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88 trang)

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các thủ pháp tu từ trong ba tác phẩm (AQ chính truyện, cố hương, ngày mai) của lỗ tấn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1.99 MB, 88 trang )

太原大学
外国语学院

ĐINH PHÚC TÙNG

鲁迅《阿 Q 正传》、《故乡》、《明天》中的修辞手法对
比研究

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CÁC THỦ PHÁP TU TỪ TRONG BA TÁC PHẨM
( AQ CHÍNH TRUYỆN, CỐ HƯƠNG, NGÀY MAI ) CỦA LỖ TẤN

硕士学位论文

专业

:汉语语言

专业号码

: 8820204

2019 于太原


太原大学
外国语学院

ĐINH PHÚC TÙNG

鲁迅《阿 Q 正传》、《故乡》、《明天》中的修辞手法对
比研究



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CÁC THỦ PHÁP TU TỪ TRONG BA TÁC PHẨM
( AQ CHÍNH TRUYỆN, CỐ HƯƠNG, NGÀY MAI ) CỦA LỖ TẤN

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专业 :汉语语言
专业号码 : 8820204
导师

:苏武成博士

(TS. TÔ VŨ THÀNH)

2019 年 6 月于太原


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此份题为《从语言对比角度研究分析鲁迅作品《阿 Q 正
传》、《故乡》、《明天》中的修辞手法》硕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
下,独立撰写完成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
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阐述。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特此声明 。
丁福松
2019 年 5 月

导师签名


论文作者签名

TS. Tô Vũ Thành

Đinh Phúc Tùng

I


致谢辞
我很荣幸能够在太原大学下属外语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汉语专业硕士学位研
究生。在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我从求知态度、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乃至基础
知识上实在是获益匪浅。
值此本论文完成之际,首先,我要向我的导师苏武成博士深表谢意。在苏
博士的热情指导下,我逐步迈进汉语言文化殿堂,认真查阅相关文献,进行语
料收集、统计处理和分析。每一环都离不开苏博士的精心指点与帮助,使我的
论文最终得以完成。
其次,我谨向太原大学下属外语大学研究生院以及本校外语系帮助过我的
诸位领导、诸位老师和职工表示由衷的谢意。有了各位的尽情帮助,我的学习
和科研过程有了很大的便利。这也是我完成在校学习与研究任务的重要因素。
请允许我再一次向诸位致以由衷的谢意和美好的祝福。

2019 年 5 月
丁福松

II


摘要
鲁迅(1881-1936)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

革命家。他的文学作品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中有的被选作越南中学文
学课程外国文学中的作家及作品选讲。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是鲁迅文学创作上
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本论文题为“从语言对比角度研究分析鲁迅作品《阿 Q
正传》、《故乡》、《明天》中的修辞手法”主要采取考察统计法、分析法和
对比法等侧重于这三个作品的修辞手法进行考察与分析,阐明其特点。论文共
分三章,第一章,题为“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依据”。在这一章主要对鲁迅的
身世与创作事业及其《阿 Q 正传》、《故乡》、《明天》等作品做出简要的介
绍,同时对相关研究及相关理论进行总结、概括化,作为此项研究的理论依
据。第二章主要针对这三个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特点进行考察统计、分析和对
比,同时初步联系到越南同一时代的南高作品修辞手法的运用。结果发现,鲁
迅这三个作品中出现的各种修辞手法较为丰富,包括标点符号、词语、句式等
方面的修辞。其中,引号、省略号、破折号的运用较多,效果很明显。此外,
比喻、反说、排比、引用文言和典故、重复、夸张、对比、顶真等 12 种修辞手
法也很受重视。这一切都有助于作品思想内容的体现。然而每一个具体的作品
中的运用情况,出现频率也是大小不同。其中,《阿 Q 正传》所运用的修辞手
法最多,也最为全面。鲁迅作品中所采取的修辞手法还含有幽默性,起到讽刺
的作用,有助于传递作品的思想内容,成为作品的艺术手法之一。在一定的程
度上,我们也联系到越南南高作品的修辞运用情况,发现两者是大同小异的。
第三章在总结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相关理论基础上,探讨越南汉语教
学应该如何运用鲁迅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汉语修辞教学和中国现代文学
教学。文中已经提出了一些关于教学方法、学习策略和教材编写三方面学的意
见和建议。
关键词:鲁迅,《阿 Q 正传》,《故乡》,《明天》,修辞运用,语言对比

III


目录
绪论 ............................................................................................................................................ 1
1. 选题理由............................................................................................................................. 1

2. 研究目的............................................................................................................................. 2
3 . 研究任务............................................................................................................................ 3
4. 研究方法............................................................................................................................. 3
5. 研究对象及范围:............................................................................................................. 3
6. 论文结构: ........................................................................................................................... 4
第一章

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依据 .................................................................................. 5

1.1 相关研究综述 .................................................................................................................. 5
1.1.1 中国学者对修辞以及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的研究综述 ........................................ 5
1.1.2 越南学者的相关研究综述 ........................................................................................ 7
1.2. 相关理论简介 ................................................................................................................. 9
1.2.1 修辞概说 .................................................................................................................... 9
1.2.2 鲁迅身世与创作事业简介 ...................................................................................... 17
1.2.2.2 鲁迅身世及其创作简介 ....................................................................................... 19
1.2.3 对比语言学理论简介 ............................................................................................ 20
小结 .......... ........................................................................................................................................... 22
第二章 鲁迅《阿 Q 正传》、《故乡》、《明天》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 23
2.1 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简介 ............................................................................... 23
2.2. 对鲁迅《阿 Q 正传》、《故乡》、《明天》中的修辞手法考察 ......................................... 24
2.2.1 考察说明 .................................................................................................................. 24
2.2.2 考察结果及分析 ...................................................................................................... 24

IV


2.3.鲁迅三部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运用特点分析 ................................................................ 33
2.3.1《阿Q正传》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 33
2.3.2《故乡》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 44

2.3.3 《明天》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 50
2.4.鲁迅三部作品中修辞手法运用特点上的异同 ............................................................ 57
2.4.1 相同之处 .................................................................................................................. 57
2.4.2 不同之处 .................................................................................................................. 59
小结 ......... ................................................................................................................................ 60
第三章 研究结果在越南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 62
3.1. 第二语言教学相关理论简介 ....................................................................................... 62
3.1.1 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简介 ...................................................................... 62
3.1.2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 62
3.1.3 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及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 63
3.2. 鲁迅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在越南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 65
3.2.1 研究结果对越南汉语教材设计及利用教材进行教学的启发 .............................. 65
3.2.2 研究结果对越南汉语教学的启发 .......................................................................... 66
小结 ......... ................................................................................................................................ 72
结语 ......... ................................................................................................................................ 73
参考文献 . ................................................................................................................................ 75
一、中文参考文献 .............................................................................................................. 75
二、 越南语参考文献 ......................................................................................................... 77
附录 ......... ................................................................................................................................ 78
一、《阿 Q 正传》中的修辞手法统计表 ............................................................................... 78
二、《故乡》中的修辞手法统计表 ........................................................................................ 79
V


三、《明天》中的修辞手法统计表 ....................................................................................... 80

VI


绪论

1. 选题理由
鲁迅(1881-1936)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
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 1918 年发表《狂人日记》时
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
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
者,他以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著称于世并走向了世界文学舞台。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
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
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
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
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鲁迅作品收入语文课本最多时曾达 31 篇。涉及面
广而影响遍及海外的文学巨匠鲁迅的主要成就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
思想和社会评论、古代典籍校勘与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
学与学术翻译作品等。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一
定的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短篇作品
《狂人日记》更多,它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首发于《新青年》月
刊。文中讽刺了中国封建礼教和中国人的陋俗,最终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
《呐喊》中。中篇作品《阿 Q 正传》更多,它描写了辛亥革命并未给农村带来
真正的改革,并透过农村中贫穷雇农阿 Q 的艺术形象,影射人性的劣根性,如
卑怯、精神胜利法、善于投机等。
中越两国山水相连,土壤相接。陆地边界长达 1650 公里,多条天然通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两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对方国家的语言文学产生了兴趣。
中越文化相近,历史相同,包括风俗习俗、文化、文学。越南各级学校文学教
材中选用鲁迅的作品,所以鲁迅的作品对越南学生有广泛的影响。鲁迅在中国
近代文学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的《阿 Q 正传》、《故乡》、

1



《明天》,他在本文中针砭时弊,文风独特,极具代表性。鲁迅小说《阿 Q 正
传》、《故乡》、《明天》的译本与鲁迅原文的修辞进行对比,研究中越语言
的修辞差异。《故乡》中作者用 比喻修辞手法, 例如:“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
时记的故乡, 我记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美得多。”作者用比喻来对比我
的故乡过去与现在不一样,有变得多,我记得它很美。
修辞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孔子曰:“非文辞不为
功,慎辞哉!”,强调修辞的重用性。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
不知,言不可不慎也。”“知” 即“智”,这是从君子道德修养方面语言交际
时必须注意修辞。周易曰:“君子以慎言语”,刘勰也论证过交际时修辞的重
要作用。他认为,经过修辞的“出言之善”,“则千里应之”,没有经过修辞
的“出言之恶”。刘勰总结了历史上一些没有经过修辞的言语而遭性命之祸教
训时说:“语言者,性命之所属,而形骸之所系也。言乎祸入,语失身亡”。
鲁迅作品中从语言运用上看,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修辞的运用。各种修辞
手法的巧妙运用使鲁迅作品中的语言鲜美,人物塑造的形象性更强,留在读者
的印象更深。研究界可以从多角度对鲁迅的作品进行研究。然而,从语言学中
的修辞运用角度对鲁迅的作品进行研究也是非常有趣味的视角。本人作为汉语
专业硕士研究生,早就对鲁迅的作品尤其是作品中的语言运用特点特别感兴
趣。本人认为,深入探讨鲁迅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实在是一举两得,一方面
可以深刻地了解到鲁迅在文学创作上语言运用的才华,从而进一步体会到修辞
手法的性质及作用,另一方面还能进一步了解到他作品的深刻社会意义及艺术
形象。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本人拟定选择《从语言对比角度研究分析鲁迅作品
《阿 Q 正传》、《故乡》、《明天》中的修辞手法》作为自己的汉语专业硕士
学位论文课题。

2. 研究目的
鲁迅文学对越南文学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中越文化、历史、风俗、习俗
有着较多的相同点。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阐明鲁迅作品中常用的修辞特
点、类型及意义,从而进一步肯定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是鲁迅在文学创作中获


2


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在此基础上将研究结果运用于越南汉语教学尤其是修辞教
学和鲁迅文学作品欣赏课程教学过程中,为越南汉语教学提供一份参考资料。

3 . 研究任务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论文要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1)对鲁迅的创作事业和代表作做出简明扼要的介绍;同时也对修辞手法的相
关理论做出总结,作为论文的理论依据;
(2)对鲁迅的《阿 Q 正传》、《故乡》、《明天》三部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进行
考察统计并进行分析,阐明其特点;从而指出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对鲁迅作品
的思想内容传递所起的作用。
(3)将研究结果运用于越南汉语教学,特别是修辞教学和鲁迅作品欣赏的过程
中,为改善越南汉语教学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4. 研究方法
为了达到论文研究目的并完成研究任务,本论文需要采用一下的几个研究
方法。
(1)概括、综合法用以对鲁迅及其《阿 Q 正传》、《故乡》、《明天》等作
品做出简明扼要的介绍;
(2)考察统计法,用以对所选的三部作品中所出现的修辞手法进行考察及统
计,为下文的分析提供可靠的语料及数据;
(3)分析法用以对鲁迅的《阿 Q 正传》、《故乡》、《明天》三部作品的修
辞手法进行分析,阐明其特点及价值。
(3)对比法: 对比鲁迅作品《阿 Q 正传》、《故乡》、《明天》原著与译
本,指出中越文修辞的异同。

5. 研究对象及范围:

鲁迅的文学作品特别多,在本论文中,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们拟定选择个
案研究,针对他的《阿 Q 正传》、《故乡》、《明天》三部作品作为资料考察
的来源,确定这三部作品中所出现的各种修辞手法为研究对象,经分析阐明其
特点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对传达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所起的作用。

3


6. 论文结构:
本论文除前言、结语、附录及参考文献以外,分成三章:
第一章,题为“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依据”。在这一章,本人对鲁迅的身
世与创作事业及其《阿 Q 正传》、《故乡》、《明天》等作品进行简介,同时
对前人的相关研究做出总结并对修辞手法的相关理论进行概括,作为此项研究
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题为“鲁迅《阿 Q 正传》、《故乡》、《明天》作品中的修辞手
法特点分析”。在这一章,本人对相关的语料考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阐明其
特点。由于论文标题已经指定从语言对比角度来看待问题,所以在进行分析的
过程中,笔者也注意联系到越南语相对应的修辞手法运用,指出其间的异同。
第三章,题为“研究结果在越南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在这一章,本人先
总结一下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相关理论,之后探讨越南汉语教学应该
如何将鲁迅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并提出一些教学意见和建
议。其中特别强调研究结果对汉语实践课和文学课的应用。

4


第一章

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依据


1.1 相关研究综述
1.1.1 中国学者对修辞以及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的研究综述
修辞包括文学作品中尤其是鲁迅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运用一直以来深受
语言及文学语言研究界的高度重视。在中国,相关的研究成果特别丰硕。现代
汉语中到底有多少种修辞格?历来就有不同的说法,而且至今尚未定论。汉语
中修辞格是极为丰富的,陈望道在 1932 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归纳的基本辞
格就多达 38 种,而且每一种之下还有若干小类,更多达 70 余种。张弓先生
1963 年出版的《现代汉语修辞学》这本书中将修辞格为 3 类 24 式。黄民裕 1984
年出版的《辞格汇编》一书把修辞格分为 78 种。唐松波 1989 年出版的《汉语
修辞格大辞典》总计有 156 个辞格。最近,李宏伟、武晓平(2003)著、吉林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语语法修辞》一书中共分语法和修辞两章深入探索修辞
尤其是语法方面的修辞性质、种类及作用。可以说,中国学者对修辞的研究硕
果累累。这些专著对我们这一项研究具有极大的启发。我们将根据这些专著所
提的有关修辞观点作为修辞的理论依据。
基于本论文的标题,在此,我们主要针对中国学者有关鲁迅文学作品中的
修辞手法运用研究进行综述。
张爱军(2002 年 3 月)在第 16 卷第一期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上发
表了题为“修辞手法与多重主题——鲁迅小说《祝福》的修辞学解读”。文
中,作者写道:“从此,我们体会到作者叙述手段的高明:这种把第一人称叙
述者置于故事之中,又把她置于读者反复考察的地位的叙述方法使故事中人
物、事件、叙述者、叙述行为产生了复杂的关联。””这里所提到的“从此”
指的是作品中所采取的修辞手法。由此可见,鲁迅《祝福》中修辞手法运用所
起的何等重要的作用。修辞就是作者在作品中传达思想内容以及人物塑造都扮
演关键的角色。
陆文蔚在题为“中学语文中鲁迅作品的修辞研究”强调,鲁迅先生是中国
“五四”以来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中国近代的语言巨匠、修辞
大师。他的语言艺术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无论在锤炼词
5



语、运用修辞方法和布局谋篇方面,都显示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独到的高超的造
诣。
李清月(2014 第 10 期)在《语文学刊(教育版)》发表的题为“浅析鲁
迅作品中的词语修辞手法”)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形象
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出作家的文学和语言素养。鲁迅就是一位修辞艺术运用
的大家,他的作品将各种修辞手法熔于一炉。本文将重点从词语选用和词语的配
合两个方面阐述鲁迅作品的语言,解析文学大家作品中精准的词语修辞手段,从
而感受其精妙之处以及实际而生动的艺术境界
张雨(2005)在《西北师范法学学报》上发表了题为“从小说修辞角度谈
鲁迅对当代小说的警示意义”。文中,作者将理论与实践依据相结合探讨鲁迅
作品中的修辞运用及其作用和影响。文中作者强调,鲁迅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就
受到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新时期,鲁迅研究更是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这篇论
文在构思上,从鲁迅对当代小说的警示意义入手,重读鲁迅,反观当代一些作家的
创作;理论上,从小说修辞学角度,具体研究了鲁迅怎样通过文学的方式传达了自
己的思想与情感,从而完成了与读者的交流;在对待具体作品时,主要通过细读的
方式,力求在具体的文学情境中品味作品精微复杂的艺术魅力。 绪论部分结合
当代小说创作,说明在当前文学形势下,提出小说修辞的必要性,并对小说修辞作
了理论的阐释,认为从小说修辞角度而言,鲁迅小说依然具有借鉴意义;侧重文本
研究也无法回避作者与现实的关系,
杨惠(2009)在《汉语言文学研究》发表了题为“浅析鲁迅作品修辞润饰
功能”。文中,作者经过分析指出修辞手法使鲁迅在塑造人物、叙述事件的过
程中更有吸引力,是人物和事件的发生、发展栩栩如生地在纸上跳跃起来,生
动感人。修辞已经起到了润饰作品的作用。
魏宏莹(2016)在《读书文摘》上发表了题为“修辞手法在小说中的使用
技巧初探——以鲁迅小说集《彷徨》为例”。作者采取场合研究较为宏观地从
《彷徨》小说集收集大量的语料,在相关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进行考察分析,较
为全面地阐明以鲁迅为代表的小说中的修辞运用的技巧及其作用。
宴杰雄、周刍(2013)在《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了
题为“论鲁迅小说的叙述者特色——以《呐喊》、《彷徨》为例”。作者在此
6



项研究中将鲁迅的两大小说集作为考察的资料,深入探析鲁迅作品中的叙述手
法的优越性,作者强调,这种叙述艺术无疑是一种修辞手法,起到莫大的作
用,使鲁迅小说的现实性更为突出,留在读者心中深刻的印象。
张娜(2015)曾经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过的相关文章基础上,继续
深入钻研并申请了河南师范大学题为“小说中动词的修辞阐释”的硕士论文答
辩并授予学位。文中,我们不难看到,作者通过鲁迅小说中动词的修辞阐释阐
明鲁迅小说创作动词修辞具有很强的表达效果,突出其语义特征和语用价值。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小说家,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国内外研究
他的著作和论文层出不穷,各有各的研究视角,但是从动词修辞角度去探索也
是别具一格的选择。
孟昭水(2006)在《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上发表了题为“从《药》
看鲁迅小说的修辞艺术”。付成辉(2011)在《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上
发表了题为“谈谈鲁迅小说的夸张”。文中作者控制了较小而具体的研究范
围,针对夸张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并阐明这种修辞手法在鲁迅小说中所起的作
用。
许祖华、潘蕾(2014)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报)》上发表了题为
“鲁迅小说风俗化人名的修辞意义”。文中,作者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研究角
度,探讨鲁迅作品中人物起名的特色并肯定这就是一种修辞的手法,也是人物
起名的艺术,从而分析这些人物名字对思想内容传递的重大意义。
总之,在中国,学者们对鲁迅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运用研究成果较为丰硕,
其视角也是丰富多样,研究范围大小不同。有的是宏观的,也有的是微观的。
这些研究对我们的论文有很大的启发。

1.1.2 越南学者的相关研究综述
在越南,近年来关于修辞尤其是隐喻这一突出的修辞手法很受研究界的重
视。然而,对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鲁迅文学作品的修辞研究可以说从数量到
质量都很薄弱。据 我们的了解,值得 一提的是阮氏缘(Nguyễn Thị Duyên:
2000)答辩成功的题为《在符号学视角下初中课程中一些文学作品的隐喻修辞

研究》(Ẩn dụ tu từ trong một số tác phẩm văn học được giảng dạy ở bậc Phổ
7


thông Cơ sở dưới ánh sáng của ký hiệu học)河内国家大学下属社会与人文科学
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文中,作者在总结相关的理论依据基础上,选择越南歌谣
和阮攸的《金云翘传》(Truyện Kiều)深入探讨其中的隐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及
其意义,从而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
其次要提到范有姜(Phạm Hữu Khương: 2018)答辩成功的题为《鲁迅、
巴金、老舍文学作品中人物命名特点研究——与南高、阮公欢、吴必素文学作
品中人物命名对比》博士学位论文。文中作者用一定的分量涉及到鲁迅作品中
人物命名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值得参考的是该论文中从第 93 页到 98 页专供探
究鲁迅《阿 Q 正传》和《祝福》中人物命名的修辞手法运用,从而指出,人物
命名所采用的借代、夸张、文学与文化典故、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法能够增强人
物形象塑造的艺术,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吸引力,同时也意味着作者将自己的
用意寄托在人物名称中,为突出作品思想内容做出贡献。
除了这两份博士学位论文以外,与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研究还有一些发
表在专业杂志报刊上的论文,但主要都是针对中国鲁迅、巴金、老舍、莫言等
作家的作品以及越南的南高、阮公欢、吴必素作家的作品中人物命名的特点,
其中,命名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每一篇文章的亮点,从而指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
作品中的人物命名成为一门艺术,有助于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这些论文及文
章对我们这一硕士论文的撰写与研究有着很大的启发。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相
关的修辞以及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研究的思路。换言之,我们在写《从语言对
比角度研究分析鲁迅作品《阿 Q 正传》《故乡》《明天》中的修辞手法》硕士
论文可以借鉴前人的相关研究,继承和发挥,希望能够为越南汉语教学工作提
供一份参考资料。

8



1.2 相关理论简介
1.2.1 修辞概说
1.2.1.1 修辞的定义
“修辞”这一个词在中国最早出现于《易经》:“修辞立其诚”。“修”
是修饰意思,“辞”的本意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这一
词已含有对词语进行修饰的意思。
修辞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时不得不考虑的。孔子说过:非文辞不为功,慎
辞哉!这是提醒人们在外交时注意修辞。子贡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
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关于修辞,张斌在《现代汉语》中是这样定义的:“语言不仅是人类最基
本的符号系统,更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样的交际目的,运用不同的语
言形式可能获得比较相近的交际效果,也可能获得非常不同的交际效果。交际
主体根据自己的角色定位、交际意图、交际环境与对象的不同,尽可能地运用
合适的语言形式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这就是修辞。”修辞不仅表现在词句
的层面,作品的层面,而是贯穿于谚语交际的全部过程。在某种意义上,甚至
可以说渗透到人类整个知识体系的层面。现代修辞学就是努力探寻修辞行为的
种种规律,努力提高修辞行为的有效性的一门学科。可见作为语言学得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对修辞的研究也更加广泛和深入。
至于什么是修辞,各为研究家的认识不尽一致。到现在修辞学界还没有给
修辞下一个正是的定义。大家对修辞的理解,又宽又窄,要问什么是修辞,真
是言人人殊。王易认为:修辞学者,乃研究辞之所以成美之学也;陈望道则
说: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张弓在《现代汉语
修辞学》写道:修辞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意旨,交流思想而适应现实语境,利用
民族语言各因素以美化语言。吕叔湘的观点是:修辞学,照我的看法,应该是
“在各科可供选择的语言手段之间——各个词语之间,各种句式之间,各种篇
章结构之间,各种风格之间进行选择,选择那最适合需要的,用以达到当前的
特定的目的。”张志公在《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认为: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
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

9



从以上各家对修辞的理解来看,可以总结并作下一个定义:修辞,狭义上
就指文字修辞;广义上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同时也包含
语言文字修辞。“修辞”从概念讲就有以下三重含义。其一是指运用语言的方
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其二是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其三是
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这三种含义既不完全相同,但又有密切的联系。即修辞
规律存在于修辞活动中,修辞规律和修辞活动都同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一直
以来深受国内外研究界的高度重视。
1.2.1.2 修辞的类型
修辞是艺术创作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语言运用方法,常见的修辞手法
相当多。李宏伟、武晓平在《汉语语法修辞》一书中已经总结出修辞的运用有
比喻、夸张、比拟、借代、对偶、排比、双关、通感、顶真、回环、仿词、反
语等共十九个类型 1。然而,经考察统计,我们发现中越当代流行歌曲歌词中所
运用的修辞手法一般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称、借代、重叠、叠字、
通感等。因此,下面我们简明扼要介绍这些歌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特点以便作
为考察分析的理论依据。
(1)比喻
“比”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比跟赋和兴成
为《诗经》的三种艺术手法的表现。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指人们在说话、写文
章的时候,为了说明一个比较抽象的道理或叙述一件比较不常见的事物,甚至
是抒发一种强烈的感情,常常将其说得具体、形象、生动、深刻而采用一种打
比方的语言手段。这种比方在修辞学上逐渐成为“比喻”并不断地运用开来。
换言之,人们在语言交际中,使用很简单的话将比较难以表达的事理,准
确地、生动地、形象地表达出来就是比喻。比喻的修辞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
面来说明。其一是说明事理。运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事物表达得具体,深奥
的道理表达得浅显,概念的东西表达得形象。因此,恰当地运用比喻能给人以
亲切、真实、生动的联想,使人深刻地认识事理。其二是刻画形象。不论写人
还是描景、状物,使用一个好的比喻,就可以使描述的事物和境界豁然开朗,
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文艺作品,一个精当的比喻,往往能使描写的

1李宏伟、武晓平(2003)汉语语法修辞,吉林人民出版社

10


对象跃然纸上,水存千古,对塑造人物形象有特殊功效。其三是抒发感情。大
量运用比喻,以形象的语言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打动读者心弦,鼓舞人们前
进。比如:生活是一杯酒包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其中,生活被喻为一杯酒。
酒是具体的,而生活是抽象的,但两者也有一些相同之处,使人通过联想可以
将酒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创造出这种生动有趣的比喻。
借喻也是比喻的一种,借喻又称“借比”,是本体、喻体词都不出现,而
将喻体直接当作本体来说的一种比喻。表面上只有喻体,不提本体,实际上是
强调本体,以喻体代替本体,是一种相互替代的关系。为此,借喻是比明喻、
暗喻更进一层的比喻。借喻中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的事物的关系,在提法上更
为密切。连“是”、“成”、“做”、“当”一类比喻词都不用,直接将比喻
的事物当作被比喻的事物来表达,省去被比喻的事物。这种修辞就有“意在言
外”、“话中有话”、含蓄隐秀、耐人寻味的作用。
(2)借代
我们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为了表达上的需要,不将要说的人和事物直
接说出来,而是借用与之相关的人和事物代替所要说明的。这种修辞叫做“借
代”。借代实际上是改换一下名称或变换的一种说法。
本体与借体之间的密切关系——具体和抽象、原因和结果、个别和一般以及
主体和主体的属性、特性等关系是构成借代的基础要素。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
把话说得富于变化一些,具体形象一些,简洁精炼一些,容易启发人们的想
象,引动感性。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写“孤帆远影碧空
尽”。其中,作者用船的一部分“帆”来代替整体事物“船”,加上“孤”一
字,增强了送别场面的孤单凄凉感。这就是各种借代手法中以部分来表示整体
的典型例子。在鲁迅的《孔乙己》作品中,作者用“短衣帮”这一群打工人穿
着的特点来指代在路镇酒店做工而站着喝酒的普通劳动人,而“穿长衫的”又
用来指代那些来路镇酒店坐着喝酒的有钱人。

(3)比拟
为了将事理陈述得通俗明白,将景物描写得生动活泼,将情感抒发得深刻
有力,有时人们采用将物拟成人,将人拟成物,比如将没有生命的东西说成有
生命的,将没有思想感情的事物当作有思想感情的。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比
11


拟”。比拟可以表现生气,揭示真理,唤起人们的联想,使语言形象化,文章
的生动性也随之而增强,便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加强文章感染力。比拟分
为拟人 和拟 物两 类 。 例如 :鲁 迅《明 天》中 的“ 单四嫂 子的眼 泪宣 告完结
了”。这一例子中,“眼泪”作为主语,其动词谓语是“宣告”,“宣告”本
来是之人的话语行为,用来表达眼泪的,使“眼泪”自然变成了一个有感情、
会说话的人。这种拟人手法会加强了话语表达的效果。
(4)夸张
夸张又叫做“夸饰”、“铺张”、“增语”等,是为了表现的需要,为了
歌颂或暴露某种事物,十分明显地扩大或强化这种事物的特征,使人得到深刻
的印象或启发其想象力。由于我们队某些事物却有深切的感受和体会,要求有
强烈的反映,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形象、作用、程度、数量等)描写得更深
刻、更鲜明、更强烈、更有集中性。例如:“一步登天”。这里,人家用“一
步登”来形容天与地的距离近,也就是一个人很快地、很容易地获得成功,从
平凡的生活立即过上天堂般的幸福生活。这实在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夸张手法。
将天与地遥远之距离看成仅一步走就可以上去,成功这么轻易的获得,真令人
瞩目。
(5)双关
在语言表达中,有时人家用一个同时具有双重含义的词语来阐述某种思
想。其表面是一种意义,里面又含有另一种意义,而表面的意义不是主要的,
里面的深层含义才是主要而令人瞩目的;表里两面的意义有的具有密切相关的
意思,有的毫不相关。这种“双双关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手法叫做双
关。
双关,是汉语修辞传统的重点修辞。它具有一定的修辞作用:使语言表达

含蓄、幽默、生动、活泼;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又使语言表达隐晦、曲折。特
别是“谐音双关”,是中国丰富的语言词汇的一个特色。历代抒情歌曲或民间
语言多用这种传统的修辞手法。例如,在李白的《春思》中写道“燕草如碧
丝”。这一句诗中,“碧丝”与“必思”含有语音和语义上的关联,形成了一
对谐音双关。这种谐音双关增强了诗中寄情于景的意味,使这首诗成为唐诗传
奇诗句之一。读了这句诗,人们会深深地体会到触景生情的场面,见到碧绿一
12


色像丝绸一样的春草时,心中就立即用上对意中人无穷无尽的思念,真是耐人
寻味。
(6)通感
在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常常有意识地将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的界限打通,彼此交错地使用起来,或者用这一种感觉代替另一种感觉。这种
修辞方式,叫做“通感”。但是也有一些修辞学研究者将其称为“移觉”。
通感这种手法如果运用得好,极能调动读者的所有感觉器官,引起更加丰
富的联想,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感和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某
一中国歌词中写道:“笑眯眯,你笑的甜蜜蜜。其中,“笑”是视觉的感受而
“甜”是味觉的感受,两者相通是由通感隐喻所造成的,使人形容出姑娘脸上
诱人的笑容。
(7)重字
“重字”,又称“同字”,指的是有意识地在每个句子中,前后相应的
位置上,迭用同一个字或同一个词语,构成一种特殊的重复,特殊的标志,形
成一种特殊的相同,特殊的节奏,令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给人以特
别强烈 的印 象, 同 时在传 情达 意方面 还起到 强调 的作用 。例如 ,“ 三三两
两”、、“花花绿绿” “家家户户”、“男男女女”、“清清楚楚”、“重重
叠叠”、“嘘嘘粗粗”等。
重字与重叠也有写相同之处。为了把强烈深厚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
,有时故意将有关的词、句重复使用。这种方式叫作“重叠”或“重复”。写
文章一般应避免重复,因为重复会导致语言啰嗦,说废话,这是写作上的一种

毛病;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当有强烈深切的感情时,为了把这种深切的感情
,坚决的意志,紧张的情绪,鲜明突出地表达出来,所以不得不反复地申述,
这样的重复就不是毛病,而是修辞的一种重要手段了。
(8)排比
在《新现代汉语词典》中,王同亿(1993)解释排比是“修辞方式,用一
连串结构相似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来表示意思一层层地深入或强调”2。实际上,
排比一般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
2

王同亿(1993)新现代汉语词典,海南出版社,P.1196

13


句子排列起来。其作用是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
更好,更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及表达效果,增强语势,突出某事物的特
征,表达作者某种情感。例如,在《阿 Q 正传》里写:
“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
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迭”。句中的“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
成大洋”和“大洋又成了迭”就是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成分排列出来,显示出
赌博时赢得的场面。
(9)反复
在语言表达中,有时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
语或句子。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
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
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句中“党国倒愈像
一个国”这一组词重复了两遍,其作用是失了三省不会发生任何影响的意思。
反复分为两类,一类是连续反复,如:“海外万千游子,隔水相望,相望,相
望,眼泪无限惆怅”(瞿琮:《思乡曲》)。反复在内容上有突出思想,起到强调
感情的作用;在结构上具有层次分明,前后呼应的作用;在音律方面有增加旋

律敢,加强节奏感的作用。运用这一修辞方式有时为了描述缠绵、细致的心
情;有时为了减弱语言的语调。例如:鲁迅《阿 Q 正传》中写:“……和尚动
得……女人,女人!……女人!”。句中出现了三个“女人”,起到了强调作
用,突出了说话人的用以,引起读者的瞩目。
另一类是间隔反复。间隔反复指的是相同词语或句子的间隔出现,由别的
词语或者句子隔开。例如鲁迅《明天》的“从单四嫂子的-乳-房和孩子之
间,直伸下去,抱去了孩子。单四嫂子便觉-乳-房上发了一条热”中,“-乳
-房”是同样的结构,由一些词语隔开,但是两者还是反复出现的,给读者留
下更深的印象。
(10)对比
对比指的是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方面设置在一起以求相互
比较、彼此突出的一种修辞手法,对比又叫对照。这种结构大体上也接近于排
比。这种手法的主要作用是使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得更加有集中性,
使事物显得更加鲜明突出。有时起到正反比较,相互补充,对人物的描写而言
14


会达到相映成趣、突出性格的作用,也有时使前后具有矛盾的两个事物更为突
出,增强感染力。例如,“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又给
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鲁迅:《药》)。句中,“变了少年”与“得了神通”相互对称,相互不足,在
有“路也愈走愈分明”与“天也愈走愈亮了”也是结构工整、墙厚呼应、互相
烘托,形成了具有对比关系的两组。这一句一方面突出了华老栓买到“药”的
喜悦精神和力量,另一方面突出了他感觉中对“药”和孩子生命的信心和希
望。
(11)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强烈情感。作用:引
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
活动。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例如:《故乡》里的“这不是
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这一句中,作者自

问“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然后自己回答“我所记得的故乡全
不如此”。这种自问然后自答起到双表达和认定的作用。其意思因而更加明显。
(12)反问
反问这种修辞手法与一般的疑问方式存在着语用上的差异。反问又叫激
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
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
气,使读者深思,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对事物的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
和说服力。汉语中分为否定形式的反问。例如:“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
吗?”其中,“不是...... 吗”是表示否定式的反问;还有肯定式的反问。例如
“有什么有理由停止歌唱呢?”这种反问能够激发和集中读者对话语和作品中
某一个内容重点的注意力。
(13)拈连
拈连指的是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将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
拈来用到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拈连,又叫“顺拈”。运用拈连,可以使
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表达生动深刻。例如: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

15


活。换一种说法是,拈连指的是语言使用者利用上下文语义关系,将通常只用于
甲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运用在乙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式。从语法角度上
看和甲事物搭配的词语,本来不能和乙事物搭配,搭配之后,虽然不合事理,但
依靠上下文语境,往往能产生独特的修辞效果。运用拈连时,不能仅仅追求字面
上的联系,而应从 语义出发,把握事物 间的内在关系,只 有内容相符 ,才能
“拈”得自然,"连”得贴切,起到极大的表达效果。
(14)顶真
顶真也是语言使用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顶真指的是语言使用者用上句结尾
的词语作为下句的开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3
顶真在文学创作中使作者能够更好地反映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阐明事物之间
的辩证关系,使语气连贯,音律流畅,结构严谨,使文中的上下文一环紧扣着

一环,使得事理一层接着一层,步步深入。顶真是汉语表达中传统性的修辞手
法。顶真也分为直接顶真和间隔顶真两类。例如,“接下来是热炒,热炒之后是
甜食,甜食的后面是大菜”(陆文夫:美食家);再如:“希望是附属于存在的,
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鲁迅:《在北京女师大的讲演》)。其
中,前者是直接顶真,而后者是间隔顶真。
(15)移用
在语言表达中,移用指的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将用来形容甲事物的修
饰词语移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式。例如: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
过的。(用形容音乐的“和谐”来修饰“建筑”)。对移用来说,某些词语中的语
言有固定的意义和用法,也具有一定的词性,人们驾驭那种移用的时候可以利
用这些词语的这些特点临时改变它的用法和词性,从而收到一定的修辞效果,
可见移用对语言表达的巨大意义。
1.2.1.3 修辞的意义及作用
修辞与语言的关系密切。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修辞就是从
表达方法,表达效果的角度研究语音、词汇、语法运用的。具体是修辞从音律
优美的角度去研究谐音、语调、拟声、押韵、叠音等语音的协调问题,从词语
的同义手段选用的角度去研究词汇的运用,从同义手段选择的角度进一步研究
3

李宏伟、武晓平(2003)汉语语法修辞,吉林人民出版社

16


鲁迅作品使用修辞效果问题。这可以看出修辞是对语言的各个方面综合运用的
研究,它有助于我们提高阅读鲁迅文学作品表达能力、提高语言对思想内容表
达的准确程度、提高语言的艺术性程度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写文章时若
没有文采,也就没有语言的艺术性那么语言的表达思想不容易广泛流传的。这
就是强调鲁迅作品中艺术的重要性,也是强调语言修辞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修辞种类丰富多样,各具特色。修辞是对语言的各个方面综合

运用的研究,它有助于我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言对思想内容表达的准
确程度,提高语言的艺术性程度等不管是怎样修辞对语言非常重要,所以说语
言没有修辞就不成语言。特别是文学中修辞对读者是非常重要,让读者容易理
解作者的用法与意义等。特别是文学是更重要,因为让读者容易理解的内容。
据前人的统计数据,文学上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比喻可
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
(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白描、比拟(又
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
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翻
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
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
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
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
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
等。

1.2.2 鲁迅身世与创作事业简介
1.2.2.1 鲁迅的创作社会背景
文学是人们用语言文字作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一门艺术
。对中国文学来说,一般包括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等。文学作品是时代
的产物,其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受到时代的影响。中国和
越南都经历过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的漫长历史。自古以来,每个时代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