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47 trang)

Thử bàn về tư tưởng giáo dục trong luận ngữ (KL06741)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630.85 KB, 47 trang )

河内第二师范大学
外语系
***

学生:裴氏秋
Bùi Thị Thu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THỬ BÀN VỀ TƯ TƯỞNG GIÁO DỤC
TRONG LUẬN NGỮ

汉语专业毕业论文
指导老师:董玲俐

河内,2014 年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裴氏秋- K36B 外语系

谢语
在写这篇论文的过 程中,由于时间紧 追,自己的汉语水 平有限,网上
搜集到的资料大部分是古文,因此 我遇到了不少困难,也有过灰心想放
弃的时候,但在各 位老师和同学的支 持和帮助下,尤其 是董玲利老师的 耐
心指导下,圆满完 成了该毕业论文。 在此我向各位老师 和同学表示真诚 的
感谢!
本篇毕业论文难免存在一定错误,请各位老师谅解指正。

汉语专业毕业论文


1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裴氏秋- K36B 外语系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论语》简介 .......................................... 6
1.1 孔子简介 ............................................ 6
1.1.1 历史背景 .......................................... 6
1.1.2 孔子生平简介 ...................................... 8
1.2《论语》简介 ......................................... 9
1.2.1 《论语》总体特点 .................................. 9
1.2.2《论语》中的思想 .................................. 10
1.2.2.1 哲学与宗教思想 .................................. 10
1.2.2.2 伦理思想 ....................................... 11
1.2.2.3 政治思想 ....................................... 12
1.2.2.4 道德修养 ....................................... 13
1.2.2.5 教育思想 ....................................... 14
第二章《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 16
2.1 关于教师的道德要求 .................................. 16
2.2 教育对象 ........................................... 18
2.3 教育目的 ........................................... 19
2.4 教育内容 ........................................... 20
2.5 教育方法 ........................................... 21
第三章《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对越南现代教学原则的影响 ........... 28
3.1 越南的现代教学原则 .................................. 28


汉语专业毕业论文

2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裴氏秋- K36B 外语系

3.2 越南的现代教学原则所体现出的《论语》教育思想的影响 .... 35
3.3 身为师范大学学生的本人对《论语》的体会 ............... 46
结语 ...................................................... 38
参考资料 .................................................. 40
附录„ .................................................... 41

汉语专业毕业论文

3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裴氏秋- K36B 外语系

前言
1.选题理由
中国儒学是中国哲学历史的重要部分。提到中国儒学我们不能不提
到孔子。孔子是中国儒学的创始人。而提到孔子我们又不能不提到《论
语》。《论语》是孔 子死后弟子们把他 平日的言行记录收 集起来,整理编成
的一部语录体散文 ,其中有孔子的言 论也有弟子们的自 相问答。它是儒 家

的 经 典 之 一 。《 论 语 》 的 内 容 广 泛 , 涉 及 到 很 多 方 面 , 其 中 教 育 占 有 极 为
重要的地位。
中国教育史中出现了很多著名教育家,孔子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
位。他的教育思想 已被后代人广为传 颂。他在教育史上 所留下的丰富的 教
育遗产不仅在中国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波及世界各国特别是东南亚的教
育。
本人对于中国悠久、深远的教育史尤其人类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已
产生了兴趣。因此,冒昧将《论语》的教育思想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题
材。作为河内第二 师范大学的大学生 ,对孔子教育思想 的研究会带给自 己
很多好处。

2.研究对象及范围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3.研究目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事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研究《论
语》中的教育思想 既可以让本人了解中国的教育情况又能更多地了解中
国文化。另外孔子 的教育思想也影响 着越南的文化。通 过这篇论文可以 看
到中国文化和越南文化之间很多相似之处。

汉语专业毕业论文

4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裴氏秋- K36B 外语系

同时本人也是师范大学的学生,毕业后有可能成为老师。研究《论

语》中的教育思想 能给本人很多启示 和帮助,对将来的 工作起到很大的 作
用。

4.研究任务
本文有三个任务。首先是从《论语》的大概内容论述。接着是详
细地说明《论语》 中的教育思想。从 而总结出《论语》 的教育思想与越 南
教学方法之间的共同点。

5.研究方法
本论文所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资料法与 分析研究法。

6.论文结构
这篇论文包括 3 章:
第一章是《论语》简介
第二章是《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是《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对越南现代教育方法的影响。

汉语专业毕业论文

5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裴氏秋- K36B 外语系

第一章
《论语》简介
1.1 孔子简介
1.1.1 历史背景

“知人论世”乃是我们在研究历史人物的思想时所必须遵守的方法
论原则。任何一个 思想都有其时代性 。就孔子而论,即 我们只有在搞清 楚
春秋时代的历史背景之后,才可能了解孔子思想的意蕴所指及其价值所
在。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正处于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阶段,
社会正处于大变革 时期。这是一个旧 制度已土崩瓦解, 新制度尚未建立 的
社会动乱时期
从经济形态看,由于青铜器的广泛运用和铁器的发明与使用导致生
产力出现了突飞猛 进的发展。西周时 ,以宗法血缘为纽 带的井田制度逐 渐
被瓦解破坏,王者 分封世袭的土地所 有制逐渐变成了国 家所有和新兴地 主
私人所有的土地所 有制。由此,导致 了新兴地主阶级和 手工业者、自由 商
人阶层的出现,到 后来一些富商大贾 甚至可以凭借经济 实力同各路诸侯 分
庭抗礼。
从政治形态看,一 个最致命的要素是 礼崩乐坏,王纳解 纽。《论语》
中多有记载,“克 已复礼”指的需要 恢复的“礼”就是 此事。体现在官 制
上,一个变化是,原来的王公大臣以及臣仆主事型官吏开始向司民、司
军、司政官吏转变,而掌管祭祀、书记、典籍、历数、地理、掌故、祷
告、卜筮、接神等事务的神职官员在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中地位不断下
降,这是由其主子,奴隶主王权的地位不断下降而引起的。

汉语专业毕业论文

6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裴氏秋- K36B 外语系

与此同时,新兴的士阶层也在崛起。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世官世禄制

的不断瓦解,代之 而起的是正在上升 的卿大夫们纷纷在 自己的采邑内设 官
分职,建立起一个 又一个让人眼花缭 乱的小国家、小政 权。据柏杨统计 ,
这一时期见于史籍 记载的除了齐、秦 、晋、楚、吴等春 秋五霸之外,尚 有
170 多个小国家,未见史载的不计其数。
这样带来的后果,一方面是不少出身贫贱寒微的人依靠才能跃升到
了社会上层,而不 少曾经是贵族统治 者成员的“人”却 因为社会的大动 荡
和大变革沦落为了 贫民;另外一方面 是,由于封国太多 ,天子又无德无 能
号令天下,列国兼并成为大势。
从文化、教育形态看,据史可知,西周时期的文化是典型的“王”
文化和贵族文化, “民”是不能参与 其间的。但是到了 东周后,文化和 学
术 开 始 了 下 移 , 其 根 本 原 因 是 原 有 的 等 级 关 系 发 生 了 变 化 。《 论 语 》 记 载
了这种情况,“大 师挚适齐,亚饭干 适楚,三饭缭适蔡 ,四饭缺适秦, 鼓
方叔入于河。”简 单讲,就是原来官 延的一、二、三、 四级乐师都跑到 了
齐、楚、蔡、秦等 国,打鼓的方叔也 去了黄河之滨。这 一现象对春秋战 国
时期文化的发展起 到了重要影响,既 为包括孔子在内的 先秦诸子 “群雄 并
起”创造了社会条 件,也为他们传播 文化,树 “人”立 “人”产生了深 远
影响。
同样,在教育上,西周时期是“学在官府”的时期,章学诚称“官
师守其典章,史臣 录其职掌”。但是 到了东周,情况却 发生巨大变化, 在
孔子之前私学就开 始出现,到孔子时 期已经成为一 种风 气,而孔子最为 可
贵的是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只要拿来 10 条干肉,不分等级贵贱
和贫富,都可到“ 杏坛”学习,都可 以成为一个“人” ,这一点完全背 叛
了周“礼”。
从社会方面来看,旧社会的各阶层变动,有的下降, 有的上升, 两
者之间构成了新兴 的士父阶层。他们 脱离了生产劳动, 除了从事相礼以外 ,
效劳于新兴的大封 建主。这个逐渐形 成的新型知识分子 阶层就成为后来 儒
家学派的社会基础。
汉语专业毕业论文

7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裴氏秋- K36B 外语系

当时各种社会思潮活跃,出现了许多学派。春秋末期,随着贵族阶
级的衰落。一部分 士父阶层下降到平 民的地位。政治制 度的变动和各阶 级
地位的变化,使文化知识逐渐渗透到社会的不同阶层,文化知识从“官
府”走向民间,得 到了更广泛的转播 。于是各种思想流 派相继兴起,形 成
众派争流,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无论从政治,经济上还是从文化上来看,春秋时代都是一个新旧交
替, 矛盾的时代。这种矛盾的社会,也必定对孔子的思想有很大的影
响。

1.1.2 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是春秋时代的鲁国人,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 551 年,逝
于公元前 479 年,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
始人。
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在十六,七岁时,他的母亲也不幸去
世了。这件事对孔 子来说是一个很大 的打击,但它并没 有影响到他的上 进
心。他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 ·子罕》)。
孔子从小就喜欢学习, 自十五岁起开始明确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
向,有系统地学习 礼、乐、射、御、 书、数等“六艺” 。在三十岁左右 的
时候,已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可以说是“三十而立”了。他把他一
生的精力大都放在教学活动和政治活动这两个方面。 但是由于历史、社
会的制约,使孔子在教学活动上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他在政治上的成就。
孔子创办了私学,收徒讲学。 据说孔子的弟子达到三千人,其中有
才能的人也有七十 二个人。可以说孔 子一生都在讲学收 徒,他私学的创 设
已经打破了西周以 来“学在官府”的 传统,有利于文化 的传播和教育的 发

展。
五十岁以后,孔子踏上了从政的道路。他被任命为中都宰官职(即
中 都 县 长 ), 鲁 国 大 司 ( 执 掌 全 国 的 治 安 , 司 法 大 权 ), 代 理 宰 相 。 五 十
汉语专业毕业论文

8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裴氏秋- K36B 外语系

五岁时, 因与当政者季桓氏的政见不合, 孔子弃官出走, 开始周游列
国。孔子在十四年的流亡生活中,到处游说,宣传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
张,但是却处处碰壁。 六十八岁时,他又回到鲁国。
孔子回国后,仍然没有得到重用,于是他专心致志地从事教育和古
代文献整理工作, 创立了儒家学说和 儒家学派。孔子整 理和修订的儒家 经
典《书》、《诗》、《礼》、《乐》、《易》、《春秋》后来被称为 “六经”,为研
究中国上古历史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孔子去世后,儒家学派在孔门弟子的传播下迅速发展,孔子的地位
也 日 益 升 高 。 孔 子 的 弟 子 们 将 他 的 言 论 , 汇 编 成 书 , 名 为 《 论 语 》。《 论
语 》 一 书 中 集 中 体 现 了 他 的 全 部 思 想 。《 论 语 》 在 中 国 的 地 位 相 当 于 西 方
的《圣经》。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伟大人 物之一。 孔子及儒
学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进程和文化的发展, 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1.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之一的儒家的代表性著作,成书
大 约 于 春 秋 战 国 之 际 ,《 论 语 》 一 书 主 要 以 孔 子 的 言 行 为 主 , 也 杂 有 其 弟
子的言行,是无系 统的语录,是由孔 子弟子及其再传弟 子所记录整理的 。

两 千 多 年 来 ,《 论 语 》 一 直 在 封 建 社 会 的 治 国 安 邦 中 占 有 举 足 轻 重 的 地
位,素有“半部论 语治天下”的说法 。它的内容涉及政 治主张、哲学与 宗
教思想、伦理思想、品德修养和教育思想等各个方面。

1.2.1 《论语》 总体特点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
成的一部语录体散 文。其中有孔子的 言论,也有弟子们 的自相问答,它 是
儒学的经典之一。《论语》总共有 20 篇,各篇标题分别为“学而”、“为
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
汉语专业毕业论文

9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裴氏秋- K36B 外语系

伯”、“子罕”、“乡党”、“宪进”、“卫灵公”、“季氏”、“阳
货”、“微子”、 “子张”、“尧曰 ”。全书共有五百 余段,约一万二 千
七 百 字 。《 论 语 》 一 书 , 所 记 的 多 是 口 语 的 , 文 辞 严 简 , 含 义 颇 深 , 形 象
朴素而生动,富于 哲理和感情色彩, 其中有不少语句成 为格言或成语, 总
结了宝贵的生活经 验和事物发展的规 律,对后世文学语 言产生了深远的 影
响。

如: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只答了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 ” (《 论 语 · 颜 渊 》), 但 其 重 视 等 级 , 强 调 名 分 的 观 点 便 跃 然 纸 上 ; 为
人们所常诵的“言 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已成 了后世君子修身
的至理名言。


1.2.2 《论语》中的思想
《论语》的思想内容很丰富, 涉及到很多领域, 其中包括
哲学与宗教、政治、伦理、品德修养、教育等思想。

1.2.2.1 哲学与宗教思想
“天命”学说是孔子的哲学与宗教思想的主要表现,是孔子思想体
系的一个重要部分。 孔子所谓的“天命”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两层
含 义 : 一 是 自 然 的 “ 天 ” , 如 : 天 何 言 哉 ? ” (《 论 语 · 阳 货 》)。 二 是
指具有人格意志的“天”,它是世界的主宰者和人类命运的赋予者,
如: “予所否者, 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孔子在对“天”的态度上有了新的看法。孔子相信“天命”的存
在, 认为“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论语·子罕》),“不知名,无以为
君 子 也 ” (《 论 语 · 尧 曰 》)。 他 认 为 社 会 的 兴 衰 都 是 由 “ 天 命 ” 来 决 定
的。人们对于“天命”就只能“敬畏”。同时,人固然不能改变“天
命”,却可以认识“天命”,适应“天命”,调整自己与“天命”的关
系。
孔子尽管敬重“天命”,但却怀疑鬼神的存在。当子路向他请教有
关鬼神的问题时,他回答说 : “未能事人,焉知死”(《论语·宪进》)意
汉语专业毕业论文

10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裴氏秋- K36B 外语系

即活人的事情,生 的道理都还没有弄 清楚,怎么能去服 事死人,搞清死 的
道理。孔子对神鬼 持怀疑的态度,这 在当时确实是一种 又大胆又新鲜的 见

解。虽然当时的绝 大多数人相信神鬼 ,但孔子却怀疑。 所以他不讲 “怪 、
力 、 乱 、 神 ” , 主 张 “ 敬 鬼 神 而 远 之 ” (《 论 语 · 雍 也 》)。 孔 子 对 于 “ 天
命”的认识及态度 在当时不仅远超过 了宋、鲁二国人的 认识水平,也远 超
过了当时一般人的认识水平。

1.2.2.2 伦理思想
“仁”的思想是孔子伦理思想的表现。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孔子认为“仁”是 评价人们行为的道 德标准。他说: “ 君子去仁,恶于 成
名 ? ” (《 论 语 · 里 仁 》), “ 人 而 不 仁 , 疾 之 已 甚 , 乱 也 ” (《 论 语 · 泰
伯》)。这是说君子 如果离开了仁,难 以成名,若是人而 不仁,必将引发乱
子。
孔子“仁”的观念到底是什么?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仁”这个词不仅 针对贵族阶层也包 括普通人。因此 “ 爱人”就是爱一 切
人,并没有什么阶级,等级的规定。
那么怎么样“爱”人呢?从积极的方面讲,就是“夫仁者,已欲立
而立人,已欲达而 达人”(《论语·雍 也》)意即仁爱之人 ,自己决定对人
建立仁爱之心,别 人才会对你仁爱, 自己决定对人豁达 ,别人才会对你 豁
达。从消极的方面 讲,就是“已所不 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意
即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施加于别人。不论从积极还是消极方面讲“爱
人”的过程都是已 即仁,从我出发, 自己怎么样对待自 己,也就应该怎 么
样对待别人,承认 别人和自己是一样 的人。它是处理人 与人关系的最基 本
的道德准则。这种 认识可以说是孔子 思想中最富有光彩 的地方,他在理 论
范围内把所有的人都置于平等的地位。
在如何实现“仁”方面,孔子认为这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首先是
“ 为 仁 由 已 ” (《 论 语 · 颜 渊 》)。 这 是 为 仁 的 首 要 关 键 。 所 谓 “ 由 已 “ 即

汉语专业毕业论文

11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裴氏秋- K36B 外语系

全在自己本身。如果有为仁 的愿望,又肯努力去做,为仁就不难,可以
求 仁 而 得 仁 。 所 以 他 说 “ 仁 远 乎 哉 ? 我 欲 仁 , 斯 仁 至 矣 ” (《 论 语 · 述
而 》)。 孔 子 相 信 经 过 努 力 可 以 达 到 仁 的 。 他 说 “ 有 能 一 日 用 其 力 于 仁 矣
乎 , 我 未 见 力 不 足 者 ” (《 论 语 · 里 仁 》)。 其 次 是 “ 能 近 取 譬 ” (《 论
语·雍也》)。这是 为仁的具体方法。 从自身做起而后推 已于人,把自己想
的推及于人,自己所不想的忽视于人

1.2.2.3 政治思想
“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体现。春秋时代等级名分秩序受到了冲击
和破坏。社会混乱 ,造成“礼崩乐坏 ”的局面,孔子认 为,为了拯救这 种
混 乱 , 每 个 人 要 遵 守 和 实 行 “ 礼 ” , 因 为 “ 不 知 礼 , 无 以 立 ” (《 论
语 · 尧 曰 》)。 为 了 实 行 “ 礼 ” , 孔 子 提 出 “ 正 名 ” 原 则 , 子 路 曾 经 问 老
师 : “ 卫 君 待 子 为 政 , 子 将 奚 先 ? ” 孔 子 说 : “ 必 也 正 名 乎 ! ” (《 论
语 · 子 路 》) 子 路 觉 得 老 师 有 些 可 笑 , 因 为 在 当 时 的 社 会 中 要 想 “ 正 名 ”
确实是一件异想天开的事,他问:“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这
“名” 怎么正呢?孔子对子路解释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
则事不成。事不成 则,礼乐不兴。礼 乐不兴,则刑罚不 中。刑 罚不中, 则
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说,孔子认为“正名”是治国的
首要工作。所谓“ 正名”就是建立一 个名实相符的社会 ,要求大家明确 自
己的社会地位,不 要做出以自己的社 会地位不允许做的 事情,如果大家 都
这样做,就是“君 君,臣臣,父父, 子子 ”,国家就会 治理好,社会就 能
稳定下来,天下就会太平。这就是孔子治国方案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除了“正名”之外,孔子还提出要以“礼”为行为规范的思想,即
“齐之以礼”的思 想。“礼”的实行 有两条缺一不可的 途径:一是自下 而
上 的 途 径 , 孔 子 在 教 导 他 的 学 生 子 贡 时 说 为 人 要 “ 富 而 好 礼 ” (《 论

语 · 学 而 》), 在 教 导 他 的 学 生 颜 渊 时 说 要 “ 克 已 复 礼 ” (《 论 语 · 颜
渊 》), 在 教 导 他 的 儿 子 孔 鲤 时 说 “ 不 学 礼 , 无 以 立 ” (《 论 语 · 季 氏 》),
这就是说民众自己 本身要以“礼”为 自己的行为准则, 要求人们做到 “ 非
汉语专业毕业论文

12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裴氏秋- K36B 外语系

礼 勿 视 , 非 礼 勿 听 , 非 礼 勿 言 , 非 礼 勿 动 ” (《 论 语 · 颜 渊 》); 二 是 自 上
而下的途径,即领 导者要以“礼”治 国,即孔子所说的 “上好礼,则民 易
使也”(《论语·宪问》),“上好礼, 则民草敢不敬”(《论语·子路》)。
领导者以“礼”为行为规范,民众就会效仿,国家就会稳定,从而达到
“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

1.2.2.4 道德修养
自从汉朝“独尊儒 术”之后,“仁”是 孔子的最高道德概 念。他的道
德思想体系大体是以“孝悌”为本,以“礼”为规范,以“忠恕”为一
贯,以“中庸”为 准绳。此外,他还 提倡智、勇、信、 义等道德。关于 道
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孔子的思想可以归结为下列几点:
1, 立志:所谓“志”就是心之所之,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
想,是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孔 子 把 立 志 和 知 耻 合 起 来 , 他 认 为 一 个 人 应 当 “ 行 已 有 耻 ”(《 论
语·子路》),知道 有所不为。孔子在 意志培养方面特别 重视百折不挠精神
的陶冶。
2,力行:立志与力行是分不开的,是互相促进的。他赞赏颜回就
是因为能力行—— 能“不迁怒,不二 过”(《论语·雍也》)。在道德的力行

方 面 , 孔 子 要 求 有 “ 造 次 必 于 是 , 颠 沛 必 于 是 ”(《 论 语 · 里 仁 》) 的 精
神。对于力行的次 序,他首先重视孝 悌,把他的最高理 想——“仁”的 实
现,落实在“孝悌 ”行为中。孔子还 特别强调“言行一 致”和“慎言” 的
意义。孔子视“慎言”为重要的道德品质。
3,自省和自克:自省和自克是孔子提出的重要思想,经后世儒
家,特别是宋明理学家的发展,成为儒家一贯的重要的封建道德修养手
段。这与他的“仁 ”和“忠恕”之道 密切相关,其主要 目的在于调和统 治
阶级的内部矛盾。 他还把“克已”归 结为四个方面,即 “非礼勿视,非 礼
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汉语专业毕业论文

13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裴氏秋- K36B 外语系

4,改过迁善:孔子对改过有精辟见地,他要求人正视自己的过失,
有改过迁善的勇气。不仅如此,他还教人正确接受别人的批评。他说:
“ 法 语 之 言 ( 义 正 词 严 的 话 ), 能 无 从 乎 ? 改 之 为 贵 。”(《 论 语 · 子 罕 》)
与改过迁善密切相关的是善于交友,这方面的论述颇多。
孔子对道德的最高目标是达到乐道与安仁的境界。孔子说“朝闻
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又说“仁者安仁” (《论语·里仁》),
要求君子能安于“ 仁”德,乐“道” 不倦,培养卫道而 死的精神,至于 贫
贱不足为虑。

1.2.2.5 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在他四十余年的教学事业中,
孔子不仅培养了众 多的学生,而且也 积累了丰富的教育 经验。孔子是 “ 私

学”的创立者,首 推个人讲学之风, 打破了旧朝代 “官 学”制度的垄断 。
孔子有系统的教育 思想,在教育对象 上,孔子主张“有 教无类”,不分 贵
族,平民,只要向 他求学,他都欢迎 。所以孔子说“自 行束脩以上,吾 未
尝 无 诲 焉 ” (《 论 语 · 述 而 》)。 孔 子 的 教 育 目 的 是 培 养 “ 君 子 ” , 即 既 能
辅助统治者施政,同时也是“学道”,“行道”,讲求道德的人。
在教育内容上,他以“文,行,忠,信”所谓“四教”为主,其中
“文”是指西周以 来的传统文献,而 “行,忠,信”都 属于德育。他所 用
的教材是经他整理 过的“诗”、“乐 ”、“易”、“春 秋”,即后代所 称
的“六经”,还有传统的礼、乐、射、书、数“六艺”。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
同程度而用不同的 方法。他提倡启发 教学方法,老师在 学生独立研究的 基
础上进行启发,让学生“举一反三”。
在学习方法上,他强调需要反复温习,所以他说“温故而知新”
(《 论 语 · 为 政 》), 他 还 指 出 学 习 应 该 善 于 思 考 , 学 习 与 思 考 互 相 结 合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汉语专业毕业论文

14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裴氏秋- K36B 外语系

在学习态度上,他主张谦虚好学,因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关于教育思想将在本论文第二章进行具体阐述

汉语专业毕业论文


15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裴氏秋- K36B 外语系

第二章
《论语》的教育思想
《论语》的思想内容广泛,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有的思想是积极
的,有的思想是消 极的。其中所涉及 教育思想、主张和 理念等是孔子经 过
多年教学实践所积 累经验的总结。它 不仅对历朝历代的 教育产生过重要 的
影响,同样也对于 今天的教育理论研 究和教育实际工作 都有很 深的借鉴 意
义。本文就《论语 》一书所载的孔子 教育思想的师德建 设、学习的对象 、
目的、内容、方法和态度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

2.1 关于教师的道德要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师之道”被赋 予了很高的要求, 尤其是品质
的要求,这是因为 在传统社会,教师 是一个特殊的社会 阶层,他们既是 民
族文化自觉传承者 ,又是民族文化的 示范者、实践者。 因此《论语》也 对
当时社会教师的道 德论述了很多,明 确提出教师对待学 生要有“仁爱” 之
心 和 严 谨 、 踏 实 的 治 学 态 度 。 子 曰 :“ 默 而 识 之 , 学 而 不 厌 , 诲 人 不 倦 ,
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意思就是说默默地记在心 里,努力学习而
不厌弃,教导别人 而不疲倦,这些事 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即是说作为一 名
老师,要不断提高 自身的文化素养, 掌握广博的知识, 拥有宽广的胸怀 ,
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正体现了教师的勤业自强的优良品德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对教师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它成为了
历代教育工作者的 座右铭,教师作为 一个特殊的职业, 肩负着引导人、 教
育人、培养人的重 任。教师要重视自 身的学习修养,掌 握广博的知识, 具
有高尚的品德,这 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同时教师要在业 务知识积累上和 业

务水平上都要自强不息。
汉语专业毕业论文

16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裴氏秋- K36B 外语系

修己力行、谦和笃实亦是对教师道德品质的要求。在传统文化看
来,为师之道就是 修己安人之道,因 而修身是先决条件 ,作为教师特别 要
注 意 修 身 养 性 。 论 语 中 记 载 了 孔 子 及 其 弟 子 修 身 的 法 则 ,,“ 吾 日 三 省 吾
身,为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也就是说身为教师 每天要坚持反省自 己,同时要学习别 人的优点和长处 ,
弥补自己的不足, 并积极研究教法、 指导学法、圆满完 成所任学科的教 学
任务。另外,教师 要有谦虚好学的品 质。教师之所以为 师,不是一种专 有
的职业,而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在《论语》中孔子反复告诫弟子要
“ 三 人 行 必 有 我 师 焉 , 择 其 善 者 而 从 之 , 其 不 善 者 而 改 之 。”(《 论 语 · 学
而》)。只有心诚才能学到真正的道。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教师在各方面都应为学生和社会做出
表率,它是约束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也是影响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张》)孔子对
学生的教育不仅有 言教,更注重身教 。通过严以责己、 以身作则来感化 学
生。“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学记》)“君子求诸已,小
人 求 诸 人 ”《 论 语 · 学 记 》)“ 苟 正 其 身 矣 , 于 从 政 乎 何 有 ? 不 能 正 其 身 ,
如 正 人 何 ? ”(《 论 语 · 子 路 》) 教 师 的 道 德 是 一 面 旗 帜 , 在 育 人 中 具 有 重
要的心里导向、道 德导向和价值导向 作用。因此教师必 须不断提高师德 素
养,努力完善自己,自觉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学相长”,孔子 认识到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不是单 方面的知识

传授,而是可以教 学相长的。他在教 学活动中为学生答 疑解惑,经常共 同
进行学问切磋,不 断教育了学生,也 提高自己。总之育 人者先育己。教 师
要教好学生,必须 加强自身的学习, 接受新思想、新方 法,运用先进、 科
学的方法教育学生 。尊重学生的认知 规律,发展学生的 创造力,使教育 科
学化,以适应当前世界教育的新形势。

汉语专业毕业论文

17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裴氏秋- K36B 外语系

2.2 教育对象
关于教育对象,面对着社会历史变化,孔子已提出进步的教育口
号。他主张

“ 有 教 无 类 ” (《 论 语 · 卫 灵 公 》)。 在 孔 子 之 前 , 教 育 是

“有类”的。授受 教育的权利都在奴 隶主贵族的手里。 孔子 “有教无类 ”
理论的提出,打破了 “学在官府”的框框, 提高了私人讲学的地位,这一
风气的转变,是孔子对中国教育文化的重大贡献。
所谓“无类”就是不分族类和国界,不分行业和出身,不分贫富、
地域,不因各别差别而把一些人排斥在教育之外。孔子说:只要诚心求
学,不分贵贱贫穷 ,他都热心教育, 所以他说:“自行 束脩以士,吾未 尝
无诲焉”(《论语·述而》)意思是只要向孔子交纳“束脩”作为拜师礼。
就可以成为孔子的学生。
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三千弟子中,多数是鲁国

人,其他分别来自卫、吴、陈、宋、齐、晋、楚、秦 等国家。学生的年
龄从几岁到九十岁 ,有的父子是同学 ,如曾参和其父曾 皙,颜回和其父 颜
路。当时孔子的学 生中,有来自贵族 出身的孟懿子,有 贫贱出身的冉雍 ,
有商人出身的子项 ,还有大盗颜涿聚 ;既有卫人子夏、 陈人子张,又有 南
国吴人子游。学生中除了少数是贵族和商人以外,多数是平民弟子。
孔子为什么要打破教育的等级制度,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呢?这是
因为他看到了教育 的作用,他相信通 过教育可以化愚为 智,化恶为善。 当
然这并不能说孔子 主张教育平等,更 谈不上主张教育普 及了。由于历史 条
件及社会等级地位 的限制,孔子认定 可以懂得道理、实 践道理的理想的 人
就是士君子而不是 下层的劳动人民。 他一方面主张“有 教无类”,另一 方
面 又 宣 称 “ 中 人 以 上 , 可 以 语 上 也 ; 中 人 以 下 , 不 可 以 语 上 也 ”( 《 论
语·雍也》),意即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教他高深的道理。另外他还
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秦伯》),意即可以让老百姓
按照我们指引的路 走,不需要让他们 知道为什么。从主 观上来讲,这是 带
有阶级性的观点, 但从客观效果看, 他创私学广招弟子 还是适应了时代 发
展的要求,推动了 学术下移,百家争 鸣;他主张有教无 类,诲人不倦, 扩
汉语专业毕业论文

18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裴氏秋- K36B 外语系

大了知识的传播,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具有积极
性,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进步。

2.3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探讨教育应当培养什

么 样 的 人 或 教 育 所 培 养 出 什 么 样 的 人 应 当 具 有 何 种 素 质 的 问 题 。《 论 语 》
明确提出了教育要 达到的目的,就是 培养能成为士、君 子、士君子、君 子
儒、圣人的学生, 也就是培养以天下 为己任,恪守善道 的君子,使每个 人
通过学习都能达到 那种精通学理、人 情练达、深通世故 的济世之才和治 国
安民的贤能之士。 在《论语》里孔子 经常教育他的学生 “人能弘道、非 道
弘 人 ”(《 论 语 · 卫 灵 公 》)“ 士 志 于 道 , 而 耻 恶 衣 恶 食 者 , 未 足 与 议 也 ”
(《论语·里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子曰》),“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人,有 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对此,他的学生也颇
有 体 会 , 如 曾 参 说 :“ 士 不 可 以 不 弘 毅 , 任 重 而 道 远 。 仁 以 为 己 任 , 不 亦
重乎?死而后己, 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可见,教道和学道是孔门
师生共同的目的, 孔子的教育目的已 转化为学生的学习 目的,因为这种 主
客观的统一,所以孔子才能造就出许多有才干的学生来。
“仕而优则学,学 而优则仕”(《论语·子张》)讲的是官 当好了有余
力应该学习,学习 后有余力就可以做 好官,这从理论上 概括了学习目的 的
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含有多方面的意 思:学习是通向做 官的途径,培养 官
员是教育最主要的 政治目的,而学习 成绩优良是做官的 重要条件。孔子 对
实行“学而优则仕”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平
民,先有了官位而 后学习礼乐的是贵 族子弟。如果要选 用人才,我主张 选
用 先 学 习 礼 乐 的 人 。 他 鼓 励 学 生 们 说 :“ 不 愚 无 位 , 愚 所 以 立 ”(《 论
语 · 里 人 》) 不 必 担 心 没 有 官 做 , 要 担 心 的 是 做 官 所 需 要 的 知 识 本 领 学 好
没有。孔子积极向 当权者推荐有才能 的学生去承担处理 政治事务,但他 在
输送人才时也坚持 一些原则:首先, 学不优则不能出来 做官,其次,国 家
政 治 开 明 才 能 出 来 做 官 , 否 则 宁 可 急 退 。“ 学 而 优 则 仕 ” 和 孔 子 倡 导 的
汉语专业毕业论文

19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裴氏秋- K36B 外语系

“举贤才”是一致 的,确定了培养统 治人才这一学习的 目的,在教育史 上
有重要的意义。它 反映了封建社会形 成时的社会需要, 成为当时知识分 子
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孔子提出培养和重用贤能之士的教育目的,在当时有很强的针对
性。春秋时期,奴 隶主贵族日益腐朽 ,不学而仕,仕而 不学的现象普遍 存
在。孔子提出“学 而优则仕”、“举 贤才”的主张打破 了贵族世袭制, 符
合社会的发展,对 以后教育与政治的 关系以及政府官史 的选拔,都产生 了
深远的影响。

2.4 教育内容
孔子的教育内容基本上属于道德的范围。他是以 “四教”教育学生
的。所谓“四教”即: “文、行、忠、信”。 “行、忠、信”是属于道
德范围内的。孔子 言“文”主要的不 外是中国自古以来 的诗、书、礼、 乐
等传统文献典籍。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即只阐述前人的学说,自己不
随意创作,相信并 爱好古代的东西。 所以孔子所使用的 教材是经他调整 的
“六经”和“六艺 ”。用“六经”和 “六艺”教育学生 是希望培养,能 使
社会秩序安定下来 的君子、士。同时 他也想培养容易服 从的“小人”。 所
以 孔 子 说 : “ 君 子 学 道 则 爱 人 , 小 人 学 道 则 易 使 也 ” (《 论 语 · 阳 货 》)。
“六艺”是孔子教育中的初级内容。即西周贵族必须学的礼、乐、射、
御、书、数等六种 技艺,“六经”则 是教育中的高级内 容。即西周贵族 必
须学的“诗”、“易”、 “春秋”等六种典籍。“六艺”和“六经”间
有密切的关系。
孔子教育内容中虽然比较忽视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这一点甚至影
响到整个封建时期 的教育,但他强调 德育则是意义深远 的。他在道德教 育
过程中主要讲仁与 礼的问题。所谓“ 礼”是包括祭礼、 婚礼、丧礼、外 交
礼、作战礼等名种 礼仪,又指周代的 一切典章制度和道 德规范。在孔子 看


汉语专业毕业论文

20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裴氏秋- K36B 外语系

来,“礼”是用以 区别尊卑上下的, 要求人的道德行为 ,符合外在社会 道
德 标 准 , 即 符 合 礼 的 要 求 。 所 以 他 说 : “ 不 学 礼 , 无 以 立 ” (《 论 语 · 季
氏》)。如何使外在 的要求转化成个人 内在的自觉呢?他 又提出了人的道德
范畴。他说“克已 复礼为仁”(《论语 ·颜渊》)即努力提 高自己的道德修
养水平,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范。
除了仁和礼以外,他也讲到孝、义、忠、怒、勇、信、诚、勤、
温、良、恭、俭、 让、谦、和、宽、 敏、惠、直、中庸 等其他道德。但 是
所有这些道德都应该贯穿仁和礼的精神。
孔子提出:“先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见其很重视
“六艺”的培养。 他对乐、诗特别感 兴趣。音乐、诗赋 是他教育的主要 内
容。而这些“诗”、“乐”艺术也是为他的道德教育服务的。所以他说
“ 兴 于 诗 , 立 于 礼 , 成 于 乐 ” (《 论 语 · 秦 伯 》), “ 不 学 诗 , 无 以 言 ”
(《论语·季氏》)
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没有荒诞、迷信的东西,他彻底排除了天命鬼
神 等 内 容 。 因 为 他 从 来 就 “ 不 语 怪 、 力 、 乱 、 神 ” (《 论 语 · 述 而 》), 认
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主张的这一教
育观点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

2.5 教育方法
孔子实在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
有才干的学生。在 教育实践中取得了 丰富经验,这些经 验一直深深地影 响

着中国及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教育事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5.1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实践中首创的一个教育原则。所谓“因
材施教”是对学生 有深刻而全面的了 解,准确掌握学生 各方面的特点, 然
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5.1.1 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
汉语专业毕业论文

21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裴氏秋- K36B 外语系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孔子非常重视研究和了解学
生。他对学生的心 理、个性的观察很 仔细。他在教育中 注意到年龄特征 和
差异。孔子的弟子在年龄、水平、个性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孔子通过
“ 听 其 言 而 观 其 行 ” (《 论 语 · 公 冶 长 》)、 “ 视 其 所 以 , 观 其 所 由 , 察 其
所 安 ” (《 论 语 · 为 政 》) 的 观 察 方 式 全 面 掌 握 学 生 的 性 格 品 质 、 兴 趣 特
长。他认为,考察 一个人要先观察他 所做的事情,了解 他做这件事的目 的
和动机,再考察他 的习惯和言行。基 于此孔子十分熟悉 自己的学生,并 能
用精炼的语言准确 地概括出所学生的 特点,既包括品德 方面,也包括学 识
方面。如他说:“ 柴也愚,参也鲁, 师也辟,由也喭” (《论语·宪进》)
即指他的学生柴愚 直、参迟钝,师偏 激,由鲁莽或“由 也果,赐也达, 求
也艺”(《论语·雍 也》)是说他的学生 由处事果断,赐通 达事理,冉求多
才多艺。正是孔子 对学生的深入了解 和仔细分析,从而 使教学工作具有 很
强的针对性,巧妙地实施因材施教。


2.5.1.2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方法
由于对学生有充分了解,孔子的教学就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
性特点来进行。针 对不同年龄的学生 侧重不同的教育内 容。对青少年的 教
育要“戒之在色” 即力戒女色,对中 青年人的教育要“ 戒之在斗”即力 戒
好 斗 , 对 老 年 人 的 教 育 要 “ 戒 之 在 得 ” 即 力 戒 贪 得 无 厌 (《 论 语 · 季
氏 》)。 孔 子 说 “ 中 人 以 上 , 可 以 语 上 也 , 中 人 以 下 , 不 可 以 语 上
也 ”( 《 论 语 · 雍 也 》 ) 即 对 资 质 中 等 以 上 的 人 可 以 跟 他 谈 论 深 远 的 问
题。如果学生问同一个问题,孔子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而有不同的回
答。比如学生同样 问“仁”,问“孝 ”,问“政”,孔 子回答樊迟是“ 爱
人”,而回答冉回却是“克已复礼为仁”。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
诸”,孔子的回答 也不同。孔子回答 子路是 “父兄尚在 ,怎么能听到就 去
做呢?”。但对冉有他却回答“听到了就去做”。为什么孔子这样回答
呢?是因为子路和 冉有两人特点不同 ,冉有平日做事畏 缩,所以应鼓励 ,
子路胆大好胜,应压压他(《论语 ·先进》)
汉语专业毕业论文

22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裴氏秋- K36B 外语系

孔子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德行
好的有:颜渊、闵 子骞、冉伯牛、仲 弓;善于辞令的有 :宰我、子贡; 擅
长 政 事 的 有 : 冉 有 、 季 路 ; 通 晓 文 献 知 识 的 有 : 子 游 、 子 夏 (《 论 语 · 宪
进》)。

2.5.2 启发诱导

教育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
要使学生获得搏大 精深的学问,就必 须依靠学生的好学 、乐学,必须依 靠
学生自觉的思考。 于是他提出了“不 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 三
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的著名言论。“启 发”二字是一个同
义复合词,所谓“ 启发”就是教师引 导学生积极思维, 使他们自觉掌握 知
识。如果不是一个 发奋求知的人孔子 是不开导他们的。 如果不是一个因 说
不出来他想说的, 而感到羞耻的人, 孔子是不会引导他 们的。假如孔子 告
诉他一角,但他一 点也不用心,不能 领悟到其余的三只 角如何,孔子就 不
再教他了。也就是 说当学生想知而不 知,想说又说不出 来时,他们心里 上
就会产生了“愤” 、“悱”,一旦学 生的心里产生“愤 ”、“悱”他们 就
会注意集中,思维敏锐,教师点拔他们一下就可以举一反三了。孔子常常
通过提问来激发学 生的学习主动性, 引发学生的“愤” 、“悱”心理并 引
导学生深入思考,一步一步地引出问题的结论。
孔子对学生的问题,不总是完全直接作答,有时也从学生的问题中
提出问题,让学生 自己考虑,最后才 对学生的意见加以 肯定或否定。例 如
有一次他的学生子张问他说:“一个士要做到怎样才可以叫做“达”
呢?”。孔子对子 张的提问不是直接 予以答复,而是提 出一个反问: “ 按
你的意见,什么叫做“达”呢?” 子张回答说:“在邦必闻,在家必
闻。”,孔子一方 面指出这种观点的 错误说: “这是闻 而不是达”,另 一
方面又提出了正面 的回答,所谓的“ 达”就是品质正直 ,办事合理,善 于
察言观色,甘居别人之下。

汉语专业毕业论文

23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裴氏秋- K36B 外语系


这种教学方法符合于人类认识规律,提高学生的自觉思维性,从而
推动了教学工作的 进展。孔子说过: “吾有知乎哉?无 知也。有鄙夫问 于
我,空空如也,我 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 即有一个乡下人来
问他,对那个人的 所问他一点儿也不 知道,他便把问题 的始末反复推敲 ,
然后答复给那个人 。正因为如此,颜 回曾称赞孔子的教 导: “仰之弥高 ,
钻之弥坚,瞻之在 前,忽焉在后!夫 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 以
礼 , 欲 罢 不 能 。 既 竭 吾 才 , 如 有 所 立 卓 尔 。 虽 欲 从 之 , 末 由 也 已 (《 论
语·子罕》)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能够先提出并运用启发式的教育方法,这对文
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后代人才的培养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2.5.3 学习方法与态度
2.5.3.1 学习方法
一 、“学”与“思”结合
孔子认为学习是求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多 见 而 识 之 ” (《 论 语 · 述 而 》)。 另 一 方 面 孔 子 还 提 出 如 只 有 学 习 还 不
够,他主张把学与 思结合起来。一个 人要真正学好知识 ,必须把学与思 紧
密结合起来。“学 ”是学习别人的经 验,以及从实现生 活中学得的东西 通
过思考转化成自己 的知识。“学”是 “思”的基础,“ 思”是学的进一 步
提高和深化。孔子 把它们之间的关系 看作相辅相成的, 认为 “学”不能 忽
略思考,“思”也 离不开“学”。他 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 论 语 · 为 政 》) 即 如 果 知 识 学 习 不 加 思 考 , 就 会 对 所 学 的 东 西 迷 惑 不
解,甚至会被欺骗,但如果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又会成为不切实际的空
想。只有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学习中要思考,思考不能脱离学
习 , 这 样 才 能 达 到 “ 温 故 而 知 新 ” (《 论 语 · 为 政 》), “ 举 一 反 三 ” 的 目
的。

汉语专业毕业论文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