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172 trang)

(Luận văn thạc sĩ) khảo sát các chữ hán có chứa chữ khẩu làm bộ thủ luận văn ths ngôn ngữ học 60 22 10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3.8 MB, 172 trang )

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
研究生院
*************

阮氏好

“口”字作为部首的汉字考察
KHẢO SÁT CÁC CHỮ HÁN CÓ CHỨA CHỮ “KHẨU”
LÀM BỘ THỦ

硕士学位论文

专业

: 汉语言

专业号码 : 60.22.10

2012 年于河内
}


TRƯỜNG ĐẠI HỌC NGOẠI NGỮ -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
KHOA SAU ĐẠI HỌC

*************

NGUYỄN THỊ HẢO

“口”字作为部首的汉字考察
KHẢO SÁT CÁC CHỮ HÁN CÓ CHỨA CHỮ “KHẨU”


LÀM BỘ THỦ

LUẬN VĂN THẠC SỸ

Chuyên ngành

: Ngôn ngữ Hán

Mã số chuyên ngành : 60.22.10
Giáo viên hướng dẫn : PGS.TS Phạm Ngọc Hà

Hà Nội - 2012

}


目录
保证言............................................................................................................................i
致谢...............................................................................................................................ii
摘要..............................................................................................................................iii
附录一...........................................................................................................................iv
前言 ............................................................................................................................. 1
第一章:绪论 ............................................................................................................... 4
1.1 汉字概说 ................................................................................................................ 4
1.1.1 汉字是表意文字 .......................................................................................................... 4
1.1.2 汉字构字法特点 .......................................................................................................... 5
1.1.3 汉字中的偏旁与部首的简介 ...................................................................................... 9
1.1.4 汉字的字体演变 ........................................................................................................ 11
1.1.5 汉字与中国文化 ........................................................................................................ 14
1.2 本课题的相关研究综述 ........................................................................................ 19

1.2.1 在中国的相关研究综述 ............................................................................................ 19
1.2.2 在越南的相关研究综述 ............................................................................................ 21
小结 ........................................................................................................................... 22
第二章:“口”字作为部首的汉字构字及字义特点 ...................................................... 24
2.1“口”字的概述 ......................................................................................................... 24
2.1.1 “口”字的义项描写 ...................................................................................................... 24
2.1.2 “口”字的本义 .............................................................................................................. 25
v


2.1.3 “口”字的派生义 .......................................................................................................... 26
2.2 “口”字作为部首在汉字中的位置考察 ................................................................... 27
2.2.1 带有“口”字居左的汉字 .............................................................................................. 29
2.2.2 带有“口”字居右的汉字 .............................................................................................. 29
2.2.3 带有“口”字居上的汉字 .............................................................................................. 29
2.2.4 带有“口”字居下的汉字 .............................................................................................. 30
2.2.5 由两个“口”字以上构成的汉字 .................................................................................. 30
2.2.6 其他位置 .................................................................................................................... 31
2.3 “口”字作为部首的汉字构字特点 ........................................................................... 31
2.3.1 由“口”字作为部首的形声字 ...................................................................................... 32
2.3.2 由“口”字作为部首的会意字 ...................................................................................... 33
2.3.3 由“口”字作为部首的象形字及指事字 ...................................................................... 35
2.3.4 其他情况 .................................................................................................................... 35
2.4 “口”字作为部首的汉字字义特点 ........................................................................... 36
2.4.1 表示用“口”来进行的动作、行为 .............................................................................. 36
2.4.2 指人或动物的器官 .................................................................................................... 39
2.4.3 表示像“口”字形一样的事物 ...................................................................................... 40
2.4.4 表示话语的语气 ........................................................................................................ 40
2.4.5 表示模拟声音 ............................................................................................................ 41
2.4.6 音译用字 .................................................................................................................... 42

2.4.7 表示称谓 .................................................................................................................... 42
2.4.8 指地名 ........................................................................................................................ 43

vi


2.4.9 指人名 ........................................................................................................................ 44
小结 ........................................................................................................................... 45
第三章:“口”字作为部首的汉字文化内涵 ................................................................. 46
3.1 “口”字作为部首的汉字文化内涵 .......................................................................... 46
3.1.1 “口”字作为部首的汉字反映中国人的认知特点 ...................................................... 46
3.1.2 “口”字作为部首的汉字反映中国古代的社会风貌 .................................................. 49
3.1.3 “口”字作为部首的汉字反映中国传统家庭的观念 .................................................. 53
3.2 对越南汉字教与学的几点启发 ............................................................................. 57
3.2.1 对越南学生学习汉字的启发 .................................................................................... 57
3.2.2 对越南教师汉字教学的启发 .................................................................................... 59
小结 ........................................................................................................................... 62
结语 ........................................................................................................................... 63
参考文献 .................................................................................................................... 65
附录二............................................................................................................................I

vii


附录一:表格与图示的素引

1.表格
表一:“口”字作为部首在汉字中所占的位置比例统计表 .................................... 28
表二:“口”字作为部首的汉字的构字比例统计表 ................................................ 31
表三:带有“口”字作为部首的汉字谜语统计表 .................................................... 61


2.图示
图一:“口”字作为部首在汉字中所占的位置比例图 ............................................ 28
图二:“口”字作为部首的汉字构字比例图 ............................................................ 32

viii


前言
1. 选题理由
汉字既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又是中国文化组成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载着
古代科学知识与文化的观念,而且反映了中国的悠久历史。 汉字与中国文化
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汉字的内在结构与字义,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国古
代的劳动生活、风俗习惯、传统思想等等。相反,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汉
字,我们就会对汉字产生一种独特的兴趣,从而,逐步减轻对认字与书写的
难度。所以不少语言研究者选择汉字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的原因是汉字所带
着特色的特点。
汉字是形、音、义三方面的结合体。其中,形和义的关系比音和义的关系
更为重要。如果对汉字进行结构上的剖析,我们可以发现,部首或部件是作
为构成汉字的最小成分。每一个部首都含有一个意义上的表征。这些部首又
按照象形、指事、会意或形声等构字原则去构成。在学习汉语过程当中,若
能把握部首的意义并发现在一个具体的复合汉字里,各部首之间的关系以及
各自在字里所起的作用,我们就有依据去把握字形和字义,从而提高认字和
写字的准确性,并且对汉字的记忆更牢一些。另外,从字形和字义的关系分
析,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中国人对世界万物的认知特点。

1


在组成汉字的部首中,“口”字作为部首来构字的出现频率比较多,而且在

不同的汉字所包含的意义也各不相同。考察汉语里由“口”字作为部首的汉字字
形及字义之间的关系不但能够更加了解汉字的相关理论而且对汉字教与学的
工作起着一定的作用。经多年学习与研究汉语,本人发现,学习者一般认
为,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四个因素中,最难学的还是汉字。可是,在
学认字和写字的过程中,不是人人都注重部首以及部首与字音、字义之间的
关系。因此,未能解除以为汉字难认而更难写的心理。由于上述原因,笔者
冒昧拟定选择“口”字作为部首的汉字考察 作为汉语专业硕士论文研究课题。
希望能够阐明带有“口”字作为部首的汉字的结构与字义特点,同时指出中国人
对人体器官“口”的认知特点。从而为越南汉语学习与研究者提供一份参考资
料。
2. 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加深自己对汉字构字、字义及其文化内涵的了解,进
一步肯定汉字的表意性质。具体是阐明“口”字本身的各层意义尤其是带有“口”
字作为部首的汉字的构字及字义特点以及蕴含在内的文化含义。从而,进一
步肯定汉字与汉文化的密切关系。希望能够为越南现代汉语教与学,尤其是
汉字教学工作提供一份参考资料。
3. 研究任务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论文要完成下面几项任务:
2


3.1. 综述一下汉字的相关理论依据
3.2. 对“口”字尤其是带有“口”字作为部首的汉字进行结构及字义考察,阐明
其特点。从而,指出其中的文化内涵。
3.3. 在弄清带有“口”作为部首的汉字结构及字义特点的基础上阐明该类汉
字的文化内涵并将研究结果联系到越南汉语教学实践中,为改善汉字教学质
量提出建议。
4. 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及范围是带有“口”字作为部首的汉字及其有关问题。汉
字自从形成的时候发展演变到今天,字形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就是繁简体

字也有一定的差别。现行的简体字已经差不多符号化了。因此,本文主要按
照现行汉字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去考察带有“口”字作为部首的简体字的字形及
字义特点,另外也联系到汉字的古字形。

5. 研究方法
本论文采取文字学研究方法,具体是:
5.1. 采取文献法、引证法、例证法对汉字的有关问题进行理论综述。
5.2. 采取统计法对《汉语大字典》中由“口”字作为部首的汉字进行统计。
3


5.3. 采取描写法和分析法对所统计的汉字进行结构描写以及字形与字义之
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弄清该类汉字的文化内涵。
6. 论文结构
本论文除了前言、结语、参考文献及附录之外,一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口”字作为部首的汉字构字及字义特点
第三章 “口”字作为部首的汉字文化内涵

第一章

4

绪论


1.1 汉字概说

1.1.1 汉字是表意文字
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对中国社
会的发展,对汉族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文化、哲学、
经济、政治、军事、科学、历史、文学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结果,都靠汉字记
载下来,流传到现在。
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将所有的文字分为两大
体系: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表音文字是用数目不多的文字及字母来表示一
种文字里有限的音位和音节,从而标识语言中词语的声音的文字。典型的表
音文字有:日语、越南语、法语等语言。表意文字是一种图形符号即代表语
素,又代表音节的文字。汉字作为是典型的表意文字。这种观点在当时被学
者们普遍接受。比如:沈兼士在《文字形义学讲义》中说:“综考今日世界所
用之文字,种类虽甚繁多,我们把他大别起来,可以总括为两类:一是意符
的文字,亦谓之意字;二是音符的文字,亦谓之音字。”他所说的“意字”就是
“表意文字”,而“音字”则是“表音文字”。他认为汉字就是“意字”。汉字是一种根
据意义构形的文字,它的字形及字音没有直接的关系。比如:日、月、山
等。这些字形与字义有联系,但字音又没有联系。
任何一种文字都具有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作为记录语言的符
号,文字总代表着语言中的某种音与义。可以说表意性是汉字的突出特点,
5


这不是意味着汉字是表意文字就不表音的,也不是意味着表音文字只表音而
不表意。所有的文字都是既能表音,又能表意的,只是汉字的表意与表音文
字有着明显的不同点。汉字不但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而且是一种很有特
色的表意文字,是因为它具有与众不同的方块构形。关于汉字的构形方式的
发展史,在何九盈、胡双宝、张孟主编《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中提出以下三
个阶段:

其一、象形阶段:象形阶段是汉字发展中最早阶段。这个阶段汉字主要运
用直观物象的描写来构形或运用直观物象的复合来创造文字形体,这个体现

在甲骨文和金文。比如:口、日、月等。

其二、意化阶段:“意化”就是汉字由象形符号发展演变为表意符号。这个
阶段,象形符号逐渐与语言的意义固化,并找到对应的词,与语言相结合,
语义变成了它所负载的东西,而不再是物象,从而产生了一些具有意义的基
本符号。这些义符通过不同的手段构形,从而直接把意义信息带进字形。这
些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在小篆字形。比如:目、水、犬等

其三、形声阶段:形声阶段就是汉字的形符逐渐简化,字形所表现出来的
意义信息逐渐简化。为了维护汉字的表意性,加强汉字的记录功能,于是在
原有义符上的字加上义符或声符,所以产生大量的形声字。比如: “丁、订、
盯和叮” 四个字,它们都有“丁”是表音的。
1.1.2 汉字构字法特点
6


关于汉字的构字法,《六书》可以看为“造字之本”。《六书》是前人分析
汉字结构所归纳出来的。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

年 中把“六书”分成

象形文 字、 象意 文 字、形 声文 字的 说 法;张 世禄 在《 中 国文字 学概 要》
年 中把“六书”分成“写实法”,“象征法”“标音法”;许镇在《说文解字》
把“六书”之名定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六种等。前人对
“六书”有不同的归纳,我们只列出许镇所归纳的六种造字法作为代表。
1.1.2.1 象形法
象形法是一种用简单的线条描写客观事物的形状的造字法,它使人一看就
把字形与事物联系起来,知道它所代表的事物。象形字所“象”的“形”,是客观
事物中富有特征性的“形”,有“象”全形的,也有“象”局部的,有的“象”其正面
的,也有的“象”其侧面的。比如:人、牛、马、羊、月、日等。

象形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
西,在形状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线
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在(容庚《甲骨文
字之发现及其考释》,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24.3)也提出:早期的象形文
字“羊角象其取,鹿角象其歧,象象其长鼻,豕象其竭尾,犬象其修体,虎象
其巨口,马象其丰尾长颅,兔象其厥尾,虫象其博首宛身,鱼象其枝尾细
鳞,燕象其箭口布翅,龟象其昂首被甲,且也或立或卧,或左或右,或正视
或横视,因物赋形,恍若图画无异”。这表明象形文字所表的意义对象一定是
7


看得见,有一定外型的具体名物, 必须是有形可象的。比如:甲骨文的象形
字:“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门”字像是左右两
扇门的形状;“雨”字像雨点下落之形状,“人”字像一人侧面之形,“手”字像人
的一只手有五个手指之形状等
中国最初的文字就属于象形文字,甲骨文和金文也算是象形文字。汉字虽
然还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征,但是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所以它已经跟原来的形
象区别很大,所以不属于象形文字,而属于表意文字。
象形字来自图画文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法,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
增强。由于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因此它的局限性很大。
从而,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发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
1.1.2.2 指事法
指事法是一种利用特殊性符号标记某一客观事物,表示其一概念的造字
法,这种标记符号或是加在独体象形字的某个部位,或是加在代表某种事物
符号的特殊位置。上下有别,本末分明,“上”与“下”,“本”与“末”就是最典型的
指事字。指事字分为独体、合体及变体指事字三类。

一 独体指事字:是在形体上没有经过后来的增减或变化,用来表示抽象
事类的叫做独体指事字。这类文字通常都是以线条符号来指明抽象事物的意
象。比如:上、二、下、ㄔ、爻等。


8


(二)合体指事字:是当已有的文字形象或符号不足以表达抽象概念时,就
在这成文的形象上,加些点画以引出概念的方法,也就是以一个文字为主
体,附加不成文的符号,两者相结合形成的文字的叫做合体指事字。比如:
元、示、中、屯、牟、牵等。

(三)变体指事字:是为了要表达抽象的意念,往往把一个成文的形象加以
变化或减少一个成文形象的部分笔划,使人领悟到另一层相关的概念。这种
变化,通常是指位置上的变化,如有的左右相反,有的上下相倒的叫做变体
指事字。比如:乏、廷、逆、世、臣、幻、夏、巾等。
1.1.2.3 会意法
会意法是一种在象形、指事基础上创造合体字的方法,把意义可相配合的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象形字或指事字结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
法。比如:林、森、品、相、从、众等。会意字分成异体会意字和同体会意
字两类。

(一)异体会意字 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象形文字产生新义的。比
如:“采”字上面的“爪”象抓取东西的手,下面是一颗树,两者组合后,表示用
手在树上采摘。“相”字左边是一颗树的象形,右边是一只眼睛的象形,二者组
合后,表示用眼睛观察树木,说明古代社会的生活与森林密切相关。因此“相”
字的本义是“仔细观察”等。

9


(二)同体会意字 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象形文字产生新义的。比
如:“从”是两个人形组合的会意字,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的身后,表示跟从,

这也是“人”字的本义。“众”指三个人组合的会意字。因为数字“三”常常是多数
的代称,所以三个人合在一起不是确指的三人,而表示多数“众多”。
现行的会意字大多数都是古代会意字演变而来的。有些会意字现在还能了
解它的意义,但有些字由于字形的演变与字义的变化,很难了解它们如何会
意的。
1.1.2.4 形声法
形声法是一种在象形、指事基础上创造合体字的方法,它的特点是标注
音,具体是用一个字作形旁,表示意义,用另一个字作声旁,表示读音,两
者结合成为一个形声字。比如:诗、河、江、洋等。
形声字的形旁也叫义符,大多数形声字的义符跟字义有某种联系,通过义
符能概括了解汉字的字义。比如:用“言”作义符,表示跟语言有关,可以从
“诗”中见“言”,“语”中见“言”。用“手”作意符,表示跟“手”有关的动作,可见“把”
字的本义是拿着,“拥”字的本义是“抱”等。
形声字的声旁也叫声符,主起标音作用。声符与字音有的相同,有的相
近。由于古今音变,有一些形声字的声符和字音现在读起来差别较大。比
如:“否”以“不”为声旁。有一些形声字的声符除了标音以外也兼表意义。比
如:日不明为“昏”,心不明为“惛”,“昏”在“惛”字中作声符,同时兼义。
10


1.1.2.5 转注
转注是用于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的造字法。许镇解释为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就是“指同一个部首或几个同一部首的同义词,可以互
相解释”。比如:“考”字 在《说文解字》中:“老也”,表示年纪大的意思,古
时候“考”可作“老”。由于时间和地区的不同,又有用 kǎo 这个音表示“老”的意
思,于是又造出了一个与“老”字部首相同、读音相近和意义相同的“老”字。
1.1.2.6 假借
假借是借用同音字表示新义的一种造字法。左民安解释为“当某个新事物
(或某种新概念)出现之后,在口语里已经有了这个词,但在笔下却没有代
表它的字,需要借用和它的名称声音相同的字来代表。比如:“然”字,本来是

烧的意思,底下四点已经是火了,可是被“然否”借用后,只好自己在旁边再加
一把火,变成“燃”字。
1.1.3 汉字中的偏旁与部首简介
“偏旁”和“部首”常常连在一起说,于是有些人就认为“偏旁”和“部首”是一回
事,这是一种误解。偏旁和部首,虽然有某些联系,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1.3.1 偏旁与部首的概念

(一)偏旁:是合体字的构字部件。古代人把左右结构的合体字的左方称
为“偏”,右方称为“旁”,现在合体字各部位的部件统称为“偏旁”。比如:“语”字
11


由“言字旁”和“吾”两个偏旁组成;“问”字由“门字框”和“口” 两个偏旁组成等。汉
字的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所以,“偏旁”,主要包含形旁和声旁两类。

(二)部首:是表意的偏旁。部首可以是偏旁,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偏
旁与部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偏旁中,部首的数量之中,常用的不过一
百多个。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小学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附
录表”里有《部首名称表》列出的部首是 99 个。大量的偏旁是表音成分,主
要是声旁,常用的有一千多个。声旁中将近 90%是独体字。比如:偏、驾、
固 等字中的“扁”、“加”、“古”,这类声旁叫做“成字声旁”。
偏旁是部首作为左旁或右旁时的称呼。 比如:“心”部作为左偏旁时,如:
情、性、憎,会变形为三划的“忄”,又称为“竖心旁”。放在 文字下面时,有
“志、慕”两种外形。但这些变化都不障碍其归入“心”部。由于最早将汉字以部
首加以分类的《说文解字》还是以小篆为标准字样的,所以 “心”与“忄”是相同
形状。这些“心”、“忄”这类字型差异,都出现在小篆转变为隶书的时候(小篆
转变为隶书是汉字变化最大的时候,称为“隶变”)。 于是,直到使用楷书的
现在,多数字书还是继承原来的部首分类。故有些部首原先外观不同。例
如:“胴、胸、胃”的“月”字旁像四划的“月”部,但归在六划的“肉”部。
1.1.3.2 部首分类

部首的类型有识字部首和检字部首两类。

12


(一)识字部首: 识字教学中所说的“部首”,通常是指合体字的表意偏
旁,分析字形时常提到的“三点水”(氵)、“提手旁”(扌)“四点底”(灬)
等。这类部首是合体字的构字部件,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字义,可以叫做“识字
部首”。

(二)检字部首: 《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有“部首检字表”。
在教给学生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时,也用到“部首”这个词语,在这种情况下所
说的部首可以叫做“检字部首”。
识字部首与检字部首大部分是相同的。比如:“提”字,识字部首是“扌”
(称“提手旁”),检字部首也是“扌”(称“扌”部)。两者虽然都叫“部首”,基本
相同,却不是同一个概念,可以从内涵、作用、固定程度及范围等四个方面
来区别。
首先是内涵不同。识字部首是表意偏旁、构字部件,检字部首是某一类字
字形上的共同标志。识字部首有“旁”、“头”、“底”、“框”、“心”五种类型, 每一
类型 都 有具 体名 称 。比 如 :“ 言字 旁( 讠) ”、 “雨 字 头( 雨) ”、 “马 字底
(马)”、“同字框(冂)”等,而检字部首统称为“某部”,如“丶部”、“亻 部”、
“亠部”等。
其次是作用不同。识字部首有利于字形字义的识记,检字部首有利于字的
检索。例如“雉”,是一种鸟,按识字来说,只能归入“隹字旁”,但在字典的检
字目录 里可以归入“矢部”。

13


再次是固定程度不同。识字部首是固定的。例如“语”字,不管在哪里都可

以说它的部首是“言字旁”(讠);检字部首是临时性的,例如:“恭”字,在检
字目录里属于“—”部,离开检字目录这个环境,谁也认不出这是“横部”。
最后是范围不同。两种部首涉及的范围也不同。识字部首范围小,只有合
体字才有识字部首;检字部首范围大, 合体字的部件、独体字的笔画、合体
字的笔画,都能作为检字部首。例如: “棠”字是木本植物名,“木”是形旁,
“尚” 是声旁,检字部首既归入“木部”,又归入“⺌部”等。
1.1.3.3 部首的数量
汉字的部首在不同的书籍所统计的就有不同的数量。下面列出各不同出版
社出版的词典中的部首数量。( )李行健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博古今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新华字典》(3)晁继周与韩敬体修订主持人、商务印书馆 2005 年出版的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汉字部首的数量为 201 个;(4)张文戒与黎克娇绿
编著、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出版的《 现代汉越词典》,其数量为 203 个;
(5)侯寒江、麦伟良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2002 年出版的《汉越词典》数
量为 227 个;(6)刘镰力主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0 年出版的《汉
语 8000 词词典》其数量为 175 个。
1.1.4 汉字的字体演变

14


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字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两
个方面:一是笔势和体态的变化,一般称为形体的变化。二是笔画组合的变
化,称为字形的发展。这两个方面有时交叉在一起,但在本质上还是两个问
题。前者是字体问题,就是字的书写方法问题,后者是结构问题,就是字有
哪些笔画组成的问题。
汉字形体的演变有两个因素:一是应用范围的扩大,二是书写工具的改
变。文字应用范围的扩大,要求书写速度快,从而引起字体的变化,书写工
具改变,为字体的改变提供了方便。汉字形变化的因素是加快与准确地记录
汉语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中国古代人尽量简化字形,分化多义字,

从而形成大量的异体字和古今字。
1.1.4.1 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应用的
年代主要是商代后期和周代前期,距今有 3000 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每当遇
到田猎、征伐、年景、生育、疾病等都要进行占卜,并把占卜结果记录下
来。占卜的方法是在龟甲或兽骨的背面钻凿出一些小坑或小槽,然后用火燃
烧小坑或小槽,使甲骨因受热而出现裂纹。这种裂纹叫兆,占卜者就根据兆
来判断吉凶。管理占卜事物的人员,往往把占卜者、占卜事由、卜兆吉凶发
生事后的经验和情况刻记在卜甲卜骨上。这种文字就是甲骨文。

15


甲骨文大多数都是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那里是商代后期的遗址,
所以人们把甲骨文成为殷虚文字。又因为这种文字是用于占卜的,所以有人
叫它是“卜辞”。此外,它还被叫作“契文”、“殷契”、“殷虚书契”是由于它多用刀
刻。甲骨文是中国的最古老的文字,主要包括以下一些特点:
(1)象形程度高:体现在许多字还像一幅简化了的图画。比如:牛、
鸟、羊等。
(2)字形不稳定:虽然甲骨文有基本的形态,但又有多种写法,笔画的
多少和方向往往很不固定的。比如:明、家、牢、物等。
(3)合文很多:在甲骨文中,一字一体,逐字排列的体制基本形成,但
也有两三个挤在一起,有时两个字共用一个笔画,这就是合文。
(4)行文款式不定:每行从上到下,但行与行之间,有时从左到右,有
时从右到左。
1.1.4.2 金文
金文是铸刻在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周代之前把铜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
叫“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刻在铜器制作的钟鼎上的字数量最多,所
以过去又叫“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是从商代的早期到秦灭六国,大概
1200 多年。与甲骨文相比,金文字体和结构的变化大,它有下面几个特点:

(1)早期金文比甲骨文更象形、更保守;(2)早期金文笔画圆转肥粗,多
团块;(3)后期金文的笔画线条化;(4)后期金文出现了美术化的倾向。
16


1.1.4.3 篆书
篆书分成小篆和大篆两类。大篆有人叫籀文,小篆又称为秦篆。它产生于
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周。

(一)大篆:是籀文的一种名称。大篆开始于西周晚期、春秋战国时期、
各国的文字字体还没统一的秦国通行的文字字体。

(二)小篆: 是秦始皇统一汉字之后创造出来的文字。据说:当时楚、
齐、燕、赵、魏、韩六国使用的文字有分歧,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行“同
车文”的政策下令全国统一文字,明确以小篆为统一文字字体,所以大篆也称
为秦篆。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来的。
篆书有三大特点:(1)线条达到完成的程度;(2)结构比较整齐,同时
结构已经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3)笔画比较多引起书写不够方便。
1.1.4.4 隶书
隶书是由籀文的草率写法演变而成的一种合体字。因为籀文圆转弯曲的笔
画太多,写起来很费时间,所以人们在非庄重的场合,就将字写得草率一
点,这本该工整的笔画变成了比较平直的笔画。这种字体在战国后期的秦国
开始出现,后来逐渐流行开来。
隶书经过整理,应用自然更加广泛,到了西汉初期,经过一个时期与篆文
混用,逐渐取代篆文。隶书分为三期:西汉中期以前使用的隶书称秦隶;西
17


汉中期以后使用的隶书称汉隶;东汉中后期出现的新体称八分。与篆文相
比,隶书主要有两个变化:(1)解散篆体,把弯弯区区的线条变化为平直的

笔画;(2)简化字形及偏旁变形。
1.1.4.5 楷书
楷书是对隶书略加改造的一种字体。它保存隶书的结构,去掉隶书的波
挑,字体端庄,书写便当。大约在东汉末年形成,到魏晋时代就逐渐成熟
了。六朝以来,楷书被称为真书、正书。这表明它在六朝时期已是人们在正
式场合应用的通用字体。到了唐代,这种字体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大概是由
于它作为人们学习模仿的楷模,因此被称为楷书。由于它比隶书好写,比草
书好认,所以从魏晋以后就取代了隶书,成为通用字体,一直应用到现在。
楷书的特点是:字的笔画横平竖直、结构紧奏、气势流畅、形体优美。
到了宋代,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在楷书的基础上又逐渐形成了一种专供印
刷用的字体大小一致、笔画仔细的字体,后来成为宋体。明朝末年,印刷界
通用一种形体方正的字体,人们叫它宋体。现代印刷界有时还用仿宋体、黑
体。印刷物上所用的宋体、黑体、仿宋体都是正体,都是楷书的变化应用。
1.1.4.6 行书
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正体之间的一种流畅字体。早期行书介于草书和隶书之
间,现在常见的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行书有两个特点:(1)行书比楷书
18


易写,比草书好认。它在楷书形体的前提下,适当运用连笔,省减笔画;
(2)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律,楷书成分多草书成分少叫行楷,相反楷书成
分少草书成分多叫行草。但因为难说那一种成分多所以一般还叫是行书。
1.1.5 汉字与中国文化
1.1.5.1 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结
晶。中国文化产生是随着民族的产生而产生的,使其文化有了民族性,并以
民族的形式发展起来,最终形成文化民族传统和特色。所以中国文化是带有
汉民族文化特征的。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黄河、长江成为中国农业文化的摇篮。这
此地方不仅为中国人提供了物质生活,而且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化。在农业

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组织与生活方式紧紧地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不同的思
想与观念。中国传统的农业也主要是耕作与畜牧。农耕活动受热带气候与亚
热带气候的影响,每年又受到黄河这条河的不良影响,水灾、旱灾经常威胁
着农业生产的生活。从而“民以食为天”这一思想也出于农耕的困难。在进行农
耕与畜牧过程中,古代人对农业生产有关的农具与动植物界逐渐加深了解。
比如:“草”、“木”、“牛”、“羊”、“鸟”、“米”、“禾”作为部首去构字,出现的频率
也特别多。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