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94 trang)

(Luận văn thạc sĩ) nghiên cứu hiện tượng hài âm tiếng hán và nội hàm văn hóa (đối chiếu với tiếng việt) luận văn ths ngôn ngữ học 60 22 10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2.23 MB, 94 trang )

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
研究生院

黄氏秋水
汉语谐音现象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
(与越南语对比)
NGHIÊN CỨU HIỆN TƯỢNG HÀ I ÂM TIẾNG HÁN VÀ NỢI HÀ M VĂN HÓA
(®èi chiÕu víi tiÕng viƯt)

硕士学位论文

专业

汉语言理论

专业号码

2012 于河内


TRƯỜNG ĐẠI HỌC NGOẠI NGỮ -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
KHOA SAU ĐẠI HỌC

HOÀNG THỊ THU THỦY

汉语谐音现象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
(与越南语对比)
NGHIÊN CỨU HIỆN TƯỢNG HÀ I ÂM TIẾNG HÁN VÀ NỘI HÀ M VĂN HÓA
(®èi chiÕu víi tiÕng viƯt)

LUẬN VĂN THẠC SỸ



Chun ngành : Ngôn ngữ Trung Quốc
Mã số chuyên nghành: 60.22.10
Giáo viên hướng dẫn: Tiến sỹ Phạm Minh Tiến

Hà Nội - 2012


iv

目录
前言 ....................................................................................................................................... 1
第一章:汉语谐音与汉民族文化的相关理论问题 ........................................................... 5
1.1 有关汉语谐音现象的研究现状 .......................................................................... 5
1.2 汉民族文化 ........................................................................................................... 9
1.3 汉语谐音的相关理论基础 ................................................................................ 14
1.4 汉语谐音现象与汉民族文化的关系 ................................................................. 23
小结 ........................................................................................................................... 25
第二章:现代汉语谐音之现象及其文化意义与内涵 ..................................................... 26
2.1 汉语谐音的特点 ................................................................................................ 26
2.2 与汉语谐音相关的语言要素 ............................................................................. 32
2.3 汉语谐音的生成基础 ......................................................................................... 36
2.4 汉语谐音的分类 ................................................................................................ 39
2.5 汉语谐音的文化内涵 ........................................................................................ 46
小结 ........................................................................................................................... 52
第三章:汉越语谐音现象对比 ......................................................................................... 53


v


3.1

越南 “chơi chữ”(舞文弄墨)现象概括 ...................................................... 53

3.2

与越南“chơi chữ 舞文弄墨”现象相关的语言要素 ...................................... 54

3.3

越南“chơi chữ 舞文弄墨”现象分类 .............................................................. 60

3.4 越南 “舞文弄墨” 现象的文化内涵 ................................................................ 72
3.5 汉语与越谐音现象的异同 ................................................................................ 76
小结 ........................................................................................................................... 85
结语 ..................................................................................................................................... 86
主要参考文献 ..................................................................................................................... 88


1

前言
1. 选题理由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谐音,是语言中利用同音或近音的语言特点造成的一种
特殊表达效果的语言现象。在汉民族与众不同的汉语里,谐音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
现象。汉语谐音,使用频率很高,无论是日常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十分常见。汉语的各
种各样谐音都含着汉民族的特殊文化。
近几年来,有关汉语谐音、谐音与文化、谐音的文化意义等问题已经收到了很
多语言研究者、文化研究者的关注。在收集汉语谐音现象的相关资料的过程当中,笔
者发现有关汉语谐音现象的研究内容实在丰富多样。比如: 刘瑞明的“谐音趣难词例

说”,王苹的“汉语谐音表达的客观基础”,刘晓梅的“网络语言中的谐音双关” ,李丽文
的“谐音构词研究”,郑博、王仲轲的“谐音现象中的文化成因”等。
虽然以往的语言学家、文化研究家对汉语谐音现象的研究较为深入,但是还没
有对汉语谐音现象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尤其是给予外国学生(其中有越南学生)对
此问题能够正确地了解和使用是尚未提到的。经过多年学习汉语,笔者认为现代汉语
谐音现象的文化意义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它出现频率大、种类及意义复杂多
样。不少越南学生对此问题的使用也常出差错。
作为一个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笔者想要从这一点研究汉语谐音,特别是汉字
谐音的文化意义,进而将汉语谐音与越南语相应现象进行对比,突出两者之间的异同。
经过教学的一段时间,笔者认为汉语教学工作需要了解、研究此问题。这不仅有利于
提高汉语教学工作的效果而且有助于激发汉语学习兴趣。
因上述几个理由,笔者决定以《汉语谐音现象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与越南语


2

对比)
》作为硕士毕业论文的题目。
2. 研究目的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汉语谐音各方面来突出其语言特点及文化涵义。
同时将汉语谐音及其文化内涵与越南语进行对比,指出两种语言的异同点。
3. 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就是汉语谐音现象及文化内涵;研究范围是汉语谐音的文化
内涵(特别是现代汉语);将汉语谐音的文化意义与越南语进行对比联系,不深入研究
汉语谐音的语义、语法特点及用法。
因为谐音现象是用同音或近音而意义不同的字词构成特殊表达的一种手段,因
此,谈到谐音现象就是谈到其在语言应用过程中的表达效果。在本论文的范围内笔者
只着重到汉语谐音现象的这些方面,不深入研究谐音现象的语音特点及语法结构。
4. 研究任务
4.1


综述现代汉语谐音与汉民族文化的有关理论问题、相关知识, 明确汉语

和越语中的谐音现象。
4.2

对一些特别、常见的汉语谐音现象进行考察、分析,从而找出汉语谐音

的文化意义、文化内涵。
4.3

将汉语谐音的文化内涵跟越南语进行比较,同时指出两种语言谐音的共

同和不同。
5. 研究方法
5.1

分析法:对汉语谐音的各种具体例子进行结构分析和文化意义分析。


3

5.2

文献法:综述前人对汉 语 及 越 南 语 谐 音 现 象 和 有 关 此 问 题 的研

究成果。
5.3

归纳法:汉语的各种各样的谐音双关语现象归纳成几项原则。


5.4

对比法:对汉越语谐音的文化意义和内涵进行对比,指出两者的异同。

除了上面所说的几项研究方法外,本论文还用上引证法、例证法,搜集法等。
6. 论文结构
本论文除前言、结语及参考文献外,共有三章:
第一章:汉语谐音与汉民族文化的相关理论问题
第二章:现代汉语谐音之现象及其文化意义与内涵
第三章:汉越语谐音现象对比
7. 本文所用语料主要来自以下:
1. 陈建文,《 汉语谐音和折字词典》,线状书局,2008。
2. 王洋,《汉语谐音探析》,民族论坛,2007。
3. 赵金铭,《谐音与文化》,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
4. 陈丽梅,《汉语谐音现象的文化蕴义》,云南师范大学,2006。
5. 王希杰,《谐音:从修辞到文化》,1996。
6. Lê Ba Hán, Trần Đình Sử, Nguyễn Khắc Phi (1999). Từ điển thuật ngữ văn học.
NXB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N.
7. Hoàng Phê (1988).Từ điển Tiếng Việt .Viện ngôn ngữ học.
8. Triều Nguyên (2008).Nghệ thuật chơi chữ trong văn chương người Việt (Chơi chữ
có sự tham gia ngữ liệu ngồi văn bản). NXB Thuận Hóa.
9. Triều Nguyên (2008).Nghệ thuật chơi chữ trong văn chương người Việt (Chơi chữ
bằng các phương tiện ngữ pháp,luật thơ và phong cách văn bản). NXB Thuận Hóa.


4

10. Triều Nguyên (2008).Nghệ thuật chơi chữ trong văn chương người Việt (Chơi
chữ bằng các phương tiện ngữ nghĩa). NXB Thuận Hóa.

11. Triều Nguyên(2008).Nghệ thuật chơi chữ trong văn chương người Việt (Chơi
chữ bằng các phương tiện ngữ âm và chữ viết). NXB Thuận Hóa.


5

第一章:汉语谐音与汉民族文化的相关理论问题
本章着重综述一下汉语谐音现象、汉民族文化、汉语谐音与汉民族文化的关系
的有关理论问题和相关研究。
1.1 有关汉语谐音现象的研究现状
1.1.1 关于谐音现象的研究
长期以来修辞学上很少有人把谐音作为一种独立的修辞格来研究,即使有,也
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次要的修辞格略为介绍,更多的是在论说双关或仿词等修辞格时顺
带论及。关于现代修辞学的著作,我们不得不提到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
《现代汉
语》三大教材(胡裕树、黄伯荣的和邢福义的)等, 但是这些最重要的修辞学著作
都没有单独介绍谐音辞格。上世纪 90 年代期间问世的重要修辞论著《修辞学通论》
(王希杰,1996 年)把汉语修辞格划分为五类,其中却未提及谐音。21 世纪出版的
《现代修辞学》(王德春、陈晨,2001 年)一书仍没有单独介绍谐音。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供述辞格 38 种,杨鸿儒《当代中国修辞学》共有辞格 37
种。但他们也没有将谐音单独列为一种修辞格,只是在诸如双关、仿词、粘连等辞格
中涉及到谐音的问题。也有很多学者持基本相同意见,认为谐音不是修辞方法,而是
双关、仿词等修辞方法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修辞效果而已;或者认为谐音是和多
种修辞手法密切联系,构成多种修辞格的必需手段。
随着有关谐音问题研究的扩展和深入,谐音的地位越来越高,因而有学者认为
应该把它单独列为一种独立的修辞格,而摆脱附属于其他修辞格的地位。比如,2000
年曹铁根发表了《谐音.修辞.汉文化》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 年 1 月第一期)一



6

文,应把谐音单列为一种辞格。2002 年汤玲发表了《谐音现象的成因与修辞学思考》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一文,也认为应该把谐音作为一种独立的辞格,并指出此种
做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2005 年周成兰发表了《谐音的地位、词语构造及修辞作用》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 年 5 月第三卷第二期)和《谐音现象蕴含的文化信息》
(《社
会科学家》2005 年 5 月第三期)两篇文章,都把谐音当成一种独立的修辞格来论述。
不过,到目前为止仍没有达到与比喻、双关、拟人、排比、对偶等辞格平等的地位。
1.1.2 关于谐音现象与文化的研究
谐音作为汉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修辞手段,与汉民族文化间有深刻的
内在联系。(李华.应该设立“谐音”修辞格【J】.修辞学习,1999(4).封底)。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语言与文化关系研究的蓬勃兴起及修辞与文化的关系研究
的逐步兴盛,谐音与文化间关系的研究也逐步成为文化修辞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出
现了一定数量的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下面笔者就对 20 年来的有关谐音与汉文化关
系研究的现状进行系统地梳理及总结。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学术界对谐音与汉文化关系的研究,已经走了
20 多年的探索道路。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从汉文化对谐音的影响研究、谐音对汉文
化的影响研究两大方面对其加以梳理和总结。
(一)关于汉文化对谐音的影响的研究
谐音广泛存在于汉语言之中,它的形成和发展深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与汉民族
文化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学术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就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汉民族思维方式与谐音:
(1)汉人善比附、喜联想及其丰富奇特的想象力,是谐音产生的重要基础。


7

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赵金铭的《谐音与文化》
(1987)、李晋栓、王希杰的

《谐音:从修辞到文化》
(1996)、王苹的《汉语谐音表达的客观基础》
(2000)、道尔
吉的《谐音表义的文化内涵》、孟昭泉的《汉文化的语音精灵—谐音》、张雅莉的《浅
论谐音与中国传统文化》、陈丽梅的《汉语谐音现象的文化蕴义》、王雪梅的《汉语谐
音艺术的文化意蕴》等。
(2)汉人二元对立的对称联想和思维方式是谐音产生的重要基础。这方面的
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赵金铭的《谐音与文化》
(1987)、夏莉的《汉语谐音的运用及
其文化心理意义》、王苹的《谐音双关的审美意蕴探析》、郑伟芬的《汉语谐音及其文
化内涵》等。
(3)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注重整体观照、直接体悟的思维方式,也给谐音
的产生和理解提供了条件。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夏莉的《汉语谐音的运用
及其文化心理意义》、陈昱的《谐音文化与言语交际》等。
汉民族心理与谐音:
(1) 汉语谐音现象与汉民族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的中庸心理和含蓄内倾的民
族心理有割舍不断的联系。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道尔吉的《谐音表义的文
化内涵》、孟昭泉的《汉文化的语音精灵—谐音》、李华的《言语谐音现象初探》、夏
莉的《汉语谐音的运用及其文化心理意义》、王苹的《谐音双关的审美意蕴探析》、张
雅莉的《浅论谐音与中国传统文化》、王雪梅的《汉语谐音艺术的文化意蕴》等。
(2)谐音与中华民族祈福求吉、驱俗求雅的心理有关。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成
果主要有:王苹的《谐音双关的审美意蕴探析》、道尔吉的《谐音表义的文化内涵》、
孟昭泉的《汉文化的语音精灵—谐音》、周成兰的《谐音现象蕴含的文化信息》、于全


8

有的《谐音与民俗文化》、陈丽梅的《汉语谐音现象的文化蕴义》、王雪梅的《汉语谐
音艺术的文化意蕴》等。
(3)对语言文字的灵物崇拜也是谐音现象产生的文化心理基础之一。这方面

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王苹的《谐音双关的审美意蕴探析》、王苹的《谐音禁忌的
文化心理透视》、王雪梅的《汉语谐音艺术的文化意蕴》等。
汉语自身特点与谐音:
(1)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及近音字词,为谐音的产生提供了丰厚的语音基
础。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李晋栓、王希杰的《谐音:从修辞到文化》
(1996)、
李世之的《试论汉语中的谐音字》、张永绵的《谐音文化的若干探索》、曹铁根的《谐
音.修辞.汉文化》、孟昭泉的《汉文化的语音精灵 – 谐音》、张雅莉的《浅论谐音与中
国传统文化》、李华的《言语谐音现象初探》等。
(2)汉语词汇以“单音成义”为最大特点,即“每一个音节代表一个意义”,“每一个
字代表一个音节”,“每一个字代表一个意义”。这为谐音的产生提供了语义基础。这方面
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李世之的《试论汉语中的谐音字》、张永绵的《谐音文化的
若干探索》、王苹的《汉语谐音表达的客观基础》(2000)等。
(3)汉语中有许多一词多义的现象,这是构成谐音的重要词汇基础。这方面
的论述主要有:王苹的《汉语谐音表达的客观基础》
(2000)、李晋栓、王希杰的《谐
音:从修辞到文化》
(1996)、曹铁根的《谐音.修辞.汉文化》、周成兰的《谐音现象蕴
含的文化信息》、陈昱的《谐音文化与言语交际》等。
(二) 关于谐音对汉文化的影响的研究
谐音对语言发展和使用的影响:


9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谐音创造新字新词;
(2)运用谐音创造
典故、俗语、歇后语等;
(3)运用谐音形成辞格,产生特定的修辞效果等。不少学者

对此进行了论述。如:张永绵的《谐音文化的若干探索》、李世之的《试论汉语中的
谐音字》(1995)、李晋栓、王希杰的《谐音:从修辞到文化》(1996)等。
谐音对汉民族心理及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
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论述。学者们一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的:
(1)谐
音对语言的灵物崇拜起了辅助作用,中国历史上流行的避讳、禁忌语、委婉语、客套
话、口彩、黑话,往往都与谐音有一定的关系;
(2)谐音的运用是民间风俗习惯、社
会风尚、民间文化得以形成巩固的重要原因之一;
(3)谐音影响着汉民族的思维取向,
它存在于社会文化的诸多方面。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唐家珑、龙菊凤的《谐
音的社会透视》、夏莉的《汉语谐音的运用及其文化心理意义》、李华的《言语谐音现
象初探》等。
1.2 汉民族文化
1.2.1 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
事情。不少哲学家、 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
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
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 ―文化‖ 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
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
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
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10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wén huà/
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
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3.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 过程中所创造的 物质财富和 精 神
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一
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
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
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狭义的文化指的是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
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
态文化。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
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
规范。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
来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
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这是文化的核心。
文化的概念对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意义。根据通常的解释,文化是倾向于


11

音乐、艺术的,特别是过去的。不过从人学业的角度看,这个文化概念另有一
种意义。被看作对文化的第一个“科学”的概念,由 Tylor-现代人学业创始人提出。
按此:
“文学或文明,在人学角度看,包括由人类以社会动物的资格通过学习过程创造
出并领会到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规范、律例、风俗以及任何技能或习惯的复杂
的总体”。(Edward B. Tylor, 1871.)
笔者认为每个人就从不同的角度看“文化”。“文化”这个概念本来就非常广泛而特
别抽象,因此,给“文化”下个定义,且大家都能接受无异于“海底捞针”。笔者以个人的
角度,觉得上述的概念是合理又有科学性,特别符合于研究工作。

1.2.2 汉民族传统文化
汉民族文化是汉民族历史发展中的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产物,它的历史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具有与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的民族特征。由于汉民族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
因此本文所探讨的汉民族文化的特征实际上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特征。
中国文化是与外国文化对举的概念,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这块土地上创
造出来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个
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
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
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即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创造的旧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
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


12

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礼仪制度、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生活
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文物典籍等等。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继
往开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美好明天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成熟的伦理文化之一,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完备
的理论体系和实用化的价值取向,具有积极的入世功能。它特别强调“德政”思想,强
调道德感化作用和身教作用,不仅把道德的实现视为人生实现的内容,而且视为政治
上的最终目标。中国古代,道德人格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有着无形且很强大的影
响,是一种比法律更为有效的手段,人们首先考虑的不是遵从国家法律,而是如何在
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履行好自己的道德伦理义务。因此,文化研究家认为中国传统
文化是一种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1、崇尚统一,追求稳定。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华文出版社 1994 年:“中国
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

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
时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过。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机存亡关头,在政治纷乱、国家分裂
的情况下,它仍能够保持完整和统一。这一特征是在世界任何民族的文化中都难以找
到的。”随着秦朝的大统一特别是汉代董仲舒对“大一统”观念的理论阐述,统一便逐渐
转化为民族文化深层结构的社会心理,形成了我们民族的政治思维定势。以江山统一
为乐,以社稷分裂为忧,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和永志不移的政治价值取向。各朝各代
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认同统一,认为只有统一才能创造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和
文明的社会,国家才能强盛,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13

2、伦理至上,群体至上。中国古代,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家庭、邦国内部人
与人之间的父子、长幼、上下、尊卑的人伦关系中,维护人伦关系远远超过对宇宙、
自然及生产技术的探索,重伦理、轻自然的特点非常显著。中国传统哲学讲的是“一
天人”、“合知行”、“同真善”,根本不把外在的自然界作为一个客观的认识对象来研究,而
是把它作为一个与人一体的整体来体验。古代哲人们普遍认为“万物与我为一”,单纯
自然的东西被看作雕虫小技。孔子就曾背后斥责热衷于农耕园圃的学生樊迟为“小人”,
董仲舒、韩愈、朱熹、王阳明等古代思想巨人无一不把伦理道德知识看作是唯一真正
的学问,这就造成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始终不发达,或者说长期停留在经验或技术
的水平上,既缺少实验过程,更缺乏理论指导。
中国古代十分强调群体至上原则,在两千多年里一直延续着“家族本位”传统。
传统主流思想认为:是家而不是个人构成了社会的本体,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对家
以上的群体要承担无限的义务与责任,个体对社会应具有服从甚至牺牲奉献精神;家
既是个人的生活依归,更是人格生长的母胎,血缘关系不仅是一种基本的人伦关系,
而且是其它一切社会关系的前提;个体的社会角色首先是家庭成员,然后才是社会公
民,家庭的命运就是个人的命运,而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人的个体价值只能在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群体意识对保持社
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个体对家国义务的履行,所谓“在家尽孝,在外尽忠”,
但也严重抑制了个体的自由发展,使个体普遍染上了一种惰性。

3、尊老尚古,贵中尚和。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老者便是智慧与经验的化身,
所以要“尊老尚齿”,以孝为本,否则,“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儒、墨、法、道各派
皆以“法先王”的方式推行其政治理想,总是在回顾历史中寻找社会理想。“信而好古”,


14

一切可能给生活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东西都不要去想,也不要去说,更不要去做。
―中‖ 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既不要不够也不要过头,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庸”。“和”
即和气、和睦、和平、和谐。传统观念认为,不同人、不同对象、不同时间空间做事
的尺度不尽相同,因人、因时、因地而为才是人们应该追求的境界。只有贵中才能调
和事物的矛盾,才能尚和,才能使社会和谐。和谐之美在传统思想中被看作是一种最
高境界,中国人一贯追求群体和谐、社会和谐、天人和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
利不如人和。

4、兼容并包,丰富多彩。中国人历来把“厚德载物”作为一种美德。“有容乃大”,
只有包容、兼容,吸纳不同的意见,汇集不同的声音,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才能体现
自身的价值。汉代以后,尽管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法家、
墨家、道家、佛教等思想并没有因此消失或中断,仍然在中国人的脑海中占有一席之
地,显示出多元一体、多元共存的格局。中国传统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中的不少内容
其实就是来源于周边各少数民族或世界各地的文化,正是在这种不断吸纳和兼收中,
中国传统文化才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
1.3 汉语谐音的相关理论基础
1.3.1 汉语谐音的定义
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而汉语中的谐音现像尤 多。
这种情况固然和汉语的语音结构特点有直接关系,比如汉语同音词、近音词数量多,
为实现谐音取义提供了顺利的条件;而更重要的是,谐音还和一定的文化传统及民族
心理相联系。汉族人的传统思想常以对待关系为出发点,凡事都讲究对称,喜欢比附
联想。萨皮尔(1985:201)说:“每一种语言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



15

藏着一些审美的因素—语音的、节奏的、象征的、形态的 — 是不能和任何别的语言
全部共有的”。
什么是谐音?无论是张静、郑远汉的《修辞学教程》、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
汪如东的《汉语方言修辞学》等专著,还是《现代汉语词典》、
《修辞学词典》一类的
工具书,都有所论及。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术界目前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
对某一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某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说明,是巩固人们认识成果的
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根本上探讨一下讲究什么是谐音。
关于谐音的定义,先看几个有代表性的说法:
《现代汉语词典》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2:1393)对“谐
音”的解释是“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
《修辞学词典》(王德春,1987)这样解释“谐音”:“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做条件
表情达意,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方式”。
《修辞通鉴》
(唐仲扬、向宏业,1991:47)把“谐音”解释为:“利用不同词语的
声音相同或相似的条件,来增强语言表现力的语音修辞手段”。
张静、郑远汉在《修辞学教程》(1990:97)认为:“谐音方法是利用语音条件,
利用语音与语义的复杂关系。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形式往往可以表示不同的语义,故意
用本来表示甲义的语音形式移过来表示乙义,或者表面上表示甲义但实际上表示乙
义”。
赵金铭在《谐音与文化》(1995:165)中指出:“广义的观点,谐音包容了语言
应用过程中借助于音同或音近的语音特点来表达意思,从而造成一种特殊效果的各种
语言现象,包括有意识的谐音,无意的、误听的和不准出现的谐音”。


16


汪如东的《汉语方言修辞学》(2004:162)认为:“谐音是表达者利用词语的语
音和谐,从某个词语引起暗示和联想,由本体向谐体、相关体及隐藏谐音的词语转化,
也就是将能指意义转化为新的所指意义,从而达到符合语境要求的言语表达目的的修
辞方法。语言中只要有音同或音近的字词就有谐音现象,谐音几乎存在于所有语言中,
并影响到该民族的文化”
王希杰在《汉语修辞学》(2004:192)说:“谐音就是对同音现象的积极利用和
开发,是日常生活中使用很广的一种修辞手段”
甚至笔者在网上输入“谐音的定义”,就得到以下的详细解释:
谐音
繁体 諧音
拼音 xié yīn
注音 ㄒㄧㄝ ˊ ㄧㄣ
词语解释
谐音 xié yīn
(1).谐协音律。 宋 宋庠 《送上元勾簿吴昌卿》诗“逢吉旦兼暮,谐音塤且箎。”
(2).谐和的声音。 刘师培 《<骈文读本>序》:“彰彩谐音,率由世巧。”朱自清 《桨声
灯影里的秦淮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
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
(3).字词的声韵相同或相近。 茅盾 《手的故事》二:“人家也觉得‗八顺‘大概是小名,
而‗不忍‘则是谐音。” 冰心 《寄小读者》七:“LakeWaban,谐音会意,我便唤她做‗慰
冰‘。” 秦牧 《长街灯语·北京春节》:“桔子、红枣之类的食物是用它的谐音来求个吉利


17

的。

(4).声学名词。发音体的振动一般都是复合振动。如除频率为 f 的振动外,同时还有
频率为 f 整数倍如 2f,3f 等的振动。则每一个这种振动产生一个音,称“谐”音。

上述已经阐述各专家对“谐音”的意见,虽然各有各的观点,但其中的基本的认
识倾向是非常明显的, 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倾向于谐音是一种自然存在的语
音现象,即字词的音同或音近,它有时会造成误听,带来理解的障碍,但也能作为一
种修辞手段, 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另一种倾向于谐音常常是一种修辞现象, 是语言
运用过程中, 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做条件表情达意, 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比
较以上两种观点,本人认为第二种倾向是比较合理并且能体现出谐音的本质。
综上所说,可以给“谐音”下一个这么简单的定义:“谐音,指的是利用不同词语
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来强调语言表现力的语音修辞手段”。为了更有效地深入研
究并掌握谐音

——这一特别的修辞手段,本人也冒昧对其若干问题如下提出自己的

意见及见解。
1.3.2 汉语谐音及其若干问题
(一)谐音与双关
谐音不能称为一种独立的修辞格。它一方面相当自由运用,一方面附属于其他
修辞格,特别是双关。我们这里了解一下谐音及双关之间的联系。双关,修辞学上辞
格之一,利用语言文字上同音或同义的关系,使一句话关涉到两件事。汉语双关利用
词语的谐音、多义巧妙地使词语或句子在特定语境中带有双重至多重意义,言在此而
意在彼,再现发话人心目中原有的意象,为语言表达增添了艺术色彩和感染力,使意
境更加深远,人物性格更加明显。双关的单位被人们一步步扩展到了语素、词语、句


18

子、句群、语段和语篇中。这么说来,谐音与双关是两个不同本质的现象。我们先作
一个简单的比较表:
项目

谐音现象


双关现象

- 利用语音相同(音同的关系)
共同点

- 提高表达效果
- 一种修辞 (具有语言修辞作用)
除了利用语音相同 ,还利用语音相
近。
不是独立的修辞格,还要附属于其

只利用语音相同,不靠语音相近。
另外,还利用语义相同。
是一种独立的修辞格。

他修辞格,只是一种一般的修辞手
不同点

段。
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但只围绕一个
事情或一个现象。

提高表达效果,但从一个语言
现象关涉到两件不同的事情。

谐音的单位,只出现在语素或词语。 双关的单位,很丰富,比如语素、
词语、句子、句群、语段和语篇中。



19

从上面的表格来看,虽然谐音和双关是不同的事情,但也很容易看到,他们之
间有一定的关系。双关的内涵大于谐音,甚至包含谐音。如果详细分析,我们就可以
将谐音列为双关的一个小类。汉语双关语大体上分为三类:谐音双关、语义双关和混
合双关。谐音双关是指利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构成的双关语。语义双关是指利用
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语。混合双关就是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结合起来使
用,在一个词语或句子中既有谐音双关又有语义双关。
下面就详细地分析谐音双关—谐音和双关的结合体。请看以下的几个例子:
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
禹锡《竹枝词》)。这里“晴”是一种谐音双关。一方面,它关顾着“东边日出西边雨”,表
晴雨的“晴”;一方面,它又关顾着“闻郎江上踏歌声”,即感情的“情”。
 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鲁迅《哀范君三章》)。
这里“鸡虫”也是谐音双关。杜甫的《缚鸡行》:“鸡虫得失无了时,注泪寒江倚山阁”。“鸡”
和“虫”都不值得重视,用来比作争权夺利的可鄙人物。当时自由党主持人何几仲排挤
范爱农,为范爱农所鄙视。鸡虫是“几仲”的谐音,鸡虫在此一语双关。
 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成。字字苦参商,故要檀郎读。分明记得约当归,远至
樱桃熟。何事菊花时,犹未回乡曲?(陈亚《生查子药名闺情》)。这个例子中,显而
易见出现“相思”、“苦参”、“当归”、“樱桃”、“菊花”等一系列药名,在本词中属语义双关,而“意
已”、“白纸”、“朗读”、“远至”、“回乡”,分别谐“薏苡”、“白芷”、“狼毒”、“远志”、“茴香”五种药名的音,
是谐音双关。本词妙用了十个药名,表现了闺中人对客居在外的丈夫的浓情蜜意和深
深的思念之情。
(二)谐音与同音、近音


20

各语言家、研究家已经提出自己对“谐音”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和解释,虽然各
不相同,但不管专家们怎样认为,他们之间的观点也存在一个体现谐音本质的共同点,
就是“利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或是“字词的声韵相同或相近”或是“借助于音同或音近的

语音特点”等。也就是说,想要造成“谐音”,一定要靠“声音相同或相近”,简单地说要利
用“音同”或“音近”。换句话说,“谐音”离不开“音同”和“音近”。但是“谐音”和“音同或音近”
往往不是一回事。任何一种谐音的表面形式(语音外壳),如果不是借用同音形式,
就是利用近音现象而成的。比如:
连年有余(一个详图:莲池之上,一个光身娃娃双手抱着一条大鱼。表示希望
每年的日子都能过得很富余和幸福)。这里有谐音:“连”和“莲”;“鱼”和“余”;都是借助于
同音。
 五福临门(一幅画:五只老虎)。这里,“虎”与“福”相谐;是利用近音(相
同的韵母)。
 室上大吉(一幅画:鸡立石上,一只公鸡立在石头上,寓意合府安康,生活富
余)。这里,“室”和“石”谐音;“鸡”和“吉”谐音;都是使用近音手段(声母、韵母相同,
声调不同)
但是,同音或近音肯定不是谐音。也不是任何同音或近音都能称为谐音。同音
或近音只是语言中一个普遍的语音现象而已。如果从概念范围的角度上看,那么谐音
大于同音和近音,谐音包括两者在内。因此,才有人按照语音方面对谐音进行分类时,
列出谐音的几个小类,其中有同音谐音和近音谐音。话虽这么说,但它们之间仍有一
定的联系。
(三)谐音与同义


21

法国语言学家给同义词下的定义是:“具有不同的语音形式而表示相同的概念但
在词汇意义(实指意义和附加意义)或组合关系上彼此有所区别的词叫做同义词.”哪
个语言都有同义现象,汉语也是。同义现象也出现在汉语谐音,为汉语谐音现象创造
出一个又有趣又辽阔的天空,特别是在谐音对联。 谐音对联就是对联中有一些不恰
当的字,利用语言文字同音、同义的关系,使一句话涉及到两件事情、多件事或两种
内容、多种内容,一语双关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 东不管,西不管,酒管,
兴也罢,衰也罢,喝罢。

清代江南一酒馆生意萧条,有书生为题此联,生意渐好。“管”谐“馆”,“罢”谐“吧”。
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曹操),
恨关羽(关羽)不得张飞(张飞)。
这样看来,谐音不是同义,同义也不是谐音。两者完全是两件事情,但是两者
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谐音利用同义的特点、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表达效果。反过来,
同义也是构成谐音的另一个途径。
(四) 谐音能否成为独立的修辞格
谐音现象在汉语中极为常见,不可否认其在语言较集中的修辞效果。谐音,肯
定是一种修辞手段,但它能否称为一种独立的修辞格吗?清楚回答这个问题,对了解、
运用及提高其表达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先看以下什么叫辞格?陆稼祥在《论辞
格的运用》(1983)中说:“人们利用一些语文材料,特别是语文本身的因素,例如语
音、词义、句式等因素,结合表达上的一些技巧手段,例如联想、想象、比较、重复、
曲折、委婉、概括、分析等,精心设计制造了一些方式方法,借以取得震颤人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