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docx) (14 trang)

tiểu luận cuối kì môn các chuyên đề về ngôn ngữ văn hóa trung quốc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214.94 KB, 14 trang )

<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1</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1">

<b>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TRƯỜNG ĐẠI HỌC NGOẠI NGỮ</b>

<b>KHOA NGƠN NGỮ VÀ VĂN HĨA TRUNG QUỐC</b>

<b>Giáo viên: Trịnh Thanh Hà</b>

<b>Hà Nội, ngày 02 tháng 05 năm 2022</b>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3</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3">

<b>1. </b>禁忌的原来

“Taboo”一词来自玻里尼西亚,意思是“明确识别”(玻里尼西亚语ta,“标记”,pu,强度副词,因此 tapu,“明确识别”)。在 18 年纪,航海家兼探险家詹姆斯·库克 (James Cook) James Cook) ) 在他的航海日志中描述了波利尼西亚人的行为。当时,他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

- 某些东西只允许特定的头等人物使用。- 某些东西只允许使用于特定的用途。- 某些东西不只允许某些人使用。

最后,他们使用 “tapu” 这个词来表示任何被禁止做、看或触摸的事情。

<b>2. </b>禁忌的定义

禁忌是一个社群基于一套共同认定的社会规则或文化改革的协议,以基本的方式命令或禁止某些行为。禁忌通常被认为是不需且不可怀疑的严格的、无条件的,它们是普遍存在的,它们经常是正常运转的人类社会的一部分。禁忌作为社会规范仍然不言而喻,或者透过间接主题化(例如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4</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4">

<b>3. </b>禁忌代表的意义

<b>4. </b>禁忌产生的原因

“禁忌”一词的含义在社会科学中有所扩展,严格禁止与基于道德判断、宗教信仰或文化规范的神圣或禁止的人类活动或习俗的任何领域有关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5</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5">

过去,禁忌现象多半是由于对人类自己 无法控制、无法解释的神秘力量,或对 祖先、家庭利益的畏惧心理造成的,所 以带有迷信和封建色彩。

现在,禁忌现象多半是由于对自己和对 方的一些不愿不便提及的事件的回避心 理造成的。 例如:不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或身体的缺陷等。

<b>5. </b>了解中文与中国文化中的禁忌的必要性

<b>1. “死”的禁忌</b>

如果一个人死了,我们经常不能说“他死了”。一般都对这件事说:去世了、不在了、老了、没了、过世、去了、走了、等。对于很重要的人物,如果他死了,我们要说“逝世”。对于英雄死亡,我们要说:“牺牲”、“捐躯”或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6</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6">

<b>2. </b>命名和称谓的禁忌

许慎《说文解字》云:“禁,吉凶之忌也,从示林声”,而其它古籍中则进一步解释到:“林者,君也”,“示者,语也,以示告人曰示也” 由此可知,古时“禁”便含有浓厚“禁止”之义,且一般是指君上(社会)或神祇(宗教)的外力干预。而对“忌”,《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则为:“忌,憎恶也”。由此观之,“禁忌”一词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便是人们出于憎恶之感而对某种行为或言语的禁止和避讳。顾名思义,“称谓禁忌”便是指由于种种原因而对于人或事物名称避忌的行为习惯与风俗。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7</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7">

通常情况下,禁忌总是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紧密相连的,因而在不同国家之间,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皆可存有很大差异。而作为“禁忌”中的一种——称谓禁忌亦是如此。但仔细分析起来,无论古今中外,称谓禁忌大体都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人们不敢随意提及的神圣、尊崇之人(物);另一种则是人们不愿随意触及到的不祥、不洁之人(物)。 《礼记·内则》言:“凡名字,不以日月,不以国,不以隐疾。大夫士之子,不敢与世子同名。”正是这个道理。这其中,命名忌以日月、忌以国不仅是为避忌神圣之意,且国名、日月皆是人们常常提到的名称,不易保密,相反,很容易为仇家所害。而忌隐疾,则是指忌讳用身上的残疾痣疤等命名,否则,恐难以治愈,况其本身即为不祥。禁与世子同名,则是由宗法观念制约,出于对世子的尊敬。

祖先的名字和长辈的名字都不能直接称呼,晚辈称呼长辈时一般应以辈分称谓代替名字称谓,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以表示对长辈的尊重。英语国家里的人们没有类似中国的名字 禁忌,小孩可以直接称呼长辈的名字。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8</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8">

在社交场合中,出于尊敬和礼貌,中国 人一般不会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而是 用职务或职业的称谓。例如:王老师、孙大夫、张经理,等。对比较熟悉的人一般用:“老+姓”或“小+姓”。

<b>3. </b>送礼的禁忌

一年中有各式各样节日和活动,大多数人都会赠送礼品给亲人或朋友以表示自己的心意,加上“礼尚往来”的礼节,因此“送礼”就成了一门学问。除了考虑收礼人的喜好,也要注意传统习俗的忌讳,例如:与数字 4谐音、黑色、白色等等。也许送的礼物无法完全投对方所好,礼节却是不能少的;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东西是绝对不能送的,所以挑选礼物一定要谨慎仔细。

凡是大贺大喜的事,所送的礼均喜欢“双”,忌讳“单”(James Cook) 4 除外),因为“好事成双”。送礼的时候也要考录我们打算送给礼物是谁。比如:不能给老人送钟表、给夫妻或情人送梨、伞,或者不能给健康人送药品、不能给异性朋友送贴身的用品。

<b>4. </b>饮食的禁忌

中国古代进食的时候讲究很多,例如坐次,女子不上席,吃饭不能说话等等。几乎中国古人对吃饭的每一个细节都作了要求。某些规矩是出于礼貌和身分,也就是古人说的“尊品”;有一些规矩源自习俗;还有一些规矩是对人们不必要的约束。不管出于什么理由,这些规矩都曾经存在过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9</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9">

- 倒酒可以倒得满一些,倒茶时忌倒得太满。

- 吃鱼的时候不说把鱼“翻”过来,一般说把鱼“正”或 者“划”过来。 - 盛饭不说“盛”(因为与“沉”同音),而称“添”。

- 做客时,主人把筷子放在碗口上,意思是下逐客令。而客人吃完饭后,把筷子放在碗口上,表示 还没有吃饱,是对主人的不敬。

- 吃饭前,绝对不能把筷子直插在饭中。

- 结婚时一般要用红色的筷子,老人去世时一般用白色的筷子。- 比较正式的宴会,座位也很讲究,有上座、下座之分,上座是留给主宾或年长者的,最年轻的或辈分最低的要坐在下座。

<b>5. </b>婚姻禁忌

首先,婚姻的时间是最重要的。婚姻时间不能超过中午 12 点,有个句子:“婚姻的早,日子过得好”。一般都认为,下午结婚一般表示二婚。不过天津人结婚时喜欢在下午结婚的。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10</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10">

<b>6. </b>节日的禁忌

第二,孩子们哭也是禁忌的,因为预示着疾病、凶祸。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骂他。

第三,端杯、盘、碟、碗时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小心打坏时要说“岁岁平安”来弥补。

而且,还有忌酒水、扫地、倒垃圾(James Cook) 散财),忌讳吃药。

<b>7. </b>话题禁忌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11</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11">

中国人习惯通过问候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为了表示关心和亲切中国人往往在初次见面时就问及对方的年龄和婚姻状况。如果你想要跟中国人谈到金钱问题,这个情况也相当普遍,一般人也愿意回答。

中国人在交际中常常不会对自己或自己 的亲人表示称赞,当别人夸奖时一般也 会谦虚的回答“哪里、哪里”。

而且,政治和宗教信仰等在中国也不是禁忌的。

但是,话题禁忌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现在,中国人也有忌讳被问及年龄的倾向,尤其是过了三十岁的女士们。离婚现象逐渐增多对于婚姻、家庭,初次见面时谈论的也表较少了。

<b>8. </b>生理词汇禁忌

有关人的排泄行为、排泄物及排泄场所:不说“拉屎”、“撒尿”、“大使”、“小便”,一般会说:“解手”、“方便”、“去卫生间”、“去洗手间”、“去方便一下”。

除了,生病的时候会说:“不舒服”、“不活”、“欠安”。对残病人,人们更敏感,一般都说“聋子”、“瞎子”等,而说“腿脚不方便”、“耳朵有点背”、“失聪”、“眼晴不好使”。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12</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12">

<b>三、 其他禁忌</b>

1. 上海人去医院深视病人,一般会带“苹果”,因为在当地语言中,“苹果”与“病故”谐音,这样更不符合希望病人早日康复,早早出院的本意。

2. 山东人,正月初一忌吃猪头肉,当地称猪头为“眉眼”,怕一年中看人眉眼、脸色;也忌讳吃鸡,因为“鸡”和“饥”谐音,怕一年没有好的日子。

3. 与婚丧嫁娶相关的谐音:

- 婚姻时,新娘上门禁吃瓜类,因为“瓜”与“寡”谐音,以免将来做寡妇。

- 在山西省,平遥县,嫁妆忌带“鞋”,因为当地方言“鞋”和“害”同音,否则会给新郎家带来“害”。

- 在宁武县,一带结婚时,讲究“姑不娶,姨不送,姐姐送了妹子的命”,意即姑姑不能当迎亲,姨姨和姐姐不能当送亲。因为“姑”谐音“孤”,“姨”谐音“一”,“姐”谐音“结”(了结、终结),怕婚后生活遭遇不幸。

- 在台湾,一带不能一手巾赠人,因为闽南话中“巾”和“根”同音,送“巾”有“断根儿(没有孩子,孙子)”的含义。

4. 与饮食有关的谐音:

- 在湖南,下餐馆一般不点“芹菜”,因当地语言中,“芹”与“穷”音近,故湖南人把“芹菜”叫“喜菜”。

- 山东人饭桌上,忌言“祘”,因为“祘”谐“散”,以避与家人分散质讳。- 上海人,忌饭桌上讲“鹅”,因“鹅”与“我”同音,“吃鹅”与“吃我”同音,易让人产生不 适之感,于是“鹅”被称为“白乌龟”。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13</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13">

- 北方,有很多人忌说“蛋”,因为有很多骂人话中有“蛋”,如:坏蛋、混蛋、笨蛋、王八蛋等。所以有人把“鸡蛋”叫“鸡子儿”,“鸡蛋汤”叫“木须汤”,“摊鸡蛋”叫“摊黄菜”。

- 蛋糕不能切对半:通常寿星切蛋糕不会一刀到底,要第二刀由寿星继续切下去,分两次切,切到底有一刀两断的不好意涵,结婚蛋糕也记得不要切到底,分两次切完。

- 在别人家做客吃饭,忌讳转着碗吃饭,因为“转”与“赚”谐音,你赚了人家的饭碗。

</div><span class="text_page_counter">Trang 14</span><div class="page_container" data-page="14">

附录:参考的材料1.郑青霞老师的讲课。

</d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