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
研究生系
范玉霞
汉越语言文化中春、夏、秋、冬的隐喻意义对比研究
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Ý NGHĨA ẨN DỤ CỦA
XUÂN, HẠ, THU, ĐÔNG TRONG NGÔN NGỮ VĂN
HÓA TRUNG VIỆT
硕士学位论文
专业:汉语言
专业编号:60220204
2018 年于河内
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
研究生系
PHẠM NGỌC HÀ
汉越语言文化中春、夏、秋、冬的隐喻意义对比研究
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Ý NGHĨA ẨN DỤ CỦA
XUÂN, HẠ, THU, ĐÔNG TRONG NGÔN NGỮ VĂN
HÓA TRUNG VIỆT
硕士学位论文
Chuyên ngành: Ngôn ngữ Trung Quốc
Mã số chuyên ngành: 60220204
Người hướng dẫn: PGS. TS Phạm Ngọc Hàm
HÀ NỘI – NĂM 2018
版权声称
本人保证,此份题为《汉越语言文化中春、夏、秋、冬的隐喻意义对
比研究》的汉语言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是我在我导师范玉含博士、副教授的
热情指导下进行研究所获的成果。这与我自己两年来不断刻苦钻研、奋发
向上的敬业精神分不开。本论文所涉及的相关理论依据以及统计数字真实
可靠,尚未出现在任何论文中。
特此保证!
2018 年于河内
范玉霞
论文作者签字
范玉霞
签字日期:2018 年 12 月 10 日
导师签字
范玉含博士、副教授
签字日期:2018 年 12 月 10 日
致谢辞
我很荣幸能够在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研
究生。在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我已经受到各位学者、各位老师以及各位
领导人的热心支持与帮助。
值此本硕士学位论文完成之际,首先,我要向我的导师范玉含副教授
深表谢意。在范副教授的尽心指导下,我认真查阅相关文献,进行语料收
集、统计处理和分析。每一环都离不开范副教授的精心指点、帮助并修改
润饰,使我的论文最终得以完成。
其次,我要向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研究生院以及中国语言文化
系帮助过我的诸位领导、诸位老师和职员表示由衷的谢意。有了各位的尽
情帮助,我的学习和科研过程有了很大的便利。这也是我完成在校学习与
研究任务的重要因素。再次请允许我一并向诸位致以谢意与祝福。
范玉霞
2018 年 12 月 10 日
目录
版权声称 ................................................................................................................ 1
致谢辞 .................................................................................................................... 2
论文摘要 ................................................................................................................ 1
绪论 ........................................................................................................................ 2
第一章
相关理论基础...................................................................................... 7
1.1 语义及语义分析的相关理论 .......................................................................... 7
1.1.1 语义概念 .......................................................................................... 7
1.1.2 语义分析的方法 .............................................................................. 8
1.2 隐喻概说 .......................................................................................................... 9
1.2.1 隐喻概念 .......................................................................................... 9
1.2.2 隐喻的类型 .................................................................................... 11
1.2.3 概念隐喻 ........................................................................................ 12
1.2.4 隐喻的机制 .................................................................................... 14
1.2.5 隐喻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15
1.3 中、越两国的季节划分及其文化背景 ........................................................ 17
1.3.1 中、越两国的季节划分及其意义 ................................................. 17
1.3.2 季节与中越民族文化的关系 ......................................................... 20
1.3.2.1 季节的划分所反映的农业文化 ............................................. 20
1.3.2.2 季节的划分所反映的民族认知特点 ..................................... 22
1.4 语言对比的相关理论 .................................................................................... 23
1.4.1 语言对比的步骤及原则 ................................................................ 23
1.4.2 语言对比的意义 ............................................................................ 27
1.5 相关研究情况综述 ........................................................................................ 28
1.5.1 中国的研究情况 ............................................................................ 28
1.5.2 越南的研究情况 ............................................................................ 29
小结 ...................................................................................................................... 31
第二章:汉、越语中春、夏、秋、冬的语义特征分析 ................................. 32
2.1―春‖的语义特点分析 ..................................................................................... 32
2.1.1―春‖的各层意义 .......................................................................................... 32
2.1.1.1.从字、词典上看“春”的意义 ............................................. 32
2.1.1.2 汉语中 ―春‖的各项意义分析 ................................................ 34
2.1.1.3 越南语中―xuân‖ 的意义 ........................................................ 41
2.1.2 汉越语中 ―春‖的隐喻意义 ............................................................ 44
2.1.2.1―春‖作为源域 ......................................................................... 47
2.1.2.2 ―春‖的各层目的域................................................................. 49
2.1.3.―春‖在文学创作中的隐喻意义 .................................................. 55
2.1.4.汉、越语中―春‖的隐喻意义之异同 .......................................... 59
2.2 ―夏‖的语义特点分析 .................................................................................... 61
2.2.1. “夏”的各层意义 ....................................................................... 61
2.2.1.1 从字、词典上看“夏”的意义 ............................................. 61
2.2.1.2 汉语中 ―夏‖的意义................................................................ 64
2.2.1.3 越南语中―Hạ/ hè‖的意义 ...................................................... 65
2.2.2―夏‖的隐喻意义 ............................................................................. 66
2.2.2.1 汉越语中―夏‖作为源域 ......................................................... 67
2.2.2.2 汉越语中―夏‖的各层目的域 ................................................. 68
2.2.3―夏‖在文学创作中的隐喻意义 ...................................................... 70
2.2.4 汉、越语中―夏‖的隐喻意义之异同 ............................................. 72
2.3―秋‖的语义特点分析 ..................................................................................... 74
2.3.1 “秋”的各层意义 ........................................................................ 74
2.3.1.1 从字、词典上看“秋”的意义 ............................................. 74
2.3.1.2 汉语中 ―秋‖的意义 ................................................................ 77
2.3.1.3 越南语中―thu‖的意义............................................................ 81
2.3.2―秋‖的隐喻意义 ............................................................................. 82
2.3.2.1―秋‖作为源域 ......................................................................... 85
2.3.2.2―秋‖的各层目的域.................................................................. 86
2.3.3―秋‖在文学创作中的隐喻意义 ...................................................... 90
2.3.4 汉、越语中―秋‖的隐喻意义之异同 ............................................. 94
2.4―冬‖的语义特点分析 ..................................................................................... 95
2.4.1. “冬”的各层意义 ....................................................................... 95
2.4.1.1 从字、词典上看“冬”的意义 ............................................. 95
2.4.1.1 汉语中―冬‖的意义 ................................................................. 97
2.4.1.2 越南语中―đông‖的意义 ......................................................... 99
2.4.2―冬‖的隐喻意义 ........................................................................... 100
2.4.2.1―冬‖作为源域 ....................................................................... 101
2.4.2.2―冬‖的各层目的域................................................................ 102
2.4.3―冬‖在文学创作中的隐喻意义 .................................................... 104
2.4.4 汉、越语中―冬‖的隐喻意义之异同 ........................................... 106
小结 .................................................................................................................... 109
第三章:汉、越春、夏、秋、冬隐喻意义中的认知特点及文化内涵 ......... 111
3.1 中、越两国人民对春、夏、秋、冬的认知 .............................................. 111
3.1.1 中、越两国人民对春、夏、秋、冬时间上的认知 .................... 111
3.1.2 中、越两国人民对春、夏、秋、冬空间上的认知 .................... 113
3.1.3 中、越两国人民对春、夏、秋、冬温度高低的认知 ................ 116
3.1.4 春、夏、秋、冬是动植物生长过程以及心灵感受的象征 ........ 118
3.2 中、越两国人民对春、夏、秋、冬隐喻意义的文化内涵...................... 119
3.2.1 春、夏、秋、冬隐喻意义所透露的阴阳观念............................ 119
3.2.2 春、夏、秋、冬隐喻意义所透露的农耕文化............................ 121
3.2.3 春、夏 、秋、冬隐喻意义所透露的民间信仰文化 .................. 123
小结 .................................................................................................................... 127
结语 .................................................................................................................... 128
参考文献 ............................................................................................................ 130
一、汉语文献....................................................................................... 130
二、 越南语文献 ............................................................................... 132
论文摘要
中越两国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两国一年都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季节与两国的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点反映在中越两国语言中春、
夏、秋、冬四个特指季节的词语的意义。本论文主要采取统计分析法、对
比法、列举法等对汉语和越南语中春、夏、秋、冬四个特指季节的词语的
意义尤其是隐喻义进行考察与分析。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对相关的
理论以及前人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概括化,作为此项研究的理论依
据。第二章从文字着手,分析汉语中春、夏、秋、冬等四个特指季节的汉
字的形、音、义三方面的关系。之后从词汇角度去深入考察与分析汉、越
语中春、夏、秋、冬等特指季节的词语的语义特点尤其是隐喻意义。在此
基础上,进行对比,指出其间的异同。第三章通过对比分析,指出汉、越
春、夏、秋、冬隐喻意义所透露出的中越两国民族对季节的认知特点,从
而弄清其间的民族文化特征。经研究我们发现,汉、越两个民族对“春、
夏、秋、冬”的认知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一类词除了表示季节以外,还
有丰富的联想义、派生义尤其是隐喻义。其隐喻义还透露出两国人民对季
节的认知特点及文化内涵。其中,认识特点主要表现在时间、空间以及温
度高低三方面。其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阴阳观念、农业文化及民间信仰文
化等方面。此项研究不仅限于语言方面,而且还超越过语言界限,提升到
民族文化方面。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中越两国民族语言背后的文化深层以
及两国的风土人情。
关键词:汉语;越南语;春;夏;秋;冬;隐喻义
1
绪论
1. 选题理由
中越两国自古代时已经观察宇宙的运行,认识到太阳与月球的运行周
期对天气、气候都有巨大的影响,发现气候变化也带动着动植物生长规
律,最重要的是气候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和庄稼的生长。这
点就决定农业生产丰收与否的主要因素,从而决定能否解决社会上“吃”
的问题。过去,在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尚未发展的社会背景中,人们年
年都要面对着水灾、旱灾、瘟疫等众多的灾害,而大自然界显得更加神
秘。因而产生民间信仰以及丰富的信仰文化活动。这些社会观念在一定的
程度上也反映在中越两国语言中春、夏、秋、冬的意义。中、越两国人把
一年分为四季:春、夏、秋、冬。他们发现在春天万物开始自己的生命,
夏天是动植物生长猛烈的时间,到秋天就能收获了,冬天藏粮食。从此人
们将四季与人类的生活联系起来,四季这时候不仅具有其本身意义,而且
已经带上了自己的隐喻义。春天代表万物的开始,夏天代表阳气从满,秋
天代表圆满,而冬天寒冷是一年最后的季节代表结束,阴气最高的。四季
在中国和越南的诗歌、绘画、文学等方面上出现的频率较高。自古至今到
处可见,中国的唐代有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白居易的
《观刈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杜甫的《秋兴八首》 与他
的《兵车行》:“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李商隐的《燕台四首》主
要是以春、夏、秋、冬四季为题,借景抒情,描述女子思君情怀。四季还
成为中国人绘画的主题。不仅在中国,在越南四季也有自己的位置,歌谣
2
俗语是越南人的宝贵,不知何时四季已经深入了越南人的生活,通过这些
歌谣俗语我们能了解四季对越南人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四季在汉语还是越南语不仅具有其本身意义,而且还有暗喻义,对该
主题汉语和越南语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虽然四季在语言中有丰富意义,
但两国的语言学界尚未具体研究。本人对该课题非常有兴趣并相信能够将
该课题研究得彻底,希望能为汉越语学习者提供一份良好的参考材料。
中国和越南都是亚洲的农业国。由于两国受热带气候和亚热带气候的
影响,引起四季的划分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主要是强调季节的天文特征: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悬挂最高而温度也最高的季节,属于太
阳,阳气充满,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
最低、温度最低的季节,属于太阴,是一年中最冷的时间;春秋两季,昼
夜均匀,正午太阳高度适中,是冬夏之间的过渡季节,春天属于少阳,天气温
暖,春暖花开,秋天属于少阴,天气凉快,是收获的季节。一年四季气候
变化的正常规律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自然界一切生物在四季气候
变化的影响下,必然产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
自然规律。越中两国是农业国家,而且民以食为天,因此非常重视四季。
春、夏、秋、冬四季与人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所有这
一切都生动而有趣反映在语言方面上。
春、夏、秋、冬各有个的特色,早就出现在人们日常的话语、俗语、
成语、诗歌、文学作品、歌谣等语言生活中。春、夏、秋、冬除了本义以
外,还有丰富的派生义和隐喻义,映射出两国人们的认知特点、思维联想
3
与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特征。深入探索这一类词语的各层意义,尤其是隐喻
义可以从中了解到两个民族有关季节的文化深层。
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文化相同,加上几千年语言文化接触使得两国
的语言文化有着较多的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不同之处。若能深入研究
汉语和越南语中春、夏、秋、冬各层意义尤其是隐喻意义的特点,就可以
了解到两国人民对自然界的认知特点及语言文化上的异同。经过学习与研
究汉语的几年中,本人对汉语中的春、夏、秋、冬的语义场非常感兴趣,
因此拟定将《汉越语言文化中春、夏、秋、冬的隐喻意义对比研究》作为
硕士论文题目,希望通过这份论文能够弄清其在汉越语的相同点和不同
点,加深自己对两国语言与文化的知识,同时为越南汉语教学与研究提供
一份参考资料。
2. 研究目的
笔者选择《汉越语言文化中春、夏、秋、冬的隐喻意义对比研究》
作为研究课题,其目的在于弄清汉、越语言中春、夏、秋、冬表征意义的
异同点以及两国人民对季节的认知特点。从而丰富自己对汉语言尤其是词
汇平面的知识,更加了解中越两国人民对四季的文化内涵。此外,笔者希
望本论文能为汉语、越南语学习者以及语言研究工作提供一份参考材料。
3. 研究对象、范围 以及语料来源
本论文选择汉语中春、夏、秋、冬与越南语中的 Xuân、hạ、 thu 、
đông 的语义尤其是隐喻意义作为研究对象。为了突出汉语和越南语中春、
4
夏、秋、冬的语义特点及其异同,笔者的研究范围限制为关于其文字、语
义、语用及其文化内涵等方面。
本论文的语料主要来源于许慎的《说文解字》、《康熙字典》、《辞
海》、黄批(Hoàng Phê)的《越南语词典》(Từ điển tiếng Việt)等 中、越
权威词典和语言生活中的俗语、成语、惯用语以及越南歌谣、阮悠的《翘
传》、胡春香女士、清官夫人等越南近代诗人的诗品、中国古代诗人以及
毛泽东的诗品等。
4.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主要采取了文献分析法、论述分析法,实例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如下:
(1)文献法用来对前人关于汉越语中春、夏、秋、冬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
收集、整理并作出总结与评价;
(2)统计法分析法用来对汉越语中春、夏、秋、冬的各层意义尤其是隐喻
意义进行统计,通过定量、定性分析法得出相关的结论;同时对汉语和越
南语中春、夏、秋、冬的隐喻意义进行分析,阐明其特点;
(3)对比法用来对汉、越语中春、夏、秋、冬的隐喻意义进行对比,指出
两者之间的异同。
此外,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也采取引证法、例证法、归纳法等。
4. 研究任务
5
为了达到上面所提出的目的,笔者要完成下面的一些任务:
(1)对关于汉越语中隐喻、春、夏、秋、冬语义场及其文化背景的相
关知识进行综述,从而提炼成研究理论基础;
(2)对汉、越语中春、夏、秋、冬 的各层意义尤其是隐喻意义进行
统计与分析,阐明其特点;同时对汉、越语中春、夏、秋、冬 的隐喻意义
中的文化深层进行分析,阐明两国人民对季节的认知特点及文化内涵;
(3)对汉越语中春、夏、秋、冬的隐喻意义进行对比,指出两者的相
同点和不同点。
5. 论文结构
本论文除了前言、结语、附录、参考资料之外,共分三章。第一章题
为“相关理论基础”。在这一章,我们对相关的理论以及前人相关的研究
成果进行综述并概括化,作为此项研究的理论依据。第二章题为“汉、越
语中春、夏、秋、冬的语义特征对比分析”。在这一章,我们从文字开
始,分析汉语中春、夏、秋、冬等四个特指季节的汉字的形、音、义三方
面的关系。之后从词汇角度去深入考察与分析汉、越语中春、夏、秋、冬
等特指季节的词语的语义特点尤其是隐喻意义。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
指出其间的异同。第三章题为“汉、越春、夏、秋、冬隐喻意义中的认知
特点及文化内涵”。在这一章,我们通过对比分析,指出汉、越春、夏、
秋、冬隐喻意义所透露出的中越两国民族对季节的认知特点,从而弄清其
间的民族文化特征。
6
第一章
相关理论基础
1.1 语义及语义分析的相关理论
1.1.1 语义概念
提到语义概念,首先我们要弄清词的意义。基于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
具,其功能是传递思想感情、反映客观世界的观念,现代语义学界认为,
词的语义构成一种结构,其中包括按照一定规则相结合并相互支配、相互
制定的若干义位。阮德存教授经总结国内外关于词义的观念,提出自己的
看法,他说:“词义指的是在交际中人们听到(或读到)时出现(或被激
发)在本国语言脑中与事物、现象、行为、性质、关系等相关的认识以及
佩带的感情的词所表示的一切东西”(Nghĩa của từ là tất cả những gì – sự
hiểu biết cùng với xúc cảm kèm theo – xuất hiện (hay được gợi lên) trong trí óc
người bản ngữ về sự vật, hiện tượng, hành động, tính chất, quan hệ... mà từ biểu
thị khi nghe thấy (hoặc đọc) từ ấy)(P. 154 Những vấn đề của ngôn ngữ học cấu
trúc dưới ánh sáng lí thuyết ngôn ngữ học hiện đại, Nvb Khoa học Xã hội, 2013)
大多数汉语词典对词义的解释都认为,词义就是词的含义。词义包括
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称作本义。以本义为出
发点,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会
产生若干个与本义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意义,这就是词的引申义。词义的性
质包括概括性、客观性和民族性。词义是词的内容,是主观主体对客观事
物现象的反映,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特点的认识,它所反映的是有
关客观事物现象的一般的或本质的特点。词义包括词的词汇意义、词的语
7
法意义、词的色彩意义(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从另一个角度看词
义的发展演变,可以将词义分为本义、派生义和比喻义三类。
1.1.2 语义分析的方法
语义分析方法是通过分析语言的要素、句法语境来揭示词和语句意义
的研究方法,是运用语义区分量表来研究事物的意义的一种方法。它是由
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和其同事所创立的。该方法以纸笔形式进行,要求
被试在若干个七点等级的语义量表上对某一事物或概念(如汽车、邻居)
进行评价,以了解该事物或概念在各被评维度上的意义和强度。等级序列
的两个端点通常是意义相反的形容词,如诚实与不诚实、强与弱、重要与
不重要。
语义分析法是根据人的联觉和联想建立起来的。例如,当看到红色
时,人们常常产生温暖的感觉,而看到黑色时,人们则产生寒冷的感觉。
人们总是将声音响亮与大的联想在一起,而将声音柔和与小的联想在一
起。好的总是和“光明的”、“温暖的”、“快乐的”、“无上的”结合
在一起,而不好的总是和“黑暗的”、“寒冷的”、“地下的”结合在一
起。在不同民族、文化中,人们常常存在这种相同或相似的联觉或联想,
这表明人类许多语言的意义是相同的、普遍的。根据这一特点,就可以设
计出七点等级的语义区分量表,用其研究人们对不同事物或概念的意义的
不同理解,对社会或某一问题的不同态度,或根据被试前后两次在寓意区
分量表上反应的变化,研究被试态度的改变。
8
语义分析的地位是编译程序最实质性的工作;第一次对源程序的语义
作出解释,引起源程序质的变化。
1.2 隐喻概说
1.2.1 隐喻概念
近几年来,人们对隐喻本质的认识较之传统的隐喻观已经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如果想对某种事物下个定义,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
根据该事物的形式特征,对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进行描述,这就是形
式定义(formalistic definition);二是对该事物的活动方式或功能特征进行
描述,以区别于其他事物,这所谓功能性定义(functional definition);三是
将该事物的形式特赠和功能特征结合起来描述,这种定义可以帮助人们较
为完善地了解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定义比较难下,因为它必须
建立在对该事物本质特征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为了了解隐喻的概念,本人选择一些权威辞典,从此得出隐喻的概
念,如英语的《韦伯斯特辞典》(第三版)(Webster Third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3rd Edition)和《大英百科全书》(第十版)(Encylopaedia
Britannica, 10th Edition);汉语的《辞海》(第六版)和《修辞通鉴》。
据《韦伯斯特辞典》,隐喻(metaphor)是辞格的一种,通常通过一
个词或词组以一事物替代另一事物,并以此来暗示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似
性或类推性(如 the ship plows the sea 或 valley of oaths);十一种凝练的
明喻(如 marble brow),明确揭示一种隐含的比较(如 a brow as white as
9
mable)。这个定义有些特点,就是:它把隐喻看作一种辞格;隐喻式一种
词语之间的替代现象;隐喻涉及十五或概念之间的相似性;隐喻式明确的
一种特殊形式。
据《大英百科全书》,因为限于篇幅本人这里无法列出原定义的全
文,因此总结其要点:隐喻是一种辞格;隐喻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对
比;隐喻和名誉之间不仅存在着形式上的差别,而且有着―质‖的不同,隐
喻可以辨认(identify)和融合(fuse)两种事物;隐喻涉及的是―一系列‖
的概念;隐喻就是诗歌的基本特征;隐喻性也是语言本身的一个特征,其
中许多次为死喻;语言中的隐喻概念可以派生出新的隐喻;隐喻的诗歌功
能包括指出某一相似性或者唤起一系列的联想;混合隐喻有时会取得特殊
效果;拟恩、换喻、提喻、寓言和象征属于隐喻。
据《辞海》(第六版),隐喻的定义如下:隐喻是比喻的一种。本体
与喻体的关系,比之明喻更为紧切。明喻的形式上只是想类的关系,隐喻
在形式上却是相合的关系。本体和喻体两个成分之间一般要用―是‖、―也‖
等比喻词。如―儿童诗祖国的花朵‖
据《修辞通鉴》,隐喻是比喻之一。即以是、成、为、成为、变成、
化成、等于等为常用喻词构成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其本体与喻体比类
似更贴近,可成为一体、等同或附加的关系,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比喻。
隐喻与语义场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词源角度来看,英语 metaphor 一
词来自希腊语,mata 含有 across 的意思,-phor 或 pherein 表达 carry,所以,
metaphor 愿意为一种―由此及彼‖的运动,一种转换。这就隐含着隐喻必须
10
涉及两种事物,一个作为出发点,一个作为目的地。汉语中将此分别称为
―喻体‖与―本体‖。
1.2.2 隐喻的类型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语言中的隐喻反映了人类思维的隐喻性。从隐
喻的表现形式、功能和效果、认知特点等角度,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
已 经 把 隐 喻 分 为 ― 显 性 隐 喻 ( 明 喻 ) 与 隐 性 隐 喻 ‖ 、 ― 根 隐 喻 ( radical
metaphor)与派生隐喻(derivative metaphor)‖、―以相似性味基础的隐喻
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等几种不同的类别。
第一类是显性隐喻(明喻)与隐性隐喻。据作者,显性隐喻就是明喻
(simile)。明喻的特点就是明确说明两者是一种对比关系,英语中典型的
明喻形式是 A is like (or as) B,而汉语中的典型形式是―A 像 B‖。
第 二 类 包 括 根 隐 喻 ( radical metaphor ) 与 派 生 隐 喻 ( derivative
metaphor)两小类。根隐喻指的是一个作为中心概念的隐喻,如―人生是一
种旅途‖,由此而派生出来的隐喻,如人生的起点或终点、生命的车站等就
叫做―派生隐喻‖。
第三类是以相似性味基础的隐喻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以相似性味基
础的隐喻就是语体和话题之间存在着某种方面的相似,而这一相似性是在
隐喻使用前人们就已经了解了。如―浪花‖,水浪的形态与花十分相似,人
们自然想到用―花‖来称呼某一形态的水浪。
11
1.2.3 概念隐喻
传统的语言学把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形式,一种修辞手段。 1980
年,George Lakoff 和 Mark Johnson 出版的 《Metaphors we live by》已经改
变了人们对隐喻的认识。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与传统意义上的隐喻不一
样,隐喻不紧紧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还是 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工作
的机制,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投射。
Lakoff & Johnson (1980) 根据始源域的不同,将概念隐喻分为三大
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
‗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结构隐喻就是通过一个结构清晰、界
定分明的概念去构建另一个结构模糊、界定含混或完全缺乏内部结构的概
念。例如,如果说―人生是旅程‖,旅程有起点——路经——终点比较清晰
的结构,于是目标域―人生‖也获得了清晰的结构。空间隐喻以空间为始源
域,通过将空间结构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赋予该非空间概念一个空间方
位。空间方位来源于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使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
的概念:上—下,前—后,中心—边缘。实体隐喻帮助我们将抽象的事
件、活动、情感等视为有形的实体和物质。实体隐喻式典型和具有代表性
的是容器隐喻。
在认知语言学中,转喻与隐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隐喻是在不同认知
模型之间进行映射,转喻示在同一认知模型中进行的映射,就是同一认知
模型中一个范畴被用来代表另一个范畴。因此,转喻的主要功能就是在同
一认知模型中用一个范畴去激活另一个范畴。这样前一个范畴得到了凸
12
显,比如部分与整体的替代关系。认知隐喻式建立在任职哲学、哥式塔心
理学和原型理论基础之上的任职语言学理论。不少研究已经证明,隐喻是
思维的一种方式,它不仅是语言的特殊表达方式,同时也是支配语言表达
方式的一种思维概念方式。语言的隐喻实际是概念隐喻在语言中的体现。
我们首先要建立的是概念,将一个范畴隐喻化为另一个范畴,然后才有语
言中的隐喻现象。要理解隐喻的认知机制,须弄清楚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
的联系和区别。我们说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指的是一种思维动态过程,
而不单是修辞中的隐喻语言本身,尽管这个机制是通过研究语言中的表达
式揭示出来的。只有在认知的层面上, 我们才可以说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
的。认知语言学认为,阴雨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
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
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识能力。总之来说,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
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认知、表达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的一种重要工
具。我们可以借助该思维方式理解隐喻表达和推断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含
义, 因为有许多词不仅有一个意义(本义)而且有很多意义,就是从一个本
意引申了派生意、隐喻义。因此一词多义是语言中常见的现象,隐喻是词
义发展也延伸的重要手段。隐喻义丰富的词经常是基本范畴词:人的身体
部位、颜色、常见的动植物、山川河流、日月等。基本词汇的隐喻意义特
别多,而且很常用。为了能够掌握一个多义词的词义,我们可以从认知角
度来分析语义引申的机制,重点讲解词的原型一项(即基本意义),以及
一些词的具体一项与抽象一项之间的联系,使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
语言中的多义现象,从而扩展词汇量。
13
1.2.4 隐喻的机制
隐喻是不同的概念域之间的映射(mapping)。在隐喻中映射这一术
语 表 明 从 一 个 结 构 到 另 一 个 认 知 域 结 构 ( 源 域 source domain – miền
nguồn)在另一个认知域(目的域 target domain – miền đích)的投射上。这
种映射的结果就是从源域的角度来对目的域的相关范畴进行组织。Lakoff
运用概念映射(mapping)或投射(projection)对概念隐喻的运作机制进行
了阐释。Lakoff 与 Turner(1989)指出:―隐喻不是一种语言表达式,而是
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一般说来,是以源域的经验来理解
目的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目的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
分理解。例如,Life is a journey 这一隐喻中,Life 是 目的域,Journey 是源
域。在这个路径图示中,源域中的起点被映射到目的域的起点上,源域中
的目标被映射到目的域中的目标上。通过隐喻映射,目的域根据源域得以
建构,这就是说,源域的某些方面被隐藏了,而其他方面被强调了。概念
隐喻的效果在于将源域转移到目的域上。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特征是隐喻
映射总是部分映射,而不是完全映射。就像在 上述隐喻中,有关 life 的许
多特征在 journey 域中并不对应,journey 域的结构也并非完全有 life 域的
方方面面所包括。 在概念隐喻理论中,映射是单向的,是以具体的可感知
的经验去理解抽象的不可感知的概念范围,是一种抽象的推理过程。
一旦概念隐喻在某一社团被系统使用而建立,目标域就按照源域而形
成隐喻结构。许多隐喻映射已形成固定的模式,也就变成了传统上所说的
―死喻‖,普通的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这些隐喻时甚至于不知道它们从本质上
是隐喻的。由于概念隐喻被看作是层级结构,―较低‖映射就秉承了较高映
14
射的结构,在映射过程中,该概念的某些特征被强化,其他特征被忽略,
不如,在 Argument is war 这一隐喻中,―进攻‖和―防守‖的特征被强化,而
辩论中的―合作‖特征被忽略。
Lakoff 和 Johnson 认为隐喻映射是单向的,不存在从目的域到源域的
映射。根据 Lakoff (1989)提出的不变原则(Invariance principle),隐喻
映射在与目的域中的认知部局(topology)即意象图式结构,就是说,源域
的意象图示被映射目的域上。但并非所有的特征都被映射到目的域上。一
些结构关系该类别所独有的特性以及有关源域的知识都被映射到目的域
上。这种转移的基础是两个范畴的某成些分具有相似性。每个隐喻映射都
包含对源域与目的域的认知过程,即二者之间的关系、特性的知识的映
射。因此 Life is a journey 这一隐喻就是从源域(旅行)到目的域(生命)
的概念投射,在这一映射过程中既有本体对应(源域中的实体投射到目标
域中的实体上),也有认知对应(源域的知识投射到目的域的知识上)。
1.2.5 隐喻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隐喻是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修辞方式,因此在语言表达中起了重要
的作用,本人根据闫红艳的《论隐喻的结构特征及作用》最突出的有以下
的三个作用:
其一,隐喻带来简练与生动的效果。从许多研究来看,隐喻的一个最
明显的特点就是精炼,一个短短的词或词语往往能表达许多不同的含义,
引起听话者对整个相关事件和语境的联想。大多数作为隐喻使用的成语、
15
寓言、谚语等都非常精炼,形象而又生动,具有说服力,如:打草惊蛇、
叶公好龙、羊毛出在羊身上等等。
其二,隐喻会起新奇与启发的作用。为了强调某些事物的特征,加强
记忆,突出所要传达的信息,人们往往也会使用一些新奇,出乎人们意料
的比喻,如中国古代形容美女有一段文字,"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嘴一
点点,杨柳腰,赛笔杆。" ,越南语的《Truyện Kiều》描写 Kiều 的容颜也用
一些大自然的事物来比喻:‖làn thu thủy, nét xuân sơn‖, ‖Hoa ghen đua thắm
liễu hờn kém xanh‖ 等等
在报刊杂志的新闻标题中,作者也经常运用隐喻,一方面为了加强标
题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平庸与呆板,从而使读者产生想读的迫切
欲望。例如: ―在大学校园里捡到五颗"象牙" ‖, ― "中国蓝盔"在柬埔
赛‖, ― "借衣公主"的奋斗历程‖
其三,隐喻起到了委婉与高雅作用。
由于隐喻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说明某一事物,因此具有表达的间接性
特征,许多隐喻带有委婉的功能。委婉语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许多委
婉语是通过隐喻构成的。使用委婉语的目的是为了礼貌,为了自尊或为了
获得某种特殊的效果。
还有一个领域经常使用隐喻的方式来抬高实际事物的档次和品位,如
菜名。有的菜名非常有趣,如蚂蚁上树,其实是粉丝+肉丝;有的非常具有
16
诗情画意,如万柳千丝,其实就是西芹+黄瓜片+红萝卜;还有的具有讽刺
性,如臭豆腐炖猪蹄,暗讽中国国脚之臭。
由于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因此,文化差异也影响到隐喻的理
解。例如,同样是用狗作喻体,英语民族的人与汉语民族的人对狗的情感
态度完全不一样。英语说某人是 dog,完全带有一种同情或喜爱的情感色
彩,如 old dogs can't learn new tricks (老狗学不会新把戏),而汉语说某
人是狗则带有明显的鄙夷色彩,如狗东西,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等等。再
如汉语很早有用肝,肠,肺,胆等内脏表示感情的习惯,这也归功于传统
的中医知识。英语也有用内脏反应感情的词语,如 hot liver 指 "易怒",
gall" 指怨恨,痛苦,但英语里却找不到用"肠"作表情体的习惯用语。
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隐喻,不再把它仅仅当作文体的点缀物,可以任
意加上或去掉。隐喻已成为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至关重要的思维与行为方
式,它一直在人类语言中闪烁着光芒。
1.3 中、越两国的季节划分及其文化背景
1.3.1 中、越两国的季节划分及其意义
中越两国都是农业国家,受季节的巨大影响。季节是每年循环出现的
地理景观相差比较大的几个时间段。不同的地区,其季节的划分也是不同
的。对温带和热带,特别是中越的气候而言,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
个季节;而对于热带草原只有旱季和雨季。在寒带,并非只有冬季,即使
南北两极亦能分出四季。季节更迭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自转轴与其公转轨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