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
研究生系
吴氏茶
现代汉语指令行为表示法研究
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表达形式对比
NGHIÊN CỨU CÁCH BIỂU ĐẠT HÀNH VI
MỆNH LỆNH TRONG TIẾNG HÁN
( đối chiếu cách biểu đạt tương đương trong tiếng Việt)
硕士学位论文
专业
: 汉语言理论
专业号码
: 60.22.10
2011 于河内
ii
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
研究生系
NGÔ THỊ TRÀ
现代汉语指令行为表示法研究
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表达形式对比
NGHIÊN CỨU CÁCH BIỂU ĐẠT HÀNH VI
MỆNH LỆNH TRONG TIẾNG HÁN
( đối chiếu cách biểu đạt tương đương trong tiếng Việt)
硕士学位论文
专业
: 汉语言理论
专业号码
: 60.22.10
导师
: TS. CẦM TÚ TÀI
2011 于河内
vi
全文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现代汉语指令行为的有关问题
1.1 .相关理论基础………………………………………………………………………...3
1.1.1.言语行为理论……………………………………………………………………..3
1.1.1.1. 言语行为的定义………………………………………………………………..3
1.1.1.2.言语行为的分类………………………………………………………………...3
1.1.1.3. 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3
1.1.2.指令言语行为……………………………………………………………………..5
1.1.2.1.指令言语行为的定义…………………………………………………………...5
1.1.2.2.指令行为的分类………………………………………………………………...6
1.1.2.3.指令言语行为的使用条件 ……………………………………………………..7
1.1.2.4. 影响指令行为策略选择的因素………………………………………………….9
1.1.3.指令与礼貌………………………………………………………………………10
1.1.3.1.礼貌概说……………………………………………………………………….10
1.1.3.2.直接与间接指令及礼貌的关系………………………………………………11
1.1.4 指令行为的语义………………………………………………………………… ..12
1.2.汉、越语指令行为表示法研究综述………………………………………………..13
1.2.1.汉语学者的研究………………………………………………………………....13
1.2.2. 越南语学者的研究………………………………………………………………..14
vii
小结
第二章:现代汉语指令行为表示法考察
2.1 直接表示法…………………………………………………………………………..16
2.1.1.施为动词与施为句………………………………………………………………16
2.1.1.1. 施为动词的特点………………………………………………………………...18
2.1.1.2. 施为动词的分类………………………………………………………………...19
2.1.2. 祈使句……………………………………………………………………………..23
2.1.2.1. 祈使句的模式…………………………………………………………………...24
2.1.2.2.祈使句的主要成分………………………………………………………….....25
2.1.2.2.1 主语………………………………………………………………………….....25
2.1.2.2.2.谓语…………………………………………………………………………..25
2.2. 间接表示法………………………………………………………………………….29
2.2.1. 带情态动词的句子………………………………………………………………..29
2.2.1.1. 情态动词的分类………………………………………………………………...30
2.2.2.2. 以上的三小组表示指令的差异……………………………………………… .33
2.2.2.动词重叠……………………………………………………………………… .34
2.2.2.1. 动词的重叠形式………………………………………………………………35
2.2.2.2.可以重叠的动词……………………………………………………………….35
2.2.2.3.动词重叠式表示的基本语义………………………………………………….37
2.2.3. 语气词………………………………………………………………………… 38
viii
2.2.3.1.“吧”其及变体“罢”…………
……………………………………………39
2.2.3.2.“啊”语气词及其它的变体“呀”、“哇”、“呵”…………………….40
2.2.3.3.语气词 “了”…………………………………………………………………40
2.2.3.4.语气词 “ 嘛”…………………………………………………………………..41
小结
第三章:汉、越语指令行为表示法对比
3.1.汉越语指令行为表示法的异同…………………………………………………..42
3.1.1.结构上的异同……………………………………………………………………42
3.1.1.1. 直接指令行为表示法………………………………………………………..42
3.1.1.2. 间接指令行为表示法……………………………………………………… 46
3.1.2.意义上的异同……………………………………………………………………49
3.2.现代汉语常用的指令表示法及越南语相对应形式对比……………………… 51
3.2.1.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表示指令及越南语相对应表达形式对比……………… .51
3.2.2. 现代汉语语气词表示指令行为及越南语相对应表达形式对比…………….55
3.2.2.1.语气词“吧”及越南语相对应形式对比……………………………………55
3.2.2.2.语气词 “了”及越南语相对应形式对比…………………………………… 57
3.2.2.3. 语气词“啊”及越南语相对应形式对比……………………………………58
3.2.2.4 语气词“ 嘛 ”及越南语相对应形式对比…………………………………60
小结
结语
参考资料
9
图表目录
次序
题目
页号
图1
指令行为的分类
6
图2
施为动词的强制度等级
23
表1
“命令”言语行为和“请求”言语行为的适当条件对比
8
表2
现代汉语指令行为表示法调查
16
表3
汉语、越南语指令行为表达形式对比
48
表4
汉语、越南语指令意义对比
49
表5
汉语语气词“吧”表示指令和越南语相对应的表达形式
55
表 6
汉语语气词“了”和越南语相对应的表达形式
58
表 7
汉语语气词“啊”和越南语相对应的表达形式
59
10
前言
1. 选择理由
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深受各界学者的关注。20 世纪 50 年
代,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ohn Austin)首先提出“言语行为”这一术语。自此,言语行为
现象逐渐受到重视。国内外相关论著已有不少,有纯理论研究也有具体言语行为的实证
研究。有的研究者在开展汉语本体研究的同时也注意到进行汉外对比分析(主要是汉英对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一些直接或者间接的话语形式要求听话者实施某一事情,这
就是语言指令行为。指令是人们日常交际中频繁使用的一种言语行为,所以人们使用各
个手段表示这类行为也比较丰富。但目前还尚未有人将现代汉语指令行为的表示手段进
行分析,更没有人把现代汉语指令行为表示法与越南语进行详细的对比。越南和中国经
过源远流长的语言与文化交流,指令成为汉、越语中不可缺少的交际内容。在表达指令
别人实施某种行为的时候都有着丰富的表达形式。从直接及间接的表示法方面对汉-越
指令言语行为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因上述几个理由,我们选择《现代汉语指令行为表示法研究(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表
达形式对比)》作为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为的是想通过对比研究去了解两者这语言
行为的特征及其之间的异同,从而对越南汉语学习者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2.研究目的
11
本论文主要对现代汉语实施性指令行为表示法进行研究,研究目的在于:
* 进一步了解现代汉语指令行为和指令行为表示法的相关理论。
* 深入考察汉语实施性指令行为表示法,加强汉语实施性指令行为表示法的知识,
指出哪种指令行为表示法经常被采用。
* 通过汉语指令行为表示法与越南语指令行为表示法之对比,指出两者的异同,探
讨哪种指令行为表示法经常被采用,希望为越南汉语教学与研究提供一份参考资料。
3. 研究对象与范围
本论文的研究范围是现代汉、越语实施性指令行为表示法,偏重于考察现代汉语
常用的实施性指令行为表示法的对象。同时将汉语实施性指令行为表示法与越南语相对
应的表达形式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异同。
4. 研究任务
* 对汉语指令和指令表示法作初步的总结,介绍汉语各语言学家对指令指令和指令
表示法的界定、概念、结构和意义的不同观点,得出相对统一的看法作为研究汉语指令
行为表示法的理论基础。
*
对现代汉语实施性指令表示法进行的考察,弄清其结构、意义和使用特点。
* 以现代汉语为比较主体,越南语为参照体系对现代汉语实施性指令表示法与越南
语相对应的表达形式进行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
5. 研究方法
12
本论文为了能够对现代汉语实施性指令行为表示法做出全面的介绍,已经采取了统
计、分析、归纳、对比、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有关汉语实施性指令行为表示法进行研
究,对实例加以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结论,阐明其结构和意义特点。在进行汉、越实
施性表示法对比的过程,使用对比理论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异同。
6.研究语料
本论文汉语语料来源于老舍、莫言、鲁迅等当代作家的小说、话剧作品以及北大语
料库所提供的文本。越南语语料采用了 Nam Cao (南高)、 Nguyễn Huy Thiệp(阮辉
涉)、Nguyễn Minh Châu(阮明珠)等越南语当代作家的作品。此外,也有一部份语料
是口语实例素材,记录了日常交际中指令话语。
7.论文结构
本论文除了前言、结语、参考文献、附录以外,共分三章:
第一 章
现代汉语指令言语行为概述
第二章
现代汉语指令表示法考察
第三章
汉、越语指令行为表示法对比
13
第一章
现代汉语指令行为概述
1.1. 相关理论基础
1.1.1.言语行为理论
1.1.1.1. 言语行为的定义
言语行为理论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语言哲学兴起的哲学背景之下产生的一种语
言学理论。它最早由英国分析语言哲学奥斯汀(John Austin)在上个世纪 50 年 代提出
的,之后由他的学生、美国语言学家塞尔(Searl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955 年,奥斯丁在哈弗大学作了题为“论言有所为”(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的系列演讲,首先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其基本主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说
话就是做事”。说者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为听者理解的话,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
为,这个行为叫做言语行为。不论我们是在向他人提出请求还是在向他人道歉,只要所
说的话语传达了一定的交际意图,完成了一定的功能,我们就是在实施言语行为。这提
出了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交际功能的密切关系。
随后,1962 年他又提出了“三种行为”模式:人们每说一句话同时在试行三种行为:
言内行为或叙事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或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
后行为或成事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言内行为表达的是字面意思:言外行为存在
14
一定的语力,如“命令”、“警告”、“通知”等等,其功能是:以言行事;言后行为指某一行
为对听者产生的影响[36.163]。言外行为因同说者的意图一致而成为最受关注的中心问
题。因此,本文以下所提的“言语行为”也就是“言外行为”。
1.1.1.2.言语行为的分类
言语行为理论一经提出就成为语用学的核心理论而倍受语言学家的关注,关于言语
行为的分类也成了热点。本文主要介绍奥斯丁和塞尔的分类。
(一)奥斯汀的分类
奥斯汀依据施为动词的意义对言语行为作了分类,共有五类:
* 裁决行为(verditives,verditifs):表达裁决或评价
* 行使行为(exercitives,exercitif):表达权力的实施
* 承诺行为(commissives, commissifs):表达承诺或者宣布意图
* 表态行为(behabitives,comportementaux):用于解释、阐述、论证
* 阐述型(expositives, expositifs):用于表明态度
该分类是粗糙的,最大的缺陷是缺乏明确的分类标准,其实它并不是对言外行为分
类而是对英语的施为动词分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而招致诸多学者的批评。
(二)塞尔的分类
塞尔(1976)也对言语行为进行分类,他已对奥斯汀的分类所做的批评为基础,
找出不同言语行为相互区别的 12 个侧面,其中最重要的 4 个为:言外之的、适从方
向、所表达的心理状态和命题内容,并以此为主要依据把言外行为分为五个大类,每大
类又包括好几种次类:
15
* 阐述类(representatives, assertives): 陈述或描述说者认为是真实的情况,如陈
述、断言、结论等。
* 指令类(directives, directifs): 试图使听者做某些事情,如建议、请求、命令等。
* 承诺类 (commissives, commissifs): 说者自己承诺未来要有一些行为,如许诺、
* 表达类 (expressives, expressifs): 表达对某一现状的感情和态度,如感谢、祝
贺、道歉、抱怨等。
* 宣告类 (declarations,declaratifs) : 通过说话引起聚变,如:任命、提名、辞职等。
塞尔的分类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也是高概括性的,并非所有的言语行为都能以对
号入座。然而其他学者的分类也只是分类粗细上有区别,未能跳出塞尔的这个框架,因
而迄今为止仍是公认较为合理的分类。因此,本文在这些分类系统中采用的是塞尔的观
点,把其作为本文的理论框架。
1.1.1.3.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
按照塞尔的理论, 言语行为可以区分出直接行为和间接行为。
直接说出所要达到的目的,这是直接言语行为。直接施为句的命题意义与施为意义
是一致的。
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
施某种言外行为。也就是说,要理解“间接语言行为”这个概念,首先就要了解句子的“字
面语力”,然后再推出“间接语力”,即句子间接表达的言外语力[ 36.175]。
16
布鲁拇·库卡(Blum-Kulka)在跨文化言语行为实现项目(Cross- Cultural Speech
Act Research Project , 简称 CCSARP) 把间接言语行为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
约性言语行为。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就是那些已被约定俗成地表
达了的间接言语行为。其中,语句的字面意义与说者的言外之意之间的联系较为固定,
只要对语句的字面意义作一般的推断,我们就可以按习惯确定说者间接表达的言外之
意。
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non - 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说者的用意与其所使
用的语句的字面意义之间的联系较为复杂,较不固定,而且因不同的语境而异。从间接
性的程度来看,非规约性较规约性更为间接。在识别非规约间接言语行为时,听者往往
得依靠语境等语外因素作一番推理。
总结,言语行为理论已对本文提供非常重要的依靠以便对“指令”言语行为进行界
定、分类、描写。
1.1.2.指令言语行为
1.1.2.1.指令言语行为的定义
大多部分学者对于指令行为(directives)的普遍观点是:指令言语行为是说者促使
听者按照自己的意图从一种行为状态转变为另外一种行为状态的一种言语行为。这试图
可以兼恭的,例如:我邀请你做某件事,或者:我建议你去做某件事;这试图也可以是
强烈的,例如:我坚决要求你做某件事。
17
从以上的指令行为的定义我们认为将指令行为和其他行为区分开来的条件主要有以
下三点:
第一, 说者对听者的行为做出指令。
第二, 说者有让听者实施行为的意图。
第三, 说者有希望通过听者实施所指令的行为而对现实世界状态产生影响
的意图。
1.1.2.2.指令行为的分类
根据塞尔的理论,我们将言语行为划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的方法,
将指令行为也划分为直接指令行为和间接指令行为。
我们认为直接指令行为就是发出者通过一定话语形式直接表达其希望接受者实施某
个行为的指令,接受者对于发出者的这种意图(intention)的理解只需要一定关于此语
言的知识,而不需要根据与会话相关的语境信息或相关的背景知识。
塞尔 认为间接指令行为是通过另外一种以言施事行为来间接实施的指令行为,发
出者在发出实施这种指令的时候由于某种原因没有使用一些固定的直接的话语形式来表
达,而是使用了惯常用于实施其他行为的话语形式,接受者在理解发出者指令意图的时
候,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知识,还需要根据相关语境信息及背景知识才能够领会发出者
的真正意图。
上面,我们从指令行为的形式把它分成直接和间接指令行为,下面我们从它的功能
划分为广义与狭义的指令行为:广义的指令行为包括疑问行为,它与其他次类不同的是
18
要听者以对某个问题的言语回答作为未来所实施的行为,而狭义的指令只是说者通过其
所发出的话语希望对听者的行为产生影响,我们将主要对狭义指令进行分类。
狭义指令行为中,我们将狭义指令分为两种:情感性指令和实施性指令。本文的主
要研究对象将是实施性指令。
从以上的分类,我们可以按指令功能排出以下的图:
图 1;指令行为的分类
+ 情感性指令
+ 狭义指令行为
广义指令行为:
+ 实施性指令
+ 疑问
1.1.2.3.指令言语行为的使用条件
根据赛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要成功地实施一个言语行为,必须满足一系列条件,即
适当条件。赛尔根据不同的言语行为归纳了实施这些言语行为的四个适当条件,对指令
行为有具体条件如下:
* 命题内容条件
说者说话内容必须是听者实施某个未来的行为。例如:
(1)韵梅很快地走过来,招呼爷爷说:“爷爷,您歇着吧!”老人本来有一肚子话要
说,气得发晕,就是不知道打哪儿说起。(老舍《四世同堂》)
19
上面的例子,命题内容条件是说者(韵梅)提议听者(爷爷):“您歇着吧!”
* 预备条件:
第一,有现实情况
第二,说者对听者直接转达有现实性的内容
第三,说者认为听者有能力做某事。
( 2 )(玛丽在宿舍门口遇见麦克)
玛丽:麦克,你要去哪儿?
麦克:我去邮局寄包裹,你去吗?
玛丽:不去,一会儿老师来给我辅导,顺便替我买几张邮票吧。
(杨寄洲主编《汉语教程》,第 21 课)
上面的例子,有现实情况是玛丽在宿舍门口遇见麦克,马丽(说者)知道麦克(听者)
准备去邮局寄包裹,因此,麦克完全有能力和条件帮助玛丽买邮票,所以玛丽可以直接
跟麦克说“顺便替我买几张邮票吧”
* 真诚条件:
说者想使听者实施一某动作行为,而且一直相信听者的能力。例如:
( 3 ) 马老太太又拉了他一把:“长顺,把饺子给她拿过去!给她两句好话!”
(老舍《四世同堂》)
上面的例子,说者(马老太太)要想听者(长顺)做两件事“把饺子给她拿过去!”及“给她两句好话!”。
* 基本条件:
指令言语行为的基本条件是试图促使听者做某事。听者接受了说者的指令和转变一
种行为状态成为另外一种状态。例如:
20
(4)韵梅打开街门,坐在门前的台阶上,决心一直等到解除警报。她不乐意叫瑞宣来
守街门,他第二天还有课;她也不乐意花三块钱一小时雇个人来替她守着。
瑞宣走到
门口来看她,她一个劲儿说:“你回去睡吧。”(老舍《四世同堂》)
上面的例子,“瑞宣”促使“韵梅”实施一个行为“回去睡”,要是“韵梅”接受命令,“韵
梅”就实施“回去睡”行为,转变从“坐”行为状态成为“睡”状态。
以上这些适切条件,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开的整体。不同的言语行为对这些适当
条件的具体指令又不一样,所以就不能拿某一类言语行为的适当条件的具体内容去套到
的言语行为,甚至同属这一大类的各种言语行为之间也存在某些差异。
例如,“命令”和“请求”同属“指令类”,都是说者要听者将来做某事,但它的适当条件也
有一些差别。表示如下:
表 1:“命令”言语行为和“请求”言语行为的适当条件对比
适切条件
命题内容条件
“命令”言语行为
“请求”言语行为
听 话 人 将 来 实 施 做 某 事 听话人将来做某事(迫切性低,听
(迫切性很高,听者不能 者可以拒绝)
拒绝)
预备条件
说话人的权势高于听话人
a. 说 话 人 相 信 听 话 人 能 做 一 种 动
作。
b.说话人和听话人都不认为在正常
事态的进程中听话人会做一种动
作。
21
真诚条件
说话人想使命令行为得以 说话人真心想要听话人做这一动作
实施
基本条件
说话人通过发出话语试图 说话人试图要听话人做这一动作
使听话人实施一个特定的
行为
可见,“命令”言语行为,说者的社会权势相对来说比听者高,而“请求”言语行为,
说者的社会权势大多平等或低于听者,较少高于听者。两种言语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
“命令”言语行为有一定的“强制性”而“请求”言语行为更看重的是听者的“同情”和自愿发善
心。
1.1.2.4. 影响指令行为策略选择的因素
就指令行为而言,影响指令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广义语境如文化、价值
观念、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等;有的是情景因素如交际者的社会地位、社会距离、性
别、年龄、迫切性、实现情况的支配或交际双方的权力义务关系等。本文仅探讨情景因
素中的社会关系(包括社会权势,实现情况的支配和强制性)。
(一) 社会权势
社会权势(也叫相关的权力或角色)。人拥有权力就是在社会里有较高的权势,
他可以检查其他人的行为。这权势由年龄、性别、能力或社会地位(在国家机关、社会
组织里等等的职务)决定。说话人的权位在说话人的关系中产生了不同的社会等级。这
对指令行为力度等级有影响。例如:
(5) 在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中,他们的地位有区别所以同一件事但用不同的话语来实施:
22
老师可以用简单的祈使句:“把作业交给我!”。
学生则要用 复杂的 一点的,带有礼貌用语的话语:“请老师把作业还给我。”
第一句,老师的地位高于学生,他有权势发出命令为“把作业交给我”,学生只有执
行的义务。这行为我们叫“命令”类指令行为。
第二句,学生地位等级低于老师,所以他用一个请求的礼貌句,这行为我们叫“请
求”类指令行为。
(二)指令行为的强制性
指令行为的目的是说话人试图要听话人做某件事。因此,所以行为属于指令行为
的都带有强制性。
强制性是一种笼统的性质,为了指令行为的强制度分化成具有具体标准确定的各个
等级。我们认为确定指令行为的强制度依据下面的两个标准:
使用行为的时候,说话人比听话人有权力的,有三个尺度:高,平等,低。
听话人接受行为时的权力,分为:必须实施,可以商量,可以拒绝。
不同的指令行为的强制性由两个以上的标准支配。
有高压制性的行为,实施行为时,说话人对听话人有强制权力,所以接受行为时听话人
无权不实施行为如:命令、要求、禁止类等指令行为。例如:
( 6 ) “营长!”小通讯员立住。“把帽子放下来吧!”(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上面的例子,营长的权力及地位高于小通讯员所以它用于要求行为“把帽子放下来
吧!”
23
有低强制性的行为,说话人比听话人的位势低,听话人有权实施或不实施行为,所
以我们可以使用“请求、拜托、商量、催促等行为。例如:
(7)哥,快跑呀!(莫言《丰乳肥臂》)
上面的例子,说话人比听话人的地位低,所以为了要听话人实施行为、说话人已使
用催促类型为“快跑呀!”
(三)实现情况的支配
交际情况是客观的实现包括事物、现象和发生指令发言前的发言。在指令行为中,
对出现情况的我们可以分成两类:客观情况和主观情况。
客观情况被催促说话人的愿望、要求的可能,对听话人的利益及指令行位的结果有影响
的理由及原因束缚。主观情况是说话人的思想感觉被客观情况支配。例如:
(8) 小孩子骂他的妈妈. 他的小妹瞪目而说:“你住嘴吧!你别对妈妈无礼。”
在上面的情况,小妹的年龄比他的哥哥小,因此她的权势比他的哥哥低,所以她应
用请求、拜托等指令类的行为,但是这种情况她可以用“命令”类指令行为。因为在“她的
哥哥对她的妈妈无礼”的情况下,催促她发出命令“你住嘴吧!”。
1.1.3.指令与礼貌
1.1.3.1.礼貌概说
礼貌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礼貌制约着语言的作
用;另一方面,语言又是表达礼貌的重要手段。礼貌是一种人们用来维系和发展关系的
交流策略,是制约语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语言交际中,交际者总希望得到对方的尊
重。为了尊重对方,说者需适应语境采取一些恰当的交际策略以示礼貌,求得最佳交际
24
效果。在指令行为中,礼貌是最重要需要注意的问题,因为指令是不礼貌的行为,由于
它们的本质是压制性的,对于听话人的面子有影响。
礼貌原则作为规范人们言行的准则,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文化在思维方式、价
值观念、行为规范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礼貌就有不同的礼貌衡量标准及表达方式对礼
貌原则有不同的衡量点和不同的理解。
对于礼貌的理论来历,以往已有很多研究者提出,所以在这里我不再重复研究,下
面只提出直接与间接指令及礼貌的关系。
1.1.3.2.直接与间接指令及礼貌的关系
(一)直接指令与礼貌的关系
从权势或地位的角度表明发出者有绝对的权势对接受者发出指令,而接受者只有
执行的义务。并且就可选性来说,发出者没有提供可以拒绝或实施其他行为的选择,接
受者也在选择拒绝或实施其他行为方面受到较大的限制。正是由于以上两点原因,以往
的研究者一般认为发出直接行为的时是礼貌度较低的一种形式。
(二)间接指令与礼貌的关系
虽然汉语间接指令和塞尔所研究的英语的情况不尽相同,我们这里只借用他的理
论来简单说明间接指令汉语表达的一些情况。从礼貌度来看,间接指令在以下两个方面
和直接指令有异:
一是,使用间接指令的发出者通常对于接受者来说没有很高的权势,因此他希望
通过对“听者实施某种行为的能力”或接受者“实施某种行为的原因进行判断或询问来间接
地表达指令。
25
其次,由于间接指令通常是对接受者实施行为的能力、原因等因素进行的判断或
询问,这样发出者实际上提供了拒绝或实施其他行为的选择,接受者也在拒绝或实施其
他行为方面拥有一定的选择。
根据以上的讨论,我们认为:影响发出者选择使用直接指令还是间接指令的因素主
要是礼貌度,与此相应,发出者使用直接指令或间接指令在意图上也有一定差异:使用
直接指令时发出者有表达接受者实施或不实施所指令行为倾向的意图之外,也有希望表
现对接受者所发出指令是有礼貌的意图。
1.1.4 指令行为的语义
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指令行为”的表达式有不同的语义差别,主要表现在说话人意
志的强弱以及语势的轻重上。
王秀荣(2001)《言语交际中“祈使行为”的表达形式》作者把指令行为的语义区分
出以下几类:命令、威胁、吩咐、建议、号召、邀请、警告、提醒、叮属、规劝、商
量、请求、恳求 .但是这种分类是含混的,不完全的。我们无法穷尽所有的情况,也无
法对每个子类进行较为精确的确定。它们就象一个连续数轴上的几点,其区别主要是个
程度问题。当然,言语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交际场合、内容、方式…..的不同是产
生这些差异的根源。由于要适应具体的语言环境才会在语义上有差别,也正因此才显现
出语言和社会生活的丰富性。
金立、刘云婷(2008)《汉语指令行为的逻辑语义分析》他们认为指令行为的逻辑
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从预设、真值、形式刻画等三方面入手,细致探讨汉语指令行
为的逻辑语义。
26
从预设方面,他们认为预设存在于任何话语之中,与指令行为有着必然的联系。通
俗的讲,预设就是一种先决条件,它是语句所包含的若干命题,预设这种命题与指令行
为的命题处于不同的层次,可以取真、假和无意义三种值。例如:
(9)请叫张三立即来办公室 (北大语料库)
例子以上是一个指令,只有当预设“张三不在办公室”为真时,指令才可能得以发出和
接受,假定预设为假(张三就在办公室)或者预设为无意义(根本没有张三这个人),
指令自然就无法恰当的发出和实施。
从真假值方面,指令行为与其他言语行为相比,最典型的特点就是言者意图听者做
某事。由于指令语句只是表达了命令、邀请、建议、询问、禁止以及希望等意图,均不
涉及断定因素,因此,指令行为的真假问题始终没有定论。由于指令行为的典型表达形
式是祈使句。
关于祈使句的真假问题,陈宗明先生早就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祈使句有服从不服
从的问题,我们可以据此。。祈使句一直假的含义。一个命题得到服从,当且仅当它成
为事实。”祈使句的服从与否其实与言语行为的语效行为基本一致。
指令行为存在三个值: 当且仅当一个指令行为的语效被实现,此指令行为为真;当
且仅当一指令行为的语效没有被实现,此指令行为为假;当且仅当一指令行为由于预设
不存在或不清楚等原因而致使指令行为的语效无法实现,此指令行为无意义。我们可以
简单指令行为形式表示为下表:
语效
指令行为
服从
真
27
不服从
假
无法服从
无意义
从指令行为的简单形式刻画方面,分别表示他们给指令行为粗略分出的六个小类:
命令、禁止、请求、建议、希望、询问。同时,他们用 degree 代表指令行为的迫切
性,即发令者使受令者有强烈责任实施某事的不同强弱程度:
Degree(命令)= Degree(禁止)〉Degree ( 请求) 〉Degree ( 建议) 〉Degree (希望) 〉
Degree (询问)
1.2.汉、越语指令行为表示法研究综述
1.2.1.汉语学者的研究
表示指令行为的方法被称为指令行为表示法。谈到语力意义的问题,而指令行为
表示法就涉及到直接和间接的问题。根据上述介绍各汉语言学家对指令行为的研究。他
们把指令行为表示法划分成直接指令行为表示法和间接指令行为表示法。
王秀荣(2001)《言语交际中祈使行为的表达形式》作者认为依据语句意义对语境
的依赖可以把“祈使行为”的表达式分为直接、间接两类。说话人在交际中所要表达的意
义与作为直接“祈使行为”表达式的语句基本一相一致。从形式上作者进一步分出两类:
显性表达式含有一个表示行为种类的施为动词(命令、请求….)施为动词明确了行为
的性质,在语义上起到加强、缓和或改变语势的作用。隐性表达式此表达式不含有表示
行为种类的施为动词,相当于传统语法中所说的“祈使句”。说话人在交际中所要表达的
意义并非作为间接“祈使行为”表达式的语句的基本义,除了语调、口气、语尾助词、情
态动词、态度的变化等以外,这种表达式更依赖于语境的理解与补充。
28
方雾(1999、2000)《现代汉语祈使句的语用研究》已提出说汉语的人如何使用现
代汉语祈使句才达到最佳交际效果,作者认为有三方面: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语气
表现手段、祈使对象人称指示词。其中我们选用不同的语气手段来传达言语行为(包括
语调、重音、动词重叠、语气尾词、施为助动词)。
1.2.2. 越南语学者的研究
关于越南语指令行为的表示手段,传统语言学与现代语言学都提到了。
Nguyễn Kim Thản(1980), Ngữ pháp tiếng Việt, NXBGD(阮金坛《越南语语法》
教育出版社)谈到祈使句就是提到说话人的意志和要求,希望听话者实施行为的目的,
同时把祈使行为实施的手段归为五类:祈使句、施为动词、语调、语气词、情态动词
等。
Đỗ Thị Kim Liên(1999), Ngữ pháp tiếng Việt, NXBGD(杜氏金莲《越南语语法》
教育出版社)她已总结以上研究者指令行为实施的形式,另外她加连词“mà”表示命令。
Diệp Quang Ban(2005), Ngữ pháp tiếng Việt, NXBGD(叶光办《越南语语法》教
育出版社)他有新的看法,把祈使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词构成祈使式,另一类是要
有构成祈使句形式的条件。
Đào Thanh Lan(2010), Ngữ pháp – ngữ nghĩa của lời cầu khiến tiếng Việt(桃清兰
《越南语祈使话的语法与语义》社会出版社)对于直接与间接的指令行为的表示手段作
者有具体看法。
对于指令行为的表示手段,所有越南学者研究都认为它们含有几类:情态动词、语
气助词、祈使句、语调、施为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