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97 trang)

NGHIÊN cứu về câu PHẢN vấn sử DỤNG đại từ NGHI vấn và PHƯƠNG PHÁP GIẢNG dạy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2.35 MB, 97 trang )

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
研究生院
****---****

黄兰芝

疑问代词反问句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以“谁”、“哪”、“什么”反问句为例
NGHIÊN CỨU VỀ CÂU PHẢN VẤN SỬ DỤNG ĐẠI TỪ NGHI
VẤN VÀ PHƯƠNG PHÁP GIẢNG DẠY
(Nghiên cứu trên cứ liệu câu phản vấn
dùng các đại từ nghi vấn “shei”, “na”, “shenme

硕士学位论文
专业
专业代码

: 汉语教学的理论及方法

:60.14.10

2012 年于河内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
TRƯỜNG ĐẠI HỌC NGOẠI NGỮ
*****---*****

HOÀNG LAN CHI

疑问代词反问句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以“谁”、“哪”、“什么”反问句为例
NGHIÊN CỨU VỀ CÂU PHẢN VẤN SỬ DỤNG ĐẠI TỪ NGHI VẤN
VÀ PHƯƠNG PHÁP GIẢNG DẠY
(Nghiên cứu trên cứ liệu câu phản vấn
dùng các đại từ nghi vấn “shei”, “na”, “shenme

LUẬN VĂN THẠC SỸ

Chuyên ngành
Mã số
Giáo viên hướng dẫn

: LL và PP giảng dạy tiếng Hán
: 60.14.10
: TS. Vũ Thị Hà

HÀ NỘI - 2012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所提
出的理论依据、统计数据及调查结果真实可靠,尚未出现在前人的论文中。

作者

黄兰芝

2012 年于河内


论文作者签名

黄兰芝
(Hoàng Lan Chi)

导师签名

武氏河

博士

(TS. Vũ Thị Hà)


ii

摘要
反问句是汉语中使用相当广泛的一种句式。反问句具有形义相反的特点,肯定
形式表达否定意义,否定形式则表达肯定意义。由于汉语反问句特定的表述功能,
在交际的不同语境中表达特定语气和感情色彩,对于缺乏语感的非母语汉语学习者
来说,往往觉得难以驾驭,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偏误,因此成为汉语
教学的一个难点。
本论文从一种反问句(疑问代词反问句)入手,通过考察其结构和语义、语用
特征,在汉语反问句本体研究的基础上,从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出发,采用问卷调
查和计量统计的方法,考察和分析越南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疑问代词反问句”的
情况,侧重从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两方面分析学生习得困难的原因。在考察学生使
用情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习得困难原因的分析结果,本论文提出相关的
教学策略和建议。
学生方面,学习上要有主动性;课堂上和生活中营造汉语环境,在语言积累过

程中,丰富文化知识,逐步形成文化背景,有利于习得汉语,习得反问句;有针对
性的学习方法,除了教科书还要自己寻找资料,还需要统计和牢记疑问代词反问句
的各种类型、标记手段、使用条件以及其表示的语用意义,助于识别、理解和运用
这种较为特别的反问句。
教材方面,需要合理编排各疑问代词反问句下位类型的出现顺序,从容易的反
问句类型开始,体现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综合课教材在课文编排方面,应该将口
语化语体和书面化语体并举,编写贴近越南学生生活的语料;练习设计时,语境要
充分,加强语用注释说明。
教学方面,教师应该在学习态度、动机上给予引导,提高学生对疑问代词反问
句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课堂汉语环境;语境教学,语用讲练,
加强学生对疑问代词反问句的理解;克服教材之不足,寻找合适教学方法。

关键词:疑问代词

反问句

汉语教学

教学方法


iii

目录
前言 ....................................................................................................................................... v
0.1 选题缘由...................................................................................................................... 1
0.2 研究目的...................................................................................................................... 1
0.3 研究任务...................................................................................................................... 2
0.4 研究方法...................................................................................................................... 2
0.5 研究对象和范围 ......................................................................................................... 2

0.7 论文结构...................................................................................................................... 2
第一章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理论基础 ........................................................................... 4
1.1 汉语语法教学理论基础 ............................................................................................. 4
1.1.1 教学语法和语法教学 .......................................................................................... 4
1.1.2 语法教学的原则 .................................................................................................. 5
1.1.3 语法教学的方法 .................................................................................................. 6
1.1.4 反问句教学 .......................................................................................................... 7
1.2 现代汉语反问句概说 ................................................................................................. 8
1.2.1 定义和分类........................................................................................................... 9
1.2.2 特征和功能 ........................................................................................................ 13
1.2.3 与其他句类的区别 ............................................................................................ 18
1.3 疑问代词与反问句 ................................................................................................... 20
1.3.1 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 .................................................................................... 20
1.3.2 疑问代词进入反问句的情况 ............................................................................ 21
1.4 疑问代词反问句研究综述 ....................................................................................... 22
1.4.1 汉语本体研究 .................................................................................................... 22
1.4.2 汉语习得和教学的研究 .................................................................................... 24
1.4.3 总结和评价......................................................................................................... 26
1.5 小结............................................................................................................................ 27
第二章
“谁”、“哪”、“什么”类反问句研究 ................................................. 29
2.1“谁”类反问句研究 .................................................................................................... 29
2.1.1 主要类型及语义分析 ........................................................................................ 29
2.1.2 语用功能分析 .................................................................................................... 32
2.2 “哪”类反问句 ........................................................................................................... 34
2.2.1 主要类型及语义分析 ........................................................................................ 34
2.2.2 语用功能分析 .................................................................................................... 37
2.3 “什么”类反问句 ....................................................................................................... 40
2.3.1 主要类型及语义分析 ........................................................................................ 40

2.3.2 语用功能分析 .................................................................................................... 46
2.4 学习难点.................................................................................................................... 49
2.4.1 结构形式上的认知难点 .................................................................................... 49
2.4.2 语义的掌握难点:形式相同语义有别 ............................................................ 50
2.4.3 语义、语用含义的理解难点 ............................................................................ 52
2.5 小结............................................................................................................................ 53


iv

第三章
越南学生使用“谁”、“哪”、“什么”反问句情况考察及教学策略 . 54
3.1 越南学生使用“谁”、“哪”、“什么”反问句情况考察 ............................... 54
3.1.1 考察的目的......................................................................................................... 54
3.1.2 考察的形式和设计 ............................................................................................ 54
3.1.3 调查对象............................................................................................................. 56
3.1.4 调查结果分析 .................................................................................................... 57
3.1.5 考察结论 ............................................................................................................ 65
3.2 学生习得困难原因分析 ........................................................................................... 66
3.2.1 学生与学习环境 ................................................................................................ 66
3.2.2 教材与教学资料 ................................................................................................ 67
3.3 教学策略和建议 ....................................................................................................... 72
3.3.1 对学生的建议 .................................................................................................... 72
3.3.2 对设计编写教材与学习资料的建议 ................................................................ 73
3.3.3 对教学的建议 .................................................................................................... 75
3.4 小结 ........................................................................................................................... 78
结论 ..................................................................................................................................... 79
附录 ..................................................................................................................................... 86



v

图表目录
表1

反问句类型统计表

10

表2

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之比较表

19

表3

“谁”类反问句语用功能表

33

表4

“哪”类反问句语用功能表

38

表5

“什么”类反问句语用功能表


46

表6

认知识别考察题目设计表

52

表7

认知识别考察结果统计表

54

表8

识别率统计表

56

表9

疑问句识别的错误率统计表

57

表 10 反问句识别的错误率统计表

58


表 11 意义理解考察综合统计结果

58

表 12 不同阶段学生“意义理解”答对率的比较表

59

表 13 运用情况考察结果综合统计表

60

表 14 不同阶段学生答对率比较表

61

表 15 语法点出现率统计表

64

表 16 课文出现率统计表

65

表 17 练习设计统计表

68



1

前言
0.1 选题缘由
汉语反问句是一种用疑问的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意义的句类。反问句是汉语中
使用相当广泛的一种句式,其表达形式丰富,话语功能多样,是非常有特色的汉语
功能句类之一。与陈述句不同,反问句并不提供新信息,与疑问句亦不同,反问句
不需要获得信息,反问句的价值在于它所传达的语气的特殊性。反问句表达的语气
是复杂的,除了讽刺、责备等否定语气,它还可以表示提醒、规劝等含义。反问句
在汉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在日常交际中频繁出现,是中国人表情达意
的重要方式。
反问句具有形义相反的特点,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意义,否定形式则表达肯定意
义。由于汉语反问句特定的表述功能,在交际的不同语境中表达特定语气和感情色
彩,对于缺乏语感的非母语汉语学习者来说,往往觉得难以驾驭,在学习和使用过
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偏误,因此成为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
关于反问句的研究,学者们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
果。但作为现代汉语中的重要句式,反问句目前的研究现状并不能满足教学上的迫
切需要。有鉴于此,本人希望能从一种反问句(疑问代词反问句)入手,通过考察
其结构和语义、语用特征,在汉语反问句本体研究的基础上,从第二语言习得的角
度出发,采用问卷调查和计量统计的方法,考察和分析越南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
“疑问代词反问句”的情况,侧重从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两方面分析学生习得困难
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现行汉语教材和汉语反问句教学中存在的问
题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为有针对性地进行汉语反问句教学提供某些理论和现实的
参考依据。
由于上述理由,本人决定选择《疑问代词反问句研究及其教学策略(以
“谁”、“哪”、“什么”反问句为例)》为硕士毕业论文的研究题目。
0.2 研究目的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有三:



2

第一,弄清以“谁”、“哪”、“什么”等疑问代词为标记的汉语特指反问句
的结构、语义和语用特征及其在二语习得中的学习难点;
第二,了解越南学生对此类句式的习得情况。
第三,丰富汉语反问句教学理论,为改进教材的编写和反问句教学方法提出一
些建议。
0.3 研究任务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论文需要实现下面任务:
第一,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理论基础,包括汉语语法教学理论基础、反问
句的定义和分类、特征和功能以及疑问代词反问句研究现状(本体研究、二语习得
和教学研究)。
第二,分别对“谁”、“哪”、“什么”疑问代词反问句进行分析与研究,指
出其结构、语义和语用特征及习得难点。
第三,采用问卷调查和计量统计的方法考察和分析越南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
“谁”、“哪”、“什么” 类疑问代词反问句的情况。
第四,在调查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现行汉语教材在反问句习得顺
序的编排以及反问句教学方法等提出建议。
0.4 研究方法
本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演绎法、归纳法、问卷调查法、语义分析法、
计量统计法。
0.5 研究对象和范围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疑问代词反问句。因为构成反问句的疑问代词种
类比较多,本文研究的范围仅限为由疑问代词“谁”、“哪”、“什么”构成的三
类反问句。
0.6 语料来源
本文使用的语料主要来自北京大学开发的现代汉语语料库(网络版)以及中国期
刊网上搜集到的关于反问句的论文。
0.7 论文结构
本论文除了前言、结语、参考文献以外,共分三章:

第一章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理论基础

1.1 汉语语法教学理论基础
1.2 现代汉语反问句概说


3

1.3 疑问代词与反问句
1.4 疑问代词反问句研究综述
1.5 小结
第二章

“谁”“哪”“什么”反问句研究

2.1“谁”类反问句
2.2“哪”类反问句
2.3“什么”类反问句
2.4 习得难点
2.5 小结
第三章
越南学生使用情况考察及教学策略
3.1 学生使用情况考察
3.2 学生习得困难原因分析
3.3 教学策略和建议
3.4 小结
论文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理论背景和思路


语料收集和处理

现代汉语反问句

汉语语法教学

疑问代词反问句

反问句教学

习得和教学研究

汉语本体研究













汉语教学研究背景









考察

教学策略和建议

主要结论


4

第一章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理论基础

1.1 汉语语法教学理论基础
1.1.1 教学语法和语法教学
汉语教学相关的语法研究可分为三个层面:教学语法研究、教学语法体系研究
及语法教学研究。教学语法是贯穿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的语法,是依据学习者的学习
目的选择语法内容。汉语教学语法,指的是汉语教学中有关语法的方面,包括教材
中的语法注释与练习、教学参考语法、为学生复习、自学用的语法书或教材、课堂
教学语法以及汉语教学语法理论。语法教学是独立的教学过程,是语言教学的一种
手段。教学语法说的是道”,是客观的存在;语法教学讲的是“术”,是教学中具
体的策略与方法。1
语法教学, 从总的方面说, 是很重要, 因为通过语法教学可以使学生能准确地
理解、准确地表达, 尽量减少表达( 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中的语法毛病。学

生学了汉语, 说出来的话, 写出来的句子, 要基本符合汉语语法。从这个意义上来
说, 语法对学生来说是个基本要求。对所出现的语法毛病能自己发现, 加以改正,
并知道为什么错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语法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高标准的要求。
对大部分越南学生来说,他们学汉语不是学习汉语语法理论的, 而是希望学会运用
汉语这一工具的技能。从学生的实际水平看, 虽然语法课开在高年级, 但是, 这些
学生也不过只学了两三年汉语, 根本谈不上对汉语有多少感性认识, 因此, 教他们
语法, 只是把语法知识作为一根拐杖, 帮助他们比较有效地认识汉语的结构规律和
某些语法现象, 从而提高其运用汉语的技能。
我们不是为传授语法知识而进行语法教学,而是为了解决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问
题。可以说,语法教学,主要是用法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语言教学中,语法
并不重要,听读最重要,学语言应提倡死记硬背。学习语法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一种
语言,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我们现在普遍采用的方法。

1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语语法教学》,《语言文字应用》,2002 年,第 1 期。


5

1.1.2 语法教学的原则
语法教学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近些
年来, 语法教学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等方面较以往有了很大的发展。关于汉语语法
教学的原则问题, 郑彭德(1991),赵金铭(1994 ) ,孙德金(2006)和卢福波(2008) 等
都有过重要的论述。
郑懿德(1991) 2 从六个方而谈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对语法研究的需求与推动:1)
注重从实际的语言现象中去探索规律;2)注重语义, 注重“ 组装” 规则;3)急
用先学, 注重实用性原则;4)重视学生母语与汉语的对比以及汉语内部各相关的语
法项目的对比;5)重视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的结合;6)对外汉语教学对篇
章语法研究的需求。

赵金铭(1994 ) 3 讨论对来中国学习的外国人语法教学中应该解决的 6 个原则问
题:1)是教学语法而不是理论语法;2)是教外国人的语法, 而不是教本族人的语
法;3)是从意义到形式而不是从形式到意义;4)不仅是分析的语法更是组装的语
法;5)不仅是描写的语法, 更是讲条件的语法;6)不是孤立的讲汉语语法, 而是在语
际对比中讲汉语语法。赵金铭的 6 个原则对来中国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讲汉语语法,
必须针对学生母语或媒介语的情况, 结合汉语所独具的特点, 才能讲到肯萦, 学生
也才能理解透彻。
孙德金(2006) 4结合一些实例,讨论了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不教什么” 的问
题, 认为这是中国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要原则问题。文章指出:l) 属于词汇范畴
的不教。强调了语法教学和词汇教学的分野;2)属于共知范畴的不教。强调在语法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孙德金提出的两个原则落实到具体
实践上也并非界限分明, 比如在语法和词汇的关系上, 有些副词到底归语法管还是归
词汇管, 可能不容易说一不二;在共知范畴的确定上更是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总体上
2

郑懿德,《对外汉语教学对语法研究的需求与推动》,《世界汉语教学》,1991 年,第 4 期。
赵金铭,《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 年,第 2 期。
4
孙德金,《语法不教什么-----对汉语语法教学的两个原则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 年,
第 2 期。
3


6

看, 这两个原则是有其理论和事实基础的。孙德金认为注意并重视这两个原则,至少
会有几个作用:(l) 消除学生对汉语语法的困惑,增强掌握语法的自信心; (2) 优化
有限的教学资源(内容和时间等),把学生最需要的、最有用的语法规则在最少的时
间里教给学生; (3) 避免学生在语法学习过程中产生被“ 幼稚化” 看待的反感心
理。

卢福波(2008)5 为了突出中国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特点与需要,提出应该遵循八
项最基本的原则:1)实用原则;2)针对原则(包括针对国别语种、针对水平层
次、针对语法要点);3)复式递升原则;4)细化原则;5)简化原则;6)类比原
则;7)解释原则;8)操练原则。八项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彼此不是割裂、孤立、单
一的关系,而是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教师要想准确地抓住语法
项教学要点,并把它处理得简要、浅显、明白、恰到好处,就首先要吃透、研究透
该语法项,进而做出合乎实际应用规则的再研究和再加工。
1.1.3 语法教学的方法
语法教学的方法是语法教学实践中的核心问题, 历来受到重视, 人们从宏观到微
观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崔永华(1997)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
巧》的第三章《语法教学技巧》从语法教学的角度讨论课堂教学技巧,包括:展示
与发电的技巧(听写、提问、对话、实物、道具、地图、图片、利用动作演示);
解释语法点的技巧(列出公式、使用符号、借助图片、简笔画、道具、情景、表
演、以旧释新、内部对比、汉外对比、翻译由学生解释等方法);练习语法点的技
巧(准备必备知识、机械练习、有意义的练习、交际练习)以及语法点的归纳(系
统归纳、对比归纳、实例归纳、提问归纳等方法)
陆俭明(2000)6强点两点:第一点是,在初级阶段必须坚持随机教学, 同时到
一定阶段适当进行带总结性的、又有一定针对性的/ 巩固基础语法教学。随机教学,
是说在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 汉语语法知识最好是通过课文、通过练习、通过讲解
学生在练习或作文中出现的病句, 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 给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同
5
6

卢福波,《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操作方法》,《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 年,第 2 期。
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 年,第 3 期。


7

时到一定阶段适当进行带总结性的、又有一定针对性的/巩固基础语法教学。以便让

学生把从各课文所附的语法点中学到的语法知识连贯起来, 使之系统化。第二点
是,必须采取点拨式教学法,教学中不要大讲语法, 特别不要一条一条地大讲语法规
则, 而要善于点拨。
程 棠(2000)7提出教材中语法解释的基本方法:对语法规则的表述用文字描
述,也可以利用图表或线性序列公式来表述。刘珣(2000)提出语法练习的方式主
要有:机械性练习(如跟读、重复、替换、变换、扩展等);有意义的练习(如回
答问题、完成句子、对课文内容的解释、复述、讨论等);交际性练习(如自由会
话、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扮演角色、写应用文等)。
周小兵等人(2004)8提出课堂上语法教学的方法有:情景化教学( 利用人、利
用事物、利用动作) ;生成式教学( 扩展生成、紧缩生成);对比教学( 汉外对
比、汉语内部对比)。
石月兰、 郝桂琴(2008)9认为汉语语法教学,不能脱离语言材料而罗列语法知
识。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语境法、比较法、五步教学法、举例法、难点突破法等多
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语言事实掌握语法知识,并在辨认、分析语言材料
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1.1.4 反问句教学
反问句是汉语语法教学难点之一,对此大家早已形成共识。反问句教学也引起
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董付兰(2000) 10 发现学生学了几年汉语,但仍不会用
或不敢用反问句的现象相当普遍,他就造成这种状态的症结及应该怎样进行反问句
教学方面谈些意见和做法。

7

程棠,《对外汉语教学目的原则方法》,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
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9
石月兰、郝桂琴,《谈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方法》,《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2008 年,第 4 期。
10
董付兰,《谈反问句及其教学》,《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增刊。

8


8

赵雷(2000)11从语法课、听力课、口语课三个角度,谈谈反问句的教学对策。
赵雷指出,语法课应注意从语用的角度进行教学,应在原有基础上加强对反问句的
语用条件、语用功能的揭示,从而进一步促进反问句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听力课
应注意从理解方面进行教学。要使学生能够分辨出反问句与一般疑问句语音形式的
区别,使二者不至于混淆,这是理解的前提。同时,要能正确理解反问句传达的语
义信息;口语课应注意从反问句的使用方面进行教学。既要掌握常用结构,说出正
确的反问句,同时又要注意使用场合,表达得体。
肖治野(2006)12从“怎么” 反问句入手,结合问卷和学生的练习情况对反问
句的学习情况进行考察, 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和存在的问题。
朱淑仪(2009)13针对学生学习汉语反问句时出现的附加成分的偏误、标记词的
偏误、语义杂糅等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对策:在教材编写方面,要
突出容易出错或使用频率低的反问句功能类型;在口语课教学方面,精心设计出现
各类反问句的对话语境;对反问句使用的普遍性偏误进行针对性训练。
何杉(2009)14对反问句的结构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描写归纳;探讨了反问句语义
的形成和理解,分析了语境、副词的使用、词语意义、重音等因素对反问句的影
响,发现了反问句与询问句在这些方面存有差异;对反问句语用功能类型进一步地
类化和细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所搜集的最新语料,根据对反问句已经作
出的结构形式和语义形成的分析,重新概括了反问句的语用功能类型;对北京语言
大学中介语语料库中的中介语反问句进行了统计分析,考察了留学生反问句的使用
情况,并运用偏误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留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再通过与汉语语料的
对比,分析了反问句学习的难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反问句教学的策略,实现了理
论和应用的结合。
1.2 现代汉语反问句概说

11


赵雷,《谈反问句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 年,第 3 期。
肖治野,《从怎么反问句看反问句教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 年,第 2 期。
13
朱淑仪,《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反问句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9 年,第 4 期
14
何杉,《反问句三个平面的研究及期教学》,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2009。
12


9

反问句作为汉语的一种特殊句式,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相当广泛,有着其他句
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种句类,反问句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但反问句到底是
疑问句的一种还是应该自成一类,反问句的性质和作用到底如何界定,还存在分
歧。由于其特殊性,反问句一直以来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总的来说,关于反问句
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 定义和分类
1.2.1.1 反问句的定义
大多数人认为“反问句”(反问)是一种“明知故问”、“只问不答”、“无疑而问”的
问句,是修辞手段的一种。而事实上,这一看似无足轻重的语言现象并非像它看上
去那么简单。“反问句”这个概念已经使用很多年,探讨反问句的论著为数不少,但
对于什么是反问句,人们并没有明确而统一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从修
辞学的角度以及从语义的角度来定义。
从修辞学的角度来分析的学者以陈望道、张文泰、许皓光、黄伯荣为代表。陈
望道(1932) 在“积极修辞二”中说:“为激发本意而问的,我们就称之为激问,这种设
问必定有答案在它的反面。”他将反问称做“激问”,并认为“激问”是为激发本意而问
的,是设问的一种,它必定有答案在它的反面。
张文泰(1984)15 指出:“反问…是通过疑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修辞方式。”许皓

光(1985) 16 指出:“反问句,是一种经常使用的句式(或称修辞方式)。一般说来只问
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黄伯荣、廖序东 (1991)17 也把反问句放
到修辞学内加以讨论,认为反问句是修辞手段的一种:“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
问,又叫„激问‟。但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否定句用反
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
从语义的角度来定义的学者以吕叔湘、丁声树、范晓为代表。他们把反问句看
作是疑问句的一种特殊类型。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1942)18中谈到:“询问句、

15

张文泰,《疑问与判断:兼谈设问,反问与判断的关系》,1984.
许皓光,《试谈反问句语义形成的诸因素》,《辽宁大学学报》,1985 年,第 3 期。
17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8
吕叔湘(1942),《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
16


10

反诘、测度,总称为疑问语气,除一部分测度句外,都取问句形式。”吕叔湘按语气
对疑问句进行了分类,将疑问句的语气分为:询问、测度、反诘。其中,“反诘”就是
反问句。他还指出:“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反诘问里没有否定词,这句话的
用意就在否定;反诘句里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肯定。”丁声树 (1961)19中指
出:“有时候说话的人并无所疑,那就不是真正的询问,只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肯定
或否定,可以称为反问。” 范晓(1998)20指出:“反问也叫反诘,是指说话人借用疑问
的形式,说明一个道理或实事,语气是疑问的语气,语意是确信无疑的,反问的语
句形式是肯定的,表达的意思是否定的;语句形式是否定的,表达的意思是肯定
的。”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各家的定义大同小异。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同时结合《现

代汉语词典》对反问的定义,我们对反问句提出以下定义: 反问句是用疑问语气表达
与字面相反意义的只问不答问句。
1.2.1.2 反问句的分类
关于反问句的分类,以往的研究主要从形式结构、语义结构、话语功能及语调
等四个角度对反问句进行划分类型。本文主要按照疑问句的四种类型来给反问句划
分类型,即分为四类:是非型反问句、特指型反问句、正反型反问句、选择型反问
句。这是对反问句形式特征上的一种分类。常见的类型列表如下:
表 1:反问句类型统计表
反问句类型

小类

“难道”类



“岂”类

标记手段
“难道„吗?”

难道这是偶然的吗?

“难道„就”

难道咱们就不会找个事做?

“难道„不成”

难道我还骗你不成?


“岂„可”

终身大事岂可马马虎虎!

“岂不是”

岂不是吕祖、太太,大家的脸面上都过得



去?




19
20

例子

“不是„(吗)”
“吗/么”类

你不是去过中国吗?

“不/没„(吗)” 你没听见老师说的话吗?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61。
范晓主编,《汉语的句子类型》,山西书海出版社,1998。



11



别人不肯帮助我,赵五还不肯?(还)
你又把那灯点起来干什么?(又)
你到这儿就有饭吃?(就)

无标记类

好意思坑我们的钱?(好意思)
不许你们再胡闹,大姑娘家也不怕什么笑
话?(也)

“哪”+VP

哪个年轻人不爱漂亮呢?

“哪(儿、

“哪”+能愿动词 我们哪能脚踩两只船?

里)”类

“哪里”“哪儿” 叫我的脸往哪里搁呢?
“哪”+数+量

哪个年轻人不爱漂亮呢?


“谁 VP”

谁是他的父亲?

“谁叫 (让) „”

谁叫你进来的? 谁让你回家去?

“谁说”

谁说不是呢?

“谁知道”

谁知道自己的孩子会这样呢?

“谁不/没 VP?”

谁不咬着牙干呢?



“VP 谁”

我能抱怨谁呢?



“什么”+VP


什么走不走的?今天我还就不走了



“什么”+NP

你什么时候蹦出个姐姐?



“什么”+所引话语

你想想,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呢?



V +“什么”

你看什么?

A +“什么”

高什么啊,才 150 米而已。

“谁”类



“什么”类


V + “什么”+ N

这么个情绪,还喝什么酒啊?

有什么 + A/V+(的) 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不就是一个侵权纠纷吗?

有什么”可/值得 你只当过一次敢死队,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 A/V +(的)
“干什么”

我要你的钱包干什么?要的是你的命。

“为什么”

你为什么不大胆试一试?

“凭什么”

咱们凭什么忍呀?

“何”

这成何体统呢?


12

“何类”


“何必”

何必把他们放在心上呢?

“何苦”

您何苦单走这独木桥呢?

“何尝”

你叫我忘了你,而你又何尝能忘得了我呢?

“何况”

恶虎不食子,何况人呢?

怎么+能愿动词+VP 我们怎么能拿你的钱呢?
“怎么+VP”
“怎么”类

我怎么给忘了。

“怎么+副词+VP” 你怎么还不走?
怎么十这么/这样 你怎么这么罗唆?
+VP

选择型反问句

“多少”类


正反型反问句 “几”类

怎么+这+量词+NP

你怎么这种态度?

“多少”

真理值多少钱一斤呢?

“几”

这年头有几个真朋友?

“几儿”

不这么奔,几儿能买上车呢?

“是„还是”

你的前途重要还是这破事重要?

“VP 不 VP”

人家搂钱,我挨骂,您说我冤枉不冤枉?

上面所提到的四种反问句类型主要以词汇、语法为主要标记手段。有的反问句
标记手段比较明显,学习者比较容易掌握,有的反问句标记手段不是很明显,想掌
握这种语言现象,对学习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1) 谁是他的父亲?


(我不是他的父亲)

(2) 你看什么?

(你不能应该看;你不要看了)

(3) 你怎么从后门出去了?

(你不应该从后门出去)

(4) 谁知道自己的孩子会这样呢?

(没人知道孩子会这样)

(5) 咱们凭什么忍呀?

(咱们不应该忍;咱们不再忍了)

(6) 我们怎么能拿你的钱呢?

(我们不拿你的钱)


13

从句法结构来看,例(1)、 (2) 、(3)在形式上与一般问句没有什么区别。例
(1)、 (2) 、(3)中的“谁”、“什么”、“怎么”虽是反问句的标记部分,但其标
记手段不是很明显。读者或交际者一定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或语调才能够理解他们反
问意思。例(4)的“谁知道(呢)”说话者提出一个话题,无法回答,也不用回答。

“谁知道(呢)”是比较明显的标记部分,一般的情况下学习者都能够理解他的反
问意思。例(5) 、(6)的“凭什么(呀)”和“怎么能”也是较为明显的标记手段,
学习者都理解他的反问意思应该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标记手段不明显的反问句
(例(1)、 (2) 、(3))研究界把它们叫做“非典型性反问句”,标记手段明显的反
问句(例(4)、 (5) 、(6))研究界把它们叫做“典型性反问句”。汉语里,有些陈
述句带上反问语气也会产生反问效果,形成另外一种“非典型性反问句”。如:
(7) 这样的人会杀人?

(这样的人不会杀人)

(8) 贷款买车?你疯了!

(不应贷款买车)

例 (7)、(8) 中,当说话人把重音放在“杀人”和“贷款”上,表达难以置信或
惊讶的语气时,句意就是“不相信这样的人会杀人”和“不应该贷款买车”。
从上面所分,“典型性反问句”的语法标志的可感性较强,有利于判断是否反
问句。“非典型性反问句”的语法标志的可感性比较弱,由此判断其是否反问句有
一定的难度,这也是反问句的习得难点。
1.2.2 特征和功能
1.2.2.1 反问句的特征
专家学者们主要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探讨反问句的特征。
从句法结构来看, 反问句在形式上与一般问句没有什么区别。是非问、特指
问、正反问、选择问等疑问形式均可构成反问句, 所以仅从形式上并不足以区分反
问句与一般疑问句的不同, 也无法反映出反问句的特殊性。
在语义层面上, 大部分的反问句都是无疑而问, 一般不需要回答, 也并不在于
求取信息。说话人在使用反问句时, 一般心中已有明确的观点、看法; 使用反问句
只是为和别人说理, 以否定或反驳对方观点。这一点与一般疑问句有着很大的不



14

同。虽然从表层语义结构来看,反问句与一般问句的形式相同,但从深层语义结构
分析,一般问句的语义结构包括已知语义成分和未知语义成分,未知语义成分是一
般问句的疑问对象;而反问句不表达问题,而是表达一种判断。因此,反问句的深
层语义结构包含的信息全部都是已知的,也就是说,反问句的深层语义结构并不存
在未知语义成分。如:
(9) 他哪些地方没去过?(疑问句)
(10) 他哪些地方没去过?(反问句)
作为疑问句, 例 (9) 的语义预设是“他没有去过谋些地方”,其语义结构重点在
未知语义项“哪些”上,需要回答。例 (10) 的反问句只包括已知的语义成分“他去
过很多地方”,并不存在任何未知信息, 所以不用回答。从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反问
句的形式与意义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性,它的真正目的不在表层的词汇意义上而是在
间接的和隐含的深层的语义上。也正因为这一点,反问句常常被纳入一种修辞现象
而不是语法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 反问句对语境的依赖性很强。同一反问句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
产生不同的语言效果。例如, 同样一句“你这么做, 人们能不服你吗?” 当说话人用
诚恳敬佩的语气说出, 是对对方行为的高度赞扬;如果说话人用讽刺挖苦的语气说出,
而对方的行为又有失情理, 那么此时的反问就变成对对方行为的否定和指责。因此,
反问句的使用往往要涉及多种语用因素, 呈现出一种动态的语用过程。
1.2.2.2 反问句的语用功能
反问句是一种功能句类,对反问句功能的探讨是反问句研究的一个重点。对
反问句的语用功能, 学者们的看法见仁见智,大体上有三种观点:“否定说”、“强
调说”以及“多功能说”。
持“否定说”的学者认为反问句的核心功能是否定,即否定对方的观点和看
法,或是直接对对方的行为持反对态度,有时带有一定的辩解语气。如:
(11) 我怎么会对你有意见呢?


15


(12) 她哪去北京了? 一直呆在广州。
(13) 着什么急? 能干多少算多少叹。
例(11)否定对方认为的“我对他(她)有意见”的说法,同时也有为自己辩解的附加
含义。同样,例(12)、(13)否定的对象也是某种思维状况或行为。例(12)句子出现的
前提是有人(说话人、听话人或其他人)认为“她”去北京了,句子就是针对这种想法的
否定。例(13)是对对方“着急”行为的否定。
支持“否定说”的学者以黎锦熙、王力、高名凯、朱德熙的、吕叔湘、陈望道
等为代表。这些学者对反问句语用功能的认识主要集中在“意在否定”这一点上, 王
力《中国现代语法》中说: “反诘语可以当否定语用, 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高名凯
《汉语语法论》中将反问句看做是借用疑惑句式来表达的感叹命题, 朱德熙《语法讲
义》中说: “反问句的形式和意义正相反,肯定形式表示否定, 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说到“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 反诘句里没有否定
词, 这句话的用意就在否定;反洁句里有否定词, 这句话的用意就在肯定。”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中说: “是为激发本意而问的, 我们称为激问, 这种设问必定有答案在
它的反面。” “修辞学上通常只承认这第二类激问为正式的设问。这类的设问, 常
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
持“强调说”的学者则认为在确定反问句表 “否定”这一特点的基础上,进一
步思考就会发现反问句的表达效果也有独特之处,即具有增强语势,传达强烈情感的
特性。强调的根本目的是希望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想法, 引起“共鸣”, 并希望对
方按照自己的暗示去做某事。如:
(14) 我们死都不怕,难道还怕困难吗?
(15) 我还能飞了不成?
(16) 这样的人还不该打吗?
以上的例句,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提醒注意某种明显的事实。三个例子
的意思分别是“我们死都不怕,更不怕这些困难”、“我不能飞”、“这样的人该
打”。


16


支持“强调说”的专家学者有丁声树、张志公、胡裕树、黄伯荣、廖序东及刘
月华等。张志公《语法学习讲话》中也提到反问句的作用, “反问的作用在于引起别
人的思考, 有的并且带有责备、质问或者驳斥的意味”。胡裕树等人在《现代汉语》
中说:“来一次反问, 就可以使语气更加肯定有力, 观点更加确定无疑; 又因为反问之
后, 并不回答, 只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因而就又可以发人深省, 增强文章的说服
力。”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中认为同平铺直叙的表达比较起来, 反问这种说
法语气强烈, 加重了语言的力量, 能激发读者的感情, 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刘月华
等人《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中就直接说: “反问是表示强调的一种方式。陈述句和各
种疑问句都可以加上反问语气构成反问句。反问句的作用是对一个明显的道理或事
实用反问的语气来加以肯定或否定, 以达到加强语势的目的。”
此外,引起语言学界关注的还有“多功能说”。最近几年,随着语用学领域研究
的深入,很多学者将交际原则、语境等语用学理论用于反问句的研究,对反问句的语
用功能作了探索总结,他们提出反问句在不同的交际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往往具有
不同的语用功能,表示不同的感情色彩,如困惑、不满、责备、反驳、轻视、讽刺
等消极的感情色彩申辩、提醒、催促、辩解、建议等中性的语用色彩、谦虚、劝
阻、慷慨、夸奖等积极的语用色彩。例如:
(17) 人家锁着门在屋里打牌, 你怎么看见的? (表困惑)
(18) 给谁提意见呀? 这儿的经理是他爸爸。(表申辩)
(19) 你不是要和他出去吗? 快走吧!(表提醒)
(20) 你还不跑? 他已经追过来了!(表催促)
(21) 不就是去吃饭吗? 你说去哪。(表轻视)
(22) 姐, 你怎么又躺下啦?(表驳斥)
支持“多功能说”的专家学者以邵敬敏、刘娅琼、殷树林等为代表。


17

对于“强调说”,常玉钟、郭继懋等一些学者表示反驳,我们认为他们的分析
颇有道理。常玉钟21对“强调说”提出了批评: “它只能使我们确定句子强调肯定或

否定什么,却没能使我们了解、把握说话人通过肯定或否定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即
说话人的言外之意。郭继懋在《反问句的语用语义特点》一文中也做了分析,他列出
三点理由:第一,“表示强调”这一说法很笼统,现代汉语里有很多表达方式的作用都
是表示强调,但这些表达方式的具体作用并不相同;第二,“强调”是“特别着重或
着重指出”的意思,但当我们要表达这样的意思时却不能自由的运用反问句式,这说
明反问的作用不同于单纯的着重指出;第三,“加强语势”的说法也不够清楚明白,
而且这种说法与话语交际的“适量原则”并不一致,这种矛盾中隐含着待发现的规
律。
我们赞同“否定说”和“多功能说”的观点,认为反问句含有核心的语用功能
是“否定”,但在不同的交际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往往显示出不同的附加语用功
能,如:不满、责备、困惑、申辩、反驳、催促、提醒、谦虚、劝阻、慷慨、夸奖
等等。如:
(23) 彭志中一拍桌子说:“难道我的话就不算数?我现在问你,我的裁决已经下
了,你出不出钱吧?”

(不满)

(24) 我好言说:怎么能不刷牙洗脸就吃东西呢?这不卫生,又没人跟你抢,这
些李子都是你。

(反驳)

(25)“哪里!我们小孩子哪敢坐中间?刘先生年长,还是刘先生坐在中间的好。”
徐女士说。

(谦虚)

上面三个例子的核心语用功能就是否定,这里的否定是否定说话人讲话之前出
现的一种观点、态度或者想法。但同时也含有其他附加语用意义。例(23)中,彭志
中显出非常生气的样子,他用反问的语气增加自己话语的重量,否定对方不支持他

的意见,同时也表示出不满的态度。例(24)可能是长辈跟小孩子说的话,否定一种
21

常玉钟,《试析反问句的语用含义》,《汉语学习》,1992 年,第 5 期。


18

不好的行为“不刷牙洗脸就吃东西”,反驳一个不好的习惯。例(25)是晚辈跟长辈
讲的话,是反对长辈的意见,但这里含有谦虚态度的反对。
1.2.3 与其他句类的区别
具备反问句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反问句的主要条件。也就是
说,任何一个反问句都必然具备这三个特征。下面本文就以这三个基本特征为主要
线索来探讨与反问句相近的其他一些句子,以明确反问句与其他句类的区别,更好
地认识反问句。
1.2.3.1 与陈述句的区别
陈述句是述说一件事情的句子,它能表达肯定的语意,也能表达否定的语意。
陈述句在书写时句末用句号。如:
(26) 他是一个好人。

(肯定)

(27) 他不是一个好人。

(否定)

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肯定形式表达
否定意义,否定形式则表达肯定意义。反问句结尾时正常情况下用问号,而有些特
殊的句子也可以用感叹号。 如:
(28) 难道他不是一个好人?


(他是个好人)

与陈述句不同,反问句没有提供新信息,信息就在问句之中。反问的作用是加
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
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如: “难道他不是一个好人吗?”和“他是
一个好人”。这两句话显然前者语气更强烈。如果用于日常对话,反问句就显得太
强烈了。但如果用于文章观点论述,那会起到增强语气的效果。除此之外,一些反
问句还要反问词,如:“难道”、“这么”…。除了反问词,还要在最后加上语气
词,如:“呢”、“吗”…。而且为了表示与陈述句的区别,还要在最后加上问号
“?”。反问句比陈述句语气更有力,感情色彩更鲜明,更能强调语气。在功能上,
陈述句主要是告诉别人事情,反问句的功能主要是跟别人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