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160 trang)

Nghiên cứu hành vi ngôn ngữ chê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dưới góc độ thể diện (có đối chiếu với tiếng việt) luận văn ths ngôn ngữ học 60 22 10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2.12 MB, 160 trang )

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院
__________________

阮秋姮
面子理论视角下现代汉语嫌恶言语行为研究
(与越南语的对比)
NGHIÊN CỨU HÀNH VI NGÔN NGỮ CHÊ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DƯỚI GÓC ĐỘ THỂ DIỆN
(CÓ ĐỐI CHIẾU VỚI TIẾNG VIỆT)

硕士论文

专业编号:汉语言理论
专业编号:60.22.10
2012 年河内

0


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院
__________________

NGUYỄN THU HẰNG

面子理论视角下现代汉语嫌恶言语行为研究
(与越南语的对比)
NGHIÊN CỨU HÀNH VI NGÔN NGỮ CHÊ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DƯỚI GÓC ĐỘ THỂ DIỆN
(CÓ ĐỐI CHIẾU VỚI TIẾNG VIỆT)



硕士论文
专业编码:汉语言理论
专业编号:60.22.10
导师编码:GS.TS NGUYỄN VĂN KHANG

2012 年河内

0


目录
页码

前言 ................................................................................................................ 1
第一章 面子理论及现代汉语嫌恶言语行为的若干相关理论 ............................ 4
1.1 礼貌原则中的面子理论概述 ...................................................................... 4
1.1.1 礼貌原则的历史与发展 .................................................................. 4
1.1.2 布朗和列文森面子理论的若干概念 ................................................ 5
1.2 言语行为理论 ........................................................................................... 8
1.2.1 言语行为的定义 ............................................................................. 8
1.2.2 言语行为的分类 ............................................................................. 9
1.2.3 言行行为的表现形式.................................................................... 11
1.3 嫌恶言语行为理论 .................................................................................. 12
1.3.1 嫌恶言语行为的界定.................................................................... 12
1.3.2 嫌恶言语行为的分类.................................................................... 14
1.3.3 嫌恶言语行为的目的.................................................................... 14
1.3.4 嫌恶言语行为的特点.................................................................... 15
1.3.5 影响现代汉语嫌恶言语行为的因素 .............................................. 18
1.4 相关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1.4.1 相关问题国外研究成果 ................................................................ 21

iv


1.4.2 相关问题国内研究成果 ................................................................ 22
小结 .............................................................................................................. 23

第二章 现代汉语嫌恶言语行为的面子保全策略及其特点
(与越南语的对比) ......................................................................... 24
2.1 引言 ........................................................................................................ 24
2.2 现代汉语嫌恶施行定式中面子保全策略及其特点(与越南语的对比) ... 25
2.2.1 直接嫌恶言语行为施行定式中的面子保护手段及其特点 ............. 25
2.2.2 间接嫌恶言语行为施行定式中的面子保护手段及其特点 ............. 28
2.3 现代汉语嫌恶辅助成分中面子保全策略及其特点(与越南语的对比) ... 40
2.3.1.保护说话者积极面子的辅助成分 ................................................. 42
2.3.2 保护受话者积极面子的辅助成分 ................................................. 49
2.3.3 保护受话者积消面子的辅助成分 ................................................. 54
2.4 现代汉语嫌恶话语中施行定式及辅助成分的结合(与越南语对比) ...... 55
小结 .............................................................................................................. 57

第三章 现代汉语嫌恶回应话语的面子保全策略及其特点
(与越南语的对比) ......................................................................... 60
3.1 引言 ........................................................................................................ 60

v


3.2 现代汉语嫌恶回应话语中的受话者积极面子保全策略及其特点
(与越南语对比) ................................................................................ 63

3.2.1 受话者解释自己行为的原因及目的 ............................................. 63
3.2.2 借用疑问句来确认嫌恶话语 ........................................................ 65
3.2.3 对说话者表示嫌恶态度 ............................................................... 66
3.2.4 否定嫌恶内容 ............................................................................. 68
3.2.5 转换谈话话题 ............................................................................. 69
3.2.6 要求说话者停止施行嫌恶言语行为 ............................................. 69
3.2.7 提高受话者的地位 ...................................................................... 70
3.2.8 找盟友策略 ................................................................................. 70
3.2.9 降低说话者的地位 ...................................................................... 71
3.2.10 表示赌气态度 ............................................................................ 72
3.2.11 表示愿意接受嫌恶 ..................................................................... 72

3.3 现代汉语嫌恶回应话语中的说话者积极面子保全策略及其特点
(与越南语对比) ................................................................................ 73
3.3.1 为说话者提出补救手段 ................................................................ 73
3.3.2 对说话者表示感谢 ....................................................................... 73
3.4 现代汉语嫌恶回应话语中各种面子保全策略的结合

vi


(与越南语对比) ................................................................................ 74
小结 .............................................................................................................. 76

结语 .............................................................................................................. 78
参考文献 ...................................................................................................... 81
附录 1 .............................................................................................................. I
附录 2 ......................................................................................................... VIII
附录 3 ..................................................................................................... XXVII


vii


符号说明

符号

意义

[]

引出参考文献的号码和页码或语料来源

{}

引出例句号码

Sp1

说话者

Sp2

受话者

Sp1>Sp2 说话者的交际地位高于受话者
Sp1=Sp2 谈话双方交际地位平等
Sp1+

说话者积极面子保全策略


Sp2+

受话者积极面子保全策略

Sp2-

受话者消极面子保全策略

viii


图表目录
次序

题目

页码

表1

现代汉语和越南语中直接及间接嫌恶言语行为的比例

24

表2

现代汉语初式嫌恶施行定式中的面子保全手段

25


表3

现代汉语和越南语间接嫌恶言语行为的施行定式

29

表4

现代汉语和越南语嫌恶言语行为中的辅助成分

40

现代汉语和越南语嫌恶话语中各种施行定式及辅助成分的结
表5

54
合法
现代汉语和越南语嫌恶话语中比例较高的面子保全手段倾向

表6

58
于的影响因素

表7

现代汉语和越南语中积极及消极嫌恶回应比例

59


表8

现代汉语和越南语中嫌恶回应话语中的面子保全策略

61

现代汉语和越南语嫌恶回应话语中各种面子保全策略的结合
表9

73

现代汉语和越南语回应嫌恶话语中受话者和说话者面子补救

表 10

74
策略的搭配

表 11

越南语嫌恶话语中各种面子保全策略的统计

表 12

现代汉语嫌恶话语中各种面子保全策略的统计

ix

I

II


表 13

现代汉语嫌恶回应话语中各种面子保全策略的统计

表 14

越南语嫌恶回应话语中各种面子保全策略的统计

IV
V

现代汉语嫌恶言语行为中谈话双方性别、相对交际地位及嫌
表 15

VI

恶目的的统计
越南语嫌恶言语行为中谈话双方性别、相对交际地位及嫌恶
表 16

VII

目的的统计

x



前言
1 选题理由
人类日常生活中,“面子”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几乎支配每人所有话语
及活动。面子是表面的虚荣,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面子观。世界上任何
民族,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十分讲究面子问题。中国人因爱面子而闻
名天下。中国人的“死要面子活受罪”这一句话已说明了中国人体面重视得有时
候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越南人也有表达不愿在别人面前出丑这一意思的熟
语“Đói trong bụng không ai hay, rách ngoài thây người ta cười”(饿在肚子里没人
知道,破在衣服上别人嘲笑)。可见“面子”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中国人和
越南人的观念中起着行为指导的作用。
嫌恶言语行为虽然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行为,但是是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
部分。嫌恶及接受嫌恶话语包含着充满文化内涵的多种多样策略及手段。嫌
恶及其回应话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是面子因素。不难看出我
们嫌恶某人时都采取各种各样面子保全手段以便降低威胁对方面子的危机,
或者被别人嫌恶时,我们也采取不同手段以便挽救自己的面子。
面子问题支配了人们的一切话语及行为。不同民族的不同面子观会引起
不同的嫌恶及接受嫌恶形式。中国面子观与越南面子观基本上相同,但是还
存在着细微的不同点,从而作出两国人民嫌恶及接受嫌恶中的差异。明确上

1


述的相同及不同点会使越南汉语学习者跟中国朋友沟通的过程当中准确地了
解对方的意思,而且不受跨文化差异的困扰。
越南国内外目前有关“面子”这一概念以及言语行为的研究成果颇为丰
富,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研究兴趣。然而面子与嫌恶言语行为及其关系未受
到适当关注,可见关于这一问题还有宽阔的研究空间,值得我们继续挖掘和
研究。
因上述理由,本人拟定选择“面子理论视角下现代汉语嫌恶言语行研究
(与越南语对比)”为课题。

2 研究目的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面子保全论视角下现代汉语嫌恶言语行为
的研究,有助于阐明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理论,同时有助于研究在语言、文
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下人们所采用的各种交际策略。

3 研究任务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论文要完成以下五项任务:
 综述有关礼貌原则中的面子保全论及嫌恶言语行为的理论依据。
 对汉语语料中所有嫌恶言语行为进行统计,指出嫌恶行为的各种面子
保护策略及手段的使用频率,从而作出定性结论。

2


 将现代汉语嫌恶言语行为中各种面子保护策略与越南语的进行对比,
指出两者的基本异同。
 对汉语语料中所有嫌恶回应话语进行统计,指出嫌恶回应话语中各种
面子保护策略及手段的使用频率,从而作出定性结论。
 将现代汉语嫌恶回应话语中各种面子保护策略与越南语的进行对比,
指出两者的基本异同。

4 研究范围及对象
本论文的研究范围为:
 现代汉语普通话嫌恶言语行为及其回应话语。
 现代越南语普通话嫌恶言语行为及其回应话语。
 影响到嫌恶言语行为及其回应话语的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保全论。
 语料范围为汉语与越南语的一些电影、电视剧和电视节目。
本论文研究对象为:
 现代汉语嫌恶言语行为及其回应话语中的面子保护策略。
 越南语嫌恶言语行为及其回应话语中的面子保护策略。

5 研究方法
为了完成上述的研究任务,本论文采取以下几种研究手段:

3


 概括法:本论文采取概括法,以便综述一下有关面子及嫌恶言语行为
的若干理论依据。
 统计法:本论文采取统计法,以便对现代汉语与越南语嫌恶言语行为
及其回应话语中的面子保护策略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初步作出定性的评价。
 分析法:本论文采取分析法,以便分析上述统计结果,从而指出现代
汉语与越南语嫌恶及其回应话语中面子保全策略的特点。
 例证法:本论文采取例证法,对典型例子加以分析说明,从而有力地
证明现代汉语与越南语嫌恶及其回应话语中的各种定性评价。
 对比法:本论文采取对比法,将现代汉语与越南语嫌恶及其回应话语
中的面子保全策略进行对比,从而指出两者的基本异同。

6 论文结构
本论文除了前言、结语、参考文献以外,共分三章:
第一章 面子理论及现代汉语嫌恶言语行为的若干相关理论
第二章 现代汉语嫌恶言语行为的面子保全策略及其特点(与越南语的对比)
第三章 现代汉语嫌恶回应话语的面子保全策略及其特点(与越南语的对比)

4


第一章
面子理论及现代汉语嫌恶言语行为的若干相关理论

1.1 礼貌原则中的面子理论概述

1.1.1 礼貌原则的历史与发展
礼貌一般是指符合于社会共同公认的准则的行为举止。人的潜意识里可
能都渴求别人的尊重和赞赏,于是产生了礼貌。礼貌在社会关系中是不可缺
少的一部分,不仅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象征,而且还能帮助人们建立和维持
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社会语言交流中,礼貌用语必不可少。礼貌不用花钱,
却能赢得一切。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
悦。与“合作原则”相同,礼貌原则支配沟通的过程及结果,成为人类语言交际
中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
美国语言哲学家保罗·格赖斯(Paul Grice)认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
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
务。因此格赖斯 1975 年在《逻辑与会话》(Logic and conversation)一文中
提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包括量的准则、质的准
则、关系准则及方式准则等四准则。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罗宾·莱考夫(Robin Lakoff)认为在非正式会话等类
似会话中拉近谈话双方的关系有时重要于谈话内容交流,在这样的会话中,

5


礼貌是支配对话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莱考夫 1973 年提出了“礼貌原则”
(politeness principle)这一概念并指出礼貌三原则:不要强加、提供选择、
友好相待。莱考夫还认为,礼貌原则虽然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表现方式会有
差别,但其基本形式是一致的。
在对合作原则的各种准则提出质疑的同时,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
(Geoffery Leech)1983 年提出礼貌原则六准则(maxims of politeness),以
便解释人们为何违反会话准则而以含蓄、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义。利奇
的礼貌准则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
情准则等六准则。
根据礼貌原则的理论,美国学者尔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面子”这一概念并指出语言交流中的礼貌公式。英国人类学

家布朗(Brown)和列文森(Levison)沿用了戈夫曼的面子概念并对其进行
了系统研究,1978 年在《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 一文中提 出了“ 面子 保全论” ( Face
saving theory)。布朗和列文森将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及消极面子等两种并指出
沟通过程中,谈话双方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要同时重视这两种面子。
胡先晋(1944)可能是最先分析中国人面子的学者。她区分“面子”和
“脸”,“面子”代表社会对个人之名誉、地位的肯定,“脸”代表个人对自己之道
德品行的判断。如此细分,“失面子”与“丢脸”便不完全相同,一位尊贵的客人

6


被主人请边门请出去,是失面子,不是丢脸;倘若这客人当街用粗话谩骂主
人,才丢了自己的脸。这种划分没有很强的说服力,“面子”和“脸”不少情况下
无法分割的。
本论文以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理论为指南针依据,根据其指向,对现代
汉语和越南语的嫌恶言话语进行分析,以便指出各种面子保全策略。
1.1.2 布朗和列文森面子理论的若干概念
1.1.2.1 面子的定义
布朗和列文森沿用了戈夫曼的“面子”(face)这一概念。“面子”界定为一
个人在某一具体交际场合中,通过采取言语动作而为自己获得的正面的社会
价值,是按照社会所赞许的属性而创造的自我形象[17]。
1.1.2.2 积极面子及消极面子
布 朗 和 列 文 森 将 面 子 分 为 消 极 面 子 ( negative face ) 和 积 极 面 子
(positive face)两类。消极面子是指有自主的权利,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
己、干涉自己的行为。积极面子是指需要得到对方的承认和喜爱,与对方达
成共识。
1.1.2.3 威胁面子行为
布朗和列文森认为大多数言语行为都潜在着威胁谈话双方面子的能力,
即说话人和听话人同时面临着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威胁。布朗和列文森称

那种言语行为为“威胁面子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FTA)。

7


FTA 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1)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如说话人向听话人命令、请求、
劝告、威胁、警告。
(2)威胁听话人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如说话人不同意听话人的见解,
向听话人给予批评、蔑视、抱怨、谴责、指控、侮辱,对听话人的积极面子
持否定态度。
(3)威胁说话人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如说话人向听话人表达谢意、接
受批评,对听话人过时的反应作出违心的许诺或提供非情愿的帮助。
(4)威胁说话人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说话人的道歉、接受批评或恭
维,忏悔、承认有罪或有错。
每种言语行为通常潜在着多于一个威胁面子的危机。譬如:说话者嫌恶
某人爱管闲事的习惯,即说话者对听话者爱管闲事这一行为表示不承认、不
喜爱的态度(意味着威胁了听话者的积极面子),同时希望听话者停止那种
行为(意味着威胁了听话者的消极面子)。再说,听话者被嫌恶之后很有可
能反驳说话者的评价,即威胁了说话者的积极面子。
1.1.2.4 礼貌补救策略
为了避免威胁对方的面子,以便保持谈话双方的良好关系,人们施行
FTA 时采取各种策略来最大限度地减少威胁程度。布朗和列文森面子保全论
中提出五种礼貌补救策略,分别为[20,245]:

8


(1 )不 使用 补救 策略 、 赤裸 裸地 公开 施行 FTA( without redressive
action):这种礼貌策略给对方留有最少的选择余地,对对方的面子构成的威

胁最大,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说话人还可以采用。如果情况非常紧急,或者交
际效率占首要位置,那么面子需求就要退居次要位置。如果说话人对听话人
的面子威胁相当小,或者说话人的权势明显高于听话人,或说话人能赢得第
三者的支持,在诋毁听话人面子的同时不必担心丢自己的面子,那么他也可
以公开施行 FTA。
(2)积极礼貌策略:积极礼貌策略关注的是听话人的积极面子,就是要
满足听话人的积极面子需求,使听话人所要求的个人形象与说话人在言语行
为中体现的听话人的个人形象达到一致。这一策略包括寻求一致,避免不
和,假设有共同点,表示伙伴关系,提高听话人的兴趣,注意听话人的需要
及夸大自己对听话人的兴趣、赞同、同情等。
(3)消极礼貌策略:消极礼貌策略维护听话人的私人领域和自我决策的
权利。说话人通过承认并尊敬对方的消极面子需要,不干预听话人的行动自
由来满足对方的消极面子需求。谦让,避免出风头,不夸夸其谈是其主要特
征。
(4)非公开地施行 FTA(off-record):这种策略被布朗和列文森视为
减少面子威胁策略中最为礼貌的策略。这一策略,对说话人来说可以避免对
听话人存在潜在的面子之嫌;对听话人来说,既可以躲避潜在的面子威胁,

9


又可以给他以表现关心他人的机会。这一策略主要包括暗示、夸张、暗喻、
模糊、反语、低调陈述等。
(5)不施行 FTA :这种策略是指说话人不使用某一特定的面子威胁行
为,这样就避免了对听话人可能的冒犯。它和非公开地施行面子威胁行为的
策略一样,都是以含蓄、暗示为主要特征。

1.1.2.5 面子威胁程度的估算公式
布朗和列文森坚称在选择策略时,说话人会衡量交际内容的三个方面:
有效性、紧迫性及听话人的面子。在这一过程中,三大社会变量起着重要的

作用,估算公式为:WX = P (H, S) + D (S, H) + RX [20,244]。该公式
中,X 是指 FTA,S 是指说话者,H 是指受话者,W(Weighting of FTA)是
指面子威胁程度,P(Power)是指谈话双方的相对权势,D(Distance)是指
谈话双方的社会距离,R(Ranking of imposition)是指特定文化中言语行为本
身固有的强加的绝对级。以上的估算公式表示受话者的交际地位越高于说
话,谈话双方的关系越生疏,言语行为在特定文化中越不受鼓励(如骂架、
嫌恶、指责等言语行为),受话者的面子越受侵袭。

1.2 言语行为理论

10


1.2.1 言语行为的定义
言语行为这一概念最初出现于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根据言语行为理论,
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其他任何表达手段,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
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行为。说话人通过说一句话
或者若干句话来执行一个或者若干个以上列举的行为,而且,这些行为的实
现还可能给听者带来某些后果。譬如:{115}[《乡村爱情故事》第八集]
中,说话者向听话者说“我发现你这人你是不是中邪了,你说一天你老盯着我
干啥?你不能干点儿别的吗,现在?”,意味着说话者同时执行了嫌恶行为,
嫌人家爱管闲事;听话者听到那句话之后可能会做出决定再也不干涉、关心
说话人的事了。因此嫌恶就是一种言语行为。
奥斯汀强调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施为句虽然没有真假价值,但仍有一些
条件必须满足,否则就不能起到实施行为的作用。这些合适条件包括合适的
程序、人员、场合以及有关人员的思想状态等[17]。现在归纳如下:(1)
说话者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条件的人,此外,必须存在实施这个行为的
合适的对象;(2)说话人必须具有诚意,缺乏诚意则不能有所为;(3)说
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不能反悔。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
(locutionary act / hành vi tạo lời),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 / hành vi ở

11


lời)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 hành vi mượn lời)[17]。言内行为
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
为。言外行为表达说话者的意图,指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
是指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
比如:上述例子{115}中,首先说话者要以语言表达意义,按照汉语
语法将词汇组成一系列句子并发出音来,也意味着实施了言内行为。说话者
的那些话语对受话者的爱管闲事行为表示嫌恶意思,那种嫌恶行为就是言外
行为。受话者听到了说话者的话语可能觉得羞辱,下决定以后再也不这样做
了,那些效果就是言后行为。
由于言内行为属于语言体系的范围,言后行为本身又不是语言行动,而
且受话者的反应也不是一个语言过程,而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所以语言学家
过去不大讨论言后行为,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言外行为上。
1.2.2 言语行为的分类
奥斯汀(1962)认为有多少种施为动词就有多少种施为行为。他把施为
动词分为 5 大类[17]:
(1)裁决类(verdictive)
(2)行使类(exercitives)
(3)承诺类(permisives)
(4)阐述类(expositives)

12


(5)表态类(behabitives)

奥斯汀的分类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系统性而受到人们的批评。他的学
生约翰·塞尔(John Searle)认为奥斯汀混淆了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动词之间
的关系,认为不应该把动词的有无作为划分言语行为的标准。此外,不应该
把一些根本不具有施为性的动词也罗列在施为动词的分类中。根据奥斯汀的
分类法,嫌恶言语行为属于表态类(behabitives)。
塞尔(1975)指出各种言语行为的 12 个不同点并以其为各种言语行为
的区分依据。然而,分类言语行为的过程当中,塞尔只使用四个最关键的依
据:(1)言语行为目的,(2)话语和客观世界的适从向,(3)心理状态,
(4)命题内容。按照以上的依据,塞尔把言语行为分为五大类:
(1)断言类(assertives)
(2)指令类(directives)
(3)承诺类(commiasives)
(4)表达类(expressives)
(5)宜告类(declarations)
塞尔的分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还是相当概括的。要把那么多种言语
行为归纳成若干个大类是很难做到的。不过至今没有人突破他并提出更为合
理的分类法。塞尔分类法的最大限制在于他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待言语行为,

13


他把言外行动和语境分开,把言外行为和语言最为普遍的会话活动分开。根
据塞尔的分类法,嫌恶言语行为属于表达类的评价行为类。
塞尔发展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过程当中提出“间接言语行为”概念。在
日常交际中,人们往往不是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是拐弯抹角地、间接
地通过某种方式去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这种说法就是通过一个言语行为来间
接实施另外一个言语行为,从而避免直接要求或命令而达到目的。换言之,
直接言语行为是指施行定式及言语行为的目的一致的行为,间接言语行为指
借用某种言语行为的施行定式来表达另外一种言语行为的目的。


1.2.3 言行行为的表现形式
言语行为表现形式的核心包括施为动词(performative verb / động từ ngữ
vi)和施行定式( performative formula /biểu thức ngữ vi)。
施为动词在特定的条件下不仅可以报道言说内容而且还具有做事的力
量,说出动词也就完成了动词所描写的行为。比如:“批评”是一个施为动词,
因为“批评”不但引入言说内容,同时也使“批评”这件事出现,所以“批评”这个
动词具有做事的力量。与“批评”意思类似的动词“嫌”则只是言语行为动词
(speech act verb/động từ chỉ hành vi nói năng),一般没有施为用法。
施行话语(performative utterance/phát ngôn ngữ vi)是直接施行言外行
为(illocutionary act / hành vi ở lời)的言语部分。

14


施行定式是施行话语的核心结构,每种不同的施行话语具有不同的施行
定式,如评价施行话语具有评价施行定式、承诺施行话语具有承诺施行定式
等等。施行话语除了核心结构施行定式以外还包括辅助部分。比如:{115}
[《乡村爱情故事》第八集]中,赵四嫌门卫过于爱管闲事而说“我发现你这
人你是不是中邪了,你说一天你老盯着我干啥?你不能干点儿别的吗,现
在?” ,这一嫌恶话语的核心结构是三个疑问施行定式“你这人你是不是中邪
了”、“你老盯着我干啥”、“你不能干点儿别的吗,现在?”;辅助部分是“我发
现”、“你说”。
施 行 定 式 含 有 若 干 言 外 之 力 显 示 手 段 ( illocutionary force indicating
devices,IFIDs)。
第一 IFIDs 是词语结构,比如“多 X 啊”结构是感叹行为的特殊语言结
构,“别、不要、麻烦、请 + 行动动词”是祈使行为的象征结构⋯⋯。
第二 IFIDs 是专门用在各种施行定式的特殊词语,如:疑问代词是专门
用在疑问行为施行定式的特殊词语,“别、不要、麻烦、请”是专门用在祈使行
为施行定式的特殊词语⋯⋯。
第三 IFIDs 是语调,同一句子带上不同的语调会表示不同的意义。如同

一陈述话语“我算遇着高人了。”,若语调缓慢、句尾下降,这是夸奖他人的话
语;若语调强调句尾部分,那表示讽刺他人的意思。

15


第四 IFIDs 是谓词结构构造的各种因素之间关系。如:同一个陈述话语
“明天我会来。”,根据说话者和听话者的社会地位高低、根据话语背景、根据
对听话者来说说话者“来”行为的性质如何、根据话语的语调而判断以上的施行
定式是承诺行为的施行定式还是威胁行为的施行定式。
第五 IFIDs 是施为动词。根据施为动词的有无,他们把施行定式分为显
式施行定式(explicit performative formula/biểu thức ngữ vi tường minh)(含
有施为动词)及初式施行定式(primary performative formula/biểu thức ngữ vi
nguyên cấp)(不含有施为动词)。
总之,言语行为(特指言外行为)的表现形式包括核心结构施行定式及
辅助成分等两部分。最简短的言外行为表现形式是不包括辅助成分在内的施
行话语。

1.3 嫌恶言语行为理论
1.3.1 嫌恶言语行为的界定
现代汉语里面表示嫌恶的动词不少,如:嫌、嫌弃、嫌恶、厌恶、笑、
耻笑、讽刺、指责、批评、警告⋯⋯。“嫌恶”是最中性动词,而且具有概括
性,所以我们将“嫌恶”视为以上动词的代表。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14,1572],“嫌”或“嫌恶”具有对人或事物产生很
大的反感的意思。根据越南语词典,嫌恶表示因认为又差又丑而不喜欢、不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