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83 trang)

现代汉语讽刺语言行为研究—与越南语对比 = Nghiên cứu hành vi châm biếm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 Đối chiếu với tiếng Việt. Luận văn ThS. Ngôn ngữ và văn hoá nước ngoài: 602202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1.29 MB, 83 trang )

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
研究生院
************

阮氏琼英

现代汉语讽刺语言行为研究—与越南语对比
NGHIÊN CỨU HÀNH VI CHÂM BIẾM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 ĐỐI CHIẾU VỚI TIẾNG VIỆT

硕士学位论文

专业:

汉语语言

专业代码: 60220204

2018 年于河内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
TRƯỜNG ĐẠI HỌC NGOẠI NGỮ
KHOA SAU ĐẠI HỌC
************

NGUYỄN THỊ QUỲNH ANH

现代汉语讽刺语言行为研究—与越南语对比
NGHIÊN CỨU HÀNH VI CHÂM BIẾM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 ĐỐI CHIẾU VỚI TIẾNG VIỆT



LUẬN VĂN THẠC SỸ

Chuyên ngành

: Ngôn Ngữ Trung Quốc

Mã số

: 60220204

Cán bộ hướng dẫn : PGS.TS Cầm Tú Tài

HÀ NỘI - 2018


论文版权声称
本论文是我在导师琴秀才教授科学指导下独立完成的。除了文中已经加
以标注的地方以外,没有抄袭或剽窃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
没有请人代做。若在论文的各种检查、审阅、批评中被发现有以上行为,愿
按学校有关规定接受处罚。

论文作者签字

Nguyễn Thị Quỳnh Anh

i


论文致谢词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感谢我的学校,给了我学习的机会。我的论文
是在琴秀才教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
野给了我深深的启迪。在我研究和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老师已给我提出了很
多宝贵的意见及细致的修改。在此我向他表示衷心的谢意。
在此,我也感谢所有授我以业的各位老师,没有这些年知识的积淀,我
没有这么大的动力和信心完成这篇论文。
最后,我向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本论文进行审阅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
感谢。

论文作者

Nguyễn Thị Quỳnh Anh

ii


摘要
“幽默讽刺是人生之一部分,所以一国的文化到了相当的程度,
必有幽默讽刺的文学和言语表达出现”(林语堂,2004)。讽刺是汉语
交际中一常见的语言现象,讽刺是一种言语行为,而且余力很强,是典
型的语用学研究的对象。幽默讽刺是不只仅仅仅直接反映写作者和说话
者对某人或某一现象的一种打击,而其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当
人们使用讽刺时都往往与语言结构、文化形象、时代背景、思维方式、
历史特征等息息相关。一种讽刺的语言行为都能直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
化特征、时代背景等特征。
讽刺语言行为涉及到社会生活各方面,因此本文首先使用定性的
研究方法和分析、描述、对比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汉语和越南语中讽刺
语言行为在文学作品、报刊媒体、网络语言、日常用语中有关讽刺言语
行为的生成机制,从而分析阐述其在语音、词汇、句法等层面上的特征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从前人所研究的缺陷。

本文除了前言、结尾和参考资料,一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是从言
语行为、对比语言学等理论作为出发点,进行介绍各种词典以及文艺学
、修辞学、语用学等诸多学者对讽刺概念的解释,然后提出自己的讽刺
概念的见解。其次后列举并阐述了与讽刺概念如反讽、幽默、反语等密
切相干的概念。最后介绍了有关讽刺言语行为在中国和越南的相关研究
的成果。
第二章是集中对 现代汉语讽刺语言行为进行考察之后,从语音层
面、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进行分析了汉语讽刺言语行为的语言特点,然
后从直接指称策略、间接指称策略、反说策略等三方面阐述汉语讽刺言
语行为所使用的御用策略。
第三章主要从讽刺言语行为的语言特点、使用频率以及语用策略
出发与越南语进行对比,从而找出两者时间的相同和差异。

iii


目录
论文版权声称 .............................................................................................................. i
论文致谢词 ................................................................................................................. ii
目录 ............................................................................................................................ iv
前 言 ........................................................................................................................... 1
1.选题理由 .......................................................................................................... 2
2.研究目的 .......................................................................................................... 2
3.研究对象及范围 .............................................................................................. 2
4.研究任务 .......................................................................................................... 3
5.研究方法 .......................................................................................................... 3
6.论文结 构 ........................................................................................................ 3

第一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其研究概述 ...................................................................... 4
1.1 言语行为的理论基础 ..................................................................................... 4

1.2.语言对比理论 ................................................................................................ 8
1.3 汉语讽刺的定义 ............................................................................................. 9
1.3.1 中国辞书里关于讽刺所下的定义 ....................................................... 9
1.3.2 文艺学美学对讽刺的定义 ................................................................. 10
1.3.3 修辞学对讽刺所下的定义 ................................................................. 11
1.3.4 语用学与认知语言学对讽刺所下的定义 ......................................... 11
1.4 越南语中对讽刺的定义 ............................................................................... 13
1.5 本文对讽刺的见解 ....................................................................................... 14
1.6 讽刺是一种言语行为 ................................................................................... 15
1.6.1 讽刺言语行为的要素 ......................................................................... 15
1.6.2 讽刺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 17
1.7.讽刺言语行为的研究概述 .......................................................................... 23
1.7.1.中国学者的研究现状 ......................................................................... 23
1.7.2. 越南学者的研究现状 ........................................................................ 24

iv


1.7.3.对比研究现状 ..................................................................................... 24
小 结 .......................................................................................................................... 26

第二章: 现代汉语讽刺言语行为之考察 ................................................................ 27
2.1 考察结果 ...................................................................................................... 27
2.2.汉语中讽刺言语行为的语言特点 .............................................................. 28
2.2.1.语音层面 ............................................................................................. 28
2.2.2 词汇层面.............................................................................................. 29
2.2.3 句法层面.............................................................................................. 33
2.2.4 修辞手法.............................................................................................. 34
2.3.汉语中讽刺言语行为所使用的语用策略 .................................................. 38
2.3.1.直接指称讽刺策略 ............................................................................. 39

2.3.2.间接指称策略 ..................................................................................... 43
2.3.3 反说策略.............................................................................................. 47
小 结 .......................................................................................................................... 53

第三章: 汉、越语讽刺言语行为之对比 ................................................................ 54
3.1. 相同点 ......................................................................................................... 54
3.1.1.汉越讽刺言语行为的语言特点 ......................................................... 54
3.1.2 使用频率.............................................................................................. 58
3.1.3 使用同样的语用策略 ......................................................................... 59
3.1.4 相同的语用功能 ................................................................................. 61
3.2 不同点 .......................................................................................................... 64
3.2.1 语音层面.............................................................................................. 64
3.2.2 词汇层面.............................................................................................. 65
3.2.3.所占的比例不同 ................................................................................. 67
3.2.4 讽刺言语行为的语言特点 ................................................................. 68
小 结 .......................................................................................................................... 70
参考文献 ................................................................................................................... 73

v


前 言
“幽默讽刺是人生之一部分,所以一国的文化到了相当的程度,
必有幽默讽刺的文学和言语表达出现”(林语堂,2004)。幽默讽刺是
滑稽戏、相声、小品、漫画、幽默讽刺小说、讽刺诗等艺术体裁的主要
手法表现,这些形式的作品因其幽默讽刺的风格,备受读者和观众的欢
迎。非但如此,幽默讽刺几乎参透了社会各方面和人们生活中的各种角
落。比如说,不论经典的长篇小说、清新的散文、圣洁的诗歌、犀利的
杂文、报刊媒体、甚至人们日常生活中素使用的话语...处处都有幽默讽
刺的踪迹。就像陈孝英(1989)曾说“在某种情况下,我几乎可以说,

幽默讽刺是不仅是文学作品的生命,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语言表达时
的生命”。可见,没有幽默讽刺,人们在写作和表达时就像食物中缺了
盐,淡而无味。
幽默讽刺是不只仅仅仅直接反映写作者和说话者对某人或某一现
象的一种打击,而其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当人们使用讽刺时都
往往与语言结构、文化形象、时代背景、思维方式、历史特征等息息相
关。一种讽刺的语言行为都能直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时代背景
等特征。因此,一种语言的讽刺很难用另一个语言来表达,一个民族感
受的幽默讽刺,对于另一个民族来说未必有同感。
关于讽刺的研究,中国和越南研究学者主要注重于将讽刺作为一
种艺术手法来阐述,并通常将讽刺作为文艺学、修辞学等的研究对象。
因此,最终所提出来的研究成果只限于探讨讽刺的风格和表达效果。
言语行为是重要的语用学现象,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理论的一
个重要的分支。讽刺是一种语力极强的言语行为,是典型的语用学问
题。讽刺被提升为带有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使说话者和写作者巧妙
地通过语音、词汇、句法等所拥有的语言特征对社会上和生活中的陋

1


习、消极、甚至不满进行讽刺,从而达到打击、批判的目的。讽刺语言
行为涉及到社会生活各方面,因此深入探讨讽刺语言行为在文学作品、
报刊媒体、网络语言、日常用语中有关讽刺言语行为的生成机制,从而
分析阐述其所带有的语音、词汇、句法等特征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并且
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从前人所研究的缺陷。
1.选题理由

讽刺是汉语交际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一
种言语行为,是典型的语用学问题。这种行为含有隐蔽性,使得听话人
常常不能准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本论文主要以讽刺言语为研究对象,理由是:
第一, 讽刺是一种言语行为,是典型的御用学问题。根据所收集治
疗来看,本人发现讽刺多用于在文艺学,修辞学,在语
用学范畴内其进行研究的病不多见,因此很值得研究。
第二, 与讽刺相似的概念反讽、反语、嘲笑、幽默等收到极大关
注,现代汉语“讽刺”如何界定“讽刺”与“反讽”
“反语”“嘲笑”“幽默”是否相同,必要进行深入研
究,以及对讽刺有更加知识。
第三, 讽刺使用委婉的手段对对象进行揭露、否定、讽刺究竟如何
实施,讽刺言语行为在话语中,网络论坛、文艺作品表
现如何,本人会在论文里进行研究说明。
2.研究目的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弄清现代汉语讽刺行为的基本知识,及对越
南语进行对比,指出现代汉语“讽刺“与“反讽”“嘲笑”“幽默”是
否等同。希望这篇论文可为语用学课提供一份有益的参考资料。
3.研究对象及范围

2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针对汉语和越南语中从语音、词汇、句法这三个
方面的语言行为进行分析阐述其在讽刺时中的表现和异同。
本论文的研究范围主要通过汉语和越南语各种报刊、网络语言以及日
常用语中所使用的讽刺语言行为进行统计,从而分析其所反应的文化特
征,因此与其之外的内容不是本论文研究的范围。

4.研究任务
为了达到上述的研究目的,本论文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1) 对现代汉语讽刺行为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综述;

(2) 对现代汉语讽刺言语行为进行考察,指出其特点表现;
(3) 对汉、越语讽刺言语行为进行对比,找出二者间一同之处。
5.研究方法

为了完成上述的研究任务,本论文运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1) 统计法:从语话中、文艺作品、网络论坛语进行统计;
(2) 分析法、归纳法:对已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并归纳;
(3) 对比法:将现代汉语讽刺行为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表达形式进
行对比
另外,本论文还采取演绎法、例证法、推理法等。
6.论文结 构
本论文除了前言、结语、参考文献以外,共有三章:
第一章

相关理论依据与研究概述

第二章

现代汉语讽刺言语行为之考察

第三章

汉、越语讽刺言语行为之对比

3


第一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其研究概述


1.1 言语行为的理论基础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最初是由英国哲学
家约翰·奥斯丁(J.L. Austin)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
,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a) 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
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
b) 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
行为。
c) 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
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

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塞尔(J. Searle)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每一
类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的目的。这五大类是:
a) 述类:陈述或描述说话者认为是真实的情况
例如:I have never seen the man before. / the earth is globe.
b) 指令类:试图使听话者做某些事情
例如:Open the window! /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picnic with us?
c) 承诺类:说话者自己承诺未来要有一些行为。
例如:I promise to come. / I will bring you the book tomorrow without fail.
d) 表达类:表达对某一现状的感情和态度。
例如:I’m sorry for the mess I have made. / It’s really kind of you to have
thought of me.
e) 宣告类:通过说话引起骤变。
4


例如:I now declare the meeting open. / I fire you.
每一类中的行为都有同样的目的,但具有同样目的的言外行为可能具
有不同程度的言外之力。语言不仅是一种结构,而且是一种行为。为了解人

们在说话时实际做了什么事或达到了什么目的,需要首先对言语行为进行
分类。
语言学的研究进入后乔姆斯基(Noam Chomsk)时期(上世纪 60 年代),
人们越来越注意到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结构形式,也不仅仅是一种自主体
系,语言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发挥着交际的功能。它甚至还是一种行为。
从此,语言学领域不再是“语言普遍性”的一统天下。人们纷纷将注意力
转向语言的运用、语言的功能、语文的交际等所谓的边缘阵地。语言呈现
出流派纷呈、百花齐放的景象。其中,言语行为理论是较为引人注目的一支

一般认为,奥斯丁(J.L. Austin)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开创者,尽管奥斯
丁更多地使用“施为性”(performatives)这一词语,而不是现在常见的“言
语行为”(speech acts)。以奥斯丁(J.L. Austin)为首的言语行为研究者们主
要围绕着“言语即行事”或“言语使其然”的核心展开讨论,认为人们说
话的同时就已经是在做某事或达到了某种目的。为了解人们说话时实际上
做了何事或达到了什么目的,这种研究首先从认识言语行为的种类着手。
于是,奥斯丁(J.L. Austin)、塞尔(J. Searle)、里奇(G.N. Leech)等人分别做
了不同的尝试,并提出了各自的分类原理。
奥斯丁(J.L. Austin)起初认为,人们的话语大体上可分为陈事性和施
为性两大类别。陈事性话语用于陈述某事是否如此,具有逻辑真值,可是
施为性话语并不具有逻辑真值,而是用以实现某事。如某船主为某船只命
名,当他宣布“我宣布船只的名字为‘自由号’时”,该船就有了自己的
名字。又如,当某人说“我劝您最好把烟戒掉”时,他实际上已经完成了
一件忠告。后来,奥斯丁(J.L. Austin)发现陈事性话语其实也是一种行为,

5


可以归入施为性话语的大类之中,于是放弃了上述的两类分法,改而在言
语行为的前提下提出“陈事性”(locutionary)、“施事性”(illocutionary)和
“成事性”(perlocutionary)三种类型的言语行为。所谓陈事性言语行为是

指“S 某对 H 某陈述 X 事”,说的是一种言内之意;施事性言语行为指“S
某对 H 某说 X 事时,实意为 P”,是一种言外之意,如某人在一定语境条
件下说“这房间很冷”时,实际上表达了“希望能把窗门关上”的意图。
成事性言语行为指“S 某对 H 某说 X 事时,S 某完成了 P 事”,即实现了
言后之果。这三类语言行为中,施事性和成事性言语行为引起了学者们极大
的兴趣。当时的研究认为不同的言语行为主要表现在话语使用不同的施为
性动词,所以奥斯丁(J.L. Austin)本人及后来的一些学者曾试图将英语的动
词进行分类,如将“try”列为施事性动词,将“manage”归入成事性动
词,等等。应该说,这种将英语动词划分为施事性和成事性的尝试努力确
实有一定的意义,至少使人们能够从一个更新的角度理解动词的许多特
征,如“He didn’t listen”和“He didn’t hear”,而“He didn’t hear”的条
件预设则是两个悖论“He listened”和“He didn’t listen”,由此而对“
listen”和“hear”这两个动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然而,由于词意的复杂
性和多层次性,要将动词截然分成非此即彼的种类显然是不无问题的,比
如象“inform”、“tell”等动词究竟是施事性还是成事性迄今就仍难以定
论。此外,要将所有的英语动词统统进行分类似乎不太可能,也难免烦锁
之嫌。因此,这种尝试在热闹了一阵以后也就“适可而止”了。
与奥斯丁(J.L. Austin)不同,塞尔(J. Searle)对言语行为的理解并没有
局限于“言语即行事”的简单模式。在他看来,所谓言语行为,是指这样的
话语意义,它具有语言行事的特征,并与一定的会话目的紧密相关,包括言
者的意图、信念、感觉等等以及听者对这些意图、信念和感觉的理解。
以上奥斯丁(J.L. Austin)等人对言语行为分类的理解,从“动词分析”
、“意图分析”到“语义分析”,表现了学者们对于言语行为问题由表及里

6


,由浅入深,由形式到意义的认识过程。言语行为究竟应该划分为哪几个种
类? 这个问题至今看来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前述塞尔(J. Searle)
和里奇(G.N. Leech)两人的分类,可以看出,除了语义表现式不同外,里奇

(G.N. Leech)的分类法将塞尔(J. Searle)的“指示性”和“承诺性”两种言
语行为合二为一,此外多设了一种“疑问性”而同时又减少了一种“宣告性
”的种类。对此,本文拟在下面做一些具体分析。
关于指示性和承诺性言语行为塞尔将两者分门别类的理由见于其分类
的语义表现式。根据他的理解,两者除在“对应方向”上相同(话语引起客
观世界的变化)以外,其它语义构素均表现出差别,因此应分属不同种类。
里奇(G.N. Leech)在一口咬定塞尔(J. Searle)分类法是“深层句型结构”的
情况下,以“深层句型结构相同”的推论认为指示性和承诺性言语行为应
属同类,如两者均可后接非陈述性宾语从句或不定式,均具有相同的时间
指向。我们同意里奇(G.N. Leech)的观点,认为两者除深层句型结构相同以
外,语义内容也是相似的。从塞尔(J. Searle)分类法看,作为心理状态的“
愿望”和“意图”即使不是完全一样,在多数情况下也是难以区分的,“甚
至言者本人也时常并不十分清楚”,其细微的差异恐怕难以担当分类之大
任;命题内容中唯一的差别是“‘谁’去做某事”,然都具有一个更为重
要的相同内容即“某事被做”,完全可以进一步抽象出来作为一个类别特
征。换言之,如果对应方向、心理状态和命题内容相同或相似,则施事标记
可以相同,表示相同的话语目的。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是赛尔(J. Searle)的最大贡献所在。赛尔(J.
Searle)认为间接语言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外一种语言行为来间接地
实施有一种言语行为”。人说的话和所做的事不是总是一致的,在不少情
况下,人们所说的与所想的有一定的差距。例如,某人说“It is hot in here
”,如果他的意图只是想告诉说他所处的那一地点的气温情况而无他意的
话,那么他的语言是直接的。如果他的意图是想通过告诉听话人他对气温

7


的感觉来促使他做事,如打开窗户,打开电风扇或打开空调等,那么他的
语言是间接的。他在说这话的时候实施了两个言外行为:陈述和指令行为
。他通过实施陈述行为来间接实施指令行为。(何兆熊,2000)

1.2.语言对比理论
对比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为了解决教学或翻译问题

而对比两种语言的异同,叫对比语言学。对比可以在语音、语法、词汇、
语义、语用层次进行,也可以从语言的文化、心理、民族角度进行对比
研究,还有人对不同语言的标点符号系统进行对比研究。随着全球化的
深入发展,对比语言学越来越得到各国科学家和学者的重视。
第一,对比语言学从一产生就十分明确,是属于应用语言学的一
个学科,它强调重点研究两种语言的差异,这一特点从沃尔夫(Wo)、
拉多(Lado)和詹姆斯(Chomsky)的论述中看得很清楚。拉多当时还提出
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但没引起人们的关注,直到近几年才引起了
部分学者的注意。对学科性质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逐步深化的。
到 70 年代中期,伯伦((P. V. Buren)和德温(R. Dirven)提出对比语言
学对外语教学无用,但可以增强对语言结构的认识,可以了解语言体系
之间的关系,即作为一种发现程序(discovery procedure),以寻求不同
语言的通性。1978 年,布赖顿斯坦(P. H. Breiten-stein)认为对比语
言学可分为科学性的和教学性的两类。
第二,对比语言学没有自己的理论,它随着理论语言学的发展而发
展,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变化而变化。从一产生它就依附于结构主义语言
学,后来随着其他语言学流派的产生,也采用这些流派的理论与方法进
行对比研究。迪皮特罗总结说:“一种对比分析会变得同与之相连的语言
理论一样复杂,这个道理是值得牢牢记住的。一旦理论发生了变化,新
的对比途径也就会出现。如果理论本身有不一致的地方,那么,在把这
种理论应用于对比分析时,这些矛盾也就会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
8


关于对比语言学的理论,目前诸多学者都提出不同的解释,但其
中最有代表性有提到许余龙先生,许余龙先生在他的著作《对比语言
学》中给对比语言学作如下定义: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

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他们之间
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
(许余龙,2002)。到目前为止,许余龙先生对对比语言学所下的定义
是比较权威的,也是为众多学者所赞同的。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
出,作为语言学分支的对比语言学,着重强调两种不同语言的相异之。
盘文国先生在《英汉语言对比》这一著作中,也除了阐述对比语言学在
于寻找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之外,还强调说“语言对比的目的之一是促
进对母语的深刻了解”(盘文国,2005)。
本文在研究这一课题中,以许余龙先生和盘文国先生为对对比语
言学所提出的理论为目的,在通过语音、词汇、句法等层面上进行分析
讽刺语言行为的同时,还进一步与越南语对比,最后找到两者之间的异
同。
1.3 汉语讽刺的定义
关于讽刺这一概念各位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对讽刺进
行解释,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为了对讽刺
的含义作出确切的解释,下面我们分别从中国不同的辞书对讽刺所下的定
义和不同的研究学者对讽刺的含义进行详细地阐述。
1.3.1 中国辞书里关于讽刺所下的定义
《辞海》对讽刺的定义如下:“不用正言,以微言托意。”
《辞源》对讽刺的解释是:“以婉言隐喻讥讽人”。诗周南关雎序: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笺:“风化,风刺皆谓譬喻不斥言也。”

9


在《中华大字典》中,讽刺就有两种意思,一是与《辞源》相同,“
以婉言隐喻讥讽人”,二是指“文艺创造中的表现手法之一,用讥讽或嘲
笑的笔法,描写社会生活中的种种。”
《现代汉词典》的讽刺定义是:“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

揭露、批评或嘲笑。”
首先,我们排除《中华大字典》的第二种解释,因为文学的讥讽性语
篇是一种创造方法,跟本文研究的会话讽刺虽有联系,但本质不同。
根据各辞书对讽刺概念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讽刺具有两个本质特征
:一是婉言,即用委婉的言语手段,不直接。二是讥讽,这是指讽刺的用
途在于刺伤他人,语力很强。讽刺就是不用正言,而是用婉言将目标杀伤
的一种抨击手段。它常常是拐弯抹角、旁敲侧击、隐约含蓄,话里有话地
对某一事物、现象或人物进行讥讽。
1.3.2 文艺学美学对讽刺的定义
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中,刘勰虽然没有系统的对讽
刺进行论述,但在其《书记第二十五》中做了解释:“【
刺】者,打也。诗人讽刺,周礼三刺,事叙相达,若真之通结矣。”说出
了讽刺具有尖锐的针砭之力,指出,所谓“风者,风也”,其中的第二个
“风”就是“讽”的假借字。“讽”在这里是“讽喻”之意,指的是对于
人事的一种玩转含蓄的批评;而“讽”意指一种比“讽”更为严厉的批评
或斥责。“讽”与“刺”合起来,指的当然是一种特殊的“刺”,一种与
“直刺”不同的“谑而不谑、“婉而多讽”、“温柔敦厚”之“刺”。
鲁迅(1995)也对讽刺下了定义,他认为“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
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地——写出或一群人
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并指出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佴荣本(1988)认为“讽刺就是创作主体以饱含
炽热的忧患激情,将客体对象无价值的不协调喜剧因素撕破给人看”。刘

10


叔成(1987)认为“讽刺是以真实而夸张或真实而巧妙之类的手段,及其
简练地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跟人看,引发人们从中得到否定和贬斥丑
的精神和情感愉悦”。曾庆元(1998)这样论述讽刺:“讽刺是在表里不
一的矛盾运动中揭露人物性格事件的本质从而引发笑”。王庆生《文艺创

作指示词典》中给“讽刺”下的定义是:“它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
,即从一定的立场和审美观点出发,用讽刺和嘲讽的笔法,描绘现实生活
中危害社会的弊端和落后的事物,以塑造喜剧性的效果,达到贬斥,谴责
的目的”。
从上述这些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文学美术界对什么是讽刺依然没有一
个比较统一的、比较坚实的界定,常常使用比喻说法(“撕破给人看”之
类),有的盲从名人定义,有的更是循环定义(如王庆生);其次,文学
讽刺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它与我们所研究的具有施为力量的话语讽刺确实
是有不同的地方。
1.3.3 修辞学对讽刺所下的定义
张弓在《现代汉语修辞学, 1963》中将讽刺视为一种修辞方式,他认
为讽刺是利用语言条件,对敌人的言行或人民内部的反面现象在发笑中表
示不妥协的完全否定的态度。杨鸿儒《当代中国修辞学,1993》中这样定
义讽刺:“利用一种特殊的语言条件。对敌人的言行或人民内部的反面现
象,表示不妥协、完全的否定态度并加以揭发。这种语言运用的方式,叫
做讽刺”。这里杨先生所说的“特殊”是指笔法有时曲折婉转,旁敲侧击
,似笑非笑,似骂非骂;有时却直刺要害,泼辣尖锐,淋漓尽致,不留余
地。还有人说,讽刺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是人们针对社会生活中
不合理的、错误的或腐朽的人或事,用讥讽、嘲笑的手法,突出其矛盾的
所在,以达到贬斥、否定、批判的目的。讽刺常用夸张、反语、比喻等修
辞手法来表达。
1.3.4 语用学与认知语言学对讽刺所下的定义

11


唐善生(2003)认识到讽刺是一种语言行为,但他将讽刺定义为“说
话人用表面上积极性的或者是肯定的话语形式对他人尤其是听话人进行否
定性评价的一种言语行为。”他看到的是反语作为讽刺形式的一类讽刺,
尚不全面。此外,朱小舟(2002)在《讽刺的语用研究》从合作原则、礼

貌原则、言语行为理论等角度探讨讽刺问题,认为讽刺是一种间接言语行
为,是一种带了面纱的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讽刺是说话人出于礼貌违反
质量准则而产生的,通过表面上对合作原则的违反,使说话人能够给自己
不礼貌的言语披上一层礼貌的面纱,从而从根本上遵循了合作原则和礼貌
原则,又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意图。李克平(2003)从格莱斯(H.P.Grice)
的理论出发分析讽刺,介绍了讽刺的语用特征和意图,解释了讽刺的意义
的推导和理解,并根据表现形式将讽刺分为阐述性讽刺,指令性讽刺,承
诺性讽刺,表达性讽刺,并指出“讽刺话语在其产生的语境中其字面意义
通常是表达施为的理想状态。说话人表面上是以一种非常满意、感激的心
情来表达,其语气和语调通常是轻松愉快的,但是这种轻松和愉快常常带
有一种明显的夸张,与话语的当前语境很不协调,因而形成一种明显的反
差”。
认知语言学认为讽刺首先是一种社会机制,它表面上积极肯定,本质
上以迂回委婉的方式表达消极情感,其目的是对讽刺对象进行贬损、奚落
和刺伤。徐菊(2003)从认知语用学角度理解讽刺,他指出讽刺是对非说
话人的意思的复现和二级解释。认为话语最终阐释的是另一个人的思想。
涂靖(2004)认为讽刺有几个典型的语用特征,即不匹配性、含糊性、间
接性、逆期待性,概括了讽刺话语的限制条件;说话人的非真实性和命题
的非真实性,从认知上来说,他认为讽刺是常规语言的表达逆体和视角的
选择,其识别和理解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认知过程,其基本属性是对立,
是人们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相互交流的异化操作,反映了世界的种种矛
盾。曾衍桃(2001)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同样地对讽刺的本质特征作了

12


深入的研究,他指出讽刺是一个双方角度反复磋商和推理的过程,并强调
说讽刺就是非真的,说话人并不认可话语的字面意义。
可见,不管诸位研究学者从何种角度对讽刺如何解释,但归终结底他
们都一致认为讽刺是一种间接的表达,讽刺的实施者总是通过委婉性的话

语对别人进行揭露、批评、嘲笑等的否定性间接言语行为。
1.4 越南语中对讽刺的定义
对应于汉语中的“讽刺”概念,越南语中就有了“mỉa mai”(嘲讽
),“châm biếm”(讽刺),“nói mát”(凉说——说甜言的讽刺),
和“nói móc”(说锋利的话语)及 “xúc xiểm”(讥讽),其中“mỉa mai
”是纯越词,该词从“mỉa” 派生而来的。黄批(2012)对“Mỉa”的定义
为“giễu cợt bằng cách nói cạnh khóe hoặc nói ngược lại điều mà ai cũng thấy
rõ”(用讥讽或反语的说法或表达对明确的事物或对象进行嘲讽),而“
mỉa mai”就是“Mỉa bằng cách nói ngược lại với ý mà mình muốn cho người ta
hiểu”(用与本意相背反的话语传达本意)。
“Châm biếm”(针砭)是汉越词,而且每个语素都各有其义。其
中:
“Châm”(针):是指“缝衣服用的工具,也是指用来按穴位刺入
病人人体内以治病”。
“Biếm”(砭):是“石针,古代用石针扎皮肉来治病的一种治
疗。现在被借用指劝阻某人以免发生错误的一种含蓄的言语或示意”。
“nói mát”(凉说——说甜言的讽刺),就是“nói dịu nhẹ có vẻ như
khen, nhưng thật ra là chê trách hoặc mỉa mai‖ (表面上说得很柔,但实际上
是批判或讽刺)
“nói móc”(说锋利的话语), 就是“nói những lời châm chọc, soi
mói điều không hay của người khác một cách cố ý, nói móc để khiêu khích”
(故意抓住别人的短处并用讥讽来打击别人)

13


“xúc xiểm”(讥讽),就是“đặt điều xúi dục người này làm hại hoặc
gây mâu thuẫn, xích mích với người khác‖(捏造和教唆这个人进行让另一个
人受损或闹了矛盾)
虽然越南语有很多与汉语讽刺概念对应的词,但归根结底,讽刺的目

的是对社会各种陋习、消极不良的现象进行讥讽、批判和打击。
总而言之,按《từ điển Thiều Chửu》(卲晭词典——汉越词典) 中,“
Châm biếm”(针砭)就有两种意思。(1): 是指用针或尖石头扎入人体以
治病。(2): 劝阻某人以免发生错误。(卲晭词典——汉越词典,岘港出
版社,2005)。而按照黄批所遍的《越南语词典,2011 版》,他将“châm
biếm”解释为:“chế giễu một cách hóm hỉnh nhằm phê phán”(以幽默的讥
讽以达到批判目的)。
基于言语行为的理论,当说话者使用嘲讽或讽刺的表达,那时他已经
不遵守由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1950)所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
”的质量范畴,而是想表达的是说话者本人的言外之意。可见,讽刺的言
语行为实际上也是话语形式表达上的一种含蓄。
1.5 本文对讽刺的见解
通过上述对讽刺所列举的定义,我们认为汉越各种辞书不管从何种角
度、从某种观点对讽刺进行了解释,但最后还是基本上都一致认为讽刺是
通过婉言对对方进行批评或嘲弄的一种间接的语言行为。不过,为了能够
更好地揭示讽刺的实质,基于汉越各种辞书对讽刺所下的定义并加上我们
个人的观点,将讽刺定义为:首先将讽刺视为一种言语行为,讽刺的实施
者总是通过见解的言语行为来实现对别人的讽刺,即通过“言外之意”来
实现话语实施者的目的。其次,讽刺性话语应该包括几个因素:导致讽刺
性话语出现的风景;讽刺着具有否定性评价态度;通过委婉性话语实现讽
刺;讽刺者的目的是意图对特定对象的言行进行揭露、批评、嘲笑等。

14


总体上来说,我们将讽刺言语行为这一概念理解为话语实施者在某种
特定的话语背景下,通过委婉性的话语表达对别人进行揭露、批评、嘲笑
、贬损等否定性的间接言语行为。
1.6 讽刺是一种言语行为
奥斯丁(Austin)认为,说话就是做事。赛尔(J. Searle)认为,任何

语言交际模式都涉及言语性,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通常人们认为的符
号、词语或语句,甚至不是符号、词语或语句这样的表意标记,而是言语
行为。
汉语的“讽刺”是个动作,讽刺行为具有明显的施为性,因此讽刺是
一种言语行为。但要界定讽刺是怎样一种言语行为,我们要考虑到讽刺言
语行为的要素。
1.6.1 讽刺言语行为的要素
当我们描述一种言语行为,需要考虑到哪些要素呢?由于每句话都可
能具有多种功能,我们如何确定其主要功能呢?科特(1983)从分析言语
环境入手,认为要确定一种言语行为,必须考虑到七个要素:说话者、听
话者、他们之间的接触、所用的是否同一套语言代码、背景、话题和信息
形式。他根据言语活动目标的指向性来确定言语的中心功能。有鉴于此,
对实施讽刺的要素进行分析有助于帮助我们揭示讽刺言语行为的实质。讽
刺语言行为包括四个要素,具体为:存在导致讽刺言语行为发生的背景,
如事件或话语;讽刺者具有否定性评价态度,具体是对这一事件或话语等
持有否定、反对及不满等态度;讽刺的特定实现方式,即委婉性话语;讽
刺者实施这一行为的目的,即意图对特定对象的言行进行揭露、批评、嘲
笑等。下面我们分别对讽刺语言行为的四个要素进行加以分析。
(1)存在导致讽刺言语行为发生的背景
我们都知道要使说话者产生讽刺意图,到生成讽刺话语,要有一定的
生成原因,这个生成触发点是某一件事、话语或某一特征,讽刺话语是说

15


话者对这一触发点做出的语言上的回应。并且这一事件的实施者、话语的
发出者或特征的拥有者是讽刺意图攻击的对象。说话者的讽刺话语是对这
一件事、话语等在语言上的回应,必须针对的是这一事件或话语的实施者
。比如:
例 1:(背景:老舍在山东大学讲书时,有一次演讲说)

老舍:文艺作品中的坏人形象大都是脑满肠肥,一脸横肉的大胖

子。
当时这句话没有引起人们的任何注意。过了一周,一位西装革履、白
白胖胖的“洋绅士”(梁实秋)上台做学术报告,说着说着,话锋一转—
—说:“就我个人所知,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坏人都是些瘦子,脖子细得像

猴子一样”
听报告的人知道,老舍正是脖子很细的瘦子。
但是,老舍没有卷入这次争端,而是斥之为“无聊”。1
上述的例子中,老舍在演讲中有没有讽刺的意图,我们不能确定,或
许就是针对某一特定对象说出的话语,也或许只是客观地陈述老舍本人自
己认为文学作品中坏人的形象就是“脑满肠肥,一脸横肉的大胖子”,而
没有具体地针对攻击、讽刺的对象是谁。因为后文指出“老舍没有卷入这
次争端,而是斥之为无聊”,所以这里我们不需要对老舍所说的话进行讨
论,但是,梁实秋却认为老舍所说的话是针对他而攻击、讽刺的,因此,
才用言语回敬他,就梁实秋的话语而言,讽刺背景和讽刺对象都是十分清
楚的。
(2)讽刺者具有否定性评价态度
众所周知,当讽刺者对某人、某一事件或某一行为等持有反对、否定
、或不满的态度时,才会出言讽刺。因此,讽刺者是否进行讽刺,一个重
要的依据就是讽刺者的意图。
1

转引黄杨英-关联翻译理论与幽默讽刺之本的翻译)

16


(3)话语实现方式

讽刺是指说话者对对象的言行特征等的反对或者不满态度,通过话语
形式表达出来,因此,讽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威胁到对方的消极面子
。如何巧妙性地表达自己的不满,使话语刺而不露,就成为说话者必须考
虑的因素,若选择直露的表达,则讽刺就自然成为一般的批评、责备,甚
至谩骂等。因此,委婉是讽刺的必要条件之一。这就像何兆熊(2000)所
说:“说话所传递的内容可以分为直截了当地说出的内容和含蓄、隐晦的
表达的内容”,另外,他还指出讽刺、反语、比喻等修饰手段的意义具有
间接性。因此,讽刺的委婉性表现在言语行为层面上就是一种间接的言语
行为。
(4)讽刺者实施这一言语行为的目的
讽刺的言语之力是对特定对象意图揭露、批评、贬损,也就是说使对
象感觉受到伤害,因此,讽刺具有尖刻性,要比一般批评更能刺伤对象。
1.6.2 讽刺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讽刺是一种语力极强的言语行为,是一个典型的语用学问题。语言中
与讽刺相关的概念有反讽,反语和幽默。那么汉语的“讽刺”应该如何界
定,“讽刺”与“反讽”、“反语”、“幽默”是否等同。将讽刺、反讽
、反语和幽默等进行区分,理清这几个概念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便于
详细解剖讽刺言语行为的使用策略。下面我们将通过各种具有权威性的词
典和各位研究学者的看法对它们进行详细地阐述。
1.6.2.1 讽刺与反讽、反语的区分
“反讽”在《现代汉语词典》2002 年增补本的“新词新义”部分中
出现被解释为:“从反面讽刺;用反语进行讽刺”。也就是说,反讽是指
在特定的语境中,语言所表达内在含义和它的表面意义不一致。我们选择
这一定义。

17


曾衍桃(2006)研究反讽,认为“反讽的本意在于讽,而不在反”,
他进一步揭示出反讽并不是一定要回声提述,但是,一个本质性的问题在

于:什么是反讽?是不是和讽刺有所区别?如:
例 2:A:我把你的破公文包扔了。
B:好啊,谢谢!
例 3:A:人家在议论你和他的关系。
B:你听过狗拿耗子的故事吗?
例(2)中是指正在对话的两个人,其中一个说“我把你的破公文包
扔了。”另一个人说:“好啊,谢谢!”在这里,第二个人显然是用的反
话(褒义性话语)来表达对对方行为的不满,这就是反讽。而例(3)则没
有反讽的任何标记,而是通过相似性,将“人家”胡乱议论人的行为比作
狗拿耗子,而狗拿耗子的歇后语藏语是“多管闲事”,从而对他们的那种
行为进行了批评和贬损,这属于讽刺。
申小鸳(2003)认为反讽就是讽刺,他指出“讽刺是语言的一种特殊
应用,它诱使读者从字面意义的反面去领会作者的意图”,认为“讽刺,
更确切地说是反语讽刺,是指说的是一回事而意思是另一回事,讽刺的戏
剧性效果来自字面意义和含蓄意义的对立”,这种看法也将讽刺定义得过
窄了。
反语被看作一种修辞方式或辞格,如陈望道(2001)在《修辞学发凡
》中将反语作为一种辞格,认为“不止语义相反,而且含有嘲弄讽刺等意
思的,我们称为反语”,这其实是反讽。张弓(2003)认为反语是“使用
与本意相背反的辞面以传达本意”。并依据反语的态度区分为讽刺的反语
和愉快的反语,王德春(2001)也认为反语辞格是“用正面的话表达反面
的意思或用反面的话表达正面的意思,又叫说反话”。我们的看法是反语
中有的是表示讽刺,有的不是。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