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42 trang)

Nghiên cứu cấu trúc AB và AB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nhan đề dịch)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3.3 MB, 42 trang )



现代汉语“AB 不 AB”格式研究
摘 要
全文的研究目的和思路:笔者从北京大学语料库(CCL),短篇小说和电视剧收集有

关“AB 不 AB”格式的例句,运用现代汉语“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以“小三角”理论
为基本思路。从语法构成、语义内涵和语用价值去描写、分析同时结合语境做动态分析。
以数据统计为辅助手段,对“AB 不 AB”格式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目的为变换
不同的角度,对这类格式全面、仔细地观察与描写最后揭示该格式的使用规律。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AB 不 AB”格式的形式特征、由“AB 不 AB”格式参与构成复

句的语义关系和“AB 不 AB”格式的句类特征。关于“AB 不 AB”格式的形式特征:笔者通
过统计例句,总结并揭示“AB 不 AB”格式中的 AB 的语法类是有限制的;同时语料也显示,
能够转换变为“A 不 AB”格式的“AB 不 AB”格式中的 AB 限于动词和形容词。另外,
“AB 不 AB”格式的语法功能(充当句子成分)很丰富,可以做谓语、主语、定语、宾
语…等。
在运用语言表达的过程当中“AB 不 AB”格式有时可以做为小句,参与构成复句,那
时,它跟上、下、上下文语境都有紧密的衔接关系因此证明“AB 不 AB”格式在篇章中的
灵活性很强。
关于“AB 不 AB”格式的句类特征。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来看, “AB 不 AB”格式参
与构成疑问句时,那些疑问句大部分属于“有疑而问”;“无疑而问”还可以分为反问句、
设问句和反问句与设问句混合句式三小类,其中该格式参与构成反问句占优势。通过数据
我们可以看出“AB 不 AB”格式的疑问性和适应力很强。

关键词 :“AB 不 AB”格式

疑问句

语法功能


语义

语用


The Research on "AB 不 AB" Pattern
in Modern Chinese
Deng Shi Bi He (Chinese language philology)
Directed by Prof. Zheng GuiYou
Abstract
Purposes and ideological research vessels: Writers collect examples related to the pattern
"AB 不 AB" from the Center for Chinese Linguistics Peking University, short stories and films;
apply theoretical grammar "san ge ping mian" of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and retrieve the
theory "xiao san jiao" as the base line. From grammar structure, inner meaning and value
semantics pragmatics, writers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context in conjunction wit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Getting statistics as a basis to complement the content analysis related
to the pattern " AB 不 AB" aims to observe and describe the overall this pattern in different
angles. Therefore the end clarify the rules of its use.
Contents include: typical form of the pattern " AB 不 AB", semantic relations in complex
sentences involving components of the pattern "AB 不 AB" and the type of sentence "AB 不 AB
". Typical form of the pattern "AB 不 AB": Written by such statistics, analysis summary which
show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genre of AB in the pattern; at the same time also demonstrating
language AB is the only verb and adjective that the new pattern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AB 不
AB". Besides, grammatical function of the pattern "AB 不 AB" is also very rich, it can be a
subject, a predicate, an object…
In applying the language of expression, the pattern "AB 不 AB" sometimes party to create
sentences to complex sentences, then it can connect to relational context before, after and before
it. This demonstrates the flexibility of the pattern in the text is very high.
On the question of the pattern type "AB 不 AB": From the point of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the
pattern "AB 不 AB" participate in forming sentences in question, the majority of the questions

belong the kind "you yi er wen ". Though the type "wu yi er wen” is not much but it can be
divided into component questions, questions which pattern " AB 不 AB" question involved
forming reaction dominated problems. From these statistics we can see the doubt and very high
adaptation of the pattern " AB 不 AB".
Keywords : Pattern “AB 不 AB”

Grammatical function

Interrogative sentence
Semantic

Pragmatic


目 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
1.1.引言 ........................................................ 1
1.2.相关的研究综述 .............................................. 2
1.3.研究目标与范围 .............................................. 5
1.4.语料来源说明 ................................................ 6
第二章

“AB 不 AB”格式形式特征 ............................... 6
2.1.“AB 不 AB”格式的语法构成 ................................... 6
2.2.“AB 不 AB”格式的语法功能 .................................. 10

2.3.“AB 不 AB”格式与“A 不 AB”格式 ............................ 15
第三章

由“AB 不 AB”格式参与构成复句的语义关系............. 19
3.1.SAB 在后分句与前分句构成复句:S1+SAB .......................... 19
3.2.SAB 在前分句与后分句构成复句:SAB+S2 .......................... 21
3.3.比较 SAB 与前分句和与后分句的语义关系 ........................ 23
3.4. SAB 在中间与前后句构成复句:S1+SAB+S2 ......................... 24
第四章 “AB 不 AB”格式的句类选择特征 ........................ 25
4.1. “AB 不 AB”格式参与构成的疑问句 ........................... 25
4.2. “AB 不 AB”格式参与构成的陈述句 ........................... 30
全文结语 ....................................................... 32
参考文献 ...................................................... 34
致谢 ........................................................... 36


第一章 绪论

1.1.引言
在交际的过程当中为了得到信息,征求别人的意见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提问方
式来表达。用主语的肯定项“X”与否定项“不 X”并列在一起提问(构成“X 不
X”格式),要求被询问者选择其中一个来回答就是现代汉语疑问句的四种小类
(是非问句、正反问句、选择问句和特指问句)之一,既是正反问句。例如:
(1) 不久的一个下午,朱叔叔突然夫妻联袂来访。一进门就对爸爸说:‚今
天要躲儿子生日,来你家混顿晚饭,你招待不招待?‛他爱人愈阿姨也忍不住
说:‚十月怀胎,一把尿一把屎的,好容易盼到他二十岁,想同他欢欢喜喜过个
生日,…。
(2) ‚请稍等一下。‛‚等什么?想做生意就快点拿来看看,我还有事,你
知道不知道?‛经营员愣了一下,连忙赔着笑说:‚对不起,这就来。‛
(3) 你说这件衣服我穿上漂亮不漂亮?(《小说月报》)

(4) 我们有急事找他,他究竟在家不在家?
(5) 你最近工作忙不忙?
(6) ‚....中国高兴不高兴不重要,中国的老百姓高不高兴才重要! 党和国
家领导人胡温一直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领导干部,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
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价标准。多想老百姓高兴不高兴,才是我们所关注
的重点!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归根结底就是人们群众得实惠、
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2009/04/17 汉网)
其实,“X 不 X” 中 “X”项是非常广泛的。在一定的语体或语境中“X”
可以是单音节词如例句(5)的“忙不忙”,可以是双音节词如例句(2)的“知
道不知道”、例句(3)的“漂亮不漂亮”,也可以是动宾结构甚至是短语如例
句(4)的“在家不在家”。本文研究的“AB 不 AB” 格式就指“X”项为双音节
词构成(记为 AB),如后悔、知道、漂亮等;形式上是正反问句带有“AB 不
AB” 格式并以问号结尾;疑点就在于“AB” 与“不 AB”之中,要求从中选一个
回答。也就是说“AB 不 AB”格式是正反问句的基本形式之一。这种格式在现代
汉语的实践中使用频率比较高。但是“AB 不 AB” 格式的语法构成成分和语法功
能比较复杂。此外,在某种语境下,“AB 不 AB” 格式有特殊的含义和特定的用
法使学习者难以理解,掌握及其使用规律。

1


有关“AB 不 AB” 格式也有学者研究过但是针对上面所述的困难还没彻底解
决,因此,本文章就针对“AB 不 AB” 格式进一步研究,把上述的问题加以解
释,希望可以帮学习者加以理解并掌握该格式的特点和使用规律。

1.2.相关的研究综述
1.2.1. 相关研究的成就
关于汉语“AB 不 AB” 格式,目前语法著家很少提到,似乎很少正式从“AB
不 AB”格式本身的角度进行研究。他们谈的主要是疑问句、正反问句的“X 不

X”格式的。如李子云(1988) 的《“X 不 X”格式考察》,宋金兰 (1993)的
《反复问句“A 不 A”的特点及演变》,程书秋(1998)的《试谈“A 不 A”结
构》,刘瑛(2005)的《正反问反问句中谓词的类及其形容词性倾向》,赵红
(2006)的《浅析“X 不 X”式中的 X》,李艳(2007)的《反复问句“X 不 X”
格式的探析》,彭吉军 (2008) 的《“X 不 X”结构的语法化考察》„„。另
外,还有一些文章是集中讨论 “AB 不 AB”与“A 不 AB”两个格式的相关问题。
从规范的角度讨论的有罗华炎(2000)的《何者规范?AB 不 AB 抑或 A 不 AB》,
杜道流(2003)的《“A 不 AB” 结构的规范性》,徐来娣(2004)的《试析“X 不
X”式》等。从多角度来讨论的有刘永发(1994)的《“A 不 A”式及其省略臆
说》等。正式研究“AB 不 AB”格式的文章只有一篇是吕文蓓的《“AB 不 AB”格
式疑问句再探析》,登在《现在语文》 (2009/2)。相关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2.1.1. 有关 AB 语法类别的研究
因为大部分是谈“X 不 X” 格式,X 可以由单音节词 A 充当,也可以为双音
节 AB 谓词充当。所以针对 AB,“AB 不 AB”格式的分析还不多,不充分。关于
“AB”语法类,吕文蓓(2009)的《“AB 不 AB”格式疑问句再探析》与刘瑛
(2005)的《正反问反问句中谓词的类及其形容词性倾向》都把“AB”清楚地分
为动词、形容词和名词几类并加以研究。
AB 为动词,从形式上 AB 可以是动词或动宾结构。刘瑛(2005)主要讨论动
兵结构充当 X 的。彭吉军与李子云还把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分为各种不同的结构
(单个动作动词、偏正结构、述补结构、述宾结构等)去描写。另外,2004 年徐
来娣在《试析 X 不 X 式》文章里通过理论分析已经解答:为什么“X 不 X”格式
中 X 通常是动词或者形容词。
AB 为形容词,学者们都认为能进入“X 不 X”格式(也是“AB 不 AB”) 格
式的形容词一般是性质形容词而且大都跟人有关的词语,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有时需要一定的语境才能判断它们是肯定还是否定意义。李子云(1988)认定进
入 “X 不 X” 这格式的性质形容词也不能以扩展了的形式或短语形式出现。另

2



外,赵红(2006)从语法意义上详细分析为什么状态形容词不能进入“X 不 X”
格式:“状态形容词都表示一定的程度,如‘雪白’:我们不能说‘雪白不雪
白’,因为它已经表示了一定程度的白”。
AB 为名词,吕文蓓和刘瑛两位学者都认为能进入“AB 不 AB” 格式的名词
大多含有贬义。这些名词跟一般的名词有区别,就是“既有体谓性又有谓词
性”,可以受“最”,“太”,“很”等程度副词的修饰。也有一部分是褒义词
如 : 淑 女 、 绅 士 可 以进 入 该 格 式 , 它 们 都属 于 口 语 的 。 另 一 方面 , 李 子 云
(1988)又认为:“表示不同意对方的意思,常常用对方所用的名词组成“X 不
X”格式,并在前面加上“什么”着意表示不甚同意对方的话意。如“什么情理
不情理,他们根本不理会。”
另外,赵红,程书秋与彭吉军还讨论 X 为介词和介词短语。
1.2.1.2. 有关“AB 不 AB”格式语法功能的研究
李子云(1988) 认为“X 不 X” 格式可以作谓语、主语、宾语、定语、补
语,还可以用作双宾语中的直接宾语,但是“X 不 X”格式一般不作状语。彭吉
军(2008)研究“X 不 X”的语法功能时,指出 X 为趋向动词和性质形容词,“X
不 X”格式可以充当谓语;关于 X 的其他语法类他只说“X 不 X”格式出现在句子
中的位置(句首、句中、句尾)。其他文章没有谈这个格式的语法功能。
1.2.1.3. 有关“AB 不 AB”与“A 不 AB” 格式关系的研究
“AB 不 AB”与“A 不 AB” 格式的问题似乎上述所有文章都讨论。学者们各
有各的观点但是大多数都从规范性的角度讨论,如:吕文蓓(2009)的《“AB 不
AB”格式疑问句再探析》,罗华炎(2000)的《何者规范?AB 不 AB 抑或 A 不
AB》,徐来娣(2004)的《试析“X 不 X”式》,杜道流(2003)的《“A 不 AB”
结构的规范性》„„。并且主要是谈“A 不 AB” 形成的原因从而对它是否规范
格式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程书秋(1998)认为 “AB 不 AB”与“A 不 AB”是一种完整式与一种省略式
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语音重叠律” ,“AB 不 AB”格式,只要 AB 是双音节
词语随时都可以省略为“A 不 AB”。罗华炎 (2000) 通过分析研究, 充分肯定
“AB 不 AB” 格式的规范性。他同时认为“AB 不 AB” 格式构成的词语在删略第
二个音节后可能会产生歧义,所以“A 不 AB” 格式是不稳定的状态,从而否定

它的规范性。刘道英(2001)在《A 不 AB 谓语句与正反问句的比较研究》中从语
法三个平面(句法平面、语义平面、语用平面)去分析“A 不 AB”的“合法、合
理性”。杜道流(2003)在《“A 不 AB” 结构的规范性》坦白反对罗华炎的观

3


点,自己认为应该以历史的、层次的观点来看待“A 不 AB”结构。在口语层次上
杜道流承认“A 不 AB”是规范的。兰宾汉 (2001)从形式的角度来看出“A 不
AB”是“AB 不 AB”格式的省略。并且“A 不 AB”式只出现于双音节动词和双音
节形容词中,其他词类的双音节词无此用法。徐来娣又认为:“A 不 AB”只是
“AB 不 AB”的缩略形式,并不是什么新的语法格式,根本就不存在是否规范的
问题。他还指出:“AB 不 AB”是否可以缩略成“A 不 AB”没有语义条件,只要
AB 的 A 能够表示该词的意思,往往可以说成“A 不 AB”。如:“高不高兴”、
“讨不讨厌”。张维微 (2007)通过分析“A 不 AB”结构的来源、特点、是否
属于规范用法等内容已经总结出:“这两种形式并无规范与不规范的区别,只是
应用的语境不同,表达效果有别而已”,“‘A 不 AB’式只出现于双音节的动词
和形容词中,其他词类的双音节词却没有这种用法”。吕文蓓 (2009)认为这
两种格式内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重点讨论这两种的内在联系、词类限
制及规范性的问题。他认为,“A 不 AB”是“AB 不 AB” 的省略形式,但不是所
有的“AB 不 AB” 都可以省略,具体 AB 为名词时不能省略,AB 为动词和形容词
时可以进行省略。
1.2.1.4.“AB 不 AB”与“A 不 AB” 格式语义、语用角度的研究
1988 年,李子云在他的文章中仔细研究了充当 X 的词语性质的不同,所构成
的“X 不 X”格式的语法功能,句中位置和表义作用也不一样。“X 由一般动词构
成时,“X 不 X”格式一般只能用在句中,不能用在句首和局尾,用在疑问句中
表示说话人要求对方选择其中并列的两项中的一项回答,如:“他问小明今晚看
不看电影?”。X 由性质形容词构成时,这格式多数用在句中,一般表示说话人
要 求 对 方 从 并 列 的 两项 中 选 择 正 项 或 反 项来 回 答 , 如 “ 这 件 衣服 干 净 不 干
净?”;少数能用在句尾,一般表示说话人征求对方对某件事的意见,如“你别

说了,好不好?”;X 由助动词构成时,“X 不 X”格式一般用在句中、句尾,也
可用在句首,一般表示说话人要求对方从并列的两项中选择一项来回答,如“你
们俩会不会打水?”;用在句尾则表示说话人征求对方对某件事的意见,如“你
下午再跑一趟,愿意不愿意?”;用在句首主要含义取决于语境,如“要不要我
们一起去看看?”是表示征求对方对某件事的意见;“会不会情况起了变化?”
表示要求对方证实自己对某种情况的估计。
刘永发 (1994)又认为“‘A 不 A’式居于主语,定语或在主谓短语中作句子
成分时,就常常不表示疑问,而是表示说话人所提出的肯定否定两种现象,以供
选择,整个句子应是陈述句而不是反复问句。” 徐来娣 (2004)认为所有的“X
不 X”式“都有一个必要的语用条件: 必需带有鲜明的口语色彩”。

4


另外,张卫国(1992)在他的《现代汉语实用语型》关于“„不„”语型发
表:“在‘不’前后重复同一个名词、动词、形容词或短语,构成 A 不 A 的结
构,表示‘不在乎’、‘无所谓’、‘不相干’之类的意思,常有较强的‘不
满’或‘不以为然’的感情色彩。多在口语中使用,用时常与‘什么’、‘不
管’等相配合”。

1.2.2. 总结
“X 不 X”格式是正反问的基本形式。其中 X 可以是单音节词,也可以是双音
节词,也可以是短语。
从 80 年代已经有学者针对“X 不 X”格式去考察、研究。至今也有不少文章
曾经讨论这个问题。研究成果虽然丰富但是研究范围比较小,都限于格式本身的
范围。大部分学者只从一个角度来考察“X 不 X”格式,似乎没有从语境的角度
观察格式在外部关系上的表现,因此,静态分析他们做得很充分但动态分析还没
做或做得不太深,缺乏语用价值的考察。
大部分学者是研究“X 不 X”格式,“AB 不 AB”格式只是它形式的其中之一,
因此考察 AB 与“AB 不 AB”格式的成果还不明显。专门针对“AB 不 AB”格式进

行讨论只有唯一一篇吕文蓓的文章。不过,这篇文章只考察格式的词法类,例句
不够丰富,没有统计数据和分析。尚待解决的问题还有不少。因此,笔者认为对
现代汉语“AB 不 AB”格式还可以更深入探讨:
一、“AB”的语法、语义类需要做全面量化的分析。在语法性质与结构形式
上,能进入“AB 不 AB”格式的词语是有一定的限制,因此,需要全面统计,然
后对数据进行深入细致、全面地描写、分析,从而具体揭示该格式构成词语的规
律。
二、“AB 不 AB”格式外部语义连接属性需要具体揭示。在使用的过程当
中,“AB 不 AB”格式参与构成复句时,它可以在前句,可以在后句,也可以在
中间。不管在什么位置,该格式跟其他分句之间都有一定的语义关系需要具体揭
示。
三、“AB 不 AB”格式的语境特征:该格式在形式上是属于正反问句,但在
一定、具体的语境中它可能不是正反问句而是其他的句类,我们需要根据语料统
计的数据仔细分析“AB 不 AB”格式的句类特征同时说明它的语义和语用。
四、“AB 不 AB”格式和“A 不 AB”关系需要进一步定量分析。从语料库的
例句考察,统计分析哪种能够变换成为“A 不 AB”的“AB 不 AB”中“AB”类,
从而揭示由“AB 不 AB”格式简化为“A 不 AB”格式的规律。

5


1.3.研究目标与范围
根据上面所述的内容,本文以《现代汉语“AB 不 AB”格式研究》为选题,
运用现代汉语“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以“小三角”理论为指导思路。从语法
构成、语义内涵和语用价值去描写、解释,同时结合语境做动态分析。以数据统
计为辅助手段,对该格式相关的内容(如 AB 的语法、语义特征、“AB 不 AB”格
式的句式选择特征、“AB 不 AB”格式外部语义连接特征以及该格式的语境特征
等)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类格式全面、仔细地观察
与分析最后揭示该格式的使用规律。
本文对研究对象限定如下:

▪格式中 AB 以双音节词为限。
▪离合词,动宾结构,短语不属于本文研究的对象范围。
▪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中“AB 不 AB”格式为限,古汉语、方言里的“AB 不 AB”格
式本文不研究。

1.4. 语料来源说明
笔者一共搜集了 625 条例句,从中选出 606 个“AB 不 AB”格式作为本文的研
究对象。大部分例句是从北京大学语料库网络版(CCL)中选取,一部分来自短
篇小说(主要属于叙述文文体),小部分来自电视剧。(具体见参考文献)

第二章 “AB 不 AB”格式形式特征

2.1.“AB 不 AB”格式的语法构成 —— AB 的语法特征
如上所述,“AB 不 AB”格式中的 AB 是双音节词的标记,而双音节可以是动
词、形容词、名词等词类。这部分的内容就谈“AB 不 AB”格式嵌入成分的选
择,该格式在形式上的限制。

2.1.1. AB 为动词
动词可以分为:动作行为动词、状态动词、能愿动词和关系动词四类。(刘
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09)
A.“AB”为动作行为动词

6


动作行为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是最典型的动词 ① ;例如:知道、认
识、赞成、批准、答应„„。
(7) 中国不搞四个坚持能行吗?人民民主专政能不用吗?坚持不坚持人民民
主专政,坚持不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不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不坚持共产党的领
导,这是个根本问题。

(8) 你看,他已知道错,改错了....你看你们可以复合吗?
妈,什么复合不复合,已经离婚了,能做好朋友就行了。(《古灵精
探》电影)
(9) 又说:‚当年我们在那里看过北路梆子戏,很不错。你知道不知道那个
剧团、那些演员还在不在?
B.“AB”为状态动词
状态动词主要表示人或者动物的精神、心理和生理状态 ② 。如:喜欢、讨
厌、想念、希望„„。
(10) 你们希望不希望运输中介组织提供服务?
(11) 旅客满意不满意是检验我们民航工作的唯一标准。
(12) 我不认为你喜欢她
喜欢不喜欢是我的想法,跟你无关。(《铁骨芳心》电影)

C.“AB”为能愿动词
能愿动词表示意愿和对情理、事理、主客观条件、价值的主观判断或表示对
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判断③。如:愿意、应该、可以、可能、能够„„。
(13)…以有几个领导就对我们说:‚小鬼呀,你们愿意不愿意到北京工作
啊,到中南海,到毛主席身边去工作好不好?‛
(14) 原有的一层变成了一罐‚怪肉‛,为什么会长出这种‚怪肉‛,可以
不可以进行人工培植?
(15) 法律应该不应该处罚这些掺杂使假者?
D.“AB”为关系动词
在本文的语料范围内笔者没搜集到 “AB”为关系动词
“AB 不 AB”格式中 AB 动词类别在下列的图表显示:
表 1:AB 动词类别
词类

行为动词

状态动词


能愿动词

数量

226

34

48



刘月华等(2009)《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引出
刘月华等(2009)《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引出

上同


7


%V

73.376

11.038

15.584


%格式

36.276

5.457

7.706

笔者在搜集 308 个例句由动词构成格式中“AB”为动作、行为动词有 226
个,占动词的 73.376%,格式的 36.276%;“AB”为心理、状态动词有 34 个,占
动 词 的 11.038% , 格 式 的 5.457% ; “ AB ” 为 能 愿 动 词 有 48 个 , 占 动 词 的
15.584%,格式的 7.706%。那些数据说明“AB 不 AB”格式的构成成分中动作行为
动词占多数。这结果之所以不难理解,是因为,动作行为动词在动词中占多数,
它的独立性比较强,词汇意义也很具体,在实践使用当中传达效果较高,所以适
用范围很广泛。因此,动作行为动词比心理、状态动词和能愿动词具有更大的适
应性和灵活性。能愿动词的数目是有限制并且词汇意义又复杂又抽象,“能愿动
词在语法功能与语法特征方面与非动作动词很接近”(刘月华等 2009《实用现代
汉语语法》)。在一般的情况下,能愿动词常要跟其他的成分(如动词、形容
词、短语....)结合才有完整的意思,因而,加入“AB 不 AB”格式的能愿动词
只占 15.584%。状态动词虽然词汇意义比较具体,也适用于该格式,但是属于这
类的动词大多数是单音节动词(如:爱、恨、醉、困等),双音节动词稍微少一
些,所以加入“AB 不 AB”格式的状态动词只占 11.038%。关系动词因为它的词汇
意义比较抽象,主要是用来联系主语和宾语,表示两者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因
此不适用于“AB 不 AB”格式。
根据语料统计的数据和上面所分析得知,除了关系动词以外,动作行为动
词、能愿动词、状态动词三类的双音节动词都适用于“AB 不 AB”格式。

2.1.2. AB 为形容词
按照表达功能把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刘月华、潘文娱《实
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09)。

适用于“AB 不 AB”格式的 AB 通常为性质形容词。如:
(16) 平常大家见了面,总是问对方:‚吃饭了吗?‛‚生意好不好?‛而
不问:‚你活得好不好?‛‚你快乐不快乐?‛似乎生活中吃喝赚钱之事远比追
求生命的意义更加重要。
(17) 总是说这个人的‚心‛好不好。这并非指此人的心脏健康不健康,而
是说他的‚人格‛,心地善良不善良。
(18) 因此,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管车辆收费合理不合理,需要时还得
坐,客运市场照样红火。
状态形容词不适用于“AB 不 AB”格式。

8


在 600 多个例子当中,“AB”为形容词有 244 个而且都是性质形容词,没有
状态形容词。这是容易理解的现象,因为理由就在于它们两类本身的特点。性质
形容词一般可以受副词的修饰,其中包括否定副词“不”在 内而状态形容词是
不能的。从语法意义上看,性质形容词是单纯表示属性的,形式也比较简单的,
如:漂亮、暖和、努力„„,而状态形容词本身已经包含一定的程度意义了,功
能上主要是描述性的,表示事物的状态,如:碧绿、通红„„。

2.1.3. AB 为名词
名词一般可以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集体名词、抽象名词四种类型。考
察统计语料之后得知,适用于“AB 不 AB”格式只有抽象名词,其他三类名词不
适用于该格式。例如:
(19) ‚战场不战场,问题都一样。做人就要这么点精神。‛
(20) …有少数领导干部,片面地认为,只要把经济工作搞上去就行,什么
政治不政治的都无所谓。因而头脑中政治这根弦松了,在用人上重才轻
德,……。
(21) 满头大汗的厨师傅,一看芒种全副武装,就说:‚端吧,同志,大锅
里的是!不用提队长不队长,咱们这个地势,不管是谁,进门就有一份口粮!‛

(22) …慢慢地说:‚我知道你对我有意见。你不要放在心上,我很可怜,
什么部长不部长,都是空的。我心情不好,你不要生我的气。‛他又说……。
在语料中,笔者搜集到 70 条例句而“AB 不 AB”格式中 AB 为名词。值得注
意的是在 70 条当中,28 条(占 40%)有共同的基本格式,为 :什么 + AB 不 AB
+ „„。按邵敬敏先生的说法,它是表示无论对 AB 还是不 AB,“这正反两种情
况都毫无例外的特否定态度” (邵敬敏(1996)《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P241
引出)。
另一方面,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的修饰。名词参与构成该格式时就是一种特
殊的现象并且通常不能单说,即独立性较弱,所以该格式常在一些词语的配合下
出现,如:什么(什么“AB 不 AB”),不管(不管“AB 不 AB”),不管什么
(不管什么“AB 不 AB”)等,主要传达在任何条件、环境下都不在乎、无所谓
的意思。再如:
(23) ...痛骂一顿,说他太糊涂不懂厉害。他说他什么朋友都交,也不管什
么主义不主义,只要是认为可交的朋友,便推心置腹,就是掉脑袋也不在乎。

2.1.4. AB 语法特征总结

9


表 2:AB 的语法特征
词类

动词

形容词

名词

数量


308

248

67

49.438

39.807

10.784

百分比(%)

从图表看出下面几点:
一、“AB 不 AB”格式中 AB 为双音节词有动词、形容词与名词三种词类。其
中动词与形容词为主,名词只占小部分。这结果取决于该格式本身的特点,“AB
不 AB”是特定的语法格式,用肯定与否定形式并列在一起而成。从语法方面而
言,只有动词和形容词才有否定形式而且在一般的情况下,他们用否定副词
“不”来构成。反而,名词一般没有否定形式。
二、动词和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大同小异”都被称为谓词,因此,“ AB 不
AB”格式就以谓词性的性质为大多数。
三、一般而言,该格式是口语对话中随着说话者的情绪而自然产生的。按上
面所分析加上小部分名词的参与更加说明“AB 不 AB”格式的口语色彩比较浓,
尤其是 AB 为名词。

2.2.“AB 不 AB”格式的语法功能
一个句子通常来说不只包含一个词而由一些词或短语构成的。“AB 不 AB”格
式有时以词的形式来出现,因此,该格式在语境中的功能有时相当于一个词,可

以充当句子成分,与句中的其他句子成分发生语法关系。下面,本文针对“AB 不
AB”格式在句中的语法功能进行分析。

2.2.1.“AB 不 AB”格式作主语
主语是跟谓语相对的直接成分。虽然上面所说“AB 不 AB”格式大多有谓词性
的性质,但是,实际上它也可以充当主语的功能。例如:
(24) ‚其实高兴不高兴不是一本书就能解决的!也不是几个人说不高兴就
不高兴的!‛

(《汉网》)

(25) ‚...各人对鲁迅先生谈论叶圣陶小说创作的那段话,有不敢苟同的地
方。喜欢不喜欢是个人的欣赏口味的问题,可不讨论。主要是立论的那句话。‛
(26) ‚接受不接受不是我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也不是我现在面临的最大
挑战,……。
例(24)中 AB 为形容词“高兴”,例(25),(26)中 AB 为动词“喜欢”
和“接受”,“AB 不 AB”格式就是“高兴不高兴”,“喜欢不喜欢”和“接受
不接受”。它们在例句中都是作主语成分的。例(24)中“高兴不高兴”是“不
10


是一本书就能解决的!也不是几个人说不高兴就不高兴的!” 所描写、解释的
对象。例(25)中,“喜欢不喜欢”是“是个人的欣赏口味的问题,可不讨论”
的说明对象。例(26)中,“接受不接受”就是“不是我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
也不是我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的描写、说明的对象。从意义的角度看来,“AB
不 AB”格式作主语时,信息传达的内容和目的不是提问,不是征求别人的意见,
而是提出或者论谈一个现象或者一个概念,其中“AB 不 AB”格式是某个现象、
概念的主体。这主体,在话题的范围内,它的规范性较弱。从形式上看,这些句
子的句尾用句号来结束而不是问号,句子中“AB 不 AB”格式当主语在前,接下
来谓语部分常是动词“是”或者“不是”开头。基本形式为:“AB 不 AB” +

是/不是 + „„。
充当主语的“AB 不 AB”格式中 AB 为名词并不多见,语料中只有一个例子,
是例(19)。

2.2.2.“AB 不 AB”格式做谓语
该格式做谓语时,AB 通常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例如:
(27) 冯永祥不待别人表示意见,他立刻站在当中号召:‚今天不能放过菊
霞小姐,一定要表演一个节目,大家欢迎不欢迎?欢迎的鼓掌。‛
(28) 从发展前途看,保存县有好处,而且已经是习惯了,但是他们赞成不
赞成呢?
(29) 丈夫夺冠的情景。张国政手摁着受伤的腰,兴奋地大叫:‚老婆,你
高兴不高兴?

开心啊?我爱你!你今晚别高兴得睡不着觉!‛。

(30) 这孩子可怜不可怜?
从形式上看 ,“AB 不 AB”格式做谓语时句子似乎都用问号结尾。从语义方
面来看,说话者因想从对方得到某种答案而发问。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句子都
属于疑问句之类。
另一方面,可以带宾语是大多数动词的共同语法特征。所以,“AB 不 AB”
格式做谓语,而 AB 为动词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该格式充当述语的功能。例如:
(31) “你了解不了解我的情况?”小胡大大方方地看了小伙子一眼,开门
见山地问道。
(32) 那么,在地洞里头的人知道不知道这个情况呢?当然是要知道的,因
为当孙定邦上了井之后,志如还在洞口等着哩。
如上面所分析,“AB 不 AB”格式以谓词性的性质为优势,所以,该格式做
谓语时 AB 主要为动词和形容词是理所当然的事。AB 为名词虽然不普遍,但不是
没有。例如:

11



(33) ‚...你的文明事迹,我看还是先采访采访你如何勾引我老婆吧!我不
管你老板不老板,我跟你没完!...‛

2.2.3.“AB 不 AB”格式做宾语
宾语可以说是动词的连带成分,在一般的情况下它直接跟动词结合。实际
上,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AB 不 AB”格式也可以作为宾语,在语料搜集到 60 多
条例句。如:
(34) 我现在还不知道成功不成功。
(35) 你来军校感到光荣不光荣?
上面两条例句中“AB 不 AB”格式为“成功不成功”,“光荣不光荣”。例
(34),“成功不成功”在于动词“知道”后面当宾语,表示动词“知道”涉及
的事情;例(35),“光荣不光荣”在动词“感到”后当宾语,使心理状态动词
“感到”的意义更具体、更明确。
另外, 有些动词还可以带两个宾语,在这种情况下“AB 不 AB”格式通常在
后面当直接宾语。如:
(36) 借我钱买田产的时候,你问问他们记得不记得?
(37)

...一箱大苹果,在村口就切开来,叫大家伙儿都来尝尝,然后问大

家好吃不好吃。...
从语义的角度来看,“AB 不 AB”格式当宾语成分时,句子有时候是疑问句
而“AB”和“不 AB”就是疑问点,如例(35)和(36),有时是陈述句,如例
(34)和(37)。

2.2.4. “AB 不 AB”格式做定语
一般来说, 名词性中心语前头的修饰语就是定语。语料中搜集到 42 条例句
有“AB 不 AB”格式作定语成分,如:

(38) 南亚联盟工商会主席哈希姆先生说,南亚国家与中国不是合作不合作
的问题,而是以什么形式合作的问题,可以借鉴中国与东盟.... 。
(39) 这是文明不文明的表现?
(40) 功劳就应该有相应待遇,这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主管部门对人才
重视不重视的问题。
(41) 开通哈尔滨到伊尔库茨克、汉城、阿拉斯加、香港的定期不定期航
班,逐渐使黑龙江省成为陆、海、空立体通畅的身份。

12


“AB 不 AB”格式作定语时,AB 可以是动词,如例(38)的“合作”,也可以
是形容词如例(39)的“文明”,例(40)的“重视”或者例(41)的“定
期”。偶尔还可以看到 AB 为名词(6/42 例句)。例如:
(42) 后来,王少艾从军事学院毕业,分派到安徽去工作了。于是,房子不
房子的事就更不要紧了。
作定语的“AB 不 AB”格式大多数都用助词“的”来跟中心语部分连接,后
面不带助词“的”,如例(41),是很少的。可以说, 从形式上看,助词
“的”是认出该格式作定语的标志。从意义上看,“AB 不 AB”格式作定语时定
语的限制性多于描写性。另一方面,“AB 不 AB”格式作定语时句子传达的内容
可以是提问,其中“AB” 和“不 AB”就是疑问点,如例(39);也可以是陈述
某种话题、事情,如例(40)中,主要内容是谈“主管部门对人才”的态度。

2.2.5. “AB 不 AB”格式做补语
“AB 不 AB”格式作补语成分不多,语料中只搜集到十多个例子。 通过考察
语料得知,“AB 不 AB”格式当补语时,绝大多数情况格式是当程度补语的,AB
通常由状态形容词充当,用来补充说明动作的程度。如:
(43) 他说得明白不明白?
(44) 这篇文章写得优美不优美?
上述两条例句中,“AB 不 AB”顺序为“明白不明白”和“优美不优美”。从


形式上看,句子里的动词与“AB 不 AB”格式之间都用助词“得”来连接。因
此,助词“得”可以说是确定该格式做程度补语的标志。基本形式为: 动词+ 得
+“AB 不 AB”+ ...?。此外,“AB 不 AB”格式当补语的时候,句子主要属于疑
问句类型,用来征求别人的意见,如例(43),(44)。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
句子传达内容的目的可不是提问,而只是陈述某件事情而已,如:
(45) 三者利益关系处理得成功不成功,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
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2.2.6. “AB 不 AB”格式做状语
在句子中,状语是谓语部分中的修饰成分。“AB 不 AB”格式作状语时主要
带着描写性,修饰后面的动词,表示发生动作的方式、状况或者主体的情态等。
如:
(46) 自从清代高其佩著述《指头画说》之后,有不少画家自觉不自觉地在
某幅画的局部或几幅画中运用指画技法来完成他要表达的事物、……。

13


(47) 他们不太相信世界上存在着恒长不变的逻辑和真理,因此他们往往自
觉不自觉地淡化和脱却文化的固执的压抑性权威,而使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48) 他们认真不认真学习?
通过分析之后得知,“AB 不 AB”格式作状语时,AB 由状态形容词当任比较
多,尤其形容词“自觉”被使用的频率相当高。
当做描写性状语的“AB 不 AB”格式与中心语之间通常用结构助词“地”来
连接,也有些情况我们没看到助词“地”的出现,如例(48)。从语义的角度来
看,“AB 不 AB”格式后带着“地”时,状语的修饰作用会更强一些。

2.2.7. “AB 不 AB”格式做中心语
根据黄伯荣、廖序东(2007)在《现代汉语》对中心语的分类,“AB 不

AB”格式做中心语就属于定语中心语之类。换句话说,在前与该格式配对的成分
是定语。例如:
(49) 彭德怀同志说:‚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不巩固、健全不健全,就决定于
上述四种组织的巩固不巩固、健全不健全。
(50) 生活中有‚红‛、‚白‛之分,惯用‚红‛、‚白‛二字来区分事物
的吉利不吉利。
(51) 其实他的话不无道理。不仅诗,一切艺术作品都一样,读者的喜爱不
喜爱完全决定于有味无味。
上述三条例句中“AB 不 AB”顺序为“巩固不巩固、健全不健全”,“吉利不

吉利”和“喜爱不喜爱”。 “AB 不 AB”格式做中心语时,从语表上看,句子不
是疑问句而是陈述句,用句号结尾。例句(49)中,“巩固不巩固,健全不健
全”与前面的定语“革命根据地”之间必有“的”连接。因为如果缺少了“的”
两者就不是定-中关系而是主-谓关系,到时该格式就不是中心语功能而是前者的
谓语。在这种情况下,该格式中的“AB”与“不 AB”不是疑问点而两者紧密连在
一起表示被看重、注重的某件事,某种现象。比如,在例(51)“喜爱不喜爱”
是“读者”对“一切艺术作品”的一种反应,态度。那时明显体现“AB 不 AB”
格式含有名词性,因而,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语调就在于“AB 不 AB”格式的位
置。

2.2.8. “AB 不 AB”格式的语法功能的总结
表 3 :“AB 不 AB”格式的语法功能总结表
“AB 不 AB”

主语

谓语

宾语


定语

补语

状语

中心语

数量

24

320

56

42

24

38

5

百分比(%)

4.72

62.87


11.00

8.25

4.72

7.46

0.98

14


图表显示“AB 不 AB”格式的语法功能比较丰富,不同的情境它就充当不同
的句子成分。其中,该格式当谓语的最为常见,总有 320 条例句,占总数的
62.87%。这数字符合并更加证明上面所分析及结论的内容:该格式以谓词性的性
质为优势。“AB 不 AB”格式充当其他句子成分的例子数据虽然比做谓语的少得
多:当宾语的有 56 条,占总数的 11%;当定语的有 42 条,占总数的 8.25%;做
状语的有 38 条,占总数的 7.46%;都有 24 条,占 4.72%是做主语和补语的例
句;做中心语的只有 5 条例句,占总数的 0.98%, 但是,还能够进一步体现该格
式在语法上的多功能性。

2.3.“AB 不 AB”格式与“A 不 AB”格式
本节考察“AB 不 AB”格式与“A 不 AB”格式的转换规律,即哪些 AB 可以省
略为 A 使“AB 不 AB”格式转变为“A 不 AB”格式。语料数据显示, 能够转换变
为“A 不 AB”格式的“AB 不 AB”格式中的 AB 限于动词和形容词,AB 为名词的
“AB 不 AB”格式不能转变为“A 不 AB”格式。下边是笔者以《汉语水平词汇与
汉字等级大纲》为准,以北京大学的语料库为根据进行分别讨论。

2.3.1. AB 为动词的“AB 不 AB”格式转变为“A 不 AB”格式

如 2.1.所分析,除了关系动词以外,所有双音节动词似乎都适用于“AB 不
AB”格式。笔者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甲级词为考察对象。在
106 个双音节动词中有 93 个是动作行为动词,5 个能愿动词, 5 个状态动词和 3
个关系动词。其中,三个关系动词不适用于该格式,因此它们不是下文研究的对
象。
A.“AB”为动作行为动词,如:影响(影不影响)、知道(知不知道)、
同意(同不同意)等。例如:
(52) ‚你的婆婆已经向我们揭发了你的罪行,现在我亲自问你一句,你承
不承认?‛
(53) ‚我们是大家的代表,接不接受我们的条件,你要作明确的答复。‛
B.“AB”为状态动词,如:喜欢(喜不喜欢)、希望(希不希望)、讨厌
(讨不讨厌)„„。例如:
(54) ‚少爷!她帮我剥着糖炒栗子,问我道:‚你到底喜不喜欢我呢?‛
(55) 她望著张立嵩说:‚张公子,你说实话,你希不希望灵武叫你一声大
姐夫呢?‛
C.“AB”为能愿动词,如:可以(可不可以)、愿意(愿不愿意)、应该
(应不应该)„„。例如

15


(56) 餐厅老板这时开口道:‚嗨!你可不可以把这幅作品给我?我打算把
你所积欠的饭钱一笔勾销,就当做是买你这幅画的费用,你看这样好不好啊?‛
(57) 我们问朱幼农:‚如果人有来生,你愿不愿意再当一回企业家?再走
一回你今生走过的路?‛
虽然 AB 为双音节动作行为动词、状态动词或者能愿动词,该格式都可以转
换变为“A 不 AB”格式,可是考察之后我们得知,他们的转换之前和转换之后的
使用频率显示差异。下面是一些甲级典型动词适用于“AB 不 AB”格式和“A 不
AB”格式的例句统计表
表 4:北大语料库甲级双音节动词例句统计表

甲级双音节动词

AB 不 AB

A 不 AB

参加

11

2

知道

224

200

认识

41

40

同意

69

16


学习

2

0

影响

5

1

状态

喜欢

102

57

动词

希望

3

3

可能


13

27

可以

93

459

能够

4

82

应该

39

68

愿意

116

236

动作
行为

动词

能愿
动词

综上,我们得到了以下两点认识:
其一,实用性:“A 不 AB”格式是“AB 不 AB”格式转换而来的。在实际使
用中“A 不 AB”格式也有一定的广泛性,尤其是 AB 由能愿动词充当。从上面的
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 AB 为能愿动词时,“A 不 AB”格式的使用频率都比“AB 不
AB”格式还高。具体体现于 AB 为能愿动词“可以”,在北京大学语料库中,
“AB 不 AB”格式只搜集到 93 条例句但“A 不 AB”格式就有 459 条。AB 为能愿
动词“愿意” ,“AB 不 AB”格式有 116 条,“A 不 AB”格式有 236 条,差距都
特别大。AB 为动作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时,虽然两个格式的例句量的差距不是
16


很大,甚至,“A 不 AB”格式的例句有时还少一些(如 AB 为动词“同意”,
“AB 不 AB”格式有 69 条,“A 不 AB”格式只有 16 条)但还说明在语言表达过
程中“A 不 AB”格式的出现很普遍的。
其二,规范性:笔者从北京大学语料库中所选的语料都比较正式的语言。从
上面的数据看,“A 不 AB”格式的规范性稍微弱一些。既然 AB 为能愿动词时,
“A 不 AB”格式的使用频率相当高,还高于“AB 不 AB”格式,但是能愿动词的
数量只占动词的小部分(有 5 个,占甲级双音节动词的 4.7%),动作行为动词占
优势(93 个,占甲级双音节动词的 87.7%)。AB 由动作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充当
时,“A 不 AB”格式的例句似乎都比“AB 不 AB”格式的例句少,甚至 AB 为动词
“学习”时,在语料库没有“A 不 AB”格式的例句。这不意味着 AB 为动词“学
习”时,“AB 不 AB”格式就不能省略为“A 不 AB”格式而只是体现“A 不 AB”
格式偏于口语色彩。实际上,在生活当中,“学不学习”被使用不少。例如:
(58) ‚用不用我,是别人的事,学不学习是我自己的事。‛
(《新闻-腾讯网》)


2.3.2. AB 为形容词的“AB 不 AB”格式转变为“A 不 AB”格式
(59) ‚望少辉 :中国的老百姓高不高兴才重要‛
(2009/04/17 汉网来源)
(60) 小姑娘狠狠瞪了他一眼,道:‚她是个怎么样的人?漂不漂亮?‛
(61) ‚.....当被问及男友是否浪漫,今年有没有结婚计划等私人问题时,
高圆圆都大方回应:‚他浪不浪漫、或者用什么方式求婚都不重要。‛‛
(娱乐新闻)
下面是甲级典型双音节形容词适用于“AB 不 AB”格式和“A 不 AB”格式的
例句统计表:
表 5:北大语料库甲级双音节形容词例句统计表
甲级形容词

AB 不 AB

A 不 AB

漂亮

20

9

高兴

129

10




干净

10

5



清楚

6

1

容易

6

6





17


这份表的数据说明双音节性质形容词可以使“AB 不 AB”格式变换为“A 不
AB”格式。不过与上述动词一样,“A 不 AB”格式的例句没有“AB 不 AB”格式

的例句多。比如:AB 为形容词“漂亮”,在语料库搜集到 20 条“AB 不 AB”格
式的例子,而“A 不 AB”格式只有 9 条。AB 为“高兴”,“AB 不 AB”格式有
129 条例句而“A 不 AB”格式只有 10 条。但是,这份数据还进一步体现“AB 不
AB”格式的实用性和规范性。另外,通过上面两份统计表我们还可以看出该格式
的灵活性。浦喜明在《别有特点的“正反问句”》(陕西师大学报 1985.4)也指
出:“正反问的最大特点还表现在句式变化灵活,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小结 :
在使用语言表达过程中,我们有时看到“AB 不 AB”格式,有时也看到“A 不
AB”格式。虽然表达形式不同,适应不同的语境以及具有不同的表达效果,但
是,如果忽视了语境,只要 AB 为动词或者形容词而它适用于“AB 不 AB”格式,
我们就可以看到该格式的省略形式“A 不 AB”格式。
“A 不 AB”格式可以说是 “AB 不 AB”格式省略而成。在了解过程中,笔者
发现从 80 年代之后“A 不 AB”格式被使用更多。按张建强(2008)的说法,
“它是汉语构词方式多样化和词语灵活使用的结果”。在语言表达过程中用最简
洁的形式表达完整的内容是参与对话者的目标,而“AB 不 AB”格式变换成“A 不
AB”格式后不影响语意表达,因此,它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是理所当然的。
另外,“AB 不 AB”格式中 AB 为能愿动词时,省略形式“A 不 AB”格式被使
用偏多,其原因在于能愿动词本身的语法功能。它是“有辅助性的动词,用在动
词、形容词前边表示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意愿” ④。因此,对于疑
问句的各种形式,能愿动词都被优先选择使用。

本章总结
综上所述,“AB 不 AB”格式中的 AB,既可以是谓词性动词,形容词,也可
以是体词性名词。但不是所有上列的动词、形容词和名词都适用于这个格式,它
们是有一定的限制的。
从语境的角度考察,“AB 不 AB”格式在外部联系上的表现十分灵活。它具
有造句的能力,可以充当各种句子成分,其中谓语是最为常见的。充当句子成分
时,该格式体现出多功能性。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P10 引出
18


“AB 不 AB”格式是属于规范类的,同时也是一种比较松散的格式。虽然用
完整格式加强了语气,内容得到了强调,有独特的表达功能,但是,“简洁明
快”是所有参与对话者的需求,因此,实际上,该格式还可以简省为 “A 不
AB”。

第三章

由“AB 不 AB”格式参与构成复句的语义关系

由“AB 不 AB”格式单独组成和由该格式为主体构成的句子标记为 SAB。在运
用语言表达当中,SAB 有时做小句,参与构成复句的。那时候该格式常跟先行句、
后续句、上下文语境都有语义联系。有学者曾经发表:“只有把格式放在具体的
上、下文即语境中才能找到正确的解释”。下面,本文从外部联系的角度来谈 SAB
做小句,参与构成复句的外部语义联系。
所搜集的语料中有 85 条 SAB 作为分句,常与上下文发生并列、补充说明、因
果、条件、转折等关系。SAB 在篇章中的外部联系形式上通常有三种情况:
1. S1 ,SAB
2. SAB,S2
3. S1 ,SAB, S2

3.1. SAB 在后分句与前分句构成复句( S1 ,SAB)
SAB 在后分句与前分句构成复句是一种最常见的形式。语料中有 39 条例句。
在这种情况下,从语义的角度看,SAB 与前分句有一定的相关联系,形成各种顺序
逻辑关系,如并列、补充说明、因果、评价等。


3.1.1.并列关系
在意义上“AB 不 AB”格式与上文有平列并举的关系。例如:
(62) 所以,党和国家的各种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须用是否有
利于实现这三条来体验。
例(62)里“AB 不 AB”为“完善不完善”,与上文“好不好”是并列关
系。在一些情况下,不仅从意义的角度而从形式的角度上看,通过并列词语标志
就可以认出他们之间是并列关系,例如:
(63)

所以当然,吸收外国的文明成果,并不是一切照搬,而是有一个合适

19


不合适中国国情的问题,这里也有一个从实际出发的问题,切忌盲目性。

3.1.2. 补说关系
(64) 对此,我们先不要去争论谁对谁错,不要轻易下结论,可行不可行,
在可能的范围内通过试点,最后让事实说话。
例(64)该格式为“可行不可行”,它对上文加以说明。假设我们把“可行
不可行”省去,句子的意思也没有什么大变化,但是,它的出现使“下结论”的
意思更加明确:下什么样的结论,因此,“AB 不 AB”格式跟上文是补充说明关
系。

3.1.3. 因果关系
(65) 在 2010 年奥运会开幕式期间宣布体育场上有炸弹,开幕式还举行不举
行?
例(65)中,“AB 不 AB”为“举行不举行”,SAB 为“开幕式还举行不举
行?”。上文提出原因,SAB 表示由此原因引起的结果,他们之间是因果关系。我
们可以把因果词语标志,如:“因为...所以...”,“...因此...”,“由于...

因而...”加上去而依然保持整句的意思完全不变,如:
(66) 因为儿童作家写出来的东西都是给儿童看,所以孩子喜欢不喜欢这很
重要。

3.1.4. 连贯关系
SAB 与先分句之间有先后相继关系。例如:
(67) 母亲的手嘘寒问暖,揭开锅盖看了看,询问粮食够不够吃,又摸摸炕
暖和不暖和,再三叮嘱乡村干部一定要照顾好贫困户的生活。
从语义的角度看,例(62)里的内容是按时间先后叙述的。我们可以加上连
贯词语标志而使意义内容不变:“母亲的手嘘寒问暖,先揭开锅盖看了看,接着
询问粮食够不够吃,然后又摸摸炕暖和不暖和,再三叮嘱乡村干部一定要照顾好
贫困户的生活。”

3.1.5. 转折关系
(68) 其实,婚姻就像鞋子穿在脚上,漂不漂亮人家一看就看出来了,但舒
服不舒服,
就只能是甘苦自知了。不过,鞋子穿久了,不合脚的也慢慢合脚了。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