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102 trang)

现代 汉语问候语研究 (与越南语对比) = Nghiên cứu lời thăm hỏi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so sánh với tiếng Việt). Luận văn ThS. Ngôn ngữ học: 60 22 10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2.49 MB, 102 trang )

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
研究生
Đỗ Thị Thúy Hằng

现代 汉语问候语研究
(与越南语对比)
NGHIÊN CỨU LỜI THĂM HỎI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SO SÁNH VỚI TIẾNG VIỆT)

硕士学位论文

专业

:汉语言学

专业号码:602210
班届:XVII
导师 :Nguyễn Văn Khang(教授 – 博士 )
Hà Nội - 2011


目录
前言…………………………………………………………………… ........................... ……………..1
第一章:现代汉语问候语的相关理论基础………… .......................... …………………4
1.1 有关言语行为的理论………………………………………………… ...............................…4
1.1.1 言语行为的概念…………………………………………………………. ............................. 4
1.1.2 言语行为类型………………………………………………………………… ......................... 4
1.1.2.1 行事行为的分类………………………………………………………….......................... .6
1.1.2.2 间接言语行为…………………………………………………… ....................... …………..7
1.2 会话及其原则……………………………………………………….................................. …….7


1.2.1 会话概念……………………………………………………………… ........................ ………….7
1.2.2 格赖斯(Paul Grice)的合作原则…………………………… .......................... …….8
1.2.3 莱可夫(Robin Lakoff)的礼貌规则…………………………........................ ……..8
1.2.4 利奇(Geoffery Leech)的礼貌原则……………………………… .................... ……9
1.2.5 布朗和列文林(Brown and Levinson)的礼貌与面子观… ....................….9
1.3 现代汉语问候语………………………………………………………………… ..................…..10
1.3.1 问候语概念…………………………………………………………………………. .................. 10
1.3.2 问候语与招呼语的关系………………………………………………………… ..............…11
1.3.3 问候语与寒暄语的关系 ............................................................................ 13
1.3.4 汉语问候语的历史变迁…………………………………................ ………………………13
1.3.5 影响问候语的诸多因素…………………………………......................... ……………..15


1.3.5.1 礼貌因素 .................................................................................................. 15
1.3.5.2 民族文化因素 ......................................................................................... 16
1.3.5.3 交际场景因素……………………………………………………… ........................ ……..17
1.3.5.4 交际时、空因素………………………………………………… ....................... ………..18
1.3.5.5 社会关系和地位…………………………………………………… ..................... ……….18
1.3.5.6 亲疏程度因素………………………………………………………………… .................... 19
1.3.5.7 性别因素………………………………………………………………………. ...................... 20
1.3.5.8 年龄因素……………………………………………………………………….. ..................... 20
1.4 汉、越语问候语的相关研究情况简介………………………………….................... 21
1.4.1 在越南………………………………………………………………………………… ................... 21
1.4.2 在中国…………………………………………………………………………………. .................. 21
1.5 小结………………………………………………………………………………………….................. 22
第二章:现代汉语问候语的特点及其使用情况…………………………….. .............. 23
2.1 现代汉语问候语的特点 ................................................................................ 23
2.1.1 现代汉语问候语的诸多模式………………………………………………………………. . 23
2.1.1.1 节日式………………………………………………………………………………….. .............. 23
2.1.1.2 称赞式……………………………………………………………………………………… .......... 23

2.1.1.3 普通式…………………………………………………………………………………… ............. 24
2.1.1.4 称呼式……………………………………………………………………………………. ............ 24
2.1.1.5 时间式………………………………………………………………………………….. .............. 26


2.1.1.6 询问式…………………………………………………………………………………….. ........... 26
2.1.1.7 调侃式………………………………………………………………………………………. ......... 27
2.1.2 社交上常用的问候语……………………………………………………………………......... 29
2.1.2.1 陌生人之间的问候语…………………………………………………………………. ....... 29
2.1.2.2 熟人之间的问候语…………………………………………………………………………. .. .34
2.1.3 家庭里常用的问候语……………………………………………………………………......... 41
2.1.3.1 长辈和晚辈之间的问候语…………………………………………………………......... 41
2.1.3.2 夫妻之间的问候语……………………………………………………………………….. ..... 42
2.1.3.3 兄弟姐妹之间的问候语………………………………………………………………… .... 43
2.1.4 汉语问候语的主要特征……………………………………………………………………… .. 44
2.1.5 汉语问候语的语气分类………………………………………………………………….. ..... 46
2.2 问候式的使用情况…………………………………………………………………………… ....... 47
2.3 现代汉语问候语的文化内含 ....................................................................... 49
2.3.1 反映汉民族的礼貌准则 ............................................................................ 50
2.3.2 反映汉民族的和谐观念 ............................................................................ 50
2.3.3 反应汉民族文化心理 ................................................................................ 51
2.4 小结……………………………………………………………………………………………… ....... ……51
第三章:现代汉语问候语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表达方式对比………………… ...... …53
3. 1 越南语的问候语概念………………………………………………………………………… ..... 53
3.2 汉语问候语的七个模式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表达方式对比………………….. .. 54


3.2.1 汉语普通式与越语相对应的表达方式对比……………………………………… ... 54
3.2.1.1 相同点…………………………………………………………………………………………....... .54
3.2.1.2 不同点………………………………………………………………………………………. ......... 55

3.2.2 汉语称呼式与越语相对应的表达方式对比…………………………………… ...... 56
3.2.2.1 相同点……………………………………………………………………………………….. ........ 56
3.2.2.2 不同点……………………………………………………………………………………….. ........ 58
3.2.3 汉语时间式与越语相对应的表达方式对比…………………………………… ...... 59
3.2.3.1 相同点…………………………………………………………………………………………........ 59
3.2.3.2 不同点…………………………………………………………………………………………… ..... 59
3.2.4 汉语节日式与越语相对应的表达方式对比……………………………………… ... 60
3.2.4.1 相同点………………………………………………………………………………………………. . 60
3.2.4.2 不同点………………………………………………………………………………………. ......... 60
3.2.5 汉语称赞式与越语相对应的表达方式对比………………………………………. .. 61
3.2.6 汉语询问式与越语相对应的表达方式对比……………………………………. ..... 61
3.2.7 汉语调侃式与越语相对应的表达方式对比……………………………………… ... 64
3.3 汉语“问候”与越语“ thăm hỏi”的对照表……………………………………….............. 65
3.4 小结 ................................................................................................................ 66
结语………………………………………………………………………………………………………… ....... 67
参考文献………………………………………………………………………………………………… ....... 69


前言
1.选题缘由
见面打招呼互相进行问候是每个国家, 每个民族都会有的行为,因而
问候语也就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为频繁的言语形式之一。尽管各国
各民族的问候习惯不尽相同,但是问候语在任何一种语言中,在任何一个
民族的言语交际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也反映出各个民族和国家不
同的文化内涵和交际习惯。
汉语问候语具有其自身独特复杂的形式特点,同时,它不仅蕴含着
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体现了中国人社会交往的习惯方式以及对人
际关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虽然问候语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
的言语行为,但是真正对它进行研究的确很少。目前,汉语问候语的的结
构类型、历史变迁、语义、语用功能等相关问题都还没有深度的研究。作

为一个汉语学习者,本人认为问候语在汉语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
好汉语问候语不仅提高越南学习者在与中国人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且还体
现学习者对汉文化的深刻了解。
此外,由于越南和中国共处一个文化空间,所以两国人民语言文化
方面也有过长期交流,问候成为两国人民的交际中不可缺少的行为。其
中,现代汉语问候语和越南语问候语有异有同,若能弄清其异同将会有利
于加强汉、越语交际效果。因此,本人拟定以《现代汉语问候语研究(与
越南语对比)》作为硕士论文。本文主张对现代汉语问候语进行考察,阐

1


明其特征、性质、语义、语用功能等, 在此基础上初步介绍“社交上常用的
问候语”及“家庭里常用的问候语”两类。之后,将现代汉语问候语与越南语
相对应的表达方式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异同。
2. 研究目的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考察、确定汉语问候语的结构、性质、语
义、语用功能等特点, 在此基础上,将汉语与越南问候语进行对比来找出
两者的异同。另外,本论文探索其背后的民族文化特征,加深对现代汉语
问候语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语言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交际习惯。
3.研究任务
为了达到上面所提出的目的,本论文需要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1.了解有关课题的理论基础。
2. 综述有关汉语与越南语问候语的现有研究成果。
3.对汉语问候语进行考察,弄清其结构特点、历史变迁、语义、语用功能
以及其背后汉文化内涵。
4.将汉语与越南语问候语的结构、语义、语用及其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对
比,指出两者的异同。
4.研究方法
为了确定汉语问候语的结构、语义、语用及其文化含义等问题并将

汉语问候语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表达方式进行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
本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

2


1. 语篇分析法:对有关现代汉语问候语的语篇进行分析,阐明其表达形
式、语义特征、语用功能 、话语模式等特点。
2. 统计法,对 16 本汉语教程和一些中国连续剧,汉语小说等所出现的问
候语进行统计。
3. 描写法:对现代汉语问候语的结构进行描写。
4. 归纳法:将所描写的汉语问候语的语义及结构归纳成几项特点。
5. 对比法:将现代汉语问候语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表达方式的结构、语义、
语用及其文化含义等方面进行对比 。
5.研究对象与范围
由于篇幅有限,本论文展现汉语言中问候语的各个不同模式后,在
此基础上以“社交上常用的问候语”及“家庭里常用的问候语”做为初步介绍的
对象,没有考察问候语非言语行为。而且,影响问候语的因素特别丰富,
本文只着重探索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这个因素。
6.本论文的结构
本论文除了前言、结语、参考文献以外,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现代汉语问候语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二章:现代汉语问候语的特点及其使用情况
第三章:现代汉语问候语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表达方式对比

3


第一章
现代汉语问候语的相关理论基础

1.1. 有关言语行为的理论
1.1. 1 言语行为的概念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使用语言传达信息。说话者开口说话时往往希望
自己的话对听话者会产生某种影响,这一切都表明使用语言是一个涉及行
为活动的过程。1923 年,伦敦大学的波兰裔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Bronislow Malinowski)已经强调“语言的原始功能是作为一种行动方式,
而不是思想的对应物”。“在最初的使用中,语言作为人类行为,是连接人类
一致行动的纽带。它是一种行动方式,而不是思考的工具”。
同意上述的观点,1952 年,英国牛津大学哲学教授 – 约翰。朗肖。
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在牛津开始讲授“言与行”。1955 年,他的
《怎样用词做事》(How to do thing with Words)已经受到普遍关注。1969
年,奥斯汀的学生 – 塞尔(John Searle)以 1959 年博士论文为基础,出版
了《言语行为 – 一篇语言哲学论文》。从此,“言语行为理论”成为语言学,
特别是语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奥斯汀认为当人使用语言来交际的时候,人不仅对事物,对象进行
描写,阐述其属性,本质而且正在实现某些请求,邀请,建议,道歉等行
为。可以把这些类似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行为称为言语行为。语言行为与语
境有密切关系,我们可以按照语境来预测言语行为。
1.1.2.言语行为类型

4


对言语行为的分类是言语行为理论的重要部分。
奥斯汀把言语行为分为三类即言内行为或以言表意(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或 以言行事 (illocutionary act); 言后行为或 以言取效
(perlocutinary act) 。
- 言内行为或以言表意 (locutionary act): 指说话这一过程本身,即有意
图地发出语音,用语音构成词语八次与组成合乎语法的结构,再加上句调
变成在形式和内容上较完整的话语。

- 言外行为或 以言行事 (illocutionary act): 是说话者说出某句话也就同
时实施了一种言语行为。这是一种通过说话来影响他人或约束自己的行
为。
- 以言取效 (perlocutinary act) :这是指言外行为造成的结果 即 说话
人借用语言来改变听话人的行为或状态。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以言表意”主要考虑句子的“字面意义”,“以言
行事”则主要考虑言语过程中产生的新义(用意,言外之意),“以言取效”
指言外行为造成的结果。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提出一个具体的要
求“你不要说话了!”。按照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我们可以这样分析:
其一,老师移动发音器官发出语音“你”、“不要”,并按规则将它们排
列成合格的词,句子,说出带意义的词语,语句。
其二,老师说出上述的话,就是实施“要求”的行为(不要说话),
(可以坐下”,表明说话人的意图。

5


其三,老师发出这个话语后,学生可能马上闭上了嘴巴,也可能不
听从老师的话。不管他们听从不听从老师的要求,它仍是这句话的效应。
如果言外行为跟说话人的意图有关系的话,言后行为却跟说话人的意图无
关。它只指一句话导致的结果,不管这是什么。
奥斯汀的理论主张把言内行为(说话行为)和言外行为(行事行
为)区分开来。实际上,西方学者对他的理论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完全同
意他的观点,有的完全反对这一区分。科恩(Jonathan Cohen)认为说话行
为跟行事行为是很难分清楚的,有时两者是一样的。
塞尔(John Searle)也承认说话行为跟行事行为不容易区分,但他的
解决办法是用其他术语来代替“说话行为”,塞尔把奥斯汀的“说话行为”分成
了“发话行为”和“命题行为”,是因为说话人有时候只发出一句话语而已,它
却没有剩下什么行事语力。但是,很多时候同一个命题内容却表不同行事
语力,或者不同发语行为则表示同一个命题内容,同一个行事语力。

1.1.2.1 行事行为的分类
在以言表意(说话行为)、以言行事(行事行为)、以言取效(取
效行为)三者中,奥斯汀的研究重心是行事行为,他的言语行为理论实际
上就是行事行为理论。在《怎样用词做事》的最后一章,奥斯汀呈现了他
的初步结果:行事行为有五个类型:裁决型、行使职权型、承诺型、表态
行为型、阐述型。但是,奥斯汀自己对这个分类也不满意。

6


塞尔在继承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修改了奥斯汀对以言行事行为的分
类,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分类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了五大类。
1)

断定行为(representative)这是说话者对某种情况的真实性加以判

断的言语行为。一般来说,说话者具备某种与自己发出的话有关的证据。
比如:我认为她心变了。
属于这类言语行为包括具有确定或否定的言语如:拒绝,赞成,解释,反
对,预测等。
2)

指令行为(directive) 这是说话者试图使听话者去做某事的言语行为。

比如:我请你来帮忙。
类推还有邀请,禁止,建议,请求等言语行为
3)

承诺(commissive)说话人承诺实现某种将来事情。属于这类言语行


为有:保证,承诺。给予,赠送等。警惕是承诺的特殊一种。比如:如果
你再这样做,我会向总经理报告上去。
4)

宣告(declarative) 通过言语使某种事态发生变化。换言之,通过宣告

某种事态产生而使该事态得以产生。比如:

“我宣布从今天开始你们二人正

式结为夫妻”。所有的常用动词有:作为,宣布,退职,开除等
5)

表情(expressive):表现说话人对所话语中的命题内容的心理状态。人

类常见的心理状态有:喜,怒,哀,乐,恶,郁闷,满意,讨厌等。有代
表性的常用动词 包括:感谢,祝愿,道歉,欢迎,安慰,问候,邀请,反
驳,同意等等。

7


1.1.2.2 间接言语行为
此外,塞尔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也作出很大的功劳。1975
年,在《间接言语行为》这篇文章中,他认为“通过实施另一个行事行为而
间接地实施一个行事行为”。他解释最简单的表达意义的情形是,说话人说
一句话,他的意思完全就是他所说的字面意义。但是,在间接言语行为
中,说话人的话语意义和句子意义是不一致的。他把话语意义叫做“首要行
事要点”,字面意义、句子意义叫做“字面行事要点”、“次要行事要点”
例如,某人说“It is cold in here” (这儿很冷),我们可以理解如下,

第一,说话人想告诉听话人他所住的地方的气温情况(叫做“次要行事要
点”)。这就是他的直接意图。第二,说话人通过告诉听话人气温的情况来
催促听话人做拉上窗帘,开开电扇等事情(叫做“首要行事要点”)。这就
是他的间接意图。塞尔在《言语行为》还强调“在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时,说
话人依赖交际双方所共有的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背景知识,以及听话人的
逻辑推理能力向听话人传达言外之意”。
总之,对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我们可以理解如下:第一,交际
双方必须具有言语行为理论知识。这样,他们才能辨别句子上的字面意
义。第二,说话人感到话语意义和句子意义是不一致的,需要经过推理才
能获得合适的意义。同时,塞尔认为可以通过格赖斯(Grice)的会话合作
原则来确定话语的不合适性,从而确定进行推理的必要性。

8


虽然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还是存在缺陷,一些问题没有做到妥
当的解释。有人认为,奥斯汀的行事行为理论就是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只
不过,该理论没有充分说明而已。但是,塞尔的理论对间接言语行为的研
究已做出很大的贡献,他的功劳是无法否认的。
1.2 会话及其原则
1.2.1 会话概念
会话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言语行为。一般来说,一个言语
交际过程 至少有两个人参加在内。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也许有两个以上
的人共同进行言语交际。会话是说话人与听话人在同一时空范围内共同进
行的有一定指向和意图的言语行为,具有同时性和空间限制性,其信息交
流过程与信息反馈过程是同步进行的。会话中,参与者的语音、体态、社
会地位、时间、空间 、语境等要素有着重要的作用,会话是最基本的言语
行为。会话原则包括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
1.2.2 格赖斯(Paul Grice)的合作原则
按照格赖斯(1975),进行交流的时候,双方总要走向彼此接受并

发展会话的方向。如果会话举动不合适就容易导致失败。因此,双方为了
达到会话配合,他们总要遵守一些原则。格赖斯把这叫做“合作原则”。“合
作原则”包括四个准则:
(1)数量准则:使你的话语所要求的那样信息充分。不要使你的话
语比所要求的信息更充分。

9


(2)质量准则:设法使你的话语真实,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不要
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系准则:要有关联。
(4)方式准则:要避免含混不清,避免歧义,要简短,有序。
实际上,我们经常违反这些准则。格赖斯的理论并没有充分说明人
们为什么不遵守合作原则的理由。莱可夫(Robin Lakoff),布朗和列文林
(Brown and Levinson)以及利奇(Geoffery Leech)等人在格莱欺 “合作原
则”的基础上提出礼貌理论。他们认为人们在会话中之所以违反合作原则是
出于礼貌的原因,是为了遵守礼貌规则或原则。
1.2.3 莱可夫(Robin Lakoff)的礼貌规则
莱可夫认为说话人应该遵守以下三个礼貌规则:
(1)不要强求于人。如果遵守这个准则的话,说话人会避免使听话
人去做不情愿做的事情,表示尊重了对方意愿的态度,这儿真是适合于人
与人之间的交际关系。
(2)给对方留有余地。这个准则意味着当说话人提出意见或请求的
时候,他们要采用某种适合的说法,让听话人有一定的选择余地,但是他
的选择不一定满足说话人的愿望。
(3)增进相互间的友情。该规则是为了增进交际双方的友谊,适应
于亲密场合。
1.2.4 利奇(Geoffery Leech)的礼貌原则


10


利奇的礼貌原则包括六大方面,具体表述如下:
(1)得体准则:尽量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尽量少让自己吃
亏。尽量多让别人得益。
(2)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尽量少使自己得益。尽量多
让自己吃亏。
(3)赞誉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
赞誉别人。
(4)谦虚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赞誉
别人。
(5)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尽量减少双方
的分歧。尽量双方一致。
(6)同情准则: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尽量减少双方的
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1.2.5 布朗和列文林(Brown and Levinson)的礼貌与面子观
1987 年,布朗和列文林(Brown and Levinson)出版了《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它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礼貌理论。该
理论包括三个基本概念: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礼貌策略。
(1)面子:就是每个人意欲为自己争取的公共的自我形象。对面子
来说,作者将它分成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两种。前者表示希望得到他人的
肯定、喜爱和赞许。后者表示自主的权力、行为不受别人的强制。因此,

11


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总是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维护听话人正面面子的行
为表示双方的共性,被称为正面礼貌。维护听话人负面面子的行为表示不
强求或打扰对方,这被称为负面礼貌。

(2)威胁面子的行为:在交际中,被别人迫做不情愿做的事情或被
迫改变自己的主意,这称为威胁面子的行为。
(3)礼貌策略:布朗和列文林在上述两大论点的基础上,他们同时
提出直接性策略、正面礼貌策略、负面礼貌策略、间接性策略、放弃实施
威胁面子的行为等五种礼貌策略,让说话人决定采用哪种进行交际。
布朗和列文林将“面子”分成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两种。一个表示自己
本身的愿望,一个表示他人的权力和自由。可以说,这个分类完全符合于
交际角色,更适合于一个会话。当与别人交流的时候,如果说话人和听话
人都维护双方的面子,就能与他人顺利进行交际,同时可以避免在交际中
引起不必要的不快与误解。本论文之所以采用布朗和列文林的礼貌与面子
观。
1.3 现代汉语问候语
1.3.1 问候语概念
陈秋娜(2005)已经写道:“在现代语言学中,问候语是社交 – 语用
学范畴中的概念。但对于问候语的含义,学术界一直没有清晰的界定”。
曲卫国、陈流芳(2001)也突出:“汉语中招呼、问候和寒暄的界定
似乎较含混”。

12


“问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问好”,而“问好”的意义是“询
问安好,表示关切”。另外,本词典对“招呼”也这样解释:“打招呼就是用语
言或动作表示问候”,即招呼可以看成是表达问候的语言的或非语言的方
式。
周旋(2005)已经强调:“见面打招呼互相进行问候是每个国家和民
族的人都会有的行为”。
刘焕辉在研究“招呼语”时也指出:“招呼语是汉语交际中见面时表示
礼貌的一种言语行为方式。在汉语交际中,此式包括称呼和问候两种,也
有其明显的语句标记,体现着汉民族语言和文化传统的特点”。

这样看来,汉语里的问候语和招呼语在概念上是大同小异的。学术
界之所以对两者一直没有清晰的界定。从各位学者的观点,本文得出的结
论如下:问候语是人们实施问候这一交际行为时所运用的语言。问候语是
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礼节之一。它是人们在社交时以问候的方式表达意
义、联络情感的语言形式。问候语分为言语问候和非言语问候两大类,这
两种都是表示礼貌及关切的行为。问候语充分地反映着一个民族语言和文
化传统的特点。
1.3.2 问候语与招呼语的关系
当人们见面的时候,打招呼是人们最简便、最直接的交流形式。双
方一般互相问安问好致以敬意或表达关切之意,这也是维持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和亲情的最佳语言形式。《现代汉语词典》已对“招呼语”这样解释:

13


“打招呼就是用语言或动作表示问候”。我们认为这里“问候”的本义是表达关
切和敬意的意思。人们为什么见面需要互相打一声招呼的,都是出于礼
貌,尊重对方,表示自己向对方的友善心意。
一些学者认为招呼语和问候语有着差不多一样的概念,有时候很难
辨别两者。根据我们所收集到的语料中,我们认为,虽然在汉语里有些句
式可兼作招呼、问候,但不是所有的句式都有这种兼容性,因而招呼和问
候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一般而言,招呼语是开始一次交谈的语言符号,在一定的语境里可
自然地引入交际双方的会话话题。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每天在邻里亲友
间,社会交往间等关系中非常习惯使用的“你吃早饭了?”、“你上那儿去
呀?”、“身体好吗?”、“早上好”等这些普通的招呼语。它们的用意常发生两
个可能:第一是表示自己已注意到对方,向对方表示问候,但并无继续交
谈的打算,第二是问候对方,并准备与之进行进一步的谈话。在第一用意
的情况下,说话人实际上使用问候话语,旨在向听话人打一声招呼而已。
因此,这类语句承担招呼和问候的双重功能。例如:

甲:小王,这么早就起来啦?
乙:啊,小钢!今天有点儿事要走。你起得也够早的呀!
在第二用意的情况下,说话人从第一句招呼引进会话内容。双方通
过询问与应答的方式来表示问候。常以对对方各方面的关心为内容,生

14


活、学习、工作、健康、本人、家庭等方方面面的情况都可以作为问候的
话题。这类语句只承担问候语的功能而已。
例如:
甲:小王!
乙:啊,小钢!
甲:工作还忙着吧?
乙:是啊,挺忙的。你还在原来的单位吧?….
在一定交际背景下,有些语句只能算作招呼而不是问候。这些语句
一般不以交际对象为主要话题,没有向交际对方表示关切的意思,它们的
用意只是营造和谐、轻松的气氛而已,本身已缺少了汉语问候语的特征特
点的。例如:
甲:今天可真冷啊!
乙:比昨天还冷。北方还下大雪的。
其他场合:
甲:昨晚中国队踢得真棒!
乙:真过瘾!
总而言之,在一般情况,问候语和招呼语的临界是比较混合的,但
不是不能将它们区分开来。招呼具有临界性(是开始一次交谈的语言符
号)而问候却未必,问候总是以交际对象为主要话题而招呼却不一定要如
此。两者之间存在着交叉关系。

15



1.3.3 问候语与寒暄语的关系
顾名思义,寒暄语是表示寒暄应酬的语言。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是
“社会人”,自然少不了应酬。应酬活动是人们建立社会接触的重要渠道。笔
者经过查阅了一些资料, 发现对汉语寒暄语有如下几种解释:
寒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
话”。《辞海》这样解释寒暄:“见面问候起居,冷暖等应酬话”。《辞源》中
说:“寒暄”的本意是“指冬季和夏季”,相见时互道天气冷暖。
实际上,人们见面打了招呼以后就寒暄几句。如果是第一次见面
的,一般常常从了解对方的姓名、工作单位、家庭状况,所以一来就会问
“贵姓?”,接下来可能还会问“是哪个单位?”或“住哪儿?”,根据对方不同
的年龄还可能问“家里有几口人?”、“孩子都大了吧?”、“爱人在哪儿工作”
等等。总之,发话者希望通过简短的对话拉近相互的关系,或表示对对方
的关切。另外,为了营造一个自然气氛,人们一般以天气、新闻、国内外
经济情况等作为寒暄话题。例如:
甲:今天天气真难过!
乙:又下雨了!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问候、寒暄未必等值。不是所有的被
列为问候语的句子都具有这两种相同的功能。例如:“你是大连人?哟,我

们是同乡。”

16


人们自然可以把“我们是同乡”看成是寒暄语或应酬话,但它自然不能
作为问候语。如果汉语有些语句能承担“问候和寒暄”的双重功能:“ 近来忙

么?”、“孩子都大了吧?”等等,但有些语句只能算作寒暄而不是问候:“ 今

天天气真难过”、“又下雨了”。“问候”总要以交际对方为主要话题,但“寒暄”
不一定如此,它的使用范围比问候的还广泛。实际上,问候是寒暄的一个
部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
1.3.4 汉语问候语的历史变迁
汉语有着一悠久的发展历史,从古至今,汉语的问候语也经历了一
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汉语问候语都是一种礼俗。这
种礼俗背后也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问
候语,正是因为这些问候语和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种种的联系。可能说,
问候语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关于问候语的发生,本人已经参考过不少中文资料。这些资料一律
介绍汉族人上古时代穴居野外,常常受到猛兽和毒蛇的袭击,因此人们一
见面就问“无它乎”。《说文解字》对“它”这样解释:“它,虫也,从虫而
长”。“无它?”,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没有蛇吧”的意思。它,在古汉语中
和“蛇”是一对古今字。在当时的情况,“它”已经成了灾祸的象征,“无它”则
让人心安。因而,人们每天遇见总是互相询问“有它”、“无它”。久而久之,
“无它乎”也就成了人们见面时最常使用的问候语了。

17


随着穴居生活的结束,野兽和毒蛇的威胁不那么严重了,然而又不
断受自然灾害和疾病的困扰,汉族人见面就改问“无恙乎”,意思是“没有什
么不如意的事吧”。在当时的情况,“无恙乎”就是汉语里普通的问候语。再
后来,由于中国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人口却越来越多,吃饭成了大问题。
所以老百姓见面爱问“吃了吗?”,它有两个含义:一是关心对方有没有饭
吃,二是问候对方确实吃饭了没有。“吃了吗?”如今还被使用在中国大多数
地区,特别是农村和山村地区,它已经成为中国文化里特有的一个问候
语。
后来,中国知识分子受欧美文化的影响,开始倾向于使用“你好!”、
“你早”、“晚上好”来问候,表现在书面问候上,则为“问…….好”、“向…….问

好”的形式。例如:“广也说问问你们俩的好” 《鲁迅书信集》。从而,随着
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汉语里问候语的形式更加灵活和多样化了。如“上车
啦”、“修车啦?”、“溜狗呢”等等。至今,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汉语里问
候语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如在正式场合,人们喜欢用“你好”、
“忙吗?”等中性问候语来问候,许多年轻人倾向于使用“Hi”来打招呼。现如
今,运动健身成为一种时尚。两个靓丽女孩见了面就拿健身这个话题来问
候诸如:“你身材真好,平时跳操吧?”、“每天你的运动时间有多少?”等。
可见,运动问候也时髦起来了。再如,生活富裕了,人们的业余爱好也越
来越丰富了。所以,一见面人们很少用“吃了吗”来问候,总是拿对方的爱好
作为问候话题。如:“最近还打球吗?”、“昨晚看球赛吗?”。另外,为了确

18


保交际的成功,现在人多喜欢以称赞对方或对方的东西作为问候诸如“您的
发型真棒,在哪儿做的?”、“你怎么变得这么亮?”等等。
可见,不仅汉语问候语的内容在变化,而且问候语的形式也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了。
1.3.5 影响问候语的诸多因素
在交际过程中,如果被得体地使用,问候语就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
维系正常的社交关系。然而,在实际使用中,问候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诸如礼貌原则,传统文化,社会距离,社会地位,年龄,性别,两人之间
的感情等等。这些因素总是影响到问候语的形式与内容。因此,要想正确
使用,我们要注意到影响问候语的各个因素。
在此,由于篇幅有关,我们只能把影响到问候语的一些基本因素介
绍出来。
1.3.5.1 礼貌因素
语言和礼貌有着十分密切关系。越南人和中国人都是重礼仪的国
家。两国的礼貌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礼貌明显带有民族的文化特色。作
为一种制约人类言语行为的规范,礼貌具有很丰富的社会功能。它既保持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谐又促成双方将来的良好合作和关系。
在言语交际中,交流者一般以礼待人。人们每天见面常常通过寒暄
问好、感谢、祝福等话语都是出于礼貌而说,也就是遵守一定的礼节。人
们跟他人打交道时都有着被他人尊敬被他人关注的需求和关注尊敬他人的

19


原则,表现在语言上,就是选择使用一些具有尊敬意味的用语。表现在问
候语的使用上,则是选择使用可以体现出关注别人尊敬别人的问候用语来
维持双方的社会关系,使之后的话题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根据礼貌原则中的体谅原则,越为对方考虑,越体谅对方难处少给
对方麻烦的,越符合礼貌策略,也是熟悉程度越小的问候双方应该采用
的。中国是十分注重人际关系的一个国家,人际距离与个人的独立性比较
小,尤其是在亲朋、邻里、同事等关系中更是如此。因此,在中国人的观
念上礼貌要求待人热情,忌冷淡无情。表现在问候语的使用上,这种通过
问候话语表达互相之间的关心尊敬和热情的,就是极为常见和自然的。如
果双方见面不通过询问来互相问候,就会显得不够热情或是过于冷漠。因
而在汉语问候语的选择上,“去哪儿啊?”这种无需考虑到对方尴尬情绪、通
过询问表示关心的问候语不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显然,汉语的问候语是由包含信息的问句组成,而大多涉及别人的
起居寒暄,给人以亲切关心之感。汉文化注重相互关切和尊人,强调感情
的沟通和彼此的关切。问候语正体现了这一文化特点。表达关切之情是汉
文化礼貌语言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1.3.5.2 民族文化因素
民族文化一般影响到人们的许多方面。其中包括感情流露、思维、
行为等方式。事实表明,民族文化已直接影响到现代汉语问候语的运用。

20



×