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74 trang)

动量词次、遍、趟的偏误分析与教学设计 phân tích lỗi sai và thiết kế giảng dạy các từ次、遍、趟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1.67 MB, 74 trang )

<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2</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2">

Hà Nội – 2024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3</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3">

版权声称

特此保证!

范怀玱 2023 年于河内

<b>LỜI CAM ĐOAN </b>

Tôi xin cam đoan, Đề án tốt nghiệp thạc sĩ Ngơn ngữ Trung Quốc “Phân tích lỗi sai và thiết kế giảng dạy các từ “次、遍、趟”” là kết quả nghiên cứu của tơi dưới sự hướng dẫn nhiệt tình của TS Nguyễn Thị Lê. Đây là kết quả của hai năm làm việc chăm chỉ của tôi. Cơ sở lý thuyết và dữ liệu thống kê trong bài viết này là xác thực và đáng tin cậy và chưa xuất hiện trong bất kỳ bài báo nào.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7</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7">

摘要

量词丰富是现代汉语的特点之一,也是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动量词“次”“遍”“趟”是汉语学习者的难点之一,是学生初级阶段就要掌握的一组近义量词,同时学生又容易在使用中出现偏误。本文依据学者们关于动量词研究成果了解专用动量词的研究现状,并明确其用法,从语义和语法特征上对动量词“次”“遍”“趟”进行分析。根据《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语法等级大纲》对动量词的要求,并在检索理工科技学院的偏误用例和教学中学生的偏误用例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了初级、中级学者动量调查问卷。通过分析调查问卷的结果,探讨动量词的偏误产生的影响因素,从而针对性地提出教学建议和教学设计。本文除了前言、论述了动量词“次、遍、趟”学生习得三方面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阐述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为了开展研究,本论文提出了相关理论基础,包括:偏误分析理论、中介语理论和汉语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偏误分析理论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学生语言学习中的偏误类型和原因;中介语理论揭示了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形成的中间语言结构,帮助理解他们的语言发展过程;而汉语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则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助于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第二章本文从语义和句法特征的角度,归纳了动量词“次、遍、趟”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从句法上看,动量词的用法为突出汉语教学的特点,在分析每个专用动量词的句法语义之后,按照实用性、由简到难的原则,安排了动量词的用法学习顺序,并且辩析了近义动量词的异同。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8</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8">

第三章主要通过分析河内理工科技学院的学生来分析偏误,以及针对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找出学生存在的偏误。从动量词“次、遍、趟”语义相近的动量词的误代以及它们的相互误用“次、遍、趟”自身的遗漏以及在数量词组中的遗漏“次、遍、趟”构成数量短语位置不当。分析了动量词“次、遍、趟”的偏误情况造成三者使用偏误的成因主要是它们构成的动量补语受语影响导致错误,对“次、遍”盲目类推导致误代,对语义相近的动量词辨析不清导致误代。

第四章是教学设计,针对学生习得动量词“次、遍、趟”通过分析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确定为理工科技学院做出具体的教学设计后,并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评估。

最后一部分为结语,这一章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结果,并指出的不足之处,以期在后续的研究中改进。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9</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9">

前言

1.选题缘由

量词作为汉语中颇具特色的词类,逐步为语法学界所重视,但是存在重名量轻动量的倾向。尽管动量词出现的较晚,组合情况和表义功能也没有名量词复杂,但要真正做到熟练掌握运用也绝非易事。本论文之所以选择动量词“次”、“遍”、“趟”的偏误及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理由。

第一,动量词在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语义上看,动量词是对行为动作在时间、频次与数量上的计量。从句法上看,动量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通常情况它只有和数量或指示代词合成量词短语后才能充当状语、补语、主语或宾语。

第二,学者对动量词的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虽然均有涉及,但关于使用频率高、词义相近又易混淆的动量词的深入细致的对比研究比较少,因此对汉语教学中能提供参考的研究不多。

第三,针对混动量词“次、遍、趟”的偏误研究为薄弱。由于汉语教学的偏误研究比较晚,相关偏误分析大多是针对于动量词整体的宏观研究或是针对借用动量词的研究,研究方法过于单一。文章或是过于注重对于动量词的本体研究,或是只进行偏误分析,且对学生在习得动量词过程中产生的偏误成因难以挖掘出更多创新点。就该组易混动量词而言,我们找到的文献大都是相关的本体研究对个常用动量词的教学研究等,但针对该组词的偏误研究也只是从语义分析角度展开的探讨。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10</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10">

加强对该组混动量词的偏误现象研究,不仅有助于学习者更加准确地习得该组动量词,有效降低偏误出现的几率,提升动量词教学的课堂效率,还利于帮助对外汉语教师探索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助于汉语教师探索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助推其专业化发展,为动量词相关的词或句子的含义提供准确依据,切实提升对外汉语动量词的教学水平。

2.研究目的与任务

2.1 研究目的

汉语和越南语在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上存在差异,这为越南学生学习汉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动量词“次、趟、遍”等高频词语。虽然汉语里的这些动量词在越南语都有类似的表达方式,但在具体用法和语境要求上却存在差异,因此经常容易引发学生的语言偏误。本研究以河内理工大学的学生为对象,通过分析他们在使用动量词“次、趟、遍”时的偏误情况,旨在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学习中的问题。通过梳理偏误类型和原因,有助于教师更好地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在偏误分析的结果上,本研究联系教学工作,提出一系列相关的课堂教学设计,旨在减少学生有关“次、趟、遍”懂两次的偏误,提高教学质量。这些教学设计可以包括针对性的语言对比分析、情境模拟等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动量词的用法。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引导学生纠正错误,培养他们正确的语言习惯和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有关汉语动量词“次、趟、遍”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2.2 研究任务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11</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11">

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动量词属于汉语中属于相对基础的部分,很多人包括河内理工科技学院的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动量词的重要性特别是不会分别动量词“次”“遍”“趟”,因而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动量词的错误率十分高,尤其是使用动量词“次、趟、遍” 的正确使用对于河内理工科技学院大学生来说很容易混淆的动量词、笔者以河内理工科技学院的学生和中国人交流或在课堂上也听过这样的句子“昨天他说过一次、” 还有学生出现这些偏误主要是因为不清楚“次、趟、遍”的用法和语义。 虽都能计量动作的次数,而“遍”表示动作的周遍性和过程性,“趟”也用来计量动作的次数旦“趟”主要计量一来一去的动作。与此同时,河内理工科及学院的对动量词“次、趟、遍”教学的重要性还没突显出来,这也进一步导致了不少学生在使用汉语动量词“次、趟、遍”时产生偏误,这也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所以本文通过分析汉语初级水平河内理工科及学院的学生汉语学习对中专有动量词“次、趟、遍”的掌握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偏误类型,以期对未来学生群体学习汉语动量词“次、趟、遍”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依据。 3.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文对于初级、中级河内理工科技学院的学生来说学习汉语动量词“次”“遍”“趟”一直以来是一个难点,也是每一位学生学习汉语基础语法的必学部分。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受制于汉语和越南语在动量词的差异,动量词“次”“遍”“趟”对于初级阶段学生来说掌握难度更大。动量词“次”“遍”“趟”一直是学生学习汉语中的一个高频出错点,对初级学生汉语专用动量词“次、遍、趟”的掌握,不仅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专用动量词“次、遍、趟”存在的偏误,找到常见的错误,对于以后学习汉语量词“次、遍、趟”的学生学习汉语初级、中级朔评阶段学生也可以提到一个好的指导作用。 4.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12</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12">

4.1 研究方法

论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以得出有关汉语动量词“次、遍、趟”分析偏误及教学设计。具体采用以下几个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指通过互联网、纸质资料等方式动量词相关研究的国内外文献,搜集并整理了前人在该相关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对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展开相关研究。

偏误分析法: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和中介语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本文第二章运用偏误分析法,对 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河内理工科技学院关于动量词“次、遍、趟”时出现的偏误进行统计,总结产生的偏误类型,分析产生偏误的原因。

问卷调查:以动量词“次、遍、趟”为考察内容,制定一份调查问卷,以河内理工科科技学院初、中级水平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此了解学生对动量词“次、遍、趟”的掌握情况和出现的常见偏误,最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访谈法:在问卷填答结束后,对调查对象进行访谈。了解学习者在平时的交流中使用专用动量词的习惯和态度,进而了解他们的使用情况和偏误原因。针对初中级学习者问卷结果中典型的现象进行深入访谈,指问卷调查中具有普遍代表性的结果。

4.2 语料来源

本文的语料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中在第一章对比分析中的语料来源于 BCC 语料库 (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13</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13">

和理工科技学院、初中级水平的学生作文课中的作文及平常的课堂练习。第三章教学设计中的语料主要来源于教材及习题,以学生的作业。语料库一方面为本文提供了真实语料,另一方面用作调查问卷设计的参考。调查问卷分为初级和中级的汉语水平,初级问卷以选择题、判断题为主,中级问卷既有客观题,包括选择题、判断题,也有主观题造句。调查问卷的结果也为本文提供了真实语料。

5. 论文结构

论文除了前言、结语、参考材料,共有四章 第一章: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二章:动量词 “次、谝、趟”的句法语义特征 第三章:动量词 “次、谝、趟”偏误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动量词“次、谝、趟”的教学设计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14</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14">

第一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依据 1.1 研究综述

1.1.1 动量词的研究 (一)动量词界定和分类

动量词的界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普通名量词和动量词的界定,二是对表示动作延续时间的词的界定。在动量词的分类研究中,传统语言学按照静态划分方法分为三种观点,二分法,三分法和多分法,二分法以黄伯荣、廖序东为主,他们将动量词分为专用动量词及借用动量词,三分法以朱德熙为代表,多分法以吕叔湘为代表。近年来出现了动态的划分方法,不仅考虑量词的语义特征,还考虑了动量词和动词的选择关系,主要以邵敬敏为主,邵敬敏(1996)通过分析动词与动量词的语义特征以及动词与动量词的选择关系,将动量词划分为通用量词、自主量词、借助量词以及情态量词四个类型。

朱德熙(1982)认为动量词经常放在动词后作准宾语来表示动作的次数。他将动量词分为三类,分别是专用的动量词,借用名词和重复动词。动量词主要有“下、趟、次、遍”借用名词的动量词有“枪、刀、脚、眼”等。重复动词的动量词有“看 一看、想一想、歇一歇”等。

刘月华(2001)认为动量词是动作变化次数的量词。她将动量词分为了两大类,主要是专用动量词和借用动量词,其中专用动量词既能表示动作行为变化的次数,又能表示某些词汇意义,主要有“次、下、回、顿、阵、场、趟、遍、番”等;而借用动量词则主要是一些动作行为借用的工具和一些人体器官的名词。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15</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15">

刘子平(1996)在《汉语量词点》中认为“趟”计量一往一来的动作,还可以用在方言中,表示非走动的动作次数。吕叔湘(1999)认为“趟”表示一来一回的动作,还可以用在列车或武术上。

(二)动量词“次、遍、趟”的研究

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 201 例》中,动量词“次”的语义可以整理概括为“用于表示一件事情发生的数量”,如“他来过北京三次”同时它还可以放在名词前,用来表达那些可以重复出现的事物,如“下一次的奥运会将在四年后举行”,而动量词“遍”在使用中则更强调整个动作行为的完整性用来表示“动作从开始到结束完成一次”,所以这个动作的对象总是有一定的长度,完成也有一定的时间,经常和话语、文字相关,如“文章、电影、音乐”等,如“对不起,请再说一遍、他的书也读了好多遍”。

邵敬敏(1996)针对动量词的语义特征,从动量词和动词的选择关系角度来分析,认为动词与动量词之间的选择关系首先要看动词本身的语义特征,其次要看动量词本身的语义特征。他通过这种方式,将动量词分为四个层面,而计数量词“次”属于第一层面,“次”既可以表示简单的计数,又可以表示动作的重复性。而“遍”则被归为第四层面属于情态量词中的整体量词,同为整体量词的还有“顿”“场1”“遍”主要强调的是动作从开始到结束进行了一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个含义是多个 动作的对象从开始到结束按顺序进行,侧重于对象的完整性。如“把那些书抄了一遍”,“书”是动作的对象,但显然不是一个对象;第二个含义是复杂对象的动作从开始到结束没有遗漏的进行,侧重于动作的完整性。如“把那套拳打了一遍”。但是如果没有具体的语境,这两个语义很难区分清楚。甘智林(2008)也认同邵敬敏先生的观点,认为动量词“次”的语义最为单纯,只有计量次数一个语义特征,“次”可以计量时间不是典型用法,只是一种衍生意义。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16</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16">

张建、谢晓明(2007)认为动量词“次”和“遍”的语义在和计量动作次数时既有重叠又有交叉,“遍”强调动作的过程性和周遍性,而“次”强调动作的事件性和整体性。

王艳芳、奚英芳(2013)通过对“遍”涉及动作对象和所计量动词特征的进行分析,认为动量词“遍”的遍指义体现在动作对象的完整不能分割上,以及过程性事件按照顺序步骤依次进行,这一动作与另一个表示周遍义的动作相伴随而产生,倾向于和称量续段和终点要素较强的双限动词相结合。张大红(2009)认为“次”最突出的语义特征是过程性,用来计量一个完整动作行为的次数。

惠红军(2011)将动量词内部表现为实体,而实体不同,动量词类型不同,实体可以是动作,也可以是物品,因此将动量词分为动作实体型动量词和物品实体型动量词,其中动作实体型动量词有“遍、次、顿、度、番、回、合、趟、通、下、巡、遭”共 12 个。同时动作实体型动量词又分为两类:频度型动作实体型动量词(简称频度型动量 词)和复合型动作实体型动量词(简称复合型动量词),“次”属于频度型动量词,只表示动作完成的次数,不涉及时间;而“遍”属于复合型动量词,既能表示动作从头到尾完成的次数,又可以表示动作所延续的时间。

刘月华(2014)对“次”的解释为表示动作的次数,一般用于(能)反复出现的动作。如“这道题我已经讲了三次。/北京我已经去了三次。”是最常用的动量词。“遍”解释为一个或一套动作行为从头到尾的全过程为一遍,如“这个电影我看了三遍/这道题你再读一遍”。

动量词“次”和“遍”的句法结构一般有两种形式:动词+数词+“次/遍”,此时 “次/遍”构成的数量短语做补语;数词+“次/遍”+动词,此时作状语。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17</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17">

刘月华(2014)也提出了“次、遍”可以作定语修饰名词,一般只出现在话题对比焦点的句子里,构成“一也/都+不/没”句式中。例如“她一次话剧也没看过”,“珍妮连一遍书都没看完”。

“次、遍、趟”句法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动词+数词+动量词+名词”构式所构成的述宾结构中:“遍”只能表动量,不能作名量修饰后面的名词,体现了语义和句法结构的不一致。述宾结构中“次”和“趟”可以只作动量词,修饰前面的动词,不与后面的名词发生语义联系;也可兼作动量词,同时修饰后面的名词。由此可见“次”和“趟”是否可以兼作动量词和名量词,要受到述宾结构中的“宾语” 即所搭配的名词的限制。

(三)教材中的专用动量词研究

前人对教材中的专用动量词研究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对一部教材中出现的动量词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对专用动量词的研究。 廖斯提(2013)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体验汉语》和《发展汉语》教材中专用动量词的编写进行了对比分析。方颖(2016)考察了大纲和《发展汉语》中专用动量词的编排情况,并以扬州大学中高级留学生为对象,实施了问卷调查。梁慧(2018)运用现代数学统计学,统计了《汉语教程》量词的复现率。

另一类是将两部或多部教材中,专用动量词的编排进行对比,讨论教材编排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陈云(2008)对多部教材进行调查分析,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教材中相关语法点的覆盖不全面,总结不够;教材中语料的选择过于陈旧;教材的修订和语法大纲的修订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教材不能完全反映大纲的新要求。许慧(2011)比较了《汉语教程》和《发展汉语》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18</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18">

两部教材中的量词编排,考察点包括量词的选取,量词的语法点排序、量词的中英文注释以及量词的课后练习四个方面。

李文婷(2019)对比了《博雅汉语》、《汉语教程》和《发展汉语》三部教材,从动量词的编排、释义、练习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在动量词的数量、类型、语法点、 释义、练习方面提出编排建议。

1.1.2 动量词“次、遍、趟”的习得研究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世界各地学习汉语的热潮不断,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也在迅速发展,针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汉语偏误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主要集中在偏误分析和针对偏误分析做出相应的教学对策或教学设计。

刘颖(2008)主要研究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在习得量词时的偏误,并指出引起偏误的原因是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和学习环境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比较空泛,没有对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的偏误类型进行分析归纳,偏误原因都比较概括,教学方法上没有结合实际课堂,提出的方法对留学生来说也不实用。而对易混量词的辨析也只是从简单的语义层面来辨析,局限性比较大。

将偏误进行归纳总结,主要是遗漏、误代、误加,同时从母语和目的语两个方面找出他们产生偏误的原因是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的泛化以及学生学习环境的影响,最后针对偏误原因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这篇研究具有国别性,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可以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使用。

郭文靖(2015)这篇主要从语义演变、语义、句法三个角度对动量词“遍”“次” 进行分析和区分,并在对外汉语实践中提出“遍”“次”的教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19</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19">

学设计。这篇教学设计主要从三个方向出发,涉及“遍”“次”的生词讲解、语法讲解以及课堂及课后练习阶段,由于课堂教学不涉及太深奥的语法,因此这篇归纳出的观点有点片面,会对学生造成一 定的误导,如该作者认为动量词“遍”大部分跟“听、说、读、写、唱、跳、想”这几个动词一起使而,而“次”主要是用来计量动作行为的次数,在不针对动作从头到尾完成的过程性描述中,可以适用于大量动词。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些片面,没有针对具体的情境。

尹莉莉(2015)从语法三平面语义、句法、语用三个方面对动量词“次”与“回” 进行对比分析,按留学生习得汉语水平的高低程度不同做出有相应的偏误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该文章针对留学生的水平做出相对应的偏误分析对本文有很大的启发,但唯一的缺点是没有针对国别研究。

朗宁(2015)以动量词“遍”“次”“回”“趟”为研究对象,对该组动量词的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进行了对比分析,选取了甲级语法项目中出现频率较高且较有代表性的动量词,使研究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文中对于动量词的偏误类型进行了简单的分类,提出偏误次数最多的就是“次”的泛化。该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最后并没有结合偏误类型及成因提出相对合理化的教学策略和解决偏误现象的方法。

综上所述,前人对汉语动量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本体研究上,而偏误分析和教学对策或教学设计多为学位论文。

本体研究主要集中在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上,偏误分析一般通过分析调查问卷总结偏误类型,找出偏误原因,进而提出教学对策。但针对易混动量词对比分析的研究较少,针对具体常用动量词的偏误分析在国别性和严谨性方面较为薄弱。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20</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20">

1.2 理论依据

1.2.1 偏误分析理论

偏误分析理论(Error Analysis Theory)是由英国语言学家斯蒂芬·皮尔斯·科德(Stephen Pit Corder)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的。该理论主要关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产生的语言偏误,通过系统地分析这些偏误,研究它们的来源、类型和频率,以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体系,进而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在偏误分析理论中,偏误被视为学习者在努力学习第二语言时不可避免的现象,而非简单的错误。这些偏误反映了学习者试图将他们已知的语言知识应用到第二语言中的努力,同时也揭示了他们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和困难。通过对偏误的分析,可以发现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模式、策略和偏向,进而为教学提供指导和改进的方向。

偏误分析理论在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过程,制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材料,同时也为语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启示。我们运用偏误分析法来探究动量词“次、谝、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偏误问题主要对语料库中探索到偏误语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分类,了解偏误的规律和特点,浅析偏误成因。 1.2.2 中介语理论

塞林格(Selinker)在 1972 年基于科德(Corder)1969 年的偏误分析和对比分析提出了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特的语言系统,位于其母语与目标语言之间的中间状态。随着学习过程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介语的语言系统会不断地修正、扩展,并逐渐接近目标语言。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21</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21">

Ellis(1994)在对中介语理论进行早期评价时认为,中介语理论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最合适出发点,也是第一个提供二语习得解释的理论。这意味着中介语理论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理解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过程,以及他们在这一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通过中介语理论,研究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学习者如何逐渐掌握目标语言,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的提出使得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了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和规律,为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了解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习者逐步发展和完善他们的语言能力。中介语理论为汉语教学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过程,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并为学习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语言支持。

1.2.3 汉语课堂教学设计理论

<small> </small>

<small>1 赵金铭.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 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25 </small>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22</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22">

标可以包括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语言知识(词汇、语法)等方面;(2)教学内容选择: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内容可以包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汇、语法结构、交际场景等,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3)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例如,采用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4)教学资源准备:为了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多媒体资料、教学设备等。这些资源应当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相适应;(5)课堂组织和管理:合理组织和管理课堂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教师需要考虑课堂时间的分配、学生的座位安排、学生的参与程度等方面,以确保课堂秩序良好,教学效果最大化;(6)学生活动设计: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设计各种形式的学生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活动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7)评估和反馈:设计有效的评估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评估可以包括课堂测验、作业评定、口语表现评估等,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这一理论强调了教学设计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为语言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实践指导。通过综合分析和全面考虑,制定出的教学方案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语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3 小结

本论文在收集有关的文献的基础上,将有关汉语动量词的研究分为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块。本体研究比较丰富,获得了丰硕的结果。应用方面主要从教学角度进行,主要是研究教材中的动量词出现情况以及学生使用动量词的偏误分析。然而针对易混动量词“次、遍、趟”的对比分析的研究较少,针对越南学生进行相关分析偏误分析的研究还较为薄弱。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23</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23">

为了开展研究,本论文提出了相关理论基础,包括:偏误分析理论、中介语理论和汉语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偏误分析理论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学生语言学习中的偏误类型和原因;中介语理论揭示了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形成的中间语言结构,帮助理解他们的语言发展过程;而汉语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则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助于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些理论框架为研究提供了指导,帮助开展后面的各研究内容。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24</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24">

第二章 动量词“次、谝、趟”的句法与语义特征 2.1 “次”、“遍”、“趟”在语义上的异同

“次”、“遍”、“趟”动作量词,都表示动量意义,强调动作、行为的次数。但是它们内部的语义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

(1)“次”和“遍”作动量词,用来计算动作的数量。也就是说它们在表次数量时意义是一致的,是可以互换的。例如:

1)这个语法,老师讲了三次。 2)这个语法,老师讲了三遍。

这两个句子分别用了“次”和“遍”都表示老师发出“讲”这个动作的数量是三。然而,动量词“次”和“遍”表意并不完全相同:“次”强调动作发生的数量“遍”强调动作由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例如:

3)他一年至少看两次牙医。

4)他接过成绩单,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遍。

句(3)“看牙医”这个动作每年至少发生两次,用“次”说明数量和频率。句(4)“看成绩单”用“遍”表现了从头到尾完整地“看”的过程。“遍”就由此引申为“由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此外,有学者把“遍”归为整体量词,“强调动作从头到尾进行了一次”,用“遍”说明动作的整体性强。所以我们说,动量词“次”在语义上强调动作的数量。“遍”强调动作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25</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25">

(2)“趟”《现代汉语八百词》的解释为“用于一往一来的动作一往一来为一趟”还可以用于表示一套或者一段武术动作的过程,强调动作的完整性。在语义上“趟”跟“次”和“遍”一样,都可以用来计量动作发生的次数或频率,但“趟”具有典型的空间性或者说位移性,所以与之搭配的动词也具有空间性或位移性。例如:

A 组

5)我决定去一趟北京。

6)老王决定就在今晚进一趟城。 7)我当然希望尽量少走几趟。

8)我们一个星期跑两趟广东,一次运费就得 3000 元。 9)从学校坐地铁到火车站,往返一趟,只要半个小时。 B 组

10)瑶民们还在急急地往山下赶,要在天黑之前再抢运一趟石灰。 11)官兵们要冒着严寒去担水,水洒到路上结了冰,挑一趟水不知要摔多少个跟头。

12)官兵们一共背了 4000 多麻袋的土,每背一趟要走几公里的山路。 C 组

13)桃园村村民们,大多都能走几路刀枪,打几趟拳脚。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26</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26">

14)公园里晨练的那些老人,舞一趟太极剑,打一趟太极拳,神凝气闲。

A 组例句中“去一趟”、“进一趟”“走几趟”、“跑两趟”、“往返一趟”中,“去”、“进”、“走”、“跑”、“往返”都是表示“行走”“行走义”的动词,具有空间性和位移性,也是能与“趟”组合最多的一类动词。

B 组例句中,“运一趟 ”、“挑一趟 ”、“背一趟”中,“运”、“挑”“背”是表示“运输义”的动词,也具有位移性。

C 组例句中“打几趟”、“舞一趟”中,“打”、“舞”都是与武术动作相关的动词,也是与“趟”组合的一类特殊的动词。

2.2 “次”、“遍”、“趟”组合构式的异同 2.2.1“次”、“遍”、“趟” 组合构式差异

“次”、“遍”、“趟”作为动量词在语法形式上都能构成“动词+数词+动量词((+名 词)”格式“数词+动量词+动词(+名词)”格式。当“次” “遍”、“趟” 计量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或频率时这两个组合构式中的数词不受限于“一”,可以根据语义和其他数词自由组合。

(1)“次”

“次”位于宾语前。

1)玛丽去过两次北京。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27</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27">

2)他每周洗一次澡。 3)*他问过几次我。 4)*老师叫了好几次他。 “次”位于宾语后:

5)玛丽去过北京两次。 6)他每周洗澡一次。 7)他问过几次。

8)老师叫了他好几次。

由此可见,在“在动词+数词+次+名词”格式中,动量词“次”虽然可以置于动词宾语前或后,但当动词的宾语为称代词时,“次”必须在动词宾语后。

B.“数词+次+动词+名词”格式,例如:

9)我们能力限,一次只能做好一件事。

10)人民着民族解放而进行的反抗和斗争此起彼伏、绵延不断,却一次又一次地失败。

11)他们多次修改了设计方案。

C. 动量词“次”可重叠,构成“一次次”、“次次”的格式,表示不止一次。这其实是“数+次+动”结构的延伸,列句: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28</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28">

12)他一次次的摔倒在雨中,又一次次坚强地站起来。 13)他和服了晕船呕吐,次次出船从不耽误你。

(2)“遍”

A.“动词+数词+遍+名词”构式,例如: 14)他认真的读了一遍课文。 15)我听了三遍录音。

B.“数词+遍+动词+名词”构式,进入该构式的数次下雨“一”例如: 16)那本书我一遍也没有看过。

17)他家一遍一遍地喊着她的名字。 (3)“趟”

A.“动词+数词+趟+名词”构式。例如: 18)我决定起一趟上海。

19)小王决定就在今晚进一趟城。

20)从学校坐公共汽车到火车站,往返一趟,只要半个小时。 2.2.2“次”、“遍”、“趟” 句法结构差异

“次”、“遍”、“趟”可以组合成相同的、有规律性的动量构式。但他们在句法构词内部存在差异。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29</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29">

1)公司每周开两次会。 2)他去一次上海。 3)我又洗了一遍碗。

4)我们上个月去了一趟北京。 5)今天只发了一趟列车。

例句 1)述宾结构“开一次会”。“一次”修饰前的动词“开”,表动量。“一次”同时修饰后面的名词“会”,表名量。在述宾结构“开一次会”中,“次”皆句动量和名量的语法功能,语义和语法形式相一致。

例句 2)述宾结构“去一次上海”,“一次” 修饰前的动词“去”,表动量。但“一次”与“上海”并没有语义上的联系,部表名量,不能单独说“一次上海”这里体现了语义和句法构成一致。

例句 3)述宾结构“洗了一遍碗”。“一遍”修饰动词“洗”,表动量,但“一遍碗”在语义上是不成立的,“一遍”不能做名量修饰“碗”。 例句 4)述宾结构“去一趟北京”,同样的“一趟”表动量修饰前面的动词“去”,但“一趟”也不能作名量修饰后面的名词“北京”。

例句 5)述宾结构“发了一趟列车”,“一趟”可专门用于一来以往开行的列车。“一趟”作用动量,修饰前面的动词“发”。“一次”同时又表名两,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30</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30">

修饰后面的名词“列车”。“趟”既作动量词又表名量,体现了句法和语义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次”、“遍”、“趟”句法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动词+数词+动量词+名词”构式所构成的述宾结构中:“遍”只能表动量,不能作名量修饰后面的名词,体现了语义和句法结构的不一致。述宾结构中“次”和“趟”可以只作动量词,修饰前面的动词,不与后面的名词发生语义练习;也可兼作动量词和名量词,要收到述宾结构中的“宾语”即所搭配的名词的限制。

2.3 构成数量结构

本章首先从本体三个专用动量词进行描写,整理出专用动量词的用法。 在描写专用动量词的语义时,参考了三部工具书,分别是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词典》(第 7版)。然后结合现代汉语语料,描写了专用动量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各种用法,并对相似专用动量词进行比较,为后文分析学习者专用动量词的偏误做准备。

要确定每个阶段应该掌握专用动量词的哪种用法,应先分析每个专用动量词的多种用法。每个专用动量词都不止一种用法,每种用法应按照其难度或常用度对应汉语的等级。常用用法和简单的用法先学,难度大的用法后学。也就是说,一个专用动量词的学习可能贯穿初级、中级和高级各个阶段。因此,在描写专用动量词的用法时,按照专用动量词的用法进行分类,而非仅仅按照专用动量词在大纲中出现的等级来分类。

要确定每个阶段应该掌握专用动量词的哪种用法,应先分析每个专用动量词的多种用法。每个专用动量词都不止一种用法,每种用法应按照其难度或常用度对应汉语的等级。常用用法和简单的用法先学,难度大的用法后学。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31</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31">

也就是说,一个专用动量词的学习可能贯穿初级、中级各个阶段。因此,在描写专用动量词的用法时,按照专用动量词的用法进行分类,而非仅仅按照专用动量词在大纲中出现的等级来分类。

按照邵敬敏《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的分类动量词可细分为五类:计数量词,短时量词,持续量词,整体量词,空间量词。同时,邵敬敏在后文论述时提到,空间量词(“趟”“场2”)和整体量词(“遍”“顿” “场 1”)与动词组合时,所表现的行为是封闭性的,它的量是确定的,有一种整 体观念。①鉴于空间量词也能体现动作行为的整体性,所以,空间量词也可以归入整体量词中去。

本文借鉴邵敬敏对专用动量词的分类名称,最终将三个专用动量词分:计 数 量 词 “ 次 ” “ 次 ”“ 回 ” , 短 时 量 词 “ 下 ” , 整 体 量 词“遍”“顿”“场”“趟”和持续量词。

2.3.1 包含“次”的数量结构

根据上文的分析,“次”无论与有界动词还是与无界动词组合都是通过动词在时间抽上出现的数量来表动词的量,“次”的语义最单纯,只有【+计数】一个语义特征。

数+次+动

还有【+计时】的语义特征,“次”在语法动能是凭借动作行为在时间抽上出现的计数来表动作的数量,任何动作的出现都要占据一个时间点,“次”在表动作数量的同时也就有了时间点的意义。这里的“一次”没有“两次、三次、四次……N 次”的形式,我们认为,表时间点不是“次”表动作量的典型用法,而是一种衍生意义。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32</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32">

2)凡是被处罚三次以上,或者发生交通意外并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负责人。

上述的例子中数量短语“三次”用在动词“处罚”后作补语,“处罚三次”表示处罚的次数为三。在“动+数+次”的结构中,动词后若有宾语,有两种词序,或是宾语在前,如:去过成都两次,或是宾语在后,如:去过两次成都。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当动量词“次”组成的数量短语所修饰的谓语为离合词时,数量短语长插入离合词中间作补语。

2.3.2 包含“遍”的数量结构

我们认为,在现代汉语中,动量词“遍”所表示的遍之一,主要有以下四种:

动+数+遍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33</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33">

此时,动量词“遍”的指义主要体现为动作对象的无遗漏性(表现为对象性周遍),表示该对象的成分一般为集合义或整体义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例如:

3)隔一段时间把它摖试一遍。

上述的例子,就动词所延及的对象,可分解为多个部分的整体。“v + num + 遍”所表示的这种周遍性,使得期前状语位置一般都可插入总括副词(全部)。

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是一个不可分解的个体(有的可分解)但动作本身是一个不可分解为苦干步骤的过程性事件,此时,动量词“遍”的遍指义是指这些步骤依次施行,毫无遗漏。例如:

4)我把那件衣服来来回回脱了穿穿脱了,试了几遍。

上述例子,“遍”的过程性周遍义都很明显。因为试穿一件衣服,至少经历“脱”和“穿”的过程,得出一个试验数据,也必须经历一定的步骤或程序。在这种情况下,总括副词(全部)“V + NUM + 遍”。

(二)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是一个不可分解的个体,动作本身也不可、不宜或无意分解为苦干步骤,当该动作与动作与另一周遍性动作相伴随,这样,这一动作的周遍性靠与之相伴的另以周遍性动作而产生,这种周遍为伴随性周遍。例如:

5)没想到,他们还有另安排,那个首长通通都要参观一遍,也让我们都要陪一遍。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34</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34">

无论就动作对象还是就动作本身而言,“陪(首长)”不易分解,但因为它们都和另一周遍义动作相伴随,“陪着首长参观一遍”,“陪”也就从其伴随动作那里获得了临时的周遍义。因为这种周遍义总是伴随别的周遍义动词,这样的句法形式上,它们就常以“v1(行走)+一遍,V2+ 一遍”的格式出现。上边两列都是如此。

(三)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是一个不可分解的个体,动作本身也不可分解为苦干步骤,但该动作处于某一程序性事件之中,是事件苦干程序中的某一重要程序。在这种情况下,事件一旦发生,也就意味着这苦干程序都要依序实行,这样 V 与“num + 遍”的组配主要是受人类认知转喻规律的影响,“遍”所表示的周遍可称为“转指性周遍”。例如:

6)前天十足下了一夜的雨,使我夜里不知醒了几遍。

上述的例子,用“醒+num + 遍”来表示整个的事件程序进行了 Num 遍,这也是符合人类认知转喻规律了。因为这种情况下“v+ num + 遍”本身的周遍性并不是很明显,因此,动量词“遍”在功能上完全与“次”相当,且二者替换不影响语义的改变。

数+遍+动

在此结构中,数词限于“一”,动量词“遍”所构成的数量短语常用重复,表示重复多次,整体在动词前作状语,例如:

7)一遍遍想着母亲和外祖母。

例子中数量短语“一遍”重叠为“一遍遍”,在动词“想”前作状语,表示“我想了很多次母亲、外祖母”。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35</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35">

代+数+遍

在此结构中,动量词“遍”与数词、指示代词“这、每、那”等组合。其中,数词限于“一”,且数词可省略,所构成的两次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指代某一其体事件。

2.3.3 包含“趟”的数量结构

动量词“趟”与数词、指示代词、动词、名词组合,可以构成“数+趟+动”“动+数+趟”“数+趟+名”的结构,此外,动量词“趟”还可重叠为“一趟趟”“一趟一趟”“一趟又一趟”。

数+趟+动

在此结构中,动量词“趟”和数词组成数量短语,在动词前作状语。例如:

8)可以一趟解决问题不要让群众跑两趟。

上述的例子中数量短语“一趟”在动词“解决”前作状语,表示问题可以一趟解决。

动+数+趟

在此结构中,动量词“趟”和数词组成数量短语,在动词后作补语,动词作宾语时,宾语经常放在数量短语的后面,但当宾语时处所词语时,也可以放在前面。如:

9)顺路去一趟学校。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36</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36">

例子中数量短语“一趟”在动词“去”后作补语,动词“去”后带宾语“学校”,“学校”属于处所词语,所以放在“一趟”的前面。

数+趟+名

动量词“趟”和数词组成数量短语,在名词前做东与,多用于修饰列车和无数短语,“趟”可用于来往开行的列车,也可用于表示武术一段或一段动作的过程。

2.4 小结

动量词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起初动量词只是由动词引申出来,或带动词痕迹的一个一项,我们在研究动量词用法的时候也要考虑其认知原型。就动词与所涉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来说,我们在研究两次用法的时候也要同时考虑与之相关的动作对象的语义特征,现代汉语中,动量词“次,遍,趟对所称量对象的周边性特点有比较特殊的约束。若考虑将动词按时间性分类,动量词“遍,次,趟”向于称量续断和重点要素较强的双限动词。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37</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37">

第三章 动量词 “次、谝、趟”偏误分析与讨论

3.1.1 问卷的设计依据

本文对于初中、中级学生学习汉语以河内理工科技学院为基础,最终确定调查对象为 1 年级和 2 年级。本论文问卷语料主要来源于河内理工科技学院的日常对话及生活的实例,通过实习过程中观察学习的情况,使问卷设计更加科学。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修改完善问卷内容,最终完成了问卷选择和制定。

本次问卷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发放形式,共发:收回陆续将问卷收回后,首先对问卷进行初步统计和录入,用 Excel 将收据制成相应的表格,以大清晰明了的效果,更有利于数据分析。

本篇论文的问卷调查主要分为了两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专用动量词“次”“遍”“趟”的相关测试题。在动量词的相关测试题设计部分参考了许多已有的问卷测试题,分为了关于动量词的选择题、填空题以及排序题。难度由低到高,从分析度来查看河内理工科技学院初级水平学生的汉语专用动量词的掌握情况。调查卷调具体内容见附录部分。

调查时间为 2023 年 3-4 月份,采用了纸质与电子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来调查河内理工科技学院汉语初级水平大学生习得汉语专用动量词“次”“遍”“趟”的具体情况。在调查中,一共发放问卷 200 分,收回问卷数 189 分,回收率为 90%,其中有效问卷 181 份,有效率为 95.77%。调查问卷详细样本统计情况下表。

</d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