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147 trang)

NGHIÊN cứu CÁCH DÙNG của từ “之”ZHI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và KHẢO sát PHƯƠNG PHÁP DỊCH các kết cấu có “之”ZHI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2.96 MB, 147 trang )

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
研究生院
****************

阮氏莲

现代汉语中 “之” 字用法研究及带 “之”字 结构
的翻译方法考察

NGHIÊN CỨU CÁCH DÙNG CỦA TỪ “之”[ZHI]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VÀ KHẢO SÁT PHƯƠNG PHÁP DỊCH
CÁC KẾT CẤU CÓ “之”[ZHI]

硕士论文

专业:汉语言


代码:60.22.10

2014 年 7 月于河内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
TRƯỜNG ĐẠI HỌC NGOẠI NGỮ KHOA SAU ĐẠI HỌC


NGUYỄN THỊ SEN

现代汉语中 “之” 字用法研究及带 “之”字 结构
的翻译方法考察
NGHIÊN CỨU CÁCH DÙNG CỦA TỪ “之”[ZHI]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VÀ KHẢO SÁT PHƯƠNG PHÁP DỊCH
CÁC KẾT CẤU CÓ “之”[ZHI]

LUẬN VĂN THẠC SỸ


Chuyên ngành:

Ngôn ngữ Hán

Mã số chuyên ngành : 60.22.10
Giáo viên hướng dẫn : TS. Nguyễn Đại Cồ Việt

Hà Nội, 2014
原创性说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
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本文作者签名:

日期:2014 年 6 月



致谢
我们在撰写这份论文的过程中受到各位老师和各位朋友的热情帮助。特
别是阮大瞿越博士,他已经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指导。在阮老师的
指导下我们一步一步地完成各项内容,经过不少困难,终于完成了这篇论

文。所以在此我们要向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尤其是阮老师表示最真诚的谢
意。感谢老师的无私指教,不厌其烦的帮助,让我可以度过这么多的障碍,
获得今天的研究成果。
阮氏莲
2014 年 6 月

i


摘要
现代汉语―之‖字是古代汉语遗留下来的,它的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
高,用法也比较复杂。那么在语法方面上,现代汉语的―之‖字保留了古代汉
语中的哪些用法,有没有创新的用法?在汉译越方面上,带―之‖字结构又如
何翻译?这都是本论文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针对上面所说的内容,本文尝试从句法结构关系的角度分析―之‖字在古代
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在分析―之‖字语法特点的基础上,比较―之‖字用

法的古今之异。另外,本文通过 ―之‖和―的‖的比较指出现代汉语中―之‖―的‖
在用法上的差别。
本文把天下霸昌的《鬼吹灯》与其越文翻译版《Ma thổi đèn》进行对
照,基于对照的结果总结带―之‖字结构的翻译方法。
本文的目的是揭示―之‖字的用法特点以及归纳出汉语带―之‖字结构在越
南语的一些主要表达方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论文除了如演绎、归纳、
统计、举证等的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以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语言学、案例分
析等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

ii



1.现代汉语 ―之‖字的语法功能,较之于古代汉语,呈现出简单化的趋
势,但同时也有创新的,如―之‖作为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的结构助词。
2“之” 和 “的”虽然看上去功能相似,其实两者在语用和语法上都有许多
不同之处,不能简单地互换。带―之‖字结构能使在―之‖后的不成词的单音节
语素能充当结构成分,使它可以―词化‖,―的‖没有这个功能。当我们将该结
构与―的‖字结构互换时,不成词的单音节语素往往要变成可独立运用的多音
节词。(如:心灵之窗 心灵的窗口)。
3.基于比较结果我们进一步考察汉语带―之‖字结构在越南语中的主要表
达方法。本文依据带―之‖字的结构类型进行总结翻译方式,总的来说,带
―之‖字结构有两种情况: 一是,译文中―之‖字有对应的词语: ―của, chi, thế,
đây, đó, nó‖; 二是,译文中“之”无对应词语,这时带―之‖字结构就有如下的几
个翻译方法:
 去掉“之”但保留原有的结构关系。这类包括:a)用越南语主谓结构
表示;b)用偏正构表示;
 用越南语中意义相当的表达方式。这类包括:c)用表示一事物中

的一部分、分数或百分比结构来表示(Một trong + X ;Y phần X;Y phần
trăm);d)用表示时间结构表示(Lúc/Khi + SP; Lúc/Khi + VP;Thời +
NP);
 省略中心语
iii


 其他情况:用另外一个结构或忽略不译

关键词:“之”字结构,“之”字用法,古今沿革,翻译方法

目录
前言 ........................................................................................................................... 1
0.1 问题的提出...................................................................................................... 1

0.2 现代汉语―之‖字的研究状况 .......................................................................... 2
0.3 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 3
0.4 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 4
0.5 研究对象和范围和语料来源 ......................................................................... 5
第一章 本文的理论依据......................................................................................... 7
1.1 词类与句法成分的关系.................................................................................. 7
iv


1.2 现代汉语中各种句法结构.............................................................................. 9
1.3 关于翻译理论的一些概念............................................................................ 10
1.4 小结 ................................................................................................................ 12
第二章 汉语 之 字的用法特点 ............................................................................ 13
2.1 古代汉语中“之”字的用法 ............................................................................. 14
2.1.1 古代汉语非偏正结构中“之”字的语法功能 .......................................... 14
2.1.2 古代汉语偏正结构中―之‖字的语法功能 ............................................. 16
2.1.3 其它用法 ................................................................................................. 18
2.2 现代汉语中―之‖字的用法 ............................................................................ 18
2.2.1 现代汉语非偏正结构中―之‖字的语法功能 ......................................... 19
2.2.2 现代汉语偏正结构中―之‖字的语法功能 ............................................. 24
2.3 结构助词―之‖与 ―的‖比较............................................................................ 30
2.3.1 “之”与“的”在语法功能上的差别 ........................................................... 31
2.3.2 “之”的特殊功能:使其后语素可“词化” ............................................... 34
2.4 小结 ................................................................................................................ 36
第三章 在《鬼吹灯》中带“之”字结构的翻译方法考察 .................................. 41
3.1 确定考察对象的原则.................................................................................... 41
3.2 现代汉语带―之‖字结构在越南语里的主要表达方法 ................................ 42
3.2.1 带―之‖字的非偏正结构 ......................................................................... 42
3.2.2 带―之‖字的偏正结构的翻译方法 ......................................................... 48
3.3 小结 ................................................................................................................ 73

结论 ......................................................................................................................... 75

v


前言
0.1 问题的提出
―之‖是古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单词之一。在不同的语境中―之‖字有不
同的用法。从其词类归属的角度上讲,它具有代词、结构助词、动词、连词
和语气助词等用法。然而其最常见的用法还是当结构助词。
现代汉语 ―之‖字是古代汉语遗留至今的一个文言词语。那么,―之‖字在
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如何,其用法上继承了古代汉语的哪些语法功能?是否有
新的发展?“之”和“的”又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引起了笔者对“之”字的关
注。
关注“之”字的语法功能,如果和以前的学者一样从词类讲功能,笔者认
为稍有不妥之处,而且蹈袭前人恐怕不可能有什么突破。我们认为作为结构
助词的―之‖字,其与结构中其它成分关系极其紧密,它在结构中才能充分体
现出其语法功能,如:它连接主谓语的功能还是连接定中语的功能。因此要
考察 ―之‖字的语法功能不能脱离带―之‖字的结构。进一步说,―之‖字的其它
角色如:代词、动词、连词等也只在其所处结构中体现出来。研究―之‖字的
语法功能应从带―之‖字的结构讲起。
最后,带 ―之‖字结构在翻译成越南语时有什么样的翻译方法?虚词―之‖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用对应的越南语词语表示,什么样的情况下不用?这
也是笔者关注的问题之一。

1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拟以《现代汉语中“之”字用法研究及带“之”字结构
翻译方法考察》作为本论文的选题。为了便于进行穷尽考察,本文拟以天下

霸唱著的《鬼吹灯》网上小说为主要的语料考察范围。
0.2 现代汉语“之”字的研究状况
关于古代汉语的文言虚词―之‖字,前人已经有了很多相关的研究。在各
种古代汉语教程中都有对“之”字的语法功能的讲解,如王力主编的《古代汉
语》、《古代汉语字典》,徐宗才主编的《古代汉语》。这些教材和工具书
中,都从词类角度描写―之‖字的语法功能。
相比之下,关于现代汉语―之‖字研究就相当少。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
语八百词》(1999)指出:“―之‖是古代汉语遗留下来的结构助词,用法大致
与现代―的‖字相当。但有些场合只能用―之‖;有些场合虽然也常用―的‖,但
习惯上也往往用―之‖。”徐春阳(2002)认为现代汉语结构助词―之‖和―的‖在
语用上是互补的:带文言文色彩的偏正短语用―之‖,反之用―的‖,两者不能
简单地换用。曹婷(2006)在《“之”字的古今变化》中通过梳理“之”字的词性
极其主要用法,试图对比现代汉语“的”字分析其在古今汉语使用中的变化差
异,并多从其助词的用法角度推测其演变原因。邵霭吉在《现代汉语助词
“之”和“之 ×”方位词》(2009)中涉及到现代汉语助词“之”的用法,并对现代
汉语“之 ×”作为合成方位词提出质疑,作者认为像“之上、之下、之中、之间”
等等不应该视为合成方位词。

2


关于汉译外翻译方法的考察,之前有不少论及某一个语言项目的翻译方
法考察,如:阮大瞿越《汉、越动结式对比及汉语动结式在越南语的主要表
达方法》(2004); 阮氏翠玉,《〈孔子传〉的敬辞及其翻译(通过翁文松
越南语译作考察)》(2006),杨洪建,《汉语存现句在哈萨克语中的表
达》,语言与翻译,2012 年第 1 期; 阮妙霞《中越旅游资料文化词语研究及
其翻译策略》(2013)等等,不过,针对“之”乃至虚词的翻译方法考察,据
笔者的了解,还没发现相关的研究。
0.3 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
0.3.1 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弄清现代汉语“之”字的语法功能,以及现代汉语的“之”
字继承了古代汉语的哪些语法功能、它的新发展的语法特征、和含“之”字的
结构在越南语中的表达。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我们掌握现代汉语中一个重要的
虚词。
0.3.2 研究任务
本论文的具体研究任务如下:
1. 考察现代汉语―之‖字在《鬼吹灯》中的使用情况;
2. 阐明现代汉语中―之‖字的用法特点并与古代汉语―之‖字用法进行比
较,指出“之”字在用法上有哪些是继承古代汉语的,哪些是创新的;

3


3. 把现代汉语“之”字和“的”字进行比较,以突显“之”与“的”在语法功能上
的差异;
4. 根据《鬼吹灯》的越译版考察―之‖字结构的翻译方法,总结翻译手段
的类型。
0.4 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
0.4.1 研究方法
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上本文运用新的视角分析―之‖字结构中―之‖字的语法
功能,通过考察―之‖字的语法功能,指出―之‖字在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中用
法的异同;从―之‖字结构与―的‖字结构的异同透视 ―之‖与―的‖在语法功能上
的不同。
本论文主要采用统计法、分析法和对比法等研究方法。具体如下:
1. 首先使用统计法对现代汉语―之‖字的出现频率进行统计。
2. 使用案例研究方法,以《鬼吹灯》小说为案例,对其中“之”字进行穷
尽考察和分析。
3. 使用对比法将古今―之‖字的用法进行对比,和将“之”与―的‖字进行对
比,指出两者之间的差别,从而阐明现代汉语中―之‖字对表达方面的作用。
4. 使用分类法对本文的案例《鬼吹灯》小说中带―之‖字结构的翻译方法

进行归纳类别。

4


除了以上所列的研究方法以外,本文还使用例证法、描写法、归纳法
等。
0.4.2 研究步骤
1. 首先根据北大语料库进行搜查收集关于―之‖的语料并建立语料库。
2. 在语料库基础上进行分类、描写、分析―之‖字的用法特点。
3. 《鬼吹灯》中―之‖字的使用情况。
4. 对《鬼吹灯》中带 ―之―字结构的翻译方法考察。
0.5 研究对象和范围和语料来源
0.5.1 研究对象和范围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中带―之‖字的结构。
现代汉语中存有如成语、俗语等古代汉语的一些化石,例如:仁义之
师,学而时习之,之死不渝,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既来
之则安之,等等。这些成语俗语都来源于古代书籍当中,是原装的文言,它
们体现了古代汉语“之”字的用法特点,所以不是本文的考察对象。(然而,
下文中为了凸显现代汉语“之”字的用法,本文将古今“之”字的用法进行了比
较,因此也对古代汉语中的“之”字的语法功能进行简短的介绍。)

5


一些由“之”字构成的词语也不是本文考察的对象,如:(a)总之,加
之,之所以等等(b)之上、之下、之前、之后、之内、之外、之中、之
间、之东、之西、之南、之北等。1
0.5.2 本文的语料及其来源
我们收集的语料主要来自:

第一,《鬼吹灯》中。《鬼吹灯》是 2006 年在网络上迅速流行起来的
一部网络小说。2006 年底,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图书版的四册《鬼吹
灯》,这部书也迅速成为了中国大陆图书销售排行榜的榜首。我们之所以选
择这部小说作为本论文的语料是因为这部书是网络文学著作,其读者是年轻
的网民,所以它使用的语言近乎日常生活的语言,通俗易懂,容易被年轻人
接受。因此该作品的语言能充分体现当今时代现代汉语的语言特点。
第二,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

1

(a)是连词,本文列最常见的一些词(b)是方位词,本文根据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1983)中的方位词表。在《鬼吹灯》中,方位词“之+X”共出现 397 次,占带“之”字短语总数的
47.71%。

6


第一章

本文的理论依据

1.1 词类与句法成分的关系
在过去,语言学家在讲语法时,往往从词类讲起。这是西方人的传统分
析方法,但是这种方法运用在汉语上则暴露出不少不合适的地方。徐通锵先
生在《基础语言学教程》
(2001)一书中指出:
“印欧语的语法理论和汉语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名、动、形的词类划分和它
们与句法结构成分的关系。印欧语的语法结构是双轨制,名、动、形的词类
划分和―主语—谓语‖结构框架的句法结构成分存在着有规律的一一对应关

系,而词的形态变化则是维系二轨合一的桥梁和纽带。这种带有明显表层结
构标记的屈析型语言的语法理论用来分析孤立型突出语义的汉语,就会呈现
出捉襟见肘的窘态。第一,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因而不存在维系而归合一的
桥梁和纽带;第二,也正由于此,名、动、形的词类分不出来;即使像现在
那样勉强分出来,它们与主、谓、宾之类的句法结构成分也没有对应的规
律。这就是说,名词不仅可以作主、宾语,而且也可以作定语(如:木头房
子、门框颜色、家具样式、北京大学学生等)和谓语(如:今天星期三、它
十一岁等);动词不仅可以作谓语,而且页可以作主、宾语(如:爱说话、
赞成马上出发、同意参加、走行不走也行);至于形容词,它的语法功能更
为广泛,什么句法成分都可以作(如:干干净净的衣服、说清楚等等)。这
样,词类和句法结构成分的关系就会呈现出如下的状态:

7


这是朱德熙先生(1985,4-7)画的汉语词类与句法结构成分的对应表。
他认为词类与句法结构成分的一对一的对应是印欧系语言的特点,而汉语的
特点是一对多,同一个词类可以充任不同的句法结构成分,―百分之八九十
的动词和形容词可以做主宾语,能够做定语的名词的百分比更高‖,即一个
词类具有多功能的特点。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特点是语言结构规律的反
应;只有成规律的现象才能成为特点。印欧语的词类和句法结构成分的意义
对应,即二轨合一,是它的结构规律,因而自然会成为它的特点。但是,汉
语的情况与印欧语正好相反,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多;一对一是规律,一
对多就不是规律。这种差异是本质性的,说明以印欧语的语法理论为标准来
分析汉语,我们就很难说清楚汉语语法的结构规律;一定要在没有规律的地
方找规律,只能钻入牛角尖,走进死胡同。”(页 184)
在古代汉语语法著作中,学者们在讲“之”字的语法功能时基本上采用了
词类说。然而,如上文已指出,用词类概念描写汉语的语法未必是最佳的方
法,所以在本论文中,我们对 ―之‖字的语法功能进行描写和说明时,则选择


8


了“弃词类、从结构”的研究视角。本文将把―之‖字放在它所处的结构中进行
考察。
1.2 现代汉语中各种句法结构
现代汉语中有多少种句法结构,可能因不同语法体系而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作者认为,现代汉语中的句法结构包括 11 类。2本文依据《新华字典》
(第 11 版)的观点,认为现代汉语中最基本的结构包括:联合结构、偏正
结构、述宾结构、主谓结构和介宾结构等。具体如下:

结构

定义

举例

并列结构

由两个以上的词并列组成的词组。 我和他,赞成或反对,讨

(联合结构)

有时用连词“和”、“或”、“并”连接。

论并且通过了

由中心词和对中心词起修饰作用的
偏正结构


词组成的词组。“偏”在前,“正”在

精妙的对联,好孩子,不

后,两者间有时用助词“的”、“地”

断地提高,认真学习

连接,有时不用。
由动词或形容词 述 和对动词或形
述补结构

容词补充说明的词 补 组成的词
组。“述”在前,“补”在后,两者间

2

写得简明扼要,好得很,
看不完,交代清楚

孙德金《汉语语法教程》(2002)中认为,现代汉语句法结构包括 11 类: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动宾

结构、动补结构、并列结构、附加结构、重叠结构、同位结构、数量结构、连动结构和兼语结构等。
(页 96)

9


结构


定义

举例

有时用助词“得”连接。
述宾结构

由述语和被其支配的词 宾 组成的
词组。“述”在前,“宾”在后。

看书,联系实际

由被陈述的词 主 和陈述的词 谓
主谓结构

组成的词组。“主”在前,“谓”在

我去,他写的对联

后。
介宾结构

由介词和宾语组成的词组。“介”在

他在教室里看书,我从去

前,“宾”在后。

年就开始练习书法了


1.3 关于翻译理论的一些概念
本文的目的之一是总结汉语带“之”字结构向越语翻译的方法,旨在考查
翻译者在译文中如何处理像“之”字这样的虚词。
处理虚词是翻译中的一大难题。吕叔湘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
(1977/1999)一文中曾经举汉语介词英译问题为例来说明虚词翻译的困难。
我们看一下先生所举的例子:
“……下面讲几个用介词的例子:
(1)向雷锋同志学习。Let's learn from Comrade Lei Feng.
要是孤立起来看,“向”和 “from”的意义恰好相反。
(2)在同志们的帮助下。With the help of comrades.

10


"在……下”现在用得极其广泛,翻成英语有多种翻法,这里用 with 较
好。
这两个例子是汉语和英语都用介词,但是用的是不同的介词。下面的例
子是英语用介词汉语却必须用动词的例子。
(3)Go by train.

坐火车去。

(4)A book on grammar.

讲语法的书。

(5)A friend from far away.

远方来的朋友。


(6)The right man for the job.

适合 做 这个工作的人。

(7)The man without a Country.

没有祖国的人(小说名)

(8)Lady into Fox.

女人变狐狸(小说名)”

页 15-16
这些例子表明了虚词在翻译时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那么,“之”字的汉
译越中又该如何翻译,这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之一。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关于翻
译的定义和翻译方法的分类。
1.3.1 翻译的定义
吕叔湘、丁声树在《现代汉语词典》(1978)中对翻译下了这样的定
义:“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含义)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字表
达出来;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1.3.2 翻译方法的分类
11


翻译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直译和意译。
直译是把原文的每一词,每一句翻译过来,保证译文的意义和形式。在
这个直译方法里面又可分为代借翻译和逐字翻译。
意译是把原文的主要内容或者大概内容表达出来,在译文里只要保证原
文的意义,不用保证语言形式。
1.4 小结

研究“之”字的语法功能,过去的学者都从词类讲起。词类主要是以词在
句法结构中的语法功能为依据而划分出来的。在汉语里我们就不能从词的词
类性质上看出它在句中所起到的语法功能,比如汉语名词可以做主语、宾
语、定语,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做谓语,有些名词还可以做状语;动词可以做
谓语,一定条件下可以做主语、宾语、补语,有些动词还可以做定语;形容
词通常做谓语、定语,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做主语、宾语、状语、补语;副词
一般只做状语,少数也可以做补语。因此,从词类角度分析一个词的语法功
能还是存在不足之处的,在我们论文范围中就把―之‖字放在结构中来分析
―之‖字的语法功能。
虚词的翻译是一个大难题。本文的另一个目的是总结汉语带“之”字结构
在越语中的翻译方法。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含义)转换为
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
来。初步的分类,翻译的方法大致可分为直译和意译等两种类型。

12


第二章

汉语"之"字的用法特点

“之” 字是古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 其用法也比较复杂。在不同
的语境中“之”字就有不同的用法。在过去,各语言学家往往从词类的角度讲
起“之”字的语法功能,它即可以做代词、连词、介词、助词、语气助词又做
动词用。因为现代汉语语法特点中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一对一的关系所以从
词类的角度对“之”字讲解还不完全体现出来“之”字的语法功能。因此,对于
“之”字的语法功能我们就选择 一个新视角来描写,就是把“之”字放在其所处
的短语中研究,从句法结构关系指出“之”字的语法功能。从句法结构关系
讲,“之”字可参加主谓结构、动宾结构、述宾结构、介宾结构和偏正结构。
在每一种结构中,“之”所体现的语法功能是不完全一致的。

吕叔湘先生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1977/1999)中写道:“一种事物
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比如人类的特点——直立行走,制造
工具,使用语言等等,都是跟别的动物比较才认出来的。语言也是这样。要
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要认识现代汉语的特点,就要跟古代
汉语比较,要认识普通话的特点,就要跟方言比较。”(页 13)。因此,为
了凸显现代汉语“之”字的语法功能,本章要把古代汉语中“之”字的用法跟现代
汉语中“之”字的用法进行比较。在比较之前,本章先对古代汉语中“之”字的语
法功能做一些描写。这部分的描写主要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但把它放在我
们的结构视角中。

13


2.1 古代汉语中“之”字的用法
2.1.1 古代汉语非偏正结构中“之”字的语法功能
2.1.1.1 主谓结构
“之”字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作为连接主语和谓语的结构助词,它的语
法功能是,取消主谓结构充当独立的句子的可能性,由“之”字连接主谓语的
主谓结构只能作句子的成分,如做主语等。
(1)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
翻译: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就必须为他考虑长远的利益。
(2)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左传•僖公十四年》)
翻译:皮没有了,毛长在哪里?
从上面的(1)、(2)的两个例子可见“父母爱子”和“皮不存”是两个独立
和完整的句子,在母语“父母”、“皮”和谓语“爱子”、“不存”之间加一个“之”字,
说成“父母之爱子”和“皮之不存”,这样就是在形式上词组化了,不能认为有独
立性了,要看下文才懂得它们的完整意思。
2.1.1.2 述宾结构
a)“之‖在述宾结构中作宾语。如:
(3)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

翻译:喜爱共叔段,想要立他为太子
14


(4)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春》)
翻译:军队的行动,郑国必定知道(它)
(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诞生者也(《孟子•
告子上》)
翻译: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
够长大的。
(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寡人之于
国也》)
翻译:这和用剑刺人而杀死他,然后说:“不是我杀死的,是兵器”有什
么不同?
(7)《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翻译:《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8)“曰:否,以粟易之”(《孟子•许行》)
翻译: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b)―之‖在述宾结构中作述语,其意义相当于―去、到‖,它的宾语一般是
地点名词。如:
(9)然友之邹问于孟子。(《孟子•告子下》)
翻译:然友便到邹国去向孟子请教。
15


(10)“吾欲之南海 何如 ”(《为学》)
翻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2.1.1.3 介宾结构
a)“之”字在介宾结构中作宾语。如:
(11)“故为之说”(《捕蛇者说》)

翻译:所以对他说。(之=他)
b)“之”字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可译为“对于”。如:
(12)“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礼记·大学》)
翻译:“人对于他所亲爱的就认识不清”。 (之=对于)
2.1.1.4 联合结构
“之”在联合结构中连接两个并列短语,表示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如:
(13)“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 则尊以遍矣 周于世矣。”(《荀子·劝
学》)
翻译:仿效那有德才的人,而学习他的学说,就能品德高尚、只是普遍
了,周知世事了。(之=而)
(14)孔子有见可行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 孟子·万章下
翻译:孔子有时见到道可行而可以出来当官,有时可以会合时可以当
官,有时因国君养贤而当官。(之= 而)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