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58 trang)

Nghiên cứu bổ ngữ khả năng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và phương thức chuyển dịch sang tiếng việt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705 KB, 58 trang )

河内首都大学
外语系

裴玉玄

现代汉语可能补语及其越译研究
(Nghiên cứu bổ ngữ khả năng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và
phương thức chuyển dịch sang Tiếng Việt)

毕业论文
汉语专业

2023 年 06 月于河内


TRƯỜNG ĐẠI HỌC THỦ ĐÔ HÀ NỘI
KHOA NGOẠI NGỮ

BÙI NGỌC HUYỀN

现代汉语可能补语及其越译研究
(Nghiên cứu bổ ngữ khả năng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và phương thức
chuyển dịch sang Tiếng Việt)

KHÓA LUẬN TỐT NGHIỆP
Chuyên ngành Ngôn ngữ Trung Quốc

GIẢNG VIÊN HƯỚNG DẪN: TS. Phạm Hữu Khương
(GV kí xác nhận)

Hà Nội, tháng 06 năm 2023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己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
个人与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摘要
在现代汉语中,补语是组成汉语句式和语法的重要部分,其中不能不提
到可能补语,是汉语补语的类型之一。因有复杂的结构,所以对于汉语学习
者而言,可能补语还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在越译方面上,汉语学习者非常容
易犯错。
本论文以可能补语的理论基础并学生运动可能补语情况的考察数据,总
结了常见现代汉语可能补语的越译方法,并对运用越译上的可能补语越译方
法提出一些建议。
全文共分为四章,另加绪论与总结。
第一章: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主要阐释前人对现代汉语可能补语
的研究成果并为本研究建立理论基础。

第二章:现代汉语可能补语的特点,分析可能补语的语法、语义、语用
等特点,总结汉语可能补语的越译方法。
第三章:河内首都大学汉语学习者对可能补语的越译方法的现状,通过
考察分析,总结学生在越译可能补语的过程经常犯的一些错误以及常见现代
汉语可能补语的越译方法。
第四章:对可能补语的翻译方法的建议,本论文对可能补语的越译方法
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补语;可能补语;汉语;越译方法;越南语

1


表格目录
表 2.1:现代汉语主要情态动词及其表达的情态 ........................ 21
表 2.2:可能补语的肯定式和否定式出现频率(根据刘月华 1980) ....... 26

表 3.1:调查基本信息 .............................................. 30
表 3.2:被试者的基本信息 .......................................... 31
表 3.3:河内首都大学汉语学习者对可能补语的基本情况考察 ............32
表 3.4:选择题与翻译题的调查结果 .................................. 34
表 3.5:初、中级阶段汉语学习者的越译调查结果 ...................... 35
表 3.6:高级阶段汉语学习者的越译调查结果 .......................... 38

2


目录

原创性声明 ........................................................
摘要 .............................................................1

表格目录 ......................................................... 2
目录 .............................................................3
绪论 .............................................................6
0.1 研究缘起 ................................................... 6
0.2 研究意义 ................................................... 6
0.3 研究对象及范围 ............................................. 7
0.4 研究方法 ................................................... 7
第一章 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 8
1.1 文献综述 ................................................... 8
1.1.1 汉语可能补语研究 ..................................... 8
1.1.2 越南语可能补语研究 .................................. 10
1.2 理论基础 .................................................. 11
1.2.1 关于补语的基础理论 .................................. 11
1.2.2 语义学理论 .......................................... 11
1.2.3 语用学理论 .......................................... 12
1.2.4 偏误分析的基础理论 .................................. 12
1.2.5 翻译的基础理论 ...................................... 13
1.3 小结 ...................................................... 14
第二章 现代汉语可能补语的特点 ................................... 15
2.1 现代汉语可能补语的语法特点 ................................ 15
2.1.1 A 类:【V 得 C/V 不 C】 .............................. 15
2.1.2 B 类:【V 得了/V 不了】 .............................. 17

3


2.1.3 C 类:【V 得/V 不得】 ................................ 19
2.2 现代汉语可能补语的语义特点 ................................ 20
2.2.1 情态的类型 .......................................... 20
2.2.2 “V 得 C/V 不 C”表示动力情态语义 .................... 21

2.2.3 “V 得了/V 不了”表示动力情态或认识情态 ..............23
2.3.4 “V 得/V 不得”表示动力情态、认识情态或道义情态 ..... 24
2.3 现代汉语可能补语的语用特点 ................................ 26
2.3.1 使用频率上的不对称 .................................. 26
2.3.2 表达功能上的不对称 .................................. 27
2.4 小结 ...................................................... 29
第三章 河内首都大学汉语学习者的可能补语越译方法的现状 ........... 30
3.1 河内首都大学学习汉语者的可能补语越译方法的现状 ............30
3.1.1 问卷调查的设计及实施 ................................ 30
3.1.2 调查结果统计及说明 .................................. 31
3.2 常见现代汉语可能补语的越译方法 ............................ 34
3.2.1 初、中级阶段汉语学习者的越译 ........................ 35
3.2.2 高级阶段汉语学习者的越译 ............................ 38
3.3 小结 ...................................................... 40
第四章 对可能补语的越译方法的建议 ............................... 41
4.1 对于“V 得 C/V 不 C”的越译方法建议 ....................... 41
4.2 对于“V 得了/V 不了”的越译方法建议 ....................... 43
4.3 对于“V 得/V 不得”的越译方法建议 ......................... 44
4.4 小结 ...................................................... 45
结语 ............................................................46
附录《河内首都大学学习汉语者对可能补语的越译方法研究调査问卷》调查
问卷 ............................................................48

4


参考文献 ........................................................ 53
中文参考文献 ................................................. 53
越文参考文献 ................................................. 54
致谢 ............................................................55


5


绪论
0.1 研究缘起
在汉语语法系统里,可能补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复杂与难以掌握的知识。
对于中国人而言,因经常使用母语,所以没意识到它的难点。但对于汉语作
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而言,可能补语还是有很多难以掌握的方面。前辈学者
们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出可能补语各个方面的相关问题,
其中是如何将可能补语翻译成各种语言的问题。
中国人在口语与书面语上经常使用可能补语,所以根据实际的语境也会
有不同的越译方法。由于汉语与越南语的语法系统之间有区别,所以能在具
体的语境中,精准地掌握并使用语言翻译包含可能补语的内容,对汉语教与
学的越南人而言总是一个难点,在交际场面上容易导致误会。
如今,汉语越来越受越南人的青睐,汉语可能补语在汉语言系统中扮演
者重要的角色。前辈学者们已经将汉语可能补语与泰语、日语、韩语等语言
系统进行对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汉语可能补语与越南语的对照研究,
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和系统性的研究。
因此,我们总结了可能补语的理论基础以及常见可能补语的越译方法,
同时调查学生在越译可能补语的过程经常犯的一些错误。另外,本论文也提
出可能补语的越译方法的一些建议。我们希望通过本论文能够帮助在可能补
语的越译方面上遇到困难的学生。
0.2 研究意义
可能补语是汉语语法系统的重要部分之一,在生活和交流当中有较强的
应用性。因有复杂的结构,课堂上的时间很短,不能详细地讲解,教师们在
传达可能补语的理论给学生的方面上也遇到很多困难。

6



为了帮助汉语学习者容易掌握并传达可能补语相关的知识,本论文已经
提供有价值参考的一些常见可能补语的越译方法和建议,以及学生在越译可
能补语的过程经常犯的一些错误,让学生在越译可能补语以后避免错误。
0.3 研究对象及范围
论文以现代汉语的可能补语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对现代汉语的可能补
语的分类、语法、语义、语用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本论文研究范围仅限于
河内首都大学,其他越南高校不包括在内。
0.4 研究方法
以便完成本论文,我们决定采取一下研究方法:
一、问卷考察方法:“问卷考察方法”即采用调查问卷学者以把握学者常采
用哪种可能补语的越译方法与收集各种方法的采用人数。
二、分析、总结方法:“分析、总结方法”是要先全面分析,从此对各方面
有深刻的了解。分析以后,再总结常见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建议方法。
三、文献法:收集有关可能补语的理论与翻译理论的各种材料,并作出总结。
本文使用符号说明:
V

谓语动词

V’

区别于 V 的光杆动词补语

A

形容词

C


补语

7


第一章 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文献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为本论文提供踏实的基础和可靠的理论基
础。专家学者对现代汉语可能补语的研究成果何在、哪些理论曾被使用,本
章将对此进行一一分析、进一步探讨未得到充分研究的问题。
1.1 文献综述
关于表示可能意义的述补结构,语法学界一般称之为“可能补语”,也
称“补语的可能式”或“动词的可能态”。张旺熹(1997)、黄晓琴(2005)
等认为,“补语的可能式”的说法跟“可能补语”的说法不完全一样。这种
结构是在动结式和动趋式的基础上构成的,说明可能式与动结式和动趋式二
者之间是有层次差异的,而不是与后两者并列的一种补语。此外,吴福祥
(2002)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V 得 C/V 不 C”在能性范畴
的表达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把它称为“能性述补结构”。李剑影(2007)
也赞同吴文的观点,在与能性助动词的比较下,将这种结构称为“能性补
语”。
1.1.1 汉语可能补语研究
1.1.1.1 学界关于汉语补语分类的研究
有关汉语补语的分类可谓众说纷绘,朱德熙(1982)将补语分为结果、
趋向、可能、状态、程度补语五类。施春宏(2011)将补语分为结果、趋向、
可能、状态、程度、数量补语六类。其中徐枢(1985)对补语的描写和分类
为众多学者所接受,代表国内语言学界的主流观点。充当补语的单位,可以
是动词、形容词、副词、量词、介词、数量词组等,引进“得”后几乎可以
是除名词外的所有语法单位都能充当汉语的补语;从意义上将补语分为 8 类:
结果、程度、趋向、动态、状态、可能、时间、数量补语。
至此,汉语补语的概念和分类基本确定,也为其下位语法项目的讨论提
供了参考。


8


以王力(1985)的《王力文集》、黄伯荣、廖序东(1997)的《现代汉
语》等为代表的“两类说”(a、用“得”或“不得”充当;b、在结果补语
或趋向补语中插进“得/不”)。
以丁声树(1961)的《补语》、刘月华(1980)的《可能补语用法的研
究》为代表的“三类说”(a、由“得/不”+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构成;b、
由“得/不+了”构成;c、由“得/不得”构成)
以赵元任(1979)的《汉语口语语法》为代表的“四类说”(a、“V 得
C/V 不 C”;b、“V 得了/V 不了 (来)”;c、“V 得/V 不得”;d、词汇性的可
能式(例如“来得/不及、用得/不着”))。
但在对外汉语学界,“三类说”仍是比较主流的观点。卢福波(2005)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中将可能补语分为以下 3 类:1、得/不+结果补
语/趋向补语;2、得/不+了; 3、得/不得。
1.1.1.2 学界对汉语可能补语意义的研究
赵元任、朱德熙(1982)、丁声树等都认为可能补语表示可能性或者可
能;刘月华(1980)、张旺熹等针对汉语可能补语意义的阐述更为详细、具
体他们认为:
A、“V 得 C/V 不 C”表示的意义接近于“能”的意义之一,即“主客
观条件是否容许实现某种动作的结果或趋向”;“V 不 C”表“非不愿,实
不能也”,即“表现说话者主观上希望通过某种动作行为使某结果可能实现,
但因为客观原因导致结果不能实现的意义”。
B、“V 得了/V 不了”表示主、客观条件是否容许动作的完成或实现,
一般而言与动作的结果或趋向无关。
C、“V 得/V 不得”主要表示“情理上是否允许”,一般用于规劝、提
醒和警告。

9



1.1.1.3 关于可能补语构成要素“得/不”的研究
关于“得”的词性,吕叔湘(1999)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等认为是
助词或结构助词,王力(1985)的《汉语语法史》认为是能愿动词或助动词,
赵元任(1979)的《汉语口语语法》认为动补间的“得”是中缀,动词后的
“得”是不纯粹的后缀,朱德熙(1982)的《语法讲义》认为“V 得 C”中
的“得”是助词,“V 得”里的“得”是动词。
关于“得”的意义,大多数学者认为表示可能或可能性,但有分歧。林
焘(1957)的《现代汉语补语轻音现象反映的语法和语义问题》等认为“得”
表可能性或可能,吕叔湘(1999)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等认为“得”表
可能(相对于动作者本身的能力而言)、允许、可以(取决于客观力量,非动
作者本身所能决定和控制)。
关于“得”的用法,林焘(1957)的《现代汉语补语轻音现象反映的语
法和语义问题》认为,两个音节中能插入“得/不”变为可能补语的,“得”
前后都是独立的词,“得”与其前面的动词关系近,“不”用来修饰其后的
动词或形容词;丁声树(1961)的《补语》等认为动补结构常在中间加“得/
不”表可能性,但有些带“得/不”的动补结构是惯用语,其中“得/不”不
能去掉;王力(1985)的《王力文集》认为插在叙述词和莫品补语间的“得”
表可能性。
1.1.2 越南语可能补语研究
阮氏庄(2012)的《可能补语与程度补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到了可
能补语与程度补语之间的差异,并且指出学生们在使用可能补语的程度补语
的过程容易犯的错误,但还没把现代汉语可能补语与越南语相分析。
邓氏秋莲(2014)的《现代汉语可能补语研究》论文,指出可能补语的
基础理论(概念、语法、语义、语用)以及进行考察学生使用可能补语的偏
误。

10



武氏河(2022)的《现代汉语的可能补语的使用特点》论文已经总结可
能补语的语用特点,并与越南语进行对比,但不提出优越的越译方法的建议。
1.2 理论基础
1.2.1 关于补语的理论基础
在现代汉语各种句法成分中,补语是最具复杂性和多样性的一个,所以
对于关于补语的概念,在前者的研究中也提出较多补语的概念。我们在综合、
分析材料过程中认为,关于补语概念,我们支持刘月华(2001)已指出的,
他的定义不仅说明补语的位置,补语的功能而且还说明补语的类型。
刘月华(2001)认为,补语是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后主要对动词或形容词
进行补充说明的成分。虽然宾语也位于动词后,但宾语和补语的区別是明显
的。宾语一般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因而大数量是名词性的。补语主要是对动
作加以补充说明,因而除数量补语外,大多数是非名词性的。按照意义和结
构特点,补语分为七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可能补语、程度补语、状态
补语、数量补语、介词短语补语。
可以充当补语的词语也非常丰富,如形容词、形容词词组、动词(单音
节、双音节、趋向等动词)、动词词组、数量短语和介词。
1.2.2 语义学理论
语义是将语言文体所蕴含的欲望、立场、动机等意义通过词义、语句以
及语类等的语言的载体,运用不同风格、状态以及阐述等不同方式在不同领
域、层面以及场景中有目的性、针对性以及明确性的传递出来。语义学的研
究对象是语言的意义,理应和语言的音系、形态、句法等研究一样,构成语
言学范畴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层面。
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学的语义学在语言观和描述方法上以语言哲学和逻辑
学为其渊源,形成了形式语义学,也称真值条件语义学学派。自六十年代以
来,这一学派在以逻辑学家 R. Montague 和哲学家 D. Davidson 等为代表的学

11



者的推动下,不断推出新意,使形式语义学充满生机,并日渐与人工智能、
认知科学等方面的研究相辅相成。六十年代前后,哲学家 J. L. Austin 和 H. P.
Grice 分别提出了著名的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合作原则,极大地推动了功能语
言学的发展,使语义研究的重心从词汇、命题、句子扩展到自然语言中的语
句(utterances),和语用研究一脉相承。
1.2.3 语用学理论
语用学的理论著作要数 Levinson(1983)。在这本书中,他在论述了所
指、会话含义、预设、言语行为之后,专辟一章论述会话结构。Levinson 是
在语用学的框架之内讨论会话结构,他非常强调实际运用中的语言。在范开
泰(1985)的“语用分析说略”也文指出语用分析大致包括话语结构分析,
心理结构分析,信息结构分析,语气情态分析和言外之意分析,其中话语结
构分析和信息结构分析就是语篇研究的内容。
钱冠连(1997: 11)将语用学的定义分为窄式和宽式两种。窄式定义为:
语用学是一种语言功能理论, 它研究语言使用者是如何在附着于人的符号束、
语境和智力的参与和干涉之下对多于话面(字面)的含义作出解释的。宽式
定义为: 语用学是一种语言功能理论,它研究语言使用者是如何在附着于人的
符号束、语境和智力的参与和干涉之下理解并运用话语的。他将篇章分析和
会话结构分析归入宽式语用学。并且将“多于话面的含义”分为会话含义和
语篇含义,指出后者在国外放在“语篇分析”这个题目之下研究。
1.2.4 偏误分析的理论
在偏误分析理论产生之前,对比分析理论一直在第二语言研究领域发挥
着重要作用。但对比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一种新的
分析外语学习者偏误的理论—中介语理论诞生了。它是偏误分析的基础。
“偏误”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科德(P.Corder)于 1967 年提出
的 。他 认 为 :“语 言学 习 者 的错 误 分 为两 种 , 即失 误 ( mistake ) 和偏 误

12


(error)。失误可能是口误或笔误,这是偶然的现象,不是系统的错误,并

不能够完全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与水平。偏误是对正确语言的偏离,这种
错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它能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学习者只有不断对
偏误进行改正,才能缩短其中介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距,逐渐向目的语靠
拢。”所以,偏误不仅能为教师提供学习者习得语言的特点,还能为学习者
提供自觉发现语言规律的策略。“‘偏误分析’(ErrorAnalysis)是对学习者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
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其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分析过程包括:
采集学习者偏误的样品、建立辨别偏误的标准、对偏误进行描述和分类、找
出产生偏误的原因、对偏误进行评价。”
因此,偏误分析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起到很关键的作用。通过该理论
我们可以总结出:造成留学生偏误的原因有母语的干扰、目的的语干扰、学
习者的交际策略、学习者自身的因素以及周围的环境等。其中,母语的干扰
与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是最主要的两个原因。
1.2.5 翻译的理论基础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从泰伦斯等
古代戏剧翻译家到现代翻译理论家的文艺翻译线(翻译被认为是一种文学艺
术,翻译的重点是再创造)。翻译的语文学理论是在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一
批哲学家、语文学家、作家和诗人对翻译所持的观点,他们只对翻译经典文
献和文学作品感兴趣,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讨论译文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及修
辞手法。
西赛罗(古罗马著名演说家、政治家、哲学家、修辞学家和翻译家)认
为:在翻译中既要保持原作的内容,也要保持原作的形式,但“不是字当句
对,而是保留语言的总的风格和力量”,“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
说家进行翻译的”,首次提出了“解释员”式翻译和“演说员”式翻译,即

13


“直译”和“意译”两种基本译法。他提出:翻译家必须照顾译语读者的语
言习惯,用符合译文读者的语言来打动读者或听众;翻译要传达原文的意义

和精神,并非原文的语言形式;翻译文学作品是在创造,因此译者必须具备
文学天赋或素质;由于各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彼此有相通之处,翻译中做到风
格对等是完全可能的。
马丁路德(德国宗教改革领袖和翻译家)指出七条翻译原则,包括:可
以改变原文的词序、可以合理运用语气助词、可以增补必要的连词、可以略
去没有译文对等形式的原文词语、可以用词组翻译单个的词、可以把比喻用
法译成非比喻用法,反之亦然、注意文字上的变异形式和解释的准确性。路
德译作的成功使意译派占了上风。不可否认,这七条原则对于翻译实践具有
重大指导意义,至今仍在运用。
1.3 小结
可能补语越来越受到汉-越研究者的关注,其中有汉-越可能补语的对比
研究等内容也越来越受重视。前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都极有价
值,但汉-越可能补语对比研究空间仍非常广阔,需要进一 步深入探讨。可见,
因此本文将从可能补语的内部结构入手,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上,对可能补语
系统、可能补语的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针对河内首都大
学汉语专业学生掌握可能补语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专家学者认为对可能补语进行对比研究应从翻译基础理论、语义学理论、
语用学理论等角度进行,我们完全同意前面研究者的观点。在研究过程中,
翻译基础理论、语义学理论、语用学理论等语言学分支理论与都对本论文起
到了一定的作用。以上的理论基础为现代汉语可能补语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

14


第二章 现代汉语可能补语的特点
现代汉语的可能补语在汉语言系统里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对大部分的汉
语学习者而言也是难点之一。想准确的使用可能补语,则要把握可能补语的
基本知识。本章通过展示可能补语的分类、语法、语义、语用,给汉语学习
者提供基本的可能补语知识。
2.1 现代汉语可能补语的语法特点

按照结构和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普通话的现代汉语可能补语一般分成以
下几种类型:
2.1.1 A 类:【V 得 C/V 不 C】
在语法结构上面,可能补语被定义为:在动词和形容词/结果补语/趋向
补语之间插入‘得’或‘不’构成的可能补语,表示“主观条件(能力、力
气等)或客观条件是否允许(某种结果或趋向)”。
2.1.1.1 肯定式
汉语中补语可能式是动词与结果补语、方向补语连用,表示肯定意义时
动词与补语之间插入“得”,构成“V 得 C”的形式,主要在形式上包括以
下这些结构:
 V+得+A(A 只能是光杆性质形容词)
如:说得快、写得清楚、洗得干净……
 V+得+V’(V’只能是光杆动词)
如:做得完、听得懂……
 V+得+趋向补语
如:跑得过去、笑得起来……
V+得+A 结构、V+得+V’结构既可以单独出现在已然语境中表“现实”,
也可以出现在未然语境中表“可能”。

15


V+得+A:
表“现实”:
如:我的汉语水平提高得快,多亏老师的热情帮助!
表“可能”:
如:我的基础以前就不太好,现在开始补学成绩提高得快吗?
V+得+V’:
表“现实”:
如:从他脸上的表情,我看得出他很为难。

表“可能”:
如:从他的外貌,你看得出他是什么样的人吗?
2.1.1.2 否定式
表示否定意义时在动词与补语之间插入“不”构成的,构成“V 不 C”的
形式:
 否定形式:V+不+A/V+不+V’
如:说不清楚、洗不干净……
可能补语以“V 不 C”形式最为常用,V 多为表示结果和趋向的动词,C
的位置上通常由形容词等词占据。(如“装不下”、“摔不坏”、“打不
开”)。有时“VC”整体是一个动词(如“打开”、“找到”等)。
刘月华(1980)曾指出“V 不 C”结构具备如下三种意义特征:
(1)表现能力或主观条件。
如:第一次做火车,男孩兴奋得再也坐不下去。
(2)表示具备某种客观条件,或客观条件容许(或不容许)实现(某一动作
或变化)。

16


如:妈妈让我去叫爸爸回来吃饭,我跑到邻居家里叫爸爸,可是门关了,
谁也看不见。
(3)表示可能性。
如:猎狗闻得出孤狸在哪儿吗?
2.1.2 B 类:【V 得了/V 不了】
根据可能补语的“三类说”,【V 得了/V 不了】用于表示“可能”语义
的述补结构,其中 V 是动词,也可以是性质形容词。“V 得了”是肯定式,
“V 不了”是否定式。关于“V 得了”/“V 不了”,按照语义上的差别,这
种述补结构可以分为两种:
2.1.2.1 “V 得了 1”/“V 不了 1”
如:

你做一件毛衣用得了这么多毛线呢。
钱多得哪花得了呢。
你做一件毛衣用不了那么多毛线。
钱多得花不了了。
“V 得了 1”/“V 不了 1”是较为常用的结构。“V 得了 1”/“V 不了 1”
结构中,“了”是实义动词(意义未虚化),在结构中其语义向 V 的受事,
因此结构中的动词一般应含有完成义,整个结构表示动作 V 的结果实现的可
能性。那么“V 得了 1”/“V 不了 1”能否用“能 V”/“不能 V”来替换吗?
你做一件毛衣能用这么多毛线呢。
钱多得哪能花呢。
你做一件毛衣不能用那么多毛线。
钱多得不能花了。

17


通过对三个例句的简单替换能够看到,由于能愿动词“能”在语义上有
丰富的用法,“V 得了 1”(肯定式)一般能够被“能 V”替换,这里的“能
V”依旧表示“完、尽”等意义;但“V 不了 1”(否定式)却不能被“不能
V”替换,这是因为能愿动词“能”虽然有多种义项,但其肯定形式与否定形
式之间却存在不对称现象,“不能 V”并不能表示“完、尽”等意义,故无
法实现替换。
2.1.2.2 “V 得了 2”/“V 不了 2”
如:
全班同学同心协力,终于取得了好成绩。
在酒席上建立得了真正的信任和友谊呢?
虽然全班同学同心协力,最终还取不了第一名。
在酒席上建立不了真正的信任和友谊。
在“V 得了 2”的结果中,“了”的意义虚化,其语义指向动作 V,整个
结构表示动作 V 实现的可能性,也即“了”没有“完、尽”等实意。同样,

我们也试用“能 V”/“不能 V”替换:
全班同学同心协力,终于能取好成绩。
在酒席上能建立真正的信任和友谊呢?
虽然全班同学同心协力,最终还不能取第一名。
在酒席上不能建立真正的信任和友谊。
通过对四个例句的简单替换能够看到,“V 得了 2”的肯定与否定形式基
本都能进行替换。这是因为“V 得了 2”与“能”的主要语义之一,“某事或
某动作实现的可能性”相吻合。然而,替换前后句子所表达的基本语义虽然
相同, 但其具体的语义表达效果是否完全一致,却有待使用更多的例句进行
考察。在以上四个例句中,“V 得了 2”表示“V”是否能够达到的效果比

18


“能 V”强,特别是在疑问句中,“V 得了 2”表现明显的反问效果,而被替
换后的句子,则失去了此种表达效果,变成了一般的疑问句。
2.1.3 C 类:【V 得/V 不得】
动词或形容词只带“得/不得”也可以构成可能补语。根据“V 得/V 不
得”所表示的不同语义,现代汉语可能补语可以再细分为“V 得 1/V 不得 1”
和“V 得 2/V 不得 2”。“V 得/V 不得 1”表示“主、客观条件是否容许实现
(某种动作)”,即与“V 得了/V 不了”的意义相同。
如:
老人牙齿一颗未掉,肉也吃得,酒也喝得。
车上人太多,挤得我动不得。
这类“V 得/V 不得 1”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用的很少,表达同样的意思
时一般用 “V 得了/V 不了”或“能/不能+动词”,所表达的意思一样。
老人牙齿一颗未掉,肉也吃得了,酒也喝得了。
车上人太多,挤得我动不了。
老人牙齿一颗未掉,肉也能吃,酒也能喝。
车上人太多,挤得我不能动。

“V 得 2/V 不得 2”表示“情理上是否许可”。“V”可以是动词,也可
以是形容词。
对他来说,电脑像宝物一样珍贵,谁也动不得的。
敲锅要有艺术,轻不得,重不得。
“V 得 2/V 不得 2”除了疑问句外,一般只用否定形式。对于这种现象,
刘月华等认为,“V 得 2/V 不得 2”格式常用来规劝、提醒或警告,意思是不
要做或避免出现可能补语前的动词或形容词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否则会带
来不良后果。李宗江从逻辑上解释,一个动作实现总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同

19


时动作实现后也总会产生某种后果。“V 得 1/V 不得 1”和“V 得 2/V 不得 2”
都代表一种关于“V”实现的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但“V 得 1/V 不得 1”是依
据是否具备条件而得出的“V”能否实现的结论;“V 得 2/V 不得 2”是依据动
作实现可能产生的后果而得出的“V”宜于实现或不宜于实现的结论。
2.2 现代汉语可能补语的语义特点
可能补语是表达可能意义的述补结构,是汉语所特有的语法结构。在上
一项,我们已经检讨了“V 得 C/V 不 C”、“V 得了/V 不了”以及“V 得/V
不得”的三类可能补语,它们所表达的能性语义,都有所不同。我们从情态
语义的角度,对这些可能补语的语义特点和其造成原因加以解释。
语言的情态表达系统和情态意义分析一直是语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
是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它不仅对可能补语的语法结构造成影响,
对语义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下面我们先简约介绍情态语义系统的普遍分类
法,对三种形式的可能补语所表示的情态语义进行分类,并对其造成原因加
以分析。
2.2.1 情态的类型
情态是说话人对句子表达的命题的真值或事件的现实性状态所表现的主
观态度。在情态定义中,一般都有说话人的“观点与态度”,是说话人是对
句子表示的命题的态度的语言表现。 情态定义的关键因素是“说话人的态

度”,而“态度”当然是主观的。因此,情态总是与说话人的主观性有关,
因为情态是在“客观”的命题之外由说话人强加上去的对该命题的“主观”
限制或修饰。从这种意义上看,情态的根本特征就是“主观性”。
与英语的情态动词一样,汉语的情态动词也表达三类不同类型的情态:
 动力情态:指的是行为主体的某种能力。当句子主语的行为主体能够实现
中心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情态动词或形容词表示这种“能力”。
 道义情态:传统上指“许可”和“义务”来表达的概念。

20


 认识情态:认识情态是指说话人对命题在多大程度上为真的态度,或者说,
它表达说话人对一个情景出现的可能性的判断。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表达情态的情况,如表 2.1(根据彭利贞 2007:160)。
表 2.1:现代汉语主要情态动词及其表达的情态
情态

语义

语用及用词

语义

语用及用词

语义

语用及用词

[推定]:必然、

认识
情态

[推断]:会、

肯定、一定、
[必然]

准、得、要

[盖然] 应该(应当、

[可能]

应、该、当)

[推测]:可
能、能(能够)

[假定]:要

道义
情态

[命令]:必须、

[指令]:应

[允许]能、可




该、要

以、准、许

[必要]

[义务]
[保证]:肯定、
一定、准

动力
情态

[许可]
[承诺]:会

[能力](无障碍):可以

[能力](恒定):会

[意愿](强):要

[意愿](被动):肯

[允诺]:可以
[能力]:能
[意愿](一般):想、愿



[勇气]敢
根据表 2.1,易见在情态的各类型都体现“能力”、“可能”的语义部分。
情态的各类型也纷纷呈现在三类可能补语中。
2.2.2 “V 得 C/V 不 C”表示动力情态语义
在许多前人的研究主要从个别动词或补语的语义特点出发,对整个述补
结构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或中心动词和补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很少有人注意到。
我们认为,可能补语中“V 得 C/V 不 C”结构不但从形式上看是由在动结式

21


或动趋式的“VC”结构中间插入“得/不”构成的,而且在语义上也与整个
“VC”结构具有一定的变换关系。尽管大体上此结构表示“主客观条件是否
容许实现某种动作的结果或状态”,而有的侧重表示“行为主体的能力或条
件”,有的侧重表示“某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这些不同性质的语义是由
“V 得 C/V 不 C”格式中具有独立意义的中心谓语“V”和补语“C”造成的。
尤其动结式和动趋式的“VC”结构能否变换成可能补语“V 得 C/V 不 C”,
并且变换后表示的语义性质都取决于“V”和“C”的语义特点以及它们之间
的语义关系。但我们认为,基本上“V 得 C/V 不 C”形式满足“行为者取向”
而且表达“事件成真的可能性”,因而“V 得 C/V 不 C”所表示的语义是动
力情态语义。
关于“得/不”所表达的情态意义,李剑影根据“非不愿也,实不能也”
和“愿而不能”的说法,认为整个格式表达了行为主体对实现某一目标的愿
望和主体动力,因此“V 得 C/V 不 C”具有典型的动力情态意义,并且属于
动力[客观]类型。一般情况下,这格式的中心谓语以自主动词居多,柯理思
也指出,“V”成分的[+自主]和[+动态]、“C”成分的[+目标]这几个语义
特点正好符合动力情态的特点。
除了“V”和“C”的这些语义特点以外,从“V”和“C”之间的语义
关系来讲,“C”是行为主体预期的结果时,整个“V 得 C/V 不 C”表示

“行为者对事件的发生具备(不具备)所需要的主观、客观条件”,这属于
典型的动力情态意义。
如:
不看书会觉得自己是在浪费时间,但看书又看不下去,老担心自己
学不好。
我只学了几个月汉语,看不懂人民日报。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