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102 trang)

nghiên cứu nghĩa của những chữ hán có chứa bộ mịch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2.29 MB, 102 trang )

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
研究生系
==========

阮氏水

绞“丝”旁汉字字义研究

NGHIÊN CỨU NGHĨA CỦA NHỮNG CHỮ HÁN
CÓ CHỨA BỘ MỊCH

硕士学位论文

专业编号:60220204
学科专业:汉语语言

2016 年于河内


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
研究生系
==========

Nguyễn Thị Thuỷ

绞“丝”旁汉字字义研究

NGHIÊN CỨU NGHĨA CỦA NHỮNG CHỮ HÁN
CÓ CHỨA BỘ MỊCH

Luận văn thạc sĩ



Chuyên ngành:Ngôn ngữ học tiếng Trung Quốc
Mã số chuyên ngành:60220204
Giảng viên hướng dẫn:TS. Nguyễn Đin
̀ h Hiền

Hà Nội, 2016


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取得成果。除了文中
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之外,本文都根据考察结果和研究过程进行分析和总
结,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其他同志对
本研究的启发和所作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国语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可
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作者签名:___________导师签名: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

i



致谢

这篇硕士学位论文是在导师阮廷贤博士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
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
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
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
还使我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
导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
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本论文最终得以顺利完成,也离不开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国语大学研
究生院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谨向诸位表示深深的
谢意!
阮氏水
2015 年 07 月

ii


摘要
绞丝旁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偏旁,由绞丝旁构成的汉字中有不少的是常用
字。由于绞丝旁具有不同的形式,再加上其与丝织有关的内涵,因此必须要考
虑到绞丝旁汉字的字义变迁、字源、词及其文化含义等内容。本文在总结前人
研究基础上,试图对现代汉语常用的绞丝旁汉字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全文共
分五个部分:
前言:包括选题理由、研究任务、研究对象及范围、研究步骤及方法、研
究综述、理论依据和文章结构等七个小部分。
第一章,其中主要在词类、造字法、汉越音、自由语素或不自由语素(也叫
成词语素或不成词语素)、语体色彩的附属义和义项数量等方面进行考察,其
次对成词的字进行词性分类。第二章,具体阐述绞丝旁汉字的本义以及绞丝旁常

用汉字字义演变。第三章,从绞丝旁汉字分析中国古代丝织文化以及颜色观。
第四章,指出“丝”与“tơ”在词性、意义方面的不同以及对带“丝”的词语和含“tơ”
的词语提出一些相对应的翻译。
结论:对论文的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同时指出文中不足之处。
我们希望本文将是越南汉语学习者的一份有益的参考资料,越南汉语学习
者在学习绞丝旁汉字时应从其字源出发,了解字义演变所蕴藏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语:绞丝旁;汉字;字义;字形;形符;声符;文化内涵

iii


目录
前言 ..........................................................................................................................1
1. 选题理由 ............................................................................................................1
2. 研究任务 ............................................................................................................1
3. 研究对象及范围 ................................................................................................2
4. 研究步骤及方法 ................................................................................................2
5. 研究综述 ............................................................................................................3
6. 理论依据 ............................................................................................................4
6.1 汉字发展的演变 .............................................................................................4
6.2 许慎的《说文解字》及“六书”说 .................................................................6
6.3 理论基础 .........................................................................................................8
第一章:绞丝旁汉字考察 ....................................................................................19
1.1 绞丝旁汉字统计与分类 .................................................................................19
1.2 考察结果与分析 .............................................................................................22
小结 ........................................................................................................................25
第二章:绞丝旁汉字字义流变 ............................................................................27
2.1 绞丝旁汉字所表达的本义 .............................................................................27
2.1.1 表示丝麻线或绳索 ....................................................................................27
2.1.2 表示丝麻制品 ............................................................................................28

2.1.3 表示丝麻的加工 ........................................................................................30
2.1.4 表示与线、绳有关的动作行为 ................................................................31
iv


2.1.5 表示与丝麻特性有关的性质状态 ............................................................33
2.1.6 表示丝麻经熏染形成的各种颜色 ............................................................34
2.2 常用绞丝旁汉字字义演变 ..............................................................................35
2.2.1 名词词类的常用汉字字义演变 ...............................................................35
2.2 动词词类的常用汉字字义演变 ...................................................................42
2.2.3 形容词词类的常用汉字字义演变 ............................................................48
小结 ........................................................................................................................52
第三章:绞丝旁汉字文化含义 ............................................................................53
3.1 绞丝旁汉字所体现的古代丝织文化特点 .....................................................53
3.1.1 从绞丝旁汉字看中国古代的丝织品种 ....................................................53
3.1.2 从绞丝旁汉字看中国古代的丝织加工工艺 ............................................54
3.2 绞丝旁汉字所体现的古代颜色观 .................................................................55
3.2.1 绞丝旁颜色字“红”及其文化含义 .............................................................56
3.2.2 绞丝旁颜色字“绿”及其文化含义 ..............................................................57
3.3 绞丝旁汉字义项最多的“经”字文化阐释 ......................................................58
小结 ........................................................................................................................60
第四章:汉语“丝”与越南语“tơ”对比 ................................................................61
4.1 汉语“丝”字与越南语 “tơ”字对比 ..................................................................61
4.1.1 汉语“丝”字的词性与字义演变分析 ..........................................................61
4.1.2 汉语“丝”字与越南语里“tơ”字对比 ...........................................................62
4.2 汉语带“丝”的词语越南语带“tơ”的词语对比 ................................................65
4.2.1 汉语带“丝”的词语意义分析 .....................................................................65
v



4.2.2 汉语里带“丝”的和越南语里带“tơ”的词词义对比 ..................................69
小结 ........................................................................................................................72
结语 ........................................................................................................................73
参考文献 ................................................................................................................75
附录 .......................................................................................................................... I

vi


前言
1. 选题理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仅交流方式、
渠道及交流舞台逐渐增多,传播手段也不断发展。作为“汉文化圈”国家之一的越
南,是与中国山水相连的邻国。汉语言文字对越南语言和文字的影响是全方位
的。近二十多年以来,越南汉语学习者日益增多,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深感中国
文化的博大精深。汉语的研究对越南语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追溯到几千年前,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和越南在生活、文化上,丝织活动都扮
演着重要角色,因此绞丝旁汉字的出现能够体现人们对丝织过程的具体描述,
同时也概括了丝织品类的名字。此外,在丝织活动的基础上,运用绞丝旁汉字
来描写染色阶段,因而专门表示颜色的绞丝旁汉字也一一出现。至今,绞丝旁
汉字不仅表示有关上述活动的意思,而且还引申成许多常用的意义。因此本人
拟定“绞丝旁汉字字义研究”作为硕士论文题目,加深对越南语和汉语言文化的

理解,为汉语教学研究工作提供一份参考资料。
2. 研究任务

本文主要有以下四项研究任务:
(1)对汉字相关理论进行阐述。
(2)对绞丝旁汉字的字形、字义和词性进行考察分析,进而指出各层字义
之间的关系。

(3)阐述该类汉字的文化内涵。
(4)对汉语“丝”字与越南语“tơ”字进行对比,在字义、词类、用法上,指
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1


3. 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文的题目已经说明了研究对象,即绞丝旁汉字。绞丝旁共有三种写法:
繁体为“糸 mì”,港澳地区编写成“糹” 。本文的研究范围是简体“纟”的绞丝旁汉
字。
4. 研究步骤及方法

本文的研究步骤是“考察、阐述分析问题、做出对比、下结论”。为了充分
体现这四个步骤的内容,本论文同时采用相应的研究方法,具体如下:

(1)划定要考察的范围,并进

这步骤采用统计、分类法做出
绞丝旁汉字考察表以及绞丝
旁汉字词性分类表。

行考察、分析结果。
(2)分析绞丝旁汉字的基本
字义并按词类对常用字的其
他字义进行阐述。

这两个步骤都运用描述、分析
法,说明绞丝旁汉字字义流变
过程及其文化内涵。


(3)了解绞丝旁汉字的文化
含义及其作用。
(4)把汉语“丝”和越南语
“tơ”字在字义、词性以及带
“丝”、“tơ”的词语方面进行
对比,进而得出结论。

通过对比法,把“丝”与 “tơ”
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展示出来。

2


5. 研究综述
专门研究绞丝旁汉字的文献内容主要分成两种:对绞丝旁汉字字形、字义
进行探解和对绞丝旁汉字所蕴含的文化进行透视。
许慎的《说文解字》系统性地分析了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其中包括糸部字。
在编排、释义中充分运用了“六书”理论,并开创了“据形系联”的部首归字法。
周楚顺(2003)已经对《说文·糸部》形声字进行试探,具体考证了 109 个
形声字的词源义,归纳了《说文·糸部》声符示源的特点。
金华(2013)在对《说文解字》里的 248 个糸部字进行结构类型研究的基础
上,着重从意符表义、声符表音和声符表义情况对糸部字进行分析。由此发现,
糸部字可分别归入六书的会意、形声两大类,同时形声字在糸部字中所占比例最
大。
李英(2002)通过对《说文解字》糸部颜色的字形分析,探讨其反映的文化
内涵,进一步揭示古人颜色观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郭爱平(2006)系统地梳理了“糸”字汇,从“糸”字汇的演变发展分析了汉字
的发展规律——以形示义、形兼音义。而类化则是汉字以形示义的重要手段,凭
借各种类化方式使汉字成系统、有规律演进。“糸”字汇的类化反映了汉字构形的
认知思维理据——具相思维,以及汉字的文化镜像功能。

邱道义(2005)借鉴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汉语史中的一组同源词材料——《说
文》“糸部”颜色词进一步探究,并得出结论《说文》糸部颜色词根据语源学的观
点来看,这些词所具有的指颜色的意义都是从一个相同的来源——布帛的颜色发
展而来的,包括从织染色的意义泛化为颜色义以及记录了后来用的颜色义。

3


周曼(2014)也以《说文解字》糸部共收的 248 字为研究对象,了解其多与
丝织品相关,并且通过糸部字字形进行分析,从文字学与丝织品专业知识相结合
的角度,详尽地发觉、展示《说文》糸部字所再现的丝织过程以及一些专门指颜
色的字所表达的古代礼俗文化。
所参考的文献大多都是以许慎《说文·糸部》为主要研究材料,着重研究糸
部字在古文所表达的意义及文化。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在了解绞丝旁汉字的基本
字义和文化内涵上提供了特大的帮助。

6. 理论依据
6.1 汉字发展的演变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在其发展初期,汉字是由原始的象形文字演变
而成的表意文字,它的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有音有义。这些原始的
象形符号似画非画,似字非字,因此也被称为图画文字。而中国文字的发展,经
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对于文
字的发展演变,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曾经指出:“汉字字体演变的过
程可以分为两个大阶段即古文阶段和隶、楷阶段。前一阶段自商代终于秦代(公
元三世纪晚期),后一阶段起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
继承着上述观点并结合于六千多年的逐渐演变以及根据张静贤(2005 年《汉
字教程》:6-10),汉字已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等几个
阶段。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最后的楷体
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1) 古文:在中国统一文字前,汉字不论从字体还是应用角度而言,相当

混乱的,凡是在中国文字史上约公元前 14 世纪至公元前 11 世纪的文字均为古文。
4


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甲骨文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甲骨文是商朝
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
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 20%。
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黑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
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
期还没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因此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
钟鼎文、彝器款识(铜器上凹入的阴文为款,凸出的阳文为识,总称铭文)
。金
文真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2) 大篆: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
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
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
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3)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
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
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到了秦代,秦始皇
统一了中国的汉字,小篆成了当时的标准字形。
(4) 隶书: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弯曲的线条变
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磔:用笔向右
下斜)
、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
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隶书
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
5



(5)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
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
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
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
(6)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
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
(7)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
成。
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
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
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
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
6.2 许慎的《说文解字》及“六书”说
《说文解字》 作为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在编
排、释义中充分运用了“六书”理论,并开创了“据形系联”的部首归字法。
战国末期,“六书”学说的问世兴起了分析汉字结构之风。当时流行的潮流,
即分析汉字结构,还被引入汉字教学实践当中,并逐渐形成了理论。“六书”的“书”
原本是指写字或者写出来的字,因此“六书”就是指六种字的意思。
有许多学者对“六书”学说指出不同的观点。但一般都认为“六书”理论是中国
最早的论述汉字结构原理的经典理论。起初,
这概念最早来源于战国典籍
《周礼》

其《地官·保氏》一节下已写:“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
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里的“保氏”
是一种官职,专门掌管教育,而贵族弟子都被称为“国子”,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

6



指周代教授贵族弟子时已经采用六种基本技能,其中有“六书”,但“六书”的具体
内容并没有记载。
后来,直到班固学者在《汉书·艺文志》中关于“六书”有一段话,其被称为
对“六书”的最早说法,具体如下:“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
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东汉学者郑众作了《周礼解诂》,在郑玄的《周礼·地官·保氏注》引郑众的
《周礼解诂》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而同一时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确立了“六书”的定义,即“周礼八岁
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
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诂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
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今长是也。”在此同时,分析了 9353 个小篆,提
出汉字构形的基本框架,把“六书”归纳、整理成完整系统的理论。
由于之后人们认识到更多比小篆还早的古文字,因此“六书”受到质疑。1953
年,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打破传统“六书”的束缚,并提出了关于汉字构造的
新理论——“三书说”。唐兰把汉字分成象形文字、像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
所谓象形文字是“画出了一物件,或一些惯用的记号,叫人一见就能认识这
是什么。”唐兰认为凡是象形字“一定是独体字”,“一定是名字”,“一定是本名之
外,不含别的意义。”可以“分做三类。一是属于人身的形,可以叫做“象身”,二
是自然界一切生物和非生物的形,可以叫做“象物”,三是人类的智慧的产物,可
以叫做“象工”。
7


所谓象意文字“是图画文字的主要部分”,“不过象意文字不能一就明了,而
是要人去想的”“象意文字的范围,包括旧时所谓“合体象形字”、“会意字”和“指
事字”的大部分,如:大、休、立。因为唐兰把象意文字定为画图文字,因此他
把“比类合谊”一类的会意字排斥在外,认为古时只有象意,没有会意:象意字是

从图画里可以看出它的意义。
唐兰所说的形声文字,与“六书”的形声没有太大的区别。他认为形声字是原
有的图画文字经过孽乳、转注、发展来的。
唐兰后来在《中国文字学》中写道:“象形、象意、形声,叫做三书,足以
范围一切中国文字。不归于形,必归于意,不归于意,必归于声,可见形意声是
文字的三方面,根据三书来分类就不容易出错。”
继唐兰之后,也有不少学者发展“三书说”,比如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
的“文字”一章中提出了新的“三书说”,其三书分别为:象形、假借和形声。而裘
锡圭也在陈梦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书说”,包括: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
6.3 理论基础
a. 汉字构字法与造字法
造字法指的是字源的分析,而构字法指的是字形的分析。现代汉字的造字法
是对传统造字法“六书”的继承与创造的。之前,“六书”研究的是古代汉字的造字
规律;它要阐明的是古代汉字的字形和字音、字义的关系。后来,经过多少次演
变的现代汉字在形体和构造上与古文字相比都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现代汉字造字法与古代的出现不同之处,仅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对于传统的“六书”里的转注和假借,严格来说是属于用字的方法。根据许慎的“六

8


书”的定义和张静贤(2005 年《汉字教程》:18-21)对现代造字法的总结,可以
得知:
(1) 象形
许慎对象形字已定义为:“画成其物,随体诂诎”,意思是描画客观事物,随
着物体的形状曲折变化,所举的例子:“日、月、山、水”等字都是模仿日、月、
水之形书写并逐渐演化而来的。在现代汉语里,人们把象形定义为描写和表现大
自然和外部事的。这是一种原始的造字法,不仅保留着原始的绘画,还反映自然
界的真实形象,比如:“雨、鱼、衣、木”等。
(2) 指事

对于指事字,许慎解释为:“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意思是一看就好像认识,
仔细看看才会发现它的含义。指事在现代汉语的造字法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
所概括的抽象事物。所以说,指事是用文字来反映事物的真实状况的。例如:“上”、
“下”在甲骨文写成



、金文



继承甲骨文形,长横表示地面或是

某一位置的界线,短横画表示是在地平面或界线的上方或下方。
此外,有的在象形的基础上,添加某种记号表示事物或概念,如:“末”是“末
端”的意思,金文写成


,其实是在

上方用一短横表示树木的末梢,小篆写

,把短横拉长了;或者“刃”是指“刀口”的意思。小篆写作



是“刀”的

象形,一短横是记号,表示“刀口在这里”。
(3) 会意


许慎将会意解释为“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意思是合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字,意义上加以联系,以显示新的意义。所举的例子为“武、信”等。所以,现在

9


汉语里的会意是将两个原有字或部首的意义联系起来而派生一个新字义,从而
产生一个新字,如“人”字和“言”字合并成“信”字,意思是言而有信。再比如:
“木”是单株的树;“林”是树木的丛集,即树林的意思。
“人”是单个的人;“众”是许许多多的人。
“莫”的古文字写成
晚”。而

,是太阳(⊙)落到草丛(

是单株小草的象形,所以

)中去了,意思是“傍

表示草丛。

(4) 形声
许慎下的定义是:“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意思是用表示事物类别的字作形
符,取与事物名称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声符,组合造成新字。所举的例子是:
“江、河”等。“江、河“这两个事物都与“水”相关,就以“水(氵)”作形符,再选
用与“江、河”两个事物名称音同或音近的“工、可“作声符,组成“江、河”。到现
代,形声的概念也接近与许慎所提的,即用形符的形体表示字的意义类别,用声
符的读音表示事物名称声音的造字方法。这一造字法摆脱了单纯以形表义的限制,
实现了按需造字。形声字的造字原理单一,只有结构形式不同,没有实质类型之

分。形声字大致有八种结构形式:①左形右声,如“泳、论、跟、骑、饭”等字,
这是形声字最基本的构字形式,在形声字中数量最多;②右形左声,如“领、期、
锦、视、瓶”等字;③上形下声,如“零、箭、界、药、宪”等字;④下形上声,
如“想、基、资、努、婆”等字;⑤内形外声,如“闻、闷、问、辩、赢”等字;⑥
外形内声,如“固、街、匪、裹、闺”等字;⑦形符占一角,如“腾、疆、载、颖、
岛”等字;⑧声符占一角,如“旗、氧、房、徒、病”等字。
(5) 转注

10


对于转注,许慎解释为:“建类一首,同意相受”,意思是把相同事类的字归
在一起并确立一个部首,同一部首下的意义相同的字可以互相解释。所举的例字
是“考、老”。但是这两个字是许慎对转注字所提出的唯一例字,至今对转注字的
认识也众多。虽然如此,多数人还是认为,转注是字与字之间的意义关系,不是
指造字的方式。从汉字构形学角度讲,
转注法没有产生新字形,
因此不是造字法,
而是用字法。
(6) 假借
许慎指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意思是本来没有这个字,依据它的声音
找一个读音与之相同或相近的字,托付它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举的例子是“令、
长”,其中“令”的本义是发号施令,语言中“县令”一词中的“令”有音无字,就不
再另造新字,而是借用同音的“令”来记录这个词素;“长”的本义是年长、长老,
语言中“县长”一词中的“长”有音无字,就不再另造新字,而是借用同音的“长”来
记录这个词素。从汉字构形学角度看,显然假借法也没有产生新字形,因此也不
是造字法,而是用字法。
b. 汉字字义与词义
汉字的造字本义(即字形体现出来的意义)一般正是它所记录的这个词的本
义,比如“休”字是“人靠在树边”,表示“休息”,这也就是“休”这个词的本义。词

义是不断变化的,于是会影响到字义的变化。
张静贤(2005 年《汉字教程》:73-74)关于现代汉语字义的特点指出:
汉字是语素文字。在现代汉语书面中,汉字跟字义的关系大致有三类:
(1)字形记录的是词义,也就是说,这个汉字记录一个单音节词,而这个
单音节词是由一个单音节语素构成的。比如:书、笔、走、说、美、香、很、最。
11


(2)字形记录的是语素义。也就是说,这个汉字记录一个语素,而这个语
素在现代汉语中不能单独构成一个词。比如:民、丽、月、耳、道、习、历。
(3)字形记录的仅仅是一个音节,它没有字义,比如“仿”、“佛”,当它们
单独存在的时候,它们记录的既不是语素,更不是词,而只是音节。只有当它们
合起来的时候,“仿佛”才构成一个语素,同时这是由一个语素组成的双音节词。
类似的还有“葡萄、玛瑙、玻璃”等。
必须注意的是,有些字在某些场合记录的是语素,有字义,但在另一些场合
记录的却不是语素,没有字义。比如:“马”,在“牛马”、“马路”、“马车”、“马头
琴”中记录的是语素,有字义;在一些译音词中,如“马克”、“马拉松”中,它们
记录的只是一个音节,并不是语素,所以没有字义。
汉语的词是由一个语素以上组成的,同时也表达一定的意义。 汉语语素有

的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单纯词,有的要与其他语素搭配,构成表达完整意义的合
成词。
万艺玲(2000 年《汉语词汇教程》:47)已经对词义的内容指出:
首先,词是音和义的结合体。词的声音是词的外在形式,词义则是词的内在
内容,它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一个词的意义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概念义,它是客观事物在人脑
中概括反映后形成的意义,是词义的基本成分。如:“战士”和“大兵”的概念义都
是“军队中的最基层成员”,“吝啬”和“小气”的概念义都是“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
当用不用”。第二是附属义,它指词在表示客观对象时的同时,带有的感情色彩
和语体色彩等。感情色彩包括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语体色彩包括书面、口语


12


和通用三种。如:“大兵”的感情色彩是贬义的,“战士”的感情色彩是褒义的,“吝
啬”的语体色彩是书面的,“小气”的语体色彩是口语
讨论词义的时候,往往不是笼统地以词为单位,而是以词的某一个具体的意
义为单位。万艺玲(2000 年《汉语词汇教程》
:59-61)指出:“词义的有形单位
被称为义项。一个词可能只有一个意义,也可能有多个意义。如《现代汉语词典》
对词的义释为例:
电信,利用电话、电报或无线电设备传递信息的通讯方式。
讲究,①讲求,重视:我们一向讲究实事求是;②讲究儿:值得注意或推敲
的内容:翻译的技术大有讲究儿;③精美:房间布置得很讲究。
可见,“电信”在词典中只有一个义项,说明它只有一个意义,是单义词。“讲
究”在词典中有多个义项,说明它有多个意义,是多义词。
再比如以下几个例子:
(1) 这件事你无论如何要帮我想个办法。
(2) 我想他今天可能不会来。
(3) 寒假我想去香港。
上面(1)的 “想”表示“思考;开动脑筋”,可以确定为一个义项,
(2)中的
“想”表示“认为推测”,也可以确定为一个义项,
(3)中的“想”表示“希望;打算”,
可以确定为一个义项。可见,成词语素义义项既在合成词和固定语中出现又可以
单独使用,它也可以概括出不同的词义义项。而不成词语素指能出现在合成词和
固定语中,例如:
(1) 视力、视线、近视、热视无睹
(2) 轻视、重视、获视、一视同仁
13



(3) 视察、巡视、监视
上面(1)组中的“视”都表示看,可以确定为一个义项。(2)组中的“视”表
示“看待”,可以确定为一个义项。
(3)组中的“视”表示“考察”,也可以确定为一
个义项。
同时万艺玲(2000 年《汉语词汇教程》:69-70 页码)也指出多义词的各个
义项性质不同,有的本义,有的基本义、有的引申义、有的比喻义。下面介绍这
三种不同性质的义项的特点:
“本义是指一个词本来的意思。我们一般认为文献记载的最初的意思是词本
来的意思。例如:
走 :本义是“跑”。《韩非子》:“兔走触株,拆颈而死。”其中的“走”是“跑”
的意思。
向 :本义是“窗子”。
《诗经》
:“塞向墐户。”意思是“堵好窗子,用泥涂塞门”。
单音节词是一个字表示一个词,
所以单音词的本义一般与字的形体有直接关
系。我们可以根据字形来推断词的本义。如:
走,古时写为“ ”。下面是“止”,即现在的“趾”,表示脚。上面像一个甩开
手臂向前跑的人的侧面。从字形来看,“走”的本来的意思是“跑”,而不是现在所
说的“行走”。“奔走相告”这个成语中的“走”保留了本义,“走”和“奔”同义,都表
示“跑”的意思。
闻,古时写为“ ”,也由“门”和“耳”组成。“门”表示这个词的发音,“耳”表
示这个词的意义,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所以“闻”本来的意思是“听”,而不是现
在常用的“用鼻子嗅”的意思。“闻”表示“听”的意思,现在还保留“耳闻目睹”、“新
闻”等成语和词语中。”
14



很多词的本义现在已经消失,有的词的本义虽然保留至今,但已不能独立运
用,只作为语素义存在,出现在由它构成的合成词和固定结构中。
有一部分词的本义,到现代仍然是最常用的最主要的意义,比如“圆”表示圆
形,“短”表示两端之间的距离小。因此,现代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被称为基本义:
“走”的基本义是“脚交互向前移动”。“走”的本义和基本义明显是不一致的,但也
有不少词的基本义和本义是一致的,如前面的“圆”、“短”。
一个词可以同时表达许多意义,这些意义大多都是从本义引申过来的,因此
叫做引申义。万艺玲(2000 年《汉语词汇教程》:70)也指出:“引申义是由原
词引申发展出来的新的意义。引申义是产生多义词的重要途径。如:
深,基本义是“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如“这口井很深”可引申为“深
度”,如“这口井有十几米深”,还可以引申为“深奥”、“不容易懂”,如“这本书讲
的理论很深,不容易看懂”,也可以引申为程度高,如“我和他的交情很深”。“深”
的这些引申义都是从“深”表示的具体的距离大出发,联想出的抽象的意义,“(距
离)大”是“深”的原义和引申义之间的联想纽带。
轻,“重量小”是这个词的基本义,在此基础上引申出“数量少”(年纪轻)
、“负
载小”(轻装)、“不重要”(责任轻)、“用力小”(轻拾轻放)等意义。“(重量、
分量)小”是原义和引申义之间的联想纽带。
冷,“温度低”是这个词的基本义,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寂静、不热闹”(冷落)

“不受欢迎的、没人问的”(冷货、冷门)
、“不热情”(冷冷地说)等意义。
另外一种特别的引申义被称为比喻义。
它是通过比喻而产生出来的意义。
如:
高峰,本来是指“高的山峰”,后用“高的山峰”比喻“事物发展的最高点”,如
“上下班高峰时间三环路经常堵车。”
15



后台,本来指“舞台的后面部分”,后来比喻“在背后操纵、支持的人或集团”,
如“她这样的人能当上女主角,一定会有后台”。
比喻用法经过长期的运用,巩固在词义中才能称为比喻义,如上面所举的“高
峰”的比喻义。
一个词所包含的意义,不是从古到今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表达的
需要,词义会不断发生变化。万艺玲(2000 年《汉语词汇教程》:75-78 页码)
指出一个词的意义演变,从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 词义增加或减少
书,现在一般指“读书”的“书”,如“一本书”。“书”在古代还有“信”和“写”的
含义,如诗句“家书抵万金”,这个“书”是“信”的意思;成语“罄竹难书”这个“书”
的意思是“写”的意思。现在“书”作为合成词的一个语素,还保留着“信”和“写”这
两个意义,如“书信”、“书写”。
词义演变的具体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但比较古今词义的差异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先总体地看,一个词古代有哪些意义,现在又有哪些意义,意义是增加
了,还是减少了。
新义产生,旧义消失,就会造成一个词意义的增加或减少。在词义历史发展
的过程中,词义的增加是主流的。例如:
休,“休”的本义是“休息”,后来在“休息”这个意义的基础上又逐渐产生了以
下意义:
(1)停止,如“休会”、“争论不休”;
(2)休气,指丈夫把妻子赶回娘家,
断绝夫妻关系,如“休妻”、“休书”;
(3)副词,表示禁止或劝阻,如“休想”、“休
得无理”。“休”的以上意义都还保留在现代汉语的词或词素中。
词义减少的例子也有一些,消失的往往是古代的意义,如:
16


很,“很”本义是“不听从”,如《庄子》“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到

现代汉语,“很”的本义消失了,只保留下“表示程度非常高”的意义了。
(2) 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比较古今词义的差异,在考察一个词意义的增加或减少之后,第二步应考察
一个词的某个意义古今发生了什么变化。词的某个意义的历史变化主要有扩大、
缩小、转移三种情况。
所谓词义的扩大就是一个意义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指的对象的范围由小
变大,词义的限定性因素减少了。例如:
江 河,“江”古代专指“长江”。古书上讲的“江南”、“江东”、“江西”,大都是
以长江为界说的,后来词义扩大了,演变为泛指一般的“江”,成为珠江、黑龙江、
松花江等许多江的总称。“河”古代专指“黄河”,后来词义扩大了,演变为泛指一
般的河。
词义缩小说的是词指称的对象的范围由大变小,词义的限定性因素增加了。
如:
金,古代泛指一切金属,如“金、木、水、火、土”里的“金”。现在词义缩小
为专指黄金,如“金、银、铜、铁、锡”里的“金”就是特指“黄金”。
词义转移说的是词指称的对象古今完全不同了。例如:
闻,从“闻”的字形可以看出,它从门从耳,是与耳朵有关的一个词,表示“用
耳朵听”的意义是“闻”的本义。如“新闻”、“闻名”、“耳闻目睹”等词中还保留了“闻”
的本义。但现在“闻”一般指“用鼻子嗅”,如“这菜闻起来很香”。“闻”由表示“用耳
朵听”变成“用鼻子嗅”,词所指称的对象发生了变化。
(3) 词附属义的变化。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