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188 trang)

Dịch thuật và nghiên cứu tiểu thuyết trung quốc thời kỳ mới tại việt nam trường hợp tiểu thuyết của mạc ngôn, dư hoa, lưu chấn vân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1.98 MB, 188 trang )

ĐẠI HỌC SƯ PHẠM THƯỢNG HẢI
TRUNG QUỐC
----oOo----

BÙI THỊ HẠNH QUYÊN

ĐỀ TÀI
DỊCH THUẬT VÀ NGHIÊN CỨU
TIỂU THUYẾT TRUNG QUỐC THỜI KỲ MỚI
TẠI VIỆT NAM
- TRƯỜNG HỢP TIỂU THUYẾT CỦA
MẠC NGÔN, DƯ HOA, LƯU CHẤN VÂN

LUẬN VĂN TIẾN SĨ
CHUYÊN NGÀNH VĂN HỌC TRUNG QUỐC HIỆN ĐƯƠNG ĐẠI

THƯỢNG HẢI, TRUNG QUỐC, 2020


学校代码:10270

分类号:I206.7

学号: 152100132

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新时期小说在越南的译介与研究
——以莫言、余华、刘震云的小说为例




院:

人文学院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研究方向:

中国当代文学

研究生姓名: 裴 氏 幸 娟



指导教师:

刘忠教授

完成日期:

2020 年 5 月




中文摘要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中国新时期小说在越南的译介与研究——以莫言、余华、刘震云的小说为例
学科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学位申请人:裴氏幸娟
指导老师: 刘忠教授

中文摘要
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中国新时期小说被陆续译介到越南国内,由于两
国之间文化背景和发展阶段相似性的原因,因而深受越南普通大众和研究学者
的喜爱与关注。本论文对中国新时期小说在越南的译介、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
并探讨它在另一种语境中的生命形态,试着从“他者”角度对中国新时期文学
作出新的理解,进而为中越两国在文化、文学之间的友好交流提供助力。
本论文旨在让读者在对中国新时期文学越南传播状况总体印象的基础上,
对中国新时期小说在越南的译介、研究情况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笔者把论
文主要分成七个章节:
第一章概述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交流及传播背景,叙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
的译介与传播情况。
第二章阐述了中国新时期小说在越南的译介与研究状况,并指出新时期小
说的接受去向。
在越南,莫言、余华和刘震云是中国新时期小说最受欢迎的三位作家。因
此,第三、四、五章主要以莫言、余华、刘震云的小说在越南的译介与研究为
例,诠释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民族情怀与世界视野、苦难与命运、现实批判与批
判现实等主题内涵,以及他们在越南读者中产生强烈的共鸣。这一部分将详细
探讨了莫言、余华、刘震云的小说在越南的译介、影响与研究,并分析了它们
在越南受欢迎的原因。
第六章阐述了中国新时期小说在越南译介与接受的多种因素,诠释越南读
者和研究界在中西方文化影响中的摇摆心态,越南读者对“中国形象”的理解,

以及批评家的引导角色。
第七章从理论与现实的因素回答越南译者对中国新时期小说作品的选择与
翻译、越南文学界对越南文译本的介绍与理解以及越南读者的接受动因与现实
需求。





I


中文摘要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阐述与分析这些原因及因素的同时,本论文也呈现了今日越南读者与中
国读者关注、喜爱的中国新时期小说不同,究其原因,这跟越南读者的审美需
求有着紧密关系。中国新时期小说在越南的译介一方面得到了越南文学界的高
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要解决许多“时代性”和“特殊性”的共同难题。这两种文
学的比较研究也有助于对越南文学未来的发展作出预测与展望。
中国新时期小说给予越南文学革新动力,并为越南文学的革新提供了一个
新路标。本论文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新时期小说成为越南文学的一
种反省,也成为了越南当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外来因素。因此,对于越南
文学的发展来说,中国新时期小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综上所述,中国新时期
小说不仅影响了越南的广大读者,也影响了越南研究学者与作家群,这两个群
体的合力,共同推动了越南文学的强势发展。

关键词:中国新时期小说;越南;译介;研究


II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TITLE: The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of Novels in the New Era of China in
Vietnam——take novels of Moyan, Yuhua and Liuzhenyun for instance
MAJOR: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PPLICANT: Bui Thi Hanh Quyen
SUPERVISOR: Professor Liuzhong

ABSTRACT
Began in the late 80s of 20th century, the translations of Novels in the New Era of
China were deeply appreciated by readers and scholars in Vietnam owing to the
similarity in both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phase of the two countries. This
dissertation combs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s, researches of these novels from China,
trying to probe into the life form of these works in another language environment, and
attempting to understand them from “his” aspect, so as to make contribution to bilateral
communication of culture and literature.
Based on general impression of the spreading of the novels of The New Era of
China, this dissertation tends to offer Vietnamese readers deeper acquaintance of the
translation, researches of Novels in the New Era of China, due to which,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sketches out the exchanges and spreading background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Vietnam, also depicting the translations and spreading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n Vietnam.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translations and researches along with the direction of

acceptance of Novels in the New Era of China are expounded in the second chapter,
In Vietnam, Moyan, Yuhua and Liuzhenyun are the three most popular Chinese
writers in the New Era. Therefore, the translations and researches about works of
Moyan, Yuhua, Liuzhenyun shall be taken for instance in the third, fourth and fifth
chapters to explicate on the themes of national feelings, global vision, sufferings and
destiny, together with reality criticism and criticizing reality, and to discover the
sympathetic resonance among Vietnamese.
Various factors of the translations and acceptance of Novels in the New Era of
China shall be expatiated in sixth chapter, besides which, the unstable state of mind



III


ABSTRACT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among the Vietnamese readers and scholars and the understanding towards “Chinese
image” will also have an investigation.
The seventh chapter shall theoretically and realistically detect the factors of the
Vietnamese translators’ choices and translations of Novels in the New Era of China,
and investigate reasons of accepta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Vietnamese readers.
Differences in concerns and preferences between modern Chinese and
Vietnamese readers are presented in expatiation and analysis of Novels in the New Era
of China, accounting for which closely relevant to the aesthetic demand of Vietnamese
readers. Comparative study about both literatures shall be helpful to the prediction and
p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Vietnamese literature.
A new literary motivation has been given by the Novels in the New Era of China,

which also sets a new road sign for the renovation of Vietnam literature. In some sense,
Novels in the New Era of China has become both a sort of introspection of Vientam
literature and indispensable alien element, which therefor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Vietnam literature. In conclusion, Novels in the New Era of
China has had deep influence on not only the wide readership but also the Vietnam
researchers and writers, who jointly push a strong development of the Vietnam
literature.
Key words: Novels in the New Era of China; Vietnam; translation ; research

IV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目 录

目 录
中文摘要.................................................................................................................................I

ABSTRACT........................................................................................................................III
绪 论.......................................................................................................................................1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1
二、研究述评..................................................................................................................................................3
三、研究内容..................................................................................................................................................4
四、研究方法..................................................................................................................................................6

第一章
第一节


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交流及传播........................................................................9
汉文字、汉文学在越南的起源...........................................................................................9

第二节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的译介与传播.............................................................................14

第二章

越南对中国新时期小说的译介与研究.........................................................27

第一节中国新时期小说在越南的译介情况..................................................................................28
第二节中国新时期小说在越南的研究状况..................................................................................56
第三节中国新时期小说对越南创作界的影响.............................................................................75

第三章

民族的情怀与世界的视野——莫言小说在越南.......................................80

第一节莫言小说在越南的译介与传播............................................................................................80
第二节莫言小说在越南的研究...........................................................................................................87
第三节莫言小说在越南的接受情况.................................................................................................98

第四章

苦难与命运——余华小说在越南..............................................................104

第一节余华小说越南语译介与传播..............................................................................................104
第二节余华小说在越南的研究........................................................................................................111
第三节余华小说在越南的接受情况..............................................................................................114

第五章


现实批判与批判现实——刘震云小说在越南.........................................119

第一节刘震云小说在越南的译介与传播....................................................................................119
第二节刘震云小说在越南的研究...................................................................................................126
第三节刘震云小说在越南的接受情况.........................................................................................128

第六章

越南译者、批评家接受中国新时期小说的渠道和角色意识...............132

第一节中国新时期小说与越南人的“中国形象”.................................................................133
第二节译介与研究中的以“西方”为主倾向..........................................................................135
第三节影视媒介与发达传媒的推动..............................................................................................137
第四节文学批评家的引导角色........................................................................................................140

第七章


越南读者接受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动因和现实需求................................142
V


目 录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节文化背景相似的吸引.............................................................................................................142
第二节不同的接受视角......................................................................................................................144
第三节自我革新的现实需求.............................................................................................................146


余论...................................................................................................................................152
参考文献...........................................................................................................................158
附录:越南翻译出版莫言、余华、刘震云的作品封面举要................................168
致谢...................................................................................................................................179

VI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绪论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中国和越南是山水相连的邻邦,正如郭廷以曾提出:
“在环绕中国的邻邦中,与中国接触最早,关系最深,彼此历史文化实同一体
的,首推越南。”①(属于印度支那半岛的越南同时受到印度和中华两个伟大古
国文明的影响。)从文化上来看,越南是汉文化圈的国家之一,一向受到中国政治
体制的深刻影响,十五世纪之前越南借中国汉字作为国家通用文字,十五世纪之
后至近代之前,越南使用的喃字是在中国汉字基础上创造和发展的,虽然越南使
用的拉丁化国语文字(拉丁字母)跟汉字表面上没有直接关系,可是两国文字意
义相似的角度上来说,越南文字跟汉字有关的词汇量占到了百分之七十。从两
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关系上来看,越南读者和研究者也十
分关注中国文学,并广泛吸收和继承了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创作成就。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中越的当代历史有诸多共同点。中国和越南都是通过革命斗争取得独立,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三世界国家。与中国相比,越南进行经济改革开放相对
较晚。越南是从 1986 年才进行经济改革开放的, 1980 年代末,中国当代文学不

断被翻译介绍到越南。中国当代文学所体现的各种社会问题正好是越南当下面
临的社会问题,因此容易受到越南读者的喜爱与关注。可以说,中越两国相近的
当代历史背景,为中国当代文学传入越南打开了必然之路。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到 21 世纪初,越南掀起了一股译介中国当代文学热潮,
尤其是译介新时期小说。其中,主流文学作家如莫言、贾平凹、王蒙、余华、
刘震云最受越南读者的欢迎。越南学术界认为,中国当代文学本身有着巨大的
魅力,新时期小说在题材、体裁、主题思想、创作艺术等各方面都有突破性的
发展,文坛上出现了很多充满时代气息的作品,这对越南广大读者明显有着不可
抗拒的吸引力。
20 世纪 80 年代末,越南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既是越南文学的一个重要转折
点,也是越南的中国当代文学翻译的一个转折点。最突出的标志,翻译在选题上




郭廷以主编.中越文化论集(一)[M].台北:台湾中华文化事业出版委员会,1956:1.

1


绪论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出现的明显变化。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越南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具有浓
厚的功利性色彩。当时在大多数文学翻译者看来,文学翻译只不过是一种政治手
段,目的都是为革命、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他们看重的不是文学本身的价
值,而是文学所具有的功用价值。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译介选题的选译,基本上
不优先考虑文学价值,而是考虑其实用性。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后,越南文
坛的主导倾向是主张文学为“人生”服务的。他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选择是

以文学为本位的。加上当时中国当代文坛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所以对中国
当代文学译介的选题标准与对象也非定于一尊,而是各有所好。因此,中国新时
期小说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家作品,都有人翻译介绍,都有各自的读者群。
从开始被译介到越南至今,中国当代文学不仅同法国文学、俄国文学、 英
美文学等各国文学的译介一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越南社会、文化、文学起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翻译出版的数量以及研究方面都占了优势。
越南对中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
学对越南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一段时间,越南对中国新时期小说的译介
与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己经成为越南当下“思想解放”和“文学解放”运动的一
个重要部分。越南翻译界和研究界翻译与介绍中国新时期小说的目的很明确的:
那就是想让这些作品间接地打破国内当时的一些“文学禁区”,不但能填补国内
作品当下没关注到的问题,而且还跟国内作品一起发挥社会效应。因两国有相
似的文化背景加上当时的社会情况有不少变动,所以对越南作家来讲,中国新时
期小说已给予他们许多革新的想法,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参考。中国新时期小说在
越南的译介得到了重视既扩大了中国文学的影响力,也折射越南文学对中国文
学的接受度。因此,这种关系需要从影响与接受多个角度来探讨。
翻译与介绍国外文学是在各个民族的文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尤
其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想要深入探究各个民族的内在文化价
值,并能与各个民族 进行良好的交流和沟通,就首先要了解该民族的文化和文
学传统,因为,文学的交流能够提供给所有人一个平等交流的话语平台,只有
在这样的交流之中,每个民族才能够对本民族的文化和文学传统进行反思和更
新,并通过不断的反思以寻找更为适合本民族文化和文学发展的有利因素。笔
者认为,越南对中国新时期小说的译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因此,本
文主要针对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小说在越南的译介、传播与研究进行探讨。
2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时期文学结出了累累硕果,不仅把中国的文学创作
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而且还远播海外,给国外的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社会
变迁、领略异国文学之美的大门。中国新时期小说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进
入越南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个春秋,越来越多的新时期作家作品走进越南读者
的视线,但由于语言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地理的阻隔等原因,中国新时期小
说在越南的译介与研究情况,一直没有得到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本文试
图梳理和探讨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小说从 1990 — 2016 年在越南翻译、介绍、
传播以及研究的情况。在大量收集越南语资料的基础上,论文重点探讨中国新
时期以来的小说在越南的译介、研究与接受情况,既有面上的译介传播历程梳
理,又有点上的作家作品在越南影响的个案探讨。同时,也跨文化接受的制约
性因素来进行深层的剖析,在中越文学的交流碰撞中进一步树立中国新时期文
学创作和研究自身的主体性,更好地发挥文学之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中国
新时期的小说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生存状况,是越
南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作为文学译介的主体,越南己经按照自己的历史
社会背景以及文化、文学的状况来对中国新时期小说进行筛选、译介与接受。
因而,笔者想从一个越南研究者的视角来分析中国新时期小说在越南译介、研究
与接受情况,希望能探讨中国新时期小说在另一种语境下如何获得更新命运的
同时,还可以了解在跟另一个国家的文学交往的越南当代文学。从此会更加了
解中越两国文化以及文学的关系,为促进中越两国文化、文学交流的助推力之
一。
中国新时期文学从体裁上应该包括小说、诗歌、戏剧、影视等诸多类型,
可是鉴于笔者的爱好和能力,本论文只主要探讨了中国新时期小说在越南的传
播与影响为核心研究领域。新时期文学其它领域,如诗歌、戏剧、影视等也在
越南产生了影响,它们同样是颇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希望以后会有识之士会更
加全面展开分析与研究。

二、研究述评
从中国学术研究成果来看,关于中国文学和越南文学交流上的研究书目

不多,主要涉及到对越南古代汉文文学、喃字文学的影响或中国古典文学在越
南的传播、发展与接受。由乐黛云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在国外丛书》和饶竼
子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在国外》的两套书,其部分内容涉及到中国现当代文学


3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在越南的译介与传播。可是,由于涉及面太广,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的译
传播,作者只提供概况性的介绍,没有深入研究。
对越南学术界而言,前几年他们也是同样地把注意力放在中国古典文学对越
南文学的影响研究上,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的译介传播研究只停留在单独
作家作品层面。可是从 2000 年至今,越南翻译出版了不少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作
品,引起了中国当代文学在越南文坛上的“中国热”,越南学术研究者也更加
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在越南的译介与传播研究,尤其是一些留学中国的越南学生,
如其学位论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裴氏翠芳,华东师范大学,2011
年)、《越南当代文学的‘他者’与‘同行者’——中国新时期小说(1970 年
代末 — 1990 年代初)》(阮氏妙龄,华东师范大学,2013 年)、《越南对二
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接受观念研究——以徐枕亚、鲁迅、莫言的译介为例》(阮
秋贤,复旦大学,2013 年)、《越南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接受(从 2000 年至
今)(阮明山,华东师范大学,2014 年)等 。大多数学术论文主要都将在越南
的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两个阶段在较大的范围上进行介绍,很少有专门针
对中国新时期小说在越南译介的研究课题。论文《越南当代文学的‘他者’与
‘同行者’——中国新时期小说(1970 年代末— 1990 年代初)》是唯一一本
专门研究中国新时期小说在越南,可是研究时间只从 1970 年代末到 1990 年代
初,之后的目前还没有专门研究的文章。


三、研究内容
越南的新时期(即中国大陆 1986 年之后) ,被译介到越南的中国文学作品
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如果依据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①, 和陈
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②的说法,那么新时期的概念,即自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也就是从 1986 年至今。对这个概念的时间界定,中国和越南的研究学
者基本上没有太大歧义。关于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分期问题,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对中国新时期的界定也是根据以上的观点而确定的。本人认为文学活动本身就
包含了作家作品、批评家学者对文学创作的批评、研究与解析等。本论文主要
以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在越南的译介情况为研究重点,同时以中国小说家作为
主要研究对象,以此说明中国新时期文学在对越南文学所给予的重要影响。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作为一个小国家,越南文化与文学在很大程度上被决定于其如何接触、接受
以及改变各个不同的外来因素。越南对中国文学的译介也不是例外。
首先,论文主要是对中国文学在越南的文学交流历史及传播进行概述,按时
间段来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的译介与传播情况,尤其是新时期小说。
其次,本论文主要针对越南对中国文学的译介情况,试图去探讨并证明译介

本身是代表着翻译者的接受观念。翻译者选择一部作品来翻译时,他的选择本身
已经体现着他对该作品以及作品的文学背景的理解和了解。译介也就是两种文
化文学沟通的桥梁,而翻译者既是外国文学的传播者,又是翻译后的文学导读者。
谈到译介不能忽略翻译者的角色。论文内容将会介绍翻译队伍,并且从翻
译者的角度来考虑中国新时期小说在越南译介情况。翻译者队伍对翻译,尤其是
对中国新时期小说在越南的译介与传播作出不可忽略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译
者不仅是作家与读者的中间媒介,而且还是作家与出版界的桥梁。从 80 年代末
至今,经历过三十年的过程,翻译者队伍逐渐形成及发展,可分成两类:第一代译
者——汉学家、传统译者和第二代译者——业余译者。代表传统译介观念是一
批从学术圈子走出来的老一辈译者,他们的接受观念还是保留向往纯文学的传统,
即把能代表中国国家话语的文学现象作为译介对象。第二代译者反过来对以往
的译介传统比较陌生,他们又想迎合大众读者和图书市场的口味,而且在文学批
评或研究方面他们也是外行的,所以他们对文学作品译介的选择标准更多的是来
自现代传播媒体和大众文化市场的影响。
本论文想通过梳理和分析莫言、余华、刘震云小说在越南的译介与研究状
况来体现越南读者与越南文学研究者对不同的作家作品会达到怎样的接受程度
以及其原因。
从译介的理论与现实依据来找出哪个因素决定了越南译者对中国新时期小
说作品的选择与翻译、越南文学界对越南文译本的介绍与理解以及越南读者对
其的接受与反馈、为什么中国新时期小说在越南虽然有市场、有读者,但是在
译介与研究方面还受一定的限制。
本论文致力于解决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中国新时期小说是通过哪些渠道
走进越南的?走进越南后的影响如何?有哪些新时期作家的哪些作品在越南受
到欢迎?这些作家作品在越南受关注的原因是什么?越南对中国新时期小说文
本的翻译选题、传播途径、读者接受情况等方面持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原因、
动因和现实需求。


5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翻译与介绍国外文学是在各个民族的文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在
复杂的当代语境中,翻译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场对他者的拒绝与融合。尤其是
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想要深入探究各个民族的内在文化价值,并
能与各个民族进行良好的交流和沟通,就首先要了解该民族的文化和文学传统,
因为,文学的交流能够提供给所有人一个平等交流的话语平台。只有在这样的
交流之中,每个民族才能够对本民族的文化和文学传统进行反思和更新,并通
过不断的反思以寻找更为适合本民族文化和文学发展的有利因素。因此,笔者
认为,越南对中国新时期小说的译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四、研究方法
本论文通过跨学科研究和文本细读的方法,详细阐释新时期小说在越南的
译介传播研究,通过越南主流媒体对新时期小说的评论以及越南读者阅读的喜
好类型等文献资料放在历史的脉络中,分析越南受众群体的特点,以揭示文学
的译介与传播具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本论文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靠
细读文本和运用了译介学、媒介学以及跨文化传播学理论,对新时期小说及中
国当代文学更好地在越南译介传播。
译介学是比较文学中的翻译研究,是整体翻译研究的一部分,主要指文学
翻译、翻译文学和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译介学开始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
的角度出发,但目前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文学翻译
和翻译学进行研究。严格意义上说,译介学研究不是一种语言研究,而是一种
文学研究或者是文化研究,它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如何
转换的问题,而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增添、变
形、扩伸等问题,以及翻译(主要是文学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
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文学翻译既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又是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译者)对

审美客体(原文)的审美要素进行分析、综合、转化、加工,直至完成审美再
现的活动。审美再现的结果是译文。译文反映了译者的审美素养与审美体验。
该体验是跨文化、跨时空的。它既要如实地反映原文的审美要素,又要跨越因
文化与时空的差异造成的审美障碍,使美的信息在审美再现的过程中损失最少,
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尽可能相似的审美享受。
6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文学翻译批评的任务是评价译者审美再现的效果。这种评价不可能像数学
一样精确,但批评者可根据美学原理及自己的审美意识与审美体验,对原文与
译文的审美要素进行比较研究,认识作者与译者的审美情趣,评价译者再现原
文美的手法与功力,探索文学翻译中审美再现的规律。
媒介学理论是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不可或
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媒介学指的是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手段
及其因果关系进行的研究。媒介学(mesologie)一词来自于法语,词源出自希腊
文的“mesoos”,词义为“居间者”或“冲介者”。最早把它用于比较文学研究
的是法国人学者。他们专注于研究不同国家之间发生文学关系的过程中的中介
活动。他们认为,国与国之间文学要发生关系,必然要有放送者和接收者,在放送
者和接收者之间,又必然有一个传递者。这个传递者就是媒介者。它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事物。
按照其代表人物梵第根的观点,在两种民族文学发生相互关系时,从“放送
者”到“接受者”,“那经过路线往往是由一个媒介者来沟通的。”这媒介者即
是“传递者”,他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基亚认为,媒介学主要研究的是“有助于国与国或文学与文学之间了解的人

士或典籍”①,这些人和物包括五类:“语言知识或语言学家,翻译作品或译者,评
论文献与报章杂志,旅游与观光客,一种因为地理与文化特殊情况所造成的国际
公民。”②;媒介学另外一个代表布吕奈尔从“人及其见证”和“工具',两个方
面,指出还有旅游者、旅游的影响、集体的作用、印刷品的文学、翻译与改编等
一系列涉及文学的媒介。③
而在多种媒介中,中国学者一般比较重视个人、文字和环境三类。其中,
个人媒介主要指把一国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或文学思潮传播给另一国的中间活
动的译者、作家或其他人,又分为三类:“放送者”国家的个人媒介;“接收者”
国家的个人媒介及第三国的个人媒介。文字媒介主要指文字媒介,是最常见的一
种媒介类型,是指记载各国文学与文化交流、传播的文字记载,如译本、评介文
字、史实文字、游记、报刊杂志、随笔杂文等。环境媒介是指各国文学和文化



[法]基亚.比较文学.颜保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8-34.
[法]基亚.比较文学.颜保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8-34.

[法]布吕奈尔.什么是比较文学.葛雷、张连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9-67.




7


绪论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交流、传播的团体、会议或有利于文学文化交流环境、机构或枢纽位置,如文学

研究或译介者组成的文学或翻译社团、沙龙、学术会议或杂志社、重要的地理
位置等。

8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第一章 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交流及传播

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交流及传播

第一节 汉文字、汉文学在越南的起源
在历史的长河中,越南是中国最早进行文化交流的国家之一,其中,文学
交流是中越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媒介方式,这种媒介方式对两国的影响很大,
这不仅让越南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同时也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
系。另外,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译介和传播不仅成为文化交流的关键环节,同
时也是两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桥梁。
纵观历史,越南属于“儒家文化圈”,很早以前,越南在和中国文化的交
往过程中,汉字成为了越南一种必要的沟通工具,在政治、行政体制以及科举
制度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后来,也正是因为有着汉字的良好介入,
才使得越南人在汉字的基础之上,创造了一套属于本民族的文字是汉喃字。
越南古代文学起始于 10 世纪中叶,终止于 19 世纪中叶,是汉文学、喃字
文学的发端、兴起、繁荣的时期。
汉字、汉文化何时传入越南已难以考证,但大约确定在公元前后随着秦汉
朝对交趾地区①的治理而开始南浸的时期。一些越南学者普遍认为越南汉字学习
何时开始虽然已无准确记载,可是大致认同是“始于赵佗时代”。越南著名学

者陶维英②认为:“我们祖先从北属初期——大概从赵佗时代(公元前207—公
元前111)——就开始学习汉字了”。③ 679年,唐高宗将交州都督府改成安南
都护府后,地方官史振兴文教颇有效果,使得汉文化在安南不断强势发展。唐
朝在安南实行与中国内地相同的文教制度和人才政策。这时期,在安南的汉字
读音、汉文使用和汉文教学已经发展得比较完整、正规。越南著名语言学者阮
才谨指出:越南汉字的“汉越读法”是源于唐朝汉语的语音体系,具体是八九
世纪在交州讲授的唐音。”④也是在这段时期,汉文已经成为安南知识分子用来
进行教育、科举考试、翻译佛经、咏唱诗赋等文化活动的主要工具。一千多年
中国文字、文化和文学在交趾、安南地区的传播历史,为越南独立后的文学诞



古时候,在内属中国期间,越南先后被称为交趾、交州、安南;独立以后,自称国号为大瞿越,后来改
成大越、越南等。

陶维英(1904-1988)越南现代学者、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他对越南历史、地理、词典、文化和民间
文学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越]陶维英.越南文化史纲.河内:文化信息出版社,2002:299.

[越]阮才谨.汉越读法的起源和形成过程.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00:19.



9


第一章 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交流及传播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生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同时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以上是越南被纳入中国版图
时期的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传播情况,这也为中国文学在越南建国时期的传播做
了充分准备。
10 世纪中叶之前,越南主要流行内容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口头文学是从
越南劳动人民群居生活与集体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是有神话、传说、歌谣、
故事等体裁。10 世纪中叶,越南文人开始使用汉文来创作文章与诗歌,这算是
越南汉文学的诞生标志,同时也拉开了越南古代文学的序幕。
968 年,越南独立,越南第一个朝代丁朝建立,国号“大越”,成为一个独
立的国家,这也是越南独立建国时期的开端。从这时期到法国侵略越南之前,越
南先后建立了丁朝、前黎朝(十世纪)、李朝(十一、十二世纪)、陈朝(十三、十
四世纪)、胡朝(十五世纪初期)、后黎朝(十五、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莫朝
(十六世纪)、西山朝(十八世纪后期)和阮朝(十九世纪)。从此历代封建王朝都
主动地学习、使用汉字。直至 19 世纪末,汉字一直是越南官方使用的正式文字,
同时也是越南科举考试使用的文字,是文学创作使用最多的文字。
12 世纪末,汉文学还是越南文坛上唯一的文学形式,可因为当时佛教在越
南很流行,所以内容大多数涉及到有关佛教的。
13 世纪到 14 世纪末,越南历史进入封建制度的巩固与发展时期,这为越南
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形式上,越南汉文学有诗歌、赋、文言散文
作品等;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内容具有歌颂民族历史、抒发军旅情怀、讽
刺社会时弊、描写山水田园的美丽风光、感叹人生际遇等作品。汉文学占据了
主导的地位,并且日益成熟与兴盛。
13 世纪末越南喃字文学开始出现。虽然越南长期使用汉字,但是越南汉字
没有承担起表达日常口语的任务,因此越南需要一种能记录越南人说话的日常
文字,喃字的诞生成为越南当时发展的必然。喃字是一种形似汉字的方块文字,
形成在汉字基础上,运用了形声、会意和假借等几种方式。喃字在越南历史上
第一次将书面语和口语结合起来。喃字文学当时没有汉文学那么盛行,又发展
得比较缓慢,可是喃字文学的出现已经丰富了越南文学的表现形式,是为越南
语口语和书面语统一的工作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
15 世纪初至 17 世纪末是以汉文诗为代表的汉文学繁荣时期。在这个时期,

很多的越南学者能够直接阅读中国的文学作品,并用汉字进行文学的创作。可
是到 16、17 世纪,越南社会动荡、战乱不断,文学自然也体现了伤感情怀、控
10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交流及传播

诉战争灾难、反映社会现实等方面。也在此时,喃字文学开始兴起,越南当时
文学名家创作了不少喃字诗歌,诗体主要都是唐律体或唐律体的变体。16 世纪
末至 17 世纪初,六八体、双七六八体喃字诗歌体裁已经定型,丰富了喃字诗歌
创作题材。后来许多喃字长篇叙事诗以唐律体、六八体出现标志着越南喃字文
学的不断发展。15 世纪初至 17 世纪末喃字文学的兴起为 18 世纪喃字文学的繁
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 世纪初至 19 世纪中叶,汉字和喃字成为了越南学者在进行文学创作之中
所使用的两种主要文字。越南汉文学继续保持强势发展优势,体裁丰富、水平
提高、创作队伍不断壮大。与此同时,喃字文学从 13 世纪末开始出现,经过四
个多世纪弱势发展,到 18 世纪终于迎来繁荣的局面,体裁日益完善,艺术达到
了炉火纯青的水平,尤其是喃字长篇叙事诗艺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代表
性作品有阮攸的《金云翘传》、段氏点的《征妇吟曲》、阮嘉韶的《宫怨吟
曲》......和大量无名氏的喃字长篇叙事诗。另外,喃字唐律体诗歌创作当时
也被一些女诗人,尤其是三位著名的女诗人段氏点、胡春香和青官县夫人推向
了高峰。
喃字文学从 13 世纪诞生弱势到 18 世纪的繁荣,经历了许多曲折与艰难,
曾经被视为“低俗文学”,不少文人持否定态度。汉文学发展强大,受官方的
支持,使喃字文学的发展受限制。由于历史的原因,18 世纪末,汉字逐渐退出
了越南的文学舞台,喃字成为了越南学者在进行文学创作之中,所唯一使用的
文字。

越南古代文学是越南文学发展历史的第一阶段,是汉文学与喃字文学相互
交织、强弱有别、共同发展的阶段。越南古代文学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文化、
中国古典文学密不可分。
越南近代文学始于 19 世纪中叶汉文学、喃字文学的繁荣,终于 20 世纪初
期汉文学、喃字文学的衰弱。
1858 年,法国以保护传教士为借口,炮击岘港(越南的中部),发动了对
越南的殖民侵略战争,开始了对越南长达八十多年的殖民统治。越南封建社会
最后一个朝代——阮朝于 1884 年与法国签订不平等条约《顺化条约》,承认法
国对越南的“保护权”。从此,越南成为法国的殖民地,越南社会从封建社会



11


第一章 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交流及传播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变成了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①在法国统治下,越南在经济上被纳入以法国为中
心的经济体系之中,成为宗主国的农业原料产地、商品出口市场和资本输出地。
在政治上实行“从不让步”的高压政策,在文化上实施同化政策,全面推行法
国式教育体制,其教育方针是“教授法语,加紧培养本地的合作者”。这种殖
民同化政策遭到越南人民强烈的抵抗。在 1885 年,中国清朝和法国签订了《天
津条约》,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同时也放弃对越南的宗主权,结束
了中国与越南之间很多年的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这一时期,越南的汉文学、
喃字文学已走到了末期,拉丁化国语文学正处于萌芽的阶段。
越南拉丁化国语是用拉丁字母组成的语音系统来记录越南语的一种文字。
可以说,拉丁化国语是继承汉字、喃字之后第三种在越南实用的文字。拉丁化
国语定型于 17 世纪中叶,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到 19 世纪末开始运用于新

闻出版和文学创作中。20 世纪初,随着拉丁化国语的不断推广和实践,拉丁化
国语易学、易记,所以逐渐被越南当时的大部分知识分子所认同。他们还认为,
普及和推广拉丁化国语对尽快提高越南人的文化水平和给群众宣传抗法求国的
道理都会有好处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在 1945 年 9 月 2 日成立后,拉丁化国
语成为越南的正式文字,被广泛使用于越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文学等
领域。越南拉丁化国语是越南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而成的产物。
越南现代文学起始于 20 世纪初拉丁化国语文学的兴起。越南现代文学继承
并弘扬了越南古代文学和近代文学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现实主义。在语
言文字上越南拉丁化国语取代了汉字和喃字,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被广泛运
用于文学创作。

用拉丁化国语创作的当时作家主要体现在创作方法的写实、

题材范围的扩大、人物塑造的丰富。在他们的努力创作下,推动了越南拉丁化
国语文学加速兴起。
这段时期的越南文坛上,翻译文学也逐渐兴盛起来。越南文人开始翻译了
法国的一些文学作品,后来还翻译苏联文学,影响不小。
在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越南文学还受到中国文学的浇灌。从 1904 年,越
南南部兴起了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的潮流,过了不久,在越南北部,一些文人造起
了更大的翻译热潮。这段时间, 主要是翻译中国古代文学的作品,如《三国演


1858 年法国入侵越南后,相继侵占柬埔寨和老挝。法国殖民当时把越、柬、老三国以联邦方式连结起
来,实行法国总督的全权统治。法国把越南的国名在政治地图上抹掉,并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把越
南划分为三个地区:南圻(越南南部)、中圻(越南中部)和北圻(越南北部)三个部分。南圻为直辖领地,北
圻为半保护地,中圻为保护地。法国把越南原有的封建朝廷保留下来作为它推行殖民统治的工具。

12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交流及传播

义》、《聊斋志异》、《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榜》、《再生缘》和
《岳飞传》等;翻译诗歌方面有《诗经》、乐府诗歌和唐诗,其中伞沱(Tản Đà,
越南著名诗人,1889-1939)翻译了崔颢的《黄鹤楼》和白居易的《长恨歌》已
经成为越南唐诗翻译的典范。不仅翻译中国古典文学,越南文人也开始译介中
国现代文学作品。 邓台梅①在《青毅杂志》(Tạp chí Thanh Nghị) 上翻译了鲁迅
等人的一些文学作品,如 1942 年翻译了鲁迅的《伤逝》(Tiếc thương những ngày
đã mất),1942 年翻译了鲁迅的《孔乙己》和《阿 Q 正传》等。
20 世纪上半叶,在越南翻译家们的努力下,外国文学翻译取得了重要的成
就。外国文学翻译推动了越南拉丁化国语不断走向成熟,词汇日益丰富,句式
日益规范,文学表现能力日益增强。
外国文学的传播给越南拉丁化国语文学带来概念上的变革。很多越南文人
看到旧文学所表现的那种封建道德观念已经不适合新的社会环境,甚至还阻碍
了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开放, 所以他们就转向学习西方的文明、提高民智、
尊重人权,同时也在自己的创作体现了革新的西方思想与观念。
历史上,汉字的通用排除了越南人阅读中国文学的障碍,而越南的第二种
文字(喃字)深受汉字影响,各种喃文译本对中国文学的传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 世纪上半叶法国殖民地时期,译介成了中国文学在越南传播的主要途径,
“国语字”译介的对象是古典文学和武侠小说; 20世纪下半叶越南社会主义共
和国时期,译介的对象既有古典名著的修订再版或新译,也有“五四”以来颇
具影响力的如鲁迅、茅盾、老舍这样的现代文学的作品。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对文化交流的过程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学联系、影
响之研究,已经开始成为一种各国的“文化寻祖”现象。由此,关注越中的文
学交流,就可发现在古代时期,中国文学就已对越南文学产生影响。越南文学
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都接受了中国文学的营养,从而丰富、发
展了越南本民族的文化与文学。

越南对中国文学的译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方面通过翻译中国文化、文学
对越南产生了深刻影响,另一方面越南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字,并产生和发展
自己的文学。





邓台梅 (Đặng Thai Mai,1902–1984):越南 20 世纪著名学者、文学研究者、作家和翻译家。

13


第一章 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交流及传播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的译介与传播
一、1945 年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到越南的萌芽阶段
中国古代文学转入越南的过程比较顺利,而中国现代文学转入越南的过程却
显得没有那么顺利了。19 世纪末, 越南成为法国的殖民地,越南社会从封建社
会变成了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现代文学在当时是很难进入越南,是因为
法国殖民者为了全面推行殖民化政策, 严格检查从国外进入越南的书籍,设法
封锁传入越南的各种先进文化思想,其中有中国的革命思想。直到 20 世纪 20 年
代末,中国现文学才开始被译介到越南。
在大多数越南汉学家的理解中,中国现代文学应该大约是从五四新文学运动
前后开始的,也就是说它是开始于 1917 年至 1919 年期间的,但是中国现代文学
开始翻译介绍到越南比较晚,原因是跟越南社会背景有关的。
在近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之中,法国殖民者给越南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毁灭
性的打击,无止境的剥削和压迫。与此同时,法国殖民者更是对越南人民精神

上和越南的传统文化带来压制和殖民。他们一方面设法封锁传入越南的各种文
化思想,尤其是中国的革命思想;另一方面向越南年轻一代灌输他们的殖民文化。
因为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那时文学创作逐渐成为了政治的依附品。长久以来,
随着西方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的侵入,中国文学对于越南文学的影响也逐渐减退。
尽管如此,法国殖民者还是不能完全割断中国文化思想,尤其是一些新思想在越
南的传播。20 世纪初,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的著作,尤其是梁启超在《新民丛
报》以饮冰子的笔名发表的文章经常传到越南。数量虽然少,可是也能够让越
南青年通过报纸及关于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的中国书籍,开始接触中国的改
良思想。他的思想是改良的,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还是具有时代的进步因素。
当时越南青年知识分子乐意接受梁启超的思想。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自 20 世纪 20 年代起,外国文学开始被大规模
地译介到越南。到 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也就是越南的现代文学时期,中国
文学开始被大量地译介到越南。
徐枕亚应该算是这时期最早被译介到越南的中国现代作家。徐枕亚的作品
首次被翻译介绍在越南北方是 1923 年-1924 年在《南风杂志》第 77 期至 84 期
连载的《雪鸿泪史》(1928 年由龙光印书馆出版单行本,翻译者是团资术)。
大概是从 1927 年开始,徐枕亚作品正式被译介到越南,在越南先后被译介的作
14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交流及传播

品主要有《情海风波》(1927 年,阮子超译)、《余之妻》(1927 年,阮杜牧
译)、《余之夫》(1927 年,阮杜牧译)、《玉梨魂》(1928 年,让宋译)、
《雪鸿泪史》(1928 年,团资术译) 等。徐枕亚小说翻译还算是属于二十世纪初
期第一次中国现代小说翻译热潮,热潮中以徐枕亚为代表的言情小说当时受到
广大读者的欢迎,因此可以说徐枕亚作品在越南的译介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在

越南的开端。
中国现代文学从 20 世纪 20 年代末到 40 年代初在越南的译介极为稀少,而
它所给越南带来的只不过是不明显的反响。在此期间,越南也发生过建立“新国
文”运动,以国语为正式官方语言,与当时的中国情况有着相同之处。中国新文
学运动将会对正在开始进行现代化进程的越南文学起着积极的作用。可惜,越南
却对富有战斗性、大众型和现实性的中国新文学的具体成就以及新文学运动的
本质一无所知。
从 1928 年至 1945 年越南宣告独立之前,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作品才慢慢被译
介到越南。在法国殖民统治之下进行抗法战争的越南当然无法给翻译者带来最
好的工作条件,也不能给文学读者带来最好的欣赏状态。但是,中国现代文学在
不太顺利的条件下还是被译介到越南。从 20 世纪 40 年代初开始,越南开始译介
中国现代文学,主要包括鲁迅、老舍、郭沫若、曹禺、巴金、赵树理等作家的作
品。这时期在越南通常被视为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译介的萌发期,虽然作品译介
的数量不是很多,选择的对象也不是很广,但这对后来的发展繁荣期无疑做好了
准备工作。这段时期主要有:1928 年,《东法时报》上刊载潘魁(Phan Khôi)翻译
的鲁迅作品《爱罗先河童话集》中的《池边》;1931 年,《法越杂志》59 期
(1931 年 12 月 1 日)上刊登有武玉潘(Vũ Ngọc Phan) 翻译的鲁迅作品《孔乙己》。
翻 译 者 武 玉 潘 是 从 法 语 版 1930 年 巴 黎 出 版 的 “Anthologie des conteurs
Chinois”(《中国短篇小说选》)选出来的,他当时还不能正确地把 Lousin 译成越
南语的 Lỗ Tấn (越南语鲁迅名字的写法),作品名字被他译成越南语是《孔士气》
(Khổng Sĩ Khí ),而《孔乙己》正确的越南语写法应该是 Khổng Ất Kỷ)。连
武玉潘本人也承认“当时不知道鲁迅是谁” ① ;1934 年,阮进浪(Nguyễn Tiến
Lãng) 的《中国人的新文学》(《南风杂志》,1934 年 210 期); 1937 年,潘魁
的《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占什么地位?》(印度支那杂志,1937 年 28 期);1941 年,





[越]武玉潘.八月革命之前文学批评的问忆录[J].文学杂志,1965:9.


15


第一章 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交流及传播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惯芝 (Quán Chi) 的《回想鲁迅和中国白话文》(中北周日杂志,1941 年 61
期);1942 年,尹继善 (Doãn Kế Thiện) 的《中国诗歌略考》等对中国现代文学
的介绍文章。当时越南已经选择充满革命性和斗争性的中国现代文学作为本国
解放和统一运动的一种“思想武器”。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些中国作家
的作品被翻译介绍到越南,主要原因在于上述作家的大多数作品都从不同的角
度反映了人民渴望民族独立自强的愿望,而这样的刚好印证了此时越南人民群
众的心理,即通过自身的觉醒,从而达到民族的复兴和解放渴望。
1936 年,越南报纸和言论自由得到扩展,在书店里读者偶尔找到几部进步的
书籍或报纸。这对越南读者,尤其是知识分子是个好机会,如邓台梅所讲 “我
可以经常购买和阅读法国共产党的 E.S.I 出版社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研究共产
主义、马克思主义、列宁等书刊。除此以外,我还能看到俄国古典文学、法国古
典文学和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书籍......我也注意到苏联、中国、日本的马克
思主义史学家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讨论。这段时期我所读的数目虽然不多,但
对我的思想立场和认识方法来说影响确实颇深”。①
这一时期,从翻译的作家作品到在越南的流传范围看,还是受到限定的。一
直到 1942 年,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这种改变主要与越南著名学者邓台梅的努力
有关。邓台梅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对越南文化做出了很大的
贡献。在 40 多年文学生涯中,邓台梅共撰写了 14 部著作。他的绝大部分作品是
为了配合当时的政治形势而编写的,他所译介的一些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目的
是为了鼓舞越南人民的士气,启蒙思想。 邓台梅的主要著作有《鲁迅一身世与
文艺》(Lỗ Tấn – thân thế, văn nghệ,1944)、《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杂文》(Tạp văn
trong văn học Trung Quốc ngày nay, 1944)、《中国现代文学史略》(Lược sử văn

học hiện đại Trung Quốc, 1958)、《二十世纪初期的越南革命诗文》(Văn thơ cách
mạng Việt Nam đầu thế kỷ 20, 1960)、《在学习和研究的道路上》(Trên đường học
tập và nghiên cứu ,共三卷:1959、1969、1973 ) 等;他曾翻译介绍鲁迅的《阿
Q 正传》、曹禺的《雷雨》和《日出》以及中国的民间史诗《阿诗玛》等作品。
邓台梅当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译介也不是偶然的,他主要是为了满足越南政治、
文化革新的社会需要。在法国殖民者的统治时期,越南无法公开出版宣传革命主
张的进步文学,在这种情况下,译介中国现代文学有反映反抗压迫、控诉社会黑



[越]邓台梅.光明是从北方照耀来.邓台梅全集(第二册)[M].河内:文学出版社,1997:613-614.

16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交流及传播

暗的作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在宣传革命思想,就就是邓台梅译介中国
现代文学的主要目的。在他的《鲁迅-身世与文艺》(Lỗ Tấn – thân thế và sự
nghiệp) 一书中,邓台梅明确指出,只有在革命运动的影响下,中国才能出现像鲁
迅如此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邓台梅在他的著作《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杂文》
(Tạp văn trong văn học hiện đại Trung Quốc) 中,高度地评价中国的“大众文艺”,
因为这种“大众文艺”促使作家“从大众生活走进文艺生活”。
邓台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译介,是从鲁迅及其作品开始的。早在 1926 年邓
台梅己经“认识”了鲁迅。据他的回忆,在荣市回到河内的一趟列车上,“我认
识了一个中国青年。我不会说中文,所以我们俩只能笔谈。他向我介绍中国现在
的发展情况。我第一次听到五四运动。一提到文学,他就活跃起来了。我开始知

道中国当时有陈独秀、朱自清、冰心、郁达夫、茅盾、郭沫若和一位作家名叫
鲁迅。我那时察觉到自己对中国现代文学是一片空白。”①但是与那位中国青年
偶然认识十年之后,邓台梅才有机会真正接触到这位青年所介绍的中国新文学的
作家、作品。邓台梅常到河内的一些书店去买书,在一次买书,邓台梅找到了一
本《鲁迅先生纪念特集》的文学杂志。那时他才知道鲁迅先生已经去世了。邓
台梅感叹写道:“我才知道鲁迅刚去世。鲁迅,就是十多年前那位陌生的中国青
年告诉我的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如今,鲁迅己逝去。我
感觉太沮丧了。过去的十年里我曾经去找他的作品来读吗? 特集里的第一首诗
把鲁迅比喻为一颗很大、很亮的星星,刚从天上闪过,留下来的是一线光明。我
以前曾经抬过头看望天上那颗星星的位置和光明吗? 鲁迅走了。我对自己是一
个知识分子的身份感到很惭愧。鲁迅走了。我才开始去寻读鲁迅”②
20 世纪 40 年代,整个越南社会沉浸在窒息的氛围中,而越南文学充斥叹息、
安分、悲哀的个人主义情调。邓台梅意识到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所具有的反抗
社会的精神价值,认为这是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译介到越南的最好时机。从此,
邓台梅开始着手翻译鲁迅作品。1942 年邓台梅在《青毅杂志》(Tạp chí Thanh
Nghị) 上陆续发表他翻译的鲁迅作品。
在译介中国现代文学的工作中,邓台梅注意介绍一些新的、进步的作家作品,
目的是为推进当时社会和政治形势。在译介鲁迅之后,邓台梅还关注中国现代文
学其他作家的杂文和剧作,尤其是曹禺。从 1943 年,他把曹禺的一些代表剧作





[越]邓台梅.与中国文学接触道路上的回忆[J].寄给中国的诗文特刊.文学出版社,1959.
[越]邓台梅.回忆录[M].胡志明市文艺出版社,2001:192.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