越南学生


初级阶段

汉字

iii

教学

偏误


目录
声明 ......................................................................................................................................... i
致谢 ........................................................................................................................................ ii
摘要 ....................................................................................................................................... iii
目录 ....................................................................................................................................... iv
前言 ........................................................................................................................................ 1
1.选题理由 .................................................................................................................................... 1
2.研究目的 .................................................................................................................................... 1
3.研究任务 .................................................................................................................................... 2
4.研究对象及范围 ........................................................................................................................ 2
5.研究方法 .................................................................................................................................... 2
6. 论文结构.................................................................................................................................... 2
第一章

汉字与偏误分析概论 .............................................................................................. 3

1.1 汉字概说.................................................................................................................................. 3
1.1.1 汉字的定义 ...................................................................................................................... 3

1.1.2 汉字的构字法................................................................................................................... 3
1.1.3 汉字的特点 ...................................................................................................................... 8
1.1.4 部件简介......................................................................................................................... 10
1.1.5 汉字的文化内涵............................................................................................................. 11
1.2 中介语理论 ........................................................................................................................... 13
1.2.1 中介语的概念 ................................................................................................................ 13
1.2.2 中介语的性质 ................................................................................................................ 13
1.2.3 中介语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5
1.3 偏误分析概说 ....................................................................................................................... 17
1.3.1 偏误的概念 .................................................................................................................... 17
1.3.2 偏误的种类 .................................................................................................................... 17
1.3.3 偏误的来源: ................................................................................................................ 18
1.3.4 对待偏误的态度: ........................................................................................................ 18
1.3.5.偏误理论对语言发展的教学启示 ................................................................................ 19
1.4 对外汉字教学概说................................................................................................................ 19
1.4.1 对外汉字教学特点与难点............................................................................................. 20
1.4.2 对外汉字的初级阶段汉字教学原则............................................................................. 23

iv


1.5 相关研究综述........................................................................................................................ 25
1.5.1 在中国的研究情况......................................................................................................... 25
1.5.2 在越南的研究情况......................................................................................................... 26
小结 ...................................................................................................................................... 27
第二章

越南初级阶段汉字教学现状与偏误分析 ................................................................ 29

2.1 越南初级阶段汉字教学的现状调查 ................................................................................... 29

2.1.1 调查对象 ........................................................................................................................ 29
2.1.2 调查内容 ........................................................................................................................ 29
2.1.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29
2.2 越南初级阶段汉字教学的实际考察.................................................................................... 37
2.2.1 考察的目的与对象......................................................................................................... 37
2.2.2 考察的内容与方法......................................................................................................... 37
2.2.3 考察的结果与分析......................................................................................................... 37
2.2.4 越南初级阶段汉字教学的偏误类型 ............................................................................ 39
2.2.5 汉字认字与书写偏误特点分析..................................................................................... 43
2.3 偏误成因................................................................................................................................ 44
2.3.1 认字偏误成因................................................................................................................. 44
2.3.2 汉字书写偏误成因......................................................................................................... 45
小结 ...................................................................................................................................... 48
第三章

提高在越南初级阶段汉字教学质量的措施 ......................................................... 50

3.1 对学生学习的措施................................................................................................................ 50
3.1.1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50
3.1.2 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 50
3.1.3 寻求有效的学习方法..................................................................................................... 50
3.2 对教师授课的措施 ............................................................................................................... 51
3.2.1 明确教学思路与教学原则 ............................................................................................ 51
3.2.2 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 52
3.2.3 坚决贯彻部件教学法 .................................................................................................... 56
3.2.4 采用多样的汉字教学方法与手段................................................................................. 58
3.2.5 以身作则,推荐策略 .................................................................................................... 60
3.3 对编写汉字课教材的措施 ................................................................................................... 61
3.4 汉字教学的一些技巧 ........................................................................................................... 61
3.4.1 展示汉字的技巧 ............................................................................................................ 62


v


3.4.2 解释汉字的技巧 ............................................................................................................ 62
3.4.3 练习汉字的技巧 ............................................................................................................ 62
3.5 汉字教学设计........................................................................................................................ 63
3.5.1 课前教学设计................................................................................................................. 63
3.5.2 课堂教学设计................................................................................................................. 64
3.5.3 课后教学设计................................................................................................................. 66
小结 ...................................................................................................................................... 67
结语 ...................................................................................................................................... 67
参考文献 ............................................................................................................................... 69
附录一: 越南初级阶段汉字教学考察 .................................................................................. 71
附录二:越南初级阶段汉字教学偏误统计表........................................................................ 75

vi


前言
1.选题理由
汉字作为一种语素-音节文字,在汉语的习得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它记录着汉字的语义、语音甚至语法信息。因此,近年来在对汉语教学
中汉字教学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有四个方面的教学,语音、语法、词汇、书写。本人
认为汉字书写方面是最难学的,是对汉语学习者最大的障碍。这个障碍不只
是越南初级学生的难题而是所有学生尤其是母语是拼音文字的学生的难题。
越南学生在学汉字时经常会出现写错别字有关的问题,因为汉字很难写、难
记、难认。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对汉字方面也没有像语音、语法、词汇
方面一样受到重视。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常帮学生纠正读音,如果学生说错时

可以立刻帮他们纠正词汇、语法,但是帮助他们纠正错字的很少,需要学生
课后自我更正。再加上现在社会中用电脑打字很方便所以他们以为学好汉字
拼音、认识汉字就能代替书写。这些原因造成了越南学生特别是初级阶段学
生的书写容易出现偏误。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除了掌握好笔画以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好部件、形
旁、声旁,这对学好汉字有很大的帮助。据我调查,基础阶段的学生在初次
接触汉语时,每天用大量的时间记汉字,但效果并不理想。有的学生考试不
能通过,主要问题是出在汉字上,很大一部分学生因为汉字掌握得不好,而
影响了听说读写四个技能的提高。因此对汉字掌握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汉
语水平能否全面的提高。如何在教学上解决汉字这一难题,是我们当老师的
值得研究的问题。
因上述原因,本人把“越南学生初级阶段汉字书写偏误分析”作为硕士论
文课题。
2.研究目的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改善目前越南初级阶段汉字教学的质量,特别是弄
清汉字教与学常见的偏误,指出其处理措施,启发学习者将语言文字与文化
1


相结合去认字、写字并牢记汉字,加强学习者对汉字课的兴趣并减少汉字学
习的压力。另外, 希望论文撰写完毕能够为越南汉语教学工作提供一份参考
资料。
3.研究任务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文要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 对有关汉字、汉字教学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综述
- 对越南初级阶段汉字教学现状进行考察,通过统计、分析指出越南初
级阶段汉字教学偏误现状、偏误成因。
- 经考察结果及偏误成因分析提出解决办法及教学对策。
4.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文研究范围是越南初级阶段的汉字教学,研究对象是国家大学所属外

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海防大学、太原大学下属附中学校、红星大学外语
与旅游系汉语教师及学生。
因为本论文涉及到汉字教与学两方面,所以本人所考查的包括汉语教师
的汉字教学及学生的汉字学习现状,希望所获的依据更为全面踏实。
5.研究方法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汉字教学偏误,所以主要采取了偏误分析方法。本
论文结合中介语、偏误分析理论基础研究及汉字书写本体研究,在分析有关
语料的基础上,采用统计、描写、对比分析、偏误分析法等。
为了获得可靠依据,在进行实际考察过程中,本人采取听课、采访、实
录、观察以及问卷调查等多方法进行多方向探索研究。另外本人还收集学生
的作业及汉字练习本至少 100 份进行考察。
6. 论文结构
本论文除了前言、结语、目录、附录及参考文献之外,共分三章:
第一章

汉字与偏误分析的概论

第二章

越南初级阶段汉字教学现状与偏误分析

第三章

提高在越南初级汉字教学质量的措施

2


第一章


汉字与偏误分析概论

1.1 汉字概说
1.1.1 汉字的定义
汉字是汉民族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为适应交际需要而独立创
造出来的书面交际工具。①②我们知道,语言的物质形式是语音,语音是一发
即逝的,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形式,它突破了语言
所受到的时空限制,扩大了语言的交际范围。文字的出现并应用于文献记
录,是人类过渡到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有了语言,人类由猿变人,脱
离了动物界;有了文字,人类由史前期进入有史时期,从而脱离了野蛮时
代。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世界上其他一些古老的文字,如埃及
的圣书字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在 2000 多年前就消失了,如今已成为
历史的化石。唯独汉字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历经几千年而不衰。
可以说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一种表意文字。汉字由部首构成。其中字形、
字音与字义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人认为,汉字是语素文字。汉字当初象形性
很强,但是经过发展演变与文字改革过程,汉字逐渐线条化,并脱离了原先
接近事物形状的字样了。
1.1.2 汉字的构字法
我们知道,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倘若我们能对汉字的形体结构作出正确的分析,那么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汉
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特别是对于我们阅读古代文化典籍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提起汉字结构,总离不开“六书”之说。所谓“六书”,就是前人分析汉字结构
所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六书”这个名称,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六书”的细目,始见于西汉刘歆的《七略》。用“六书”分析汉字的结掏,是从
汉代古文经学家发端的。③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004 年
刘志成《汉字学》天地出版社 2001 年

3


中国历史上关于“六书”的说法很多,但是过去的学者大都采用了东汉的
许慎的名称。他在《说文解字•叙》里说:“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
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这不仅因为他对“六书”的名称都有具体而详细的解释,同时他还有中国
分析研究汉字的第一部专著《说文解字》。而在次序上呢?则大都采用班固的
说法。因为汉字是起源于图画。象形、指事、会意都和图画有着密切的关
系,所以图画在前;而有标音成分的形声字则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这也是符合由表意到标音的文字发展规律的,所以形声字在后;假借则
只是有读音上的联系,与字义毫不相干,所以放在最后。可见,这种次序的
排列是很有道理的,于是就很自然地形成了后世大家所公认的“六书”的名称
和次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应当说明,“六书”是中国古人根据汉字结构归纳出来的汉字构造结论,
而决不能认为中国人的祖先是依照这六条法则来创造汉字的。班固在他的
《汉书•艺文 志》中说,“六书”是“造字之本”。这种说法显然是不严密的。实
际上,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才是造字之法,而转注和假借是不能产生新
字的,它们仅是用字之法,和汉字的结构不发生联系。
(1)象形
象形字是指古代人描摹有形的物体,最为简便地画出其形状,造成接近
物体的汉字。如“日”、“月”就很像一轮红日和一弯新月高悬太空。再看“山”就
像一座又一座高低不同的山脉;“水”是河流、水沟流动的形状等。
从以上的字例看,象形的定义和例证是不难理解的。但这里还要说明两
点:第一,有人认为象形字有“因形知义,因义知音”的优点。其实这是一种
误解。我们知道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任何一个象形字,哪怕是
最接近于图画的象形字,也必须首先通过语言读出音来,才能表达概念。那

种“因形知音”的主张,其实质就是把语言和思维割裂开了。第二,既然象形
字要符合“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要求,这种造字法就必然有很大的局限
性。不仅书写麻烦,而且形体也往往不统一。所以,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

4


象形造字法在各种造字法的比较下越来越趋于劣势,最后只能被有标音成分
的、产字最多的形声法所代替。
(2)指事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
是也。”这就是说,初看起来可以认识,再细观察就能了解意义,如“上”、
“下”二字就是指事字。但是这个定义是相当含混的。清代的著名文字学家王
筠说:一视而可识‟,则近于象形,“察而见意‟则近于会意。”《说文释例》对
“指事字”的理解历来分歧很大,不过多数人认为,指事字就是在象形的基础
上再加上个指事符号作标记的一种字。
我们知道,牛马之类都可以用象形体表现出来。可是“甜”的意思又怎样
象形呢?于是中国人的祖先创造了一个“甘”字,在甲骨文里就写成口中加一
点,表示在舌头上感到甜味的地方,甜字就是从这里演化而来的。
再比如。在上古要表示树的根,就在“木”(树)的下部加一个“点儿”,这个
“点儿”就表明根部所在处成为“本”字。要表示树的梢部,就在“木”的上部加一
个“点儿”,这个“点儿”就表示树梢所在处成为“末”字。可见“本”与“末”的含意
正好相反,成语“本末倒置”也正由此而来。
综上所述“甘”、“本”、“末”等字都是在象形基础上再加指事符号的指事
字。另外还有纯符号指事字,比如“上”、“下”在甲骨文中都先画一横线,再在
线上或线下加一个点,横线以上的“点儿”就表示这是上面,横线以下的“点儿”
就表示这是下面。指事字在“六书”中是绝对少数。这是因为绝大部分字都不
需要用指事的方式来表示。要说明客观物体可以用象形来表示;要说明抽象
的概念,就可以用会意来代替。
(3)会意

许慎给会意下了这样的定义:“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意思
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思,像“武”、
“信”二字就是会意字。再比如。“步”字,在甲骨文中是脚趾朝上的两只脚一前
一后走路的形象。假若两脚要从水中通过则怎样表现呢?那就再把“水”加在两
脚之间,这就是徒步过水的“涉”字。如果两脚要登高呢?则又把“涉”字的水旁

5


换成“阜”(左阝,即土坡),就成为两脚登山的样子,这又组成了新的会意字
“陟”(zhì)。如果两脚要从高山上下来又怎么办呢?则又可以把“步”倒过来,脚
趾朝下,甲骨文的“降”字就像右面的两只脚从左面的山坡上下来的样子,这
又组成一个新的会意字“降”。由此可见,步、涉、陟、降等都是与脚(止)有关
的会意字。
会意字的类型各家说法不一,我们认为主要的不过五种:
①同体会意。这类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样的象形字所组成的会意字。比如
“众”字,“三人为众”,表示人多的意思。“森”字,“木多貌”。“惢”(音琐)字,
“心疑也”,三心二意怎能不疑?“淼”字,“水大也”,表示水多的意思。①
②异体会意。这类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象形字所组成的会意字。这种
会意字在整个会意字中占绝对的多数。比如“奠”字,就是“暮”字的本字,表示
太阳落进草丛之中,天快黑了。再比如“休”字,甲骨文的结构左边是“人”,右
边是“木”(树),就是会“人依树而息”之意。②
③改变形体会意。这类就是说,一个字可以通过它本身的增加笔画、减少笔
画或改变形体来表示新的意思。如“穿”字,“家”中空了一半,就是“寂静”的
“寂”字 的异 体字。 根据这 种减 笔的 会 意方法 ,广 东人 就 造了一 个方 言字
“冇”(mǎo),把“有”字里面的两笔挖掉了,表示“没有”的意思。
④组合解释会意。这类也就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非象形字,以象形方式组
合来会意的方法。比如不“上”不“下”为“卡”;上“小”下“大”为“尖”;四、方、
木为“楞”;山、高为“嵩”等。
⑤反文倒文会意。这类是把一个字或反写或倒写而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反

“从”为“比”,反“后”为“司”。再如,甲骨文中画一个人站着即为“大”,而倒过
来即为“屰”,也就是“逆”字的本字,是“不顺”的意思。“人”的头朝下当然不顺
了。
(4)形声



《新华大字典》商务印书馆 2004 年
《新华大字典》商务印书馆 2004 年



6


“形声”又叫“谐声”。《说文解字》是这样下定义的:“形声者,以事为
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清朝著名文字学家段玉裁注解说:“„以事为名‟,
为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
„江‟、„河‟,二字以„水‟为名,譬其声为„工‟、„可‟。因取„工‟、„可‟之声
而成其名。其别于指事、象形独体,形声合体。”这段话,不仅准确地解释了
什么是形声字,而且还说明了形声字和象形字、指事字在结构上的不同。
形声字的形符本来是象形符号,可是由于汉字的不断发展,不仅看不出
象形的样子,就连表类属的意义也有不少的改变。比如“豹”是兽类,它与昆
虫没有一点相似之处,但它的形符却是“豸”(zhì,是没有脚的虫子)。“蝙蝠”是
老鼠一类的动物,可是又写成“虫”字旁。“蛟”和龙是同类,可是也加上了“虫”
字边。①这是同中国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受到一定局限分不开的。形声
字越到后世发展越快,据统计,汉代的《说文 解字》共收字 9353 个,其中形
声字 7679 个,约占总数的 80%;宋代的《通志•六书略》,共收字 24235
个,其中形声字 21343 个,约占总数的 88%;清代的《康熙字典》。共收字
47035 个,其中形声字 42300 个,约占总数的 90%。在现在通用的新简化字

中,形声字也占绝大多数。②
(5)转注
这是用于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汉代许慎解释道:“建类
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意思是说:“考”是“老”的意思)这两个
字,古时“考”可作“长寿”讲,“老”、“考”相通,意义一致,这就是说所谓“老”
就是“考”的意思。古书采取“老”和“考”,彼此相互注解。比如。“考者老也”
(“老”就是“考”)或“考者老也”(“考”就是“老”的意思)。《诗经·大雅·棫
朴》里写道:“周王寿考”,意思是说周王高寿。③
(6)假借
许慎给假借字下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也就
是说,当某个新事物出现之后,在口语里已经有了这个词,但在笔下却没有


《新华大字典》商务印书馆 2004 年
刘志成《汉字学》天地出版社 2001 年

刘志成《汉字学》天地出版社 2001 年


7


代表它的字,需要借用和它的名称声音相同的字来代表(托事),这就是假借。
比如“令”字的本义是“命令”、“号令”等,但因其读音与“县令”之“令”相同,所
以这就可以假借“命令”之“令”为“县令”之“令”,而“长”字的本义是“年长”,但
因其读音与“县长”之“长”相同,所以这就可以假借“年长”之“长”为“县长”之
“长”。假借,全取声音相同或相近,与字义毫不相干。以下略举几例:
比如“汝”字,在《说文解字》中说:“水出弘农卢氏,还归山东人淮,从
水,女声。”可见“汝”字的本义是水名。可是后来这个“汝”字就被假借为第二
人称代词用了,相当于现在的“你”字。如《愚公移山》云:“汝之不惠。”这个

第二人称代词的“汝”与原来当水名讲的“汝”在词义上毫无联系,仅仅是读音相
同而已。所以,第二人称代词“汝”,就是个假借字。
再如,“自”字在甲骨文里像个鼻子,所以《说文解字》说:“鼻也。象鼻
形。”这话是对的。“自”,字本义就是鼻子,后来被假借为“自己”的“自”。于
是另造了一个从“自”声“畀”的形声字“鼻”。而“白”字以后再不当“鼻子”讲了,
也就只用其假借义了。
通过以上对“六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六书”是后世人对文字进行
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并不是先有“六书”,然后再根据“六书”来造字
的。
研究者对“六书”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前两项是“造字法”;中两
项是“组字法”;后两项是“用字法”。也有人认为,前四者是造字法,后两者是
用字法。我们认为,把“六书”分成造字法、组字法、用字法三小类更清晰
一些,而笼统地把六书都当做造字法是不合理的。总而言之,以上原理是古
代文字学学者们群策群力归纳出来的文字学理论,其所含的汉字构成法则,
并不是一个人独创的,而是人们在使用过程中长期演化而成,是一代又一代
集体智慧的结晶。
1.1.3 汉字的特点
要判断一种文字的性质,着眼点首先应该放在文字和语言的关系上,也
就是“文字是怎样记录语言”这个问题上;其次,现行汉字作为一种体制相当

8


特殊的文字,考察其特点,必须跟其他拼音文字进行比较。通过汉字与汉语
的关系之考察以及汉字与其他拼音文字之比较,汉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汉字是表意文字
语言是音义的结合体。文字记录语言的时候,或者从音入手,或者从义
入手,或者同时从音义入手。拼音文字记录语言都是从音入手,即用音符记
录语言,如英文“tree”是音符 t、r、e、e 来记录英语中的“tree(树)”这个名
词。汉字记录语言兼用三种方法。具体是(1)用意符记录语言。如用侧身而

立的人的形象记录“人 rén”这个名词,用手采树上的果子的形象记录“采 cǎi”这
个动词等;(2)用音符记录语言。如“其”本象簸箕,后借去记录代词“其
qí”,“须”本像胡须,后借去记录副词“须 xū”。这些符号当它们被借去记录同
音的语词时,跟原字和新字的字义都不再有关系,今在语音上保持一致;
(3)兼用音符和意符记录语言。如“柑”,左半象树木,跟名词“柑”在意义上
有联系,是意符;右半“甘”标注这个词的读音,是音符。又如“花”,上半是意
符,下半是音符。其中(1)(3)尤其是(3)占绝大多数,因此可以说,从
构字符号的性质看,汉字主要用意符,不同于拼音文字,全用音符。①
(2)汉字基本上是一种语素文字,在语音上代表音节
从文字和语言的关系看,汉字在语音平面上对应于音节,在语义平面上
对应于语素。也就是说,一个汉字表示一个有特定意义的音节(如“西”不同
于“希”),因此汉字的性质又有“语素-音节文字”之说。英文字母在语音平面
上对应于音位,在语义平面上没有对应关系,英文这样的文字又叫音位文
字。
(3)汉字是平面组合的方块字
文字符号的构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线性排列,一种是平面组合。
大多数拼音文字是线性文字,它们的构成成分像线似的依次排列,顺着一个
方向延伸(朝鲜谚文除外)。而汉字的构字成分则按横向和纵向两个坐标来
展开,呈二维平面,是一种平面文字。在平面内,不管有多少构成成分,都
要均衡地分布在一个方方正正的框架里,呈现方块形,所以汉字又叫“方块


刘志成《汉字学》天地出版社 2001 年

9


字”。正因为如此,汉字的结构就比较复杂,也使汉字的书写成为一种艺术—
—书法。
(4)汉字在书面上不实行分词连写

大多数拼音文字书写时以词为单位实行分词连写,即同一个词连着写,
词与词之间用空隙分开写,词与词的界限十分明显。汉字则每一个字都一律
等距离连续排列,词与词之间没有任何界限。汉字不实行分词连写,词和词
的界限没有标记,在阅读时哪是一个词有时不好确定,不容易掌握句字的停
顿。弥补办法:标点,语法知识。
总之,汉字是一种表意性质的语素文字。这是它区别于纯粹表音的音位
文字或音节文字的基本特点。从这个特点出发,汉字教学就应该正确估价和
充分利用汉字的表意作用,同时要加强汉字的字音教学,以弥补汉字表音功
能薄弱的缺点。
1.1.4 部件简介
现代汉字学对汉字结构的分析更为精细,提出了偏旁这一结构单位的概
念。所谓偏旁,即构成汉字字形的基本单位。具体而言,大多数偏旁是由若
干笔画组成的相对固定的块状结构,具有组配汉字的功能。每个汉字都有一
个或几个偏旁构成,如:“特”三个偏旁,“从”两个偏旁,“人”一个偏旁。
独体字:大、瓜、车、母、木
合体字:椅→木、奇(一级偏旁)→大、可(二级偏旁)
由两个以上偏旁组成的字,其偏旁的组合往往有层次性。可以用一级偏
旁称呼大的偏旁,用二级偏旁、三级偏旁等称呼小的偏旁。最小的不可拆分
的部件又称末级偏旁。
分析汉字字形结构还有一种传统的方法,就是把许多合体字分析为几个
“偏旁”。如:“柱”由“木”、“主”两个偏旁组成,“攀”由“樊”和“手”两个偏旁组
成。
偏旁不同于部件。部件这个概念可大可小:有时部件是对合体字进行一
次切分而得出的两个单位,这就相当于偏旁,如上“众”、“莫”;有时部件是对
合体字进行多次切分而得出的多个单位,这时就要比偏旁小。

10


1.1.5 汉字的文化内涵

据目前有关汉字的最早资料分析,推断汉字起源于原始图画。汉字是世
界上生存寿命最长的文字,因此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也表达了古时的生产水
平、思想文化及精神风貌。在此列举:鼎、钟二字来简析汉字的文化内涵。
“鼎”(象形。甲骨文字形, 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
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 或置于宗庙作
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
又如:鼎峙(比喻三方并峙,如鼎之三足); 鼎铉(指鼎);鼎鼐(鼎、鼐均为古
代炊具,用来调和五味。旧时用以比喻宰相治理国家)
比喻帝王。如:问鼎; 定鼎中原; 鼎甲(科举考试殿试名列一甲); 鼎命(帝王
之位); 鼎业(帝王的大业)
指宰相。如: 鼎台(宰辅大臣); 鼎臣(指宰相)
喻三公、宰辅、重臣之位。如: 鼎辅(三公, 宰辅); 鼎司(三公的职位)
指国家。如: 鼎祚(国祚, 国运); 鼎运(国运)高门鼎贵。——晋•左思《吴
都赋》①
以上解释可以归纳出:鼎是重要权力的象征,代表着地位。鼎被视为传
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
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
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中国远在 4000 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
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中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
的青铜时代。鼎因为多是青铜实物,存在时间长而其形象雄浑坚稳则更给人
以力量感在瞬息万变的今天以其深厚的底蕴和类型学中一致的器型不仅表达
了古时的生产要祭祀也表达了今人对中华文化的重视。而古代的用鼎制度:
举一例,天子用九鼎、诸侯七鼎…
“钟”,金属制成的响器,中空,敲时发声:编~(形声。左形,右声。鐘:
本义:古代打击乐器,青铜制。把一系列铜制的钟挂在木架上组成,用小木槌击


《新华大字典》商务印书馆 2004 年


11


奏。各时代形制大小不一,枚数也不同。形声。从金, 重声。本义:古时盛酒
的器皿。现也称“盅”)。~鼎(古铜器总称,上面铭刻文字)。
计时的器具:~表(钟和表的总称)。座~。~鸣漏尽(晨钟已鸣,夜
漏将尽。喻年届迟幕)。
集中,专一:~情(感情专注)。~爱(特别爱)。~灵毓秀(指美好
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
古代器名,一种圆形铜壶。
中国古代计量单位,春秋时齐国以十釜为“钟”(标准不一)。
同本义钟, 乐钟也。——《说文》。杨树达曰:“钟者,可捶之物。”①
有上述注解我们不难看出古时的精神生活需求,从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我们至
少可以推断音乐在战国时期已成体系,“钟”即属于汉字那么它所以存在一方
面为了表达某种物品的存在另一方面钟的引申出来的意思也反映了古人在生
活中对钟的一种心理。
中国古代有“礼乐文明”这个词,钟是乐的象征,在某些祭祀和正式的场
合常常有撞钟这一礼节,到后来在寺庙等一些地方就有撞钟报时了,钟有了
时间的意义。又由于钟声的声音的雄浑厚实(声如洪钟。——宋•苏轼《石钟
山记》)则钟又有了美好的意思。(细钧有乐,钟兑音也。——《国语•周
语》)
那么由“钟鼎之家”这个词从“钟”和“鼎”这两个汉字上推我们就可知到:
宴享时列鼎、击钟奏乐的,那么是古代贵族家庭。那时的风貌就是有一种仪
式或称为习惯的富人和贵族在吃饭时也许是家族内的人在一起,列鼎之后一
家人就坐后,伴着身后的钟乐之声其乐融融的进食;也许是由一家之主在饭
前庄严的祭祀后,按长幼来分食进餐的。②
通过上述两个例子,我们就体会到汉字里蕴藏着多么深奥的文化内涵,
这也足够让我们在汉语教学,尤其是汉字教学的过程中加以讲解每个汉字所





《新华大字典》商务印书馆 2004 年
王力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 年

12


蕴藏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加一份兴趣,多一份了解中国文
化。
1.2 中介语理论
1.2.1 中介语的概念
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
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
语, 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美国语言学家塞林
格(Selinker)于 1969 年提出中介语假说(interlanguage)的概念。1972 年在其著名
论文《中介语》中提出的中介语假说, 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
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意义。中
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KTheory)是由 Selinker 等人最先提出来的。所谓中
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
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向目 的语靠近。Selinker 的中介语理
论重点强调了第二语言学习中三个方面的问题,(1)什么样的认知过程负责中
介语的建构?(2)中介语知识系统的性质如何?(3)为什么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
不能完全获得目的语的语言能力?这是关于中介语一个最早的定义。
由于中介语研究的目的是寻找外语自然习得过程的规律,为课堂教学提
供选择、组织和安排材料方面的理论依据,因此,我们必须将中介语理论的
研究成果应用于第二语言教学。
1.2.2 中介语的性质
(1)关于中介语的本质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普遍认为,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与母语使用者的语言

系统不同的、独立的语言系统。也就是说,除了学习者的母语系统、目的语
系统,还存在着与前两个系统并列的中介语系统。Corder 把中介语系统看做
是某一特定目的语的方言。强调其动态与发展的过渡特征;Nemser 认为中介
语系统是不断向目的语系统靠近的近似系统,强调向目的语系统的发展;

13


Selinker 强调的是中介语作为一种“语言”的系统自主性。三位学者的理论假设
反映了他们不同的观察视点。①
(2)关于中介语的系统性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普遍认为中介语具有系统性。Corder 将学习者的偏误
分为系统偏误与非系统偏误,系统偏误反映了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因而学习
者的语言系统具有系统性; Nemser 认为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是具有“内在结构”
的语言系统,表明这一系统具有系统的内在一致性;Selinker 则认为,以潜在
的心理结构为基础的理论建构中,学习者的言语行为或行为事件是可以预测
的,如某些潜在的心理过程,母语迁移,规则泛化等是普遍存在的,有规律
可循。由此看来,中介语的系统性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
(3)关于中介语的动态和开放特征
关于中介语动态特征这一理论假设有两种不同的描述。一是 Adjemian 提
出的“可渗透性”(permeability)的观点;二是 Corder 提出的“过渡性”的观
点。按照 Adjemian(1976)的观点,中介语的可渗透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
方面:一方面,母语规则向中介语系统渗透;目的语规则泛化;另一方面,
母语规则的渗透以母语规则的“入侵”为特征,目的语规则的泛化则以目的语
规则的扭曲或变形为特征。Corder 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称为“过渡能力”系
统,在他看来,这个规则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学习者在对目的语规则假设
的不断检验的基础上逐步更新这一系统,向目的语系统过渡。
(4)关于“僵化”现象产生的心理机制
Selinker 认为,只有 5%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达到与母语使用者相同的
心理语法水平,大多数人在半路上停顿下来。“回退”现象的普遍存在(即在

早期出现的错误又重复出现)是一种典型的僵化现象,僵化现象是第二语言
习得过程的独特现象。那么,为什么大部分成人学习者不能获得与母语使用
者同等水平的语言能力呢?换句话说,如何解释大多数学习者普遍存在的僵
化现象呢?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如何解释僵化的心理机制。Selinker 认为,僵化
的心理机制就是所谓潜在的心理结构。成功的学习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


吕必松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 2000 年

14


们激活的是潜在的语言结构,这一结构在“青春期”后替代了语言习得机制。
而大部分成年人在关键期后无法激活这种特定的语言习得机制,他们所能求
助的只能是 Selinker 所说的这种一般的认知结构,也就是因为这种潜在的心
理结构,使大多数学习者无法到达习得过程的终点,僵化的产生是必然的。
(5)关于学习者如何建构中介语系统
Corder 与 Selinker 有关这一问题的假设有所不同。Selinke 提出,学习者
在中介语建构过程中主要使用以下手段: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渡概
括,训练迁移(通过教学习得某一规则),二语学习策略,二语交际策略。
Corder 则认为中介语系统的建构途径是通过建立假设和验证假设。以动词过
去时规则为例,当学习者接触到若干动词过去式之后,便会形成关于规则的
假设,即表过去时一律在动词后加后缀“ed”,当出现例外时,学习者便会对
原有假设进行检验,修改原有的假设,建立正确的规则假设。Corder 的观点
揭示了学习者构建过渡系统的操作过程及学习策略,阐明了学习者语言系统
的动态过程和过渡性特征。这一假设成为支撑早期中介语理论的一个基本观
点。①
1.2.3 中介语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中介语研究目的是寻找外语自然习得过程的规律,为课堂教学提供选
择、组织和安排材料等方面的理论依据。为了阐明中介语理论对外语教学的

启示,首先要分清中介语发展的阶段。Corder 将中介语中的偏误按照性质分
为成系统前、已成系统、成系统后三个阶段。成系统前的错误是指学习者有
了某种交际意图,但没有掌握表达这种意图的方式,只好从已知的语言素材
中去搜罗一些手段来仓促应付。这时他的说法具有很大的任意性,而且他自
身无法改正。 ② 例如有学生在老师问他“这篇课文难不难?”时说:“有很多话
我不认识”。在这里,他实际上是要说“有很多话我看不懂”。可是他的水平决
定他还不能完整地表达这句话。这时他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表达是错误的,
也无法做自我修正,需要老师指出并加以改正才行。第二种是已成系统的语



吕必松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 2000 年
吕必松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 2000 年



15


言错误。学习者之所以会犯这种错误,是因为,虽然他们在实现内化的过程
中已经形成系统的规则,但是他们的理解还是不完整。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经
验”这个词语之后,知道了“经验”是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因此他说“修
电脑我很有经验。”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他也说“我考试没考好,应该吸取
经验。”这句话就不对了,因为“经验”一般是指从成功的事情中得到的有益知
识,而从失败和错误中得到的应该叫“教训”。遇到这种情况,应该说教师有
很大的责任,我们在讲解语法点的时候必须做到准确细致,应多举些例子来
说明词语的各种句法关系及其用法差异,让学生充分了解该语言点的各种用
法。至于成系统后的错误,只是由于学习者尚未养成习惯,所以会出现错
误,这种错误学习者自己能够解释也能够改正。在教学中,我们在纠正学生
的错误前应先分析学生所处的实际阶段,再根据其阶段的不同制定相应的对

策,如对于处在成系统后的学生,他已经具备自我纠正错误以及解释的能
力,教师就无需花太多精力,只需点到为止。
其次,由于中介语的顽固性和反复性,所以我们不要认为纠错会一劳永
勉,也不能因为学习者在某些语言点上一错再错而对其丧失信心,而应当看
到其发展进步一面。况且偏误有个体的和普遍的区别,因此我们既要注意该
阶段大多数学生容易犯的错误,又要进行个别纠错,不能忽视学生身上出现
的典型错误。
第三,由于中介语产生的根源很复杂,所以在对它进行分析的时候就不
能一概而论。对偏误的分类应注意其交互性,要区分它是由母语的负迁移造
成的,还是过度泛化的结果;是训练失误导致的,还是学生学习策略的原
因。在通常情况下,中介语现象并非由单一的原因造成的,这时对偏误的分
类应注意其交互性。只有了解这些原因,才可能对症下药,使学习者尽快向
目的语标准形式靠拢。
第四,根据 Krashen (1985)的输入假说,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太难也
不要太容易,他用“i+1”来表示。对成年人来说,可以帮助他们习得第二语言
的简单代码就是教师的语言、本族人与学习自己母语的外国人交谈时使用的

16


语言,以及第二语言习得者之间的交际语言“中介语”。可见,中介语并非第
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绊脚石,它有其使用的价值。
第五,任何语言都和该民族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因此教师在教
学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一些有关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并同学
生的母语文化进行比较,使学生真正了解并融入到目的语文化中,减少因文
化差异而造成的中介语。
最后,中介语并非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本身并不影响
交际。学习者可以不断通过假设—验证主动发展规律,调整修订所获得的规
律,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以逐渐接近目的语的范型。教师在这个过
程中应加以引导,使学生最终能找到突破口,掌握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

1.3 偏误分析概说
1.3.1 偏误的概念
在语言获得的过程中,无论是母语习得者还是二语习得者,无论是儿童
语言习得者还是成人语言习得者,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误。英国著名的应
用语言学家 Corder(1967:20)曾指出:“无论我们多努力,总是会出现偏
误。”他认为,偏误的出现是由于语言学习者没有完全掌握和内化语言规则,
从而导致产出的语言与目的语之间出现偏差、偏离,属于语言能力的范畴;
而差错则是语言学习者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规则欠
自动化或受记忆力影响等因素引起的言语行为的失误,属于语言运用范畴。
在这一意义层面上,Corder 的“偏误”和“差错”与 Chomsky 的“语言行为”和“语
言能力”概念相互吻合。差错是学习者言语行为失败的表现,而偏误则是学习
者主体语言能力欠缺的体现。目前学术界有关偏误理论的研究为数不少,它
们在外语教学界也受到了普遍重视。
1.3.2 偏误的种类
对偏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科德根据中介语的发展过程,将偏
误分成三类:
(1)前系统偏误:指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形成之前的偏误。学习者处于
尚未掌握目的语的规则和系统,处于摸索极端,出现较多的偏误;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