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81 trang)

现代汉语“走”认知研究与越南语“chạy”对比 = Nghiên cứu tri nhận về từ Zou"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đối chiếu với từ "Chạy" của tiếng Việt). Luận văn ThS. Ngôn ngữ học: 60 22 10"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2.62 MB, 81 trang )

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
研究生院

陈氏玉秋
现代汉语“走”认知研究
与越南语“chạy”对比
NGHIÊN CỨU TRI NHẬN VỀ TỪ “ZOU”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ĐỐI CHIẾU VỚI TỪ “CHẠY”CỦA TIẾNG VIỆT)

硕士学位论文
专业

: 汉语语言

专业号码 : 60.22.10

导师

:华玉山博士

2011 于河内


TRƯỜNG ĐẠI HỌC NGOẠI NGỮ -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
KHOA SAU ĐẠI HỌC

TRẦN THỊ NGỌC THU

现代汉语“走”认知研究
与越南语“chạy”对比


NGHIÊN CỨU TRI NHẬN VỀ TỪ “ZOU”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ĐỐI CHIẾU VỚI TỪ “CHẠY”CỦA TIẾNG VIỆT)

LUẬN VĂN THẠC SỸ

Chuyên ngành

: Ngôn ngữ Hán

Mã số chuyên ngành : 60.22.10
Giáo viên hướng dẫn : TS. Hoa Ngọc Sơn


iv

目 录
前言 .................................................................................................................... 1
第一章:现代汉语与“走”相关的理论基础 ............................... ..................... 3
1.1 认知语言学概论.......................................................................................... 3
1.1.1 认知理论 ............................................................................................ 3
1.1.2 认知语言学概说 ................................................................................ 3
1.1.3 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研究 ................................................................ 5
1.1.4 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意义 .................................................................... 5
1.2 词义描写 ..................................................................................................... 6
1.2.1 词义 ..................................................................................................... 6
1.2.2 多义词概说 ........................................................................................ 9
1.2.3 多义词形成的理据 .......................................................................... 11
1.3 对比语言学理论....................................................................................... 12
1.3.1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 ........................................................................... 12

1.3.2 对比语言学的产生及发展 .............................................................. 13
1.3.3 对比语言学在中国的研究 .............................................................. 13
1.3.4 语言对比研究的迫切性 .................................................................. 14


v

1.3.5 语言对比研究的方法及原则 ........................................................... 15
1.4 与“走”相关的研究 .................................................................................... 15
小结 ............................................................................................................ 16
第二章:现代汉语“走”的认知考察 ............................................................... 17
2.1 “走”的词义认知研究 ................................................................................ 17
2.1.1 现代汉语“走”的词义描述 ............................................................... 17
2.1.2 “走”各个义项的形成及演变过程 ................................................... 18
2.2 现代汉语“走”的句法与语义的关系特征 ................................................. 27
2.2.1 现代汉语“走”的搭配能力 ............................................................... 27
2.2.2 现代汉语“走”动词与趋向补语搭配 ............................................... 37
小结 ............................................................................................................ 40
第三章:现代汉语“走”与越南语“chạy”对比及其汉语多义词教学中的应用
41
3.1 现代汉语“走”与越南语“chạy”的对比 ..................................................... 41
3.1.1 现代汉语“走”与越南语“chạy”的词义对比 ..................................... 41
3.1.2 现代汉语“走”与越南语“chạy”的搭配能力对比 .............................. 50
3.2 汉语多义词教学中的应用 ..................................................................... 54
3.2.1 词汇教学的重要意义 ...................................................................... 54
3.2.2 对多义词教学的一些建议 .............................................................. 55
小结 ............................................................................................................ 63
结语 .................................................................................................................. 64
参考文献 .......................................................................................................... 65



vi

附录一
附录二


1

前 言
(一)选题理由
现代汉语中“走”是一个词使用频率很高的,与“走”搭配的词语更复杂。然
而关于现代汉语“走”的研究却极少。汉语学习者大部分通常使用“走”的基本义
而不全面地了解“走”的本义及派生义。若能深入研究现代汉语“走”认知研究,
说明该多义词的词义特点,进而与越南语“chạy”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
我们既能够正确地使用又能深刻了解中国民族的逻辑思维。因此,本人决定选
择《现代汉语“走”的认知研究(与越南语“chạy”对比)
》作为汉语专业硕士论文
课题。本人希望这篇论文能够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一份参考材料、帮助学习者进
一步了解并正确地使用有关“走”的各层派生义,从而提高汉语水平。

(二)研究目的
通过阐明现代汉语“走”的词义、现代汉语“走”与越南语“chạy”的异同,本人
希望能够启发越南学习者正确地使用有关“走”的各层派生义,加深了解中国民
族在语言方面的逻辑思维。

(三)研究任务
为了能够达到上面所提出的目的,本论文需要完成下列任务:
综述一下现代汉语与“走”相关的理论基础。
对现代汉语“走”进行认知考察。

将现代汉语“走”与越南语“chạy”进行对比及其汉语多义词教学的应用。

(四)研究方法
本论文采取了以下研究方法:
引证法:用于相关理论基础部分
例证法:通过对带有“走”的大量实例的分析,归纳成各层词义。
统计法:将“走”与其构成的词组进行统计之后进行分类。
分析法:对“走”的词义进行分析。
对比法:将现代汉语“走”与越南语“chạy ”进行对比 指出两者的异同。


2

(五)研究对象
本文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 “走”的认知深入研究。本文将选用现
代日常生活口语中的句子,同时引进学者的实例来论述现代汉语 “走”的词义。

(六)论文结构
第一章:现代汉语与“走”相关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现代汉语“走”认知考察
第三章:现代汉语“走”与越南语“chạy”对比及其汉语多义词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章:现代汉语与“走”相关的理论基础


3

认知语言学概述
认知理论
认知语言学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而认知心理学当中的基本概念就

是认知。所以在讨论认知语言学之前我们必要简要探讨“认知”的含义。
认知心理学家 J •H •拉维尔(

)反对给认知以明确的定义。理由是认

知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因为不同的观点对认知有不同的认知。J •H •佛拉维
尔列举的认知心理学观点包括:皮亚杰理论、新皮亚杰理论、信息加工观、
生物观、理论论、动态系统观、社会文化观。
如果把不同的观点结合起来,可以这样来描述:认知是大脑通过感觉、
知觉﹑知识表征、概念形成、范畴化、思维而对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信息进行
加工、组织、储存处理和编码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生理
构造、身体经验以及观察、选择、注意力等感觉、知觉能力对于概念和知识
的组织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为图式组织、心里意象、转喻、
隐喻等结构模式。简单地说,认知是通过直觉、感觉、推理等方式获取和实
用知识的心理行为和过程。

认知语言学概说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从认知角度去了解并分析各种
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涉及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
它针对生成语言学天赋观,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基本上都必须
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
认知语言学是

世纪

年代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

年在德国杜伊

斯堡(Duisbury)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标志着认知语言学正



4

是创立。

年 Cognitive Linguistics 杂志出版,同年成立了国际认知语言

学学会。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个新兴的语言学流派,从

年创立至今,才走过

了短短的十六个春秋。由于历史相对较短,加之认知语言学所依赖的基础研
究—认知心理学家仍然在继续发展,因此认知语言学还没有走向成熟。目前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还不太固定,其理论框架迄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范式。
有些观点尚处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过程当中。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想地理,是通过对结构主
义的反叛而建立发展起来的,这种历史背景不可避免的导致了认知语言学在
某些问题上矫柱过正。某些主张较为偏激,有一些问题还有待于检验和完善。
认知语言学有以下三大分支:
、认知语义学:包括了构词法及语义分析。 代表人物:John R. Taylor。
、认知语法:透过对现存语言的分析及了解其背后产生的环境及习惯、
隐喻等,归纳出来语法规 则,而不是透过数学的生成方程来产生的语法规则。
目前逐渐出现构式语法专门学科。主要代表人物:兰盖克(R. W. Langacker),
著有《认知语法基础 :理论前提》,《认知语法基础 :描写应用》。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普遍被认为是乔治·雷可夫(George Lakoff)、马克·约
翰逊(Mark Johnson)及朗奴·兰盖克。当中雷可夫及约翰逊专门研究语言中
的隐喻及其与人类认知的关系;而兰盖克的专长在于认知语法。



5

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研究
目前中国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基本上处于理论的引介阶段。如何从汉语的
语言实际出发,针对汉语缺乏形态的语言事实展开认知研究,正引起人们越
来越多的关注和兴趣。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挑战。
当然,汉语认知研究也不乏先行者,这些拓荒者的开拓性工作已经取得
了阶段性成果。在这些成果当中,影响比较广泛的主要有:
戴浩—

《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原则》、

汉语功能语法仪》
; 谢信 —
界于“无界”》


《以认知为基础的

《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
;沈家煊

《句法的相似性问题》、

《“有

《转指和转喻》; 张敏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理论》
;哀毓林

《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

经过十年的积累,汉语的认知研究理应在理论和事实的磨合当中,在总
结过去的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确立适合汉语事实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走出一
条符合汉语特色的研究之路。

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意义
认知语言学对汉语研究有重要意义。对于认知语言学,中国语言学界只
有零星介绍和研究,尚没有系统的引进和综合研究的著作。引进西方国家新
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结合汉语实际,更好地描写、解释汉语现象,解释汉
语的规律是中国汉语学界的首要任务。过去引进的语言理论对汉语研究曾起
过重要作用,但也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如汉语词类的界定,主、宾语及单、
复句的划分等。汉语中对词义泛化及实词虚化虽早有研究,但尚未上升到总
结其演化机制的高度。认知语言学的引进对汉语研究至少有两个作用:( )


6

可以利用其理论和方法解释汉语以前尚未解释的现象,( )将过去零散的解
释研究上升到认知的高度,理论化、系统化。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已经起步。
张敏(


)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汉语名词短语,赵艳芳
)对隐喻和对汉语多义现象的认知研究,王伟(


)对

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分析,都是借鉴和结合的结果。但是就目前而言,认知
语言学理论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多分散在西方国家单项介绍中,将这一理
论系统的介绍给中国与学界,必将是汉语研究出现新的繁荣景象。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教学也有指导意义。西方国家语言学研究的每一阶段
都引起语言教学理论的更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的语言教学,特别是
外语教学。目前西方国家已开始对认知教学的研究,而中国还处于滞后的状
态。对认知语言学的引进和研究对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
意义。此外,以前的教学是授人以枝为主,而非授人以道。认知语言学研究
语言运用之道,使人们加深对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认知过程和规律的了解,
将新发现的语言现象和规律用于指导教学,利用对语言认知规律的研究提高
学生的认识意识、共性意识,培养语感,特别是在语言理解方面,加强认知
和心智的培养,既教枝,又授道,提高教学效果。

词义描写
词义
词义是什么?语言学界甚至没有一个清晰﹑统一的界定,不同的时代﹑不
同的学派﹑不同的个人,均会有不同的表述。这是一个令词义研究者颇感头痛
的难题,难怪乎美国人会感叹:谁能解决词义问题,谁就能获诺贝尔奖。尽
管如此,数千年来,语言学(哲学)家们对此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停止过探
讨,于是便出现了一种又一种关于词义的解说。


7

(一)词义就是该词所联系、指称的对象
这种解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大哲学家拉图在其《对
话录》中指出,此时客观事物的名称,这种名称是有客观事物的性质决定的,
人们通过词这种名称反映客观事物。后来英国的语言学家加德纳

在其《言语和语言的理论》
(Theory of speech and language)一
书中发展了柏拉图的学说,认为词的意义就是该词所联系、指称的对象。这
种关于词义的解说,在西方引起了极大地反响,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还
有人为不够全面而给予修订的。在中国,虽然没有理论意义上的讨论,可有
些学者是把词的指称的多样性看作为词的多义状态的,如有人认为“拖”即可
指称“用动使前”的动作,又可指称“用力使不前”的动作,所以包含着两个迥然
不同的词义。①实质上也是把词义看作是词所指称的对象。

(二)词义就是说话人的处境和听话人的反应
这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关于词义的解说。布氏在
其《语言论》一书中有这么一段独特 的表述:
我们曾经给语言形式的意义下 的定义是:说话人发出语言形式时所处的
情境和这个形式在听话人那儿所引起的反应。说话人的处境和听话人的反应
是相互紧密地配合,这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即会做一个说话的人,有会做一
个听话的人。在下面的原因序列中:
说话人的处境

言语

听话人的反应

作为最先提出命题的说话人的处境,通常比听话人的反应呈现的情况次
要单纯一些,所以我们一般根据说话人的刺激来讨论和确定意义。 ②
很显然,布氏把词义看作是说话人的处境和听话人的反应的总和,其中
龙以说话人的处境显得更为重要。而且布氏还对“说话人的处境”作了他个人


见魏建功《同义词和反义词》
,《语文学习》1956 年第 9 期。


②见布龙菲尔德《语言论》第 166 页,衷家骅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 年。
③见布龙菲尔德《语言论》第 166 页
④见布龙菲尔德《语言论》第 167 页
②见布龙菲尔德《语言论》第 166 页,衷家骅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 年。
③见布龙菲尔德《语言论》第 166 页
④见布龙菲尔德《语言论》第 167 页

Formatted: Font color: Black


8

的解释,即“包括人类世界中的每一间客观事物和发生的情况”。③
也许感到他的关于词义的解说存在缺憾,布龙菲尔而不得不承认:“所以
在语言研究中对意义的说明是一个薄弱环节,”这种情况一直要持续到人类的
知识远远超过目前的情况为止。”④

(三)词义是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使用方式
这是当代英国伦敦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罗宾斯关于词义的解说。他在其
《普通语言学概论》一书中是这样来阐述他对词义的理解的:
话语是有意义的,或是有表意作用的。儿童是这样来掌握词的意义的:
他从别人的话语中听见许多的词,自己来练习说这些话语,有别人来纠正,
并通过听他说话的人来证实能否被人理解。这种过程我们终生都在进行。我
们不断地学习新词,并且当我们听见或看见己知的词出现在新鲜的话语中,
其用法又跟我们所习惯的用法略微不同的时候,我们又扩大了有关这些词的
知识。因此,一个词的意义可以看作是它作为不同的句子的一个基本成分而
被使用的方式。词典的工作就是概括地诠译语言里每个词在某类句子中的使
用方式。⑤
罗宾斯把词义看作是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使用方式自有他自己的理由。罗

宾斯认为,词用于句子才获得意义,有许多词,只有当它们同别的词组合在一
起的时候才有专门的意义,离开了特定的组合,这些专门意义就无从获得。
罗宾斯再给出了他对词义的诠译之后,也对前此的其他解说予以了否定,
其中包括曾一度在西方流行的由美国人 C.K•Ogden 和 I.A.Richards 提出的把
词义“当作词说话人或听说人与指之间的三边关系”的理论。⑥

(四)目前中国较为通行的解说
“词义就是某一语言的词汇系统中和词的语音形式相结合的、人们对客观
对象的概括反映。”

⑦这是高名凯、石安石在其主编的《语言学概论》一书中

对词义的解释,也是为中国大多数学者所普遍接受的一种解释、尽管大家在
表述上略有差异。这种解释的真正处处在前苏联语言学家斯密尔尼茨基的词
义理论。斯密尔尼茨基指出:“词义是事物、现象或关系在意识中的一定的反
应(或在性质上类似的,由现实中的一些分散因素的反应构成的心理产物)



9

它作为词的内在方面进入词的结构之中,对这个内在方面说来,语言则是物
质外壳,它不仅是表达意义,将它转达到别人的时候不可缺少的,而且也是
词义产生、形成、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没有物质的语音外壳(它只是在一定
场合下才用它的反应——语音形象——来代替)
,现实对意识的作用就不会产
生我们所知道的词义这种结果 。
”⑧
在这段表述中,提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词义的本质问题,词义是词在
人的意识中的反应的内在方面,是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反应;一个是词

的语音形式的作用问题,词的语音形式是词义的载体,词义不可能离开它而
赤裸裸地独自存在。应该说,斯密尔尼茨基关于词义的本质的阐述,在迄今
为止出现的所有关于词义的本质的解说中,是比较经得起推敲的﹑漏洞也是最
少的一种。
当然也有人并不苛同。我们觉得把词义看作是客观对象或十五载人的意
识中的反应,最容易产生的误解就是:词义即概念,因为概念也来至于对客
观事物的反映。而且,在语言学界,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将词义同概念扯在
一块儿或干脆划等号。也有人认为“概念是词义的基础,词义是概念在语言中
的表现形式” 等等。因此,搞清楚词义同概念的关系,确实有助于我们更好
地理解词义的本质。

多义词概说
(一)多义词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对多义词这样定义:“多义词是具有

两个或两个以上或更多意义的词”。
黄伯荣在《汉语词汇》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叫多义词”。
此外,语言学界也提出一些定义,如:多义词是指一个语音形式有多种
⑤见罗•亨•罗宾斯著,李振麟、胡伟民译《普通语言学概论》第
⑥见罗•亨•罗宾斯《普通语言学概论》第
页,语文出版社,





页,上海译文出版社,


页 关于语义三角图,可参阅付准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第

年。

⑦高名凯、石安石主编的《语言学概论》第

年。

页,中华书局,

⑧见斯密尔尼茨基《词的意义》,《语言学译丛》



期。

年。




10

具有相互关系的语义的语言现象。 多义词有几个互相有联系的意义,有的多
义词,它的全部义项是词义,有的多义词又有词义又有语素义。所以我们研究
一下多义词义与多义语素的区别。

(二)多义词与多义语素
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意义的词。但有一些语素也
有几个互有联系的意义,可称为多义语素。那么,多义词与多义语素怎么区

分呢?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有联系的意义,但它们
的不同之处是,他们属于不同的语言单位。多义词是词,多义语素不是词,
而是构成词的单位。在现代汉语中多义词能自由运用,多义语素不能独立使
用。这是区分两者的主要标志。现在人们常把多义语素义项吴为多义词义项。
例如《新华字典》
(商务印书馆,

年)列出“宾”有以下三个义项:

①武器、宾器,例如:短宾相接;
②战士,军队,例如:管宾一致,步宾;
③与军事或战争有关部门的,例如:纸上谈宾。“ 宾”有三个义项,但义项①、
③不能独立使用,只有义项②“我是一个宾”才能独立使用。那么“宾”有两个语
素义,只有一个词义。

(三)多义词义项的划分
关于多义词义项的划分,目前在语言学界并不统一,较有代表性的有:
( ) 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
,张静主编的《现代汉语》把多义
词的意义分为基本义和引申义,引申义又分为一般引申义和比喻义。
基本义
多义词

一般引申义
引申义
比喻义

( ) 安微大学的《现代汉语》这样划分:把多义词的意义分为基本义
和派生义,派生义又分为引申义和比喻义。
基本义



11

多义词

引申义
Formatted: First line: 7 ch

派生义
比喻义
( ) 黄伯荣《现代汉语》如下划分把多义词的意义分为基本义和转义,
转义又分为引申义和比喻义。
基本义
多义词

引申义
转义
比喻义

荣芳彦

指出,上述的有代表性的三种划分只从应用的角度(旨在语

言中出现的频率)划分,而没有从词义发展的角度来划分。作者建议从词义
发展的角度可以分为本意和转义,本义是有史可查的最早意义,转义是由本
义转化,发展出来的。其实在汉语词汇中,多义词的本义和基本义一般是一
致的,但有的多义词本义和基本义并不一致。
笔者用荣芳彦的划分方案从历时的角度把多义词的意义分为本义、派生
义(转义)



多义词意义扩展的理据
语言是一种牵涉到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复杂社会现象 它的发展变化 也
必然受到多个方面的制约 不可能只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拟从
省力原则、语言交际、人类认知三方面探寻多义词意义扩展的理据性。

一 经济动因
词汇的发展受语言历史环境的影响 语言的发展体现在各个方面 但词义
的变化通常指的是词义的改变和新义的产生 而后者因其简单方便成为词汇
意义扩展的主要形式。用旧词表达新义或旧词组合成新词 表达新的意义 体现
了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省力原则或经济原则。人的大脑能力是有限的 不可
能将所有的意义都设立一个对应的表达形式 这既不利于记忆 也会给交际带


12

来不便。可以说 一词多义不仅满足了交际的需求 而且体现了语言的内在的系
统性。

二 交际动因
语言是信息载体 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因此语言的发展是为了适应
交际的需求。不同时代的人所使用的语言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语言的发
展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如今 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 出现了一些电脑网络词
汇。如 mouse 鼠标 window 视窗 surfing 网上冲浪 等。这些词汇都是旧
词赋予新义 明显带有“建构”的性质 这是特定时代发展的适时产物 既符合语
言经济原则 又符合交际原则。由于网络上的交流主要用键盘 决定了网络语言
具有简便、清晰等特点。如,“顶”是大家公认的网络流行语之一 在论坛里使用
很频繁 有顶帖、支持等意思。网络语言的“新奇”和“简洁”符合年轻网友的心理
因而发展得很快。可见 网上聊天这一特殊的交际形式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也体现了人类隐喻性思维的特点。

三 认知动因
“认知是语言历时发展的必备条件 没有人的主观认知能动性 语言不可能
发展” 。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 人的思维也在不断发展 尤其是隐喻思维能力的
发展使人类具有了认识抽象事物的能力 从而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词汇的发展。
如古人把“心”看作是思维的器官 在汉语汉字中就出现了很多与“心”有关的词
汇 如“思想”、“智慧”、“情感”、“意志”、“心计”“, 心事”等。由此可见 在语言的
发展过程中也印下了人类思维发展的痕迹。

对比语言学理论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
对比语言学这一术语是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于

年首先提出来的。

他使用的术语是 contrast ivelinguistics 这一术语已被语言学界所接受。俄罗
斯、东欧语言学界通常使用语言学家赵元任曾说过 所谓语言学理论 实际上
就是语言学的比较 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作为语
言学的一个学科 对比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但它们又是


13

各自独立的学科 有根本上的区别。比较语言学是一种历时语言学,它历时
地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进行分析研究,旨在通过重建原始语言,推定各种
语言的亲属﹑源流关系进而阐述它们的体系和特质。而对比语言学的任务是对
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 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 特别是其
中的不同之处 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


对比语言学的产生及发展
美国语言学家弗里斯 C1C1 Fries



年起开始在许多文章和演讲

中谈到对比语言学问题 并在密西根大学奠定了对比语言学的基础 把语言
教材的编写建立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之上。他利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写出了较早
的对比语言学文献论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Language) 。另一位美国语言学家拉多 R1Lado 在其

年出版的

跨文化的语言学 Linguistics AcrossCulture 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语言对比研
究的理论、方法和步骤。

对比语言学在中国的研究
中国的语言对比研究是在西方语言学理论和语法学著作的影响下发展起
来的。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一书中系统地运用了比较的方法研究汉语语法
全书各个章节都详细深入地比较了文言与白话的异同。他在该书中写道 只
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与特殊之点。吕叔湘在中国人学
英文

一书中指出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整个过程中 一直都是不

知不觉地把英文当作和中文差不多的东西看待 不知不觉地在那里比附。
世纪

年代 以俄语和汉语为对比主体 形成了中国对比语言学的潮流。

年 哈尔滨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大学前身 召开了全国首届俄语教学

研讨会 此后出现了一系列俄汉语对比研究的论述。

年代后期 英、汉以

及其他外语与汉语的对比研究才逐渐兴起。许多专家、学者以及语言教育工
作者都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分析了语言对比研究的理论价
值和应用价值。通过理论阐述 探讨了语言对比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通
过具体语言事实的对比研究分析 探讨了对比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年代


14

中国的对比语言学形成了汉语和多种语言对比的蓬勃发展的态势。英汉、俄
汉、日汉、德汉、法汉在语音语调对比、词汇对比、成语 熟语 对比、构
词法对比、语法对比、修辞对比等方面均有成果。特别是

年代以来 语言

对比研究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

语言对比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对比是当代语法研究的一种积极趋势 是语言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手
段。通过外语与汉语的对比 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外语的语言特点 同时
也可以从汉、外语对比中学习先进的外语理论 提高自身的汉语理论水平。高
名凯曾指出 因为有了比较的研究 才让我们知道在一般语法结构中哪一部分
是一切语言所共有的 哪一部分是各语言所不同的 而汉语语法的研究也不会

发生所谓太西洋化或太中国化的毛病了。比较的研究所比较的固然是其他语言
的语法结构 可是结果是对汉语语法的特点反而越来越清楚了。语法研究的历
史告诉我们 对比研究是促进本民族语研究的一条途径。换一个角度来观察自
己原来熟悉的东西 往往可以得到意外的发现。外语的事实会促使我们联想到
本民族语的某些事实 迫使我们考虑应该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语言对比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语教学的推动 并为外语教学服务从
哲学意义上看 比较是将一事物和另一事物进行对比 从而揭示它们之间的
各种可能关系。比较分析已成为语言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 其研究成
果首先服务于外语教学。学习任何一门外语都离不开母语这个因素 在外语教
学中 母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曾经流行一时的直接教学法试图从教学活动
中绝对排除母语 但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 原因就在于此。正如所说

在学

校的条件下 从学生头脑中排除母语是不可能的。学生在用母语说话时不会
提出为什么这么说的问题 是个自动化的过程 但当他用外语说话或写作时
却往往寻找何以如此的答案 是通过领悟而形成的自觉实践。与母语相同的
现象易于掌握 而与母语不同的 尤其是相似而又有区别的 则难以掌握或掌
握不准。吕叔湘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一文中说 我们教外国学生 如果懂得他
的话 在教他汉语的时候 就能了解他的需要 提高教学的效率。美国应用对
比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拉多 Lado 在他的跨越文化的语言学

中提出


15

语言的差异即教学的难点。教师把外语和学生的母语进行比较就能较好地了
解学生学习的真正难点是什么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 对比是加深对所学
语言的理解、排除母语干扰、变阻力为动力的极好的办法。


语言对比研究的方法及原则
作为语言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 对比语言学正处在形成、塑造自己的过程
中。它的对象、范围、概念、术语机制还没有完全定型 它 还没有彻底制定
出自己的研究方法。我们认为 对比研究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
以下几种方法及原则。
( )共时对比原则
对比研究是一种共时比较 必须坚持共时原则 不能拿不同时代的语言
现象进行对比。
( )同语体对比原则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 具有不同的功能语体 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选择、
使用、组织语言单位的规范和规则。要把书面语和口语区分开 书面语同书
面语对比 口语同口语对比 即相同的语体进行对比。
( )理论对比与应用对比相结合的原则
对比研究可以是理论性质的 也可以是应用性质的。其中 应用对比研究
主要是为外语教学服务的 因此 对比的过程与描写力求简易、实用 便于教师
与学生使用。同时 理论对比研究应密切联系实际 密切联系外语教学大纲。
( ) 数量统计法在以往的语言研究中 人们只注重对语言现象的质的描写
而没有量的分析。在涉及某种现象的语体修辞特征及涉及某种语体的语言材料的
使用时 提不出定量的分析 往往只凭主观印象 缺乏客观依据 很不科学。

“走”词义的相关研究
“走”是一个实词使用频率非常高的,然而“走”一词的相关研究却十分贫乏,
发表过的只限于零散篇章而没有钻研的专著。
李莺《中宁话的“走”字句》(华中师范大学

年)。文章通过大量例旬,

对中宁话里带轻声的“走”字句加以描写,着重分析其语用、语义特征,并结合



16

文献资料和其他方言材料,对“走”字的古今词义演变及在汉语方言里的表现加
以考察,试图对其语法化的过程加以解释。
夏俐萍《湖南方言中的“走”字句》(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

作者利用共时平面的观点,考察了“走”字在湖南方言中的演变过程。
白云《“走”词义系统的历时与共时比较研究》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年 。文章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对“走”的词义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梳理

和描写。通过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的对比分析 得出两点结论 (一)方言的共
时分布既是历时演变的结果 同时也是演变的一个阶段 (二) 空间分布与时间
发展的关系 南方方言较为古老 北方方言相对年轻。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实线
价值,对本文有很大的启发,提供了“走”的词义网,不过文章还没弄清楚“走”
各个义项的关系。

小 结:
从上述回顾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学科,我们可以利用其理论和方法解释多

义词各个义项的形成及其关系。实际上汉语对多义词虽早有研究,但尚未上
升到总结及演化机制的高度,所以需要从认知的角度进一步深入研究多义词
各个义项的演变过程。

(二)

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外语都离不开母语这个因素,所以在教与学

过程中要进行对比母语和目的语,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加深对所
学语言的理解、排除母语干扰、变阻力为动力的极好的办法。
(三) “走”是一个实词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可是对“走”的研究还不够细
致。笔者力求在参考前辈语言学家及学者对“走”一词的研究文献基础上,深入


17

探索“走”各个义项的关系,
“走”的句法与语义的关系特征,加上与越南语“chạy”
对比,找出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


18

第二章:现代汉语“走”的认知考察
“走”的认知研究
本节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去研究“走”一词各个义项的描写,并试图着重
阐述其义项之间的关系及联系。

现代汉语“走”的词义描写
《现代汉语词典》(

年,第

版)第


页对动词“走”共列出了十

个义项如下:①跑;②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③(车﹑船等)运行,移
动﹑挪动;④ 趋向,呈现某种趋势;⑤离开,去;⑥指人死;⑦(亲友之间)
来往﹑拜访﹑探访;⑧通过;⑨漏出泄漏;⑩改变或失去原样。
《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对动词“走”共列出了十个义项如下:①跑;
②逃跑;③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④移动﹑挪动;⑤通过;⑥离开;⑦
露出;⑧改变或失去原样。
本人把《现代汉语词典》中和《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中的“走”各个
义项结合起来列出“走”的十一个义项如下:
⑴ 跑
⑵ 逃跑
⑶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⑷(车﹑船等)运行,移动﹑挪动
⑸ 趋向,呈现某种趋势:走红、走热
⑹ 离开,去
⑺ 指人死
⑻(亲友之间)来往﹑拜访﹑探访:走娘家、走亲戚
⑼ 通过
⑽ 漏出、泄漏:走气、走风
⑾ 改变或失去原样:走样、走调、走味
在十一个义项中,⑴义项是本义;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19

⑾是派生义。

“走”义项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

“走”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已出现 并一路伴随着中国历史走到今天。在如此
漫长的历史中它已经产生了众多意义 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词义网⑨如下:
经由、通过

趋向

奔向、通向

泄露、露出

丧失、失去

排泄、排出

逃跑、逃避

变动、改变

离开

急速而行

行走

供奔走役使之人


自谦之词

驱使


(车、船等)

往、交往

移动

移动、挪动

操练武术或动
手较量

从表示“急速而行”的本义 相当于现在的“跑”义 派生出众多义项,在发展过
5

⑨参考:白云《“走”词义系统的历时与共时比较研究》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


20

程中,有的义项已经消失了,有的义项还继续发展并扩大。下面笔者去了解
并分析“走”的认知过程。

㈠ “走”的本义
本义是指词的最早意义。本义一般都与字形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说文
解字》对词义的理解在于立于不朽,其突出贡献之一,就是用“据形释义”的
方法,准确地阐释近万个汉字的原始意义。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体

《说文解字》:“走,走也。从夭止”。“趋,走也。”
我们将“走”的字形解析:“走”是会意词。金文字中“走”形象摆动两臂跑步
的人形,下部像人脚。这一字形表示人在快速奔跑。从字形可判断字义,因
此可以确定地认为“走”之本义为快速向前奔跑。
现在“走”的本义仅用于文言语体或一些固定结构中。譬如:
( )走马观花 。

(《现代汉语词典》)

这是固定结构用来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其中“走马”的意思是:骑着马跑。
(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守株待兔》
例( )的意思是:田地里有个树桩,有一只兔子跑来撞在树桩上,因撞
断脖子死了。在这个句子中“走”表示跑的意义。

从表“急速而行”的本义已经引申出了四个意义系列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